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初探_以长春市为例_陈曦

合集下载

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结构形态演变研究_以长春市为例.

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结构形态演变研究_以长春市为例.

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空间结构形态演变研究———以长春市为例刘艳军,李诚固,徐一伟(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长春130024RESEARCH ON URBAN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ANDSPATIAL STRUCTURE FORM EVOLVEMENT———A Case Study of ChangchunLIU Yan-jun,LI Cheng-gu,XU Yi-wei(Schoo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Northeast NormalUniversity,Changchun130024,China Abstract:The"city-region"system theory considers that,with the rising regional economy and urbanization level,city has already become the core spatial support of modern regional economic element and indsuatrial centraliz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but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city is restricted by urban economic function,and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will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city land structure and spatial form.At the same time,from the angle of supply factor of urban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the upgrading and chang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depends on urbanization spatial support such as expanding urban spatial form,developing new urban areas and so on,which makes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volvment of urban spatial form produce interaction mechanism.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the major force which promots the evolvement of urban structural form,and the adjustment course of modern urban space is the dynamic change course of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continuously.The adjustment of the structural form of urban space has important support,pulling the carrier effect on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So it will be the city and region's inevitable trend coupling between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optimization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in future development.Changchun has been constructed and developed for200years,and the interaction of urba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spatial form structure has been changing from weak to strong.With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y and power pluralism of urban development,it will be enhanced constantly for the interaction intensity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and urbanization of Changchun in the future.Key words:industrial structure;spatial structural form;interaction;Changchun city 文章编号:1003-2398(200704-0041-05提要: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空间拓展的互动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物联网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初探_以长春市为例

物联网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初探_以长春市为例

收稿日期:2010-02-23;修订日期:2010-06-13基金项目:中欧城市与区域合作研究计划项目(FP7-230824ECURBS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0CB428506)和南京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基金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陈曦(1987-),女,吉林省长春人,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

E-mail :chenxi870613@163.com 通讯作者:翟国方,教授。

E-mail :guofang.zhai@gmail.com 物联网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初探———以长春市为例陈曦,翟国方(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摘要:在全球化进程中,“物联网”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新方向,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

基于对“物联网”概念、特点及应用的分析,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对“物联网”的发展将会对城市空间结构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

在城市内部,“物联网”的发展会进一步强化集聚趋势和扩散趋势,使城市空间结构呈现集聚趋势与扩散趋势并存的空间发展非均衡态势,并弱化城市功能分区,加强城市内部各区域的相互融合;在区域层面上,“物联网”的发展会使城镇体系格局由原有的等级结构逐步向平面化的网络体系结构迈进,并形成新的极化和“核心—边缘”空间结构。

在理论分析基础上,以长春市为例,将“物联网”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具体化,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优化、城市外部空间结构重塑和城市发展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预测及展望。

关键词:物联网;城市空间结构;长春市中图分类号:F49;F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690(2010)04-0529-07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兴起,对当今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

就像上世纪初的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重大变革一样,信息革命也在深刻地改变着世界[1]。

物联网及传感器等具有突破意义的信息技术的逐步成熟,给城市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机制与调控研究

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机制与调控研究

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机制与调控研究摘要:长春市作为吉林省省会和东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及其调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通过对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现状分析以及影响因素的探讨,分析了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形成的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控对策,以期为长春市及其他类似地区的城市规划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机制;调控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与意义城市化进程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对于各个地方领导和规划者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东北地区重要城市之一,长春作为吉林省省会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经历了多年快速发展之后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因此,对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和调控进行研究,对于长春市的城市规划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本文旨在通过对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机制与调控进行深入研究,探讨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现状以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调控对策。

具体内容包括: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分析以及相应调控对策。

第二章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机制2.1 历史演变长春作为吉林省省会,其区域空间结构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迁。

早期,由于交通不便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等原因,长春城内外发展不平衡。

随着交通和经济条件的改善,长春城外开始出现新兴工业园区和住宅区。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新一轮工业转型升级等因素的影响,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2.2 现状分析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的现状主要表现为城区扩张、园区发展、交通网络建设等方面。

城区扩张主要体现在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以及人口的集中。

园区发展方面,长春市以高新技术产业园为代表的园区不断壮大,成为吸引外来投资和人才的重要载体。

交通网络建设方面,长春市通过高速公路、城际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与周边地区和其他城市之间的联系。

以长春为中心的都市圈构建

以长春为中心的都市圈构建

以长春为中心的都市圈构建作者:张玉智陈曦来源:《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4年第3期(长春工业大学,吉林长春 130012)摘要: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竞争能力已由单一城市的竞争力逐渐转变为城市群都市圈的整体竞争力。

因此,城市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需要靠区域的整体实力来提升,形成经济共同体。

通过应用潜力模型,研究以长春市为中心的都市圈构建的可行性,可以清晰描绘长春都市圈的构建脉络。

关键词:都市圈;潜力模型;聚类分析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4-9146.2014.03.018都市经济圈的概念最早源于1910年的美国,是指一个或若干个有一定规模数量人口的中心城市和若干邻接城镇组成的区域。

1996年,我国经济学家王建提出在我国建立9大都市经济圈。

杨涛、杨绍峰认为都市圈是由强大的中心城市及其周边邻近城镇和地域共同组成的高强度密切联系的一体化区域。

张贡生从经济学的角度给城市经济圈的定义是由一个具有较高首位度的城市经济中心和以中心密切关联且通过中心辐射带动若干腹地城市形成的环状经济区域。

靳美娟、张志斌认为都市圈有利于中心城市聚集功能的发挥,这种聚集不仅表现在人口和生产的高度集中上,更重要的是资金融通、中枢管理和商品流通等服务活动高度聚集。

李王认为城市经济圈已成为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成为我国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重要趋势,成为国民经济和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形式[1-5]。

1 构建长春都市圈的意义随着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都市圈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城市发展模式[6]。

在国外有大纽约、大东京等城市群。

在国内,发展比较好的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带动了周边城市经济的发展。

在东北地区,辽宁省已经提出建立以沈阳为中心辐射百公里半径的辽宁中部城市群,黑龙江省也正在构想建立以哈尔滨为中心的都市圈。

吉林省要想获得更大的经济社会发展,以长春市为中心的都市圈的构建势在必行。

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机制与调控研究

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机制与调控研究

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机制与调控研究一、引言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于长春市而言,其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与调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与调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促进长春市区域发展和优化空间布局。

二、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1. 历史文化因素:长春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其区域空间结构受到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

例如,长春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在历史上形成了以工业核心区为中心、周边分散发展的特点。

2.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重要因素。

在经济转型期,长春以汽车产业为核心引领了城市经济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以汽车产业园为中心、周边产业链配套发展的空间结构。

3. 因素:的引导和支持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长春市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如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以引导和调控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发展。

4. 自然地理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长春位于东北平原,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这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调控现状分析1. 区域分工不均衡:长春市区域分工不均衡是当前存在的一个问题。

以汽车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中心城区,而周边县级城镇和农村地区经济相对滞后。

2. 城乡差距较大:在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中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距。

中心城区经济繁荣、基础设施完善,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公共服务不完善。

3. 土地利用不合理:长春市区域土地利用不合理是制约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部分土地资源被浪费,而一些重要的功能区域土地利用不足。

四、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调控对策1. 优化区域分工:长春市应加强对不同城区的产业布局规划,促进产业集聚,提高经济效益。

同时,加强对周边县级城镇和农村地区的经济支持和引导,促进全域经济协调发展。

物联网技术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与影响

物联网技术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与影响

物联网技术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与影响尊敬的领导:首先,我作为一名热衷于物联网技术的技术工作者,非常荣幸能够就物联网技术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与影响向您做一份报告。

物联网技术作为当今信息技术领域的重要一环,对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城市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助力。

一、物联网技术对城市发展的推动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发展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首先,物联网技术的引入使得城市的各种设备、设施和基础设施能够实现智能化、自动化的管理。

例如,通过物联网技术,城市的交通系统能够实现交通信号灯智能优化,实时监测和控制交通流量,提升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

其次,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城市的环境监测能力大幅度提升,能够更好地实现城市空气质量、噪声污染等方面的监测和预警,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

再次,物联网技术的推动使得城市的能源消耗得到有效管理,例如通过智能电网系统,实现对用电设备的精细监控和控制,合理分配电力资源。

二、物联网技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城市的智能化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城市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动了传统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

其次,物联网技术对城市的治理模式和机制产生了影响。

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撑,使得城市的管理者能够更加科学、精确地进行决策和规划。

此外,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为城市安全防范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技术支持,提升了城市的安全水平。

在物联网技术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和影响中,我们也需要关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物联网技术涉及到大量的个人数据和隐私信息的收集和传输,如何保障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物联网技术的发展需要高度的技术支持与投入,如何加强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物联网技术能够发挥最大效益的关键。

综上所述,物联网技术作为一项新兴的信息技术,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物联网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与升级

物联网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与升级

物联网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与升级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物联网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物联网,即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指通过将传感器、设备和物体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设备之间的无缝通信和信息交换。

物联网的出现给城市基础设施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和升级,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物联网在城市交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传感器和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交通管理得以自动化和智能化。

通过对交通状况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交通信号灯可以根据道路上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从而减少交通拥堵和排队时间,提高出行效率。

此外,智能导航系统可以根据实时交通信息为驾驶者提供最佳路线,避免拥堵区域,减少油耗和排放。

物联网的应用还能够提供远程控制和管理的功能,使得城市交通系统更加灵活和高效。

其次,物联网在城市能源方面的应用也带来了显著的改善和升级。

通过将传感器和智能设备与能源系统连接起来,实现对能源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例如,智能电网可以通过对电力需求和能源供应的实时分析,实现对电力分配的优化,减少能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智能家居系统可以实现对家里电器的远程控制和管理,使得家庭能源的使用更加智能化和节能。

物联网的应用还可以将太阳能发电系统、风能发电系统等可再生能源系统与城市电网连接起来,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此外,物联网在城市环境管理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将传感器和智能设备与环境监测系统连接起来,实现对城市环境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

例如,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城市空气质量的变化,并将数据传送至相关部门和市民,提醒人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智能垃圾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垃圾桶的实时监测和管理,提高垃圾收集和处理的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物联网的应用还可以实现对水质、噪音等环境指标的监测和控制,保障城市环境的安全和健康。

除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升级,物联网还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物联网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创新和创业的发展,为城市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

物联网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物联网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物联网对城市发展的影响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已深入各个领域,对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物联网对城市发展的几个方面的影响。

一、智能城市建设物联网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智能化的解决方案,通过将传感器、设备和网络互联,实现城市各个部分的信息共享和交互。

智能城市运用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对城市交通、能源、环境等方面的集中监控和管理。

例如,智能交通系统可以通过感知交通流量、改变交通信号灯等手段,优化城市交通拥堵情况,提高出行效率。

智能能源系统则可以通过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等手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智能城市的建设将进一步提升城市的运行效率和生活品质。

二、智慧城市管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城市管理变得更加高效和精确。

通过在城市各个区域安装传感器和设备,可实时监测城市公共设施的运行状态、环境质量等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通过物联网系统传输到城市管理中心,以便决策者更好地了解城市状况。

比如,当城市某个区域发生交通事故时,物联网系统能够通过传感器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快速反应并调度交通警力赶赴现场。

此外,物联网技术还可以监测城市垃圾桶的填充情况,预测交通拥堵状况等,从而实现城市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优化管理。

三、智慧医疗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对城市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通过将医疗设备和患者信息与物联网相连接,医疗人员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健康状况,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例如,物联网技术可以将心脏病患者的心电图数据实时传输给医生,当出现异常情况时,医生可以远程发出警报并采取紧急措施。

此外,物联网技术还可以监测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及时发现跌倒或其他意外情况,并提供紧急救助。

智慧医疗的发展将使城市居民享受到更便捷和高效的医疗服务。

四、智能交通系统物联网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为城市交通带来巨大变革。

智能交通系统通过连接交通设施、交通工具和交通系统,提供实时的交通信息和交通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02-23;修订日期:2010-06-13基金项目:中欧城市与区域合作研究计划项目(FP7-230824ECURBS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0CB428506)和南京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基金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陈曦(1987-),女,吉林省长春人,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

E-mail :chenxi870613@163.com 通讯作者:翟国方,教授。

E-mail :guofang.zhai@gmail.com 物联网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初探———以长春市为例陈曦,翟国方(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摘要:在全球化进程中,“物联网”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新方向,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

基于对“物联网”概念、特点及应用的分析,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对“物联网”的发展将会对城市空间结构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

在城市内部,“物联网”的发展会进一步强化集聚趋势和扩散趋势,使城市空间结构呈现集聚趋势与扩散趋势并存的空间发展非均衡态势,并弱化城市功能分区,加强城市内部各区域的相互融合;在区域层面上,“物联网”的发展会使城镇体系格局由原有的等级结构逐步向平面化的网络体系结构迈进,并形成新的极化和“核心—边缘”空间结构。

在理论分析基础上,以长春市为例,将“物联网”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具体化,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优化、城市外部空间结构重塑和城市发展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预测及展望。

关键词:物联网;城市空间结构;长春市中图分类号:F49;F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690(2010)04-0529-07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兴起,对当今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

就像上世纪初的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重大变革一样,信息革命也在深刻地改变着世界[1]。

物联网及传感器等具有突破意义的信息技术的逐步成熟,给城市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可以说,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方向的“物联网”,其产生、发展及应用,必将推动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和拓展。

1物联网及其特点“物联网”作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新浪潮,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2]。

“物联网”的出现,打破了单一互联网模式的信息垄断格局,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强甚至预言,这一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将会催生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3]。

1.1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的概念最早由麻省理工大学Auto -ID 实验室于1999年首次提出,当时的EPC (Elec-tronic Product Code )系统,即为“物联网”概念的雏形[4]。

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5]。

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 )上,国际电信联盟(ITU )发布了《ITU 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6]。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是指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 )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

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7,8]。

1.2物联网的特点“物联网”的核心思想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标识、无线通讯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万事万物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物品无需人的干预就能够彼此通信,进行自动识别、信息共享与协同工作[9]。

“物联网”主要具有五大特点,一是对物品实现唯一标识,二是对物品进行快速分级处理,三是对物品进行实时监控,四是实现对物品进第30卷第4期2010年08月地理科学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Vol .30No.4Aug.,2010DOI:10.13249/ki.sgs.2010.04.027行自动非接触式处理,五是实现供应链中各个环节信息共享[4]。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和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2]。

未来10a内,“物联网”作为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对物品实现跟踪监控的全新技术,会得到大规模普及,必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活,影响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形态。

2“物联网”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联结状态,是城市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等城市功能组织在地域系统上的投射,包含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城市外部空间结构2个系统[10 12]。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主要指城市内部要素的地域布局和组合关系,而城市外部空间结构主要指城市在区域中的规模序列和分布状态。

城市空间结构是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交叉作用的结果,“物联网”的产生和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不可忽视。

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物联网”没有脱离信息技术的范畴,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物联网”会延续或是强化信息化所重塑的城市空间结构格局。

但与此同时,“物联网”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它的广泛应用和多维渗透,必将使城市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处于一种新的影响机制作用下,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

2.1“物联网”引起城市内部空间变化“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增加了城市的复杂性,也使得城市内部活动的空间组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物联网”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城市内部空间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集聚趋势与扩散趋势并存的空间发展非均衡的态势,以及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的逐步弱化。

2.1.1城市空间变化趋势“物联网”的发展对城市空间扩展的作用是多方位、多层面的。

其中,集聚与扩散两种相互对立的变化趋势应给予重点关注。

(1)城市空间的集聚化趋势。

尽管“物联网”等信息网络对物质空间有一定的超脱性,但是“物联网”本身却需要在具体的空间领域中实现。

“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会首先从城市基础设施完备、智力资源丰富的区域信息网络中心开始,使城市中心地区的吸引和辐射能力逐步增强,成为多种功能和大量信息融合的复合体。

为满足多功能、高质量的协调合作需求,城市必将呈现出各种功能在中心地区进一步集聚和融合的趋势。

城市空间集聚化趋势会促进城市中心地区进一步发展繁荣,使城市中心地区功能更为强大和多样。

(2)城市空间的扩散化趋势。

“物联网”的蓬勃发展,使城市各种功能的发挥可以不受空间限制,而是根据各自的发展战略需要自行选址。

虽然城市的信息实时监控和网络系统管理不能阻止和取代自然条件和资源对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也不能阻止和取代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的发展,但“物联网”的普及却可极大地提高城市各种功能的区位自由度和空间相互作用,从而导致经济运行对空间依赖程度逐步降低,使城市空间向外扩张的能力得到放大。

这就是城市空间的扩散化趋势。

扩散化趋势引导城市人口和产业向城市外围疏散,使城市部分职能外迁,拓宽了城市活动空间,延伸了城市地域分布范围。

2.1.2城市空间的非均衡扩展在现实环境中,“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非均衡的,不同地域获得信息服务的程度不同。

在城市逐步发展的过程中,集聚与扩散两种趋势互为补充、共同作用。

可以说,“物联网”将使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呈现出集聚趋势与扩散趋势并存的空间发展非均衡的态势。

集聚化趋势使得高层管理机构加速向中心城市集中,进一步强化和扩充城市CBD的功能和作用;分散化趋势使得制造业从城市中分离出来,形成研发中心、产业园区等等。

而为了便于同管理机构联系,分离出来的产业,一般分布在交通和通讯较为发达的城市外围,或沿交通走廊延伸[1]。

因此,城市空间的扩展表现为中心城市高度集聚,并向外呈非连续性用地扩展。

2.1.3城市内部功能分区逐步弱化“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会使城市原有的区位优势相对降低,随着不同区位地段所带来的超额利润的差距逐步缩小,城市土地级差地租的梯度将会趋于平缓[11]。

因此,传统的城市内部功能分区格局将日趋模糊。

与此同时,新兴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如“远程办公”、“远程教育”、“网上购物”、“网上诊疗”等将使居民对固定场所的依赖性大为减弱,使得城市的功能分区逐步弱化,多功能的复合社区将成为城市空间035地理科学30卷的重要组分[11]。

城市发展逐步走向多种功能混合,城市土地的使用性质呈现出兼容化的趋势。

2.2“物联网”影响城市外部空间格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将使得不同层面区域空间组织发生剧烈变化。

在区域层面,城市间单纯的行政等级联系逐步向复杂的网络式互动联系转化,新的城镇体系格局将逐步孕育。

与此同时,新的极化作用也将通过新兴信息技术的密切联系,逐步形成新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

2.2.1城镇体系格局向网络化迈进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使城市空间不断扩展,对外联系更加紧密,城市之间、城市与地区之间联系加强,城市群体的空间关系从“独善其身”走向“共荣共进”。

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各类城镇、乡村等不同级别的城镇组合成城镇系统,中心由一个或几个特大城市构成,通过基础设施将大、中、小城市及各类城镇、乡村连结成一个信息网络,各个城镇担当信息网的各个节点[13]。

与此同时,随着信息网络的畅通,信息话语权下放,以及信息组合方式更加多样,城乡之间联系将更为密切,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原有的“金字塔”等级结构有望向平面化的网络结构演变。

2.2.2新“核心—边缘”空间结构逐步形成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区域性信息网络的形成,掌控“物联网”标准和信息资源的特大城市将成为新一轮的垄断中心,控制区域的经济活动,主导区域城市的发展方向,甚至将影响区域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判断,而那些无力发展信息经济的城市则会更加衰落[14]。

由此可以推测,在“物联网”发展初期,其所带来的极化效应会大于涓流效应[11],在一定程度上加速特大城市的极化,并使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被“边缘化”,地区差异的不断扩大会导致新的极化空间的产生,进而在大的区域范围内形成新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

3“物联网”对长春市空间结构及城市发展的影响基于上述“物联网”的发展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的理论分析,本文以长春市为例,具体预测分析“物联网”发展在长春市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整合,以及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3.1长春市城市概况长春市是吉林省省会,东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是全国重要的以汽车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和科教文中心城市。

长春市下辖朝阳、宽城、南关、二道、绿园和双阳6个城区及榆树、农安、德惠和九台4个县市。

长春市位于中国东北平原腹地,吉林省中北部地区,西北与松原市毗邻,西南与四平市相连,东南与吉林市相依,东北同黑龙江省接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