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等级景区空间结构及分布特征研究
江苏省地质构造分析

江苏省地形构造分析第一篇总括一、地理位置及地形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长江、淮河的下游,地理坐标北纬30°42′—35°08′,东经116°20′—121°54′,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基础雄厚,交通极为便利,是我国发展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
江苏地处江淮平原,地形以平原为主,江苏省的平原面积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70%以上,主要有苏南平原、苏中江淮平原、苏北黄淮平原组成。
江苏地形地势低平,河湖较多,平原、水面所占比例较大,成为江苏一大地理特点。
本区居我国大陆东部两大构造单元——华北准地台和扬子准地台的衔接部位,与黄海、东海两大构造盆地紧密相连,地质构造复杂,著名的郯庐断裂带斜贯本区西北部。
区内地层发育齐全,是我国最早进行地质调查的主要地区之一。
江苏是全国地势最低的一个省区,绝大部分地区在海拔50米以下,低山丘陵集中在北部和西南部,占全省总面积的14.3%,主要有老山山脉、云台山脉、宁镇山脉、茅山山脉、宜溧山脉。
连云港的市郊云台山玉女峰为全省最高峰,海拔625米。
江苏第二高山:宜兴市张渚镇岭下村黄塔顶,最高峰海拔611.5米,苏南山区第一高峰。
位于徐州市区东北40公里贾汪区境内的大洞山,海拔361米,又名茱萸山、九十九顶莲花山,属淮阴山脉,周围大小100余山头,连成一气,森林、灌丛、灌节丛、衡疏四种植被300多种植物分布其中,景深木秀,绿涛汹涌,被徐州市列为生态自然保护区。
本区东临黄海、东海,南连上海、浙江,西邻安徽,北接山东,北、西北、西南三面围低山丘陵环抱,中部和东部为大片冲积平原。
北部〔徐州—连云港一带的低山丘陵〕是鲁南低山丘陵向南延续的侵蚀残丘。
西南部低山丘陵中的宁镇山脉、茅山山脉海拔200—400米,二者呈弓矢状展布,宜溧山地海拔一般为300—500米,个别山峰超过500米。
本区中东部平原,大致以通扬运河为界,以北由古黄河、淮河冲积面成,地势坦荡如砥,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海拔高度从西北丰县的45米向东南至东台降至5米以下。
花果山国家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的特征

花果山国家地质公园景观资源的特征成因及评价顾炳伟1,徐恒喜2,程明1,孙和君3,杜良1(1. 江苏海洋大学土木与港海工程学院,江苏·连云港 222005;2. 连云港市花果山风景区管理处,江苏·连云港 222061;3. 江苏连云港花果山国家地质公园,江苏·连云港 222061)摘 要:花果山国家地质公园构造上属于秦岭褶皱系大别—苏胶褶皱带的苏北—胶南背斜的一翼。
园区内地质遗迹丰富,新构造运动形成的断裂构造、地质历史时期的海水侵蚀、活跃的水体资源与地形地貌的耦合形成了园区独特的以山体、洞穴、奇石、地质构造、海蚀地貌为核心的地质地貌景观,辅以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海域风情,赋予花果山国家地质公园具有极高的科研、文化、旅游观赏价值。
关键词: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国家地质公园;花果山中图分类号:F592.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1329(2022)04-0028-06地质遗迹是大自然的馈赠,是不可再生资源,国际上对地质遗迹的保护历来高度重视[1]。
早在1872年,美国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欧洲学者也在1996年提出建立欧洲地质公园的建议。
地质公园成为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发展的载体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9年提出创建世界地质公园,建立全球地质遗迹的保护体系[2-4]。
花果山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云台山中麓,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5A级旅游区。
其伴随着古典名著《西游记》的问世而让世人熟知,闻名海内外。
历朝历代留下的古建筑、古石刻等人文、古建筑遗址遍布山中,自古有“东海第一胜境”“海内四大灵山之一”的美誉。
区内旅游地质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5],结合前人资料及以往相关研究[6-9],拟对园区内各类景观资源,尤其是地质遗迹的特征成因作一探讨,并对其定性评价,以期对花果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苏州古建筑的布局及特点

苏州古城经过数千年的积淀,主要是明清以来,遗留下来一笔丰厚的有形财富——古建筑。
他们是组成苏州独特的古城风貌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
而苏州古建筑经过香山帮能工巧匠的智慧实践的是苏派建筑风格和特点归纳起来有:翻墙黛瓦,体量小而轻巧,低层高密度,错落有致,有多数建于沿河,形成前街后河、人家尽枕河的水乡风情。
旧事古城南北居民较少,所以形成“南园”、“北园”,城内独特的双棋盘格局,形成坊巷与水巷平行,若南北向坊巷,则就民居建筑的朝向就产生多种情况:东西向、东门南向,西门南向,西门北向等。
这种民居所处的坊巷大多是一面沿河,房屋进深浅而朝向差。
有若是东西向坊巷,则旧民居建筑的朝向均可南向,但为了尽量争取朝南的土地,因而产生往纵向发展的多进式及几落多进式建筑群,形成逐进封闭性院落式旧民居布局。
苏州古典园林,本为私家或宗祠等的旁宅、堂边的“避嚣烦”、“寄情赏”、“达清幽”的游憩之所。
故其造园设计,不崇庄严伟大,而求幽静精巧,布局不重对称,规划因地制宜,随宜曲折,引人入胜。
古典园林在布置上以建筑、水面山石来将空间进行处理,常以建筑为主体,以花木为陪衬,进行造景,在有限的空间中造成多层次的丰富景色,把大自然的光、声、色、气候组织到园林中来,故而园林景色能四季入画,达到天然的真趣。
所有人们说它有音乐的韵律感、有诗情、有画意,这是造园艺术的两个要素(自然、人工)和谐的统一。
园林建筑,就其构造式样可以分:大者有厅、堂,小者有亭、台、楼、阁、水榭、旱船廊。
此外,尚有园林建筑点缀品,如:花墙洞、地穴门窗景、花街铺地、池、假山等。
园林建筑中的点缀品,在苏州古典造园艺术的和谐统一,发挥了自身别具一格的、古建筑艺术的小品的风貌作用,此文不作赘述。
综上所述,这种由城市性质与功能产生的个性风貌,是需要“保护”的“独特风貌格局”。
我们不要把各类建筑的个性风貌加以普遍运用,防止失去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自己的个性。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保护好苏州的古城风貌”,使之成为世界历史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
留园空间分析

亭
临下的驻足观景场所。在亭中南望,可见
“涵碧山庄”与“明瑟楼”。
濠濮亭,四角亭,立于水面 之上,可休憩、观水、戏鱼、 赏荷。
留园空间分析
亭
留园空间分析
山舒 处啸 ,亭 掩, 映园 在亭 漫, 山位 枫于 林西 中部 。假
置石
冠云峰,中心水池名浣云沼,南为平台石栏,水中植莲花,池北出半岛,立
冠云峰 ,瑞云峰、岫云峰屏立左右,为留园著名的姐妹三峰。
留园空间分析
北部
西 区
中区
东区 入口
留园空间分析 留园分区
留园西区
环境僻静 山阜为全园最高处 阜上植以青枫、 银杏。富有山林野趣
留园空间分析
西区的活泼泼地
留园空间分析
活泼 泼地
窗外鸢鱼活泼,床头经典交加;此处鸢飞鱼跃,天机活泼,借以为
名
留园空间分析
留园中区
水面、假山为主 闻木
建筑环绕四周
樨香
西北受阳侧放置山石轩
南厅北山,隔水相望
留园空间分析
可亭
汲古得绠处
涵碧 山房
明瑟楼
中区平面图
可亭
留园空间分析
汲 古 修 绠 处
留园空间分析
留园空间分析闻木樨香轩
涵碧山房
留园空间分析
涵碧山房和明瑟楼
留园空间分析
建筑高度的起伏变化
立面图
留中园空间区分析效果图
建筑的空间错落, 使之富有变化。
留园东区
东区以曲院回廊见
胜。
冠云峰区
中部为鸳鸯厅—— 林泉耆硕之馆,
还我读书处区
柱梁装修精致。北面 为浣云沼水池,
后面有三座石峰。冠 云峰居中,高5.6米,
为苏州诸园现存湖石 之冠,相传为宋花石 纲旧物。两旁的瑞云、 岫云二峰,也很劲秀。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空间分布特征

综上所述,中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和地域集聚性规律,这主要受到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为 了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这些珍贵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政府应加强对不同区域国家级 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高其知名度和旅游价值,同时促进当地经济的 发展和文化交流。
本研究通过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经济价值的探讨和分析,指出其经济价值表 现在多个方面,包括旅游业、房地产、生态产品等。影响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 部因素,需要采取科学规划、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加强区域合作 等措施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由于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的限制,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研究可 以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经济价值的研究,为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6、培养员工服务意识:员工是景区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员工培训, 提高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同时,鼓励员工与游客互动交流,增进游客对景区的 情感。
谢谢观看参考内ຫໍສະໝຸດ 二引言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风景名胜区的品牌资产日益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作为我国旅游资源的瑰宝,其品牌资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 次演示旨在探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品牌资产现状、问题与挑战,提出提升品牌 资产的策略,为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提供参考。
背景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国家意义和较高旅游价值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区域。 目前,我国共有41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些风景名胜区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 源、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具有独特的景观和生态环境。然而,随着旅游市场的竞 争加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品牌资产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4、长江中下游区: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浙江等省份。该地区的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湖泊、山岳和水乡风情为主,如庐山风景名胜区、杭州西湖 风景名胜区等。
基于POI数据的江苏省旅游景区分类与空间分布研究

基于POI数据的江苏省旅游景区分类与空间分布研究韩艳红;赵静;马国强【期刊名称】《南京晓庄学院学报》【年(卷),期】2024(40)2【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从旅游短缺型国家到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旅游产业成为中国国民消费潜力增长最大的产业之一。
将传统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方法与POI数据相结合,运用核密度分析法、标准差椭圆法、冷热点分析法,研究江苏省旅游景区的空间布局特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1)江苏省旅游景区相对集中于苏南,水域景观类、生物景观类旅游景区分布较广,娱乐购物类高密度集聚于苏南。
(2)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方向都呈“西北-东南”走向,旅游景区分布的方向性与向心性各不相同。
(3)水域景观类、建筑设施类旅游景区在各市的空间分布较均匀。
(4)从水文、地形、历史文化、社会经济水平、交通可达性、政府政策等方面探讨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提出江苏省旅游应充分利用先天优势,大力开发特色旅游资源。
江苏省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研究将为推进江苏省文旅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总页数】8页(P115-122)【作者】韩艳红;赵静;马国强【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环境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2【相关文献】1.基于POI数据的海岛旅游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以山东长岛为例2.基于POI数据的山西省旅游景区分类及空间分布特征3.基于POI数据的四川省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4.基于POI数据的旅游城市公共游憩空间分布研究——以桂林市中心城区为例5.基于POI数据的旅游产业空间分布及关联性分析——以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景观指数和核密度估算的江苏省耕地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JiangsuJ.ofAgr.Sci.)ꎬ2023ꎬ39(9):1872 ̄1882http://jsnyxb.jaas.ac.cn单㊀捷ꎬ邱㊀琳ꎬ田㊀苗ꎬ等.基于景观指数和核密度估算的江苏省耕地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江苏农业学报ꎬ2023ꎬ39(9):1872 ̄1882.doi:10.3969/j.issn.1000 ̄4440.2023.09.009基于景观指数和核密度估算的江苏省耕地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单㊀捷ꎬ㊀邱㊀琳ꎬ㊀田㊀苗ꎬ㊀王志明ꎬ㊀王晶晶ꎬ㊀卢必慧ꎬ㊀黄晓军(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ꎬ江苏南京210014)收稿日期:2022 ̄11 ̄24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基金项目[CX(22)2001]作者简介:单㊀捷(1986-)ꎬ女ꎬ江苏南京人ꎬ硕士ꎬ助理研究员ꎬ主要从事农业遥感研究ꎮ(E ̄mail)shanjie@jaas.ac.cn通讯作者:邱㊀琳ꎬ(E ̄mail)qiulin@jaas.ac.cn㊀㊀摘要:㊀耕地空间分布特征和耕地集聚程度ꎬ可以为制定合理有效的耕地保护㊁耕地资源利用政策提供理论依据ꎮ本研究利用高精度耕地地块数据ꎬ采用耕地指数㊁景观指数㊁核密度估算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江苏省耕地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ꎮ结果表明:①江苏省耕地指数空间分布呈北高南低的特征ꎬ耕地高比重区分布于苏北和苏中ꎬ低比重区分布于苏南ꎻ耕地指数的空间分布整体上具有较强的空间正相关ꎬ呈显著的集聚状态ꎻ耕地高比重集聚区分布在苏北ꎬ低比重集聚区分布在苏南ꎮ②江苏省耕地景观指数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ꎬ平均斑块面积指数排序为苏北>苏中>苏南ꎻ斑块密度指数和边界密度指数排序为苏中>苏北>苏南ꎻ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和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排序为苏南>苏中>苏北ꎻ边界密度指数和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ꎻ平均斑块面积指数㊁斑块密度指数和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的空间自相关性均不显著ꎮ③江苏省50%以上地区耕地的平均斑块面积指数㊁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和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随着耕地密度的增大而升高ꎻ全省70%以上地区耕地的边界密度指数和斑块密度指数随着耕地密度的增大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ꎮ关键词:㊀耕地ꎻ景观指数ꎻ核密度估算ꎻ空间自相关中图分类号:㊀F301.21ꎻS127ꎻP901㊀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㊀文章编号:㊀1000 ̄4440(2023)09 ̄1872 ̄11Analysisofspatial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ofcultivatedlandbasedonlandscapeindicesandkerneldensityestimationinJiangsuprovinceSHANjieꎬ㊀QIULinꎬ㊀TIANMiaoꎬ㊀WANGZhi ̄mingꎬ㊀WANGJing ̄jingꎬ㊀LUBi ̄huiꎬ㊀HUANGXiao ̄jun(InstituteofAgriculturalInformationꎬJiangsu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ꎬNanjing210014ꎬChina)㊀㊀Abstract:㊀Spatial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andaggregationdegreeofcultivatedlandcanprovidetheoreticalreferenceformakingreasonableandeffectivepoliciesoflandprotectionandlandresourcesutilization.Inthisstudyꎬthespatial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ofcultivatedlandinJiangsuprovincewasanalyzedbyusingcultivatedlandplotsdatawithhighprecisionꎬbasedonmethodssuchascultivatedlandindexꎬlandscapeindexꎬkerneldensityestimationandspatialautocorrelation.Theresultsshowedthatꎬ1)thespatialdistributionofcultivatedlandindexofJiangsuprovincewashighinthenorthareaandlowinthesoutharea.ThelandswithhighcultivatedlandindicesweredistributedinNorthernandCentralJiangsuprovinceꎬandthelandswithlowcultivatedlandindicesweredistributedinSouthernJiangsuprovince.Thespatialdistributionofcultivatedlandindicesshowedobviouspositivespatialcorrelationeffectonthewholeandexhibitedsignificantaggregationpattern.TheaggregationareawithhighcultivatedlandindicesdistributedinNorthernJiangsuprovinceandtheaggregationareawithlowcultivatedlandindi ̄cesdistributedinSouthernJiangsuprovince.2)ThespatialdistributionoflandscapeindicesindifferentregionsofJiangsuprov ̄incewereobviouslydifferent.Therankingformeanpatcharea(MPS)indexwasNorthernJiangsuprovince>CentralJiangsuprovince>SouthernJiangsuprovince.Therankingforpatchdensity(PD)indexandedgedensity(ED)indexwasCentralJiangsuprovince>NorthernJiangsuprovince>2781SouthernJiangsuprovince.Therankingforareaweightedmeanshapeindex(AWMSI)andareaweightedmeanpatchfractaldi ̄mension(AWMPFD)wasSouthernJiangsuprovince>CentralJiangsuprovince>NorthernJiangsuprovince.BothEDandAWMPFDhadsignificantpositivespatialcorrelationinspatialdistribution.ThespatialautocorrelationsofMPSindexꎬPDindexandAWMSIwerenotsignificant.3)MPSindexꎬAWMSIandAWMPFDofcultivatedlandin50%areaofJiangsuprovincerosewiththeincreaseofcultivatedlanddensity.WiththeincreaseofcultivatedlanddensityꎬEDindexandPDindexofcultivatedlandrosefirstandthendecreasedinapproximately70%areaofJiangsuprovince.Keywords:㊀cultivatedlandꎻlandscapeindicesꎻkerneldensityestimationꎻspatialautocorrelation㊀㊀耕地是人类繁衍生息和生存发展的基础性资源ꎬ也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条件ꎬ更是粮食安全的关键保障[1]ꎮ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ꎬ部分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㊁工矿用地ꎬ全国耕地总面积呈现出逐年减少的态势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ꎬ截至2019年底ꎬ中国的耕地面积为1.279ˑ108hm2ꎬ比2009年减少了7.523ˑ107hm2ꎮ为有效加强耕地资源保护ꎬ促进耕地质量持续提升ꎬ国家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㊁«中共中央㊁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ꎬ明确提出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㊁ 落实 长牙齿 的耕地保护硬措施 ㊁ 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 ꎮ政府对耕地资源保护的高度重视以及耕地资源保护面临的现实困境ꎬ都需要加强对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科学研究ꎬ这对于合理规划㊁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耕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ꎮ围绕耕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ꎬ近20年来国内外学者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ꎬ重点聚焦在耕地的时空变化与驱动力[2 ̄5]㊁耕地景观与生态安全[6 ̄8]㊁耕地集约利用与整理[9 ̄11]等方面ꎮ近年来ꎬ景观生态学方法和地理空间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耕地资源时空格局变化研究中ꎬ任平等[12]采用核密度估算和空间自相关等研究方法开展耕地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研究ꎮ李黎等[13]运用核密度估算和景观指数揭示了都江堰市耕地的时空演变特征ꎮ张扬等[14]结合核密度估算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研究喀斯特山区耕地分布与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素ꎮ目前ꎬ已有的关于江苏省耕地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中ꎬ所用的耕地数据多为各类统计数据[15 ̄18]ꎬ但统计数据并不能体现耕地地块的形状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ꎬ而利用遥感数据进行江苏省耕地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的研究并不多见ꎮ基于此ꎬ本研究拟以江苏省耕地为研究对象ꎬ利用遥感数据提取高精度耕地地块ꎬ综合运用耕地指数㊁景观指数㊁核密度估算㊁空间自相关等方法ꎬ揭示江苏省耕地的空间分布特征ꎬ以期为江苏省耕地的空间格局优化㊁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耕地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ꎮ1㊀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1.1㊀研究区概况江苏省地处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地区ꎬ北纬30ʎ45ᶄ~35ʎ08ᶄꎬ东经116ʎ21ᶄ~121ʎ56ᶄꎬ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ꎮ江苏省土地面积为1.072ˑ107hm2ꎬ其中耕地面积为4.099ˑ106hm2ꎬ土地资源以平原为主ꎬ土层深厚ꎬ肥力中上ꎬ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ꎬ适宜种植水稻㊁小麦等粮食作物ꎬ被称为 鱼米之乡 ꎮ1.2㊀数据来源及处理本研究以2012年覆盖江苏全省的RapidEye卫星影像为数据源ꎬ各期影像质量完好ꎮ首先对各期影像进行预处理ꎬ然后根据野外实地调查资料确定耕地和其他地类的解译标志ꎬ最后采用目视解译的方法对耕地地块进行人工勾绘ꎬ得到2012年江苏省耕地数据ꎮ在全省范围内随机建立220个500mˑ500m地面样方ꎬ采用亚米级差分全球定位系统(GPS)对地面样方进行实地测量ꎬ以实测结果对解译的耕地数据进行精度检验ꎬ解译精度高于98%ꎮ本研究所用的江苏省行政区数据来源于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中的1ʒ250000全国基础地理数据库ꎮ考虑到研究区耕地数据的统一性ꎬ本研究分别对江苏省各设区市内的市辖区进行合并ꎬ最终得到56个研究单元(图1)ꎮ2㊀研究方法2.1㊀耕地指数为了准确揭示研究区耕地的空间分布特征ꎬ本研究采用耕地指数(Ri)[18]分析耕地的空间分布特征ꎬ计算公式如下:3781单㊀捷等:基于景观指数和核密度估算的江苏省耕地空间分布特征分析Ri=ci/Si(1)式中ꎬci表示第i个研究单元的耕地面积ꎬSi表示第i个研究单元的总面积ꎮ图1㊀研究区研究单元示意Fig.1㊀Schematicdiagramofresearchunitsinstudyarea2.2㊀景观指数本研究参考相关方法[19 ̄21]ꎬ并结合研究区耕地的实际特点ꎬ在斑块类型尺度水平上ꎬ选取平均斑块面积㊁边界密度㊁斑块密度㊁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和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等5个景观指数ꎬ对江苏省耕地地块的形状特征进行分析ꎬ各景观指数及生态学意义见表1ꎮ2.3㊀空间自相关空间自相关常被用来分析某一变量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ꎬ该方法通过判断变量的变化是否取决于其相邻位置的变化ꎬ从而确定该变化是否具有空间自相关性[22]ꎮ空间自相关方法按功能分为2类: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ꎮ本研究借助该方法对研究区耕地的相关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ꎮ2.3.1㊀全局空间自相关㊀莫兰指数(Moran sI)常被用于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ꎬ其表达式为:I=nðni=1ðnj=1wijðni=1ðnj=1wij(xi-x )(xj-x )ðni=1(xi-x)2(2)表1㊀景观指数及其生态学意义Table1㊀Landscapeindicesandrelatedecologicalsignificance景观指数㊀㊀㊀㊀英文缩写公式含义平均斑块面积MPSMPS=1nðnj=1aij反映某斑块类型的斑块平均面积ꎬ面积越小ꎬ斑块的破碎程度越高斑块密度PDPD=nA反映单位面积上某斑块类型包含的斑块个数[23]ꎬ表征了景观空间结构的复杂性ꎬ值越大ꎬ斑块破碎程度越高边界密度EDED=ðnj=1eijA反映单位面积上某斑块类型的边界长度[23]ꎮ数值越大ꎬ斑块分割程度越高ꎬ破碎程度也越高[24]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AWMSIAWMSI=ðnj=10.25Pijaijaijðnj=1aijæèçöø÷éëêêùûúú当某斑块类型中的所有斑块都是正方形时ꎬ数值为1ꎻ随着斑块形状偏离正方形ꎬ数值也变大ꎬ斑块形状的复杂度越大[25]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AWMPFAWMPF=ðnj=12ln(0.25Pij)ln(aij)aijðnj=1aijæèçöø÷éëêêùûúú取值范围为1~2ꎬ当斑块全部为正方形时ꎬ数值为1ꎻ值越接近2ꎬ表示斑块形状的复杂程度越高[25]aij为斑块类型i中单个斑块j的面积ꎬeij为斑块j的边界长度ꎬPij为斑块j的周长ꎬn为斑块类型i包含的斑块个数ꎻA为景观总面积ꎮ㊀㊀式中ꎬxi为变量在单元i处的值ꎬx 为变量x的平均值ꎬwij是空间权重函数ꎮI值变化范围为(-1ꎬ1)ꎬ大于0表示变量是空间正相关ꎬ值越大ꎬ空间相关性越强ꎬ集聚分布越显著ꎻ小于0表示空间负相关ꎬ值越小ꎬ空间相关性越小ꎬ离散分布越明显ꎻ当值接近0表示变量呈随机分布[26]ꎮ通常还要将I标准化为Zꎬ即采用Z检验对其结果进行统计检验ꎬ进一步判断变量空间相关的正负性ꎮZ的计算公式如下:ZI=I-E[I]V[I](3)式中ꎬE[I]为期望值ꎬV[I]为方差ꎮ当Z为正值且大于1 96时ꎬ表明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ꎬ呈集聚分布ꎻ当Z值为负值且小于-1.96时ꎬ表明存在负的空间自相关ꎬ呈离散分布ꎻ当Z取值在[-1.96ꎬ1 96]时ꎬ空间自相关不明显ꎬ呈随机分布[27]ꎮ2.3.2㊀局部空间自相关㊀由于全局Moran sI仅能描述变量的整体分布状况ꎬ判断变量在空间是否有4781江苏农业学报㊀2023年第39卷第9期集聚特征ꎬ但其并不能确切指出集聚在哪些地区ꎮ因此ꎬ本研究选取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LocalMo ̄ran sI分析空间集聚区域ꎬ公式为:Ii=xi-x1n-1ðnj=1ꎬjʂi(xj-x )2ðnj=1ꎬjʂiWiꎬj(xj-x )(4)ZIi=Ii-E[Ii]V[Ii](5)式中ꎬxi是要素i的属性ꎬxj是要素j的属性ꎬx 是对应属性的平均值ꎬWiꎬj是空间权重函数ꎮIi为正值时ꎬ研究单元i与周围相邻单元存在正相关性ꎻIi为负值时ꎬ研究单元i与周围相邻单元存在负相关性ꎮ2.4㊀核密度估算核密度估算(KerneldensityestimationꎬKDE)利用核函数计算各样点xi在以h为半径的圆内的各栅格单元中心点的密度贡献值[28]ꎬ估算模型为:fn(x)=1nhðni=1kx-xihæèçöø÷(6)式中ꎬh为搜索半径或带宽ꎬn为带宽内样点的数量ꎬk()为核函数ꎬ(x-xi)为估计点x到样本点xi的距离ꎮ2.4.1㊀粒度的选择㊀核密度估算前ꎬ需要将矢量数据转换为栅格数据ꎬ栅格数据粒度的大小会影响估算结果[28]ꎮ本研究参考相关研究[28 ̄29]ꎬ选择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面积差最小时的粒度进行核密度估算ꎮ2.4.2㊀带宽的确定㊀核密度估算时ꎬh增大ꎬ估计点的密度会变得平滑ꎬ但会掩盖密度的结构ꎬh减小时ꎬ估计点密度变化突兀不平[30]ꎮ相关研究[28]选用基于 Silverman经验规则 带宽估算公式确定搜索半径(SR)ꎬ计算公式为:SR=0.9n-0.2SDꎬDm1ln2æèçöø÷min(7)式中ꎬSD为标准距离ꎬDm为中值距离ꎬn为带宽内样点的数量ꎮ本研究根据研究区耕地的特点ꎬ并参考相关方法[21]ꎬ经过对不同带宽的多次试验并与公式(7)进行对比ꎬ确定最优带宽然后进行核密度估算ꎮ3㊀结果与分析3.1㊀耕地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3.1.1㊀耕地指数空间分布分析㊀计算江苏省56个研究单元的耕地指数ꎬ并采用自然断点法对其进行分级(图2):低比重区(0.0967~0.1791)㊁中低比重区(0.1792~0.3646)㊁一般比重区(0.3647~0.4775)㊁中高比重区(0.4776~0.5608)㊁高比重区(0.5609~0.6605)ꎮ江苏省耕地指数空间分布呈北高南低的特征ꎬ中高比重区和高比重区主要分布于耕地资源丰富的苏北5市(徐州市㊁宿迁市㊁连云港市㊁淮安市和盐城市)ꎬ一般比重区分布于苏中3市(扬州市㊁泰州市和南通市)ꎬ低比重区和中低比重区分布于经济发展速度较快㊁城市化进程较快的苏南5市(南京市㊁镇江市㊁常州市㊁无锡市和苏州市)ꎮ全省56个研究单元中ꎬ处于低比重区的研究单元有3个ꎬ处于中低比重区的有13个ꎬ处于一般比重区的有14个ꎬ处于中高比重区的有12个ꎬ处于高比重区的有14个ꎮ可见ꎬ全省56个研究单元在除低比重区以外的其他4个等级区分布的数量都较为平均ꎮ3.1.2㊀耕地指数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㊀利用GeoDa1.20计算耕地指数的全局Moran sIꎬ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ꎮ江苏省耕地指数全局Moran sI为0 657ꎬP值为0 001ꎬZ值为7.8145ꎬ表明江苏省耕地空间分布具有很强的空间正相关ꎬ呈现显著的集聚状态ꎮ3.1.3㊀耕地指数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㊀在GeoDa1.20中计算耕地指数的局部Moran sIꎬ分析其局部空间集聚特征ꎮ高 ̄高型表示与耕地指数高值研究单元相邻的研究单元都为高值ꎻ低 ̄低型表示与耕地指数低值研究单元相邻的研究单元都为低值ꎻ低 ̄高型表示与耕地指数低值研究单元相邻的研究单元都为高值ꎻ高 ̄低型表示与耕地指数高值研究单元相邻的研究单元都为低值ꎮ图3显示ꎬ耕地指数局部正相关类型中ꎬ高 ̄高型和低 ̄低型的研究单元各有11个ꎻ高 ̄高型集中分布于苏北的盐城市和连云港市ꎻ低 ̄低型集中分布于苏南的苏锡常3市ꎻ局部负相关类型中ꎬ高 ̄低型和低 ̄高型各有1个ꎬ分别是苏南的丹阳市和苏北的连云港市区ꎻ不显著型有32个ꎬ这些地区的耕地指数在空间上呈随机分布ꎮ可见江苏省耕地高比重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苏北地区ꎬ耕地低比重集聚区分布在苏南地区ꎮ3.2㊀耕地景观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3.2.1㊀耕地景观指数的空间分布分析㊀首先ꎬ在Arcgis10.2中将研究区的耕地矢量数据转换为空间分辨率为10mˑ10m的栅格数据ꎬ再利用Fragstats4.2计算景观指数并分级(图4)ꎮ由图4可以看出ꎬ江苏省耕地平均斑块面积指数的分布特征是苏北>苏中>苏南ꎬ指数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于苏北5市ꎬ5781单㊀捷等:基于景观指数和核密度估算的江苏省耕地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图2㊀江苏省耕地指数空间分布Fig.2㊀SpatialdistributionofcultivatedlandindexinJiangsuprovince图3㊀江苏省耕地指数集聚区分布Fig.3㊀SpatialaggregationdistributionofcultivatedlandindexinJiangsuprovince图4㊀景观指数空间分布Fig.4㊀SpatialdistributionoflandscapeindicesinJiangsuprovince6781江苏农业学报㊀2023年第39卷第9期指数较低的地区则集中分布在苏南5市ꎮ斑块密度指数和边界密度指数的分布特征均为苏中>苏北>苏南ꎬ除南通市整体较高以外ꎬ其他各市都有高有低ꎮ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和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的分布特征相似ꎬ均为苏南>苏中>苏北ꎬ指数较高的地区分布在苏南的南京市和常州市以及苏中的南通市ꎬ苏北和苏中的指数均较低ꎮ可见ꎬ苏南耕地地块形状复杂度最大ꎬ破碎度最高ꎬ其次是苏中ꎬ苏北最小ꎮ3.2.2㊀耕地景观指数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㊀利用GeoDa1.20计算耕地景观指数的全局Moran sI指数ꎬ对其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表2)ꎮ5个景观指数的全局Moran sI指数均大于0ꎬ边界密度指数和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的Z值均大于1 9600ꎬ说明这2个指数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正相关ꎬ集聚特征较为显著ꎻ平均斑块面积指数㊁斑块密度指数和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的Z值均小于1 9600ꎬ说明这3个指数的空间自相关性不明显ꎬ没有明显的集聚特征ꎮ表2㊀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Table2㊀Analysisofglobalspaceautocorrelations指数类型㊀㊀㊀平均斑块面积指数斑块密度指数边界密度指数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全局Moran sI0.08700.09200.31090.11360.3279检验统计量(Z)1.19931.40354.42801.62774.2456Moran sI:莫兰指数ꎻZ:标准化后的莫兰指数ꎮ3.2.3㊀耕地景观指数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㊀利用GeoDa1.20计算各景观指数的局部Moran sI(图5)ꎮ平均斑块面积指数的局部正相关类型有3个ꎬ均为低 ̄低型(南通市区㊁常熟市和高邮市)ꎻ局部负相关类型有3个ꎬ其中高 ̄低型1个(溧阳市)ꎬ低 ̄高型2个(泗阳县和盱眙县)ꎻ其他50个均为不显著型ꎮ斑块密度指数的局部正相关类型有4个ꎬ其中高 ̄高型1个(如东县)ꎬ低 ̄低型3个(宜兴市㊁无锡市区和苏州市区)ꎻ局部负相关类型有1个ꎬ为低 ̄高型(高邮市)ꎻ其他51个研究单元均为不显著型ꎮ边界密度指数的局部正相关类型有9个ꎬ其中高 ̄高型4个(集中分布在南通市)ꎬ低 ̄低型5个(集中分布在无锡市和苏州市)ꎻ局部负相关类型有1个ꎬ为低 ̄高型(高邮市)ꎻ其他46个均为不显著型ꎮ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的局部正相关类型有6个ꎬ其中高 ̄高型3个(南京市㊁镇江市区和扬中市)ꎬ低 ̄低型3个(东海县㊁新沂市和沭阳县)ꎻ局部负相关类型有3个ꎬ其中高 ̄低型1个(徐州市区)ꎬ低 ̄高型2个(常州市区和金坛市)ꎻ其他47个均为不显著型ꎮ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的局部正相关类型有10个ꎬ其中ꎬ高 ̄高型4个(集中分布在南京市和镇江市)ꎬ低 ̄低型6个(集中分布在徐州市㊁宿迁市和连云港市)ꎻ局部负相关类型有3个ꎬ其中高 ̄低型1个(徐州市区)ꎬ低 ̄高型2个(常州市区和金坛市)ꎻ其他43个均为不显著型ꎮ可见ꎬ无论是局部正相关类型还是局部负相关类型ꎬ边界密度指数和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所包含的研究单元个数均高于其他3个景观指数ꎬ这与全局Moran sI指数的结果一致ꎮ3.3㊀基于核密度估算的景观指数空间分布特征3.3.1㊀耕地核密度估算结果㊀本研究采用5kmˑ5km的网格对研究区进行划分ꎬ计算每个网格里耕地比重并分级ꎬ据此建立耕地面积点状空间分布图(图6a)ꎬ从而进行核密度估算ꎮ最终得到耕地密度变化范围为1km20~84.0372点ꎬ并将耕地密度分为低密度区(1km20~9.2639点)㊁中低密度区(1km29.2640~27.7918点)㊁中密度区(1km227.7919~45.6580点)㊁中高密度区(1km245.6581~61.2082点)和高密度区(1km261.2083~84.0372点)(图6b)ꎮ由图6可知ꎬ比重较高的耕地集中分布在中高密度区到高密度区ꎬ如苏北5市和苏中3市ꎻ比重较低的耕地分布在低密度区到中密度区ꎬ如苏南5市ꎮ全省0 52%的耕地分布在低密度区ꎬ5 36%的耕地分布在中低密度区ꎬ19 60%的耕地分布在中密度区ꎬ37 93%的耕地分布在中高密度区ꎬ36 60%的耕7781单㊀捷等:基于景观指数和核密度估算的江苏省耕地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地分布在高密度区ꎮ可见ꎬ江苏省70%以上的耕地集中分布在中高密度到高密度区ꎮ图5㊀江苏省耕地景观指数集聚区分布Fig.5㊀SpatialaggregationdistributionofcultivatedlandscapeindicesinJiangsuprovincea:耕地比重ꎻb:核密度估算结果ꎮ图6㊀耕地比重与核密度估算结果分布Fig.6㊀Spatialdistributionofcultivatedlandproportionandkerneldensityestimationresults㊀㊀分别对各耕地密度等级区分布的研究单元个数进行统计ꎬ由表3可知ꎬ随着耕地密度等级的提高ꎬ各密度区的分布范围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ꎮ中密度区分布范围最广ꎬ分布在全部56个研究单元中ꎬ低密度区分布的研究单元个数最少ꎬ只有37个ꎮ㊀㊀对各个研究单元包含的耕地密度等级个数进行8781江苏农业学报㊀2023年第39卷第9期统计ꎬ由图7可知ꎬ全省56个研究单元中ꎬ25个研究单元包含5个等级(低密度区至高密度区)ꎬ约占所有研究单元的44 6%ꎬ集中分布在苏北5市和苏中的南通市ꎻ22个研究单元包含4个等级ꎬ占比约39 3%ꎬ大部分集中分布在苏南5市(低密度区至中高密度区)ꎬ少数分布于苏北和苏中(中低密度区至高密度区)ꎻ9个研究单元包含3个耕地密度等级ꎬ占比约16 1%ꎬ集中分布在苏南的镇江市(中低密度区至中高密度区)㊁苏州市南部(低密度区至中密度区)ꎮ可见ꎬ苏北的耕地等级结构复杂且耕地密度等级较高ꎬ其次是苏中ꎬ苏南的耕地等级结构简单且耕地密度等级较低ꎮ表3㊀不同耕地密度等级区分布的研究单元个数Table3㊀Numberofresearchunitsfordistributionofdifferentculti ̄vatedlanddensitygrades研究单元㊀低密度区中低密度区中密度区中高密度区高密度区个数3753565440占比(%)66.0794.64100.0096.4371.43a:各研究单元包含的耕地密度等级个数ꎻb:各研究单元包含的耕地密度区间ꎮ图7㊀耕地密度等级空间分布Fig.7㊀Spatialdistributionofcultivatedlanddensitygrade3.3.2㊀不同耕地密度区的景观指数变化特征分析㊀分别对各研究单元内不同耕地密度等级区内的景观指数求平均值ꎬ由表4可知ꎬ随着耕地密度等级的提高ꎬ各密度区的平均斑块面积指数的均值呈上升趋势ꎬ在高密度区达到峰值ꎬ其他4个景观指数的均值都是先上升后下降ꎬ在中高密度区达到峰值ꎮ表4㊀不同耕地密度区的景观指数的平均值统计Table4㊀Averagevalueoflandscapeindicesincultivatedlandswithdifferentdensities景观指数㊀㊀㊀㊀低密度区中低密度区中密度区中高密度区高密度区平均斑块面积指数4.57847.38708.02159.075712.5279斑块密度指数0.16990.65261.70002.87441.7797边界密度指数1.42776.946623.784842.897836.2160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1.81841.92322.25792.71142.6387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1.09201.09851.11431.12901.1226㊀㊀对不同耕地密度区内各研究单元的景观指数进行统计ꎬ分析各景观指数在不同密度区的变化特征(图8)ꎮ㊀㊀(1)平均斑块面积指数:34个研究单元的平均斑9781单㊀捷等:基于景观指数和核密度估算的江苏省耕地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块面积指数随着耕地密度的增加而增加ꎬ集中分布在徐州市㊁宿迁市㊁淮安市㊁扬州市㊁泰州市㊁南京市㊁镇江市和常州市等ꎻ7个研究单元的平均斑块面积指数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ꎬ集中分布于泰州市北部及其相邻的张家港市ꎻ7个研究单元的平均斑块面积指数呈先上升再下降最后再上升的趋势ꎬ主要分布于南通市中部和盐城市北部ꎻ8个研究单元的平均斑块面积指数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ꎬ分散分布于苏北㊁苏中和苏南ꎮ可见ꎬ全省60%地区耕地的平均斑块面积指数随着耕地密度由低到高逐渐增大ꎮ图8㊀景观指数随耕地密度等级变化趋势空间分布Fig.8㊀Spatialdistributionoflandscapeindiceschangingwithcultivatedlanddensitygrade㊀㊀(2)斑块密度指数:14个研究单元的斑块密度指数随着耕地密度的增加而增加ꎬ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的连云港市和盐城市ꎻ41个研究单元的斑块密度指数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ꎬ集中分布在徐州市㊁宿迁市㊁淮安市㊁苏中3市和苏南5市ꎻ仅有扬中市的斑块密度指数下降ꎮ可见ꎬ全省73%地区耕地的斑块密度指数随着耕地密度由低到高逐渐增大再减小ꎮ(3)边界密度指数:13个研究单元的边界密度指数随着耕地密度的增加而增加ꎬ集中分布在盐城市ꎻ42个研究单元的边界密度指数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ꎬ集中分布在徐州市㊁宿迁市㊁淮安市㊁苏中3市和苏南5市ꎻ仅有扬中市的边界密度指数下降ꎮ可见ꎬ全省75%地区耕地的边界密度指数随着耕地密度由低到高逐渐增大再减小ꎮ(4)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30个研究单元的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随着耕地密度的增加而增加ꎬ集中分布于盐城市㊁淮安市㊁徐州市与宿迁市的交界地区㊁泰州市㊁镇江市㊁常州市和苏州市ꎻ10个研究单元的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ꎬ集中分布在南通市和连云港市北部ꎻ2个研究单元(金湖县和高邮市)的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呈下降趋势ꎻ5个研究单元的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先上升再下降最后再上升ꎬ分散分布于徐州市㊁宿迁市和盐城市ꎻ7个研究单元的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先下降再上升ꎬ集中分布于宿迁市㊁连云港市和淮安市的交界地区ꎻ2个研究单元(徐州市区和南京市区)的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先下降再上升最后再下降ꎮ可见ꎬ全省54%地区耕地的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随着耕地密度由低到高逐渐增大ꎮ0881江苏农业学报㊀2023年第39卷第9期(5)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30个研究单元的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随着耕地密度的增加而增加ꎬ集中分布于盐城市㊁淮安市㊁徐州市与宿迁市的交界地区㊁连云港市南部㊁泰州市㊁镇江市㊁常州市和苏州市ꎻ10个研究单元的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先上升再下降ꎬ集中分布在南通市ꎻ3个研究单元(金湖县㊁高邮市和东海县)的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呈下降趋势ꎻ4个研究单元(邳州市㊁泗洪县㊁响水县和滨海县)的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先上升再下降最后再上升ꎻ7个研究单元的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先下降再上升ꎬ集中分布于徐州市㊁宿迁市和淮安市交界处ꎻ2个研究单元(徐州市区和南京市区)的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先下降再上升最后再下降ꎮ可见ꎬ全省54%地区耕地的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随着耕地密度由低到高逐渐增大ꎮ4㊀结论本研究以江苏省为研究区ꎬ利用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耕地数据ꎬ在此基础上采用耕地指数㊁景观指数和多种空间分析方法ꎬ探讨江苏省耕地地块的空间分布特征ꎬ结论如下:(1)耕地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江苏省耕地指数空间分布呈现北高南低的特征ꎬ耕地高比重区集中分布于耕地资源丰富的苏中和苏北地区ꎬ耕地低比重区集中分布于经济发展速度较快㊁城市化进程较快的苏南地区ꎮ(2)耕地指数的空间自相关特征:江苏省耕地指数的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很强的空间正相关ꎬ呈显著的集聚状态ꎻ耕地高比重集聚区分布在苏北地区ꎬ耕地低比重集聚区分布在苏南地区ꎮ(3)耕地景观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平均斑块面积指数总体分布特征是苏北>苏中>苏南ꎻ斑块密度指数和边界密度指数总体分布特征为苏中>苏北>苏南ꎻ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和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总体分布特征为苏南>苏中>苏北ꎻ苏南耕地地块形状复杂度最大ꎬ其次是苏中ꎬ苏北最小ꎮ(4)耕地景观指数的空间自相关特征:边界密度指数和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ꎬ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正相关ꎬ集聚特征较为显著ꎻ平均斑块面积指数㊁斑块密度指数和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的空间自相关不明显ꎬ没有明显的集聚特征ꎮ(5)不同耕地密度区的耕地景观指数空间分布特征:江苏省70%以上的耕地集中分布在中高密度到高密度区ꎻ随着耕地密度等级的提高ꎬ各密度区的分布范围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ꎻ全省50%以上地区耕地的平均斑块面积指数㊁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和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随着耕地密度的增大而升高ꎻ全省70%以上地区耕地的斑块密度指数和边界密度指数随着耕地密度的增加先上升再下降ꎮ同时ꎬ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ꎬ如未对形成耕地空间分布特征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ꎬ所以在后续的研究中将运用相关分析方法并结合苏北㊁苏中㊁苏南的自然㊁社会㊁经济等因素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ꎮ另外ꎬ在今后的研究中ꎬ将对江苏省耕地地块数据进行实时更新ꎬ并运用如耕地重心模型㊁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模型㊁土地利用转移矩阵㊁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地理空间分析方法ꎬ对江苏省耕地资源的时空分布格局㊁演变特征及驱动力进行探索和分析ꎬ为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㊁合理规划和管理以及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等提供科学依据ꎮ参考文献:[1]㊀傅泽强ꎬ蔡运龙ꎬ杨友孝ꎬ等.中国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相关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ꎬ2001ꎬ16(4):313 ̄319. [2]㊀张国平ꎬ刘纪远ꎬ张增祥.近10年来中国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ꎬ2003ꎬ58(3):324 ̄332.[3]㊀李景刚ꎬ何春阳ꎬ史培军ꎬ等.近20年中国北方13省的耕地变化与驱动力[J].地理学报ꎬ2004ꎬ59(2):274 ̄282. [4]㊀赵晓丽ꎬ张增祥ꎬ汪潇ꎬ等.中国近30a耕地变化时空特征及其主要原因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ꎬ2014ꎬ30(3):1 ̄11. [5]㊀程维明ꎬ高晓雨ꎬ马廷ꎬ等.基于地貌分区的1990-2015年中国耕地时空特征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ꎬ2018ꎬ73(9):1613 ̄1629.[6]㊀沈㊀萍.江苏省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演变与空间格局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ꎬ2018ꎬ39(6):87 ̄92.[7]㊀王㊀千ꎬ金晓斌ꎬ周寅康.河北省耕地生态安全及空间聚集格局[J].农业工程学报ꎬ2011ꎬ27(8):338 ̄344.[8]㊀束邱恺ꎬ高永年ꎬ刘友兆ꎬ等.江苏沿海地区土地利用生态价值测算评估[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ꎬ2016ꎬ18(6):787 ̄796. [9]㊀刘婧鸣ꎬ侯现慧ꎬ王占岐ꎬ等.耕地细碎化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相关特征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ꎬ2017ꎬ31(12):51 ̄59.[10]刘㊀晶ꎬ金晓斌ꎬ徐伟义ꎬ等.江苏省耕地细碎化评价与土地整治分区研究[J].地理科学ꎬ2019ꎬ39(5):817 ̄826.[11]张黎黎ꎬ李子君.黄河三角洲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及其驱动因素[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ꎬ2022ꎬ43(1):124 ̄134. [12]任㊀平ꎬ吴㊀涛ꎬ周介铭.基于GIS和空间自相关模型的耕地1881单㊀捷等:基于景观指数和核密度估算的江苏省耕地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格式塔知觉理论下苏州留园景观空间分析

林㊀业㊀科㊀技㊀情㊀报2024Vol 56No 1收稿日期:2023-09-07格式塔知觉理论下苏州留园景观空间分析崔佳锋(苏州大学ꎬ江苏苏州215000)[摘㊀要]㊀中国园林吸收了历代造园的精华ꎬ融入了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哲学思想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物质财富ꎮ其中江南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巅峰ꎬ蕴含了天人合一ꎬ归隐山林和无往不复的空间趣味ꎬ其中留园是中国造园史上的巅峰ꎮ从现代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出发ꎬ通过对格式塔基本理论的认识ꎬ将该理论应用于对苏州古典园林留园景观空间的分析ꎮ从游客感知的角度出发ꎬ解析留园的造园手法和对游人知觉影响ꎬ发现园林在布局和建造上的巧妙之处ꎬ实现现代理论对传统园林的重新解构ꎮ[关键词]㊀古典园林ꎻ格式塔理论ꎻ留园中图分类号:TU986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9-3303(2024)01-0174-03LandscapeSpaceAnalysisofSuzhouGardenunderGesttowerPerceptionTheoryCuiJiafeng(SoochowUniversityꎬSuzhou215000ꎬJiangsuꎬChina)Abstract:Chinesegardenshaveabsorbedtheessenceofgardeningthroughtheagesandincorporatedthephilosophicalthoughtofbeingmorethannatureꎬwhichisavaluablematerialwealthin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AmongthemꎬJiangnanGardenisthepinnacleofclassicalChinesegardenartꎬcontainingtheunityofheavenandmanꎬthereturntothemountainsandforestsandtheendlessspatialin ̄terestꎬamongwhichLingeringGardenisthepinnacleofChinesegardeninghistory.InthispaperꎬfromtheperspectiveofmodernGe ̄staltpsychologicaltheoryꎬthroughtheunderstandingofthebasictheoryofGestaltꎬthetheoryisappliedtotheanalysisofthelandscapespaceofLingeringGarden.FromtheperspectiveofpsychologyꎬitanalysesthegardeningtechniquesofLingeringGardenandtheinflu ̄enceonvisitors'perceptionꎬanddrawsouttheingenuityofthegardeninitslayoutandconstructionꎬsoastorealisethereconstructionofthetraditionalgardensbymoderntheories.Keywords:Chineseclassicalgardensꎻgestalttheoryꎻlingeringgarden1㊀基本概念1.1㊀留园留园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ꎬ占地23300m2ꎮ乾隆五十九年由刘恕改造并扩建东园ꎬ改名为 寒碧山庄 ꎬ后取刘字改名 刘园 ꎮ同治年间被盛康买下ꎬ重修并再次扩建ꎬ更名为 留园 ꎮ留园体现中国的传统 天人合一 哲学思想ꎬ将文人墨客 寄情山水 的精神追求演绎到极致ꎮ整个园林由四部分组成ꎬ园中山水情趣是园林的核心ꎬ西侧是山林景观ꎬ北侧着重于田园风光ꎬ而东侧是建筑和庭院组成的生活空间ꎮ留园融合了巧妙的造园手法和高超的工匠技术使其成为中国园林史上的瑰宝ꎬ于1961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ꎬ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ꎬ成为苏州的名片之一ꎮ1.2㊀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是基于视觉观察和经验基础上对外界事物做出的具体判断ꎮ它认为人们看到事物时ꎬ会自觉地通过自己的过往经验找到与之对应的对象ꎬ这种基于认知经验的心理认知称之为格式塔[1]ꎮ格式塔心理学所研究的是 形 对知觉进行刺激后知觉对 形 所进行地组织或建构的规律ꎮ格式塔心理学由韦特海默在«似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首次提出ꎬ并阐述其原理是将基于不同分离组分所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一含义应用到心理学中ꎬ标志者格式塔心理学的诞生ꎮ而后考夫卡和科勒提出整体是基本论点ꎬ它的理论基础是整体性大于各部分之和ꎮ美国阿恩海姆从横向发展的角度探究格式塔心理学ꎬ将它应用到艺术设计领域ꎬ实现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ꎮ格式塔在建筑和景观等领域中已取得丰富的成果ꎬ成为建筑行业强有力的设计手段ꎮ格式塔理论用于研究园林对我国古典园林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ꎮ2㊀格式塔理论在景观中的应用2.1㊀层次性格式塔的层次性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ꎬ即简单的格式塔ꎬ复杂但不统一的格式塔ꎬ以及复杂而统一的格式塔ꎮ艺术设计主要体现在第三层复杂但整体和谐统一ꎮ格式塔本身具有多种性质ꎬ由低阶向着高阶过度的过程ꎬ是视觉要素不断叠加的过程ꎮ因此ꎬ整体中透露各组分之间彼此独立的因素ꎬ但是由于视觉等心理要素的存在却又高度统一ꎮ格式塔的层次性很好的解释了文化的传承但是却饱含着各个时代ꎬ各个流派的创新和多元性ꎬ同时为我国乃至世界古典园林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和绵延不断的文化底蕴[2]ꎮ4712024Vol 56No 1林㊀业㊀科㊀技㊀情㊀报2.2㊀园林整体性格式塔理论的核心论点之一ꎮ虽然每个组分之间具有看似独立的层次结构ꎬ但是会形成完全独立于这些层次之外的整体结构ꎬ称为整体论ꎮ许多现实中的图形我们看起来是不完美或者是不完整的ꎬ但我们会将其进行视觉重组使之成为一个整体ꎮ整体论是景观设计中重要组成ꎬ我们人的知觉会将个体颜色ꎬ形态ꎬ功能等景观空间要素相互融合ꎬ形成整体性的把握ꎬ塑造统一性的格式塔ꎮ形态是具有高度自觉性的整体ꎬ允许不同层次的个体存在ꎬ表现为整体变化会对个体造成影响ꎮ因此这也类似于中国古典园林中所讲的意境ꎮ2.3㊀景观变调性格式塔变调性主要含义是在格式塔的各个组分(形态ꎬ大小ꎬ方向ꎬ位置)发生改变之后ꎬ格式塔依然保持不变ꎮ一首曲子ꎬ无论其演奏的乐器如何ꎬ还是如何变调ꎬ其本身的性质依然保持不变ꎬ我们还能窥见这首曲子本身的面貌ꎮ这就是格式塔的变调性ꎬ强调小的变化不会影响整体性的组分改变ꎮ因此构成法则如果不产生变化ꎬ就不会破环整个格式塔ꎮ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以自然山水的审美情趣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意境为指引ꎬ中国传统山水画中也透露这上述的思想ꎮ这一部分中就体现格式塔变调性ꎮ中国画和中国园林都是中国艺术风格集大成的体现ꎬ但是二者却有着相似的格式塔ꎬ二者中有相同的艺术符号和手法ꎬ甚至参与两种活动的人群都是中国古代的文人[3]ꎮ它们呈现的作品融入艺术家自身的喜好却不破坏风格ꎬ无论绘画还是园林都带有浓重的中国风ꎮ绘画中的表现往往过于单调ꎬ目的是表现平面上的写意山水ꎮ园林更多对意识形态和审美的反映ꎬ是融合了建筑㊁书画和园艺等古代设计艺术的综合体[4]ꎮ中式园林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变化的ꎬ但是只要中国最基本的景观要素和造园手法不变ꎬ我国园林的传承与发展就会带有中国特色的格式塔ꎮ2.4㊀园林知觉体验园林中的景与物会在人脑中尝试构建一套整体的图像ꎬ引起思维的想象和情绪的变化ꎮ人在体验园林的过程中利用五感来感知景观并产生一定的知觉影响ꎮ中国园林的格式塔的作用体现在安抚和舒缓体验者的消极情绪ꎬ或是提供返璞归真的现实情境ꎬ亦或是利用景观给人山水的感知体验ꎮ对于普通人群可能难免造成无聊和平庸之感ꎬ相对于西方园林中整齐划一和强烈的视觉冲击ꎬ中国自然式园林难以产生知觉上的强刺激ꎬ可能这也是东西方园林艺术中不同格式塔所带来的强烈对比[5]ꎮ3㊀利用格式塔理论分析苏州留园3.1㊀留园整体性与层次性留园整体平面体现造园者对土地匠心的规划和精巧的设计ꎬ空间划分上建筑相互关联ꎬ而景观穿插在建筑中ꎬ形成相互共生ꎬ互利共存的形态ꎮ空间的划分中体现出 园中园 的嵌套模式[6]ꎮ这样的布局有助于将园林构图和设计的巧妙的隐藏在多个层次的复合空间中ꎮ层层递进的空间循序渐进地引导观赏者前往并发掘园林空间和并调动人的五感与景观相互作用ꎬ使其在心理上主动理解文人园林的思想根源ꎮ当观赏者被景所带动后ꎬ其思维就可能与留园设计者产生相同的心物场ꎬ而通过园林感受到文人的自由与洒脱ꎮ从格式塔的角度可以将留园看作一个整体ꎬ又包含了复杂而统一的三个层次ꎮ首先从构图ꎬ留园由西部㊁中部和东部三个区域组成ꎮ它们之间被山墙分割彼此独立但在视觉和构图上却呈现统一性ꎮ虽然留园是三个独立空间形成的完整的格式塔ꎬ其中它们都源于都有本于自然ꎬ高于自然的设计理念和天人合一的指导思想强化格式塔的整体性却没有丢掉层次性ꎮ其次每个独立的区域由多个景观组成ꎬ但是它们又组成从统一的格式塔ꎮ以中部山水空间为例ꎬ南部以涵碧山房为主体的建筑群ꎬ中间是水景ꎬ西北侧为堆叠的假山ꎬ它们在平面和立面上产生强关联ꎬ使独立的景观组团更加依靠其他组团相互影响给人整体知觉感受ꎮ最小尺度的层次是每个独立的景观个体ꎬ大到五峰仙馆ꎬ林泉耆硕之馆ꎬ小到园中的草木ꎬ即可以组合成富有情趣的景观组团甚至形成节奏于韵律ꎬ也可以利用不同的层次感可以达到分割空间ꎬ各自为景的目的ꎮ可见留园的整体布局和各个层次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ꎬ设计者充分考虑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ꎬ使得各个层次服务于整体的空间ꎮ没有某个层次超出了整体布局而显得特别突兀ꎬ反倒是加强了整体性ꎬ乱中有序ꎬ细致入微ꎮ3.2㊀造园手法与知觉体验留园原本的地基并不适合建造园林ꎬ特别是入口空间受到两侧墙体制约ꎬ形成了沉闷ꎬ单调的空间ꎬ但是设计者巧妙地运用狭长的空间ꎬ巧妙地利用空间之间的对比关系获得极好的效果ꎮ观赏者行走封闭㊁狭长的入口空间会由于空间的收放而产生视线的变化ꎬ这种体验会给人造成压抑而单调的错觉ꎬ增加人们在潜意识里的期待ꎮ在进入开敞空间后ꎬ视线的豁然开朗又给人生机和活力ꎮ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体现格式塔的变调性ꎬ鲜明的对比增加人们观赏的情趣ꎮ利用人们的知觉来组织园林空间的手法在苏州园林中很常见ꎬ造园者合理运用知觉体验的方式可让人理解到场所精神与文人园林围绕审美主体进行意境构建的创作逻辑有内在的对应关系[7]ꎮ中国园林的造园手法中习惯应用视觉效果和多种感知相互作用的方式来营造意境空间ꎬ比如藏与露ꎬ虚与实ꎬ疏与密等ꎮ留园中疏密层次的变化提供丰富的视觉体验ꎮ留园建筑分布并不均匀ꎬ因此给予游客的体验是强烈的对比ꎮ东区的建筑相对密集ꎬ相互穿插更能体现建筑作为中心的厚重感ꎬ而西部区域相对舒缓并不压抑ꎬ建筑的排列忽张忽驰ꎬ忽开忽合ꎬ富有层次感[8]ꎮ园林脱离了低级的趣味ꎬ形成有节奏和有组织的空间布局ꎮ园中园的主体假山也偏安一隅ꎬ形成了山环水571林㊀业㊀科㊀技㊀情㊀报2024Vol 56No 1抱的格局ꎬ在不同角度提供了多变的视觉效果ꎬ无论是湖面南岸还是在假山上观涵碧山房都不会被狭小的空间所局限视觉的广阔ꎬ而且不同的景观让游客的内心感受产生不同的变化ꎮ3.3㊀园林构筑物园林景观和建筑有明确的图底关系ꎮ集中的建筑是全园的主体用作整幅山水画的图底具有定调的作用ꎮ而假山ꎬ池水和树木作为景增添园林的活力和观赏性ꎮ以五峰仙馆为主的东北部建筑群和划分了各个园林使整体不会杂乱无章ꎮ建筑和园林之间形成良好的渗透关系ꎬ同时利用墙体ꎬ花窗ꎬ拱门等建筑形成框景效果ꎮ如鹤所与五峰仙馆之间本有一墙之隔但在墙上设框景ꎬ虽打断空间的联系但增强视觉上的渗透ꎮ中间的区域的东南部开凿水池并以水池为中心构造假山ꎬ假山以太湖石和黄石为主体构筑ꎬ一条溪涧穿插其中并以石板桥沟通山径ꎬ透过山石可以窥见建筑ꎬ山石和水体之间构成一景(图1)[9]ꎮ留园中还有多个利用视角形成的独特景观ꎬ看似无意的构图和布景ꎬ却充分调动人对环境感知将凌乱的环境在脑海中重新进行排列与组合ꎮ这些细节意在将看似破碎的景观要素在特定时间与角度上ꎬ在观赏者心理上却重构建出完整的景观画卷ꎮ图1㊀留园溪涧(图片来源:网络)㊀㊀园林植物方面多有古树名木ꎬ假山上桂树为主ꎬ并配置高大乔木ꎬ植物随着山水的变化而变化ꎬ高低起伏错落有致ꎬ给人目不暇接的感受ꎮ虽然没有建筑明确ꎬ植物也在一定程度上划分了空间[10]ꎮ游人可以以穿梭在山林的小天地之间ꎬ节奏有变化而不单调ꎮ北侧园林中有盆景ꎬ东南侧的园林主要以灌木和草本为主ꎮ多种种植形式和丰富观赏植物种类ꎬ使人不会对山石之景产生审美疲劳ꎮ同时ꎬ营造丰富的生境使空间富有生机(图2)ꎮ留园林泉耆硕之馆的冠云峰是作为园林中重要的视觉焦点ꎬ周围配置另外两峰ꎬ衬托主峰的神秀ꎬ搭配花台ꎬ小径ꎬ石笋ꎬ花木使其更显诗情画意ꎬ将园林审美和主人精神寄托这一方小天地中ꎬ让游客至今依然能感受到冠云峰形成的园林气场ꎮ图2㊀留园假山与可亭(图片来源:网络)4㊀结语中国古典园林虽然没有利用格式塔理论ꎬ但整座园林会让体验者切身感受到设计者在规划和细节设计上的巧妙之处ꎮ应用空间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构建园林的每一方土地ꎬ将自然山水画的景观映射到现实中却不失变化ꎬ精致的园林却不忘寄情山水和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ꎮ留园的景观环境虽然有着高超的设计手法ꎬ但并未脱离人的需求和环境特征ꎬ同时设计也是由表入里ꎬ层层递进ꎬ体验从知觉延伸到心理ꎮ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对古典园林的研究现在侧重于平面和立面空间的分析ꎬ也不应忽视人的主观感受ꎮ留园张弛有度的平面形态ꎬ层次连贯的结构ꎬ富有变化的五感体验以及高于自然的设计理念和不突兀的亮点和细节设计对今天的园林景观具有指导借鉴意义ꎮ参考文献[1]杨倩.基于格式塔空间知觉体验的苏州高铁新城湿地公园设计[D].苏州:苏州大学ꎬ2019.[2]陈冬福ꎬ任慧玲.格式塔对我国古典园林景观再现的启发[J].河北农业科学ꎬ2008(9):23-25.[3]赵晋镭.基于视觉感知的留园空间分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ꎬ2008.[4]温和.中国古典文学对园林的影响[J].林业科技情报ꎬ2005(4):39-40.[5]肖龙斐.基于透明性理论的留园空间形式与营造手法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ꎬ2022.[6]李旭.中国山水画创作艺术与留园山水空间的关系[J].大众文艺ꎬ2016(19):86-87.[7]翟俊ꎬ陈雪倩.中国传统造园手法的现代性 苏州留园和纽约泪珠公园的比较研究[J].中国名城ꎬ2018(5):58-65.[8]许砚梅ꎬ官悦.格式塔心理学视角下的文人园林审美解读 以网师园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ꎬ2019ꎬ34(1):81-86.[9]丛昕ꎬ殷敏ꎬ丁绍刚ꎬ等.游客视角的中国古典园林景点热度感知评价与传播途径研究 以苏州古典园林留园为例[J].中国园林ꎬ2021ꎬ37(8):56-61.[10]孙迪.试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与植物配置[J].林业科技情报ꎬ2013ꎬ45(2):86-87.67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产业配置等进行研 究,近年来国内对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开 始深入到中观层面,黄远水等(2010)、 袁 俊 等(2010)、 王 恒 等(2010)、 毛 小 岗 等(2011)、 王 雯 宣 等(2012)、 吴 丽 敏 等(2013)、 靳 诚 等(2012)、 刘 爱 华 等(2012)、 赵 磊 等(2013)、 栾 福 明 等(2014)、 李 淑 娟 等(2015) 分别使用多种地理数学计算方法对福建、 武汉、大连、北京、湖北、江苏、安徽、 浙江和山东的旅游景区空间分布规律与演 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总的来看,目前 国内景区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针对景区数 量分布,而对景区类型、景区接待量和收 入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三者相关性的研究较 少。鉴于此,本文拟以江苏省高等级旅游 景区为研究对象,就旅游景区的类型分布 特征、空间结构特征和景区接待收入分布 特征进行系统研究。 江苏省 A 级旅游景区众多,其中 4A 级以上景区(以下称为高等级景区)作为 旅游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能够比较客观 地反映江苏省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目的地 建设水平,也能较好地体现江苏各个地 市的旅游接待和服务能力(黄远水等, 2010)。截至 2014 年底,江苏省共有高 等级景区 177 家(见表 1),接待旅游人 数 41541.43 万人次,占全省旅游总接待 人数的 72.36%,接待游客规模同比增长 10.5%,增速较饭店和旅行社接待规模而 言快速而稳定,营业收入达到 170.48 亿 元,在江苏省旅游总收 入中也持续占据了一定 比重。 通过本文的研究, 希望能够为江苏省旅游
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托 之一,合理地发展旅游景区有助于提升旅 游地的整体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旅 游综合竞争力。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区域旅游业的分布格 局、发展规模、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状 况, 因而历来受到旅游业界和学界的关注。 国外关于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较早, 主要集中在旅游客源市场的预测分析和空 间布局方面,如旅游目的地选择、旅游需 求预测模型以及旅游流空间结构等,此外 还有旅游规划、旅游产业空间布局、旅游 活动空间行为、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 领域。国内对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集 中在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旅游市场、 旅游竞争力、旅游流、旅游景区的空间结 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 例如吴必虎、
高等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特征
(一)空间分布类型 最邻近距离指的是点状目标在地理空 间中的相互邻近程度,反映点状目标的空 间分布格局。测算地理空间中每个点状目 标与其最邻近目标之间的直线距离 r,求
-,即为该地理空间中点状目标的 平均值 r
平均最邻近距离(简称最邻近距离)。理
论最邻近距离表示地理空间中点状目标分 布为随机型的最临近距离,公式: (1) 式中:A 为区域面积;n 为区域内景 区数量,最邻近点指数 R 为最邻近距离与
马晓龙等学者分别从宏观尺度对我国旅游
内容摘要: 本文以江苏省 2014 年 4A 级 以上景区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地理 集中指数、基尼系数、ArcGIS 空间分析、 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江苏省 177 个 高等级旅游景区的类型分布特征、空间 结构特征以及接待量和收入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江苏省高等级旅游景区趋于 集聚型分布,数量分布密度最大的在环 太湖旅游圈,且与区域交通便捷程度呈 正相关;全省高等级旅游景区类别的分 布存在明显的区域集中性,地域特色鲜 明;各地市的旅游经济、高等级景区的 门票收入和经营收入排序不完全正相关, 个别城市的高等级景区运营特色鲜明, 经济指标突出。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 影响江苏省高等级旅游景区的数量、接 待量和收入空间分布的因素,并提出景 区发展优化的方向和策略。 关键词:高等级旅游景区 空间结构 类 型分布 接待收入分布 江苏省
景区结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全省及 各地市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和规划开发做
江苏省高等级景区空间结构 及分布特征研究
■ ▲ ◆ 丁 洁 常直杨(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学院 南京 21110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1131);江苏省教育厅《江 苏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项目(2012-6)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出参考。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分析方法,主要依托 ArcGIS9.3 软件 进行数字化操作与空间分析,对江苏省高 等级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做可视化处理。 首先计算景区的最近邻点指数、地理集中 指数、基尼系数,对区域内景区数量的空 间分布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然后,结合 EXCEL、SPSS 软件梳理江苏省高等级景 区类别分布特征,最后对各地市的旅游和 景区相关经济指标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景 区经济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 数据来源。根据江苏省旅游局规划统 计部门提供的 2014 年江苏省旅游景区统 计数据, 结合 《江苏省旅游统计年鉴》 、 《中 国景区发展报告》中对江苏省 A 级旅游景 区的统计、分类以及江苏省旅游政务网, 通过 Google Earth 确定各个景区的地理 坐标和各地市范围。
图 1 江苏省高等级景区空间分布图
表 1 江苏省旅游高等级景区地区分布 (2014 年 )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
215
区域经济
理论最邻近距离之比, 即 。 当 R=1 时,
Region Economic
特征,江苏省高等级景区 分布呈现出南重北轻的空 间布局,景区重心明显南 倾。在环太湖旅游圈、沿 长江旅游带最为密集,发 展也最为成熟,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东陇 海线旅游带、古运河旅游轴也形成了相对 密集的分布,发展后劲较大,而环洪泽湖 旅游圈以及沿海旅游带高等级景区分布密 度稀疏,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此外,省 内铁路沿线的高等级景区分布密度较高, 高速公路网络发达的地区也是高等级景区 分布密集区,交通便捷程度与高等级景区 的集中程度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