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_《风筝》课件_人教新课标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 《风筝》教学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哥
二十年后 原 因
寻求补救 接触新思想 观念转变
乞求原谅
弟 弟
二十年前 原因 长兄如父 传统观念
表现
惊惶、失色、瑟缩、绝望
二十年后
表现 原因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受封建教育思想渡海太深
当堂训练
1、完成练习册巩固、积累、运用1-6。 2、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揣摩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 解其内蕴。 2、体会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自学指导
精读课文,小组设疑,并互问互答。 在研讨问题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深 层探讨。
1、在冬季的北京看到风筝,对一般人而言应该感 到惊喜,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本文的语言也是别具特色的。如写“精神的虐 杀”那一段文字,将两个队对立的人物写得栩栩 如生,跃然纸上。充分体现作者高超的锤字用词 的艺术功力。试找一找,说一说。
风 筝
鲁迅
第一课时
导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内容。 2、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3、借鉴本文在铺陈误会和冲突中写亲 情的方法。
自学指导(一)
1、 阅读成长资源p67页背景资料,了解作 者及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丫杈 (yā chà ) 伶仃 ( ) língdīng 憔悴( ) qiáo cu ì 惊惶(huáng) 可鄙(bǐ ) 倘( ) tǎng 点缀( zhuì )瑟 sè 恍(huǎng )然大悟
1、这篇散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你读了有那 些感受?
2、鲁迅先生的《风筝》是一篇以表现手足亲 情为主题的散文,但选材角度新颖,于兄弟 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浓浓的亲情。那么 在这场冲突中“我”和“弟弟”各是一个怎 样的人呢?试结合课文内容分析。
初一上册语文第五单元风筝课件

风筝与艺术
80%
风筝的造型之美
风筝的造型千姿百态,有蝴蝶、 燕子、龙、鱼等各种形状,体现 了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 力。
100%
风筝的色彩运用
风筝的色彩鲜艳明快,具有强烈 的视觉冲击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
80%
风筝与绘画艺术的结合
在绘画艺术中,风筝常常作为主 题或元素出现,丰富了绘画的表 现形式和内涵。
初一上册语文第五单元风筝课 件
目
CONTENCT
录
• 风筝的起源与历史 • 风筝的文化内涵 • 风筝的制作与放飞技巧 • 风筝的寓意与象征意义 • 风筝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01
风筝的起源与历史
风筝的起源
风筝起源于中国,据传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风筝主要用于军事通讯和观测气象。
风筝的发明者有不同的说法,其中最为流传的是鲁 班兄弟发明风筝的故事。
风筝与民俗
放风筝的传统习俗
在中国,放风筝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 统民俗活动,人们通过放风筝来祈求 幸福、健康和好运。
风筝比赛的文化内涵
风筝在民俗活动中的作用
在许多民俗活动中,风筝被用作道具 或表演元素,为活动增添了欢乐和喜 庆的氛围。
风筝比赛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文 化交流和传承的方式,通过比赛弘扬了民间 文化,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功能创新
开发具备GPS定位、拍照、录像等 功能的智能风筝,满足消费者更多 的娱乐和实用需求。
风筝的普及与推广
教育普及
将风筝作为体育课程的一部分, 引入学校教育体系,提高学生对
风筝的认识和兴趣。
社区推广
组织风筝比赛、展览等活动,吸 引更多人参与风筝运动,促进风
筝文化的传播。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学课件(45张PPT)

3—4段:第二组问题
1、3-4段一面写“我”,一面写 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 么感情?
2、对我流露出什么感情?
5—8段:第三组问题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 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 幸”?
2、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 心情如此沉重。你从鲁迅先生身上 学到了一种什么样的品质?
9—12段:第四组问题 1、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 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 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2、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 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 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 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 含义?
2、表格小结
人物 对风筝态度和行为 过后感受(中 年)
完成表格
人物 对风筝态度和行为 过后感受
我
嫌恶、无情撕毁
弟弟 喜欢、精心制作
负疚感深重 悲哀沉重 全然忘却
3、以此我们可以 整理文章的结构
• 一、引出回忆(1—2) • 二、弄坏风筝(3—4) • 三、 中年道歉,意识到那时的行为 是“精神”虐杀,想补过,却 无 法 补过(5—11) • 四、悲哀沉重(12)
***体验拓展(一)
、
进入文本 与人对话
学过课文,了解了兄弟二人的 行为和内心情感后,你想对哥哥或 弟弟说些什么呢?说劝慰、鼓励、 理解、敬佩的话都可以。
体验拓展
(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你与家人有过误解与冲突吗?你如 何看误解与冲突中也有亲情?
(三)
联系生活 ,回忆你玩玩具、玩游戏的 快乐与忧伤,选一个最难忘的,和大家交流。
《 风筝 》
*****作业:
• 1、针对文章有关语句,质疑,列出问题。 • 2、比较阅读课文练习三中的文章,指出 两文异同。
【最新】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风筝》优质课课件.ppt

参考答案:
1、(从第一段找。)因为是冬季,地上还有 积雪,但却有人放风筝,所以惊异。又因为 看见风筝想起少年时所做意见与风筝有关而 令他抱憾的往事,所以悲哀。
2、(找三、四段)嫌恶弟弟放风筝,毁坏弟 弟的风筝。
3、描写北京的风筝,旨在引起回忆,重点是 记叙他在故乡所做的一件与风筝有关的往事, 所以写故乡的风筝便较详细。
关于本文主旨你 如何理解
提示:1、可以从手足情的角度来 谈;
2、可以丛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 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 这一角度来谈
1、我少年时对风筝的态度是什么?小兄弟的态度是什么? 我为什么会这样认为?(用原文回答)2、对于文章内容 的理解,不符和文章实际的一种是( )A对一件往事、 小事,知错必该,郑重其事,体现了作者可贵的自省精神。 B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认为兄长该管,这一现象 揭示了封建教育思想对人们的影响和毒害。C从文中的 “我”严于字则,恳求小弟宽恕自己的过失和“小兄弟” 幼稚纯真,全然忘却兄长的错处的内容上,深刻表现了真 挚深沉的手足情深。D本文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必将到来的坚定信念。
• 16、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头,那么任何风都不是顺风。2021/1/122021/1/12January 12, 2021
•
THE END 17、一个人如果不到最高峰,他就没有片刻的安宁,他也就不会感到生命的恬静和光荣。2021/1/122021/1/122021/1/122021/1/12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 农历正月初一,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 建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 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1、朗读课文,理解文中语句所 表达的意义。把握人物形象。
风筝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语文课文ppt

自学指导4
分小组回答
2分钟
1、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 游戏,玩不少玩具吧?选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 听听 。
2、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 重。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一种什么样的精 神品质? 3、想想现在有没有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现象?
课文小结
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并不 认为兄长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我也无 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悲哀。 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使虐杀者横行无忌,这正是旧秩序
8.末段的语句怎样理解? 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 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3.为什么说不许弟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 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 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
4.为什么20年来毫不忆及?
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小兄弟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 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
5.为什么说心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
língdīng 嫌恶 wù 肃杀 sùshā 诀别jué 伶仃
huá 可鄙 bǐ 什物 shí 惊惶 ng 瑟缩 sèsuō 虐杀 nüèshā 宽恕 shù恍然大悟 huǎng
ng 苦心孤诣 yì惩罚 ché 添刻tiān
o 憔悴 qiá cuì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风筝数量少)
憔悴: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色彩暗淡)
1.交代了惊异的原因。 2.使往事的温和与现实的寒威互相映衬。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 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主题2 2、第一段属于什么描写?作用? 此段有何作用? 开篇点题,引出回忆,定下感情基调 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严冬肃杀的气氛,烘托“我”悲哀的心情。
七级语文上册《风筝》课件 人教新课标(通用)

无生气的景象和给人的感受,实指军阀政 府实行高压政策造成冷酷沉闷气氛和“我” 对这种气氛的不满和愤怒。
全文小结
这篇散文,说的是“我”小时候以十 分粗暴的行为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 兄弟弄这种“我”当时以为没出息的玩意。 待到终于醒悟过来,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 意义,才觉得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 “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作 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 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却。
v 2、从第5段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的句子,说 说反映了什么主题?
v 3、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 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一种.
小结(3)
这部分主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 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 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 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 也隐含着深深的自责。
•
9、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2021/5/122021/5/12Wednesday, May 12, 2021
•
10、很多事情努力了未必有结果,但是不努力却什么改变也没有。。2021/5/122021/5/122021/5/125/12/2021 7:20:05 AM
•
11、成功就是日复一日那一点点小小努力的积累。。2021/5/122021/5/122021/5/12May-2112-May-21
•
12、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2021/5/122021/5/122021/5/12Wednesday, May 12, 2021
•
13、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2021/5/122021/5/122021/5/122021/5/125/12/2021
•
14、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2021年5月12日星期三2021/5/122021/5/122021/5/12
全文小结
这篇散文,说的是“我”小时候以十 分粗暴的行为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 兄弟弄这种“我”当时以为没出息的玩意。 待到终于醒悟过来,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 意义,才觉得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 “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作 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 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却。
v 2、从第5段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的句子,说 说反映了什么主题?
v 3、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 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一种.
小结(3)
这部分主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 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 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 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 也隐含着深深的自责。
•
9、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2021/5/122021/5/12Wednesday, May 12, 2021
•
10、很多事情努力了未必有结果,但是不努力却什么改变也没有。。2021/5/122021/5/122021/5/125/12/2021 7:20:05 AM
•
11、成功就是日复一日那一点点小小努力的积累。。2021/5/122021/5/122021/5/12May-2112-May-21
•
12、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2021/5/122021/5/122021/5/12Wednesday, May 12, 2021
•
13、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2021/5/122021/5/122021/5/122021/5/125/12/2021
•
14、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2021年5月12日星期三2021/5/122021/5/122021/5/12
七年级语文上册_《风筝》课件_人教新课标版(1)34页PPT文档

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沉重 悔恨 悲哀
合作探究
——质疑、讨论、答疑
1—2段问题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 哀”?
惊异的是北京竟在这样的冬天 的季节里放起风筝来,悲哀的是 因为想起了小时侯“精神虐杀” 的一幕,而这一幕永远无法补 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 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 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前后是否矛盾?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 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 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 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 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 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3—4段问题
•从3、4语段中找出对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 筝、做风筝的描写的语句?作者从哪些方面写 的?他是怎样的形象?
•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 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使儿童活泼、 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 天性。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 他的合理的愿望,只是因为有悖于大人们的 “信条”,就不能发展,就得不到实现,甚至 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其中包 含着某种具有悲剧意味的东西。被糟践的虽然 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 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作者称之为 “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
样的态度?画出有关语句。 2、当年时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哥哥? 3、幼年的小兄弟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能概括一下
他的特点吗? 4、第4节哪些词句用得好?并说说理由。
5—11段问题
1、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 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的对, 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 沉重起来,受到了惩罚,良心遭受 了谴责,可谓“不幸”。 2、从第五段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 旨句子。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 儿童的天使
沉重 悔恨 悲哀
合作探究
——质疑、讨论、答疑
1—2段问题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 哀”?
惊异的是北京竟在这样的冬天 的季节里放起风筝来,悲哀的是 因为想起了小时侯“精神虐杀” 的一幕,而这一幕永远无法补 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 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 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前后是否矛盾?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 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 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 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 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 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3—4段问题
•从3、4语段中找出对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 筝、做风筝的描写的语句?作者从哪些方面写 的?他是怎样的形象?
•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 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使儿童活泼、 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 天性。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 他的合理的愿望,只是因为有悖于大人们的 “信条”,就不能发展,就得不到实现,甚至 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其中包 含着某种具有悲剧意味的东西。被糟践的虽然 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 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作者称之为 “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
样的态度?画出有关语句。 2、当年时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哥哥? 3、幼年的小兄弟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能概括一下
他的特点吗? 4、第4节哪些词句用得好?并说说理由。
5—11段问题
1、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 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的对, 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 沉重起来,受到了惩罚,良心遭受 了谴责,可谓“不幸”。 2、从第五段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 旨句子。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 儿童的天使
语文七年级上册《风筝》优秀课件:20页

鲁迅能够在非常短小的篇幅内,融入非常厚重的内 涵和犀利的观点,这很了不起! 鲁迅是20世纪亚洲最伟大的作家。 — 大江健三郎
文本赏析 探究鲁迅对放风筝态度转变原因其价值意义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以后, 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 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 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 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 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难点探究
文中哪些内容依然无法理解
你知道鲁迅希求什么?仅是觉悟者无法弥补的 悲哀吗?课文结尾鲁迅感受到的“寒威”仅是 “四 围的严冬”吗?“严冬”和“春天”各象征了什么?
……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 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 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 这天空中荡漾了。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 既给我久已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 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我们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 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寒威 和冷气。
1902年,鲁迅去日本学 医学 ,后来作出了 弃医从文 决定,要用笔作武器,唤醒 民众觉悟,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他以“鲁迅”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 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 ,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 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风筝
鲁迅
选自 《野草》
预习反馈 整体把握
三件事:
1.”我”毁坏小兄弟做的风筝。
作业:》……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读后感。 二、我把小兄弟做的风筝折断了,当时的小兄弟会怎么 想?怎么做?写一段文字具体表现。(100字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鄙
yì
堕
duò
苦心孤诣
qiá cuì mú o
憔悴
模样
wúgōng ché ng
蜈蚣
惩罚
è 凶恶 恶 ě 恶心 wù嫌恶
鲁迅在八道湾的住房
什物 shí 什 shé 什么 n 劳模 mó 模 模样 mú
嫌 xiá 嫌恶 n
诀 jué诀别
赚 zhuà 赚钱 n
堕 duò 堕落 坠 zhuì下坠
决 jué 决定
2、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 神上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 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 “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一直沉重 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 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想摆脱也 不可能。
3、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 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 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 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 才能摆脱悲哀。 “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 且指心头的悲哀。
1925年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4、课文记叙了“我”毁掉 风筝 了弟弟的( ),后 错 来我知道自己( 了 ), 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 ( 不记得了 )。
什物 丫杈 掷
shí
惊惶 伶仃 虐杀
huá ng
瑟缩 嫌恶
sè
宽恕
shù
chà lí dīng xiá wù ng n zhì nü è
bǐ
抉 jué 抉择 怒 nù 愤怒 恕 shù 宽恕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文中指风筝少。 憔悴:本指人瘦弱,面色不好看。文中指 风筝色彩黯淡。 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
研或经营。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 诀别:分别(多指不易相见的离别)。 笑柄: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 嫌恶:厌恶。 虐杀:虐待人而致死。 可鄙:令人鄙视。 瑟缩:因寒冷、受惊而蜷缩或兼抖动。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惊惶:惊慌。 肃杀(书)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文章脉络:
• 第一部分(1—2):由北京的冬天景象引出对故乡春 天的描写。 • 第二部分(3—10):叙述故乡“风筝事件”的经过。
(3-4):“我”少年时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 (5-6):“我”中年时读了儿童教育书籍后感到无限 懊悔。 (7-10): “我”想补过而不得的经过。
• 第三部分(11—12):由故乡的春天再回到北京现实的 冬天,照应开头。
走 回 到 童 年 。
牵 着 我 的 思 念 和 梦 幻
风 筝 飞 满 天 ,
又 是 一 年 三 月 三 ,
风 筝
鲁迅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 级文学家、思 想家和革命家。
主要作品: 小说集:《呐喊》 《彷徨》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
• 作者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知错就改 严于自省
3、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 心情如此沉重。你从鲁迅先生身上 学到了一种什么样的品质?
“我”严与解剖自己,严于自省,知错必改, 为人严肃。对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
9—12段问题
1、待到小兄弟惊异的笑着说:“有过这 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 觉得沉重”,你感悟到什么?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心情? 更深沉的悲哀
牛 吃 的 是 草 , 挤 出 来 的 是 奶
《 自 嘲 》
俯 首 甘 为 孺 子 牛 。
横 眉 冷 对 千 夫 指 ,
——
比一比,看 一看,谁的 反应快!
1、课文是介绍“风筝” 这种工艺品的吗?
不是
2、“风筝”在课文中起 什么作用?
线索
3、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 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 还处在什么社会吗?
我和弟弟对待风筝的不同态度:
弟: 爱
张着小嘴 呆看出神 小半日 惊呼 高兴的跳跃
天 真 活 泼
对
比
我:不爱 嫌恶 伸 粗 折 掷 暴 踏
3—4段问题
•从第4段中找出弟弟偷做风筝后,我和弟弟 的神态和动作? •表现出弟弟怎样的形象? 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的形象
对小兄弟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朗读的要求: 1、读准字音; 2、停顿恰当; 3、读出感情; 4、读出重音。
整体感知
请用简洁的语言 概括课文的内容。
内容概括 写作者小时候不让弟弟 放风筝,还弄坏了弟弟苦 心孤意做好的风筝,中年 时,看到外国一本讲论儿 童的书后很内疚,希望得 到弟弟的宽恕。
整体感知
本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
“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的往事及 其带给“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的 经历 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沉重 悔恨 悲哀
•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 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 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认为 是“笑柄”“可鄙的”;发现小兄弟 偷做风筝,“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 筝抓断踏扁了。
•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 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使儿童活泼、 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 天性。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 他的合理的愿望,只是因为有悖于大人们的 “信条”,就不能发展,就得不到实现,甚至 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其中包 含着某种具有悲剧意味的东西。被糟践的虽然 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 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作者称之为 “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
瘦弱、天真、 活泼、聪明 (被虐杀者)
合作探究
——质疑、讨论、答疑
作者看到风筝时, 心情如何?
惊异和悲哀
1—2段问题
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惊异的是北京竟在这样的冬天 的季节里放起风筝来,悲哀的是 因为想起了小时侯“精神虐杀” 的一幕,而这一幕永远无法补 过.
速读文章 第三自然段
我和弟弟对待放风筝 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
可怜、同情、痛楚的手足之情 作者是怎样的形象? 野蛮粗暴的“虐杀者”
对“我”的描写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深深的自责
作者的思想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回答。 我是如何补过的以及弟弟知道 这件 事后的神态是什么?
5—8段问题
1、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 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的对, 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 沉重起来,受到了惩罚,良心遭受 了谴责,可谓“不幸”。 2、从第五段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 旨句子。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 儿童的天使
体验拓展(一)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你小 时侯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 少玩具吧?选一个你最难忘的 说给同学听听。
体验拓展(二) 你与家人有过误解与冲 突吗?你如何看待误解与 冲突中也有亲情?
“我”
不爱放风筝
毁坏风筝
野蛮 粗暴 (虐杀者)
封 建 教 育 毒 害
小兄弟
喜爱放风筝 偷偷做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