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绿地景观结构分析与生态规划
西安市绿地规划分析

3.7 绿地规划目标
为了实现创建指标,西安市继续以大树栽植、广种花卉、新建园林景观、提升绿地档 次为重点,为2014年9月申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努力冲刺:三年内计划栽植大树10万 株;加快建设公路、铁路、机场高速沿线60米宽的景观林带和30-50米宽的绿色廊道; 计划今年完成9个公园以及120个城市小广场(小游园)的建设;垂直绿化1700栋建 筑物。同时,大力实施拆墙透绿工程,共拆除约11000米院落围墙,把沿街的围墙拆 迁率提高到90%以上。15年后的古城西安,将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巨型公园”。 将在现有59处公园、绿地的基础上,新增8个大型综合性公园和7座历史文化公园。 预计到2020年,西安城市绿地面积总计将达35850万平方米(相当于西安市国土总面 积的三十分之一强),公园绿地达6005万平方米(相当于西安城墙内面积的近5倍), 防护绿地4800万平方米。届时西安市主城区人均拥有绿地面积达9.5平方米。人均规 划公园绿地面积为18m2,绿地率为50%,绿化覆盖率为55%。公共设施的绿地率不 低于30%,部分商业金融用地绿地率不应低于75%,新建各居住区绿地率不低于40 %,市政公共用地绿地率为30%,道路的绿地率则为20%-25%。围绕西安城区的灞 河、浐河、沣河等8条河流和一、二、三环道路分别建设30-100米宽(在主要道路两 侧根据现场情况)的生态林带,与市区内的公园、广场、小游园等构成“珠落玉盘” 的大地格局,同时绿地斑块系统和绿色廊道系统相互结合形成“线上缀珠”的绿色空 间体系。再配以若干条200-500米不等宽的三环绿带、幸福林带、唐城林带、丰庆路 林带、渭河风景线、灞河风景线等花园式绿化带。
8个大型综合性公园 大雁塔曲江风景区(含曲江旅游度假区、大雁塔北广场及大慈恩寺)、汉城水 上公园、南郊森林公园、体育文化公园、草滩生态园、曲江南湖、大明宫皇宗遗 址公园、西安生态博览园。 7座历史文化公园 长安城遗址公园、大兴善寺、半坡遗址公园、阿房宫遗址公园、唐城遗址公园、 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青龙寺遗址公园。
现代城市园林绿地规划

生态 与环境 l 1Il 来自现代城 市园林绿地规 划
张海 鹏 - 武 丽 娜 :
( 、 尔滨太阳岛物业供 热有限责任公 司, 1哈 黑龙 江 哈 尔滨 10 0 2哈 尔滨昆仑物业管理有限公 司, 5 00 、 黑龙江 哈 尔滨 10 0 ) 5 0 0
摘 要: 城市园林是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和城 市环境建设事业的重要 组成部分。 大量实例说明我国的园林建设 已从城市 园林发展到 园林城 市。 城 市绿地率成普遍增长之势 , 人均 占 有绿地面积逐 渐增加 , 特别是新居住小区中的 自 然环境得 到显著改善。所以我 国现代城市的绿地 系统绝非传统意 义上的绿化 , 而是城 市赖 以生存与发展的生命 系统。
自然 的 生活 需 要 。
1 . 2现代城市绿地规划的指导性和可操作 性增强 ,在满足城市生态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 展的要求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确定城市 绿化 目 、确定城市各类绿地控制原则 的基础 标 上, 国家对规划的城市绿地加强了规划和落实 , 提出了对策措施 , 划水平显著提 高。 规 现代城市 绿地规划提倡建设生态城市 , 促进城市可持续 发展 。 它提出对 自然环境加强保护 、 复、 恢 修复 ; 强调城市绿地建设 , 提高城市绿地 占有量 , 以绿 地 占有量为骨架 , 自然引入城市; 把 强调城市紧 凑发展和均衡开发。重点突出绿地规划 的生态 功能 , 在满足 日常基本要求的基础上 , 从城市空 间和 自 出发 ,尽量保护城市 自 然 然遗 留地和 自 然植 被 , 将生物多样性作为城市绿化 的基本 内 容, 重视生态过程的恢复 , 运用生态技术 : 将人 工要 素和自然要素融合成绿色生态 网络。 1 - 3体现城市形象与特色。体现城市特色 是我国现阶段城市发展中的又一重要特 色 , 但 是城市形象绝不是所谓的“ 大广场 ”“ 、大草坪” 、 “ 马路 ”也不仅仅是城市的建筑风貌。 宽 , 城市赖 以存在 的地理环境 , 即山水形胜 、 风土人情才是 城市特色的基础源泉 。 坚持文化陶冶, 构筑生态 文化 体 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特色分析——以宿迁、临沂、盐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

图 1 城市特色相关要素构成图 ( 根据段进《城市空间特色的认知规律与调研分析》修改)
1 城市绿地特色的构成
构成城市绿色空间的要素可以说是包罗万象, 无 论 是 自 然 的 、人 工 的 , 无 形 的 、有 形 的 , 人 文 的 、科 技的……都是组成绿色空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城市 总体形象的整合、塑造和强化、建设有深厚文化底 蕴 、有 鲜 明 形 象 特 征 的 城 市 , 有 着 无 法 替 代 的 作 用 。 城市绿色空间特色的塑造离不开宏观层面的城市绿
地系统规划的整体把握, 离不开中观层面的绿地详 细规划阶段的拓展和绿地设计阶段的完善。
一门时空艺术, 也是一门科学技术。每个城市都有特 定的自然地理环境, 有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 城市资 源可谓包罗万象。笔者认为要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布局层面体现其对城市特色塑造的贡献率, 首要前 提就是对城市资源进行梳理, 从空间特征、文化特 征 、产 业 结构 特 征 这 3 个 方 面 来 挖 掘 、提 炼 体 现 城 市 特色的资源要素, 并进行特色资源的整合(表 1)。 3.2 绿地系统规划强化特色手法分析
城市独具特色的自然风貌, 对城市 绿地总体特色结构起着决定性作 用。建议在绿地系统布局层面作宏 观调控, 形成城市特色骨骼框架
无形的历史文化和有形的历史遗 存是城市丰富的遗产, 也是城市 最富有灵魂的特色资源。建议对 资源进行分级, 有主次的分配在 各类公 园绿地中, 并作整体性 、全 面性安排, 形成城市的特色链
大 战 马 陵 山 革 命 烈 士 纪 念 塔 , 抗 日 址与纪念地( 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等) 全国著名的杂技之乡、淮剧之乡、烟 花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实例(三个实例)

实例一沧州市景观生态格局规划一现状景观生态格局分析1 生态格局概况通过对1995、2000、2005三个年份TM影像的解译,得到各年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
1995-2000年,沧州市城镇规模总体扩张较小,比较显著的是在东部临海地区工矿用地的增加较多,以及在现港城地区出现建设用地;而林地面积有所减少,且区域零散分布;盐碱地得到一定程度的利用和改善,主要是用做一般农田,以及部分用于城镇建设;部分滩涂湿地资源开始出现退化现象。
总体而言,沧州市属于生态良好地区,但由于重度盐碱化等各方面原因,东西部覆被条件存在明显差异,其景观格局有一定的改善空间,主要是中部耕地和草地类型过于集中,降低了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度,属于脆弱生态系统;东部地区虽有南大港、管养场、杨埕等众多湿地资源,而景观格局未成体系。
因此,需构建适合沧州市本底条件的生态安全格局。
沧州景观生态格局呈现明显的人工化较重、分布较为广泛的态势。
在今后的生态格局构建中,开发过程应注重提高质量而非数量;生态建设同样应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有序地扩大数量。
图9 沧州市1995年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图10 沧州市2000年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图11 沧州市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土地利用现状将于2006年12月底解译完成)2景观生态指数计算根据沧州市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和遥感影象图,作了景观格局指数测算,针对本市实际情况选取以下指数进行测算和分析:(一)景观异质性指数可采用类型图数据,通过斑块的组成和配置来研究。
具体选用的指标有:多样性指数:是指景观元素或生态系统在结构、功能以及随时间变化方面的多样性,它反映了绿地景观类型的丰富度和复杂度。
Shannon多样性指数SDI=-∑[Piln(Pi)],每一斑块类型所占景观总面积的比例乘以其对数,然后求和,取负值;均匀度指数:该指数反映景观中各斑块在面积上分布的不均匀程度,表明景观各组成成分分配得越均匀。
SEI= SDI/ SDImax =-∑[Piln(Pi)]/ln(n),当SEI趋近于1 时,景观斑块分布的均匀度也趋于最大。
城市绿地生态规划设计——以云浮市生态规划为例

城市绿地生态规划设计——以云浮市生态规划为例摘要:绿地是城市重要的生态系统,受地形地貌及自然生态环境影响,山区城市与平原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结构特点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进行绿地规划时必须因地制宜,重视本土化城市特色的营建,本文结合云浮市绿地生态规划对这个课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绿地;生态规划;云浮市城市绿地是指城市中专门用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美化景观、游览休憩的绿化用地,主要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等类型。
绿地是城市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空间能够带给市民优美、清新、舒适和充满生机的环境,是衡量市民生存质量的重要标志。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居环境建设明显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于是许多城市出现了人口密集、交通拥堵、资源不足、环境恶化的严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绿色生态规划是解决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下各种典型城市病的一剂良方。
有鉴于此,本文结合云浮市生态规划设计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1 云浮市绿地现状与存在的问题1.1 绿地生态现状云浮东邻珠三角,素有环珠三角的“内环市”、“广东大西关”之称,其总体生态状况良好,森林覆盖率高达68.4%,境内西江流域水质常年保持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Ⅱ类水质以上,这些较污染相对严重的珠三角地区的环境质量好太多,被冠以广东省的“生态屏障”及珠三角周边的“一片净土”的美誉[1]。
云浮是山区市,丘陵、山地占市域面积的90%以上,山林地多,还有蟠龙洞风景名胜区、南山森林公园、大金山等公园景区,园林绿化项目包括道路绿化、滨河绿化、风景石山等,绿地面积逐年增加。
1.2 绿地建设问题虽然云浮市历来对园林绿化建设非常重视,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问题有:(1)绿地分布不均,块小分散,无法连成整体。
表现在组团内绿地分散,服务半径不足,公园之间缺乏线状或带状的绿地联系,道路绿化、滨河绿化不够。
(2)山丘、林地破坏严重,部分河涌水系两岸绿化不足。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与介绍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及介绍1、绿地规划背景在1999年2月5日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中提出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
1998年武汉市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
经过近五年的建设,武汉市城市环境和景观面貌取得了很大改善,滨江滨湖的城市园林绿化特色初步形成。
为进一步适应武汉市城市功能提升,提高城市亲合力和个性魅力,继续实施以生态绿化景观为主体的城市人居环境创新,明确城市绿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根据国务院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决策要求,特制定《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
《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年)》是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为基础、依托城市空间总体布局的一项专项系统性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它相关规划中有关绿化体系规划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2、规划策略和原则武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本着建立良好的城市绿化生态和人居生活环境,突出战略性和超前性,构筑适应城市未来发展要求的绿地系统格局的指导思想,在规划中主要遵循如下原则:(1)实现城乡绿化一体化通过城乡绿化空间的均衡、协调和互联布局,树立大绿化观和系统观,确保在武汉市域城乡范围内建立完善的绿化生态体系,形成城市良好的生态背景和基础。
(2)体现自然山水和地域特色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武汉市丰富的山水空间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城市绿地分布格局。
(3)突出生态优先和生态安全重视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以生态学的原理进行城市生态框架的布局和园林植物的配植,确保武汉市的物种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4)强调因地制宜和可操作性结合武汉市实际,利用各种立地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多种绿地类型;并通过划定各类绿线,实行“绿线管制”制度,促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
以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探讨城市绿地建设的研究方向

以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探讨城市绿地建设的研究方向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城市绿地被认为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部分,除了提供观赏、休闲等功能外,更具有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生态服务功能,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因此,城市绿地建设被广泛地提倡和引入。
然而,在城市绿地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常常被忽略,大面积铺设草坪、种植树木等对于生态系统的影响、城镇建设过程中的碎化化、城市绿地规划和设计中的缺陷等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和社会经济效益。
为此,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正在逐步地应用于城市绿地建设和规划中。
景观生态学是连接生态学和景观学的一门学科,将生态学理论运用于景观规划、设计和管理中,强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它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系统性的视角,将城市绿地视作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应用景观的理念和方法,探讨城市绿地建设的研究方向。
一、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景观生态学是以景观为基础的生态学,景观是物质、能量、信息等的整体,是我们观察到的一段空间组成的复合物。
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和互动作用。
它强调人类要与自然环境协调、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景观生态学将景观分成空间、时间和生态过程三个层面。
在空间层面,景观是指一定空间内的物质和非物质构成的总和,包括各种地形、植被、水体等自然元素和建筑、道路、设施等人造元素;在时间层面,景观具有历史性和动态性,需要分析景观的演变历程;在生态过程层面,景观是一个由各种生态元素组成的动态生态系统,如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物种群变化等。
二、城市绿地建设的研究方向1. 建设具有生态适应性的城市绿地城市绿地的建设需要考虑城市基础设施、道路交通和建筑风貌等人工要素的影响,除此之外,还需考虑自然要素如地形、气候、地质等因素的影响。
生态适应性是指绿地及其物种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包括生长、适应新环境、繁殖、抗压、抗病等方面。
城市规划区中的绿地系统规划分析

城市规划区中的绿地系统规划分析摘要: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在城市规划中,已将绿地规划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因此,关于城市规划区中的绿地系统规划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对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内涵进行了概述,详细探讨了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的研究,旨在指导城市绿地规划和建设。
关键词:城市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指导下,城市通过绿化保护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为居民创造适宜而有益的生活环境,美化城市景观、改善投资环境,因此绿地系统规划很大程度地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发展前途。
1 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内涵由于历史原因,绿化、绿地、城市绿地的含义演化及相互关系的理解存在分化,《标准》的条文解释中称“城市绿地是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
城市规划绿地系统的内容主要包括2方面:一方面是指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被划分于绿化的用地面积;另一方面是指对于城市的整个生态环境及居民的生活品质提升具有促进作用的绿化区域。
我国城市规划区绿地系统应该是指将自然原生植物以及人工植被作为自身存在的主要形态,主要功能作用为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有效改善,由各部分绿化用地所组成的一个整体。
城市规划区的绿地规划系统的针对范围主要为属于城市规划范围内,城市规划空间管制所划定的“四区”绿地。
主要工作是对相关区域的绿地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进行全面化的布局设定。
对绿地系统进行规划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对城市绿地系统在生态环境,以及休闲功能上的缺陷进行弥补解决,并对其今后的良好发展进行科学的指导,有效推进城乡绿地统一化的进程。
2 绿地系统规划原则2.1系统分析原则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其实就是从当地整个区域的生态系统衍生出来的一个子系统,首先应对该子系统的地位关系以及意义予以了解掌握后,才能很好地融入到绿地系统之中,并同其他部分相结合,保持绿地系统的整体性,确保发挥绿地系统应有的作用。
2.2因地制宜原则加强对以往所呈现的原始状况进行分析汇总,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予以掌握,进而有效的把握城市的建设情况,准确的把控好预测分析工作,很好地将预测工作、措施工作以及实际情况很好地结合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城市化过程在推动人类文明高速发展,促进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迅速增长的同时,也毫无疑问地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问题,并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城市景观生态研究,作为宏观领域生态学……关键词:城市化;生态环境;城市景观;生态研究Abstract: It is inevitable outcome that city turn that the inevitable trend thatthe human society develop, is also an economy to develop to progresses with the technology, is a nation to realize modern and important marking.The city turns the process in push human civilization high speed develop, promote social material wealth with spirit wealth quickly increase of at the same time, and also beyond all doubtly, brought mankind a series of urgent the ecosystem environment that demand resolve with person reside environment problem, and already became mankind exist with social economy can kept on develop progress, one of the key problem that face.The city landscape ecosystem studies, being used as the macroscopic realm ecology ……Key words: The city turns the city landscape ecosystem environment ecosystem research目录前言 (1)1.城市景观系统 (1)1.1城市景观 (1)1.2城市景观的特点 (2)1.2.1 城市景观的人类主导性 (2)1.2.2 城市景观的生态脆弱性 (2)1.2. 3 城市景观的破碎性 (2)2. 城市景观结构成分 (2)2.1 斑块 (3)2.2 廊道 (3)2.3 本底 (3)3. 城市的景观功能 (3)3.1生态流的空间聚集与扩散 (3)3.2城市景观的自然性和人文性 (4)3.3城市景观的演化 (4)3.4城市景观的价值 (5)3.5.1 城市景观中的功能流 (5)3.5.2 城市景观中的物质流 (5)3.5.3 城市景观中的能量流 (6)3.5.4 城市景观中的物种流 (6)3.5.5 城市景观中的人口流 (6)3.5.6 城市景观中的信息流 (6)4 城市景观的异质性及其维持 (7)4.1城市景观异质性 (7)4.2 城市景观异质性的维护 (8)4.2.1 保护城市景观中的生态敏感斑块和特色文化斑块 (8)4.2.2 增加城市景观中的生态环境功能斑块 (8)4.2.3 调整和优化城市用地空间结构 (8)5.结论 (9)致谢 (10)参考文献 (11)前言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城市化过程在推动人类文明高速发展,促进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迅速增长的同时,也毫无疑问地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问题,并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城市景观生态研究,作为宏观领域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可以为解决城市景观生态建设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它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人类活动中心的城市景观进行生态学研究,为人类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城市景观中各种生态学过程和机制,尽快解决当代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规划设计中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途径。
对于当前城市发展和建设中面临的问题,许多研究人员、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和城市管理人员,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大量研究和探索。
所有研究都进一步说明,城市发展中许多生态环境问题,都与不合理的城市景观生态格局有关。
笔者在认识城市景观及其特点的基础上,介绍城市景观生态研究的主要内容,就城市景观的结构、功能和景观异质性,及其维护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促使研究者注重,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发挥景观生态学的优势,为解决城市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1 城市景观系统1.1 城市景观城市是城市居民与其周围环境互作用形成的,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然环境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也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
城市占有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具有独特的生物、非生物和社会经济要素。
这些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代谢、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物质供应和废物处理等过程,相互联系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组成、结构、空间格局和动态变化特征的统一体。
不同城市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点,典型地和重复地出现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这就是城市景观。
在区域尺度上,城市景观的镶嵌性和分布格局,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和规律性。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城市内部不同规模和属性的景观要素,作为斑块、廊道和本底三类结构成分,典型地和重复地镶嵌在一起,形成一定的景观格局。
1.2 城市景观的特点1.2.1 城市景观的人类主导性人类活动强烈影响着城市景观的自然条件、水文状况、气象特点、地表结构、动植物区系等。
城市景观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历史文化特点,也是人类对理想生活环境梦想的现实表现。
在城市景观中,主要的结构成分和景观的整体格局,都是人造的或人为地配置或调整过的;多种主要生态过程,也是在人为控制或影响下进行的;城市景观的功能需要人类的维护。
这些都决定了城市景观的人类主导性。
1.2.2 城市景观的生态脆弱性城市景观的生态过程,主要靠人为输入或输出不同性质的能量和物质来协调和维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变动,城市景观变化极快,特别是城市景观边际带的变化尤为明显。
由于城市景观系统对人类调控的高度依赖性,城市的自然生态过程被大大简化和割裂,城市功能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都很脆弱,一旦人类活动失失调,就很容易导致城市功能,特别是城市生态衰退,城市的总体可持续性和宜人性下降。
1.2. 3 城市景观的破碎性城市内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贯穿整个景观,将城市切割成许多大小不等的斑块,与大面积连续分布的农田和自然植被景观形成鲜明的对照。
由于城市景观功能的多样性和城市景观人为活动的复杂性,城市景观要素斑块之间及其与城市外部之间的,与人类活动相关的能量和物质流通速率很高,而城市景观中的“自然”生态过程受阻,提高城市景观生态连通性,就成为维持城市景观生态过程和环境功能的基础。
2 城市景观结构成分城市景观组成要素按其空间结构特征,也可分为斑块、廊道和本底三类景观结构成分。
景观由景观元素组成,景观元素指地面上相对同质的生态要素或单元,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有拼块、廊道、基质三种类型。
城镇体系中不同规模等级的城、镇(包括村),本身便可看作一个景观单元,它们由不同类型的景观元素(建筑物、街道、农田、河流、公园等)组成,彼此之间既具一定的空间异质性,表现为有不同的空间形态、分布格局和不同的职能。
但在更大尺度的空间地域内,它们又可被看作为镶嵌分布的同质性景观斑块,相互联系,互为依赖,共同构成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城镇体系,担负起区域社会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任务。
从此意义来讲,某特定空间区域内的城镇体系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便构成了一个更高等级的景观单元,具有更复杂的结构、功能和空间格局。
因此,研究乡村城镇化,可从城镇、城镇体系的景观结构入手,分析城镇化引起的空间效应和对地域发展的意义。
2.1 斑块城市景观中的斑块,是指具有不同功能和属性的、相对同质的地段或空间实体。
对城市景观的生态学属性,有重要影响的景观要素斑块,主要包括城市公园、城市绿地、小片林地等。
2.2 廊道城市廊道是城市景观中线状或带状的景观要素,其中又以交通线路构成的网络为主。
河流、沟渠、林带等廊道,对城市景观的生态学属性具有显著影响。
城市景观中的这些廊道,常常是城市景观中物质、能量、信息和生物多样性集中或汇集的地方,对维护城市景观功能具有特殊的作用。
2.3 本底城市景观的主体是各类建成区,各种不同功能、性质和形状的建筑物,使城市景观明显地区别于其他景观。
城市的道路网把这些建筑物联系在一起,使城市街区既具有很高的连通度,又具有较高的优势度。
因此,一般可以把街道和街区看做城市景观的本底。
3 城市的景观功能3.1 生态流的空间聚集与扩散景观的功能包括了能量流、物种流、信息流、物质流及价值流等在景观元素间相互迁移的一系列生态过程。
具体表现为:(1)生物过程,如某一地段内植物的生长、生物群落的演替、物种的空间运动等;(2)非生物过程,如风、水、土和其他物质的流动;(3)人文过程,包括人类的空间运动、人类的生产生活过程及与之相关的能流、物流、和价值流。
城市的流通职能、生产职能、消费职能等在此都可理解为是一景观元素内或几个景观元素间流的交换。
受景观格局影响,这些流分别表现为聚集与扩散,如一城镇兴起后对周边乡域的经济带动作用、其先进生产生活方式向农村的扩散、信息的传播、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在城镇的集中、商品的流动等。
此外,城市化带来的自然植被和野生物种消失、农田被占等也是景观元素间生态过程改变的结果。
3.2 城市景观的自然性和人文性景观生态学依人类对景观的影响程度不同将景观分为自然景观、管理景观和人工景观三大类。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乡村城镇化的过程中,单纯就某点状要素而言,无人居住的自然环境─人类进入后的村庄—镇—城市—大城市这一系列的演化过程,正反映了从自然景观到人工景观的过渡。
传统城镇景观的各种特征都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融合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习俗而形成的,仅从住宅形态、建筑材料、构筑形式上我们就能辨出地域差异和民族差异。
建设新城镇或改造旧城镇,都不能脱离这种自然性和人文性。
3.3 城市景观的演化城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城镇数量的增加、城镇人口比重的提高、城镇占地面积的扩大以及城镇居民生活的实质性改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