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人类中心论的理论误区
我看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

5
人类与非人类存在 的前提
6
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地球
从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 主义各自的概念框架中,我们 发现二者的争论其实是在一个 前提下进行的,这个前提就是 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用伦理 道德的尺度对待地球、对待自 然。 在这个前提下,二者争论的焦 点主要是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相互认识的关系,价值关系三 个层面上。
2
人类中心主义
观点:
三种形态: 古代人类中心主义 核心观点:人是宇宙的中心 依据:地心说,基督教 近代(强势)人类中心主义 核心观点:夸大人的主体性和理性力量 依据:笛卡尔等人的理性主义;工业革命 现代(弱势)人类中心主义 核心观点:主张从人类利益或人类共同利益出发来协调人 类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类整体利益作为处理人类自身和生 态关系的根本价值尺度。 • 依据:诺顿(美国环境伦理学家);墨迪(美国植物学家) • • • • • • • • •
3
非人类中心主义
以三种理论为依据: • 以辛格、雷根为代表的动物解放权利论; • 以施怀泽、泰勒为代表的生物中心论; • 以利昂波德、罗尔斯顿、乔治•塞逊斯等 为代表的生态中心论.
4
非人类中心主义
• 观点: • 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学可分为三个 主要流派: • 以辛格、雷根为代表的动物解放权利论; • 以施怀泽、泰勒为代表的生物中心论; • 以利昂波德、罗尔斯顿、乔治•塞逊斯等 为代表的生态中心论.
11
争论焦点三:价值关 系
12
人类中心主义者认为人是价值尺度的标准,一切 应当以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非人类中心主义者主张:1.自然本身具有内在价 值,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动态系统,人类只不过是后来的 加入者,自然的价值在人类存在以前就已存在,人对其 具有客观义务 。2.自然界的权利,没有考虑到自然存 在物不具有权利、义务的意识,也不具有行使权利和 履行义务的能力,因而不能成为“权利主体”。3.主 张不要对自然过程进行人为干预,也是不合逻辑的。 让人不要干预自然,实际上是抹杀了人的主体性、能 动性,这是不现实的。
【推荐下载】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法学的疑问

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法学的疑问 广大朋友们,关于“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法学的疑问”是由论文频道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随着环境危机的日益严重,人们对自然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
与之相伴随,在法学界兴起了一股“非人类中心主义”思潮。
这一思潮以西方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为基础,对传统法秩序只把人当作法律关系主体而自然仅为客体的做法提出了批判,认为这导致人类对自然的“奴役”从而引发环境危机;只有把动物等自然物当作“人”来看待,并赋予其相应的法律主体地位,才符合真正的伦理要求,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环境法学领域近年来涌现的一些新理论或观点,如动物权利论、生态价值立法目的论、非人类中心主义法律观,以及环境法可以“直接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主张,都是这一思潮的体现。
应该说,这一思潮对于人们反思传统法律秩序,通过法制变革谋求更加合理的人与自然关系不无裨益。
但作为法律工作者,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这一思潮的乌托邦色彩和诸多不足,避免不加批判的盲目吸收对环境法治建设的不良影响。
在此,本文将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法学的几个基础性问题提出质疑,以助于加深对这一思潮的认识,同时也为“动物是否有权利”、“是否应该赋予自然以法律主体地位”之类当下颇受热议的论争提供一个前提性说明。
一、非人类中心主义能够成立吗? 认为应当为了自然而不是人的利益去保护环境,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又称“自然中心主义”)的基本立场。
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提出源于对传统伦理学之“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
所谓“人类中心主义”,是指西方哲学中“以人为本”的传统思想。
这种思想认为人是道德关系的唯一主体,是否有利于人是价值判断和道德评价的唯一尺度和终极标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从属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且归根到底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人对自然不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自然只能作为人与人关系的客体受到道德关怀,环境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利益。
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兼论环境法的伦理向度

( ) 态 中心论 三 生
“ 人类 中心 主义 ” 非 大致 可以分 为三个主 要流派 , 即动
物 解 放 或 动 物 权 利 论 、 物 中 心论 和 生 态 中 心论 。 生 ( ) 物 解 放 或 动 物 权 利 论 一 动
澳 大 利 亚 哲 学 家 彼 得 ・辛 格 是 动 物 解 放 论 的 倡 导 者 。
兼论 环境 法 的伦 理 向度
华 园 园
( 中国海洋大学 法学院, 山东 青 岛 267 ) 60 1
[ 摘 要 ]环 境 问题 的 出现 , 引发 了“ 人 类 中心主 义” 人 类 中心 主 义 ” 非 对“ 的诘 难 。但 是 ,
“ 非人 类 中心主 义” 所主 张的“自然 的 内在价 值 ” “自然的权 利 ” 无 法证 成 的命 题 。环 境 法应 和 是 彰显 理性 的人 类 中心主 义的立 场 , 立法理 念层 面上 , 立科 学的发 展观 , 立 法技 术 层 面上 , 在 树 在 厚 筑环 境 义务之堤 。 以保 障人 类社 会 的永续发 展 。
莱 昂 波 德 的 生 态 伦 理 思 想 被 称 为 “ 地 伦 理 学 ” 莱 昂 波 大 。
拒绝关心它 的苦乐就没有道德上 的合理性 。不管 一个 存在 物 的 本性 如何 , 平等原则都要求我们把 它的苦乐 看得 和其 他存在物 的苦乐 同样重要 。 …动物拥有苦乐感知 的能力 , 因
[ 关键 词 ]非 人 类 中心 主义 ;自然的权 利 ; 理性 的人 类 中心主 义 ; 境 义务 环
[ 中图分 类号 ]D 4 [ F 6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 编号 ]1 7 9 2 ( 0 7 0 — 19— 3 6 1— 8 4 2 0 ) 1 0 3 0
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主张摘要工业文明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不断发展,物质文明建设取得越来越大的建设成就。
与此同时,人类从改造自然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人类也开始把自己的地位看得比自然更高,妄图通过各种手段去改造自然。
但是,随着这几年来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人类很明显地受到了自然的报复,人类开始重新思考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键词: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人与自然正文一、从人类中心主义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一)人类中心主义概念:根据《韦伯斯特第三次新编国际词典》解释,人类中心主义有三种使用:第一,认识宇宙的中心;第二,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第三,根据人类价值和经验解释或认识世界。
而这三种论断又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过程,第一种论断盛行于古代,第二种观点是近代的主流,第三种阐释属于当代人类中心观。
(二)人类中心主义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积极作用:它有效的激励和引导人类在很大程度上成功的改造“自然”,获得极为丰富的财富,从而促进人类社会迅速的发展。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可知,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并且意识的具有能动作用。
因此,人身处在大自然中,可以极大限度地发挥自然的重要作用,去创造更好的环境。
科学技术在人与自然关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这种重要地位首先表现在科学技术是人与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
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不断揭示出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人类正是依靠科学技术所揭示的这些关于自然界的正确认识,才能够更好的认识自然,掌握自然物的多种使用方式,并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改变自然物的形态,使被改造的客体能够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所以说科学技术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活动的重要媒介,人类正是借助科学技术这一中介的力量逐渐摆脱了对自然的被动依赖,提升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科学技术不仅充当了人与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它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性解读

中文摘要不论是就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发展进程来看,还是就西方环境伦理思想诸范畴体系来说,人类中心主义范畴都具有毋容质疑的重要性。
因此,要为合理形态的生态伦理学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彻底弄清人类中心主义的本质就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解读,不可简单、泛化地诉诸“人类”,而应紧密结合二元论思维来把握人类中心主义的特定内涵,并立足于把握特定历史阶段社会文化的固有局限,立足于透视特定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制度的深层逻辑。
人类中心主义与环境问题的关系是解读的关键所在,紧紧抓住这个关键点,有助于准确把握人类中心主义问题的根源和实质。
学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解主要有三种:非人类中心论语境的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论立场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视角的人类中心主义。
非人类中心论语境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失误主要体现在:非人类中心论的哲学基础是情感主义,其理论有浓重的文学色彩或宗教色彩:非人类中心论不是在社会文化的意义上理解人,而是局限在生态学、生物学的意义上理解人;不是具体地在社会制度文化中来认识人类中心主义,而是将其归因于抽象的人性,将人类中心主义误读为“物种利己主义”;将生态学与伦理学相混淆,非人类中心论环境伦理几乎是将生态学理论移植到伦理学领域的产物。
人类中心论立场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局限主要体现在:人类中心论的哲学基础是理性主义,片面地张扬理性、主体性,沿袭割裂人与自然关系的二元论思维模式;与非人类中心论者的“自然人”预设不同,人类中心论者认识到了人的社会性,但却将人的社会性简单归结为抽象的理性,他们所理解的人是“理性人”;人类中心论者宣扬抽象的“人类整体主义”,从国际环境正义的角度说,对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极其不利。
工业社会的文明困境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与自然关系方面,表现为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以自然的破坏为代价;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方面,表现为少数人、少数国家经济的发达是以多数人、多数国家的贫穷为代价。
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及其启示价值

扬人的能动性 , 从而使人们从 自 然界的严酷压迫下解放 出来不无重大意义。但随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对人
类生存 提 出 的挑 战 ,传 统人 类 中心 主义 的局 限性 日趋暴 露 出来 。非 人类 中心 主义正 是 在对其 传统 伦理学 范 式怀 疑 的基础 上 ,主张 把道 德对 象关怀 范 围从 人类 道德 规 范扩展 到生 命 和生物 圈乃 至整个 自然 界 ,通过 确
进生命 ,使生命 达到其最高度 的发展 ;恶的本质是毁灭生命 ,损害生命 , 阻碍生命 的发展 。 ” 使其 “ 敬 畏生命 ”原则 具有普 遍而 绝 对 的合 目的性 ,并把伦 理 范 围扩展 到一切 动植 物 。他认 为生命 之 间存 在 的
F .20 eb 08
非人类 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及其 启示价值
包庆德 ,夏 承伯
(内蒙古 大 学 人 文 学 院 ,内蒙古 呼和 浩特 0 02 10 1) 摘 要:非人 类 中心主 义 生态伦理 学是在 对人 类 中心 主义伦 理 学范式 的质疑 、反 思和批 判基 础 上 ,生成 的一种 新的 生 态伦 理形 态 , 虽然其 学术理论 观 点 面临 着人 类 中心 主义 生 态伦 理 学的 不断 质疑甚 至 苛刻质 询 ,但 其在 生态世 界 观的诞 生 ,整 体 思 维观 的运 作 ,经 济价值观 的转 向 ,绿 色科 技观 的 生成 ,生产方 式观 的转换 ,文化 自然观 的整合 等 层 面的重要 的 学术 启示价 值仍 不容 小觑 。
维普资讯
包 庆 德 等 :非 人 类 中心 主 义 生 态 伦 理 及 其 启 示 价 值
的价值 和权 利 ,认 为生 物个体 的生存 具有道 德优 先性 ,这 是其 个体 主义 伦理 学 的表现 。其 中施韦 兹 “ 畏 敬 生命 ”的伦 理学 和泰 勒 的 “ 生命 平 等 主义伦 理学 ”在 理论 的创 立和 发展 中都 做 出突 出贡献 。施 韦兹 于 12 93 年在其 代表作 《 文明与 伦理 》一 书 中首先提 出现 代 意义上 的生 物 中心论 ,认 为 “ 的本 质是 保持 生命 ,促 善
试论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

试论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作者:张婷婷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19期摘要: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是环境伦理学的两大流派,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两种理性的思考,而且会随着环境问题的存在而一直存在着争论,本文以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观点为基础,从谁才是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源为论点,阐述了二者的含义及实质,剖析了二者争论的焦点,讨论了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存在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因此,正确认识理解和把握环境伦理学的两大流派,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支撑意义。
关键词: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一、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现代环境伦理学发源于西方,其核心的理论主要可以概括为“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大派系。
并且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间的争论也是当前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
虽然学术界的不同学者对人类中心主义有不同的表述,但存在的分歧不大,现总结如下:人类中心主义主要有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层面上的含义,而且这三者含义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为人们对自己是自然的主人的认识,才有了人们在认识论上认为人才是主客体关系中的主体,也才有了人在价值观上认为只有人才有分辨好坏能力和趋利避害的选择能力,只有人才有内在价值,是价值的主体。
1、在本体论上,也就是在人是宇宙的中心和目的的事实上,强调人与其他的自然物在结构上和生理上的根本差别。
在以基督教为基础的古代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中,人虽然还不能同神箱体并论,但是人却不同于自然界的其它生物。
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承认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但通过人在实践中的锻炼,社会实践对人的巨大作用,所以人与动物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2、在认识论上,人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目的。
在宇宙中的一切事物中,人是作为主体性的存在,而自然是客体的存在,人与自然在相互作用中是有主客体的区别的。
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由于在生理上和结构上与其它自然存在物的不同,因此人在客观上已超越自然,成為能够主宰、控制、支配其对象的唯一的主体性存在物,而人以外的其它一切自然物,都只是人利用、支配和控制的客体。
价值理想与制度设计的断裂——论非人类中心论环境伦理的应用困境

.
……………………………………
价 值 理 想 与 制 度 设 计 的 断 裂
— —
论非人类 中心论环境伦理 的应用 困境
10
… 一 ’ … … … ’ 一 ’ 一 … … ‘ … … … … … … … ’ 一 … … … … ‘ 一 … … … … … ’ ‘一 ’ … … … … ‘ 一 … ’ … … … … 一 … … 。 ’ 一 ’。 一 。 ’ ’
类 中心 主义 、 态 中 心 论 、 德 扩 张 主 义 、 生 道 自然
价值 论 、 物 权 利 论 等 ) 一 个 应 用 导 向 的 学 动 为
科 奠 定 了 基 础 , 沿 袭 了 传 统 哲 学 宏 大 叙 事 的 并 话语 模 式 与 思 维 框 架 , 离 了 “ 众 多 问题 的 远 对
i 作者简介 : 郁乐(96 ) 男 , 17 一 , 四川仪 陇人 , 哲学博士 , 文理学院政法 学院讲 师, 重庆 研究方 向为马克思主义 哲
; 学 与西 方 哲 学 。
; 基金项 目:重庆文理 学院科研项 目( 2 0 Z 2 ) Y 0 9 F 8
;
中图 分 类 号 :B 20 8 8 -5 文 献 标 识 码 :A
‘ 断’ 诊 进行 经 验性 讨 论 ” 理 论 使 命 与 现 实 处 的
的或 目标 , 决 于 社会 产 品 的分 配 和 使 用 方 式 , 取
取 决 于 人 类 对 自然 的态 度 与 知识 水 准 。 ’ ”
这 显 然 也 符 合 马 克 思 的 观 点 : 一 切 生 产 “
收稿 日期 : 0 00 -1 2 1 -30
‘ 。 ‘ 。。 ‘ 。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人类 应尊重 自然 , 自然物讲道德 、 平等。 对 讲 这种观点看
似有理 , 实则不然 。
非人 类 中心论 的 理论 基础—— 情感 主义
一
、
造成非人类中心论理论失误 的根源 , 在于非人类 中心 论 的哲学基础是情感主义。所谓情感主义 , 是理性 主义的 反动 , 指极力突出情感 的地 位和作用 , 主张情感至上 , 以情
【 作者简 介】刘树伟(9 2 )男 ,山东滨州人 , 17 一 , 滨州学 院政法 系讲师 、 哲学 硕士, 主要从事 西方哲学 和伦理学研究 。
5l
维普资讯
势 ,非人 类中心论 者可能忘记人 类始祖 为躲 避猛兽不 得 不栖居 于树枝 、 躲避于 山洞 的历史 了。而 现代人之 所以能 够处 于食 物金 字塔 的顶端 , 决非 由于人 的 自然本性 , 而是 社会文化使 然 。当非人 类中心论者 在阐述其生 物平等 主
V 1 3N. o 2 .o1 .
Jn 2 0 a .0 7
非人类中心论的理论误区
刘 树 伟
( 滨州学院 政法系 ,山东 滨州 26 0 ) 5 6 3 【 摘 要】 非人类 中心论的哲学基础是情感 主义 , 其理论有浓重的文学 色彩或宗教色彩 。非人类 中心论不
是在社会文化 的意义上理解人 , 而是局 限在生态学 、 生物学 的意义上理解人 ; 不是具体地在社会制度文化 中认识 人类中心主义 , 而是将其归 因于抽象的人性 , 将人类 中心主义误读 为 “ 物种利 己主义” 。将 生态学 与伦理学相混 淆, 非人类中心论的环境伦理学几乎是将生态学理论生搬硬套到伦 理学领域 的产物 。 因其易于导致憎恶人 、 仇视 人 的错误结 论 , 故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 的伦理学 。 【 关键词 】 非人类 中心论 ;人类 中心 主义 ;物种 利己主义 【 中图分类号 】B 8 09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7 .0 0 2 0 ) 1 0 10 6 204 ( 0 70 - 5 .3 0 的作用 , 而情感是关键 的转换器 。 在整个转变过程 中 , 我们 的心理发生 了微妙 的变化 , 我们 能够 领会 到在 自然生态规 律中蕴含着 的 “ 应该 ” 3 从而实 现了从 生态到伦理的转 ,【 I
非人类 中心论将人 类 中心主 义视为生 态环境恶化 的
罪魁祸首 , 极力批 驳人类 中心主义 。非人类中心论 者以生 态学为依据 , 从人的 自然性 出发 , 考察人与 自然的关系 , 主 张伦理学应从人类社会扩展到 自然界 , 所有生命都是价值
主体和道德 主体 ,自然物具有不依赖于人的内在价值 , 故
维普资讯
第2 3卷第 1 期
20 07年 1月
Jun l f h 山东gU ies yo e会科学 版 oil ce cs o ra o a d n nvri f 社 h ooy S a S ine ) S n o 理工 大学 学报 (c n l ( ) t T g c
换。 正是基 于此种逻辑 , 非人类 中心论者 以生态学为依据 ,
通过情感 的转换机制 , 得出了充满情感色彩的结论 。既然 非人类中心论 者立足于情感 ,我们也就不难理解 , 以非 何 人类 中心论的论述 有如此浓重 的文学 、宗教 色彩 ( 如利奥 波德 的 “ 像一座 山一样思考” , 以很难发现前后 一贯的 )何 逻辑 ( 如由“ 敬畏生命 ” 造成“ 韦兹 困境 ” ; 施 ) 即便是接受了 他们观点 的人 , 也不易弄清他们到底要反对什么 ; 不断地 被人类 中心论者抓住漏洞和给予 反诘 ( 如大地伦理学的生 物共 同体观念被指责为 “ 专制主义” “ 、 环境法西斯主义” 。 )
二、 割裂人 的 自然性 与社会 性
非人 类 中心论所 理解 的人不 是处于特定 社会历史 阶 段、 处于特定制度文化中的人 , 而是诉 诸抽象 的人性观念 , 以形而上学的人性论 为其理论基础和理论依据 。 非人类 中
心论立足于人的 自然性 , 其人性预设是“ 自然人 ” 。 我们知道 , 人具有两重性 : 既是一个生命物种 , 属于 自
却难 于给 出真正有力的辩护和说 明。 应该说 , 之所以如此 ,
与非人类 中心论 的情感主义理路有着直接的关 系。
感 为价值判断 的基础和依 据 , 而否定 、 质疑理性 的观点 。 在
对道德 的理解上 , 情感主义将感情 ( 爱心 、 同情 、 怜悯等 ) 视 为道德或伦理 的基础 , 认为道德的根源在于感情 , 在我们 “ 变成 理性 存 在物 之前 ,我们 肯定 已经变 成 了道 德存 在
非理性的途径引发情感 , 以理智唤醒情感 。 或 但不管怎样 , 惟有通过情感 的转换才 能从事实转化为价值。 而非人类 中 心论从生态到伦理的创 造性转化 , 即是如此 。 按照情感 主义者斯 蒂文森 的说法 , 生态学描述 和伦理 学规定之间是能够通 融转换 的 , 中认识或理智起 着重要 其
物” l情感主义理论的形成得 益于休谟关 于事实 与价值 。【
的对立 ,是 ” 应该 ” “ 与“ 的区分 。 按照休谟的观点 , 以理性主 义的思路 , “ 无法推导出 “ 说 ,无疑是致命 一击 ,但却 为情感主 义敞开 了大 门。 休谟也认 为 ,是 ” 应该” “ 与“ 的转换支点是情感 : 或通过
【 稿 日期 】20 -91 收 0 60 .8
然界 ; 同时又具有其它生命 所不具备的文化 , 但 生活在社 会文化之 中, 远离了 自然 界。人与其他 自然存在物 的最大 . 不 同,就在于人依靠 自己的社会文化 , 改造 了 自己的 自然
性质 ,从而在 自然界 中处于优势地位 , 至在一定程度上 甚 超越 了 自然界 。 事实上 , 如果抛开文化的 因素不谈 , 仅仅从 自然性或 生物物种 的角度说 , 人在 自然界中并没有任何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