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浪淘沙令》导学案
李煜浪淘沙令教学设计

李煜《浪淘沙令》教学设计引言:《浪淘沙令》是北宋文学家、李煜(宋徽宗)创作的一首古体诗,以其鲜明的意境和精细的描写引人注目。
本文旨在设计一堂以《浪淘沙令》为主题的文学课,通过直观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这首诗。
一、课堂目标:1. 了解《浪淘沙令》的背景和文学特点;2. 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3. 能够正确理解和欣赏《浪淘沙令》的意境。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简述李煜的生平及其作品创作背景,特别是《浪淘沙令》的创作背景;2. 诗歌解读:深入剖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写,引导学生思考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3. 诗歌韵律分析:通过比对不同的韵律,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浪淘沙令》中的修辞手法;4. 诗歌朗诵:学生轮流朗诵诗歌,分析朗诵中的感受和理解;5. 诗歌欣赏:引导学生欣赏其他版本的《浪淘沙令》,比较不同版本间的表达方式和意境。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向学生展示一些壁画和古代风景图,并引导他们联想和描绘出其中的江南风光;- 引导学生思考关于江南风景的情感和意象。
2. 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 介绍李煜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解释他为什么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文学家;- 简要介绍《浪淘沙令》的创作背景,如李煜被囚禁的时期及其心境等。
3. 诗歌解读(15分钟):- 分段解读《浪淘沙令》,引导学生分析和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象;-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诗歌韵律分析(10分钟):- 解释什么是韵律,以及在诗歌中起到的作用;- 分析《浪淘沙令》中的韵律,并让学生观察不同韵律的表达带来的感受和意境上的差异。
5. 诗歌朗诵(15分钟):- 学生轮流朗诵《浪淘沙令》,并与其他学生及老师一同分析其朗诵中的感受和理解;- 鼓励学生用个人的语言描述自己对诗歌的情感体验。
6. 诗歌欣赏(15分钟):- 播放其他版本的《浪淘沙令》,比较不同版本间的表达方式和意境;-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版本在意境上的差异和各自的特点。
《浪淘沙令》导学提纲

《浪淘沙令》导学提纲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李煜词在词发展史上的地位;2.体会作者虚实对比的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3.深入理解主人公内心愁苦寂寞的情感。
【学习重点】体会作者虚实对比的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
【学习难点】深入理解主人公内心愁苦寂寞的情感。
【导学流程】一、了解感知1.走进作者李煜(公元937-978),字重光,是末位帝王,故又被称作南唐后主或李后主。
他的父亲李璟,世称为中主。
李煜24岁即位南唐国君。
当他即位之时,赵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岌岌可危,他却委曲求全,纵情声色。
公元975年,在他39岁时,南唐终于被北宋所灭,李煜被宋军俘虏,他从南唐都城金陵被解押到宋都汴京,过了两年多的囚徒生活,最后被宋太宗派人赐毒酒而死。
2.有关词作李煜的词现存约32首,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宋之前所写的,主要为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因亡国的深痛,对往事的追忆,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
当中的杰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皆成于此时。
此时期的词作大都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
3.词的上片采用什么记叙方式?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二、深入学习1.上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2.“莫凭栏”中有的版本是“暮”,你认为“莫”与“暮”哪一个好?3.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情感?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三、拓展延伸阅读下面这首词。
(6分)乌夜啼①李煜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②,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注】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相见欢》、《秋夜月》、《上西楼》。
②胭脂泪:指女子的眼泪。
1.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3分)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请结合这首词说说词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慨?(4分)。
李煜《浪淘沙令》教案

请结合《虞美人》和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词,感受李煜的内心世界,然后,以“李煜,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文字。
五、布置作业
熟读《浪淘沙令》,感受李煜的悲情世界,自读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
教后记
2、昔日锦衣帝王,今日笼中囚徒,强烈的反差让李煜无所适从,于是他试图从梦中抓住失去的天堂。因此,他常常写梦。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词中写梦的句子——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注1]客,作客,指寄居在别处,如作客他乡。此处是指身为俘虏,远离故国。[注2]晌,音同赏,时间短。
3、想想他都梦到了什么,可以结合这首《望江南》(投影出示)展开具体想象,描绘他的梦境。梦里,李煜又回到了金陵,坐在金銮殿上,接受百官的朝拜,听着百官齐呼“万岁,万岁,万万岁”;梦里,李煜携后宫妃嫔,佳丽美人在御花园里赏花品酒,笙歌艳舞;梦里,他凭栏远眺,看到的是南唐的大好河山,尽在脚下……
二、介绍作者(知人论世)
1、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这就是我们常讲的“知人论世”。
2、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这首词(投影《虞美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复备人:备课时间:2011-11-4
单元章节
《唐诗宋词选读》
课题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课 时
1课时
教法学法
诵读法,情景感悟法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过程中,走进词人的情感世界;
2、分析词作的意象,感悟词作的意境;
3、跨越时空,同古人心灵交融,走进词人的悲情世界
重点难点
借助反复诵读,把握词境,领会情感。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浪淘沙令》。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李煜以及词的起源和发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2)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和画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歌背景知识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含蓄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诗歌的背景知识的拓展。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诗歌的文本和注释。
3. 相关背景知识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代诗词,复习相关的诗歌知识和技巧。
(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诗歌《浪淘沙令》以及作者李煜的背景知识。
2. 诗歌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2)指导学生正确地背诵诗歌,帮助他们记忆和积累。
3. 诗歌内容理解:(1)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领会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4. 诗歌背景知识拓展:(1)介绍作者李煜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时代背景。
(2)讲解词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文学价值和地位。
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
(2)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浪淘沙令》的读后感或者创作一首类似的词。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 运用情景教学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画面,营造有利于学生想象和感知的情境。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浪淘沙令》。
(2)理解《浪淘沙令》的创作背景及词的意境。
(3)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浪淘沙令》。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词人李煜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理解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哲理,引导学生珍惜当下。
二、教学重点1. 《浪淘沙令》的字词释义和词牌特点。
2. 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3. 词人的情感态度和作品的价值观念。
三、教学难点1. 词中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解读。
2. 词人情感的细腻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浪淘沙令》的原文、注释、译文及背景介绍。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词牌样式、图片等教学资源。
3. 学习素材:相关古诗词鉴赏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优雅的教学氛围。
(2)简要介绍李煜及《浪淘沙令》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浪淘沙令》,感受词的韵律美。
(2)学生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堂讲解(1)讲解词牌特点,分析词的结构和韵律。
(2)解读词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3)阐述词的意境和词人的情感态度。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剖析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推荐相关的古诗词,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强调词人的情感态度和作品的价值观念。
7. 课后作业(1)背诵《浪淘沙令》。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浪淘沙令》为例,讲解词牌特点和修辞手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 诗歌的韵律美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含蓄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
2. 诗歌中使用的特殊修辞手法和词句的解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作者简介、创作背景等。
2.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浪淘沙令》的创作背景。
2. 朗读诗歌:让学生多次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分析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主题,解释诗歌中的特殊词句和修辞手法。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拓展讲解: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进行相关的拓展讲解,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2. 朗读表现:评价学生在朗读时的情感投入和韵律感。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练习题目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是否符合预期,教学方法是否恰当,以及是否需要调整教学计划。
八、课后作业:1. 背诵《浪淘沙令》。
2. 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3. 推荐阅读其他李煜的词作,了解其词风的特色。
九、拓展活动: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增进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理解。
李煜浪淘沙令教案设计

李煜《浪淘沙令》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浪淘沙令》的背景及李煜的生平,掌握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和意境。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其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浪淘沙令》,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其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2.1 诗词背景及作者生平介绍2.2 诗词字词解析2.3 诗词意境分析2.4 诗词鉴赏方法指导三、教学难点3.1 诗词中关键字词的理解与运用3.2 诗词意境的感悟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对比分析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煜的生平及《浪淘沙令》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2 诗词朗诵让学生齐声朗诵《浪淘沙令》,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5.3 诗词字词解析解释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5.4 诗词意境分析分析诗词的意象、情感和背景,引导学生感悟诗词的美。
5.5 诗词鉴赏方法指导教授对比分析法、情境教学法等鉴赏方法,帮助学生自主鉴赏诗词。
5.6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合作精神。
5.7 总结反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反馈。
六、课后作业七、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六、教学准备6.1 教材及相关资料准备《浪淘沙令》的文本,以及李煜的其他作品和相关评论资料。
6.2 多媒体设备准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词文本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七、教学过程设计7.1 课堂活动安排设计课堂活动流程,包括诗词朗诵、字词解析、意境分析、鉴赏方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和总结反馈等环节。
7.2 教学时间分配合理分配各个环节的时间,确保课堂活动的高效进行。
八、教学策略8.1 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8.2 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李煜的其他作品,分析《浪淘沙令》的独特之处。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导学案 1课时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第七单元第六课《浪淘沙令》导学案制作人审核人高二语文组使用时间1、体会词人通过意象抒发情感的方法及虚实对比艺术手法的运用。
2、了解李煜词在词发展史上的地位。
3、能通过李煜词的鉴赏,初步了解南唐词的艺术特色。
【预习导航】1、作者简介李煜(公元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世称南唐后主或李后主。
公元975年,在他39岁时,南唐终于被北宋消灭,李煜被宋军俘虏,他从南唐都城金陵被押到宋都汴京,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药将他毒死。
追封吴王,葬于洛阳。
李煜聪颖过人,多才多艺,工书,善画,精音律,尤长于词。
被称为“千古词帝”。
王国维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王国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始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清代沈谦:“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2.重点字音及解释1、潺潺:chán形容水声连绵不断。
2、阑珊:lán shān衰残、败落。
3、罗衾:qīn丝绸做的被子。
4、不耐:忍受不了。
5、一饷:xiǎng片刻,一会儿。
3结合注解,理解词的大意:(梦醒后,只听)门帘外传来滴滴答答的细雨声,浓郁的春意将要凋残了。
薄薄的丝绸被已使人耐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
在梦里竟然忘记了自己已身为俘虏,这才有了片刻的欢愉。
独自一人不要倚栏远望,辽阔的南唐大好河山,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了。
落花随流水而去,春天将要结束,昔今对比,真是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4.诵读这首词,整体感知。
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以什么意象来写“寒”?5.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情感?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问题探究】1.“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如何理解“罗衾不耐五更寒”中的“寒”,有几层含义?3、“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欢”的表达作用。
1 / 2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4.上片写梦醒前后两种境界,从记叙的顺序看运用了哪种方式?有何作用?5.“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中“莫”与“暮”的选用哪个好?6、如何理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总结概括】“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浪淘沙令》
【学习目标】
1.通过品读、体会,鉴赏《浪淘沙令》,体会作者虚实对比等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表达亡国后的凄凉心境的惊人的艺术魅力。
2.能通过对李煜词的鉴赏,体会王国维《人间词话》:“词至李后主而境界始在,感慨遂深。
”充分认识李后主在中国词坛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学习重难点】
1.学习通过意象抒发情感的方法及有关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2.感知李煜词的成就。
一、了解作者。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反复诵读作品(教师作朗读指导),理解字句,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由篇到段,由段到句,由句到字,以字领篇,以读悟情。
2.本词的词眼是什么?
三、推敲琢磨,感知诗意。
1.你如何理解这个“寒”?
诗人是怎样写“寒”?
(1)以来写“寒”潺潺冷雨,阑珊春意,无限江山,。
(2)以来衬“寒”
词上片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3)以来显“寒”
词上片用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
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
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
2.“独自莫凭栏”这句词中“莫”有两解:一解为“勿”意思是不要凭栏。
另一解为“莫”同“暮”,黄昏,意思是在黄昏凭栏。
你赞成哪一种理解?请再次阅读,想象词境,揣摩词情,谈谈你的看法。
3.不管是“暮”还是“莫”,登高必定会触发诗人无限的情思。
请品读“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两句,体会诗人的复杂情思。
四、尝试默写《浪淘沙令》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