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园葬花台

合集下载

葬花词文本歌词

葬花词文本歌词

— 卿卿与你·入梦也《红楼梦》篇—
“观其复”系列曲目
-
也作风露辞寒春
往事空照梦里人
庭阶藓生,玉楼埋沉
醉里问愁最相衬
-
凭栏人间闻秋声
原是垂泪不归人
消磨光景,对影庭深
夤夜仓皇辞星辰
-
风回小庭逐明月
只身似飘蓬倦未歇
怅怅与暮夜
途拾杯中,漾泊一圆缺
-
昆曲: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
也作风露辞寒春
往事空照梦里人
庭阶藓生,玉楼埋沉
醉里问愁最相衬
-
也作远天风里尘
望断当年笙歌枕
初逢花醅,醉向早春
空留醒时问离恨
-
风回小庭逐明月
只身似飘蓬倦未歇
怅怅与暮夜
途拾杯中,漾泊一圆缺
-
余花临烛飘香屑
是芳菲散尽催辞别
冉冉对老雀
浮生好梦,算来多是窃
-
趁这奈何天,梦里暂相见楼前花枝仍睡在当年
-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End——。

红楼梦中的伤感句子

红楼梦中的伤感句子

红楼梦中的伤感句子红楼梦中的伤感句子1、开到茶靡花事了,尘烟过,知多少?——曹雪芹《红楼梦》2、才自清明志自高——曹雪芹3、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曹雪芹《红楼梦》4、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曹雪芹《红楼梦》5、咏白海棠其四(林黛玉)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曹雪芹《红楼梦》6、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曹雪芹《红楼梦》7、如花美眷,怎敌似水流年。

——曹雪芹《红楼梦》8、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亦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里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曹雪芹《桃花行》9、青灯古殿人将老——曹雪芹《红楼梦》10、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伤感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曹雪芹《红楼梦》11、闲处光阴易过——曹雪芹《红楼梦》12、三五中秋夕,清游拟上元。

撒天箕斗灿,匝地管弦繁。

几处狂飞盏,谁家不启轩。

轻寒风剪剪,良夜景暄暄。

争饼嘲黄发,分瓜笑绿嫒。

香新荣玉桂,色健茂金萱。

蜡烛辉琼宴,觥筹乱绮园。

分曹尊一令,射覆听三宣。

骰彩红成点,传花鼓滥喧。

晴光摇院宇,素彩接乾坤。

赏罚无宾主,吟诗序仲昆。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曹雪芹《葬花吟》赏析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曹雪芹《葬花吟》赏析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曹雪芹《葬花吟》赏析葬花吟朝代:清作者:曹雪芹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诗歌赏析:花儿都已经枯萎凋谢,风儿吹得它漫天飞舞,鲜红的颜色褪了,香味消失了,有谁对它同情可怜,柔软的蛛丝儿似断似连,飘荡在春天的亭台楼阁之间,漫天飘的柳絮随风扑来,沾满了绣花的门帘。

闺房中的少女面对着这残春的景色,多么惋惜,满怀忧郁惆怅,没有地方寄托愁绪。

手里扛着花锄掀开门帘走到园里,园子的花落了一地,我怎么忍心踏着它们走来走去?轻佻的柳丝浅薄的榆荚,只知道炫耀自己的芳菲,不顾桃花的飘零,也不顾李花纷飞。

待到明年大地回春,桃树李树又开花了,可是来年的闺房中还能剩下谁呢。

新春三月,燕子噙来百花,散发着花香的巢儿已经垫成。

房梁上的燕子啊,你们对待花儿也太无情了。

虽然明年你们还能衔花啄草,但你怎能想到房中的主人已经死去,旧巢倾落,而且房梁空空。

一年三百六十日,过的是什么日子?刀一样的寒风,利剑般的严霜,无情地摧残着花枝,明媚的春光鲜艳的花朵,能够支撑多少时候?一旦飘零了就再也无处寻觅。

葬花词——精选推荐

葬花词——精选推荐

葬花吟葬花词即葬花吟。

《葬花吟》是清代伟大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之中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古体诗。

此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抒写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表达了她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焦虑体验和迷茫情感。

它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葬花吟》与第七十八回中的《芙蓉女儿诔》,一诗一文,堪称《红楼梦》一书中诗文作品的巨制双璧。

1作品原文版本一(通行本)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①,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②?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③。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1]版本二(周校本)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帘中女儿惜春莫④,愁绪满怀无处诉。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柳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葬花吟》艺术赏析

《葬花吟》艺术赏析

《葬花吟》艺术赏析《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这首风格上仿效初唐体的歌行,在抒情上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原文: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洞箫演奏此曲,突出能表现出作者多黛玉身世的哀叹和惋惜,和宝黛之间的悲惨爱情故事的不平,把原本哀音的基调演绎很透彻,同时也把人物哭述和控诉体现出来(如,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此句曲子把感情渲染到全曲最高,听的人心都碎了。

(如,最后一句“花落人亡两不知”),洞箫把全曲的基调的到了升华,把对宝黛爱情故事的惋惜,对时事变迁的无奈,黛玉和宝玉二人对彼此之间情感叙述出来。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绝代《葬花吟》] 葬花吟

[绝代《葬花吟》] 葬花吟

[绝代《葬花吟》] 葬花吟整部红楼,这是第一首让人哭出声的诗。

在青春埋葬青春,任花颜埋葬花颜,这世上还有什么比这更深沉、更刺骨的伤呢?荷着花锄的颦儿,眉间微蹙的女子,每一念及这样的场景,那弱不胜衣的身体仿佛就要委蜕成濛濛的红雨,在“花谢花飞飞满天”的弥弥宇宙里和开的花、落的花、飞的花、葬的花一起,如一面一尘不染而又纤薄如纸的镜子,在心爱少年的心尖被哗啦啦地打碎了。

那碎片刺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所以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藏着她的影子,藏着自己的影子,在等待爱侣抱紧的时候任它刺出艳红的、浓烈的血。

痛,便真痛;爱,便深爱。

这是我们得自《葬花吟》的所有,美不够美,在你面前任你眼睁睁摔碎的美才是真美。

是的,美永远伴随着毁损,正如轻盈的花永远伴随着污浊的泥,正如骄矜的颦儿永远伴随着“一年三百六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世界,正如白天的我永远伴随着夜晚的你。

尽管任何一个清醒的人都会嗔怪这样无常的宿命,但看得破又如何,谁又能从这无常的宿命里拈得一枝不谢的花么?所以惜花总是轻薄语,葬花才是真惜花。

这个亘古相传的秘义只有故事中的人才能懂得,所以颦儿懂得,宝玉懂得,书中更无第三个人能够懂得,书外的你我究竟能够懂得几分呢?我们若懂得,便也是故事中的人了。

这就是《葬花吟》,只属于颦儿与宝玉的私语。

我们看得到,却看不见;听得到,却听不见。

我们所知的全部,也仅仅是镜子碎片上倒映出来的点点滴滴罢了。

但就是这带伤的、带血的点点滴滴,便赢得了我们最真挚的仰视与最迷蒙的动心。

是的,当我们抽离出故事,站在世俗,我们便知道:虽“文无第一”,但在所有的红楼诗词里,这首《葬花吟》却是公论的冠冕。

俞平伯先生这样评价它:“千古红楼第一诗,伤怀唯有落花知。

锦囊艳骨犹无主,已是香丘月堕时。

”可以说,一部《红楼梦》的风骨,就在这《葬花吟》里得到了一次华丽无央的预演。

《葬花吟》用的是初唐歌行体,初唐诗人正是用这样一种体裁,以清灵的铺陈洗净了六朝的侈靡,其中代表便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而这样的一座顶峰在一千年来以孤高的姿态俯瞰了太多的追慕者,直到《葬花吟》的出现才“差堪与之比肩”。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

此恨何时已。

滴空阶、寒更雨歇,葬
花天气。

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
醒矣。

《梦空败》是一首诗歌中的永恒经典,追问落花的苍凉无情,句句抒情,深刻
地反映了万籁俱寂的景象。

让我们从诗歌中体会到,跌宕起伏的命运就好像一场花梦,美好绝笔,偶尔可
能会饱受折磨,也有可能迎来猝然一瞬间的彼岸花开,感受来自断章之痛;那根跟着恍惚的烟火,漫天的余晖,还有分崩离析的风花雪月,令人叹为观止。

对于自己的誓言,无论是源自坚定的抉择还是沉重的无奈,都要保持责任与承诺,去实现太阳般灿烂的明天,去拥抱多彩多姿的福祉,去奋不顾身地保护美丽的家园,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赤子之心英雄豪迈的化身。

世界上充斥着行将就木、容易放弃的人们,像梦空败一般,要么失去,要么收获,如果你还抱着坚定的信念去实践,那么所有的挫折痛苦、情绪的崩溃全部都可以转化成深沉的勇气与强大的毅力,也许看似偶然的风雨过后,才需要你再次出发,把阴霾忘记,义无反顾地追逐自己的梦想。

诗人衷情激荡,将落花之痛抒发得最深刻,让我们也以一颗赤子之心,以一颗
无畏之心,去拥抱生活,去迎接种种挑战,相信自己,相信努力,把属于自己的芬芳依然可以在梦想之路上扬帆起航,在苦难之中创造出心有所属的美好未来。

红楼梦花葬关于传统作文

红楼梦花葬关于传统作文

红楼梦花葬关于传统作文
说起红楼梦里的花葬,那可是传统文化里的一朵奇葩。

你想象一下,满园的花儿开得正艳,突然一阵风吹过,花瓣飘飘洒洒,跟那葬花的林黛玉似的,美得让人心疼。

花葬这事儿,说起来挺文艺的。

古时候的人们,觉得花儿也有生命,开了落了,就像人的一生。

所以,葬花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想象一下,在那样一个清晨,露水还挂在花瓣上,林黛玉拿起小铲子,轻轻地挖个小坑,把花瓣一片片放进去,再覆上土。

那种画面,多美啊!
红楼梦里的花葬,还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

你想啊,林黛玉本就是个多愁善感的人,看着花儿凋零,心里头哪能好受?所以她葬花,不仅仅是葬花,更是葬了她自己的心情。

那种淡淡的哀愁,就像花儿落在心上的影子,挥之不去。

现在的我们,可能不太能理解那种情感了。

毕竟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大家都忙着追求各种物质享受,很少有时间停下来去感受生活中的小情小爱。

但话说回来,红楼梦里的花葬,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啊。

它告诉我们,生活中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远处的
诗和远方。

所以啊,虽然我们现在的生活跟古人不一样了,但有些东西,是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园·葬花台
《红楼梦》原书的楔子中有一段话,它告诉读者,《红楼梦》来源于石头上所记的故事,由空空道人抄录下来,经曹雪芹修改、增删后编撰成书。

百年以来,关于曹雪芹是否是《红楼梦》作者的争论从未停止,即使到了近代,专家们陆续肯定了曹雪芹就是《红楼梦》的作者,但又有研究者注意到《红楼梦》所表现出的士大夫生活细节与曹雪芹的坎坷生平相对照有着不符之处。

最近,抚顺市社科院院长、研究员傅波和抚顺市地方史研究会常务理事、抚顺市政府处级调研员钟长山历经6年研究,抛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吴梅村是《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的真正作者,曹雪芹“只是《红楼梦》前八十回的重要增删、编修者”。

“曹雪芹不是作者”
相对于城市规模,抚顺市的社科界学术活动一直非常活跃,6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抚顺市社科院院长、研究员傅波和抚顺市地方史研究会常务理事、抚顺市政府处级调研员钟长山相互探讨起了《红楼梦》,2人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一件事情:《红楼梦》的作者究竟是不是曹雪芹,6年苦苦研究之后,2人抛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曹雪芹并非《红楼梦》的真正作者。

傅波告诉记者,曹雪芹为《红楼梦》的整理者这是不容质疑的。

在较早的甲戌本《红楼梦》中记载着:“(空空道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

至吴玉峰题记为《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研究《红楼梦》作者已经多年的钟长山表示:这段话已明确指出曹雪芹是在原著的基础上“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另一个较早版本的《红楼梦》———程伟元乾隆五十六年最早刻本的序文中说:“《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


傅波表示,从他们目前研究的结果来看,可见《红楼梦》从开始流传时起,都不曾说曹雪芹为《红楼梦》作者。

直到近代,专家们的一番考证,才最终形成《红楼梦》作者就是曹雪芹。

那曹雪芹干什么了
但傅波和钟长山表示,曹雪芹是《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增删、编修者,家道败落的曹雪芹在得到《红楼梦》这部小说后,对前八十回进行了整理改动和润色,
一些不妥的语言也进行了修改,而后四十回曹雪芹尚未来得及修改就去世了,因此,没整理好的后四十回一方面证明了曹雪芹对前八十回修改的妥当,另一方面在一些人物和细节中,也证明了前八十回是经过修改的。

对于曹雪芹不是《红楼梦》真正作者的依据,傅波和钟长山找了很多,比如说:他们注意到,曹雪芹如果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不会通过焦大、柳湘莲之口,当面辱骂曹家列祖列宗,也不会通过尤三姐托梦来诋毁他的列祖列宗。

傅波和钟长山观点中最重要的一环是:以曹雪芹的生活经历,不可能写出宛如帝王的生活场景,大量的细节如不是生活在其中,在当时那个年代很难靠想像描写出来。

作者为什么是吴梅村
傅波和钟长山认为,《红楼梦》中,“悼红轩”、“怡红院”、“红楼梦”等一些名词不是凭空而来。

只有清初的明朝遗老才能写得出来,事实上明朝遗老在清初也写过大量的反清复明诗词文章。

曹雪芹身处文纲森严的雍乾王朝,不会有如此气魄。

那么谁会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呢?通过仔细研究《红楼梦》,傅波和钟长山发现,较早版本的《红楼梦》中记载:“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风月宝鉴》一书,乃其弟棠村序也”,这句话也引起了不少红学界的争论,怀疑者认为,有可能吴玉峰或者孔梅溪或者棠村就是《红楼梦》的作者,但是当傅波和钟长山把上述几个人名进行了一番组合,结果出现了吴梅村3个字。

傅波和钟长山并不认为自己是在牵强附会,他们解释称,很有可能是后人担心作者因写作《红楼梦》而落入残酷的文字狱,因此采用了如此隐讳的方式把作者的姓名隐含其中。

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中许多人物、场景的生活原型都能在吴梅村诗中找到。

如《清凉山赞佛诗》是根据清世祖和董小婉的爱情传说所作。

《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与清世祖和董小婉的爱情传说极其相似。

曾有红学家认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把江南名士吴梅村当作了贾宝玉的原型。

另外,由于《红楼梦》有着较高的文学造诣,而吴梅村恰好也具有高超的写作技巧。

同时,吴梅村的政治观点同《红楼梦》创作主题相合。

更为重要的是,相对于曹雪芹难以维持生活的窘境来看,曾经隐居十年的吴梅村具有写作这样一部鸿篇巨著的时间。

吴梅村其人
吴梅村其实叫吴伟业,梅村是他的号,他的名句“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怒为红颜”脍炙人口,根据有关记载,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太仓人,明崇祯进士。

吴伟业出身在一个没落的书香之家,14岁即能写一手好文章。

明崇祯四年,他以会试第一、殿试第二的优异成绩考取进士。

当时有人为了攻击主考官周
廷儒,连及吴伟业。

崇祯帝亲自审阅了他的试卷,作了“正大博雅,足式诡靡”的批示,这场风波才算平息。

此时,吴伟业尚未成婚,崇祯帝又特赐他归里娶亲,荣极一时,以后,他历任翰林院编修、东宫讲读官、南京国子监司、左中允、左庶子等职。

后来,他在南明弘光朝任少詹事,因与把持朝政的权奸马士曲等不合,居官两月就辞官归里。

明亡后,他闭门不出。

写下了不少悯时伤世之作,如《避乱》、《读史杂感》、《琵琶行》、《圆圆曲》等,诗风趋于沉郁苍凉。

清顺治十年,朝廷征诏至,他再三推辞不过遂任秘书院侍讲、国子监祭酒。

清顺治十三年,因丧母辞官回家,以后一直居家不仕。

傅波和钟长山同时指出,从吴梅村简历可知,他一生坎坷,经历了明清两朝的政治斗争,因“吊明之亡”随时有入狱的危险,“牵累几至破家”。

这一经历使他本人吊明之亡的感情加以升华,对清产生了愤恨,而这种对封建官僚社会的深恶痛绝之情,却因有所避忌只能用“不能补天”的顽石来做喻托,通过闺友闺情而披露自己一段极不寻常的情感史话和政治主张。

所以他是有写《红楼梦》这样一部明为“不涉及朝廷”,而实为揭露清朝之失的长篇巨著的思想基础。

目前,傅波和钟长山已经把自己关于《红楼梦》作者新考的观点开始向外界披露,同时,2人也表示,关于《红楼梦》作者之说,只是自己的一家之言,希望国内外红学界有关专家针对他们的观点给予指导。

(辽沈晚报于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