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地道路设计与停车设施布置共35页
道路停车场

停车场(库)的设计原则:
(1)符合城市规划和交通管理的要求 (2)出入口应避开城市主要干道及其交叉口 (3)分区明确、交通流线顺畅,并满足其自身的技术要求 (4)必须综合考虑场内的各种工程及附属设施 (5)因地制宜、留有余地
:
出入口 停车场 (库) 其他设 施
停车场 (库) 的平面 组成
车辆停 放
机动车爬坡能力与速度有关, 场地道路中机动车的最大纵 坡值宜取<=8%; 机、非混行的道路上,应以 非机动车的爬坡能力确定道 路的最大纵坡,自行车道路 的最大纵坡以3.0%为宜。 对于平坦场地,机动车道路 的最大纵坡控制在5%以下。
2、成雨水排泄使管 道淤塞的最小纵向坡度值——道路最小纵坡度。
2、次干道——连接场地次要出入口及各组成部分的道路 次干道与主干道相配合,是主干道的补充。一般路面不宽(7m左右),交 通量不大。
3、支路——通向场地内次要组成部分的道路 支路交通量小、路幅较窄。一般为保证场地交通的可达性及消防要求(路 面宽度不小于4.0m而设置。平时以步行及非机动车通行为主,有时限制机动 车通行。 4、引道——通向建筑物出入口,并与主干道、次干道或支路相连的道路。 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引道的设置标准,一般应与建筑物的出入口宽度相适应;当 有机动车通行要求时,路面宽度不应小于3.5m。 5、人行道——行人通行的道路 人行道包括独立设置的只供行人和非机动车(主要指自行车)通行的步行 道,以及机动车道一侧或两侧的人行道。
中、小规模建筑场地中,道路功能相对简单,可设 一级或二级供机动车通行的道路,以及非机动车、人行专 用道等;而大规模场地内的道路可设置三级。
民用建筑场地中的居住建筑场地,其道路有专门的划分 标准,与上述不同,可以划分为居住区级道路、小区级道 路、组团级道路和宅间小路,详见《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 规范》(GB40180—93)(2002年版)。
场地道路、广场及停车场布置

带式运输机 散状物 中距离 大量 差 差 优 容易 容易 高 长 大 好
辊道运输机 固体 短距离 大量 差 差 优 容易 容易 高 长 大 好 连续运输
管道 液体粉料 长距离 大量 差 差 优 容易 容易 高 长 大 好
第二节
一、道路的功能及组成 (一)道路的功能 1、是场地内人行及车行的通道; 2、是联系场地内建、构筑物的纽带; 3、是各种工程管线敷设的通道; 4、是场地功能分区的界线;
58
采用道路运输方式。 3、水路运输 水路运输具有运量大、成本低、投资省的优点,与外界联系也比较简单。但水路运输 速度低,受气候影响大。水路运输适用于中、长距离运输。在滨水建筑场地,有水路条件 时,宜采用水路运输。我国沿江、沿海的一些工业场地大多设有工业码头,采用水路运输 方式。 4、航空运输 航空运输具有速度快、长距离的优点,但其运输成本高,受气候条件制约、占地多、 对周围环境影响大。场地交通一般不选用。 三、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1、对场地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应考虑以下要求: (1)满足场地交通功能要求,符合场地内客货运特点; (2)与场地周围交通运输条件相适应; (3)满足各种交通运输的技术条件的要求; (4)投资省、成本低、方便运营管理; (5)满足环保及场地景观要求。 2、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类型及其比较,如表 3-1-1 ,表 3-1-2 ,表 3-1-3 。
3、厂矿道路的分类及分级 (1)厂矿道路的组成 专用于工业建筑场地(工厂、矿山)汽车运输通行的道路。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有路网、路 径、桥涵、防护工程及排水设施等。道路设计包括路线的平面设计、路线的纵断面设计、横断 面设计、路面设计、防护工程及排水设施设计。 ①路线,道路路面的中心线称为路线; ②道路线形,道路中心线在空间延伸的状态,即道路中心线立体状态,称为道路线形; ③路线的平面,路面中心线在水平的投影; ④路线的纵断面,沿中线竖直剖切再纵行展开即为路线的纵断面; ⑤路线的横断面,道路中线之任意一点的法向切面即为该点的横断面; ⑥路基,按照路线位置和一定的要求修筑的作为路面基础的带状构筑物即为路基; ⑦路肩,位于车行道外缘至道路边缘,具有一定宽度的带状部分,即为路肩; ⑧路拱,为了便于排水,路面常做成中间高两侧低的横坡度称为路拱; ⑨排水设施,用以汇集和排除路面,路基或路堑边坡上的雨水而设置的边沟、街沟、截水 沟等排水构筑物; ⑩路基防护工程,为了保障路基的稳定及行车安全,在路基或路堑边坡设置的护坡、挡土 墙等防护构筑物。 (2)厂矿道路的分类 厂矿道路分为厂外道路、厂内道路及露天矿山道路。 ①厂外道路,是指场地范围以外的道路,包括场地与公路网、城市道路、码头、车站、港 口、原燃料基地以及同其它场地连接的对外道路;或场地同居住区和场地外辅助设施连接的道 路。 位于城市范围的建筑场地,其场地外道路应按《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的规定选 用其技术
建筑场地设计-停车场设计

与前进停车相配合,可采用后退 发车、前进发车两种方式。后退发车 较为不便,出车较费时间,出车时的 视线也受到两侧停放车辆的限制,在 要求迅速驶出或出车高峰时很不利。 前进发车虽很方便,但所需占地面积 较大,一般无特殊要求不宜采用。
第五章 停车场(库)设计
第一节 概述 一.停车场(库)的类型 1.按停车用地的性质划分 (1)路内停车场地
在道路用地控制线(或道路红线)内划定的供车辆停放的场所,包括路 肩(公路型)、车行道边缘、较宽隔离带上停车或利用高架桥、立交桥下 的空间停车。设置这些停车用地要视道路的交通情况而定,多采用标志 或标线划定专用范围。
2.靠近主要交通源,并与停车需求相适应 车辆停放点至出行目的地的步行距离要适当,一般以机动车
200~400m、非机动车50~100m为限。 公共停车场在城市中应尽量均衡分布; 大型公共建筑的停车场(库)应与主要建筑物位于主干道的同侧;
人流、车流量密集的公共活动广场、集散广场,宜按分区就近布 置的原则,适当分散安排停车场,以有利于车辆停放的组织管理或能 在短时间内迅速疏散;
一般宜分别设置出口、入口,其数量、宽度取决于停车场的停车泊 位数及场地条件,并应保持一定的间距。出入口对外与城市道路之间既 要联系方便,也应尽量减少对城市道路交通的干扰。必要时,出入口处 应设置大门、守卫等设施;收费式停车场还应在出人口处设置收费口等 设施。 车辆停放
停车场(库)应按照车辆的不同类型和性质,分别安排停车场地,并确 保进出安全与交通疏散,提高停车场的使用效率。机动车停车场(库) 内的停车方式应以占地面积小、疏散方便、-4、图5-5), 应根据地形状况等场地具体条件选用,也可采用其他的停车方式。
居住区道路用地及停车设施规划设计

a
45
(2)汽车库的竖向交通
地下汽车库的地上地下、多层汽车库的层与层之间的垂直 交通方式分为坡道式和机械式两类,根据不同的功能特 性,两类中又可分为若干具体形式。坡道式对居住区较 为适宜,它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长直线型:上下方便,结构简单,在地面上的切口规整 ,采用较多。
②短直线型:使用方便,节省面积,结构较复杂,适用于 多层车库。
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
保卫;
a
8
(4)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 的无障碍通道。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 ,纵坡不应大于2.5%;
(5)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 在尽端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
(6)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 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
a
21
a
22
2、盲人盲路 盲人依靠触觉、听觉及光感等取得信息而进行活动 的,因此在盲人活动地段的主要道路及其交叉口 、尽端以及建筑入口等部位设置盲人引导设施, 为盲人的行进与活动传递信息。
(1)盲人路引 ①地面提示块材有“行进块材”与“停步块材”两
种。
a
23
• ②盲人引导板有盲文说明牌和触摸引导图,置 于专用台面或悬挂墙面上,供盲人触摸。
➢ 垂直式车辆垂直于行车通道的方向停放,其特 点是单位和长度停车位最多,但停车带占地较 宽(需按较大型车身长度计),且在进出时需倒 车一次,因而要求通道至少有两个车道宽,布 置时可两边停车合用中间通道。
a
31
➢ 斜列式车辆与行车通道成角度停放(一般有300 、450、600三种)。其特点是停车带宽度随停 放角度而异,适于场地受限制时采用。其车辆
道路与停车设施PPT课件

4.1 道路分级
(4)宅间小路
是进出住宅及庭院空间的最末一级
道路,其平时主要是自行车及人行交通,
但要满足清运垃圾、救护、消防和搬运
家具等需要,则按照居住区内部小型机
动车辆低速缓行的通行宽度考虑,宅间
小路的路面宽度为不小于2.5m,通常作
3米,这样也兼顾了必要时私人小汽车
的出入。
第8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8页
4.2 路网系统
1.路网形式
从我国居住小区道路交通规划的实例来 看,小区主路路网主要有线型路网、C型路网、 内环路网和外环路网等几种形式。早期的网 格路网由于对小区环境影响太大,交通安全 性很低,也不利于小区环境的塑造,在现代 小区道路规划设计中已基本淘汰,所以不做 讨论。以下将对这四种常见路网形式的道路 网密度、交通可达性、交通可靠性等方面进 行对比分析,并从第安9页全/共1防8页灾的角度对其进行
第2页/共18页
4.1 道路分级
(1)居住区级道路
是整个居住区内的主干道,是居住区与城市道 路网相衔接的中介性道路。它不仅要满足由城市进 入居住区客货交通需要,还要提供足够的市政管线 敷设空间。其路宽应考虑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及 人行道,并应设置一定宽度的绿地种植,如行道树、 草坪花卉以及道路设施等,按各构成部分的合理尺 度,居住区级道路的最小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 必要时可增宽至30m。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在一
4.2 路网系统
1.路网形式
1)线型路网:主要道路为一条曲线或折 线贯穿小区,两端自然形成小区的两个出入 口,两个入口分别位于小区不同的方向上, 住宅通过组团道路连接到主要道路上。这种 路网的道路网密度是四种形式中最小的。在 相同规模的情况下,主要道路覆盖能力有限, 交通可达性也最小。由于只有两个出入口, 且主要道路交通导向性较强,没有可备用的 其他线路,其交通第可10页靠/共性18页也较低。(如下图)
景观设计规范之停车场设计规范

一.停车场的组成部分1.出入口2.行车通道3.停车位4.绿化隔离带5.附属设施:休息室、管理室、修车场、加油站。
1.出入口位置(1)公用停车场的停车区距离公共建筑出入口的距离宜采用50~100M。
(2)风景名胜区考虑到环境保护需要或受用地限制时,距主要入口可达150~200M。
(3)机动车出入口距离城市主干道交叉口不小于70M。
(4)距地铁出入口、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小于15M;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使用的出入口不应小于20M。
2.出入口数量停车泊位数越多,出入车辆就越多,出入口的数量也需要相应增加。
(1)50辆机动车停车场,可设置1个出入口。
(2)50—3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应设2个出入口。
(3)大于3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出口和入口应分开设置。
(4)大于5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出入口不得少于3个。
(5)当停车场设置两个以上出入口时,其出入口之间的净距须大于10m。
(6)大于300个停车位的停车场,分开设置的出、入口之间的距离应大于20m。
3.出入口宽度停车场出入口不应少于两个,其净距宜大于10m;条件困难或停车容量小于50个时,可设一个出入口,但其进出通道的宽度宜采用9-10m。
4.通道及转弯半径:行车通道可分为单车道和双车道。
(1)一侧通道一侧停车(2)中间通道两侧停车(3)两侧通道中间停车(4)环形通道四周停车停车场通道转弯半径:5.通道坡度(1)与广场连接的道路纵坡度以0.5%~2%为宜。
(2)困难时最大纵坡度不应大于7%,积雪及严寒地区不应大于6%。
(3)在出入口应设置纵坡缓坡段≤2%。
6.车辆类型及车身基本尺寸:7.停车坪布置平行式停车:垂直式停车:斜列式停车:6.残疾人车位布置:(1)办公、科研、文化、纪念、观演、体育、交通、医疗、学校和园林建筑的停车位应设无障碍设计。
(2)距离建筑入口及车库最近的停车位置,应划为残疾人专用停车位。
(3)停车位的一侧,应设宽度不小于1.2M的轮椅位置,使乘轮椅者能直接进入人行道到达建筑入口。
道路用地及停车设施规划设计

居住区各类道路的最小宽度如下,参照图6—1: (1)机动车行道 单车道宽3—3.5m,双车道宽6—6.5m (2)非机动车道 自行车单车道宽1.5m,双车道宽2.5m。
(3)人行道 设于车行道一侧或两侧的人行道最小宽度为1m, 其它地段人行步道最小宽度可小于lm。如人行道的宽度超过 lm时可按0.5m的倍数递增。
(1)转弯半径 道路转弯成交叉处的平曲线半径的大小(道路 交叉口的曲线又叫缘石半径,主要根据行车型号、速度等情 况确定,如图6—2所示。
(2)折线长度 折线或蛇形等曲折线型道路要保证必要的转折 长度,以便于车辆顺利通过(图6—3)。
(3)道路尽端 尽端式道路为方便行车进退、转弯或调头,应 在该道路的尽喘设置回车场,回车场的面积应不小于 12mxl2m,(图6—4)为各类型回车场的最小面积,各种形式 的回车场具体规模尺度根据使用车型和用地条件酌定。
居住区道路是城市道路的延续.也是居住区的重要组成。 居民日常生活的交通活动量很大,我国目前以公交车、自行车、 步行为主要交通方式。对私人小汽车的发展前景要有充分估计, “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城市示范小区规划设计 导则”中要求示范小区的小汽车停车位的设置按总住户的20% 一50%计算,并要求为住户设置方便而隐蔽的自行车停放库 (位)。此外,居住区道路还应为残疾人及老年人等行动不便者 消除交通障碍,使全体居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四)宅间小路 是进出住宅及庭院空间的最末一级道路,其平时主要是自行
第二节 居住区道路分级
居住区内的道路,根据居住区规模大小,并综合交通方式、 交通工具、交通流量以及市政管线敷设等因素,将道路作了分 级处理,使之有序衔接,有效运转,并能最大限度地节约用地。 居住区道路一般分为四级,主要以道路宽度表述.对于重要地 段,可考虑环境及景观要求作局部调整、如商业街、活动中心 等人车流较集中的路段可适当加宽。
5场地道路及停车场全解

场地道路布局的基本形式
混合式
混合式道路可根据场地条件灵活布置,兼有各种布置方式的特点,
适应场地交通流的不均匀分布、地质与地形变化等,并减少道路占地 和土石方工程量,适用范围较广。
道路的组成
机动车道
非机动车道
人行道 分隔带
绿化带
构筑物: 附属设施共交通站场
尽端式
主次分工名确,能适应地形变化,坡度升降处理较为灵活,适用于交通量较
小、货流不大或竖向高差较大、建筑物布局较分散的工矿企业。
线路总长较短,但交通便捷程度不如内环式、环通式。场地内各部分之间的
联系不够方便。
尽端式道路布局单枝线路不宜过长,一般宜,< 120m,并应在尽端或适当位
置设置回车场。回车场应不小于 12x12m。有大型消防车通行要求时,其尺寸 不应小于18mxl8m
居住区道路的分类
居住区级道路
居住小区级道路
居住组团级道路 宅前小路
宅前小路即宅间通道,是从组团级道路通向各户或各个单元门前的 居住区级道路 是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以划分并联系各个居住小 居住小区级道路 居住区的次要道路,用以划分并联系居住小区的 居住组团级道路 是居住小区内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 小路。其路面宽不宜小于 2 . 5 ~ 3m ,以满足非机动车和行人要求为
场地次干道
场地支路
引道
人行道
行车 ) 通行的步行专用道,以及机动车道一侧或两侧
的人行道.
道路布置的基本要求
安全; 功能明确,线路清晰便捷,灵活性; 人车分流; 在不同功能的道路相交处,尽量采用立交的形式;
减少居住区道路通向城市道路的车行道出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