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2
0.2《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陶渊明的人生选择和价值观。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课文句子和辞藻,让学生掌握古典文学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对陶渊明或《归去来兮词(并序)》的短文或报告的撰写。检查学生是否能够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表达。
5. 教师评价与反馈: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随堂测试和课后作业,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和反馈。教师应提供具体、的建设性意见,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教师也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 结构:序文+词
- 意象、修辞手法、辞藻特点
- 词语、句式表达情感和意境
③主题思想与现实意义
- 官场失望、田园向往、归隐赞美
- 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启示
- 运用陶渊明思想面对现实选择和挑战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陶渊明或《归去来兮词(并序)》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 理解《归去来兮词(并序)》的内容和主题思想: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课文中的情节、人物和背景,掌握陶渊明的人生选择和对官场的失望,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 分析和解读课文: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文本分析方法,深入解读课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辞藻特点,理解陶渊明对归隐生活的赞美和思考。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优秀7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优秀7篇)《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篇一人教版《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归去来兮辞并序》位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
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
鉴赏抒情散文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
陶渊明是“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身上,充盈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个性价值的信念,激荡着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内涵。
他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信条的最彻底的实践者,是文人高洁品行的万世楷模。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传世名篇:文章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了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对这篇作品评价甚高:“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读其文,我们若穿越其田园诗清新、淳朴的狭巷,扑面而来的则是一缕中国古代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隐士遗风。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经过初中阶段及高中语文前四模块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
因而摒弃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讲求语法的传统上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引入问题,注重由语言之路径、入文学之堂奥。
多数学生喜欢陶渊明,如果诱导得当学生是会积极参与的。
以前也学过许多陶渊明的诗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诗文的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
而对于他在文中所表露出来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则让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把握即可。
但对陶渊明归隐的看法则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既要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又要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三、设计思想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这样的要求: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人教版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 并序(第二课时) 教案

2、在文中标画出表示作者归园后乐趣的语句,完成书后一、第3题(组长检查)
3、在古文本上写出一、二段的翻译。(课代表检查)
4、学优生背诵第三段。
3分钟
7.
板
书
归去来兮辞
一、重点词语
二、特殊句式
三、作者形象
8.
课
后
反思
学习
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准确翻译1-2段课文。
2、说出重点文言字词含义。
3、写出陶渊明的性格特点。
二、思维能力
形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理由:
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具
多媒体课件、教材,教辅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来兮辞》默写第一段
4、找出文中动作描写、环境描写语句,写出人物性格。
5、总结人物性格归纳方法。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20分钟
4.
总
结
提升
1、总结本课知识。
2、陶渊明经典材料的运用。
1、总结语段重点词语含义、句子翻译。
2、提问、点拨。
3、大屏幕展示陶渊明经典素材应用范文。
1、回忆当堂所学。
2、同桌互背互考重点句子翻译
课题
归去来兮辞并序
课时
2
课型
新授
教学
重点
1、准确翻译1-2段课文。
2、说出重点文言字词含义。
依据: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课标)
归去来兮辞并序(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归去来兮辞并序(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归去来兮辞并序(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归去来兮辞并序(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篇教学内容为人教版高二必修的《归去来兮辞并序》。
二、教学目标1.学生掌握《归去来兮辞并序》的基本内容和文学特点;2.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归去来兮辞并序》跳出局限性,思考世界的宏观性和历史的持续性;3.学生能够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体悟到庄子哲学的特点、思想家的特性。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如何讲解《归去来兮辞并序》的哲学内涵,以及在文学特性上的独具特色;2.难点如何让学生从本篇文章中领悟庄子的经典思想和哲学观点。
四、教学方法1.文本解析通过来回解读《归去来兮辞并序》进行文本解析。
2.讨论式教学在学生解读之后,通过老师点燃的问题,不同学生们之间进行讨论式教学。
3.小组竞赛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小组竞赛,比较各个小组对于文章的理解深度和推理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在进入本篇文章的解析之前先对庄子的一些知识进行了解,为本篇文章的深入理解打下基础。
2.讲解与分析讲解庄子哲学的代表作《归去来兮辞并序》,分析庄子哲学的内涵、文学特性等。
3.观察和讨论通过老师针对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观察和发现庄子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4.小组竞赛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文本分析,推理和理解深度的竞赛,可以提高学生对文章本质的深入理解和领悟。
六、教学资源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2.老师展示、纸笔等教学资源七、教学评估1.小组竞赛的成绩单2.个人练习证明3.因材施教八、拓展思路本篇文章在讲解庄子哲学之后,可以放宽主题,进行拓展性的思考。
例如:分享庄子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或者本篇文章与其他哲学或文学作品之间的异同点等本次教学针对庄子的代表作《归去来兮辞并序》,通过文本解析、讨论式教学和小组竞赛等多样化的方式,旨在深入理解庄子哲学的内涵和文学特性,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深入思考的习惯。
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归去来兮辞(并序)》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归去来兮辞(并序)》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文言文内容,掌握其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解读诗人的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探讨诗中的主题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归隐思想,反思现实生活中的追求与取舍。
第二章:教学重点和难点2.1 教学重点《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文言文内容理解和解读。
诗中的意象分析和修辞手法的识别。
2.2 教学难点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理解。
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归隐思想的内涵。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陶渊明的生平介绍,引发学生对诗人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创作《归去来兮辞(并序)》时的背景和心情。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归去来兮辞(并序)》,理解诗文的大意。
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自身遇到的疑难问题。
3.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共同探讨诗人的情感表达。
3.4 讲解与分析教师对《归去来兮辞(并序)》进行详细讲解,解释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3.5 应用拓展学生进行诗歌改写或创作,运用所学的手法和意象。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4.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学生的汇报,评估学生对《归去来兮辞(并序)》的文言文内容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4.3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态度和表现,评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五章:教学资源教学课件和教案设计。
参考译文和注释资料。
相关背景资料和陶渊明的其他作品。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介绍《归去来兮辞》的背景,包括作者陶渊明的生活年代、生平事迹以及创作此诗的动机。
1.2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归去来兮辞》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诗歌背后的故事。
1.4 教学内容介绍作者陶渊明的生活年代、生平事迹以及创作《归去来兮辞》的动机。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归去来兮辞》的意境和情感。
2.2 教学方法采用分句解析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每一个细节。
2.3 教学内容逐句解析《归去来兮辞》,探讨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第三章:诗歌背景与文化3.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归去来兮辞》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3.2 教学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引导学生了解相关历史和文化知识。
3.3 教学内容介绍东晋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陶渊明所处的文化环境,分析《归去来兮辞》中的文化内涵。
第四章:诗歌创作与欣赏4.1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独立欣赏和评价《归去来兮辞》。
4.2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3 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欣赏和评价,分享各自对《归去来兮辞》的理解和感受。
5.1 教学目标5.2 教学方法5.3 教学内容第六章:文学技巧分析6.1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识别并理解《归去来兮辞》中的文学技巧。
6.2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诗歌中的文学手法。
6.3 教学内容分析《归去来兮辞》中的意象运用、比喻、象征等文学技巧,并讨论其效果和意义。
第七章:比较研究7.1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将《归去来兮辞》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其独特性。
7.2 教学方法采用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间的比较。
7.3 教学内容选取其他描述归乡主题的文学作品,与《归去来兮辞》进行比较,探讨《归去来兮辞》的独特之处。
第八章:当代意义探讨8.1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归去来兮辞》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归去来兮辞(并序)》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2024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归去来兮辞(并序)》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归去来兮辞(并序)》。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分析其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陶渊明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陶渊明追求自然、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感。
(2)引导学生从中汲取人生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诗中深层意境的理解。
(3)对陶渊明思想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陶渊明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激发学生对《归去来兮辞(并序)》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体会诗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赏析与拓展(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感受陶渊明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了解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5. 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引导(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中“归去来”的理解。
(2)引导学生从中汲取人生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小结与作业(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作业:朗读和背诵诗文,完成相关练习题。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2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感情,了解辞赋的文体特点。
2掌握文章中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作者辞官的原因,体会作者对官场黑暗的厌恶和鄙弃,对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4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1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2深入认识陶渊明思想及其作品特点,掌握词赋特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陶渊明的辞官归隐的原因及其人生追求与高洁品质。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学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千百年来,《归去来兮辞》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
”敬服之情,无以复加。
《归去来兮辞》确实是在艺术上精心结撰、刻意求工的力作。
它是作者决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二、提问学生关于作者陶渊明的了解,包括其生平、经历、思想、文章著作等等。
老师总结: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又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称为“陶彭泽”,浔阳柴桑人,东晋伟大诗人。
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
在他所留下的120多首诗中,歌唱农村美景和田园劳动生活的作品占多数,最著名的有《归田园居》、《移居》、《饮酒》等诗组。
此外,《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闲情赋》等文、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由于对农村生活有所体验,他在描绘田园风光,表现闲适生活和心情的同时,也表现出他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他的诗平淡自然,即思想内容贴近生活,富于真实情感;语言平易,不假雕饰,且意境鲜明,耐人寻味,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
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桃花源社会政治理想、开创的田园诗,他在艺术上的那种平淡自然的美学追求等,无一不表明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