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导学案

合集下载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导学案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导学案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一、学习目标1、以一颗真挚的童心、爱心面对大自然,促使学生的心灵与大自然亲切交流。

2、明确写景文章的写作范围、写作重点、构思技巧。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明确景物具有的特征,写景注重抓住特征。

2、难点:理解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系,做到情景交融。

预习案一、亲近自然1、造物的神奇在于孕育万物却各不相同:同样是山,泰山,华山,黄山,峨眉;同样是花,牡丹,菊花,莲花,兰花……你也许曾无数次为之驻足留连,却遗憾不能拥有一支生花妙笔将它们尽情抒写。

从茫茫宇宙到小小亭台,从崇山峻岭到花草树木,从鸟兽鱼虫到万物灵长的人类;春来秋去,暑往寒经,皆是自然。

亲近自然,认识自然,欣赏自然,描绘自然,能陶冶性情,获得美的享受;能抒发情感,体验生活,感悟生命的伟大。

2、景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景物的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区别于其他景物的地方。

也就是它是一处景物所独有,它处景物不会有或者不会跟它全然相似的。

早、中、晚的景物不同,春、夏、秋的景物不同,风、雨、雪的景物不同,高山、平野、沙漠的景物也不同。

同一类景物由于时间、地点、时代的不同,也赋予景物各自不同的特征,写作时就要考虑时间的特点、地点的特点、时代的特点。

各种景物的、、的差别,这一切共同构成了景物本身的特征,是景物描写首先要抓住的对象。

另外,景物还具有感情特征。

这是因为景物色彩而异。

同样的景物,在不同人眼里,会有不同的反映。

即使在同一个人眼里,心情不同,反映也截然不同。

二、写作导航1、要展现景物的自然特性。

《春》中,春草、春花、春雨、春风各有其自然属性,朱自清抓住了这些特点展开了一幅幅图景。

事物的自然属性有多个方面,有上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上的,如“风轻悄悄的”;有上的,如“吹面不寒杨柳风”,有质地上的,等等。

景物的特性又随环境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河水有涨落,草木有荣枯,天空阴晴不定。

要学会抓事物不同情境下多个方面的特征。

再现景物的自然属性,可以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像、、、、、、、、、等。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导学案.doc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导学案.doc

《亲近自然一写景要抓住特征》导学案一、教学冃标1. 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观察景物;2. 学习写景状物的技巧,学会用多种手法写景;3. 学习融情于景和借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 明确话题,写景抓住特征,注重感情。

2. 学习写景状物的技巧,训练语言表达,学会用多种手法写景;学习融情于景和借景抒情。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语.自然是人类生活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人类不仅在物质上需要大地母亲的哺育,而且在精神上也需要向口然寻求依托。

当知时节的春用飘落大地时,当秋风吹来诱人的果香时,感到喜悦、幸福的决不仅是农民;过去的政治家、文学家, 毎当失意的时候,就会寄情山林;就是我们中学生,当不堪学习重负,感到身心疲惫的吋候,去野外踏青,不也能愉悦身心吗?可以说人对自然的情怀是与生俱来的。

但不同的人,对自然的感悟冇深浅不同,情趣冇高下之分。

“万类霜天竞自曲"的感悟,“大漠孤烟直”的审美不是人人都能有的。

我们阅读过许多写景的名篇,读过Z后,那令人心驰神往的景色仿佛丿力历在目,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需要我们来认真学习和借鉴的方面,就是能够抓住号•物的特征。

二、请阅读课本51页“话题探讨”的内容,准备交流阅读后的体会。

(交流时注意能有门己的体会,还耍能举出其他例了。

)三、在我们对大自然有自己独特的体会的时候,如何用文字来把它表达岀来呢?请阅读52贝的“写法借鉴”,这里告诉我们那些重要信息。

(景物描写要抓住景物本身的特点、还要突出感情特点。

)四、什么是景物特征呢?景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景物在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他处景物的地方;换言之,它是一处景物所独冇的,它处景物不会冇或者不会跟它全然相似的。

早、中、晚的景物不同,春、夏、秋的景物不同,风、雨、雪的景物不同,高山、平野、沙漠的景物也不同。

同一类景物由于时间、地点、吋代的不同,也赋予景物各自不同的特征。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写作导学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写作导学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
返回

指点技巧 找到提升门径
ZHI DIAN JI QIAO ZHAO DAO TI SHENG MEN JING
自然景物千差万别、千姿百态。比如花,牡丹艳丽多姿,荷花亭亭玉立,腊梅清 香四溢;比如水,大海汹涌澎湃,湖泊水平如镜,小溪潺潺涓涓。在不同心境的人眼 中,即使同样的景色也会呈现不同的面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自然万物各有奇景,大千世界千变万化。如何成文,关键在于掌握写景的基本方法。
(6) 拟人,细致地描写 了花的各种形态,真 切自然。
是在痛快地享乐那青春。他们是在创造只有青春的乐土。
⑥离开这架白紫藤十几步,有一围短短的冬青。绕过
冬青,穿过一畦豌豆,又是一架紫藤。不过,这一架是青
莲色的,和那白色的相比,各有美处。但是就我个人来说,
却更爱这青莲色的,因为淡薄的青莲色呈现在我眼前,便
(7) 细致,可见作者之 细心。
(8)感受细腻。
(9) 人融自然 , 情入紫 藤花。
⑨临去时,我总舍不得这架青莲色的紫藤,便在地上 拾了一朵夹在《花间集》里。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便取出 这朵花来默视一会儿。(10)
(10)首尾照应,进一步 抒发感情。
【点评】 作者的观察非常细致,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表 达技巧将自己对紫藤花的喜爱之情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人只有亲近自然,才能 忘却人世间的纷扰,物我两化。
且看上去似乎很肥厚。更有无数的野蜂在花朵上下左右嗡 嗡地叫着——乱哄哄地飞着。(4)它们是在采蜜吗?它们 是在舞蹈吗?它们是在和花朵游戏吗?(5)
(5)排比、反问、拟人并 用,情趣盎然
⑤我在架下仰望这一堆花,一群蜂,便感觉这无数的 白花朵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女孩子,她们在一块儿拥着,抱 着,偎着,卧着,戏着;(6)那无数的野蜂便是一大群的 男孩,他们正在唱歌给她们听,正在奏乐给她们听,他们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导学案 (1)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导学案 (1)

微写作之提升描写能力导学案一、学习目标分析描写类写作的分数不高的原因,总结出提升描写能力的方法。

二、知识链接叙述和描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表达方式,常常被并列相提,但又有明显区别。

(一)概念有别叙述就是用简练、朴实的语言,对人物的活动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作准确的介绍、交代、说明;描写则是用生动、形象、鲜明的语言,对人物和事物的特点作描绘、摹写、刻画。

例如“太阳已经落下去,浮云映在还乡河上”,这是叙述,它告诉我们浮云的影子映在哪里;“太阳已经落下去。

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盛开的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这是描写浮云的色彩(像红绸子)、形状(像鸡冠花)。

(二)功能不同叙述能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描写一般不能推进情节的发展。

只能把人物、事物写得更加生动、形象,更加感人。

(三)对象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叙述和描写的对象都是人物、事件和景物、物品等,但也有所不同。

写人物时,叙述的作用侧重于记叙、交代、说明人物活动的经历,而描写的作用侧重于描绘人物的外貌(指人的容貌、神情、体态、衣着、风度等)、行为动作(包括人物的饮食起居、学习、工作、待人处事中的表现等)、心理特征(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性格、能力等特点);写事件时,叙述的作用侧重记述事件的发展过程,而描写的作用侧重于描绘事件过程中的具体形象、生动画面;写景物时,叙述的作用侧重于记述景物的空间位置及变化,而描写的作用,则侧重于描绘景物状貌和色彩画面,并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以表情达意。

(四)语言各具特色。

语言是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的,是人们思想的外衣。

叙述的语言以简练、朴实、清楚为其特点;而描写往往运用设喻、排比、对偶、反复等修辞方式较多,以生动、形象、绘声绘声、情融入声色之中为其特点,感染力强,富有情趣。

三、试题讲评四月,春光正好。

请你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一个邀约的帖子,召唤朋友们一起踏青访春。

要求描写生动,有感染力。

(2015海淀一模)结合知识连接和附录,从描写的特征及描写方法的使用方面分析下列答案存在的问题。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语文教案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语文教案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自然景物,学会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亲近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学会观察自然景物,抓住景物的特征。

2. 运用恰当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

三、教学难点:1. 如何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写作。

2. 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自然景物。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自然景物图片或视频。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自然景物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对这些景物的感受。

2. 新课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抓住自然景物的特征进行写作。

3.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优秀的自然景物写作范文,引导学生分析并学习范文的写作技巧。

4. 写作练习:教师给出一个自然景物,学生尝试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写作。

5. 分享与评价: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自然,多写作。

7.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写作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练习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抓住自然景物特征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写作中的语言表达和描写技巧,评估学生的写作进步。

3. 通过学生的反馈和互动,了解学生对亲近自然和保护环境意识的认识。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生活动,让学生直接接触自然,锻炼观察和写作能力。

2. 邀请自然摄影师或作家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在拍摄或写作自然景物时的经验和技巧。

3. 开展自然景物写作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写作水平。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和学习体验的反馈,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改进空间。

2. 家长反馈: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写作情况和家长的看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导学案(含答案)

4 亲近自然2--1 六中陈雷《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导学案高一语文编写人:巩义六中陈雷审核人:杨保卿【学习目标】1、让学生初步掌握景物写作的内容、写作的角度、写作的技巧等。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的能力。

3、能把学到的写景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去。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学习重点】目标1、3【学习方法】探讨法、练习法【知识链接】:景物描写方法论。

景物描写,就是描写人们生活环境中的自然景物和社会景物。

在记叙文中不仅有大量的写景为主的文章,就是以写人写事为主的文章中,为了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反映事件的面貌,也常常写景。

上乘的景物描写应当是情趣盎然,耐人寻味的,也是个性鲜活的。

当然景物描写也是有一定具体方法可循的,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方法,并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是可以写好景物的,这里只介绍常见的几种方法,供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抓住特点,准确描画写人要有个性,写景要有特色,要想给人独特鲜明的印象,就必须突出该景物的独特之处。

可以说,这是写好这类文章的前提。

任何一个景物都是许多物象构成的,但我们不能将它们从头到尾、不分巨细地全部描写出来,而要抓住该景物的独特之处加以描写,这样,才能避免“千景一律”的弊端,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

比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中所写的三个“峡”就各具特色,毫无雷同;瞿塘峡雄奇、险峻,巫峡奇丽秀美,而西陵峡则突出它的险恶。

这是景物本身的特征。

无论从哪个角度着眼,我们都不能违背这一基本特征。

如果有谁把瞿塘峡写成秀美之峡,而把巫峡写成险峻之峡,这就有悖于事实,也就无法叫人接受了。

要抓住特点,就要对景物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

景物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

有些同学描写的景物,之所以大同小异,甚至雷同,主要的原因是作者对所写的景物没有认真细致的观察,不善于通过比较的方法去发现和抓住事物的特点。

而成功的有特点的景物描写,则都是作者对所写景物进行了艰苦细致的观察和反复比较的结果。

二、确定观察点,选择观察角度描写景物要选准观察角度。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语文教案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描绘自然景物的基本方法,学会抓住自然景物的特征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提高对自然美的鉴赏能力,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学会观察自然景物,抓住其特征。

2. 运用恰当的词语和修辞手法描绘自然景物。

三、教学难点1. 如何抓住自然景物的特征进行写作。

2. 恰当运用修辞手法,使描绘的自然景物更具生动性。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观察各种景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 示范法:教师示范描绘自然景物,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恰当的词语和修辞手法。

3. 交流法:学生之间互相分享观察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自然景物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观察心得。

3. 提前安排学生进行自然观察活动,积累素材。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自然景物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

2. 交流分享:学生分享自然观察活动中的所见所感,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3. 技法讲解:教师讲解描绘自然景物的方法,强调抓住特征的重要性。

4. 课堂练习:学生动手描绘自己喜欢的自然景物,教师巡回指导。

5. 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学习。

七、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优秀描绘自然景物的文章,分析其抓住特征、运用修辞手法的技巧。

2. 学生模仿优秀文章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写作水平。

八、拓展延伸1. 学生进行自然摄影比赛,用镜头捕捉自然景物的特征。

2. 组织自然知识问答活动,增强学生对自然的认识。

九、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抓住自然景物特征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激发对自然写作的兴趣。

十、课后作业2. 家长参与评价,共同培养孩子亲近自然、热爱写作的习惯。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补充说明:教案中提到的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以及提高对自然美的鉴赏能力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是教学目标中的重点。

《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教案

《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教案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写景作文的基本要求,学会观察自然景物,抓住特征进行描写。

2. 培养学生运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和恰当的修辞手法来描绘自然景物。

3. 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学会观察自然景物,抓住特征进行描写。

2. 教学难点:运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和恰当的修辞手法来描绘自然景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带领学生户外观察自然景物,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2. 教学新课:讲解写景作文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然景物,抓住特征进行描写。

3. 实例分析:分析优秀写景作文片段,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和恰当的修辞手法来描绘自然景物。

4. 课堂练习:学生现场进行写景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分享佳作:挑选几篇优秀的学生作品进行分享和点评。

四、作业布置1. 完成一篇以自然景物为主题的作文,要求抓住特征进行描写,运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和恰当的修辞手法。

2. 搜集自然景物的图片或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为写作积累素材。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写景作文基本要求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写作中运用生动语言、形象比喻和恰当修辞手法的熟练程度。

3. 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的提高。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观察自然景物,发现其特征。

2. 运用实例分析法,通过优秀作文片段的解析,让学生学会运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和恰当的修辞手法。

3. 采用分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4. 利用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激发写作兴趣。

七、教学资源1. 自然景物图片或视频资料。

2. 优秀写景作文选集。

3. 作文评价标准和方法。

4. 写作指导书籍和资料。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讲解写景作文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自然景物,抓住特征进行描写。

2. 第3-4周:讲解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和恰当的修辞手法来描绘自然景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导学案教学参考1203 1108《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导学案【学习目标】1、让学生初步掌握景物写作的内容、写作的角度、写作的技巧等。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的能力。

3、能把学到的写景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去。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学习重点】目标1、3【学习方法】探讨法、练习法【知识链接】:景物描写方法论。

景物描写,就是描写人们生活环境中的自然景物和社会景物。

在记叙文中不仅有大量的写景为主的文章,就是以写人写事为主的文章中,为了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反映事件的面貌,也常常写景。

上乘的景物描写应当是情趣盎然,耐人寻味的,也是个性鲜活的。

当然景物描写也是有一定具体方法可循的,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方法,并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是可以写好景物的,这里只介绍常见的几种方法,供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抓住特点,准确描画写人要有个性,写景要有特色,要想给人独特鲜明的印象,就必须突出该景物的独特之处。

可以说,这是写好这类文章的前提。

任何一个景物都是许多物象构成的,但我们不能将它们从头到尾、不分巨细地全部描写出来,而要抓住该景物的独特之处加以描写,这样,才能避免“千景一律”的弊端,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

比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中所写的三个“峡”就各具特色,毫无雷同;瞿塘峡雄奇、险峻,巫峡奇丽秀美,而西陵峡则突出它的险恶。

这是景物本身的特征。

无论从哪个角度着眼,我们都不能违背这一基本特征。

如果有谁把瞿塘峡写成秀美之峡,而把巫峡写成险峻之峡,这就有悖于事实,也就无法叫人接受了。

要抓住特点,就要对景物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

景物的特点是客观存在的。

有些同学描写的景物,之所以大同小异,甚至雷同,主要的原因是对所写的景物没有认真细致的观察,不善于通过比较的方法去发现和抓住事物的特点。

而成功的有特点的景物描写,则都是对所写景物进行了艰苦细致的观察和反复比较的结果。

二、确定观察点,选择观察角度描写景物要选准观察角度。

对于同一个景物,同一景点,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获得的对景物的印象也会不同。

观察角度的选择有两种:一是定点观察,一是移步换景。

1、定点观察:即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固定的。

所谓立足点,是指人们观察事物时所站的位置。

这样,我们到一个景点去,固定立足点,视线随身体而旋转可以上下左右移动,写景状物也就有了多个角度:仰视、俯视、环视、远视和近看,这样将景物一层层地写下来,从而把景物写得层次清楚,鲜明逼真,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如台湾作家李乐薇散文《我的空中楼阁》是从不同方位把“小屋”及其周围的环境展示给我们的,远观小屋,呈现的景色是:“首先看到的是小屋前面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

一片蓝,那是墙;一片白,那是窗。

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堞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远观改为近看呢?由于立足点变化了,观察的角度也从仰视变成了平视,小屋的景色便是:“有了许多树,小屋就有了许多特点。

树总是轻轻摇动着。

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的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

小屋后面有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枝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美而浓的树阴将小屋笼罩起来。

这棵树使小屋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

同样是小屋,透观和近看的形态就有了很大的变化。

运用定点观察法描写景物,第一,要注意选准立足点,哪里最能恰当地表现描绘对象,产生最好的艺术效果,就应把立足点选择在哪里。

第二,要把立足点交代清楚。

2、移步换景:就是立足点随着行踪的变化而变化,一边走一边看,走到哪儿,看到哪儿,把景物一步步地写下来。

如李健雪的《雨中登泰山》中的一段:“是烟是雾,我们辨识不清,只见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

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

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

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的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撒在回漩的水面。

这里叫做虬在湾:据说虬早被吕洞宾度上天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像又回到了故居。

这段文字写了三个立足点:岱宗坊、虎山水库、坝桥。

分别写了虎山水库七股大水和坝桥的平静湖水,这两幅画面交相辉映。

运用这种方法,一要注意把立足点的变换交换清楚,如交代不清,就会使读者如堕雾中;二是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不能写成“流水账”,一方面,从不同立足点看到的局部景物应各具特色,另一方面,各局部景物合起来又要能反映出描写对象的总面貌、总特征。

这样描写才是成功的。

三、安排好描写的顺序景物描写还要注意描写的顺序,顺序恰当才能使描写眉目清楚,自然和谐。

按照景物的方位顺序写景。

每种景物都有自己的位置,我们选定一个地方进行观察,按照由远及近(或由近至远)、由内至外(或由外至内)……方位顺序去描写景物的情状、风貌,景物的画面就可以井然有序的展开。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头描写百草园的概貌。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这段景物描写,就是按照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空间顺序来摹状的,读起来,我们的眼前似乎能够显现出那景色层次的美感来。

四、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说到底,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达意。

“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点明了情与景的关系。

大自然的景物本身是没有喜怒哀乐、爱憎褒贬的,但带着情感(如欢乐、悲伤、苦闷、烦恼等)去观察。

描写时,便赋予了景物鲜明的感情色彩。

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

”唐代大诗人杜甫有一名句,叫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的是景物的色彩是由感情色彩决定的,不是晴天都明媚,阴天都悲凉。

同一个场景,同一种自然风光,在不同眼里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主要是的感情不同,通过不同物象的细节描写反映出来的。

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动景和静景都是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所以,要想描写好景物,就要将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结合起来,所描绘的景物才会具体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中的几段:“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的晚霞。

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而且比天空的景色更要壮观。

……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的火焰……后面的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

晚霞、繁星、明月以及灯火,本来都是静态的景物,但为了化静为动,用大海滚动着的浪峰来映衬,引导读者透过大海的排排波浪去看它们“闪烁”、“滚动”的倒影,使人感到别有一番风味,晚霞的色彩与光亮的变化都是一种动态,写晚霞的妙笔正是有层次的突出它的变化,做到在静中求动,动静相宜。

景物描写是一种综合的语言艺术,一段或一篇生动、具体的景物描写,应是各种手法综合运用的结晶,因此,我们在写作实践中,一定要对这些方法全面考虑,灵活运用。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学习过程】一、写景的基础——亲近自然自然是人类生活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人类不仅在物质上需要大地母亲的哺育,而且在精神上也需要向自然寻求依托。

当知时节的春雨飘落大地时,当秋风吹来诱人的果香时,感到喜悦、幸福的决不仅仅是农民;过去的政治家、文学家,每当失意的时候,就会寄情山林;就是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当不堪学习重负,感到身心疲惫的时候,去野外踏青,不是也能愉悦身心吗?可以说人对自然的情怀是与生俱来的。

但是不同的人,对自然的感悟有深浅不同,情趣有高下之分。

“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感悟,“大漠孤烟直”的审美,不是人人都能有的。

除了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以外,这种情怀还需要通过读书、作文不断培养。

培养对自然的情怀,可以提高审美能力,可以陶冶性情、净化灵魂。

从学习写作的角度看,自然的范围极其广阔,培养对自然的情怀,可以大大丰富我们的写作内容。

因此我们要写出成功的写景作文首先的用敏感的心灵去感受自然。

二、当堂实践训练:1、请看下面景物描写的节选文段,指出写景顺序上的错误。

踩着银杏叶铺成的“地毯”继续向前走,就看见不远处有一团团“火焰”熊熊燃烧着。

在寒意中,在秋风里,枫叶婆娑起舞,那“沙沙”的声响,仿佛在报告秋天来临的讯息,又像在演奏优美的秋之乐。

走近一看,原来是一片火红的枫树林。

我随手捡起一片枫叶,它鲜红色的底映着鹅黄色的纹路,既像小孩拍红的手掌,又像少女羞红的脸颊,还像美丽翩跹的蝴蝶。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银杏树林。

银杏树的叶子已开始泛黄,在飒飒秋风中摇摇欲坠。

它们有的随风在树枝上荡着秋千,有的三五成群、陆陆续续地坠落到草地上,还有的跳着舞,打着旋儿落入水中随波逐流。

仔细一看,银杏树的叶子更是别具一格。

它的叶片脉络清晰,既像一把小扇子,又像一只小耳朵,还像小鸭薄薄的鸭蹼,可爱极了!————————————————————————————————————————————————————————————————————————————2、景物描写要生动逼真,还要斟词炼字。

请为下列写景句子空白处选填恰当的字词。

①林海里,隐隐约约的,千百条溪流______层层水雾,______ 在条条竹枝间。

(溅出、激起;环绕、团绕)② ____的江水,给人一种特别____感觉。

流到宽阔深沉的地方仿佛如镜如泊;流到快畅___的地方,则又如虹如带。

虽然大地已经逐渐冷肃了,但四周的景物清朗而_____.(清澈、清亮;宁静、安静;飘逸、飘忽;柔和、温柔)3、以《校园一角》为题写一段文字,要求按照一定顺序,并能抓住事物的特征。

写完后当堂交流。

——————————————————————————————————————————————————————————————————————————————————————————————————————————————————————————————————————————————————————————————————————————————————————————————————— 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讲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这是说作品中的一切描写景色的句子,读者都能从其中每一句中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面上读的是景色,其实读的却是的感情。

同一种景物不同人去写,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

例如:同样是秋天,欧阳修《秋声赋》: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洌,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欧阳修对秋天的感受是清爽和冷峻。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则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