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大名校与5种大学精神

合集下载

对大学精神的理解

对大学精神的理解

关于对中国“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大学教育”的思考大学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说,大学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具有超越物质存在的历史价值。

这正是我们今天研究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意义之所在。

文化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外延十分广阔的概念。

从广义的角度进行定义,文化应当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生存方式的总和,它涵盖了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认识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切文明成果。

从狭义的角度定义,文化则主要是指与经济、政治相区别的观念形态,它涵盖的是人类的精神生产活动及其成果。

大学文化是由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人”在对知识进行传承、整理、交流和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大众文化或其他社会文化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文化系统。

与大众文化或其他文化相比较,大学文化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首先,大学文化是一种追求真理的文化。

大学以传承、整理和创新知识为己任,是知识的集散地和创造源。

而创造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过程,就是探求未知世界、求证事物本质的过程,就是历尽艰辛、追求真理的过程。

在这种特殊活动和特殊环境下形成的大学文化,必然深深地留下“上下求索”的烙印,必然把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捍卫真理作为自己的旗帜。

其次,大学文化是一种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

创造知识和传承知识的终极目的,是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是为了使人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使人类美好的信念和情感得到充分的张扬。

一句话,是为了满足人类永恒的需要。

大学文化总是把人类的未来作为自己的建设对象,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充满了对自己民族、对社会、对整个世界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与普通的商业文化、时尚文化、消费文化等相比较,大学文化所凸显的是:执着的价值追求,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神圣使命。

第三,大学文化是一种崇尚学术的文化。

学术活动是大学存在的基础和核心。

大学文化拒绝一切思想观念的和教条的禁锢与束缚,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始终强调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要求在自由的氛围中进行学术的理性思考和研究,在开放的环境中实现科学的创新和发展。

国内高校校风大全及国外高校校训

国内高校校风大全及国外高校校训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艰苦朴素、勤奋好学、全面发展、勇于创新良好的校风是学校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综合实力和学校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艰苦朴素、勤奋好学、全面发展、勇于创新”的校风是北航几代人努力培育的结果。

“艰苦朴素”表现为艰苦创业,脚踏实地,朴实无华,扎扎实实,行胜于言;“勤奋好学”表现为勤奋努力,刻苦钻研,热爱科学,孜孜不倦,追求真理;“全面发展”表现为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知行合一,突出素质,认真做人、做事、做学问;“勇于创新”表现为勇于探索、不断攀登、敢为人先、百折不挠、止于至善。

2.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3.清华:“行胜于言”4.中国人民大学:立学为民治学报国5.北京理工大学:团结、勤奋、求实、创新6.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忠诚、求实、勤奋、创新7.南开大学:爱国、敬业、创新、乐群8.天津大学:严谨治学9.北京邮电大学:团结勤奋严谨创新10吉林警察学院:和谐进取、求实奉献11内蒙古大学:团结、严谨、求实、奋进12山西大学:勤奋严谨、信实创新13中北大学:“致知于行”,指如何做事、做学问。

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儒效》)。

“知”,指读书学习,延伸为博学广知;“行”,指实践、身体力行,延伸为不断实践创新;“致知于行”意喻知行合一,强调“知”与“行”的高度统一;同时,“致知于行”为成人、成材之渐进、逻辑过程,符合大学教育的客观规律。

14中国刑警学院:忠诚、求是、团结、奋进15复旦大学:文明、健康、团结、奋发16浙江大学: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奋发进取,开拓创新17中国科技大学:红专并进,理实交融18信阳师范学院:团结勤奋,求实创新19河南大学:团结、勤奋、严谨、朴实20河南警察学院:以中原治安为己任21河南师范大学:明德正学倡和出新22湖南大学:博学、睿思、勤勉、致知23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团结、勤奋、求实、创新24石河子大学:团结务实求真创新25四川大学:严谨、勤奋、求是、创新26济南大学:勤奋、严谨、团结、创新27黑龙江大学:秉承传统、志存高远、自强不息28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团结、俭朴、唯实、创新29南京理工大学:团结、献身、求是、创新30江苏警官学院:政治坚定、学习勤奋、作风踏实、警纪严明31长安大学: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团结奋进、追求卓越32东华大学:严谨、勤奋、求实、创新33延边大学:“自强”:边缘觉醒,发愤图强;“和合”:贵和尚中,融合共兴;“日新”:天天更新,努力向上34哈尔滨工程大学:忠诚、坚韧、团结、创新35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办学精神:砥砺德行守望正义崇尚创新止于至善释义:砥砺德行是指为人师表者首先要做道德楷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守望正义是指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公平正义感,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崇尚创新是指追求思想自由、学术创新的创造精神以及勇于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的改革精神;止于至善是指修身育人都必须达到完美的境界而毫不动摇。

大学文化精神

大学文化精神

大学文化精神---高考作文金牌素材一、大学精神的含义“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

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二、内容(摘自百度百科)创造精神1、爱因斯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学校的:“学校向来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最重要的手段。

”2、从洪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看,科学研究成为大学的一个基本职能,现在大学的科研成果的多少也就是标志着大学对社会的贡献的大小。

“斯坦福精神”之所以被世人称道,关键在于她拥有众多的诺贝尔奖及全美科学奖的获得者,拥有把科学研究转化为生产力的硅谷效应。

3、大学也创造社会理想,知识分子,特别是集中在大学校园里的知识分子比其他社会成员更能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有了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就能够提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理想。

批判精神1、知识聚集的场所。

大学是继承传统科技文化遗产,不断创造新科技文化的场所,聚集了古今中外各种知识,具有很强的知识容量。

思想观念和学术思潮的交汇处。

2、大学批判精神的另一方面是对社会现实的理性反思和价值构建。

人性变成了技术的牺牲品。

同时,人性又屈服于技术,把技术崇拜为神。

科学与人文分离的结果就两个极端而言,出现了两种畸形人,一种是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一种是不懂技术、奢谈人文的“边缘人”。

3、早在本世纪初,西方一些大学就注意克服这种片面性,探索科技与人文的汇通之路。

哈佛的学生在一二年级开设“通识课程”,广泛涉及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

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科学生要学占总课时22%左右的人文课程。

我国现行被一再呼吁的人性教育、全人教育、通识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无不是针对技术对人的异化进行批判的结果。

[五大名校的“大学精神”]东莞五大名校

[五大名校的“大学精神”]东莞五大名校

[五大名校的“大学精神”]东莞五大名校清华大学:你对一个人说“悟空要杀我,这只是一个构思,还没有成为现实”,如果他能够流利地接下去:“不如等他杀了我,你再定他的罪不迟。

”那么这个家伙多半是清华毕业。

如果你还有疑问,可以继续对台词:“在下是七省文状元兼参谋将军,绰号‘对王之王’的对穿肠,阁下是……”“小弟读过两年书,尘世中一个迷途小书僮,华安!”对台词的时候表情庄重而严肃,好像是特务碰头。

“搞笑”和“无里头”文化是清华大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清华毕业生身上永远都不会缺少幽默的细胞。

所以清华男生就像一杯淡淡的柠檬冷饮,“纯纯的、酸酸的”,真诚的眼睛透着调皮的邪气。

幽默是一种高级智慧,恐怕会有人觉得“很无聊”,但这是一种调剂紧张学习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清华大学竞争激烈,对手皆非泛泛之辈,加上男女生比例失调,这类调侃、玩笑大大冲淡了本来十分浓厚的男性荷尔蒙气味以及过分紧张的竞争气息。

外界的印象似乎认为清华人特别务实,什么事情都和金钱权位挂钩,这有很多误解。

实际上清华人不乏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

流行乐坛的重量级人物如高晓松、卢庚戌等,都是清华大学的毕业生。

而清华人的理想主义则表现在支教、支边和暑期实践当中,每次实践小结,都不乏忧国忧民为国牺牲的情怀。

尽管很多清华人毕业之后都可以得到高薪职位,但是也有很多人毕业之后就下基层锻炼去了。

这些清华人大概都是为了他们当初实践过程中所确立的理想而奋斗――尽管理想与现实如此遥远。

北京大学:千万不要在北京大学毕业生面前谈论学术性问题。

如果你发现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满口康德黑格尔的学生,多半是北大的毕业生。

北大学生擅长在数学系毕业生面前谈论经济学,在经济学毕业生面前谈论数学,如果很不幸你两样都懂,那么他会开始谈论哲学。

我有个朋友是北大生物系的学生,本来我还想在他面前吹吹经济学,不料他开口就是“后资本主义时期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范式才能够在中国达到帕累脱最优……”说话的时候,神情轻蔑,眼睛朝天,似乎站他面前的我是个小学生。

名校校训大全

名校校训大全

以下是一些中国名校的校训:1.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2. 北京大学:自由平等,民主科学;蔡元培题写过"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校训;北大精神:勤奋、严谨、求实、创新3. 浙江大学:求是4.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5. 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6. 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7. 山东大学:学无止境,气有浩然8. 国家会计学院:不做假账9.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10. 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11. 中国政法大学:厚德明法,格物至公12.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历世济身,尚法通经13. 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爱国荣校14. 四川大学:精韧不怠,日进有功15. 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16. 东南大学:止于至善17. 西北工业大学:公、诚、勇、毅18. 苏州大学: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19. 暨南大学:忠信笃敬20. 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至仁至德21. 北方交通大学:知行22. 云南大学: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成一等事业;云南大学:会泽百家,至公天下。

23. 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24. 南通大学:祈通中西,力求精进。

25. 东北财经大学:博学济世。

26. 上海财大:经世济国。

27. 华东理工大学:勤奋求实。

28. 西安交通大学:饮水思源,爱国荣校29. 重庆大学: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

30. 武汉大学: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31. 东北大学:自强不息,知行合一。

32. 东华大学:严谨、勤奋、求实、创新。

33. 湖南大学:博学睿思,勤勉致知。

34. 华侨大学:会通中外,并育德才。

35. 黑龙江大学:博学慎思,参天尽物。

36. 兰州大学:自强不息,独树一帜。

37.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精勤求实,创新和谐。

38. 西南交通大学: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39. 西南财经大学:严谨治学,求实创新,培养经济人才,服务社会发展。

全国高校的校训

全国高校的校训

全国高校的校训1. 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2.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3. 浙江大学:求是创新4. 武汉大学:自强弘毅求是拓新5.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6. 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7. 山东大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8.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9. 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10. 人民大学:实事求是11. 北京外国语大学:团结紧张严肃活泼12. 同济大学:严谨求实团结创新13. 暨南大学:忠信笃敬14. 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15. 哈尔滨工业大学:规格严格功夫到家16. 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17. 四川师范大学:重德,博学,务实,尚美18. 北京邮电大学:厚德博学敬业乐群19. 北京理工大学:团结勤奋求实创新20. 中国农业大学:博大精深21. 北京舞蹈学院:文舞相融德艺双馨2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德才兼备,知行合一23. 中国地质大学:艰苦朴素,求真务实24. 中国政法大学:厚德明法格物致公25. 北京交通大学:知行26. 首都师范大学:为学为师,求实求新27. 北京体育大学:爱国拼搏求实创新28. 北京林业大学:养青松正气法竹梅风骨29. 原北京医科大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30. 中国民航学院:笃学精博、严谨创新31. 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取则行远32. 石油大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33.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实事求是朝气蓬勃34. 华东师范大学:求实创造为人师表35. 华南师范大学: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36. 东北师范大学:勤奋创新,为人师表37. 云南师范大学:刚毅坚卓38. 华中师范大学:求实创新,立德树人39. 漳州师院校训:学高为师,德高为范40. 广西师范大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41. 河南师范大学:厚德博学、止于至善42.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严谨博精创新奉献43.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训:博文明理厚德济世44.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诚信、博学、求索、笃行。

985校训合集

985校训合集

985校训合集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985工程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这个项目的背景下,许多高校制定了自己的校训,旨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文将为您介绍几所985高校的校训,以展示其中蕴含的智慧和理念。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一种人生指南,鼓励学生不断追求卓越并培养高尚的品德。

自强不息是指学生应具备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努力,不畏艰难,追求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提升。

厚德载物则要求学生成为有社会担当的人,充实自己的眼界和见识,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北京大学:知行合一,止于至善北京大学的校训“知行合一,止于至善”强调学术知识与行动的结合,追求卓越的目标。

知行合一意味着知识应该贯穿于每个人的行为和实践,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止于至善则是对追求卓越的要求,学生应当不断追求最高的道德和学术境界。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着重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充实。

博学而笃志要求学生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并培养刻苦专注的精神,为自己的事业奋斗。

切问而近思则强调思考和质疑的重要性,学生应主动思考,勇于质疑,不盲从不随波逐流。

上海交通大学:求是创新,立德树人上海交通大学的校训“求是创新,立德树人”凸显了学术探究和道德建设的双重价值。

求是创新要求学生要遵循科学的原则,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并在实践中充实自己。

立德树人则强调学生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武汉大学:厚德博学,求实创新武汉大学的校训“厚德博学,求实创新”强调了卓越的学术素养和高尚的人文情怀。

厚德博学要求学生以高尚的道德品质来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和行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品质。

求实创新则强调学生要注重实践和创新,不断探索和挑战,为社会做出实际的贡献。

总结985高校的校训体现了中国高校的精神追求和培养目标。

这些校训鼓励学生追求卓越、培养良好的品德,并注重知识的实践和创新。

名校校训

名校校训

名校校训1、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2、北京大学精神:勤奋严谨求实创新3、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4、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5、东南大学:止於至善6、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7、复旦大学校风:文明团结健康奋发8、复旦大学校学风:刻苦严谨求实创新9、浙江大学:求是创新10、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11、天津大学:实事求是12、武汉大学:自强弘毅求是拓新12、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13、暨南大学:忠信笃敬14、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15同济大学:严谨求实团结创新16、济大学精神:同舟共济自强不息17、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18、四川大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19、吉林大学:求实创新励志图强20、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21、华东师范大学:求实创造为人师表22、东北师范大学:勤奋创新为人师表23、华南师范大学: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24、东北大学:自强不息知行合一25、东北大学校风:献身求实团结创新26、西北大学:公诚勤朴27、上海大学:自强不息28、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爱国荣校29、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至人至德30、国防科技大学:奉献求实31、东北财经大学:博学济世32、山东大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33、云南大学: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成一等事业34、云南大学精神:会泽百家至公天下35、云南大学校风:高远务实勤勉卓越36、青岛大学:博学笃志明德求真守正出奇37、对外经贸大学:博学诚信求索笃行38、安徽大学:至诚至坚博学笃行39、西南联大:刚毅坚卓40、东莞理工大学:团结守纪求实进取41、广州大学:博学笃行与时俱进42、西南政法大学:求实创新团结奋进43、大连理工大学:团结进取求实创新44、深圳大学:坚定信念,崇尚科学,团结进取,文明修身,奋发成才。

45、五邑大学:爱学、多思、求实、创新。

46、聊城大学:敬业博学,求实创新。

47、四川师范大学:重德、博学、务实、尚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5大名校与5种大学精神.txt爱,就大声说出来,因为你永远都不会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石头记告诉我们:凡是真心爱的最后都散了,凡是混搭的最后都团圆了。

你永远看不到我最寂寞的时候,因为在看不到你的时候就是我最寂寞的时候!中国5大名校与5种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一个大学经过长期的发展所形成的特有的气质,这种气质与这个大学的发展历史、所处地域、学科设置等因素息息相关。

大学精神对年轻人的影响相当巨大,因为年轻人的性格基本是在大学阶段发展到成熟。

即使离开学校多年,仍然对年轻时期求学的经历记忆犹新。

可以说,中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还是一块铁,出来以后就被大学这个熔炉炼成钢,至于炼成什么样的钢,我们还是可以从这个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气质看出大概,这就是大学精神在他身上形成的烙印。

1.清华大学:
你对一个人说“悟空要杀我,这只是一个构思,还没有成为现实”,如果他能够流利地接下去:“不如等他杀了我,你再定他的罪不迟”,那么这个家伙多半是清华毕业。

如果你还有疑问,还可以继续对台词:“在下是七省文状元兼参谋将军,绰号“对王之王”的对穿肠,阁下是……”“小弟读过两年书,尘世中一个迷途小书僮,华安!”对台词的时候表情庄重而严肃,好象是特务碰头。

“搞笑”和“无厘头”文化是清华大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清华毕业生身上永远都不会缺少幽默的细胞。

所以清华男生就象一杯淡淡的柠檬冷饮,“纯纯的,酸酸的”,真诚的眼睛透着调皮的邪气。

幽默是一种“高级的智慧”,恐怕会有人觉得“很无聊”,但这是一种调剂紧张学习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

清华大学竞争激烈,对手个个都不是泛泛之辈,加上男女生比例失调,这类调侃、玩笑大大冲淡了本来十分浓厚的男性荷尔蒙气味以及过分紧张的竞争气息。

外界的印象似乎认为清华人特别务实,什么事情都和金钱权位挂钩,这都有很多误解。

实际上清华人不乏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

流行乐坛的重量级人物如高晓松、卢庚戌等,都是清华大学的毕业生。

而清华人的理想主义则表现在支教、支边和暑期实践当中,每次实践小结,都不乏忧国忧民为国牺牲的情怀。

尽管很多清华人毕业之后都可以拿到高薪职位,但是也有很多人毕业之后就下基层锻炼去了,这些清华人大概都是为了他们当初实践过程中所确立的理想而奋斗——尽管理想的实现如此遥远。

2.北京大学
千万不要在北京大学毕业生面前谈论学术性问题。

如果你发现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满口康德黑格尔的学生,多半是北京大学的毕业生。

北大学生擅长在数学系毕业生面前谈论经济学,在经济学毕业生面前谈论数学,如果很不幸你两样都懂,那么他会开始谈论哲学。

我有个朋友是北京大学生物系的学生,本来我还想在他面前吹吹经济学,不料他开口就是“后资本主义时期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范式才能够在中国达到帕累脱最优,不过这都被中国的非主流左派所反对”。

说话的时候,神
情轻蔑,眼睛朝天,似乎站在他面前的我是个小学生。

这把我吓了一大跳,再不敢谈经济学,连忙转到管理学,结果他又把清华大学的管理学批得一文不值——缺乏人文精神的管理学只不过是泰勒式的工具主义。

这时我已经不敢再谈自己的专业,连忙请教一下生物学最近的进展,结果他说“这些你不懂”,其实我知道他在学校是翘课大王,没准我的生物学懂得比他还多。

某著名国企经理私下对我们说:北大学生什么都懂,除了本专业。

但是不可否认,北大学科齐全的优势有利于把学生塑造成综合性人才,北京这个文化中心也为北大学生提供了接触各个不同领域知名人物的机会,在北大校园,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各种各样不同专题的演讲会和报告会,且演讲者不乏世界级知名人物。

这一切,都让清华大学的学生羡慕不已。

跨学科的研究非常难搞,但是这样的研究,北京大学的毕业生是相当胜任的。

3.中国科大
“又红又专,理实交融”,这居然就是中国科大的校训——简直矛盾得可笑。

科大人的“专”是不错的,可“红”就未必了,早在耀邦元年,科大就是自由主义的天堂了,直到泽民十二年,自由主义的传统似乎并未消失,要求各种改革的呼声不断,北大人恐怕都要自叹弗如。

科大的学生大概是所有名校当中最受母校重视的学生了,一个例子就是:科大的学生可以享受暖气,而科大的教授(包括科大校长)只能睡冷被窝。

“理实交融”的科大,居然是五大名校当中最纯的大学,别人争相合并,只有科大人拼命抵制合并。

更有趣的是,科大人要求取消科大商学院的呼声一直不断,而科大的数理统计、数量金融学、决策科学正是科大商学院的强项——代表了“理实交融”(数学+商学)。

科大人最大的强项就是雄厚的数理基础,这点在中国所有高校中是无人能敌的.也正因此,中国科大在美国华尔街的精英就就达到500多人之多!
李政道曾说:上学到清华,读书到科大.科大是宁静的,说北大未名湖畔好读书,不如说科大"芳华园中好读书"!
"不要命的上科大!"如果你够有实力,够自信,不妨到中国科大来试试,你就知道天下牛人原来这么多.
如果你能跟得上科大飞快的学习节奏,那么你一定是中国最优秀的大学生!要知道,这里的人都不要命,这里的学者多到数不胜数.这里是中国最有希望诞生诺贝尔奖的地方.如果你了解美国的麻省理工,加州理工,你一定会感叹科大与他们竟然如此地相似.而这所大学是中国最有实力成为世界一流学校的大学.
科大学生身上的气质,就和科大一样,充满了矛盾——温文尔雅的外表下是永不服输的野心,天真单纯外表下是过人的智慧。

科大学生说“矛盾是一种美,是创新的源泉”,而我以为“科大人,大概不象你想象的这么简单”。

4.南京大学
如果你对一个南京大学学生肆意侮辱:xxxx you!Bullxxxx!Ass hole!他会微笑地听完,然后会称赞你的英文说得好。

如果你认为他听不懂英文,那就大错特错了,他会告诉你他的GRE是2400!
南京大学毕业生是中国五大名校当中最儒雅的一群,浑身上下透着一种帝王气息和亲和力。

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是昔日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提出来的。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确切说应该是“十二朝古都”),山水颇有灵气,南京大学身处其中,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质朴伟岸的气质。

自从中国政治中心北移之后,南京丧失了以往的天时和地利,但是“人和”在南京大学一直都没有消失。

南京大学毕业生所津津乐道的匡亚明和程千帆的轶事可以说是现代版的“三顾茅庐”了。

文革时程千帆在武汉大学被整得很惨,弄得连正常的学术研究都无法为继。

其他学校虽知道程千帆有才学,有意招揽至门下,又顾虑引来政治上的麻烦。

只有当时的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不顾风险,热情邀请程千帆到南京大学来“做学问”。

程千帆出走武汉大学,标志着中国文学研究的重镇从武汉转移到了南京。

直至今日,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同是文学领域的泰山北斗,可惜由于南京大学学生过于谦虚儒雅,至今没有多少人知道南京大学在文科方面远远胜于武汉大学。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轶事,南京大学有个卖早点的师傅自学英文,把一本朗文英汉大字典全都背下来,让南京大学校长知道了,立刻把他聘为南京大学的教师。

南京大学在学术上的包容心,在其他大学已经甚少看见了。

5.复旦大学
如果说清华是少林,北大是武当,那么复旦就是峨嵋了(当然南大更似昆仑,而科大则是世外高人云集之地,一般不参与无林纷争,但关键时刻总是被他们操纵并占得先机.)。

清华人技压四座功力深厚,北大人指点江山光彩照人,科大人高深莫测力挽狂澜,南大人博学儒雅大师风范,而复旦总能以细腻敏捷取胜。

复旦人总能藏而不漏,静静地享受生活,但同时骨子里的傲气决不亚于北大。

也许这也受到海派文化的影响吧,复旦人的气质总是精致细腻而闲适,却总有一种藏而不漏的骄傲。

“北大科大清华确实很好,但是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还会选择复旦”,这就是我请教复旦学生对清北科三校看法如何时常常得到的答案。

复旦人自信而骄傲,可这都通过一种不经意的方式表达出来,和风细雨之下也令人感到他们不容轻辱。

同在江南,可是南京大学的学生缺乏傲气,中国科大学生的傲气太直露,复旦大学的傲气犹如若隐若现的晨星似有似无,可见所在地域的文化对大学精神影响之大。

“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是复旦人对自己气质的总结。

这里的“自由”和北大的“自由”和科大的“自由”大不相同,北大的“自由”强调政治,科大的“自由”强调学术,而复旦的“自由”则强调生活。

中西合璧、个人主义是海派文化的精华,生活之“自由”有不受传统道德束缚,不受他人干涉的含义,正是海派文化的体现。

所谓的“无用”,指的是复旦人的贵族气质,复旦人从不刻意去追求物质上的东西,也无意“国家”、“民族”那种离自己遥远的事物。

如果问清华、北大、南大、科大的学生他们有什么是TOP 1的,这些学校的学生大都可以侃侃而谈。

可如果拿这问题问复旦的学生,他会反问“有必要吗”?
也许复旦确实有TOP 1的地方,不过这并不是复旦人所在意的事情,复旦永远都是第一集团,但永远都无意于和别人争当第一,因为复旦的精髓不在于争取别人的认同,而在于认同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