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教学设计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综合医院的登记数字看出,伯明翰工业居民发生的事
故非常严重,屡见不鲜。事故的发生大多是因为工厂对维修工作
重视不够,以致护栏长期失修;还有不少事故是由于工人衣服松
弛的部分被机器挂住,把不幸的受难者卷进机器,造成可怕的断
肢。——《关于劳动者居民卫生状况的报告(中译本)》
材料二 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是个织工,骡机的发明
。
是工业化带来的另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 测,反馈自学
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效果。
二、小组合作
1、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二:漫画
学科网( 北京) 股份有 限公司
材料一:近代城市人口的变迁(单位:万人) 1800 年 1850 年 1880 年 1900 年
纽约 6.4
69.1
191.2 343.7
者 克 伦 普 顿 是 个 纺 织 工 兼 织 工 ; 只 有 …… 瓦 特 有 一 定 的 科 学 知
识……在 19 世纪,自然科学特别是热力学、电磁学、化学等方面
的新发展,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第一次工业革命
首先发生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
的资本主义国家。——《世界史·近代史编》
高楼沐浴在雾海,人们在工作间里忍受着痛苦,
在卑微的渴望中呼出垂死的气息……
(二)曼纳哈塔(即曼哈顿)
人行道上挤满了车辆,宽广的大道上,
充斥着妇女和商店及展览,
一百万人口,自由和极好的礼仪,嘹亮的声音,热情好客,最勤
劳和友好的年轻人。匆忙和波光粼粼的城市啊!我的城市!
(1) 上述的诗分别表达了对城市的什么态度?
第一个环节:
19 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的环境开始得到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工业化对于国家社会的变化与影响;2.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3.掌握工业化产生的文化变革及其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工业化对人类历史的重要意义;2.工业化国家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3.工业化产生的文化变革及其影响。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1. 工业化对人类历史的重要意义1.工业化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2.工业化引起社会结构的变革;3.工业化影响国际关系,由此引起世界历史的变革。
2.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1.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形成;2.文化人口和职员阶层的出现;3.中下层人口的增加。
3. 工业化产生的文化变革及其影响1.宗教变革:宗教自由的出现;2.教育变革:教育普及化;3.知识分子的兴起;4.文化消费的繁荣。
四、教学方法1.讲述与举例相结合;2.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分享意见;3.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五、教学评价1.能够理解工业化对于国家社会的变化与影响;2.能够正确识别工业化国家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3.能够思考工业化产生的文化变革及其影响。
六、教学资源1.教科书;2.翻转课堂视频;3.课堂小组作业。
七、教学反思本课时,我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讲解内容时,我较为生动地描绘了工业化对于国家社会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各种影响。
在小组合作时,学生们认真交流意见和分析问题,在讨论中更好地理解了本次教学内容。
在翻转课堂视频的观看过程中,学生也获取了更全面的信息和材料,加深了对本课的理解。
唯一的遗憾是由于时间有限,本课还有一些案例和分析未能展开。
今后需要更好地把握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历史《第二单元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二单元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
本课主要讲述了工业化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美国、苏联、西欧等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迁,认识不同国家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从而提高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他们可能已经了解到一些基本情况,但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细节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变化,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工业化国家的发展规律,理解各国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工业化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变化。
2.难点:对不同国家发展特点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历史背景和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现象。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料:历史书籍、文章、图片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主题,引导学生关注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历史资料,呈现工业化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如美国的“婴儿潮”、苏联的解体、西欧的联合等,让学生理解不同国家的发展特点。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的理解。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一. 教材分析本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的教学内容。
教材通过介绍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工业化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教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发展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缺乏深度和广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工业化国家社会发展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工业化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历史知识水平。
2.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发展历史,搜集相关资料,做好教学设计。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工业化国家的基本发展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上一课我们学习了工业化国家的崛起,那么,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有哪些社会变化呢?”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
内容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多媒体课件,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六课,主要讲述了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高速发展的工业化时期,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包括: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福利国家的建立,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进步。
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对西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他们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够深入。
在思维上,他们已经能够进行一定的分析和判断,但对于复杂的历史事件,还需要引导。
在情感态度上,他们可能对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好奇,但对于其背后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制度可能了解不多。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认识这些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和解读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认识到不同国家的发展道路和价值观的差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2.难点: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和整理相关的历史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图片,如工业化国家的城市景象、人们的生活方式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二战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会发生这样的变化?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呈现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福利国家的建立,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进步。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它们对西方国家产生了哪些影响?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背景及其造成的影响;2.理解工业化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3.掌握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工业化国家的社会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2.难点:工业化国家的社会问题及其影响。
三、教学内容1.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工业化国家的发展,不仅对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对社会结构带来了重大的改变。
随着机器的广泛应用,机械化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使工业生产大大提高的同时,也加速了社会的分工和职业分化。
因此,工业化时期,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职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2. 工业化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工业化的发展,引起了城乡经济结构的变化。
在城市中,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工厂和矿山,吸引了大量农民前往城市,同时也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村也面临着巨大的变化。
农村的人口大量减少,也出现了更加庞大的农业机械化。
3.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工业化国家的社会问题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危机。
其中,最严重的是工业国家的社会问题,包括经济危机、工人疾病和贫困等问题。
此外,社会的文化变化也是工业化带来的重大变化之一,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化和知识层面的提高。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将采用讲授、分组探究等不同的教学方法,以确保学生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及其原因,特别是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还包括了工业化国家面临的社会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工业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及社会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六、作业及参考答案1.阅读教材第6课,完成课堂总结;2.阅读相关资料,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问题及其影响。
参考答案:工业化国家的社会问题包括经济危机、工人疾病和贫困等问题,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化生活的多元化和知识层面的提高。
2.《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过程:导入:(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今年2月12日,美国航天局(NASA)发了一条朋友圈,将中国送上了热搜榜,这是一条什么样的朋友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展示新闻图片),这是今年年初NASA拍摄的地球照片,地球比二十年前变得更绿了,而这是中国和印度的功劳!中国的植被增加量占到世界植被增加量的25%,很多外国的网友小伙伴们也对中国竖起了大拇指!今天中国作为新兴国家,我们在全力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同时没有忘记保护我们的家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那么在工业化开始的19世纪,当时的工业化国家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寻这些变化!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农业实现机械化生产,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再加上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死亡率下降,因此人口迅速增长。
我们通过一张图表来了解一下当时的人口增长情况。
图表见教材P24师:图表展示了英、法、德、美四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为什么要选取这四个国家?(生:这四个国家都参与了两次工业革命,工业化程度比较高,人口增长幅度明显。
)师:图表选用了5个时间节点,截取了4个时间区间来看每个时期的人口增长情况,首先第一个时间点选择了1801年,为什么要选1801年开始呢?(生:)工业革命最早什么时候开始的呢?(生:1765年在英国开始,而其他国家当时还没有开始工业革命)师:而且我们看工业革命成果需要在一段时间区间里才能看到成果,所以从1801年开始。
第二个时间点选择了1851年,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呢?(生:四个国家开始陆续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化成果开始显现)第三个时间点1881年呢?(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在各国同时开始了),那么1901年呢?(生: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在进行中,科学研究与工业成产密切结合,生产力大幅提高),最后结束的时间点为什么选在1911年呢?(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了。
)非常好,我们了解了这张图表的基本信息。
问题:同学们以老牌工业化国家英国和新兴工业国家美国这两个国家为例,分为两组,结合两次工业革命,从各个国家人口增长的趋势及原因来探讨人口增长速度与工业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包括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改善以及社会问题的出现。
本课的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的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拓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工业化进程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具体内容,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历史知识,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掌握其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2.教学难点: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的特点和原因,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2.教学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工业化进程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呈现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工业化国家的变化。
3.操练(15分钟)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的社会变化的特点和原因,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共同得出结论。
4.巩固(10分钟)通过练习题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工业化国家社会变化的理解和掌握。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教学过程:
导入:(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今年2月12日,美国航天局(NASA)发了一条朋友圈,将中国送上了热搜榜,这是一条什么样的朋友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展示新闻图片),这是今年年初NASA拍摄的地球照片,地球比二十年前变得更绿了,而这是中国和印度的功劳!中国的植被增加量占到世界植被增加量的25%,很多外国的网友小伙伴们也对中国竖起了大拇指!今天中国作为新兴国家,我们在全力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同时没有忘记保护我们的家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那么在工业化开始的19世纪,当时的工业化国家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寻这些变化!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农业实现机械化生产,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再加上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死亡率下降,因此人口迅速增长。
我们通过一张图表来了解一下当时的人口增长情况。
图表见教材P24
师:图表展示了英、法、德、美四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为什么要选取这四个国家?
(生:这四个国家都参与了两次工业革命,工业化程度比较高,人口增长幅度明显。
)
师:图表选用了5个时间节点,截取了4个时间区间来看每个时期的人口增长情况,首先第一个时间点选择了1801年,为什么要选1801年开始呢?(生:)工业革命最早什么时候开始的呢?(生:1765年在英国开始,而其他国家当时还没有开始工业革命)师:而且我们看工业革命成果需要在一段时间区间里才能看到成果,所以从1801年开始。
第二个时间点选择了1851年,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呢?(生:四个国家开始陆续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化成果开始显现)第三个时间点1881年呢?(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在各国同时开始了),那么1901年呢?(生:第二次工业革命正在进行中,科学研究与工业成产密切结合,生产力大幅提高),最后结束的时间点为什么选在1911年呢?(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了。
)非常好,我们了解了这张图表的基本信息。
问题:同学们以老牌工业化国家英国和新兴工业国家美国这两个国家为例,分为两组,结合两次工业革命,从各个国家人口增长的趋势及原因来探讨人口增长速度与工业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
请两个小组分别展示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英国组:英国人口增长趋势是整体增长,速度先快后慢。
工业革命首先爆发在英国,英国的工业化水平是最高的,经济发展快导致人口增长幅度大,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大部分科技发明集中出现在美国和德国,英国不愿更新设备,使用新技术,所以工业发展速度下降,人口增长速度下降。
生——美国组:美国人口增长趋势:高速增长;美国从19世纪初就开始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初主要集中在北方;19世纪60年代,南北战争结束,美国市场统一,再加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革新,美国经济迅速腾飞,人口飞速增长)
工业化推动了人口的迅速增长,那么,这么多的人口,他们会从事哪些行业呢?
材料二: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各行业就业状况示意图
观察材料二,说出从1801年——1901年,劳动力就业状况有哪些变化? (生: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变少,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的劳动力越来越多) 材料三:19世纪美国工厂的照片和美国的街头广告
看看材料三的两张图片,劳动力又有哪些变化呢?
(生:妇女走进工厂,开始成为劳动力)
工业革命使大量的劳动力走进工厂,从事工业生产,在工厂里,资本家们将工人集中起来,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将它们进行分工,各个部门协同劳作,完成工业活动,接下来,咱们就来看看在一个棉纺织厂里完成整个工业活动的过程。
首先我们需要购买原料,那负责的工人得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够胜任呢?(熟悉棉花原料产品,了解棉花品质,有收购经验);设计棉布图样的设计部门需要什么样的工人呢(了解市场潮流,有一定绘画基础);生产工人呢?(有一定的机械操作经验,会熟练操作机器);最后得把棉布销售出去,销售的工人得是(熟悉市场,有一定的沟通能力,拉来客户)。
非常好,从这一整个工业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工业革命对于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是比较高的,那这么多高素质的劳动力
到哪里去找呢?该怎么提高人口素质,适应劳动力发展的需要呢?
(生:发展教育,大众教育)
(板书)变化二:大众教育
材料四:英国和德国的教育发展图
英国德国
19世纪20年代
19世纪60年代
19世纪70年代
颁布《初等教育法》
1880年
1889年
分析材料四,找出19世纪德国和英国教育发展情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相同点:它们在19世纪都开始发展教育;它们都注重发展义务教育和技术教育。
不同点:德国发展教育的时间要早于英国)
材料五:19世纪70年代末,德国在生产技术上消除了与英国的差距,在电气、化学等新兴工业方面超过了英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世界史·近代史编》吴于廑、齐世荣为什么德国的教育发展会早于英国呢?
(生:为了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学习英国的先进技术,发展工业;而英国在工业革命中技术领先,直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速度下降,才意识到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性。
)
随着工业化由欧美席卷世界,中国开始被动工业化进程,中国的工业化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作为近代工业化的先锋阵地天津,近代教育也得以发展。
(图片展示)
这是严复曾经任教的北洋水师学堂
这是培养化学、机器、绘图等专科人才的北洋工艺学堂。
这是李大钊毕业的院校北洋法政专门学堂
这是邓颖超曾经就读的北洋女子师范学院
还有严修、张伯苓创办的南开系学校(南开小学、南开中学、南开女子中学、南开大学)到20世纪初,天津的小学堂(官办+民办)已经达到百余所。
工业化的发展必然推动人口流向城市;近代教育的发展则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发展。
(板书)变化三:城市化的成就
我们来观看一段19世纪最为流行的无声影片,大家找一找在当时的城市里都有哪些变化?
(视频反馈展示:
城市景观建设:伦敦水晶宫,埃菲尔铁塔,新城市圣彼得堡,伦敦大本钟,自由女神像;大型钢铁建筑越来越多,高大建筑开始出现,高楼林立;碎石铺设道路,道路越来越宽敞:香榭丽舍大街、里伏尼大街。
城市公共交通:公共交通——公共马车有轨马车有轨电车、地铁,汽车的出现。
城市生活设施:电灯的普及,城市照明——煤气灯油气灯电灯,;电影摄像机和放映机的出现,电梯的出现;电影院、咖啡厅、酒吧、公园、公共图书馆、体育馆开始在城市中大量出现;抽水马桶出现,下水道排污系统的修建和自来水系统的出现。
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咖啡厅文化开始形成,咖啡厅成为人们办公休闲的去处;公共交通的发展使人们可以选择较远、较便宜的地方居住;休闲娱乐的方式更多;时间观念的加强;教育学习观念的出现。
)
19世纪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咱们天津的城市化也随之发展起来,
公共交通:天津当时也出现了有轨电车:1906年,天津第一条公交线路白牌环城有轨电车开通运营,19世纪后期,老龙头火车站(即今天津站)建成。
景观建筑:可以开合的钢铁桥梁:天津的金汤桥、金钟桥、万国桥;19世纪80年代天津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市政管理机构——工程局,专门管理道路的修筑和维护。
天津的解放北路和北马路
生活设施:19世纪80年代天津英租界开始使用煤油灯和油气灯进行道路照明,后来,19世纪末期,还在当时租界里修建了跑马场,马场道的由来。
19世纪城市化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舒适,但是在人口大量涌入的城市化早期和工业化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板书)变化四:社会问题
请同学们依据课本P25、P26进行自主学习,找出工业化国家出现的社会问题有哪些,问题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生:工业化的发展,排放了大量的废气和废水,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伦敦在19世纪的时候被称为“雾都”,狄更斯有一部著作就叫做《雾都孤儿》。
城市化早期人们的居住环境差,特别是工人的工作环境,卫生条件差,传染病肆虐;城市人口密集产生了大量的城市垃圾,传染病肆虐,城市成为了贫穷、
疾病和犯罪的集中之地。
工人工作的环境非常恶劣,工伤事故频发,超长的工作时间和微薄的收入不成正比,并且时刻面临着失业的威胁。
大机器的采用,把妇女和儿童卷入劳动力市场,他们的境况更加悲惨。
(补充童工的照片)
这就造成了资本家和工人的贫富分化,少数资本家掌握着社会大部分社会财富,工人陷入“赤贫”,对社会越来越不满,工人运动开始兴起。
)
小结:工业化自欧美走向世界,它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积极的变化——人口增长、大众教育和城市完善,消极的变化则是社会问题;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成为了全球工业化的后事之师,咱们中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吸取前人经验,避免走弯路,分化城市职能,调整工业结构,发展绿色GDP,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地球变得更绿!
好的,今天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