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中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及答案解释——情动于中

合集下载

课外文言文阅读-备战2020中考语文(上海)三年真题分类汇编 含解析

课外文言文阅读-备战2020中考语文(上海)三年真题分类汇编 含解析

专题04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2019·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耕者王清臣天启初,颍川张远度买田颍南之中村,地多桃花林。

一日,携榼①独游,见耕而歌者,徘徊疃②间,听之,皆杜诗也。

遂呼与语,耕者自言王姓,名清臣,旧有田,畏徭役,尽委诸其族,今为人佣耕。

少曾读书。

客有遗一册于其舍者,卷无首尾,读而爱之,故尝歌,亦不知杜甫为何人也。

异日远度过其庐,见旧历背煤字漫灭,乃烧细枝为笔所书③,皆所作诗,后经乱不知所在。

(注)①榼:古代盛酒或贮水的器具。

②瞳:村庄。

③见旧历背煤字漫灭,乃烧细枝为笔所书:看到旧的历书背后,用烧过的树枝写的字模糊不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少.曾读书(________)(2)故.尝歌(________)【答案】(1)年幼(2)所以【解析】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少曾读书”:年幼时读过书。

少:年幼。

“故尝歌”:所以吟唱过。

故:所以。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这一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B.过几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C.过几天张远度经过他家D.这一天张远度经过他家【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异日”:过几天,几天后。

“度”:到。

“过”:拜访。

“其”:他的。

“庐”:家。

所以选B。

其它几项都文言词语翻译的有误。

3.张远度来到“ ____________”(用本文语句回答)的“颖南之中村”,见到王清臣,主动与他交谈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04 语句衔接与排序(原卷版)三年(2022-2024)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

专题04 语句衔接与排序(原卷版)三年(2022-2024)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

三年(2022-2024)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4语句衔接与排序(原卷版)1.【2024·江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语言文字的错误看起来无伤大雅,实际上既关系到民族语文的纯正性、规范性和严肃性,又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不能马虎。

________。

唐代苦吟派诗人贾岛和韩愈“推敲”用字的故事、吕不韦“悬书城头改一字赏千金”的典故,等等,无不启示我们,对语言文字应该保持应有的敬畏和认真。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这方面我们要高度重视B.我们应该向古人学习C.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向古人学习D.今人在这方面不如古人2.【2024·云南·中考真题】下列句子的排序,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好的劳动教育让人终身受益。

要实现劳动育人目标,就要上好每一节劳动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

①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亲历实际的劳动过程②好的劳动课注重实践,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③一堂好的劳动课,还要注重教育效果④上好劳动课,对课程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⑤帮助学生形成自觉的劳动意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A.②③①④⑤B.④③①②⑤C.④③①⑤②D.②①③⑤④3.【2024·甘肃·中考真题】在语段横线上填写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甘肃境内长城的修建始于战国时期的秦国。

秦国以及秦、汉、明等朝代都在此修筑长城。

______①甘肃境内现有秦、汉、明等各时期的长城遗址,素有“长城天然博物馆”之称。

②明长城主要位于河西走廊和兰州、白银、临夏、庆阳等市(州),明长城修建充分贯彻和实践了“因地制宜”的基本思路。

③汉长城主要分布在河西地区,自永登起而西行,一直到罗布泊附近,浩浩荡荡数千里。

④秦长城自临洮起而东行,蜿蜒400多公里,横跨临洮、渭源、陇西、通渭、静宁、镇原、环县和华池等县。

人教版中考语文复习 第二十九讲情动于中

人教版中考语文复习 第二十九讲情动于中

第二十九讲情动于中,发乎其外,真题例析) (2015·南通)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何处不相逢,与他人相逢,也许就是一次情感的慰藉;与自然相逢,也许就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与书籍相逢,也许就是一次心智的陶冶;与历史相逢,也许就是一次精神的升华……总有一次相逢,会触动我们的心灵,温暖我们的人生。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一次相逢一份暖”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思路解析) 写文章一定要做到情感真切充沛,情动于中,发乎其外。

一是情感要真,不能为情造文,更不能无病呻吟;二是情感要饱满充实,做到“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这是一道提示语加命题的作文。

命题是我们写作的内容技法,提示语是提供我们参考的写作方向角度,所以我们应该仔细阅读提示语,从而做到全面而准确地把握题目的内涵。

从题目看,“一次相逢一份暖”充满了诗意和温暖,让学生要走出课本,走向社会,去关注生活,留意身边的美好的温暖的人和事。

写作时,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关键词: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这个作文题目中要注意两个关键词,一是相逢,一是暖,在审题的基础之上进行认真构思,要发挥出我们平时积累的素材、语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下笔有神。

2.内容:新鲜的生活体验,独到的感悟见解该题根植于生活,导向积极,考生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来发挥。

“一次相逢一份暖”,看上去非常容易,不就是写两个人相逢,在相逢的过程中享受到浓浓的暖意,事实上,大家都如此想,文章想要写出点新意来就特别困难了。

考场上看到这个题目时,考生需要注意的是在文章选材方面需要有一定的特殊性,这里的相逢其实是指一种新鲜的际遇,切切不能写成了平时熟稔的人与事。

要有生活基础,通过作者个人感受反映火热的社会生活。

3.技法:以小见大,准确切题对于初中生来说,温暖本身是一个很熟悉的立意,在日常作文中多有涉及,立意不难掌控。

2024年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03文学文化常识(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03文学文化常识(原卷版+解析版)

2024年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3 文学文化常识(原卷版)1.2024·辽宁·中考真题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

我们学过他的《最后一次讲演》。

B.黄发,旧说是儿童的特征。

垂髫,是垂下来的头发。

《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指的是小孩。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保尔具有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顽强奋斗的品质。

D.《红岩》集中笔墨描述了被捕的地下党人在渣滓洞、白公馆开展争取自由、反对压迫的革命斗争。

2.2024·江苏扬州·中考真题下列关于文学作品中人物成长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成长需要历经磨炼。

《西游记》中,孙悟空生性桀骜不驯,敢于挑战权威;后来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上经历各种考验,逐渐走向成熟,最终成为斗战胜佛。

B.成长离不开他人的引导。

《孙权劝学》中,孙权严令吕蒙读书,吕蒙当即觉悟,从此发愤学习,最终成为令人刮目相看的博学之才。

C.成长与家庭环境有关。

《简·爱》中,简·爱从小身心饱受舅妈一家人的摧残,在缺爱的环境里长大,最终成为了一个自卑敏感、胆小懦弱的人。

D.成长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故乡》中,闰土在旧社会的多重压迫下,从活泼勇敢、天真可爱的小英雄沦为辛苦恣睢、自私冷漠的木偶人。

3.2024·四川凉山·中考真题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

B.《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莫泊桑,英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变色龙》等。

D.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

4.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广义的新闻包含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新闻评论等。

专题02 词语+句子-三年(2019-2021)中考真题语文分项汇编(广东专用)(解析版)

专题02 词语+句子-三年(2019-2021)中考真题语文分项汇编(广东专用)(解析版)

专题02 词语+句子(2021·广东中考真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在南粤大地,全民阅读的氛围一天比一天厚重..,越来越多的人捧起了书本。

B.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

C.鲁迅先生的笔,犹如一把尖利无比的刻刀,将真实的人性刻画得入木三分....。

D.叶老师上古典诗词鉴赏课,各种典故信手拈来....,旁征博引,使人受益匪浅。

【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A.厚重:指丰富而贵重。

本题用来形容阅读氛围,不恰当,故错误;B.彰显:是明显,显著,鲜明地显示的意思。

这里用来突显中华民族的传承,恰当;C.入木三分:形容书法极有笔力。

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这里用来形容鲁迅刻画人物非常深刻,恰当;D.信手拈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

这里用来形容老师上课能自由纯熟地运用各种典故,恰当;故选A。

(2021·广东中考真题)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方面,中国始终是贡献者、参与者、领者。

(“贡献者”“参与者”互换位置)B.电视节目《国家宝藏》以文化为内核、以综艺为外壳,融合了多种创作手法,遭受了观众的好评。

(把“遭受”改为“赢得”)C.长期吃外卖快餐的人容易生病,主要是因为油盐摄入过度以及饮食结构不合理而造成的。

(在“容易”前加上“之所以”)D.粤剧《白蛇传·情》郑州演出终场谢幕时,随着掌声经久不息,反映了中原地区观众对岭南传统文化的接纳与欣赏。

(删掉“随着”)【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

C.有误,“主要是因为,…”和“……造成的”两个句式杂糅、删除任意一个即可;故选C。

(2020·广东广州市·中考真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柔弱的小草,没有花香,没有树高,看似微不足道....,却以顽强的生命为世人所称道。

2020年中考语文三年真题分类汇编(山东省) 专题: 文学文化常识(教师版)

2020年中考语文三年真题分类汇编(山东省) 专题: 文学文化常识(教师版)

专题文学文化常识【2019·山东淄博卷】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儒家经典《孟子》记载了孟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等内容,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B.“歌行体”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长歌行》《鲁山山行》即为这种体裁的诗歌。

C.汪曾祺的散文《端午的鸭蛋》表达了他浓郁的故乡情结,体现了“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

D.在英国作家笛福的小说《鲁滨孙漂流记》中,鲁滨孙流落到荒岛后,计算时间、记日记和阅读《圣经》成为了他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答案】 B【解析】 B.《鲁山山行》是一首五言律诗,不是歌行体。

故答案为B。

【2019·山东枣庄卷】下面有关文学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经典《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凝结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

B.明清的科举制度中,全省的考试一般称为乡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参加的就是乡试。

C.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中塑造了一些足智多谋的军师形象,如《水浒传》中人称“智多星”的吴用、《三国志》中号称“卧龙”的诸葛亮。

D.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往往在最后突然揭示故事的谜底,呈现出人意料的结局,被称作欧·亨利式的结尾。

《礼物》一文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答案】 C【解析】 C:诸葛亮出自《三国演义》。

故选C。

【2019·山东烟台卷】下列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B.“足下事皆成”中的“足下”是对对方的尊称,类似的还有“阁下”“兄台”等,而称自己时般用谦称,如“鄙人”“在下”等。

C.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以《绿色生活,美丽家因》为主题,旨在倡导人们尊重并融入自然,追求美好生活。

——这句话中的标点符号运用是恰当的。

安徽省三年中考真题语文分项汇编 专题一 积累运用——古诗词名篇名句默写(解析版)

安徽省三年中考真题语文分项汇编 专题一 积累运用——古诗词名篇名句默写(解析版)

专题一积累运用——古诗词名篇名句默写【2022年安徽中考】诗句默写(1)初中毕业前的最后一节班会课上,班长借用古诗词饱含深情地表达心声。

亲爱的同学们,初中生活即将结束,展望未来,我们既要有“______ ,_____ ”(杜甫《望岳》)的豪情壮志,也要有“______ ,______ ”(王之涣《登鹳雀楼》)的进取精神;敬爱的老师,这些年,您“_______ ,_____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无私奉献精神滋养了我们,求学路上,感恩有您!(2)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_______,_______”两句用简洁的文字写出了山之高、水之清;柳宗元《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水的蜿蜒曲折,时隐时现。

【答案】(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考点】古诗词名篇名句默写【解析】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

注意:凌、丝、蜡炬。

【2021年安徽中考】默写。

(1)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为政》)(2)黄发垂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桃花记》)(3)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送儿还故乡。

(《木兰诗》)(4)__________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5)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遇有此寄》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明月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感。

(6)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以设问手法写登楼远眺、北望中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赋予山河以人格特征,写出了潼关地势的险要。

广东省广州市三年(2024-2023-2024)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广东省广州市三年(2024-2023-2024)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广东省广州市三年(2024-2023-2024)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含解析)文言文阅读广东省广州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7~10题。

(12分)【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余为夷陵①令时,得琴一张于河南刘几,盖常琴也。

后做舍人②,又得芩一张,乃越琴也。

后做学士,又得琴一张,则雷琴也。

官愈高,琴愈贵,而意愈不乐。

在夷陵时青山绿水,日在目前,无复俗累,琴虽不佳,意则萧然③自释。

及做舍人、字士,日奔表于尘土中,声利扰扰盈前,无复清思,琴虽佳,意则昏杂,何由有乐乃知在人不在器若有以自适,无弦可也。

(节选自欧阳修《书琴阮记后》)[注]①夷陵:地名。

②舍人:官名。

③萧然:悠闲,潇洒。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望其旗靡B.名之者谁/有仙则名C.山间之朝暮也/皆朝于齐___D.余为夷陵令时/不足为外人道也8.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的划线句子。

(4分)(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琴虽不佳,意则萧然自释。

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文首段由远及近,移步换景,交代了醉翁亭的位置,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B.甲文第二段抓住景物的特征,写出了山中早晚的阴晴变化和四时之景的不同。

C.乙文中作者曾先后得到三张不同的琴,琴越来越好,作者反而越来越不快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九讲情动于中,发乎其外(2015·南通)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何处不相逢,与他人相逢,也许就是一次情感的慰藉;与自然相逢,也许就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与书籍相逢,也许就是一次心智的陶冶;与历史相逢,也许就是一次精神的升华……总有一次相逢,会触动我们的心灵,温暖我们的人生。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一次相逢一份暖”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思路解析) 写文章一定要做到情感真切充沛,情动于中,发乎其外。

一是情感要真,不能为情造文,更不能无病呻吟;二是情感要饱满充实,做到“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这是一道提示语加命题的作文。

命题是我们写作的内容技法,提示语是提供我们参考的写作方向角度,所以我们应该仔细阅读提示语,从而做到全面而准确地把握题目的内涵。

从题目看,“一次相逢一份暖”充满了诗意和温暖,让学生要走出课本,走向社会,去关注生活,留意身边的美好的温暖的人和事。

写作时,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关键词: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这个作文题目中要注意两个关键词,一是相逢,一是暖,在审题的基础之上进行认真构思,要发挥出我们平时积累的素材、语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下笔有神。

2.内容:新鲜的生活体验,独到的感悟见解该题根植于生活,导向积极,考生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体验来发挥。

“一次相逢一份暖”,看上去非常容易,不就是写两个人相逢,在相逢的过程中享受到浓浓的暖意,事实上,大家都如此想,文章想要写出点新意来就特别困难了。

考场上看到这个题目时,考生需要注意的是在文章选材方面需要有一定的特殊性,这里的相逢其实是指一种新鲜的际遇,切切不能写成了平时熟稔的人与事。

要有生活基础,通过作者个人感受反映火热的社会生活。

3.技法:以小见大,准确切题对于初中生来说,温暖本身是一个很熟悉的立意,在日常作文中多有涉及,立意不难掌控。

如果考生对温暖的立意把握准确,同时在素材选取方面精心琢磨,比如讲述一次旅行、一次和陌生人的萍水相逢、一次在熟悉风景里发现不一样的细节等等,通过一些新鲜的生活体验,升华出与众不同的感悟,落脚到温暖上讲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就不难得到好分数。

,技法荟萃)一、细节描写出真情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性格和情节有特殊作用的包括动作、神情、外貌、物件、环境等在内的一些细小环节的细致描写。

细节描写的宗旨是为塑造人物服务,在细节描写中可以流露出作者的真情。

运用细节描写写人,往往能增强描写的生动性和真实感,使人物更具个性特征,对人物塑造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具体描写时,要注意细节的真实性,细节要准确可信,经得起推敲,要注意精心选择。

如:中考满分作文《一次相逢一份暖》,考生擅长描写,无论是景物描写,还是人物描写,都生动细腻,画面唯美,如写景的画面,“皎洁的月光如流水般倾泻在院落里;流进门槛,流进窗框,流进我小小的心中……”体现了江南静谧的美,写人的画面体现了亲人温馨的爱,由景及人,景入佳境,读来意动神驰,如坐春风。

一次相逢一份暖一步踏尽一树白对于一个在苏北出生的孩子来说,水乡是新鲜的。

去年假期恰逢中秋节,第一次被舅舅接到水乡来过节,我就惊诧于这里的美了,真是“小桥流水人家”!最奇异的莫过于中秋之夜了。

真是应了那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皎洁的月光,如流水般倾泻在院落里,流进门槛,流进窗框,流进我小小的心中。

时不时飘来一阵沁人心脾的桂香,将我整个身体笼罩,院子里那棵桂花树,在风中摇曳着,仿佛在对我微笑问好。

我走出去,立在庭中,感受到月白风清,好不惬意!踏一步,仿佛溅起一池月光,将桂树镀上一层银色外衣。

一池月光,一树桂花交织成一首静谧温情的歌谣。

一桥轻雨一伞开在这儿待了不到半天,便认识了一帮好玩伴。

于是在河边、在树上、在田里,都有我们的身影。

第二天,一个小伙伴请我到她家里去玩,我很爽快地答应了。

玩得很尽兴,眨眼间天色渐晚,我这才想起早上和外婆约好了下午去看戏。

我心里别提多闹腾了,偏偏又下起绵绵的细雨,我抱怨天公不作美,但也顾不得那么多了,冒着雨就往家跑。

一路泥泞,一路奔跑,我累得气喘吁吁,身上的衣服也湿了大半。

终于看到舅舅家门口的小桥了,上面似乎有个人影。

近些,再近些,那人影也越发熟悉起来,是外婆!她也看到了我,眼里流露出既生气又欢喜的神色,对我道:“傻孩子,为什么不等雨停了再回来?”“我怕……我怕你等急了……”我冻得打哆嗦、累得直喘。

“我有伞,你看你,身上湿成这样感冒了怎么办……”我听着外婆的责怪,心中洋溢起一股说不出的暖意。

一座桥,一把伞,一场雨,交织成一首温馨贴心的歌谣。

一次相逢一份暖时光的流逝,总是那么悄无声息,这温暖的画面,时常像电影一样,在脑中放映。

《诗经》有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我却道:非雨非雪,唯有赞歌;静谧月色,温馨话语,一次相逢一份暖。

二、心理感受融真情我们这里所讲的心理是指心理刻画和感受体验的结合,或者说是这两个方面的总称。

例如:初中语文课本中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有这样一段话:“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当我们读了这一段时,被紫藤萝花的美妙奇丽所吸引,被它的生机活力所感动。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我们在学习时,是把“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作为比喻的修辞来赏析的。

实际上这句话正是作者看到茂盛开放的紫藤萝花时的一种真切的心理感受。

还有“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这是紫藤萝花刺激了作者的视觉产生的感受,然后作者将它变成了一种体验: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我们从课文中学习到的这些经典之笔,融入到我们的作文中来,不是很有魅力吗?如:2014滨州中考满分作文《只要你的胸膛还在》,小作者将父爱都浓缩于父亲那宽厚的胸膛,穿插叙述了两件事,从十年前到六年前,我在成长,父亲日渐衰老,只要胸膛在,爱就在,感动就在。

叙事的间隙,总有几句生动优美而又承上启下的话语拨动人的心扉,感动就在字里行间流淌。

只要你的胸膛还在眼前的父亲睡熟了,我轻轻地把他露在外面的胳膊放回被窝,又把窗户关小了些,然后静静地坐在床沿,用手指慢慢刮过他短而硬的胡子,此刻我心中充满了一份柔情,一如他轻抚我孩提时细柔的头发。

洁白的墙壁上流动着细碎的月光,我忽然喟叹回忆如流沙,抓一把盈满,却无法阻挡粒粒撒下,而当我以为它们已弃我而去时,张开手掌却发现有几粒对我不离不弃。

散碎的月光下是回忆的沙,带着阳光的温暖奔涌而来。

我想起十年前的盛夏,刚从军队转业的你飒爽英姿,常常伸手揽过小小的我,轻轻地把我抛过你的头顶,你总是能让我稳稳地落在你的胸膛。

还记得你用短短的胡茬挠我粉嫩的脸庞,我用我的小手用力地捶打你宽厚的胸膛,你丝毫不在意,笑着吻我的耳际,又小心地把我放下,牵起我的手,我们一起走向那温暖的家。

人生路上充满欢声笑语,总有一双大手牵我的小手,十几年间伴我成长。

我想起六年前的那个寒冬,我在外面打雪仗归来,冻得手脚冰凉,跑进你的卧室取暖,窗外雪花飘飞,屋内温暖如春,我一下子钻进你暖暖的被窝,已许久不锻炼的你有了圆圆的“啤酒肚”,你放下手中的书,一边笑着一边怜爱地叫着“臭小子”,然后慢慢把我举过肩头,我分明感觉到你的动作不如以前那样轻盈,你吃力地放我坐在你圆滚的肚皮上,我用头拱你温暖的胸膛,像是一头小牛,在爱抚今生要陪伴它的土地。

人生路上充满酸甜苦辣,总有你的胸膛,给我足以融化冰川的温暖。

小小的我渐渐长大,而健壮的你却被时光染白了头发,时间都去哪儿了?我知道你用最好的青春,无悔地滋养着我的幸福时光。

思绪纷飞,月光依然如水。

我不禁再贴近你的胸膛,那一刻我的泪水止不住涌出眼眶,直到你动了动,手臂很自然地绕在我肩上,温暖瞬间流淌在我心房。

父亲,只要你的胸膛还在,让我温暖地依偎,重回孩提时光!(2014年滨州中考满分作文)三、议论、抒情表真情我们对所写的人、所记的事、所描摹的事物,总有自己的看法,总要表达自己的憎爱感情。

这种对人或事物发表看法、进行评论,叫议论;对人或事物表达自己的憎爱感情叫抒情。

一篇好的记叙文,不能纯粹记叙描写,而要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夹以议论和抒情。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当我们把抒情加入后,使议论文不仅以理服人,还能以情动人,使读者更易接受你的观点与看法,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如:2012年包头中考作文题是关于“责任”的半命题作文。

包头一考生所写的《责任伴我成长》通过“打小”“长大些”“后来啊”“而现在”等时间为序,以记叙说理的形式,通过成长历程使自己对责任有了理解与认识。

在“后来啊”里写到百年不遇的汶川大地震时,抒发了自己对失去家园及亲人的人们的同情与关怀:“我稚嫩的心灵在血和泪中盘旋。

失去亲人那是怎样的纠结;失去家园,又会是怎样的苦痛!”和在“而现在”一段里对责任的议论:“责任可以是你应该去做的事情。

责任也可以是你不做也无人知晓的事情。

责任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本领,是打出生起就融入我们骨子里、血液中的一种品质。

”起到了很好地表达真情的作用。

后来啊,百年不遇的地震在汶川发生。

我稚嫩的心灵在血和泪中盘旋。

失去亲人那是怎样的纠结;失去家园,又会是怎样的苦痛!我当即响应学校的号召为灾区捐赠钱和衣物,只希望那些不幸的人儿能早些重建家园。

从这场灾难中,我体会出:责任,是否就是对素不相识的人出手援助?是否就是万千大众心中那根扯不开的纽带?而现在,我对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责任可以是你应该去做的事情。

责任也可以是你不做也无人知晓的事情。

责任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本领,是打出生起就融入我们骨子里、血液中的一种品质。

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需要担负的责任也越来越多。

而这些责任正是我们生命最好的注解。

(摘自2012年包头市中考满分作文《责任伴我成长》)四、环境烘托染真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在人物出场之前,或简笔勾勒,或工笔细描,或正面下笔,或侧面着色,精心来一段景物描写,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力求让人物还没出场,景物描写就能深深打动读者,感染读者,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如:2014年南通中考满分作文《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考生从一次出游,引发联想,将家乡的隐形画面与耳畔的现实画面进行对比,突出了作者对家乡生活的热爱。

环境描写细腻、精致。

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夜宿周庄,木格窗没有掩好,格外古戏台“咿咿呀呀”的唱声,雨水滑过鱼鳞瓦的滴答声,一齐流进我的梦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