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 鲁人版选修1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教案:高中语文《定风波》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定风波》。

2. 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和背诵。

2. 诗中意境和情感的分析。

3. 文学鉴赏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1. 诗句的深层含义解读。

2.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材《定风波》。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文,提醒大家关注诗文中的情感和意境。

2. 提问:大家认为一首好诗应该具备哪些特点?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介绍《定风波》的背景和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逐句解析《定风波》的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3. 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三、文学鉴赏方法讲解(10分钟)1. 介绍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意象分析、情感分析、手法分析等。

2. 示范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定风波》中的具体诗句。

3. 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自主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请学生背诵《定风波》。

2. 请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理解和背诵的重要性。

2. 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阅读和鉴赏。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他们运用文学鉴赏方法自主分析诗文,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教案:高中语文《定风波》六、课堂练习(10分钟)1. 请学生默写《定风波》。

2. 请学生选取诗中的一个意象,分析其作用和意义。

七、小组讨论(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诗句进行讨论。

2. 讨论诗句的意义和作用,以及诗句对整体诗歌意境的影响。

八、分享与展示(10分钟)1. 每个小组代表分享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

鲁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案3.10定风波唐诗宋词选读

鲁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案3.10定风波唐诗宋词选读

3.10定风波教学设计(鲁人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词人开阔旷达的胸襟,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

【教学重难点】词所抒发的感情及包含的人生哲理【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朗读指导(自由朗读集体朗读)诵读要求:1.读准字音如:同行xíng吟啸xiào一蓑suō 烟雨芒máng鞋2.读出节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自由朗读集体朗读三、整体感知1、找同学朗读,大家感受一下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从词中找一下答案。

——沉着。

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

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

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

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

也无风雨也无晴。

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

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

2、朗读的深层要求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如果你感觉苏轼是沉着、通达、乐观,那么“何妨……平生”,这几句就读得从容点,潇洒点,豁达点。

节拍,不温不火,不急不躁。

调子,不扬不抑。

如果豪迈“竹杖芒鞋轻胜马”就读得喜悦和豪迈点,可以调子略高点。

但不能读成“大江东去”“老夫聊发少年狂”那样的高昂。

3、找同学示范朗读四、重点探究、拓展1、知人论世(介绍苏轼的经历及写本诗的背景)2、那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

看看这首短短的词,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如果抓重点,你会抓哪两句来看?大家互相讨论一下。

(根据情况来确定是否介绍写作背景,也可以让学生找出比较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上片重点:“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上阕:不要随波逐流——独善其身——哪怕付出代价——恬然自安(如何坚守自我)
下阕:厄运来临会使人清醒——当然也会痛苦—— 上帝在关掉一扇门的同时会另外打开一扇窗——回首先前的风雨,厄运不过如此。(如何面对厄运)
一生中烦恼太多,大部分担忧的事却从未发生。 (丘吉尔语)
二者关系:只有勇敢面对厄运,才能轻松坚守自我
①“春潮带雨晚急,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胸臆:流露诗人生活于风雨飘摇的乱世,自己似野渡孤舟任由飘荡,无所适用。
②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胸臆:表达了作者贬官后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特征;
③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胸臆:借渔父悠闲生活表现自己隐居的情怀。
3.其他材料:①苏东坡是在苦难中完成了自己的一个人物,他追求的是一个可以无待(依靠)于外的完成。客观上不得意,还能不落迂腐消极,能够有积极的生活志趣,有持守的一种修养,这是苏东坡了不起的地方。
②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王灼《碧鸡漫志》
③东坡的父亲,喜欢到处边四方去游学,常常不在家,苏东坡小时受他母亲的教训。有一次读到《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东汉党锢之祸时被迫害的一个人,而他不逃避,为了理想付出了生命。东坡问母亲:他日儿要做范滂,母亲能做范滂的母亲吗?他母亲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怎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欧阳修的母亲画荻教子,岳母刺字教子。
2.写作背景:这首词是在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时所作。好多人都记得余秋雨的这句话: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苏轼是在朝廷新旧党之争中倒的霉。(有意思的是新法当政,他发现新法弊端,故反对;旧法当政时,他又觉新法仍有可取之处,所以他不见容于两端。在新法倒霉后者苏目睹新法一些弊端,故很不同意王安石的新法。神宗即位支持变法,旧雨凋零。苏轼自求外放。就是前面说的出知杭扬等。这样持续了大概有十年,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说他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坐牢 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余《苏东坡突围》。很是篇很值得一读的文章,他从社会的文化心理角度来阐述东坡怎么倒的霉。】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与创作背景;2. 分析《定风波》的内容与表达技巧;3. 培养学生欣赏与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4.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教案步骤:一、导入1. 教师以鲜明的声调朗读《定风波》的前两句:“寒泉之思,有如皓月之光”,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氛围。

2. 通过提问学生对宋代文人及苏轼的了解,引导他们了解诗人的背景。

二、讲解1. 教师向学生介绍《定风波》的背景和写作目的。

解释诗人在外任官员期间,亲眼目睹黄河泛滥,群众苦不堪言的情景,以及他借用“定风波”这一典故来寄托自己的感触和愤怒。

2. 分析《定风波》的诗歌结构和表达手法。

指导学生注意诗中的对比、修辞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解释诗句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3. 给学生展示插图或视频,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黄河泛滥的情景,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

三、解读1. 鼓励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定风波》的意境和主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诗人的感受和表达方式。

2. 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对自然景物与人类命运的抒发,了解他对社会不公和政治腐败的不满和坚守正义的决心。

四、欣赏1. 给学生分发《定风波》的诗文,让他们自行朗读,并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2. 鼓励学生分组表演或背诵《定风波》,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拓展1.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苏轼的其他作品,对比他的作品风格和主题,以及他在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影响。

2. 提示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写下来,形成读后感或扩展的作文。

六、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定风波》的主题和表达特点,巩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帮助学生体会通过文学作品传递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七、作业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500字的读后感,结合对《定风波》的理解和个人感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设立课堂展示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读后感或作文,并进行互动讨论。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人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与表达,培养对古代诗歌的欣赏与鉴赏能力,同时提升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定风波》这首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名篇,使学生了解宋代文学特点,掌握诗歌赏析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对美文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掌握《定风波》的基本内容和主题;2. 理解苏轼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3. 运用诗歌赏析方法,深入解读《定风波》的意境和情感;4. 分析《定风波》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简要介绍《定风波》的背景和作者苏轼的生平,引发学生对宋代文学的兴趣。

2. 阅读与讨论(20分钟)让学生分组阅读《定风波》,并讨论以下问题:1) 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2) 作者通过怎样的描写方式展现了自己的情感?3) 你对诗中的意象有什么理解?3. 诗歌赏析(25分钟)向学生介绍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对《定风波》进行深入解读:1) 音韵和节奏:分析诗中的韵脚和节奏感,探讨如何通过音韵和节奏表达情感。

2) 意象和象征:解读诗中的意象,理解作者通过意象和象征来呈现情感和意境。

3) 结构和篇章布局:分析诗的结构和篇章布局,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4. 进一步讨论(20分钟)组织学生展开进一步讨论,指导他们深入思考以下问题:1) 《定风波》如何体现了宋代文学的特点?2) 为什么《定风波》在宋代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3) 《定风波》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5. 总结与展示(10分钟)请学生回顾全文,总结《定风波》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并展示学习成果。

可以选择用朗读、演讲、展示图片等形式进行。

四、教学延伸1. 分组研读其他宋代名篇,通过比较来深化对宋代文学特点的理解。

2. 邀请专家或学者讲述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扩大学生对宋代文学的了解广度和深度。

3.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文学展览,了解文学艺术在宋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苏轼的《定风波》这首名篇,了解了宋代文学的特点,并掌握了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品味豪放词的艺术风格,学习借景抒情、以小见大
的写法
2、能力目标:抓关键语句,提高学生鉴赏和评价的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领会作者在词中寄托的情感,感悟词人旷达的胸襟。

4、审美目标:能够感受到诗词语言豪放旷达的特点并作出简评。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词的取景、语言,解读苏轼的旷达胸襟
2、探究苏轼旷达的实质和旷达产生的心理根源。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教与学的设计】
1、激情导入
2、品读词文,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

(分角色读、齐读、自由读)
3、师生互动鉴赏词句,感受作者的旷达胸襟(研读)
4、重点分析苏轼的旷达,挖掘其实质(体会借景显情的写法)
5、总结艺术手法,提高鉴赏能力(艺术技巧的点拨)
6、引导学生把苏轼的旷达运用到生活中,学会应对挫折(学以
致用、结束)。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教案: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分析并掌握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2)领悟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的重要性;(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词的字词解释、翻译和背诵;(2)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的分析;(3)苏轼人生态度的感悟。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修辞手法的深入剖析;(3)苏轼人生态度的现代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欣赏环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说课稿:(1)针对诗词中的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和翻译;(2)详细剖析诗词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3)结合苏轼的生平,阐述其人生态度对现代人的启示。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感悟苏轼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2)讨论面对困境时,如何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3)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2. 写一篇关于苏轼人生态度的感悟文章;3. 选择一首苏轼的其他诗词进行欣赏和分析。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3. 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学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学会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激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定风波》的诗意和意境;2. 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 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2. 诗人的情感态度的把握;3. 将诗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2)激发学生对苏轼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歌大意;(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意境;(3)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关键词语、句子;(2)分享各组的学习心得和感悟;(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说文解字:(1)解释诗中出现的生僻词语;(2)分析诗人的用词特点;(3)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美感。

5. 情感共鸣:(1)引导学生感悟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3)教师总结并进行情感教育。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古典文学。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定风波》;3. 推荐一篇其他苏轼的诗词,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2.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解释生僻词语;3. 学生能够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联系现实生活,有自己的感悟;4.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文言文阅读方法,阅读其他古典文学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教案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

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早,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而这首《定风波》的小序则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显然,这首词是借“道中遇雨”一事,来抒写作者当时“余独不觉”的心境的。

这“余独不觉”不就是“泰然处之”吗?
[层次结构]
上片写雨中的情景和心境。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暗示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的心态。

“莫听”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见俏皮的挑战色彩。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两句似乎是说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实际上是以“竹杖芒鞋”喻指闲散江湖,以“马”喻指奔波官场,通过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远离宦海险恶反觉一身轻松。

穿着草鞋走泥泞之路是不可能轻松的,故而它的实质用意只能是“无官一身轻”。

“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而“烟雨”则是江湖上烟波浩渺、斜风细雨的景象,故而这一句是表达了苏轼想退隐江湖、自在地度过一生的心愿。

“任”字含放任自由之意。

下片写雨后的情景和心境。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这三句写雨过天晴、寒风吹拂、斜阳晚照的眼前景象,但也隐隐地透露出作者在这几年的劫后余生中,余悸尚未完全消尽、政治风雨令人更加清醒、晚境或尚有望等既达观而又复杂的心情。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三句表面上似乎是说,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实际上,“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是用陶渊明的“归隐”之意,而“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说,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

显然,这里的主要心态是旷达,主要意向是隐逸。

全词上片写雨中,下片写雨后;上片落笔镇定心态,意归闲散江湖,下片落笔欣慰心态,意归飘然世外。

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景物层次、意绪走向都十分清晰。

[内容述评]
这首词展现了苏轼被贬谪黄州时的基本心境:一是泰然自若、旷达处之,二是意存归隐、宽慰自解。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就是身处危难之中仍泰然自若的鲜明写照。

他曾在给李之仪的书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
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遭迫害,受贬谪,被人推搡漫骂,无人识其是官,竟觉得这是可喜之事;由此种奇异心态可以体味到,苏轼当时的心胸旷达到何种程度。

意存归隐是这首词的主要情感倾向。

上片情怀,指向“一蓑烟雨任平生”,下片情怀,收在陶渊明的“归去”,上下一致,心意之所归都是隐逸江湖。

上片说“竹杖芒鞋轻胜马”,下片说“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意理相承,都表现出对官场险恶的厌弃,这无疑是作者意欲归隐的动因。

而过片中的“醒”字,则隐含着诗人历经政治磨难而终于醒悟的意味。

其<临江仙)中“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一名句,就产生在这首《定风波》之前不久,可见在被贬黄州这段时期内,归隐的意向确实在苏轼的思想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苏轼的思想体系中,儒佛道是兼容并蓄的。

他祟尚老庄哲学,深受禅学影响,颂扬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因而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后产生隐逸思想是很自然的事情。

然而苏轼一生始终没有真的归隐过,这说明,即使严遭挫折,他的基本思想还是在儒家的用世观念界内。

因此,对苏轼的归隐意向,只能看作是一种自我心理调节,自我心理宽慰,这充分体现出苏轼淡泊功名的宽阔胸襟和旷达通脱的人生态度。

[艺术特色]
总体说来,这首词的艺术表现特点是: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隐喻寄托,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具体来说,这里至少体现出如下三个方面的审美要素:
一、写眼前景,想心中事,异质而同构
写眼前景,就是落墨于眼前所遇到的真实景物;想心中事,就是着意于心中所萦绕和所要表现的事物人情;而这两者之间则必须具有异质同构关系,以使读者能由此而想象到彼。

《定风波》直接描述的是作者沙湖道中遇雨的情景,但所表现的却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境遇和心情,因而作者在进行这首词的艺术创作时是“一心二用”,即言在此而意在彼。

在这种整体构思中,“眼前景”和“心中事”虽然一个是自然景物,一个是社会人事,但两者必须具备相似联想可以沟通的同构关系。

在《定风波》中,沙湖道上的风风雨雨,与苏轼仕途上的政治遭遇就是异质同构关系,苏轼在道中遇雨时的感受,与他遭贬后的心境也是异质同构关系,而词的全部意理情致,也就含蕴在这一系列的异质同构关系中。

二、若即若离,隐喻寄托
这首词的言与意之间,不是局部的一对一的直接比喻关系,而是整体性的隐喻寄托。

这种整体性隐喻寄托具有若即若离的特点,而不可一一捉对坐实。

例如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中,隐喻寄托着苏轼遭贬后泰然自若的情绪;在“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中,隐喻寄托着作者历经坎坷后对世事更加清醒、因而晚境或尚平坦有望的社会人生感受;但不能说,这些都是比喻。

可以说,隐喻寄托具有更多的象征意味;不过这种象征意味是若即若离、隐约而含蓄的,而词的意境美也就更多地体现在这种若即若离的朦胧之中。

三、以小寓大,言外无穷
一般说来,这种隐喻寄托总是以自然景物,隐喻社会人事,以对眼前事物的具体感受寄托普遍的人生态度,因而多具即景生情、情寄言外,以小寓大、言外无穷的特点。

《定风波》以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雨,并进而借雨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寄托隐逸江湖后就无挂累于风雨阴晴的超然心境,这都是即景生情、以小见大。

而且这个“大”是难以穷尽的:
不仅有遇雨、吟啸、竹杖、芒鞋、寒风、酒醒、斜阳、晚照这一系列历历在目的自然真景,还有苏轼仕途坎坷、遭贬黄州、渔樵杂处、放浪山水,乃至隐居山林、啸傲江湖、一蓑烟雨、超然物外等一系列在想象中层开的社会人生景象,不仅表现出苏轼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醒悟中心仪归隐等一系列复杂而深微的情致,而且渗滤出放开眼量、洞达事理、自我调节、旷达通脱等一系列人生哲理。

写眼前景有限,想心中事无限,这就是隐喻寄托所追求的艺术效果,也最终体现了这首《定风波》的成功之处。

[参考资料]
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

(清·叶燮《原诗》)
诗外有诗,词外有词,方是好词。

古人意有所寓,发之于诗词,非徒吟赏风月以自弊惑也。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东坡《水龙吟》)起云:“似花还似非花。

”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

时有举史梅溪《双双燕·咏燕》、姜白石《齐天乐·赋蟋蟀》令作评语者,亦曰“似花还似非花”。

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

词深于兴,则觉事异而情同,事浅而情深。

(清·刘熙载《艺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