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结构

合集下载

景观生态学-第二章景观结构和空间格局

景观生态学-第二章景观结构和空间格局
(1)种植斑块(planted patch) 原因:由人种植植物而产生的特点:人维护、存留时间长。
(2)聚居地(homes habitation) 特点:受人干扰的景观中最显著并无处不在的景观成分之一。 物种:人、引进的动植物、不慎引入的害虫、从异地移入的 本地种。 例如:村落、城镇
引入斑块
除了上述4种斑块类型外, Forman和Godron (1981,1986)还讨 论了另外两种,即再生斑块 (regenerated patch)和短生斑块 (ephemeral patch)。
1967年麦克阿瑟和威尔逊创立岛屿生物地理学理 论。他们认为岛屿钟的多样性取决于物种的迁入率和 灭绝率,而迁入率和灭绝率与岛屿的面积、隔离程度 及年龄等有关。
S=f(+生境的多样性-干扰+面积-隔离程度+年龄)
(1)陆地景观
陆地景观与岛屿有所不同,斑块的边界并不明确, 并且隔离程度的重要性降低。
S=f(+生物多样性-(+)干扰+面积+年龄+本底异 质性-隔离程度-边界不连续性)
1、对能量、营养物质分配的影响 斑块与基质之间、斑块与斑块之间存在着过渡带,即所谓的
生态交错区(也称为边缘)。
边缘区
内部区
边缘区
1 面积对能量和养分的影响
一般的情况总是大斑块比小斑块含的能量和养分 丰富。也有不同,比如,一个小斑块(麦田)从边缘 到内部我们会 发现边缘产生的产量高于内部。
原因:充分利用光、温度、水、且竞争少。 动物的分布也会因边缘内部的喜爱程度而有所不 同。许多野兔、野鸡等喜欢在边缘地带活动,食草与 食肉动物也经常在边缘地带活动,边缘单位的生物量 也高于内部。
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由各种生物对干扰的抵抗能 力和干扰后的恢复能力决定的。例如,某一景观中经过人 工清除或采伐后,有的物种消失,有新物种入侵,有的物 种仅个体数量发生了变化。

景观结构及其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景观结构及其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景观结构及其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是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而景观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至关重要。

景观结构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景观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合理规划和管理景观提供科学依据。

景观结构是指景观空间的构成,通常包括景观元素的类型、数量、分布、形状和大小等方面。

在生态学中,景观结构则更强调景观空间的连通性、分异度、多样性和稳定性等特征。

这些特征与生态系统功能密切相关,因为它们决定着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流动、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景观服务的供给等方面。

首先,景观结构的连通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景观元素之间的连接方式和程度决定了生物在景观中的移动和交流。

如果景观中的生境被打断,某些物种就无法在不同的生境之间移动,导致物种分布受限、群落结构扭曲,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因此,保持良好的景观连通性可以提高物种迁移和基因交流,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维持。

其次,景观结构的分异度和多样性也对生态系统功能有很大的影响。

景观中的分异度指的是景观元素在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匀程度。

当景观中具有较高的分异度时,不同类型的生境可以密集分布在一起,以形成更为复杂的景观空间,从而为生物提供多样的生境条件和资源选择,促进了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而景观中的多样性则包括景观元素本身的多样性和它们之间的组合多样性等。

在景观元素的多样性方面,较高的多样性通常可以支持更高的生物多样性,因为不同的生境可以容纳更多不同类型的物种。

在组合多样性方面,不同种类的景观元素组成可以影响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流动,如不同类型的植被可以提供不同的土壤保护和水资源利用等几方面服务。

最后,景观结构的稳定性对于生态系统的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也至关重要。

景观中的波动和扰动总是不可避免,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或人类活动等。

景观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更能在面对这些扰动时进行自我调节和恢复,如通过多样化生物群落结构、改善生境质量或增强物种交流等方式,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弹性。

景观结构组成

景观结构组成

开放空间具有多种功能,如休闲、娱 乐、集会等,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 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
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人的 需求和行为特点,满足不同年龄、不 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需求,提供多样 化的活动场所和设施。
半开放空间
半开放空间是指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封闭性,既对公 众开放又具有一定的私密性的空间。
文化教育功能
科学教育
景观中的动植物、地质地貌等自 然元素是科学教育的良好教材, 可以让人们了解自然规律和生物 多样性。
历史文化
人文景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信息,可以让人们了解人类文明 的发展历程。
社会价值观
景观可以传递保护环境、尊重自 然的社会价值观,培养人们的环 保意识和生态伦理。
05
景观发展与保护
封闭空间
01
02
03
04
封闭空间是指对公众不开放 的空间,通常与私人住宅、 庭院、私人绿地等联系在一
起。
封闭空间具有私密性和安全 性,是个人或小团体进行休
息、放松和享受的空间。
封闭空间的设计应注重空间 的私密性和安全性,通过景 观元素的组织和安排,创造 出具有宁静、舒适和温馨的
空间环境。
封闭空间的规划设计应充分 考虑人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 点,提供适宜的尺度、舒适 的氛围和多样化的设施,以 满足人们休息和放松的需求。
鼓励社区居民和公众参与景观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工作,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 度。
文化传承与创新
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推动文化创新和 发展,使景观具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
谢谢观看
03
景观视觉结构
视域分析
01
02
03
视域分析
确定观察者在不同位置和 高度所能看到的景观范围 和特点,包括水平视域、 垂直视域和立体视域。

景观生态学 第三章 景观结构与格局

景观生态学 第三章 景观结构与格局
扰。
2.常见的干扰
① 火干扰 ② 放牧干扰 ③ 土壤物理干扰:翻耕、平整 ④ 土壤施肥干扰 ⑤ 践踏干扰 ⑥ 外来物种入侵干扰 ⑦ 其他干扰:洪水、森林采伐、旅游等
3.干扰的特征因子与性质
• 干扰的特征因子可由4个方面分析:①干扰频率,或称干 扰演替之间的时间间隔;②恢复速率,或称为从受干扰状 况中恢复所需的时间长短;③干扰事件影响的空间范围; ④景观范围的大小。
• 柯本气候类型分类法:
– 首先按最冷月温度、最热月温度和年降水量将赤道至 极地分为5种气候带(热带多雨气候、干燥气候、温带 气候、寒冷气候、冰雪气候);
– 然后再根据季节雨量及干湿的程度等指标进行二、三 级划分出亚类等,综合为12个气候类型。
中央气象台采用三级指标 将全国划分为9个气候带和1个高原气候区域(1966)
气候带
≥10℃天数
≥10℃积温
最冷月平均气温
备注
Ⅰ寒温带 Ⅱ中温带
Ⅲ暖温带
Ⅳ北亚热带
﹤100 100-171
171-218
218-239
﹤1 600℃ 1 600℃至3 200-3
400℃
3 200—3 400℃ 4 500-4 800℃
4 500-4 800℃ 3 500-4 000℃
﹤-30℃ -30℃至-16
• 也有人指出,无论干扰怎样定义,它都强调干扰和干扰对 象的结构状态及动态变化密切相关,并进而得出干扰是能 够改变景观组分或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重要生态因素, 并且是促进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及整个景观生态变化的 驱动力。
• 在景观生态学中,干扰因其普遍存在和重要性而一直受到 重视,但对这一明显的生态过程的定义至今尚没有形成统 一的认识。
• 在景观中,地貌的作用有以下3点:

景观总体结构景观异质性

景观总体结构景观异质性

第三章 景观总体结构
第三章 景观总体结构
2、时间异质性 时间异质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景观 内的组成、构型、相关性随着时间不同而发生变 化,导致景观的结构和组分在不同时间阶段而不 同。 二是在景观中某种生态学变量在时间上分 布也表现为不同时间阶段,具有不同的量和性质 等。如从裸地到森林群落的演替过程,不同时期 呈现出不同的植被群落: 裸地 杂草 灌木 先锋的乔木 耐阴乔木 景观的时间和空间异质性常常是相互关联的, 异质性的产生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通 过一定的过程实现的,如空间异质性随时间的变 化等。
第三章 景观总体结构
(1)空间异质性的研究内容 ①空间组成,即该景观内生态系统的类型、 种类、数量和面积比例。在一定的观察尺度下, 如果景观是由一种要素组成,可以认为其空间异 质性不存在。如果由两种以上要素组成的,则出 现空间异质性。 如果组成景观的各要素所占的面积比例相同, 其空间异质性较弱,比例差异较大则较强。 ②空间结构,即各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斑 块大小、形状、景观对比度、连接度等。如斑块 的形状对空间异质性有很大影响,长条形、不规 则的斑块多,空间异质性增强。 ③空间相关,各生态系统的空间关联程度、 整体或参数的关联程度,空间梯度和趋势度。
第三章 景观总体结构
2、景观异质性与生物多样性
景观的空间异质性满足不同生态位物种的
需要,有利于不同物种存在于空间的不同位置, 从而允许物种共存;景观异质性增大,生物多 样性增加。Roth(1976)发现景观异质性与鸟类多 样性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此外景观多样性影响群落的生产力和生物 量;导致群落内物种组成结构的小尺度差异;
第三章 景观总体结构
1、景观异质性的定义 异质性是景观组分类型、组合及属性的变异 程度,是景观区别于其他生命组织层次的显著特 征。目前对景观异质性的定义较多,一般认为: 景观异质性是指在景观中对一个物种或更高级生 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作用的资源(或某种性状)在 空间、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或强度。 景观是由异质的景观要素组成的,这使景观 生态学区别于其他生态学科的最显著的特征。景 观异质性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之一,由于生物不 断进化、物质、能量的不断流动和转化,以及干 扰不断发生,使得景观永远也达不到均质性的要 求。

第二讲景观-景观要素与结构

第二讲景观-景观要素与结构

• 物种多样性的面积大小影响只是一个方面, 还涉及许多其他因素:
• 陆地斑块属于生境岛屿,其斑块的物种多样 性还与景观格局和过程相关: :S=f (+生境多样性, ±干扰,+面积,+年 龄, +基质异质性,-隔离, -边界的不连续性)
斑块大小对物质“源”“汇”的影响
• 水域面积与水质污染关系-“汇”作用; • 城市规模与热量关系-“源”作用; • 森林面积与水土保持关系-“汇”作用
连通性 如果一个空间不被两端与该空间的周界相连的边界隔开, 则认为该空间是连通的。
连通性高的作用: 1) 可以作为障碍物将其他要素分开。 例如:防火带 2) 便于物种迁移与基因交换。 3) 使其他要素成为生境岛。
动态控制 例如:原始林采伐烧地、农田与林网
2 基质的变迁与景 观功能改变
与本底有所区别的一条带状土地,可以看作 是一个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例如:树篱、 公路 1 廊道类型与作用
双重作用: 将景观分离、将景观连接 (1).运输:公路、铁路、运河、输电线等 (2).保护:长城、围墙、林带等 (3).资源:走廊地带野生动物丰富、植物种类较多 (4).观赏:古代曲径通幽、颐和园的长廊、西湖的 苏堤
S-多样性 A-面积 C-比例常数 Z-一般为0.18~0.35

的 S=CAZ
丰 富 度
面积
大致的规律是面积增加10倍,物种增加2倍; 面积增加100倍,物种增加4倍; 原生生态系统保存10%的面积,将有50% 的物种保存下来。如果保存1%的面积,则会有 25%保存物种被保存。
面积大,维持高物质、能量的能力 较强,景观异质性高,生境多样性 高,维持物种多样性能力大。-保 护区设计基本原则。
景观斑块的属性特征

06E第四章 景观结构—景观空间格局

06E第四章 景观结构—景观空间格局
基质相对面积对景观中的斑块影响很大; 斑块间的距离及相对面积影响到多种干 扰在景观中的扩散,也会影响物种在斑 块间乃至整个景观中的传播。
2)网络型
在网络状景观中,廊道密度、宽度、连 接度、环度、网眼大小以至结点的大小 和分布是反映景观格局特征的基本参数, 它们对各种生态过程起着重要影响。
3)交叉指状型
④平面格局:用于确定斑块大小、形状、 边界以及分布的规律性;
⑤立体格局:用于确定生态系统在景观三 维空间上的分布。
二、景观构型的确定
1. 线形法:基于信息论,用一条横跨线 描述和直接比较景观结构。
2. 网格法 将网格置于研究区域,记录每一方格内 景观要素的出现或缺失情况,然后用尺 寸逐渐增大的“窗口”沿方格的内部移 动,运用信息论和其它方法就这类数据 进行描述和验证
景观结构镶嵌性原理:景观是由不同景观 元素(斑块、廊道、基质)镶嵌组成的 一个整体,不同的景观元素集合会构成 不同的景观镶嵌格局,并进而影响着生 态流在景观中的运动或流动。
景观系统的整体性与异质性原理
景观整体性,指景观是由不同生态系统或 景观要素通过生态过程而联系形成的一 个复杂系统,具有功能上的整体性和连 续性。
一、景观空间格局构型分类
1. Forman的景观格局基本类型 2. 按景观结构特性的景观格局分类 3. 肖笃宁的 景观格局分类 4. 傅伯杰的景观格局分类
1. Forman和Gordon将景观格局分为:
①均匀分布格局:指某一特定类型景观要素间的距离相对一 致;
②聚集型分布格局:例如在许多热带农业区,农田多聚集在 村庄附近或道路的一端;在丘陵地区,农田往往成片分 布,村庄聚集在较大的山谷内;
进行景观格局分析时,必须注意:
①明确研究对象的具体单元和这些 单元的具体性质;

《景观结构组成》课件

《景观结构组成》课件
景观结构组成
本课件将介绍景观结构的概念、城市景观结构和自然景观结构的组成要素, 以及景观结构与景观设计的关系和意义。
景观结构的定义
概述
景观结构是指景观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组织形式和关联关系,包括物质和非物质的元素。
组成要素
景观结构的组成要素包括建筑物、道路和绿地等,它们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景观系统。
城市景观结构
案例分析
1
以著名景观为例进行分析
通过对著名景观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析, 可以深入理解景观结构的原理和设计方 法。
景观结构的未来
新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技术如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将 为景观结构的设计和管理带来新的可能性。
城市化与环境的平衡
未来的城市化进程需要更好地平衡城市景观结构的 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1
建筑物
城市景观中的建筑物是城市的核心元素,
道路
2
反映了城市的风貌和文化。
道路网络是城市景观的血脉,连接了不
同区域和功能区,对城市的流动性和可
绿地是城市的肺部,提供了休闲、娱乐 和生态功能,也是城市景观美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
自然景观结构
山峰
壮丽的山峰是自然景观的灵魂, 给人以壮观和崇高的感觉,也是 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体
水体包括湖泊、江河和海洋等, 给人以清凉和舒适的感觉,同时 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 分。
森林
茂密的森林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 绿色宝藏,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 性和生态功能。
景观结构与景观设计
基本原则
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以景观结构为基础,注重自 然、文化和功能的有机结合,创造宜人的环境。
利用景观结构进行设计
通过合理利用景观结构中的不同要素和关联关系, 实现景观设计的目标和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残存斑块(remant patch) 原 因: 由包围着一小块未受干扰地区的大范围干 扰造成的. 举 例: 寒冷过后阳坡上留下的鸟巢、火灾大火过 后残留的一片森林 松弛期:某些种群灭绝速率升高的时期。 调整期:物种变动速率增高的时期。
3 环境资源斑块 (environmental patch)
4 斑块与自然保护区 大的自然保护区保护物种多 完整比破碎要好 尽量减少隔离度 簇状比线状好 走廊连接 圆形较好
2.1.3 斑块的形状
形状与面积同等重要 例如:鸟、昆虫觅食,巢 域一般为长方形。
1 生态学意义 形状分析可了解物种动态(物种分布是稳定、扩展、 收缩、还是迁移甚至以了解迁移路线) 斑块的形状对生物的散布和觅食具有重要作用。 斑块的形状与环境变化及更新过程有关。 园林设计,采取不同斑块形状,收到不同的艺术效 果。
2 景观结构
景观是由景观元素组成,景观元素是地面上相 对同质的生态要素或单元。
景观元素有三种类型: 1 斑块(patch) 2 走廊(corridor) 3 基质(matrix)
2.1 斑块(patch)
定义:斑块是一个在外观上与周围环境明显不同 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例:天空的云、嵌花路面的石子。
边缘地带植物密度高于内部,故营养也高于内 部地带,由于小斑块的饿边缘/内部比大于大斑块, 因此小斑块单位面积的能量与物质不同于大的斑 块。
大斑块比小斑块有更高的营养级的动物,并且 食物链也更长。
2 面积对物种的影响 (1)岛屿 在生物群落里,物种的多样性随面积的增加而增加。 岛上种数与面积大小的关系的三种解释:
(2)聚居地(homes habitation) 特点:受人干扰的景观中最显著并无处不在
的景观成分之一。
物种:人、引进的动植物、不慎引入的害虫、 从异地移入的本地 种
例如:村落、城镇
未干扰 在斑块内干扰 在本底中干扰斑 Nhomakorabea块
长期干扰
持 久
单一干扰

(短期)


环境资源斑块 干扰斑块 残存斑块 引进斑块
2.1.1 起源与类型(起源原因、特点)
1 干扰斑块(disturbance patch) 原因:由于局部干扰而产生的。 采伐后的森林,草原烧荒,地表煤矿 干扰是引起生态系统格局显著偏离其常态的事件。 举例:风、火、冰雹、山崩、虫害等。
内、外因(如火灾) 干扰
短期、长期
短期特点:具有最高的周转率、持续时间最短、 消失最快的斑块类型。
诱导边缘(induced edge): 天然或人为干扰造成的边缘。 特点:过渡显著、存在时间短。 举例:森林与火烧迹地之间的边缘。
边缘宽度的影响因子:
a 太阳角向赤道方向超过向极地方向的宽度。
b 温带超过热带 c 主风超过其他风向 d 斑块与本底垂直结构差异越大,边缘宽度差异 越大。 根据对边缘或内部的反应,将生物分为:边缘种 (edge species)和内部种(interior species)
形状系数
D L
2 A
D-形状系数 L-斑块固边长度 A-斑块面积
D值说明某一斑块周边长度与面积同该斑块相等的 圆的圆周长之比,比值为1为圆形,比值越大说明该 斑块周边越发达
2 边缘与边缘效应 定义: 边缘是指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相交而形成的狭窄地
区。 斑块的边缘部分有不同于内部的物种组成和过渡,
1967年麦克阿瑟和威尔逊创立岛屿生物地理学理 论。他们认为岛屿钟的多样性取决于物种的迁入率和 灭绝率,而迁入率和灭绝率与岛屿的面积、隔离程度 及年龄等有关。
S=f(+生境的多样性-干扰+面积-隔离程度+年龄)
(1)陆地景观
陆地景观与岛屿有所不同,斑块的边界并不明确, 并且隔离程度的重要性降低。
S=f(+生物多样性-(+)干扰+面积+年龄+本底异 质性-隔离程度-边界不连续性)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边缘效应。 特点: 由一种环境条件组合、过渡为另一种环境条件组合,
由一类动植物组合过渡为另一类动植物组合,不仅包 括两个生态系统内部的成分并且有其特有的成分。
边缘的类型:
固有边缘(inherent edge): 环境资源上的差异造成的边缘。 特点:过渡缓慢、连续性强、变化很小。 举例:森林和沼泽之间的边缘
斑块的持久性与稳定性
2.1.2 斑块的大小
1 面积对能量和养分的影响
一般的情况总是大斑块比小斑块含的能量和养分丰 富。也有不同,比如,一个小斑块(麦田)从边缘到 内部我们会 发现边缘产生的产量高于内部。
原因:充分利用光、温度、水、且竞争少。 动物的分布也会因边缘内部的喜爱程度而有所不同。 许多野兔、野鸡等喜欢在边缘地带活动,食草与食肉 动物也经常在边缘地带活动,边缘单位的生物量也高 于内部。
迁入 小 灭绝


Ss

SL
物种多样性
P
迁入




SN
SF
物种多样性
灭绝
P
区别:
障碍物不同
海岛的隔离是与大陆相对而言
岛屿与陆地景观的形成时间大相径庭
与边缘的作用 设计保护区时,面积比较关键。
主要保护:1 较高的当地物种多样性 2 稀有种和濒危种 3 稳定的生态系统
3 森林的破碎化及其生态后果 物种生存环境危机 树木的变化 动物的变化 • 鸟类 • 昆虫
原因:由于环境资源的 空间异质性或镶嵌分布而 引起。
例如:长白山植物垂直 分布、森林中的沼泽
特点:存留时间长、周 转率低。
4 引进斑块(introduced patch) 原因:人类将生物引进一个地区,就产生了引
进斑块。
(1)种植斑块(planted patch)
原因:由人种植植物而产生的特点:人维 护、存留时间长
大岛屿物种多 稀有种多 小岛近亲繁殖
S=CAZ
S-多样性 A-面积 C-比例常数 Z-一般为0.18~0.35
种 的
S=CAZ



面积
分析表明,大致的规律是面积增加10倍,物种增 加2倍;面积增加100倍,物种增加4倍;即面积每增 加10倍, 所含的物种数量成2的幂函数增加,2是个 平均值,通常在1.4~3.0之间。这种关系的另一层含 义表明,如果原生生态系统保存10%的面积,将有 50%的物种保存下来。如果保存1%的面积,则会有 25%保存物种被保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