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第三章教案
初中第三单元化学教案模板

初中第三单元化学教案模板主题:化学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理解物质的分类及其特性;3. 掌握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4. 掌握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教学重点:1. 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3. 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物质的分类及其特性;2.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入本课的主题。
二、讲解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15分钟)1. 介绍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分类讨论物质的特性。
三、讲解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15分钟)1. 介绍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定义及特点;2.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区分这三种物质的方法。
四、掌握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20分钟)1. 讲解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和表示方法;2. 给学生一些实践的练习题进行巩固。
五、课堂练习与讨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展示答案。
六、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并布置相关的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化学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以及物质的分类及其特性。
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在课堂练习与讨论环节,学生展示了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及效果,可以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初中化学三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三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化学三单元-化学反应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反应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 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
4. 能够应用化学反应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1. 化学反应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 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
教学难点:
1.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2. 化学反应类型的区分。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化学实验器材和试剂;
3. 练习题和答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化学反应的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引起学生兴趣,并激发他们对化学反应的好奇心。
二、讲解(15分钟)
1. 解释化学反应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教授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 分析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及其特点。
三、实验(20分钟)
通过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化学反应的过程,加深他们对化学反应的理解。
四、练习(15分钟)
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点。
五、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
六、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复习本节课内容,做相关练习题。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反应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掌握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
在未来的学习中,需要多进行化学实验,加深对化学反应的理解。
初中化学第三章讲解教案

初中化学第三章讲解教案
主题:物质的化学组成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化学元素的概念和性质。
2.掌握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3.了解化合物的概念和结构。
4.能够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物的成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难点:掌握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1.引入
通过展示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组成及其特点。
2.讲解
(1)化学元素:介绍元素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
(2)元素周期表:简要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组织结构和分类原则。
(3)化合物:介绍化合物的概念和结构,以及化学式的表示方法。
3.实践
让学生完成一些化学式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拓展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
5.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实验,加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四、作业
完成相关练习题,并思考一个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子。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化学组成,通过讲解和实践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初中化学的第三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的第三单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理解化学反应的特征和规律
2. 掌握化学反应的符号表示法和反应方程式的写法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化学反应的发生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反应方程式的写法和表示
3. 化学反应的实验验证和观察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介绍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有哪些特征?为
什么化学反应发生?
2. 学习化学反应的符号表示法
通过示范和讲解,教授化学反应的符号表示法和反应方程式的写法,帮助学生掌握并理解。
3. 进行实验验证化学反应
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结果,并记录实验现象和
结论。
4. 总结和复习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巩固学习成果,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资源
1. 实验器材和物质
2. PPT课件和教学板书
3. 实验教材和参考书籍
五、教学评价
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实验操作能力等方面,以期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做好个性化辅导和帮助学生消化掌握所学知识。
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为下次课的教学改进做好准备。
初中化学第3章讲解教案

初中化学第3章讲解教案主题:化学元素和周期表学习目标:1. 了解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掌握化学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排列规律3. 了解周期表的结构和应用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1. 介绍化学元素的定义和分类2. 讲解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周期表中的元素符号表示法3. 分析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二、周期表的排列规律1. 介绍德布罗意的物质波说和波长的概念2. 讲解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排列规律3. 分析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和族的性质三、周期表的结构和应用1. 解释周期表的横向和纵向排列规律2. 掌握周期表中元素的基本信息和周期性规律3. 讨论周期表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和意义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解结合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利用图表和实验数据展示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帮助学生掌握内容3. 划分小组进行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4. 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并鼓励他们进行相关实验和探究评价方法:1. 进行小测验或问答,检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2. 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观察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思维能力3. 参与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评价他们的分析和表达能力拓展练习:1. 通过观察和分析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2. 完成相关练习题目和实验报告,巩固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3. 阅读相关资料和文献,拓展对化学元素和周期表的认识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相关概念,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周期表的知识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3.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自主学习能力以上是化学第3章讲解教案范本,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祝您教学愉快!如果有任何问题,请随时与我联系。
初中化学三单元复习教案

初中化学三单元复习教案
一、知识点概述:
第三单元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
1.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
2.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3. 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变化规律
二、重点难点:
1.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
2.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3. 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变化规律
三、复习方法:
1. 多做选择题和解答题,巩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2. 查漏补缺,将不熟悉的知识点进行逐一梳理复习。
3. 与同学组成小组,互相讨论、交流,共同提高。
四、复习计划:
第一天:复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
第二天:复习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第三天:复习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变化规律
第四天:做一次综合性的测试,查漏补缺
五、复习材料:
1. 《初中化学》教材第三单元课本
2. 《初中化学》教辅
3. 知识点整理笔记
六、复习内容:
1.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
- 元素周期表的排列顺序和组成
-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 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2. 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变化规律
- 元素的化学性质
- 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规律
七、小结:
通过本次复习,我们可以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元素的周期性规律以及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变化规律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希望同学们可以认真复习,取得好成绩。
初中化学第三章讲解教案

初中化学第三章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概念,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 掌握原子的结构,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 理解离子的概念,掌握离子形成的原理。
4. 能够运用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概念及性质。
2. 分子、原子和离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 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
2. 分子、原子和离子在化学变化中的具体作用。
教学准备:1. 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模型或图片。
2. 相关的生活实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气体的膨胀等,引发学生对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思考。
2. 提问:这些现象与分子、原子和离子有什么关系?二、分子的概念(10分钟)1. 介绍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 讲解分子的性质:分子很小,肉眼无法看到;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
3. 通过实例解释分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如水的蒸发、酒精的挥发等。
三、原子的结构(10分钟)1. 介绍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2. 讲解原子的性质:原子很小,肉眼无法看到;原子在不断运动;原子之间有间隔。
3. 通过实例解释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如金属的腐蚀、酸碱反应等。
四、离子的概念(10分钟)1. 介绍离子的概念: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 讲解离子的形成原理:当原子失去或获得电子时,形成带电的离子。
3. 通过实例解释离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如盐的水解、电解质溶液的导电等。
五、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10分钟)1. 讲解分子、原子和离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 通过实例说明分子、原子和离子在化学变化中的转化过程。
六、巩固练习(10分钟)1. 给出一些生活实例,让学生运用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知识进行解释。
2. 进行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理解。
化学九年级(第三章)教案

10 mL酚酞水溶液的两个小烧杯罩在一个大烧杯中,观察现象。
提问:从微观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有什么不同?
播放动画:《水分解的微观变化》
讲解: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本身不变,水的化学性质也不变,只是分子间隔变了。水分解时,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再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就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回答:原子本身不带电,由于原子核与电子两者所带的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呈电中性。
设问:物质可以分为原子、分子、离子,分子能分为原子,原子又能分为原子核与电子,那么原子核能不能再分了呢?卢瑟福同样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将金原子改为氮原子,发现了原子中含有质子,经过其他的科学家的不懈努力,终于发现原子核中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而中子不带电。
通过该例子,使学生从微观角度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得出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这部分内容是难点,学生难以进行自主探究,因此,通过教师引导思考,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教学的又一个难点。
引导学生将微观世界形象化
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将抽象的微观世界形象化,学生在有趣的想象中理解了分子与原子,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用生活中熟悉的物质将抽象的微观世界直观化,形成非常深刻的印象。学生在非常愉快的气氛中既巩固了知识,又加强了动手能力。
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将知识系统化。
教学后记
本节课学生初次接触微观世界,教学中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5个简单有趣的探究活动将微观知识形象化,抽象知识表观化。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表现活跃,能积极思考,互相协作进行探究,对探究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等进行表述和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2.构成物质的微粒特征。
【学习重点】1.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2.从微观上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特征。
【课堂学习】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演示实验]:(1)研碎高锰酸钾小颗粒(2)将一小粒高锰酸钾溶于10mL水中振荡(3)将(2)得到的液体倒入烧杯,注入90mL水[讨论]:(1)高锰酸钾颗粒是否可以再分?(2)为什么试管中的液体变为紫红色?(3)溶液颜色变浅,但还是紫红色,这一现象又说明什么?1.物质是可以再分的。
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二、微粒在不断的运动[演示实验1]:(1)向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
现象:。
结论:。
(2)用大烧杯将盛有蒸馏水和酚酞的烧杯与盛有浓氨水的烧杯罩在一起,观察现象。
现象:。
结论: 构成物质的微粒是。
[讨论]:A中液体为何不红?【氨气---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其水溶液易挥发。
化学性质: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演示实验2]:现象:滤纸上滴有酚酞处。
结论: 。
解释:构成氨气的微粒不断地运动,氨气与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注意点:试管的下面放一张白纸的作用是。
[演示实验3]:浓氨水遇浓盐酸现象: 。
反应表达式:。
结论: 。
[举例]:花香、湿衣服晾干、酒香不怕巷子深,等。
注:影响微粒运动速率因素----温度(温度越高,运动速率)。
三、微粒间有空隙[演示实验]:(1)将50mL水与50mL水混合、将50mL酒精与50mL酒精混合。
观察体积有无变化。
(2)将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观察体积有无变化。
(3)压缩注射器中的水、压缩注射器中的空气。
比较二者被压缩的难易程度。
[讨论]:(1)为什么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2)为什么空气容易被压缩?结论:(1)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2)不同种物质的微粒间的空隙;(3)同种物质时,液体微粒间的间隙,气体微粒间的间隙。
小结:课本p61课后作业:p62 1~5第三章第2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学习目标】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化。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5.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
6.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学习重点】1.认识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
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2.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3.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课堂过程】[引入]:指导看书:干冰、金属铜、氯化钠、金刚石等物质的微粒构成示意图。
构成物质的微粒:、、。
注:物质不同,性质不同,这是由于构成。
一、分子1. 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一。
例:氧气由构成;水由构成;二氧化碳由构成。
2.分子是保持的微粒之一。
例: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注:分子相同,物质的化学性质(分子不同,化学性质)。
例:水和冰的化学性质,理由是。
水和双氧水的化学性质,理由是水由构成,双氧水由构成。
3.分子的性质。
(1)分子质量小,体积小。
(2)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3)分子间有空隙。
[讨论]:在“水的电解”和“水的沸腾”中,水分子分别发生怎样的变化?二、原子1. 水分解示意图。
说明:在此过程中,微粒改变了,而微粒、没有改变,重新组合成新微粒、。
结论:①分子由构成;②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
2. 原子是的微粒。
3.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在中,,而。
4.原子可构成分子。
例:氧分子由构成;水分子由和构成;二氧化碳分子由和构成。
1个氧分子由构成;1个水分子由和构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和构成。
5.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一。
、、部分,由直接构成。
例:铜粉由构成;氦气由构成;硅由构成。
6.原子的性质。
(1)原子质量小,体积小。
(2)原子在不停的运动。
(3)原子间有空隙。
例:判断:分子比原子大()。
7.人类认识原子的过程。
(1)道尔顿(英)-----提出原子学说:阿夫加德罗(意大利)----分子学说;汤姆生(英)-----电子;卢瑟福(英)-----原子核(质子),著名实验:。
(2)?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现象:大多数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
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运动途径---- 。
极少部分被弹了回来--- 。
8.原子构成。
(1)结构:原子说明:①原子核体积很小,但质量很大(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②电子质量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③原子呈性:原子核所带正电和电子所带负电电性,电量。
(2)电量关系:原子中:原子序数= = = 。
(3)电性关系:带正电的微粒:、;带负电的微粒: ;不带电的微粒:、、。
(4)质量关系:原子质量= 质量+ 质量;原子核质量= 质量+ 质量。
小结:①在原子中,原子序数= = = ;②原子不同,质子数;③不是所有的原子核内都有;如:④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数 + 数。
⑤⑥9.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1)核外电子是排布的-----用表示。
电子层:1 2 3 4 5 6离核距离:近→远能量:低→高规律:第一层最多2个,第二层最多8个,第三层最多18个,第n层最多2n2个,但最外层最多为8个。
(2)原子结构示意图:圆圈---圈内数---圆弧----圆弧上数---(3)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说明: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
10.相对原子质量(1)定义:以一种作基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一基准的比,称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说明:碳原子----质子数=6 ,中子数=6注:①相对原子质量≠原子质量.②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单位是。
(2)表达式:例某一原子的质量为ag其中碳原子的质量为bg求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3)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比=原子的实际质量比。
(4)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11.相对分子质量定义: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构成分子的。
说明:例:①O2②H20 ③CO2④K2MnO4⑤NH4HCO3练习:①N2②NaCl ③NH4NO3④CO(NH2)2⑤Cu2(OH)2CO3三、离子1.定义:带电的或。
例:2.分类:阳离子:带正电的离子。
如:阴离子:带负电的离子。
如:3.离子符号的写法:数字在,正负在,标在元素符号的。
(电荷为1时,“1”省略不写)例:4.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一:例:氯化钠由和构成。
氢氧化钙由和构成。
注: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必须由阴离子和阳离子同时构成。
5. 离子的形成:(1)氯化钠的形成。
①表达式:。
②现象:。
③示意图:(2)离子是原子形成的。
阴离子原子阳离子阳离子:带正电, 质子数电子数;所带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阴离子:带负电,质子数电子数;所带电荷数= 电子数-质子数。
(3)原子变离子后,最外层电子变了,化学性质就改变了。
例: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
第三章第三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学习目标】1.认识一些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2.会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4.领悟自然界基本组成的简单性,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学习重点】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学习过程】一、元素与元素符号[引入]补铁、补钙广告中的“铁”、“钙”指的是什么?什么是元素?阅读教材P73内容,要求熟记表3-4所列元素符号。
1.元素是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质子数都为8的一类氧原子统称为。
H与H+属于同种元素,是因为。
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决定元素的种类)。
2.元素符号(1)定义:。
(2)意义:宏观---表示,微观--- 。
例:N--- 、;Cl--- 、;60C--- ;C60 --- ;nS--- 。
(n≠1的正整数,只表示 j ----- )巩固练习:1.氧气由组成,由构成,氧分子由构成,每个氧分子由构成;二氧化碳由组成,由构成,二氧化碳分子由构成,每个氧分子由构成。
2.铁丝由组成,由构成;氦气由组成,由构成;金刚石由组成,由构成。
3. .氯化钠由组成,由构成。
二、由元素组成的纯净物1.单质:由组成的。
例:2.化合物:由组成的。
例:3.氧化物:由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例:说明:含氧化合物与氧化物之间的关系小结:物质的简单分类物质氧化物三、自然界中元素的存在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后四位元素分别为。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非金属元素是。
2.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其次是,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3.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其次是、、、、、等;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4.太阳上最丰富的元素是;其次是。
5.大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第二位的元素是。
(大气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大气中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是。
)6.地核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四、元素与人体健康1.人体必需的大量元素。
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2.人体一些必需元素的缺乏症和过量症:缺Ca Ca 过量缺Zn 缺Co、Fe缺I I过量Se:缺乏Se过量第三章第四节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学习目标】1.能说出化学式的含义。
2.能依据物质组成、利用元素化合价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3.能根据化学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4. 养成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1.能说出化学式的含义。
2.能依据物质组成、利用元素化合价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3.能根据化学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学习过程】一、化学式反映物质的组成1.化学式:用和的组合来表示纯净物组成的式子。
提出的依据: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不同的物质组成不同。
2.化学式的意义(一般包括宏观和微观角度):宏观上---表示 ;表示该物质 。
微观上---表示该物质的微观构成以及该物质的 或者 。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还可以表示一个分子的构成情况。
再如:SO 2---O 2--- Fe--- NaCl---3.化学式中元素符号R 周围的数字的意义,如:aR bca---表示有a 个这样的微粒;b---表示一个微粒中有b 个原子或原子团; c---表示一个该离子中带有c 个正(负)电荷。
如:3H 2SO 4--- 、 、 。
2Ca 2+---表示 、 。
注意:在化学式前面有数字时,就不能表示宏观含义,只能表示微观含义。
二、 如何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一) 单质化学式的写法:1.由原子构成的单质 化学式直接用 表示,如2.由分子构成的单质: 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标上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
例:讨论:(1)指出下列符号中数字“2”的意义:2O ,O2,2O2、。
(2)60C与C60的不同:、。
(二)化合物的化学式的写法——根据化合价来写化学式A.化合价:大量的化合物中不同元素的原子数目中都是一个固定的比值,体现这种关系的数值就是化合价某种元素的化合价数值与它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密切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