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常见疑难易错题系列之三(化学实验)

合集下载

2009年备考一线名师易错题点睛系列化学(三)实验设计

2009年备考一线名师易错题点睛系列化学(三)实验设计

2009年备考一线名师易错题点睛系列化学(三)实验设计【1】用下列仪器、药品验证由铜和适量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中含NO (仪器可选择使用,N 2和O 2的用量可自由控制)。

已知:① O H NO OH NO NO 22222+→++--② 气体液化温度:NO 2 21℃, NO -152℃ 试回答:(1)仪器的连接顺序(按左→右连接,填各接口的编号)为____。

(2)反应前先通入N 2,目的是______。

(3)确认气体中含NO 的现象是________。

(4)装置F 的作用是________。

(5)如果O 2过量,则装置B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其意了。

NO 2和NO 分离(NO 2被液化)后的气体与O 2作用,又出现红棕色,这个特征现象便确认了NO的存在。

另外,制气前须将各装置内的空气排尽(否则会氧化NO),气体中混有的水气的吸收以及最后尾气的吸收,这些问题都要考虑。

而盛酚酞的装置E便成了命题者用来干扰思维的多余装置。

【易错点点睛】框图分析【2】欲在室温和1.01×105Pa条件下测定镁的原子量。

请利用图给定的仪器(盛放镁条的隔板有小孔)组装成一套实验装置(每种仪器只允许用一次)。

请回答下列问题:(1)假设气流方向为左→右,则各仪器的接口连接的先后顺序为(用小写字母填写)______。

(2)连接好仪器后,要进行的操作有以下几步:①待仪器B中的物质恢复至室温时,测量量简C中水的体积(若假定将测定的体积换算成标准状况下为VmL);②擦掉镁条表面的氧化膜,将其置于天平上称量(假定其质量为mg),并将其投入试管B中;③检查各装置的气密性;④旋开仪器A上分液漏斗的活塞,当镁条完全溶解时再关闭活塞。

上述几步操作的先后顺序是______。

(3)根据实验数据可算出镁的相对原子质量,其数字表达式为________。

(4)若未将试管B冷却至室温就测量量筒C中水的体积,这将会使所测镁的相对原子质量数据(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________。

初中化学常见疑难易错题系列之三(化学实验)

初中化学常见疑难易错题系列之三(化学实验)

初中化学常见疑难易错题系列之三(化学实验)1.下列五种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中:①用铜与浓硫酸反应制取氢气;②用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③用碳在氧气中燃烧制取二氧化碳;④用高锰酸钾与氯酸钾混合物加热制取氧气;⑤用石灰石与稀盐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其中正确的是()A.①②④B.②③④C.②④⑤D.④⑤2.实验室制取干燥的二氧化碳所用的一组仪器及干燥剂是()A.长颈漏斗、集气瓶、酒精灯、锥形瓶、导气管(带橡胶塞)及浓硫酸B.长颈漏斗、集气瓶、水槽、锥形瓶、导气管(代橡胶塞)及浓硫酸C.漏斗、集气瓶、锥形瓶、导气管(带橡胶塞)及固体氢氧化钠D. 长颈漏斗、集气瓶、锥形瓶、导气管(带橡胶塞)及浓硫酸3.下列实验方法最合理的是()A.可用燃着的木条验证某集气瓶内的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B.可用3溶液鉴别(即区分)两瓶无色溶液:稀硫酸和稀盐酸C.用点燃的方法除去2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气体D.为检验石灰石煅烧后所得的固体中是否还有未反应的3,可取样后加入稀盐酸,观察是否有气体产生4.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有关判断正确的是()A.某溶液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后变红色,则该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B.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后有无色气泡产生,则该固体一定属于碳酸盐C.某无色溶液中加入2溶液后,产生了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则该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42-D.将、2、N2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浓溶液、浓硫酸、灼热的后(假设每次反应均完全),最后所得的气体为2和N25.下列有关物质的鉴别方法中,不正确的是()A.只用23溶液即可将2、、24三种无色溶液一次性鉴别开来B.不用任何试剂即可将4、2、23、、3鉴别开来C.不用任何试剂即可将2、23、3鉴别开来D.用物理方法无法将食盐水和白醋区分开来6.除去2(4)3溶液中的少量H24,可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下列物质()A. 粉2O3溶液2溶液8.根据下图中所列仪器填空:(1)制取氢气的实验中可选用的仪器是 [填写字母代号]和带橡胶塞的导气管;(2)做粗盐提纯实验第一步“溶解”时,可选用的仪器有;(3)粗盐提纯实验的三步操作中都要使用的仪器是。

中学化学实验中学生常见的错误

中学化学实验中学生常见的错误

中学化学实验中学生常有的错误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因为平常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基本技术的训练不够,有些学生着手以前也没有好好想想,因此做化学实验时,就简单犯这样那样的错误。

这些错误固然简单,但易被人忽略,又对实验有相当大的影响。

自己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员,现排列一些学生常有的错误,以资参照。

1.加热固体物质用排水法采集气体时,实验完成,先移酒精灯,后把导管从水中拿出,使水倒流,试管破碎。

2.把试管里的物质加热,没有将试管夹夹在离管口1/3的地点,而是夹在试管的中部。

3.倾倒液体时,掌心没有对着瓶上标签,试剂瓶盖没有倒放在桌子上。

4.用量具量取液体时,视野常常在上方,量出液体的体积比实质体积大。

没有掌握“量具上的刻线和液体凹面的最低点应在同一水平线上”的读法。

5.检查装置气密性时,没有将导管先插入水里,或插入水中太深,气体没法逸出。

6.使用滴管时,将滴管口伸入试管并涉及试管内壁。

7.在做实验时,试剂瓶塞张冠李戴,如将盛氯化钡溶液的滴瓶管放到盛稀硫酸的滴瓶上,或许相反,造成试剂污染。

8.药品用量太多,如硝酸与铜反响,铜量太多,生成大批的毒气,既影响健康又浪费药品。

9.用玻璃棒蘸取一种溶液后,没有用蒸馏水洗洁净就去蘸取另一种溶液;或用药匙取粉末药品时,没实用纸将药匙擦洁净,就去取另一种药品,造成严重污染。

10.试验氨的溶解性时,用湿的试管采集;查验试管或集气瓶能否充满氨气时,红色石蕊试纸没实用水湿润。

11.做中和滴定实验时,将锥形瓶用蒸馏水洗了后又用待测试液洗,使待测溶液的实质用量大于用移液管所取的量,使所耗费的标准溶液的量增加,造成偏差。

1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没实用棉花堵住试管口,使高锰酸钾进入导管污染水槽。

13.用排水法采集氧气时,将集气瓶倒置在水中,集气瓶没有灌满水或许根本没有注水。

14.实验结束时,没有将所用玻璃器皿洗洁净,桌面也没有整理好,影响下一节课的实验。

15.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用手拿着酒精灯或许酒精灯的地点不妥,不是太高就是太低。

初中化学实验题易错点

初中化学实验题易错点

初中化学实验题易错点初中化学实验题易错点一、明明冰和水混合了,偏说它是纯净物这是关于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物;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是混合物。

冰和水的混合物,虽然看上去是两种物质,但是水——冰之间的变化是物理变化,不是化学变化。

因此在化学上,冰水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二、明明只含一种元素,偏说它是混合物与第一题相反,有时候由同一种元素构成的物质,反而是混合物,例如:石墨和金刚石(均由碳元素构成)、红磷和白磷,等等。

三、明明讲的是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非说氢原子核不含中子原子由原子核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这是正确的。

但是有例外,元素周期表中的第1 号元素、也是最轻的元素——氢原子的三种同位素中,有一种不含有中子。

四、明明一瓶水是无色透明的,还说它不一定是纯净物生活中的水中含有大量金属离子。

例如镁盐、钙盐、钠离子、钾离子等等,当然属于混合物。

有色无色,是否透明,不作为判断纯净物的标志。

五、明明说燃烧是可燃物跟氧发生的反应,又说没有氧气也行燃烧,通常情况下是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发生的反应。

后来扩充了定义为:燃烧是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所以有些可燃物也可以在氯气、氮气中燃烧,没有氧气也行。

六、明明说爆炸是在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造成的,却说锅炉爆炸不是化学变化锅炉爆炸,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锅炉中的可燃物质爆炸,属于化学变化;锅炉本身的金属破碎,是物理变化。

七、明明合金“合”的是金属,却说铁和碳也能形成合金合金,是一种金属与其他物质熔化在一起形成的混合物。

铜和金属锡能形成合金(青铜),铁和非金属也能形成合金(钢)。

八、明明说二氧化碳可以灭火,又说镁着火不能用它来灭我们知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这是一般情形,一些活泼金属可以在二氧化碳、氮气这样的惰性气体中燃烧,比如Mg 就可以在CO2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单质碳。

九、明明写的是“铅笔”,非说它不是用铅做的铅笔是习惯用的名字,铅笔的笔芯是由石墨和粘土构成,与金属铅不搭界。

《易错题》人教版初中9年级化学第三章简答题专项知识点总结(专题培优)

《易错题》人教版初中9年级化学第三章简答题专项知识点总结(专题培优)

一、解答题1.下图形象地表示甲、乙两种变化,其中“●”和“○”分别表示氧原子和氢原子,请从微观角度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这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2)乙中与分子构成的不同点为______。

解析:甲变化不生成新物质、乙变化生成新物质;“”是同种原子(氧原子)构成“”是由两种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或:一种分子是由一种原子构成的,另一种分子是由两种原子构成的)。

(1)甲变化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隙变大,没有新分子生成,是物理变化;而乙变化是氢分子和氧分子转化为水分子,有新分子生成,是化学变化。

(2)的1个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1个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2.模型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

(1)图1是钠原子结构示意图,图中“X”的数值为 _____ 。

(2)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2所示,据图回答问题,请写出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 。

(3)2017年5月9日,中国科学院发布了 113号、115号、117号及118号四种元素的中文名称,其中一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图3所示,下列有关该元素说法错误的是_____ 。

A.相对原子质量为288 B.核内有115个质子C.是非金属元素 D.核内有173个中子(4)图4中ABCD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都具有 _____ 结构。

2H S+3O=2SO+2H O C 相对稳定(或最外层电子数相同)解析:2222【分析】(1)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解答;(2)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3)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4)根据最外层电子数都为8,属于稳定结构解答。

(1)原子结构示意图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求得x=8;(2)由图2可知,反应物是H2S和O2,生成物是SO2和H2O,故反应方程式为:2H S+3O=2SO+2H O;2222(3)A、由图可知,相对原子质量为288,正确;B、核内质子数等于原子序数,故核内由115个质子,正确;C、由图可知,该元素为金属元素,错误;D、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288-115=173 ;正确。

初中化学常见实验失误整理

初中化学常见实验失误整理

初中化学常见实验失误整理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然而,在实验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失误,这些失误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对初中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失误进行整理,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1. 活塞运动失误:在使用酒精灯加热试管时,有时会出现活塞无法顺利上升或下降的情况,原因可能是试管内的气体温度过高导致活塞不能正常运动。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提前将试管加热一段时间,让温度均匀分布,然后再进行实验操作。

2. 实验记录失误:在实验中,经常会出现忽略记录数据、不标注实验过程和实验条件等问题。

这些失误会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验过程的分析产生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实验记录习惯,包括记录数据、标注实验过程和实验条件,以便后期进行实验结果的回顾和分析。

3. 质量称量失误:在化学实验中,准确的质量称量是非常重要的。

常见的称量失误包括没有清洁容器、没有调零电子天平等。

这些失误都会导致质量的误差,进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为了避免这些失误,我们应该在每次称量前检查电子天平的零点和准确度,并确保容器的清洁。

4. 溶液配制失误:在化学实验中,溶液的配制是非常常见的实验操作。

配制溶液时,一些常见的失误包括溶质的误差、体积的误差以及容器的清洁不彻底等。

为了避免这些失误,我们在配制溶液时应该仔细读取实验步骤,控制好溶质的质量和体积,确保容器的清洁,并使用准确的工具进行配制。

5. 实验室安全失误:化学实验涉及到一些危险化学品和操作步骤,因此实验室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常见的安全失误包括没有戴好实验室必备的安全装备、不清楚化学品的毒性和危险性等。

为了确保实验的安全性,我们应该合理佩戴实验室必备的安全装备,提前了解化学品的毒性和危险性,并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则。

总结起来,初中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失误包括活塞运动失误、实验记录失误、质量称量失误、溶液配制失误和实验室安全失误。

易错警示:探究化学反应中的某些现象

易错警示:探究化学反应中的某些现象


•警示:试剂瓶瓶塞倒放、标签向手心,不能滴洒;药品取用后,切记盖上瓶塞,放回原处,标签要指向操作者。

•易错点:胶头滴管的使用

•警示:胶头滴管使用前要挤出空气,滴加液体时滴管一定要垂直悬空,既不能伸入试管中也不能触碰试管。


•警示:取下的灯帽要正放在实验台上,用过的火柴棒需放入污物杯;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

•易错点:试管夹的使用

•警示: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向上夹在距试管口约1/3处,试管夹的短柄朝上,切记加热时大拇指不要按住短柄!
•易错点:液体的加热

•警示:一定要先预热(切记不要一直预热),再用外焰加热,试管与实验台桌面约成45°角,试管口不能对着人。

初三化学典型实验总结与10大易错点举例分析

初三化学典型实验总结与10大易错点举例分析

初三化学典型实验总结与10大易错点举例分析化学试验在学校化学学问中比重比较大,也是难以搞定的一个学问点,初三化学的鹅典型试验有哪些?我整理了相关资料,盼望能关心到您。

化学典型试验总结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操作步骤: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5等份。

用止水夹加紧胶皮管。

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

马上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观看红磷燃烧的现象。

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看试验现象及水面的变化状况。

2.试验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了约1/5体积。

3.试验结论:氧气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

4.留意事项:①红磷要取足量或过量;②试验前检查装置气密性;③止水夹夹紧;④点燃红磷后马上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⑤要冷却完全。

二、高锰酸钾制氧1.操作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2.试验现象:有大量气体进入集气瓶中。

3.试验结论:利用高锰酸钾可以制氧。

4.留意事项: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裂开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匀称受热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匀称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头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⑦试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炸裂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三、电解水1.操作步骤:在一个盛有水的水槽中倒立两支盛满水的试管,接通直流电源,观看电极上和试管内有什么现象发生。

切断装置的电源,在水下用拇指堵住试管口,把试管取出,直立后松开拇指,马上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进行观看。

2.试验现象:通电后,电极上消失了气泡,通电一段时间以后,正、负两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大约为1:2。

伸入正极试管里的带火星木条燃烧,负极试管里的气体/燃烧并消失淡蓝色火焰。

3.试验结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4.留意事项:①水中可加入少量硫酸钠或氢氧化钠以增加导电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常见疑难易错题系列之三(化学实验)
1.下列五种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中:①用铜与浓硫酸反应制取氢气;②用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③用碳在氧气中燃烧制取二氧化碳;④用高锰酸钾与氯酸钾混合物加热制取氧气;⑤用石灰石与稀盐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④⑤
2.实验室制取干燥的二氧化碳所用的一组仪器及干燥剂是()
A.长颈漏斗、集气瓶、酒精灯、锥形瓶、导气管(带橡胶塞)及浓硫酸
B.长颈漏斗、集气瓶、水槽、锥形瓶、导气管(代橡胶塞)及浓硫酸
C.漏斗、集气瓶、锥形瓶、导气管(带橡胶塞)及固体氢氧化钠
D. 长颈漏斗、集气瓶、锥形瓶、导气管(带橡胶塞)及浓硫酸
3.下列实验方法最合理的是()
A.可用燃着的木条验证某集气瓶内的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
B.可用3溶液鉴别(即区分)两瓶无色溶液:稀硫酸和稀盐酸
C.用点燃的方法除去2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气体
D.为检验石灰石煅烧后所得的固体中是否还有未反应的3,可取样后加入稀盐酸,观察是否有气体产生
4.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某溶液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后变红色,则该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
B.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后有无色气泡产生,则该固体一定属于碳酸盐
C.某无色溶液中加入2溶液后,产生了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则该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42-
D.将、2、N2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浓溶液、浓硫酸、灼热的后(假设每次反应均完全),最后所得的气体为2和N2
5.下列有关物质的鉴别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只用23溶液即可将2、、24三种无色溶液一次性鉴别开来
B.不用任何试剂即可将4、2、23、、3鉴别开来
C.不用任何试剂即可将2、23、3鉴别开来
D.用物理方法无法将食盐水和白醋区分开来
6.除去2(4)3溶液中的少量H24,可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下列物质()
A. 粉2O3溶液2溶液
8.根据下图中所列仪器填空:
(1)制取氢气的实验中可选用的仪器是 [填写字母代号]和带橡胶塞的导气管;
(2)做粗盐提纯实验第一步“溶解”时,可选用的仪器有;
(3)粗盐提纯实验的三步操作中都要使用的仪器是。

9.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常用的装置。

请按要求填空(填装置的字母代号):
(1)①若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化学方程式为,气体的发生装置应该选用,该装置还应作的一个改动是。

要使收集的氧气中不含氮气,收集装置最好选用。

②若用H2O2溶液和2混合氧气,气体的发生装置应选用,化学方程式为。

某同学在观察到容器中有大量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开始用B装置收集氧气,过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集气瓶的瓶口、瓶中、瓶底,都未见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其原因可能是。

③比较用上述两种方法制氧气,哪种方案较理想,前者还是后者?,理由是。

(2)氨气(3)在通常情况下是—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
的小,极易溶于水,水溶液称为氨水。

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两
种固体物质的混合物来制取氨气,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可选用
装置(填代号),选择该装置的理由是:。

收集氨气选用(填序号)装置。

(3)为了得到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甲、乙两个化学兴趣小组分别
设计了如图所示的F、G装置,你认为可行的是装置。

不用另一个的理由是。

此发生装置还可用来制气体.
10.利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氢气还原氧化铜的
实验。

回答:
(1)若再提供酒精灯和火柴,以及下列仪器:
尖嘴管、小试管、橡皮管,怎样证明加热前试管
内的空气已经排尽?
(2)若只提供火柴,以及下列仪器:尖嘴管、小试管、橡皮管。

两同学就能否完成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进行了辩论:
①甲同学认为无法完成,其理由是.
②乙同学经过思考后,认为仍然可以完成。

其做法是:
11.实验室可以选用下图所示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混有氯化氢、水蒸气)和进行有关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要证明制得的气体中混有气体,应把A装置与E装置连接。

E装置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如果要验证制得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将A装置和E装置连接后,还要在E装置后接上
装置 (填装置序号,下同)。

其中装置E的作用是。

(3)如果要收集一瓶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请从上述各装置中选择适当的装置进行连接,连接顺序是,其中B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
12.探究2和是否发生反应时,设计出
下列三种装置进行实验。

请回答:
(1)以上三个实验中,①③有明显
现象,请你帮小明记录他观察到的
实验现象:实验
①。

实验③。

(2)实验②因选用仪器不当导致未能观察到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寻找一种物品替代该装
置中的广口瓶
...,以使实验取得成功,你将选用的物品是,改进后能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3)请你进一步设计实验来检验2和溶液反应生成了23,并将有关的实验操作、现象、结
13.一种溶液X含有、、23、24、4中的部分物质。

某兴趣小组进行探究性实验,得出如下结论。

14.根据下图判断(假设能发生的反应均恰好完全反应)
(1)写出化学式:
(2)若A中只有一种溶质,该溶质为
若A中有两种溶质,则这两种溶质可能为和
15.某化学探究活动小组的小峰同学为了测定某不纯氧化铁试样(其中的杂质不参与反应)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⑴写出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⑵小峰同学通过称量反应前、后D部分的质量,来计算试样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若按这一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则计算出的结果和实际值相比将(填“偏大”、“偏小”或“相同”)。

⑶对于小峰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方案,谈谈你的评价意见和建议。

16.用下图所示装置的序号回答下列问题(装置可重复使用,尾气处理装置未给出):
(1)过氧化氢(H2O2)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时发生如下反应:2H2O22H2O+O2↑。

实验室利用此反应制取氧气的反应装置应选和。

(2)检验中混有的2的装置是。

除去中较多的2,最好选装置。

(3)水煤气含有、H2、2、H2O。

证明水煤气中含有和H2的实验装置连接顺序是: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答案为楷体字,加粗)
9. (1)①24 K 24 + 2
+ O 2↑ A 试管口放棉花 D ②B 2H 2O 2 2H 2O + O 2↑ 装置漏气 ③后者 后者具有不需加热、生成物无污染、操作简单方便等优点 (2)A 该反应属于固体和固体加热类型 E
(3)E 装置G 中的长颈漏斗下端没有插入液面下,气体会从长颈漏斗逸出 H 2 或2 10. (1)将尖嘴管、橡皮管接上,再接到试管口的出气导气管上,用小试管收集排出的气体,验纯。

若排出的气体已纯,则说明试管内的空气已经排尽。

(2)①没有酒精灯,无法加热. ②将尖嘴管、橡皮管连接,再接试管口的出气导气管上,验纯后,在尖嘴管处点燃气体,给试管加热。

11. (1)溶液中产生白色浑浊 + 3 ↓+ 3
(2)C 除去气体中的杂质 (3) 干燥二氧化碳气体
12. (1)①试管内液面上升 ③锥形瓶内小气球胀大 (2)软壳塑料瓶 塑料瓶变瘪
13.① 4 ②碱 ③溶液中产生白色浑浊 ④白色沉淀部分溶解 14. (1)4 ()3 (2)2(4)3 (3)3 K 24 或 2(4)3 3 15. (1) + 2 2 + H 2↑(2)偏大
(3)该方案不足。

进入装置C中的气体没有经干燥,会使D中质量偏大,从而使计算结果偏高。

建议:在B、C之间接上干燥装置。

16.(1)(2)E F
(3)混合气体 F G H D
E (参考右图)
或混合气体 F
H D E(F装置后接E装置
的作用是为了检验2是否除干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