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课前播放音乐,创设情境。
上课时先播放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声音,请学生加以辨别,由此进入声的世界。
投放学案、引导自学学案见新知探究部分。
让学生自己根据学案自己阅读课本内容并将相关空白填充,遇有不知道的可以讨论交流。
然后讨论完成学案中合作探究内容。
此部分根据情况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合作共建、经历过程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⑴学生进行大胆猜想,教师进行板书。
⑵教师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⑶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发出声音,例如:人用手按在嗓子大声说话、敲击桌面等。
⑷全班按小组进行交流活动,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
⑸初步得出实验的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⑹教师演示扬声器的振动实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音也停止。
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⑴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声音可以通过哪些物体传播。
⑵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举例或现场实验等得出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⑶教师演示“真空铃”实验,并引入“真空”这个概念。
⑷学生讨论“真空铃”实验说明了①空气可以传声②真空不能传声。
⑸教师再次提出问题:只能空气能传播声音吗?⑹学生思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做“金鱼”实验、“敲课桌”实验并做“土电话”的游戏。
⑺由“金鱼”、“敲课桌”“土电话”这几个趣味小实验讨论得出液体和固体也能传声。
⑻教师给出“介质的”的概念。
我们把所有的能传播声音的固体、液体、气体统称为介质。
3、引导学生阅读课本37页—38页了解下列问题⑴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平时我们称为声波。
⑵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速度最大,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小。
⑶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当然声音的传播速度还与压强和温度有关,初中阶段一般不考虑。
⑷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这种现象叫做回声。
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就是这个原理。
知能应用,总结规律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例1: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C.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语言交谈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研析】此题是关于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问题。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3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八班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2.教材内容特点;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⑵.重视科学探究活动⑶.重视对同学力量的培育⑷.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⑸.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分: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试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同学自己通过探究试验得出的。
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意培育同学的探究力量、创新力量、沟通合作精神,更注意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⑶.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⑴.运用观看和试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⑵.通过学习活动,培育同学初步的观看力量、试验力量和科学抽象力量;使同学把握初步的讨论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⑵.通过合作和沟通,培育同学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2.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四、教学预备1.教具:⑴.多媒体声音文件(悠扬的音乐、瀑布声、砂轮与金属的摩擦声、青蛙叫声),⑵.音*,泡沫塑料球、铜锣、盛水玻璃水槽,⑶. 媒体展现(动画、视频)和习题精选(链接“农村中学校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学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课前活动在教室里播放媒体音乐,让同学观赏音乐,陶冶情操。
■导入新课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小结:
说说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交流
作业:
吃饼干时,如果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这说明能够传声;但身旁的同学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这是为什么呢?回去查阅资料吧!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实验器材
音叉、橡皮筋、钢尺、气球、乒乓球、铁架台等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教学:
引入:
演示实验:扬声器小球跳舞
要解决的问题:
1、产生
2、传播
3、声速
提出问题:
想知道我的小球为什么会跳舞吗?对于声音,你希望了解什么知识?从提问中挑选出要解决的问题
板书:声音产生
传播
激发兴趣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探究:声的产生:
请你设法让身边的器材发出声音。
找出发声的共性
小结: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课
程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传声。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类-假说的方法探究声音是由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振动产生的。声音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2.渐进实验——理想化推理-探究真空不传声。
3.利用小循环多反馈模式进行知识反馈。
建立假说:有哪些物体可以传播声音?
结论: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案 (人教版初二上册)

2 2.1 声响的发生与传达课型新授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艺:经过观察和实验,初步看法声响发生和传达的条件知道声响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响的传达需求介质,声响在不同介质中的传达速度不同2、进程与方法:经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求声响是如何发生的,声音是如何传达的经过学习活动,锻炼先生初步的观察才干和初步的探求效果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教学活动,激起先生的学习兴味和求知欲望,使先生乐于探求,擅长与其他同窗协作重点声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声响的传达需求介质难点声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声响的传达需求介质教学预备教员预备橡皮筋、鼓、钢尺等先生预备教科书、练习本教学进程教学内容自备补充集备补充温习稳固学习物理的方法情境导入播放音乐课堂活动1、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2、探求声响发生的条件实验一:拉长橡皮筋,用手拨动,观察橡皮筋并听声响实验二:用钢尺伸出桌面三分之二,拨动钢尺,观察钢尺并听声响实验三:击鼓,观察鼓面状况并听声响总结:声响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3、结合教材前四幅图说明声响发生的条件4、各种声源:人、蝉、蚊子、笛子、鸟等强调〝正在〞鸟-鸣膜;青蛙-气囊;蚊子-翅膀;打击乐-面;弦乐-弦;气球炸-周围空气。
课堂活动5、声响的传达介质:声的传达需求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介质真空不能传声〔重点〕6、声响以波的方式传达7、声速: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8、15摄氏度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9、普通状况下,声响在固体里的传达速度大于在液体里的传达速度大于在空气里的传达速度预备实验器材:橡皮筋、音叉、乒乓球、烧杯〔水〕、鼓、弦乐。
知识运用基础训练1、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由于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A.只要空气能传达声响B.空气和水都能传达声响C.声响在水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的速度小D.声响从空气传入水中,音调发作了变化2、关于声响的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发声的物体不一定在振动B.声响可以在真空中传达C.应用回声可以测海底的深度D.声响在空气中比在水中传达的快3、一艘快艇在安静的湖面上启动并向岸边驶去,水中鱼可听到马达声、岸边散步的人也可听到马达声.假定距快艇的距离相反,那么最先听到快艇启动的马达声的是,这是由于声响在空气中比在水中传达速度 .才干提升才干提升1、以下的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响的发生或传达条件的一组是 (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拟两次的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逝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先生小结声响的发生和传达条件课堂检测见小卷分层作业A 作业卷必做B 作业卷选做板书设计第一节声响的发生和传达一、声源: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声源二、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三、声响的传达需求介质四、声以波的方式传达五、声速课后反思这节是声学第一节,课堂上做了几个典型的演示实验,先生可以经过观察现象很容易得出结论。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篇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篇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利用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三、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形式。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音叉,盛有水的玻璃水槽,用线悬挂着的乒乓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等。
学生准备:橡皮筋,尺子,纸片,文具盒等。
五、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课前教师用课件播放乐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观看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图片,倾听几种动物的叫声。
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而产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就声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一些问题,然后师选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性活动一1.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随手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活动:用随手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
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
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
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演示:用小锤轻敲音叉,听到声音,却看不见音叉振动,用悬挂的小球接触它,现象是什么?再用手握住音叉,又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用握音叉时有什么感觉?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振动”的方法?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相关课程标准的陈述2.3.1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例1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击鼓面,观察纸屑的运动。
敲击音叉,观察与其接触的乒乓球的运动。
例2将闹钟放到玻璃罩中,抽去空气后,声音变小。
2.教材分析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本章讲述的是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关的声学初步知识。
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物理知识中虽不是重点,但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掌握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和声音的快慢三个问题。
为了体现“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的新课程理念,教材中设计了一些探究实验。
3.学情分析学生已具备的前置认知基础:学生已经知道在生活中有声音这一物理现象存在,但不是很了解。
学生已具备的前置技能基础:因为学生才刚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所以他们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探究和分析能力都非常的薄弱,几乎没什么前置技能可言,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这些方面的引导。
学生的思维障碍: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的学生,对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很难理解,如:真空、声波以及声速。
这些概念对他们的思维构成了一定的障碍,所以在讲解这些概念时,要特别注意引导方法。
【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通过观察和实验,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学习过程】【评价任务】1.独立思考P27“想想议议”中的现象,小组内合作交流学案“合作探究一”中,归纳出声音产生的条件,观察“真空罩中的闹钟”一实验,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合作探究二”,分析声音传播的条件。
(目标1)2.自主学习课本P29页“声速”内容,小组合作交流声速的特点。
(目标2)探究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的产生(1)你能听到身边的那些声音?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例如操场、教室、马路上等)(2)利用你身边的物品发挥你的想象力设计一个实验来观察发声体的振动。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4. 知道回声现象,会利用回声测量距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冋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 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 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 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真空玻璃罩、抽气机、小电铃、塑料袋、小闹钟、水、水槽、橡皮筋等。
【学生准备】钢尺、橡皮筋、音叉、橡胶锤、水、水槽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通过电影中的 伪科学引入新 课【提出问题】这种高潮片段在许多动作科幻电 影中都能见到。
它能带来绝佳的电影观赏体验, 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它是真的吗?太空大战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播放视频】科幻电影《钢铁苍穹》中太空大 战的视频。
观看电影片段,感受电影 带来的视觉、听觉效果,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阅读教材,找出答案。
了解声音的机械记录方 式。
(设计意图: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引导】在生活、学习中,有些声音非常有价 值的,我们能不能把这些声音保存起来呢?请 同学们阅读教材 P28第三自然段,找出声音是 如何被记录下来的。
【课件展示】机械唱片和机械音乐盒,引导学生 认识声音的记录(机械记录)。
2、认识常见发声体 2.尺子、橡皮筋、音叉的振动停止了,它们还 发出声音吗?【点拨】不仅尺子、橡皮筋、音叉发声时在振 动。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15℃时,V声=340米/秒
(2)固体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3)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1)老师讲课的声音可以通过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下 课的铃声通过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我们便知道下课了。
结论:可以传播声音。
(2)我们坐在平静的湖岸看鱼 时,然突有一玩皮的小孩在一边大哭,我们会发水中的小鱼会吓走,说明小孩的哭声通过和传播,使鱼听见声音。
结论:也可以传播声音。
(3)古代士兵打仗时,经常会用耳朵贴着地面去听敌军的马蹄声,这样能听得更加清晰,说明声音能够通过传播。一同学在桌子的一端轻轻敲击桌面,另一同学用耳朵贴在桌子的另一端上就能清晰的听到敲击声,说明声音能够通过_____传播。
4.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这样就形成了。当原声和回声相差以上时,人就能分辨出回声,则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要米。若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太近,则原声回声混在一起,使声音加强。
5.骨传导:声音可以通过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板书设计
一、声音的发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音的传播特点。
教
学
过
程
●导入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声音,可以说声音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老师给你们讲课需要声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要声音,美丽动听的音乐还是声音,声音是如此的重要,那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
1.声音的产生
(1)我们发出“啊”的声音,用手接触声带,我 们会感觉到;轻轻的敲击鼓面,用手去触摸鼓面,我们会感学到鼓面在。
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身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对各种物理现象的探索精神。
2.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探究声音的产生
教学难点
探究声音的传播ຫໍສະໝຸດ 流程教学内容学生笔记或教师复备
新课引入
【师】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有树林里鸟儿清脆的鸣叫声,马路上汽车的轰鸣声,工厂里机器的运转声,课堂上老师的讲话声,……,可以说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生活中既有我们听得到的也有我们听不到的声音,可是,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播的?声音究竟有什么特性?为什么有的声音我们会听不到?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开始本章声现象的学习。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题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
备课人
审核
授课人
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3.掌握本节课中出现的物理思想方法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与传播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和进行探究性实验的能力。
【师】既然知道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是声音又是如何在空气中传播的呢?这里我们还是以老师的讲课为例,我们假设声音是直线传播的,那么将只有我前面的同学能听到我的声音,可是我们知道这是错误的,不仅我前面的同学能听到,后面的同学也能听到,说明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就像水中的波纹一样。
【小结】因此,声音是一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叫它声波。
2.1真空中的闹钟实验
(老师打开需要播放的课件并随时注意讲解)
【师】请问在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被抽离的过程中与打开进气阀空气逐渐进入到玻璃罩内的过程中声音是如何变化的?
【生】一开始声音逐渐变小直至消失,打开进气阀后声音逐渐变大。
【师】正确。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的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而像空气这样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在物理上我们叫做介质,即(板书)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练习3.在敲响寺庙里的大钟后,有同学发现,已经停止了对大钟的敲击,大钟仍“余音未止”,分析其原因()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因为人的两只耳朵不是同时听到的
D.大钟虽停止振动,但它周围的空气仍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声音不一定停止)
练习4.一辆汽车沿直线行驶,向山崖前进,在离山崖700m处鸣笛,汽车继续行驶40m时,司机听到了鸣笛的回声,如果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求汽车行驶的速度。
2.2敲击桌子实验
【师】我们知道了空气能传声,那么固体呢?请同学们两人一组共同完成接下来的小试验:一名同学敲击桌面的一角,另一名同学则将耳朵贴在桌面的另一角,并且最好用手将自己的另一只耳朵堵住,然后两人再相互替换。
(学生进行实验)
【师】同学们听到敲击桌子的声音了吗?
【生】听到了。
【小结】事实证明,固体也是一种介质。实验中要求听的同学将自己的另一只耳朵堵住是为了防止声音从空气中传入到我们耳朵,在物理上我们把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同学们要知道。
2.3 液体传声实例
【师】水边人们的大声的谈话声会将水中的鱼吓走,所以钓鱼时人们一般很少交谈或很小声的交谈,这是因为声音能通过空气传播到水中,鱼之所以能听到岸上人的交谈声说明水也能传播声音,即水也是介质。生活中液体传声的例子还有海底声呐技术。
3.声速
【师】小学阶段我们学习了速度的概念“一段时间内走过的距离”,类似的我们可以定义声音在一段时间内走过的距离为声速。
【小结】(板书)当声音的来回传播时间<0.1s时,是起到增强原生的效果;当>0.1s时,才会产生回音的效果。
5.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师】发声体振动发出声音,然后经过气体、固体或者液体等介质的传播到我们的耳朵,接着引起鼓膜的振动,听小骨把这种振动传递给我们的耳蜗,耳蜗在将这种振动转换为神经信号通过听觉神经传给我们的大脑,我们就有了听觉。
4.声音的反射
【师】其实我们身边就有声音反射的例子,比如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声音之所以洪亮就是因为声音经过教师墙壁的反射增强了原来的声音的缘故。我们把声音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做回声。因为我们的耳朵只能分辨出0.1s时间间隔的声音,所以在回声传播的时间小于0.1S时我们是分辨不出来的,它起到加强原声的作用;而当它传播的时间大于0.1s时,我们就听到了回声,如大山里的回声。
(板书)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进行新课
1.声音的产生
1.1拨动直尺实验
【师】请同学们自行设计一个使直尺发出声音的实验,并上台展示一下你是如何使直尺发出声音的。(学生上台展示用直尺发声)
【师】在直尺发声时,你发现了什么?
【生】直尺在上下摆动。
【师】正确。在物理上,我们把像直尺这样上下摆动的运动叫做振动。所以,我们得出初步的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可是,生活中也有很多现象好像与我们的结论不相符合,例如打鼓时我们并没有看到鼓在振动啊,这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我们看一个关于鼓声的演示实验。
1.2鼓声演示实验
(请教师打开电脑中的相关演示视频,并在中间随时进行讲解)
【师】在上面的演示实验中我们发现,鼓面在发出声音的同时也引起了小物体的振动,我们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一定是鼓面振动了然后才引起了鼓面上小物体的振动,另外我们还发现,振动停止,鼓声也停止了。
【小结】因此我们进一步得出结论:(板书)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在物理上,我们把研究鼓的振动转化为研究鼓面上小物体振动的方法叫做“转化法”,这个同学们要牢牢掌握。
1.3发声练习
【师】请同学们将手放在自己的喉咙处做发声练习体验一下,有什么感觉?
【生】感到声带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了。
【小结】正确。这里我们还需要注意一点:振动可以发声,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声音不一定停止。还有声音是可以被记录的,例如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存储卡,电脑的硬盘,光盘等。
2声音的传播
【师】现在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老师在台上讲课由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可是声音又是如何传到与老师有一段距离的台下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观看一下接下来的演示实验。
巩固提高
练习1.你能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吗?(“转化法”与“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考察)
练习2.演奏古筝时,琴弦在;打鼓时,在振动;敲击瓷碗边缘后听到的声音是由振动发出的;吹笛子时,笛子发声是由振动发出的;蝈蝈是由
振动发声的;人的声音是由振动发出的;蝉发声部位是。(最好借助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更加清晰的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速的考察:v=s÷t)
练习5.有一段装有半截水的长铁管,将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在另一端敲一下,可以听到次声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
练习6.耳廓()→外耳道()→鼓膜()→鼓室内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
(收集声波、声音通道、产生振动、传递并放大振动、产生电信号、传递电信号、产生听觉)
5.1耳朵的结构
(重点讲述一下鼓膜、听小骨、耳蜗和听觉神经的作用以及他们如果损伤会有什么后果)
5.2骨传导
(联系声音的传播一节简单讲解一下,并讲述一下音乐名人贝多芬耳聋后仍坚持音乐创作的故事)
5.3双耳效应(判断声源的方位)
教学准备:直尺*1,鼓声演示课件*1,课中辅导题与课后辅导题*1,真空中的闹钟实验课件*1。
(板书)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这个以后作为一个常量希望同学们牢记。接下来我们看一个表格: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1)
空气(0℃) 331
海水(25℃) 1531
空气(15℃) 340
冰 3230
空气(25℃) 346
铜(棒) 3750
软木 500
大理石 3810
煤油(25℃) 1324
铝(棒) 5000
水(常温) 1500
铁(棒) 5200
m是长度单位,读作米;s是时间单位,读作秒;m/s也可写作m·s-1,是速度单位,读作米每秒。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组“空气”,你能从中有什么发现?
【生】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师】正确。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一条结论:声速在同种介质中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回顾总结
结合本节课的板书带大家回顾一下所学的知识点以及其中使用的思想方法。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备注:制作人——咫尺便是天涯 2017.12
【师】我们再整体来看,空气是气体,煤油,水等是液体,而铜,大理石,铝,铁则是固体,是不是都符合这样一个规律:V固体>V液体>V气体?
【生】可是软木例外
【师】是的,这里的软木虽然是固体但它却远小于液体煤油中的声速,所以我们说:一般情况下,固体中的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气体中最慢。
【小结】通过对表格数据的比较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日后对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希望同学们以后再遇到类似的表格问题一定要学会“比较分析法”。通过对声速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板书)声速的大小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