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术第一章

合集下载

初中修辞手法(可编辑修改word版)

初中修辞手法(可编辑修改word版)


暗双重含义,言在
利用词语的 也便成了路。“路”表面指自然界的 风趣,讽刺
此而意在彼的一种
语义相关
多义性构成 路,其实是指奋力追求新生活的人
性强。
修辞手法。
双关。
生之路。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上下两个句
“将军”和“战士”互文。意思是
指古代古诗中,上
子的前后两
互补互文
“将军和战士身经百战,大多流血
下文所用的词语交
三、其他常见修辞 对比、借代、反语、引用、双关、互文、顶真、通感 等
修辞方法 概念与特点
分类
示例
作用
两种事物放
在一起加以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击垮;给
是故意把两个不同 两体对比
对比,突出 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使事物特征

的事物或同一事物
各自特征。
鲜明,起到
的两个不同方面放
把同一事物
突出强调的

在一起,加以比较
时间是勤奋者的财富,创造者的宝
一体两面 的两个方面
作用。
的一种修辞方法。
库;时间是懒惰者的包袱,浪费着
对比 放在一起进
的坟墓。
行比较对照。
2
修辞方法 概念与特点
分类
示例
作用
不直接说出某人或

某事物的名称,借
代它密切相关的名

称去代替的一种修
辞手法。
以部分代整体 以特征代本体 以具体代抽象 以专名代泛指

在喜爱的人
法。
和物身上, 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点伤心,
喜爱性反语
表达亲昵、 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
喜爱或戏谑

第1章修辞

第1章修辞

第一章 修 辞
(三)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总之,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不应是 总之,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 仅仅语辞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意的修饰。 仅仅语辞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意的修饰。” 凡是成功的修辞, “凡是成功的修辞,必定能够适合内容复杂的 题旨,内容复杂的情境,极尽语言文字的可能性, 题旨,内容复杂的情境,极尽语言文字的可能性, 使人觉得无可移易, 使人觉得无可移易,至少说写者自己以为无可移 易。” 语言文字的可能性可说是修辞的资料、凭藉; “语言文字的可能性可说是修辞的资料、凭藉; 题旨和情境可说是修辞的标准、依据。 题旨和情境可说是修辞的标准、依据。”
第一章 修 辞
2、美化说 修辞之事,乃欲冀文辞之美。 修辞之事,乃欲冀文辞之美。 王易《修辞学通诠》 神州国光社1930 1930年 (王易《修辞学通诠》,神州国光社1930年) 修辞是为了有效地表达意旨, 修辞是为了有效地表达意旨,交流思想而适 应现实语境,利用民族语言各种因素以美化语言。 应现实语境,利用民族语言各种因素以美化语言。 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 河北教育1993年版) 1993年版 (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河北教育1993年版)
第一章 修 辞
(二)“修辞”溯源 修辞”
1、 出处 目前所见最早的修、辞连用: 目前所见最早的修、辞连用: 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 “ 子曰 : 君子进德修业 。 忠信 , 所以进德也 ;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易·乾·文言》) 文言》
第一章 修 辞
2、释义 说文》 饰也。从彡(sān三 攸声。 《说文》:修,饰也。从彡(sān三),攸声。 段玉裁注:“从彡者,洒刷之也,藻绘之 ”“不去其尘垢 不可谓之修,不加以缛采, 不去其尘垢, 也。”“不去其尘垢,不可谓之修,不加以缛采, 不可谓之修。 不可谓之修。” 说文》 讼也。 《说文》:辞,讼也。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按纷争、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按纷争、辩讼 谓之辞。 本义:打官司的用语) 谓之辞。”(本义:打官司的用语) 段玉裁注: 积文字而成篇章,积词而成辞。 段玉裁注:“积文字而成篇章,积词而成辞。” 引申义:所有言辞) (引申义:所有言辞)

《汉语修辞学》

《汉语修辞学》

《汉语修辞学》第一章:概说一.修辞的性质和任务1.语言的内部规律: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系统和规则2.修辞的性质:修辞学就是烟具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和技巧的一门学科。

是由语言本体的交际功能所决定的,并贯穿语言运用的全过程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3.修辞的任务:学习修辞的基础知识,掌握一些修辞的方法和技巧,并注意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自觉的应用这些知识。

对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很有帮助,而且对提高阅读欣赏的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也很有好处。

4.修辞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语言要素。

从功能着眼研究这些语言要素的特点,规律经过综合作用后所能体现出来的表达效果。

5.修辞研究的领域:修辞研究应当涉及语言表达的一切领域,在字词句之外,像句群、段落、篇章、修辞方式以及更语言表达密切相关的一切逻辑学和风格学。

二.修辞和语言规范1.修辞的基础:把话说通,做到文从字顺。

所谓把话说通就是要求用词造句必须合乎语言规范。

2.语言的规范,是指语言运用中明确一致的标准。

3.修辞和语言规范的关系:从整体来说修辞也应当遵循语言规范的制约。

文从字顺,应当是修辞的基础。

当然这也不排斥在特定的场合,由于某种特殊表达需要,故意突破规范,临时作一些创新。

但这跟五十约定俗成的原则,任意破坏语言规范,或者限于表达能力而出现错误,违反了规则,是完全不同的情况。

三.修辞和语言要素1.决定句子,文章正误优劣的四个方面的因素是什么?1.事理,逻辑。

就是说要看他的内容和不合情理,和不合思维规律。

2.规矩,习惯。

就是看他合不合词汇语法的规范,合不合大家说话的习惯。

3.情味,色彩。

看他的玉体风格合适不合适,感情色彩对头不对头。

4.声音,语气。

就是看他读起来顺口不顺口,听起来悦耳不悦耳,口气合适不合适。

2.修辞研究的重要课题:怎样运用这些语言材料及其规律来完美的表情达意。

3.修辞同语音,语汇和语法三者的关系。

1.汉语音节分明,并且有声、韵、调之分,这些语音特点为修辞提供了很好的条件,除了可以直接构成拟声,谐音等修辞方式之外,更常见的是在语言中组成大双声叠韵的词语和对帐押运的句式,使得语言节奏鲜明,音调铿锵,有很强的音乐感。

第一章 修 辞

第一章   修  辞

第一章修辞*一、¡°修辞¡±的含义◆一、“修辞”的含义◆二、修辞的特点◆三、修辞与语境◆四、修辞的原则◆第一章修辞✷一、“修辞”的含义✷(一)“修辞”的四种含义✷1、修辞行为✷2、修辞现象✷3、修辞方法✷4、修辞学✷(1)文理自然而又姿态横生,这个境界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达到的,是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接近的,所以不是取消修辞,而是要用加倍的力气去修辞。

✷(2)要把修辞学推向前进,关键在于研究“消极修辞”,研究那些一开口说一动手写就会碰到的修辞现象,做出的成果必须对说和写(甚至在说写之前的思考中)有实际指导意义。

✷(3)说具体一点,修辞就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原则、方法、规律和规则的总和。

✷(4)修辞就是使我们能够最有效地运用语言,使语言有说服力的一种艺术或规范的科学。

(二)“修辞”溯源✷1、出处✷目前所见最早的修、辞连用:✷“子曰:君子进德修业。

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易²乾²文言》)2、释义✷《说文》:修,饰也。

从彡(sān三),攸声。

✷段玉裁注:“从彡者,洒刷之也,藻绘之也。

”“不去其尘垢,不可谓之修,不加以缛采,不可谓之修。

”✷《说文》:辞,讼也。

✷朱骏声《说文通训²定声》:“按纷争、辩讼谓之辞。

”(本义:打官司的用语)✷段玉裁注:“积文字而成篇章,积词而成辞。

”(引申义:所有言辞)✷“修辞”连用的意思:✷一说修理文教:“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辞谓文教,诚则为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

”(唐²孔颖达)✷一说修饰言辞:“修辞立其诚,修其内则为诚,修其外则为巧言。

”✷(宋²王应麟《困学记闻²易》)(三)几种修辞观✷1、修饰说✷“修辞就是修饰词语,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

”(《修辞学》,第2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第一章修辞学概论

第一章修辞学概论

现代俄语(修辞学)授课教案第一章 修辞学概论修辞学与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不同,它研究的不是语言系统的某一个层面,而是语言各个层面的语言手段的修辞色彩,以及如何根据言语目的、环境、对象选择使用恰当的语言手段,准确的表达思想感情。

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解决言语对不对的问题,而修辞学解决言语好不好的问题。

如:打招呼,问候时可以说Здравствуйте!最普通的问候语;Добрый день!比较郑重;Здоро́во!语气随便,俚语;Привет, приветик, салют!用于关系亲密的熟人之间,尤其是年轻人。

请人吃饭时,说Кушайте на здоровье!表示客气,说Ешьте口气随便。

人死了,一般说у́мер, 用скончался表示对死者的尊敬,подохнуть原来指牲畜的死亡,用来指人时比较粗鲁。

修辞学正是把语言中的各种同义现象作为修辞手段为研究。

一、什么是修辞“修辞”一词的运用十分灵活,有时指修辞活动、修辞规律,有时指修辞现象。

我国古代使用的“修辞”一词的含义与我们今天不同。

南朝(南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将修辞解释为“修饰文辞”,该书的书名中“文心”指文章的用心,即主要思想;“雕龙”则指文章雕刻龙纹般地精雕细刻,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修辞学著作,其中列举了各种文体及常用的修辞手段。

随着语言学的发展,修辞学研究范围扩大,现代修辞学突破了以往对“修辞”狭义的理解。

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人陈望道(20世纪30年代)在《修辞学发凡》中认为应该从广义上理解修辞:“修”指调整或适用,“辞”指语辞解,修辞就是调整和适用语辞。

修辞的主旨是根据题旨(тема речи)和情境(ситуация речи)来调整言语,以适应交际的需要。

题旨指的是言语内容,话题;情境指交际的言语环境,如时间、对象、地点等因素。

俄语中将修辞学用стили́стика来称名。

“Стилистика —— это наука о формах наилучшего употребления языка в различных сферах общения, в различных видах речевой деятельности.”二、修辞学研究的内容1、语言单位修辞学(стилистика языковых единиц),挖掘语言各层面语言单位的修辞色彩,研究同义的语音、词汇、语法手段,这也是是实践修辞学(практическая стилистика)的主要研究内容,具有实践倾向和实用性质,指导学生的实际语言使用。

现代修辞学(一)

现代修辞学(一)

现代修辞学第一章修辞概说第一节修辞学及其研究的范围修辞学是研究修辞运用的科学,它研究如何依据语境,运用语文的各种材料、各种修辞手法以及表现方法和技巧。

或者说,修辞学是研究适应特定语境,而运用语言及语言表达的方法、技巧或规律的科学。

修辞学研究的范围,一是由修辞中“辞”的含义所决定,二是由修辞学研究的对象所决定。

修辞中“辞”的含义一是指语辞,二是指文辞,所以,和语辞、文辞有关的内容都是修辞学研究的对象。

也就是说,口语辞和书面语辞,即言语和语言都是研究的对象。

同义手段也叫同义关系。

是指词汇意义、语法意义、表达效果相同或相近,但修辞效果不同的一组语言单位和不同的布局方法、叙述方法、语体和风格等。

同义手段组成修辞聚合,修辞聚合里的成员便是修辞同义手段或修辞变体。

从修辞同义手段的选择过程来讲,修辞学基本上是一门比较科学。

互相关系的语言材料、表现方法、表现风格等,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显示出美与不美,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确定它们在意味上的差异性。

可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修辞。

具体来讲,修辞学研究的范围包括话语声音的配合、词语的运用、句子的运用、准语言和有声语言的运用、风格的选择运用、语体的确定和运用、平语和修辞格的选择和运用、文章的组织及布局方法的运用。

第二节修辞的最高原则——得体性▲使用语言的基本要求有三个层面构成:一是要求说话合乎语言本体的结构规律,也就是说的话在语音、语汇、语法等方面都是合格的、合法的——这讲究的是结构的规范性。

二是要求说话合乎语言交际的文化规约,也就是说的话在社会的人际关系的表达方面是正确的、合适的——这讲究的是语用的得体性。

三是要求说话合乎语言使用的效果规则,也就是说的话在对于题旨和情境的适应方面是恰当的、切合的——这讲究的是修辞的适切性。

结构的规范性和语用的得体性是构成适切性的基础,它们是服从于适切性的;而为了追求和创造最佳的表达效果——高度的适切性,可以对语构规范性和语用得体性作合乎审美要求的突破。

现代汉语修辞学第一章(吴礼权)

现代汉语修辞学第一章(吴礼权)

• 第二类是语义双关
• ——利用词语的多义性以及在特 定语境下语义的多解性的条件构成的。 例如:

李敖自写《传统下的独白》闯祸起, 被追诉多年,一直翻不了身,这本《独白 下的传统》,是书名翻身,不是他。李敖 大隐于市,常常几个月不下楼,神龙见首 不见尾,这本重新持笔的新书,聊可如见 其人,并为仇者所痛,亲者所快。 远景过去没有李敖,李敖过去没有远 景,现在都有了。 (李敖《李敖回忆录》)

双关作为一种修辞方法,约略可 以分为三类: • 第一类是谐音双关 • ——利用语音的相同或相近的条 件构成的双关。 • 在我国,谐音双关具有悠久的历 史,古典诗歌及其他文学作品中十分 常见。比如: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李商隐《无题》
•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 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 曹雪芹《红楼梦》

藏词这种修辞格,由于情意展露半遮 半掩,所以表达上便显得婉约蕴藉; • 在接受上,由于表达者用藏词的手段 故意在自己的表达与接受者的接受之间制 造了‚距 离‛,接受者必须依靠自己的知 识经验去补足表达者所留下的表达空间, 才能破解表达者真实的语义指向。 • 这尽管给接受者的理解带来了障碍, 但一旦接受者破除了 这一阻碍,就会自然 生发出一种解读成功的心理快慰,获得一 种接受解读中的审美感受。
珠玉匿水 伏采潜发:用典
• 用典
——一种运用古代历史故事或有出处 的词语来说写的修辞格。 • 例如: •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 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 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天香夜 读书‛的艳福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 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 ‚学者‛皱眉。 (鲁迅《忆刘半农》) •
羞抱琵琶半遮面:藏词

修辞学与中学语文教学(12课时)

修辞学与中学语文教学(12课时)

修辞学与中学语文教学(12课时)第一章修辞学概说(2课时)第一节修辞学的定义及其他修辞学自然是研究修辞问题的。

修辞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是与语言相与共生的,凡是有语言的地方,就有修辞现象。

(见附页1)一、修辞的定义1、修辞==修辞活动“修辞不过是调整语(口语)辞(书面语)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1932)“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一种社会心理活动。

”(王希杰《大学修辞》1994)2、修辞==修辞现象根据特定的语境通过语言材料的运用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现象。

3、修辞==修辞学“一门研究修辞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规则、法则的科学。

”(王希杰《修辞学导论》2000)二、修辞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传统的修辞学理论把研究对象局限于修辞格、局限于书面语、局限于文学作品、局限于名人名篇,这大大妨碍了中国修辞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削弱了它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80年代起,在一大批专家、学者的倡导和深入研究下,修辞学的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一)研究对象说法一:从说写者(即信息源、编码)到话语(代码)到听读者(信息接受者、解码)这一全部过程。

说法二:同使用者和语言环境相联系的具有一定表达效果的语言,而且是这种语言的表达效果。

(二)研究范围社会一切成员的一切话语中的一切方面(见附页2)三、修辞学的相关因素(一)修辞与语言各要素的联系语音叠音词、押韵的运用及谐音双关、谐音仿拟的创造等。

如:“加佳进家家,家家爱加佳。

”词汇炼字、仿词、析词、移就等。

如:综合运用“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语法词性的转类、句子的倒装、各种句式的选用等。

文字析字、借形等辞格的运用。

(二)修辞学与相邻学科的联系(见附页3、4)1、以语法、逻辑规则为前提2、以语法、逻辑形式为手段3、必要时可超越语法、逻辑规则前苏联著名语言学家、修辞大师维诺格拉多夫曾指出:修辞学“在某种意义上讲,是语言研究的顶峰,是提高一个民族语言素养的理论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修辞术是论辩术的对应物,因为两者都论证那种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人都能认识的事理,而且都不属于任何一种科学。

人人都使用这两种艺术,因为人人都企图批评一个论点或者支持一个论点,为自己辩护或者控告别人。

大多数人,有一些是随随便便地这样做,有一些是凭习惯养成的熟练技能这样做。

既然这两种办法都可能成功,那么,很明显,我们可以从中找出一些法则来,因为我们可以研究为什么有些人是凭熟练技术而成功的,有些人却是碰运气而成功的。

人人都承认这种研究是艺术的功能。

可是今日的修辞术课本编纂只提供了一小部分修辞术。

只有或然式证明才属于修辞术范围,其他一切都是附属的。

然而这些编纂者却从来不谈作为或然式证明的躯干的修辞式推论;他们只注意题外的东西。

敌视、怜悯、愤怒以及诸如此类的情感激发与事情本身无关,其目的在于影响陪审员的心理。

不应当影响陪审员的情感,使他们发怒、忌妒或发生怜悯之情。

诉讼当事人只应证明事情是这样的或不是这样的,是发生了或没有发生;至于事情是大是小,正当不正当,凡是立法者所没有规定的,都应由陪审员来断定,而不应由诉讼当事人来指导他们。

尽管政治演说的方法与诉讼演说的方法相同,尽管政治演说是更高尚的活动,可是这些编纂者对政治演说却一句不提,他们只讲究诉讼演说的艺术,其原因是由于政治演说更不宜于讲题外的话,或玩弄诈术。

按照艺术的原则制定的法则同或然式证明有关系,或然式证明是一种“证明”,因为在我们设想事理已经得到了证明的时候,我们就完全
信以为真。

修辞式“证明”就是“修辞式推论”,一般说来,这是最有效力的或然式证明,因为修辞式推论是一种三段论法,而且整个论辩术或一部分论辩术的功能在于研究各种三段论法,所以,很明显,一个善于研究三段论法题材和形式的人,一旦熟悉了修辞式推论所运用的题材和修辞式推论与逻辑推论的区别,就能成为修辞式推论的专家。

修辞术是有用的。

真理和正义自然比它们的对立面强一些,所以,如果判决不当,当事人应当对自己的失败负责,受到责备。

当我们面对广大听众的时候,我们的或然式证明和论证必须建立在普通的语言上。

正如在逻辑的论证中一样,在演说中,演说者应当能从两方面论证,这并不是说我们应当从两方面去说服人(因为我们不应当劝人做坏事),而是说,这样论证,事情的真相才不至于被我们疏忽,而且,在别人不正当地使用论证时,我们便能把他驳倒。

在各种艺术中,惟有论辩术从两方面论证。

说一个人不能用体力来保护自己是可耻的,不能用演说来保护自己则没有什么可耻,这个说法是可笑的。

如果说不正当地使用演说的力量可以害人不浅,那么,除了美德之外,许多好东西,如体力、健康、财富、将才,都应当受到同样的非难;这些东西使用得当,大有好处,使用不得当,大有害处。

修辞术的功能不在于说服,而在于在每一种事情上找出其中的说服方式。

造成“诡辩者”的不是他的能力,而是他的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