SMT 工时及排配12.29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作業測定方法
1)直接法 時間研究(秒錶時間研究) 工作抽樣 2)合成法 預定時間標準法 標準資料法
◇ 標準工時
二
標準時間
2.1標準時間的定義
在適宜的操作條件下,用最合適的操作方法,以普通熟練 工人的正常速度完成標准作業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客觀性﹑可測性﹑適用性
2.2標准時間的構成
標准時間=觀測時間*評比系數+寬放時間 =正常時間+寬放時間=正常時間*(1+寬放率)
機種 C.T (3M2G) MOH (3M2G) C.T (4M2GE) MOH (4M2GE) C.T (4M2GF) MOH (4M2GF)
A2516.93 Nhomakorabea22
17.73
21
15.19
解析:
a. 3M2G (以L1為例, Hourly Rate OH 2300NTD/H, Hourly Rate DL 33NTD/H) MOH = 25s/3600*(2300+7.5*33)NTD/H=17.69 NTD/Pcs b. 4M2G(E)(以L6為例, Hourly Rate OH 2686NTD/H, Hourly Rate DL 33NTD/H) MOH = 22s/3600*(2686+7.5*33)NTD/H=17.93 NTD/Pcs c. 4M2G(F)(以L3為例, Hourly Rate OH 2489NTD/H, Hourly Rate DL 33NTD/H) MOH = 21s/3600*(2489+7.5*33)NTD/H=15.96 NTD/Pcs
◇ 標準工時
三 SMT 標准工時
平均循 環時間
步驟
◇ 標準工時
三 SMT 標准工時
循環時間
手動擦拭及 自動擦拭
◇ 標準工時
三 SMT 標准工時
3.3 SMT C.T SMT C.T=
MAX[(中速機1+5),(中速機2+5),(中速機3+5),(泛用機1+5),(泛用機2+5),(印刷機)] PCB 連片數
a. 機種工時(s)如下示, 求解 瓶頸工站/工時、C.T、UPH
連板數 4 P印刷 23.2 P擦拭 19.3 M1 56.52 M2 57.37 M3 53.55 G1 48.57 G2 47.69
解析:
Max((23.2+19.3),(56.52+5),(57.37+5),(53.55+5),(48.57+5),(47.69+5))=62.37s 瓶頸 M2 ; C.T = 62.37/4=15.6s ; UPH = 3600/15.6=231 Pcs
2300 2148 2489 2308 2170 2686 2613 2669 1844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33
2544 2468 2392 2733 2552 2415 2930 2858 2913 2089 2061 2034 2901 2567
1789 33 ◇ 表格所示為經管提供08年1月份標準 且每月標準會據實際情況有所不同
2008/1/1~ 線體配置 3M2G(F) SMT2 SMT3 SMT4 SMT5 SMT6 SMT7 SMT8 SMT9 2H1G SMT10 10170 4M2G(E) 4M2G(F) 1595 1822 1702 1610 1954 1905 1942 10444
換線損失(NTD)
解析:
a. 換線 損失成 本---
◇ Remark :
a. Hourly Rate _OH 包括 IDL/ MD/ PU/ OT b. Hourly Rate _DL 僅DL; CPEIII SMT 標準人力7.5人/線
◇ 生產成本
二 SMT 生產成本估算
2.2 案例解析
A機種在各配置C.T如下示, 求解該機種在不同線體生產之成本
3.4 SMT平衡率 SMT平衡率=每站工時加總/(瓶頸工時工作站數) SMT不平衡率=1-平衡率 =(瓶頸工時工作站數-每站工時加總)/(瓶頸工時工作站數) 一般隻考慮置件機間平衡狀況以衡量零件是否分配合理
3.5 SMT時產出 UPH=3600/C.T
◇ 標準工時
3.6 案例解析
三 SMT 標准工時
SMT1
1696
b.換線頻繁A&B
適合排於 L1&2 (3M2G);
穩定量大機種E 適合排 L9&10(2H1G); C & D機種 適合排L3~8 (4M2G).
◇ 優化排配
案例解析3
二 優化排配
各機種在各配置UPH及MOH(NTD/Pcs) 如下所示, 各配置現有線體 不能同時滿足兩個機種生產,解 排配優先級
同配置不同線體之UPH同, Hourly Rate為同配置線體之平均值
機種 A B C
UPH (3M2G) MOH (3M2G) UPH (4M2GE) MOH (4M2GE) UPH (4M2GF) MOH (4M2GF)
排配優先級(同機種)
3M2G 4M2GE 4M2GF
327 97 190
7.5 25.4 13.0
330 110 191
8.8 26.4 15.1
367 128 194
7.0 20.0 13.3
2 2 1
3 3 3
1 1 2
解析:
1). A & B機種優先級同, 線體數受限, 4M2GF 排A or B ? A MOH(3M2G – 4M2GF) = 7.5-7 =0.5 NTD/Pcs B MOH(3M2G – 4M2GF) = 25.4-20= 5.4 NTD/Pcs 因此 B 優先排 4M2GF 系列 2). 同理, A & C 機種, C 優先排於 3M2G 3). 在線體數受限情況下, A與 B&C相比, 優先滿足B&C, A排於4M2GE
◇ 優化排配
二 優化排配
案例解析2
已知 Sony 線體換線 40min/次, Sanyo 線體不同機種換線 5 H/次; 各線及各配置平均Hourly Rate (如前Page 10 示) 現有 A&B機種各三個工單,每工單4K(不同時段), C & D機種 15 K, E機種 30 K; 各機種在不同配置上生產成本差異不大. 解, 各機種在線體選擇優先級別
@ 請注意 以上數據不可外泄!!!
◇ 生產成本
二 SMT 生產成本估算
2.1 機種SMT MOH 計算邏輯
SMT-MOH (/Pcs) = C.T s /3600* Hourly Rate _OH
+ C.T s /3600*7.5*Hourly Rate _DL
即SMT-MOH (/Pcs) = C.T s /3600* (Hourly Rate _OH +7.5*Hourly Rate _DL)
◇ 優化排配
一 優先排配原則
@ 前提--在料況和交期不受影響情況下: a. 同機種優先選擇單片生產成本較低線體 b. 工單量小優先選擇換線成本低線體 c. 同線體優先排單片成本節省較多之機種
◇ 優化排配
二 優化排配
案例解析1
A機種在各配置C.Ts及MOH(NTD/Pcs) 如下所示, 解 排配優先級
SMT 優化排配
CPEIII IE 講 師: 黃力行 2007年12月29日
學習大綱
◇ SMT 標準工時
◇ 生產成本 ◇ 優化排配
◇ 標準工時
一
作業測定的定義與方法
1.1 作業測定定義
國際勞工組織為作業測定下的定義是:
作業測定(工作衡量)---是運用各種技術來確定 合格工人按規定的作業標準,完成某項工作所需 的時間.
◇ 標準工時
三 SMT 標准工時
3.1 SONY中速機&凡用機 工時及零件數據收集 自動化生產動作狀況 平均循環時間=機台置件時間(連片機器時間) 自動化生產動作狀況資料監視屏幕 步驟總數=連片置件總數 3.2 標准工時 標准工時 = 機器時間 + 寬放時間 a.中速機(M)寬放時間 = 5 sec (Loading Time) b.泛用機(G)寬放時間 = 5 sec (Loading Time) c.印刷機標工=機器印刷時間+擦拭時間(手動+自動)
◇ 生產成本
一 SMT Hourly Rate
2008/1/1~ 線體配置
OH(NTD/H)
DL(NTD/H)
Total (NTD/H) 含dl 7.5人
平均Hourly Rate
SMT1 3M2G(F) SMT2 SMT3 SMT4 SMT5 SMT6 SMT7 SMT8 SMT9 2H1G SMT10 4M2G(E) 4M2G(F)
機種 C.T (L1) MOH (L1) C.T (L6) MOH (L6) C.T (L3) MOH (L3)
A
25
17.69
22
17.93
21
15.96
解析:
A機種在 L6 生產成本 17.93NTD/Pcs > 在 L1 生產成本 17.69NTD/Pcs > 在 L3 生產成本 15.96NTD/Pcs 因此, 該機種排配: 優先選擇 L3 (4M2GF), 其次 L1(3M2G), 再次 L6(4M2GE)
b. 機種工時(s)如下示, 求解 瓶頸工站/工時、C.T、UPH
連板數
P印刷 21.8
P擦拭 10.4
M1 22.04
M2 21.64
M3 21.68
G1 16.71
G2 14.13
解析: 2
瓶頸 印刷機 ; C.T = (21.8+10.4)/2=16.1s ; UPH = 3600/16.1=224 P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