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学习]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刘姥姥进大观园》导学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24年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

2024年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
2024/2/2
教材内容
《刘姥姥进大观园》是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重要课文,选自清 代作家曹雪芹的《红楼梦》。
教材定位
本文作为一部古典名著的节选,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 。通过学习本文,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风貌和人情世 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4
学情分析及预期目标
学情分析
农村妇女的典型代表,朴实、善良、机智。
贾母等人物形象
与刘姥姥形成鲜明对比的贵族阶层人物特点。
人物塑造手法
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10
情节发展与高潮部分剖析
2024/2/2
情节梳理
01
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刘姥姥进大观园的主要情节。
高潮部分分析
02
深入剖析文中的高潮部分,如刘姥姥在宴会上的表现等。
14
修辞手法鉴赏及模仿创作
01
02
03
修辞手法
本课涉及多种修辞手法, 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并 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2024/2/2
鉴赏
通过对课文中的精彩语句 进行赏析,引导学生体会 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巧妙 之处。
模仿创作
鼓励学生模仿课文中的修 辞手法,进行简单的创作 练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
22
05
练习题设计与解题策略分享
2024/2/2
23
针对性练习题类型选择
01
02
03
04
填空题
针对课文中的关键词汇、短语 、句子等进行挖空,考查学生 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选择题
设计针对课文内容、人物形象 、情节发展等方面的选择题, 考查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简答题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设计及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设计及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设计及导学案(无答案)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一、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疏通字词,了解文意;初步了解曹雪芹和《红楼梦》。

通过个性鲜明的语言、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②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本文的结构内容,分析、概括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作者写这场“笑剧”的用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奢侈与腐朽,体会作者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同情。

学习重点:疏通文意,了解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作者写这场“笑剧”的用意”。

学法指导:利用信息化技术希沃白板实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老师自带一本《红楼梦》进入课堂。

有一部书,它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几百年来,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风靡,几代人为之赞叹,甚至专门成立了研究学会,这就是《红楼梦》。

书中有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但通过作者的妙笔,她却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她看似与贾府毫不相干,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她用她的视野见证了贾家的荣辱兴衰,她就是刘姥姥。

今天,让我们随着曹雪芹的妙笔,看一看刘姥姥在大观园里上演了一9/ 1.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设计及导学案(无答案)场怎样的好戏。

(二)助学资讯:借助希沃白板可以做名著解读的网页链接,这样有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了解的不同层次的内容。

1.作者简介:曹雪芹(约1715—约1763年),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小说家。

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

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2.作品介绍:《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讲述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刘姥姥进大观园》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对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描述,展示了贾府的奢华与腐败,以及封建社会的阶级差异。

课文以刘姥姥的视角,描绘了她在大观园中的所见所闻,使读者对贾府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文语言幽默风趣,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但学生对封建社会的了解可能不够深入,对课文中的某些词语和句子可能存在理解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封建社会的阶级差异,体会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态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2.难点:对封建社会的理解,以及对课文中的某些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形式,营造生动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音乐、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课文翻译和注释,以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参考。

3.准备相关练习题,以便在巩固环节进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了解贾府的大观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然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配套k12学习]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新人教版(2)

[配套k12学习]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刘姥姥进大观园教案新人教版(2)
宝玉笑时钻到贾母的怀里,反映出他的天真、孩子气的性格特点;
惜春笑得肚子疼,让奶姆给揉肠子,反映出她娇气、孩子气的性格特点;
贾母笑得眼泪流了出来,反映出她仁慈、富有同情心的性格特点。
2.描写这些“笑”态有什么作用?
众人的笑各具情态,惟妙惟肖,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巧妙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身份地位、年龄、性格特征和体质特点。描绘了一幅封建规范森严,长幼尊卑有序的封建社会的透视图,也从侧面表现了刘姥姥演技的高超。
环节二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曹雪芹(约1715—约1763年),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小说家。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2.作品介绍:《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讲述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蓼溆(liǎo xù)麈尾(zhǔ)戗金(qiàng)篾片(miè)银箸(zhù)
砒霜(pī)调停(tiáo)撮弄(cuō)发怔(zhèng)筵席(yán)
理解词语。
调停:安排,处理。
环节二




撮弄:戏弄。
发怔:发呆。
促狭:爱捉弄人。
三、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三、品析“笑”料
勾画出文中对刘姥姥的描写,分析刘姥姥在这场笑剧中表现出了怎样的性格特点?

第25课《刘姥姥进大观园》导学案 2

第25课《刘姥姥进大观园》导学案 2

《刘姥姥进大观园》学历案【主题与课时】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标要求】L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4.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把握小说的结构和内容,整体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的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

3、亲近经典名著,加深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设计说明:本课学习目标的确定,基于课标要求,目标1在通过阅读过程中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掌握小说的结构和内容,从而进一步把握住人物的形象。

目标2通过结合课文中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的语句描写,来分析出人物的具体形象。

锻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技巧和能力。

目标3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提高鉴赏能力,从而增加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

【评价任务】【资源与建议】1.《刘姥姥进大观园》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四篇选读课文。

本单元节选的是我国古典长篇名著的几个片段。

《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自《红楼梦》。

出身乡村的刘姥姥来到了贾家,凤姐导演了一幕闹剧,塑造了一个貌似直爽、快直、艰辛、勤俭、穷酸的农民形象,而实际上刘姥姥是一个风趣幽默、善于逗乐的老妪,她有着机敏睿智的头脑,是一个阅历丰富、洞晓人生的智者, 是乐观进取、直面生活的老人。

她与高贵阔气的贾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封建官僚与穷苦百姓差距之大,讽刺了当时的封建社会。

2、传统小说的结构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期中人物形象的分 析主要是抓住人物外在形象特点(身份、职业、地位等)和人物内在性格特点(语 言、动作、神态等)两方面来完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四课《刘姥姥进大观园》精品教案1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四课《刘姥姥进大观园》精品教案1

《刘姥姥进大观园》名师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文意,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的,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2.分析、概括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3.理清课文的结构内容。

4.体会作者写这场“笑”剧的用意。

重点难点1.理清课文的结构内容2.分析、概括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形象,视频导入多媒体显示:作者的图片生平及《刘姥姥进大观园》的视频片段。

同学们通过课件我们对作者及本文的主人公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通过刘姥姥的言行举止来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疏通字词快速朗读课文。

2.划分课文结构,并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3.讨论明确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写凤姐、鸳鸯设局取笑刘姥姥。

第二部分(第4~10段)写刘姥姥上演“笑剧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11段):写刘姥姥上演“笑”剧后的感慨及风姐、鸳鸯以实情相告。

三、跳读课文,重点探究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了一场“笑”剧。

这场“笑剧是谁导演的?她们为什么要导演这场“笑”剧?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2.教师提示、明确刘姥姑进大观园后“表演”的这场“笑”剧,是由凤姐鸳鸯导演的。

她们觉得刘姥姥的言行举止与大观园里的人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很滑稽可笑,于是就拿刘姥姥来取笑。

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着作者的悲悯与尊敬,作者正是以悲悯、尊敬的眼光来描写刘姥姥这位胖手胝足换取温饱的市井小民的;同时,作者也透过刘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的景象,对贾府的腐败进行了深重的谴责四、赏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刘姥姥便伸.筷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

(1)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2)教师提示、明确这是凤姐让刘姥姥吃鸽子蛋时的情形:鸽子蛋本来就小,筷子沉且滑,刘姥姥对大观园这样的场合又很怯懦,于是吃鸽子蛋时的滑稽就可想可知。

部编九年级上册24《刘姥姥进大观园》导学案附答案

部编九年级上册24《刘姥姥进大观园》导学案附答案

24《刘姥姥进大观园》导学案【学习目标】1.梳理小说情节,把握主要内容。

2.通过对人物典型语言和动作的分析,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

3.了解不同人物“笑”的特点。

4.了解《红楼梦》,加深对传统名著的热爱。

【学习重点】了解《红楼梦》,加深对传统名著的热爱。

【学习难点】分析、概括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播放《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的视频。

视频里的这个老人就是刘姥姥,她本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但通过作者的妙笔,她却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她看似与贾府毫不相干,却又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她的出现使四大家族这样的富贵豪门和平民社会的现实背景相联系,而且她见证了贾府的荣辱兴衰。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曹雪芹的妙笔,看一看刘姥姥在大观园里上演了一场怎样的好戏。

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戗.金(qiàng) 李纨.(wán) 蓼.溆(liǎo)银箸.(zhù) 撮.弄(cuō) 发怔.(zhèng)岔.气(chà) 促狭.(xiá) 筵.席(yán)2.作者链接。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

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颙之子(一说曹兆页之子)。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

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

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

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

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3.背景链接。

在《红楼梦》中,刘姥姥曾三次进出荣国府,第一次是因为家里生活困难,进荣国府向凤姐讨要银钱以度日。

第二次是在一个丰收年后,给贾府送去一些土产品表达作为远方亲戚的心意。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刘姥姥进大观园》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刘姥姥进大观园》优秀教学案例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的过程中,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概括课文内容:为学生梳理课文的情节,讲解刘姥姥进大观园的背景,介绍主要人物关系。
2.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对刘姥姥的语言、行为、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分析她的形象特点,以及她与其他人物之间的互动。
3.环境描写讲解:详细讲解大观园的环境描写,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中的美景描绘。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刘姥姥进大观园》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中,《刘姥姥进大观园》作为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不仅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展现了曹雪芹先生精湛的写作技巧。本案例旨在通过对该课文的深入剖析,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并结合实际生活,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体会作品背后的深刻寓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不仅了解《红楼梦》这一文学巨著,还能深入体会刘姥姥这一角色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从而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课文《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基本内容,了解《红楼梦》的背景知识,认识刘姥姥这一角色的形象特点。
2.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和情节安排,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掌握并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句,领略作者曹雪芹的写作风格。
4.能够通过阅读、思考和讨论,对课文进行深入剖析,提炼出作品的主旨。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沉浸在《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经典文学作品中,我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播放相关影视片段、展示图片等,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直观感受,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大观园之中,与刘姥姥一同经历她的奇遇。同时,我还会设计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不同角色的情感,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目标:1.疏通字词,了解文意,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3.分析、概括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4.体会作者写这场“笑剧”的用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在这部巨著中,有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她看似与贾府毫不相干,却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她用她的视野见证了贾府的荣辱兴衰,这个人就是刘姥姥。

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曹雪芹的妙笔,看一看刘姥姥在大观园里,上演了一场怎样的好戏。

二、知识梳理1、走进作者2、背景链接“刘姥姥进大观园”是活跃在人们口头的俗语。

凡读过《红楼梦》,没有不知道大观园的。

它“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的千姿百态、琳琅满目,真不愧“芳园应锡大观名”。

现存的曹雪芹写作的前八十回中,有一半以上的篇幅基本上是以大观园作为背景的。

它是全书主要人物活跃的舞台,重要情节展开的场景,而人物的思想性格也在它的衬托下得到充分的表现。

如果说《红楼梦》展现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大家庭经历的兴衰,那么大观园本身就是个有力的见证,它是《红楼梦》整个艺术构思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曹雪芹所着意创造的一个焕发出特殊光彩的古典园林建筑的艺术形象。

我们今天从现实主义创作角度来考察,它也是构成“典型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字词积累1、重点字蓼溆(lio xù)戗金(qiàng)篾片(miè)银箸( zhù)调停( tiáo)发怔( zhèng)麈尾(zh) 岔气(chà)促狭( cù)筵席( yán)铁锨( xin )2、多音字强(jiàng)强嘴哄(hng)哄骗省( shng)省会夹(ji)夹住( qiáng)强壮(hng)哄动(xng)省捂(jiá)夹衣(qing)勉强(hòng)哄抢3、形近字篾(miè)篾片镶( xing)镶嵌蔑(miè)蔑视攘(rng)推攘4、重点词调停:劝说双方停止纠纷。

捉弄:戏弄。

发怔:发呆。

促狭:喜好捉弄人。

筵席:酒席;宴会。

也指酒宴时的座位和陈设。

四、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本文的结构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写凤姐、鸳鸯等人设局取笑刘姥姥。

第二部分:写刘姥姥上演“笑”剧的过程及感慨。

五、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了一场“笑”剧。

这场“笑”剧是谁导演的?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的这场“笑”剧,是由凤姐、鸳鸯导演的。

2.她们为什么要导演这场“笑”剧?她们觉得刘姥姥的言行举止与大观园有些格格不入,甚至很滑稽可笑,于是就拿刘姥姥来开涮,取笑。

3.这场笑剧背后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着作者的悲悯与尊敬,作者正是以悲悯尊敬的眼光来描写刘姥姥这位胼手胝足,换取温饱的市井小民;同时,作者也透过了刘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的景象,对贾府的腐败进行了深重的谴责。

4.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各具情态的笑,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请说说主要人物的笑有什么不同,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1)凤姐、鸳鸯的笑而不露,反映出她们善于计谋,爱耍小手段,取笑、捉弄人的性格特点;(2)探春、史湘云、薛姨妈的笑自然流露,反映出她们率真、爽朗、不受拘束的性格特点;(3)林黛玉的笑又极力控制,反映出她含蓄、有教养而又谨慎的性格特点;(4)宝玉笑时钻到贾母的怀里,反映出他的天真、孩子气的性格特点;(5)惜春笑得肚子疼,让奶姆给揉肠子,反映出她娇气、孩子气的性格特点;(6)贾母笑得眼泪流了出来,反映出她仁慈、富有同情心的性格特点。

5.结合刘姥姥的言谈举止,分析这个人物形象。

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为了生活,她扯下自己的尊严,戴上一副丑角的面谱,变成一个引人发笑的对象。

刘姥姥是丑角,但她绝不是傻子,她早已知道是为了哄贾母开心,所以,刘姥姥不是傻子,而是一位“大智若愚”的人物,为了环境的需要,她不得不装作愚者,以此获得别人的同情,希望得到些恩惠。

六、课堂小结社会底层的一个农家老妇,来到京城贵族之家,与上流社会的贾母、王熙凤等人一起进餐,闹出了很多笑话。

作者通过雅与俗、庄与谐的对比,营造出强烈的喜剧效果,入木三分地刻画了这位来自农村的善良纯朴、言谈风趣、饱有见识,又趋炎附势、不失劳动人民本色的刘姥姥的形象。

七、拓展延伸作者想通过刘姥姥这位形象,体现一种什么样的文化?这一普通的农村穷老婆子形象衬托了一些像宝玉、凤姐、妙玉等大人物。

她对于升华小说主题,拓展其思想内涵也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刘姥姥这样一个小人物身上还体现了一种文化意义——俗文化。

八、课文图解刘姥姥进大观园开端:贾母早餐,鴛鴦、凤姐寻篾片发展:安排酒宴,刘姥姥入席举金筷高潮:刘姥姥逗乐,众人笑态各相异结尾:凤姐赔礼,鸳鴦解释见真心九、主题归纳文章通过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的这场“笑”剧,映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的景象,对贾府的腐败进行了深重的谴责。

基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D )A.径直( jìn) 蓼溆(lio) 戗金( qiàng)B.篾片(mì) 银箸( zhù) 调停( tiáo)C.发怔( zhng) 砒霜(p)传岔气(chà)D.筵席(yán) 厚道(hòu) 廑尾( zh)解析:A 项“径”读“jìng”。

B项“篾”读“miè”。

C项“怔”读“zhèng"。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A.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B.由于建成了公共自行车运行系统,为济宁市民“绿色出行”提供了便利条件。

C.国务院要求加快推进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速降费,加强服务水平。

D.如果将烟草税提高50%,可使烟民减少4 900万,避免约1 100万人不因吸烟死亡。

解析:B.缺主语,去掉“由于”,改为“建成的公共自行车运行系统”;C.搭配不当,“加强”改为“提高”;D.否定不当,删掉“不”。

3.细节能突出人物的性格。

《刘姥姥进大观园》中细致地描写了各具情态的笑,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说一说主要人物的笑各有什么不同,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1) 史湘云掌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

写出了湘云率真、爽朗、不受拘束的性格。

(2) 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

黛玉想笑又极力控制,反映了她含蓄、有教养又小心谨慎的性格。

(3) 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姆,叫揉一揉肠子。

惜春的笑反映出她的娇气、年龄小,还有很多孩子气的性格特点。

(4) 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

宝玉钻到贾母怀里,反映出他的天真和孩子气浓的性格特点,也表明了他在贾家尊宠的地位。

4.根据《红楼梦》相关知识填空。

(1)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该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为核心,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轴线,浓缩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时代内容。

(2) 《红楼梦》中“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指的是王熙凤,该人最善弄权术,例如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逼死尤二姐、破坏宝黛的婚姻,最后落了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悲剧下场。

(3)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这首诗揭示了《红楼梦》中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

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林黛玉,“美玉无瑕”指的是贾宝玉。

5.指出下面句子所用的描写方法。

(1)李纨笑劝道:“你们一点好事也不做,又不是个小孩儿,还这么淘气。

仔细老太太说。

”(语言描写)(2)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

(动作描写)(3)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

(神态、动作描写)(4)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掉梢眉,身材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外貌描写)6.下面是《红楼梦》第三回中林黛玉谢绝邀请的一段话。

请仔细揣摩黛玉的回话,从委婉、得体的角度做简要分析。

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

望舅母容谅。

”邢夫人听说,笑道:“这倒是了。

”于是黛玉告辞。

林黛玉简短的回话中包含了三层意思:充分肯定了对方的美意;申述了自己尽快离去的正当、充分的理由;表示改日一定从命,请求对方谅解。

黛玉的回话显得十分委婉、得体,得到了主人(邢夫人)的理解和尊重。

阅读理解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只见平儿同刘姥姥带了一个小女孩儿进来,说:“我们姑奶奶在那里?”平儿引到炕边,刘姥姥便说:“请姑奶奶安。

”凤姐睁眼一看,不觉一阵伤心,说:“姥姥你好?怎么这时候才来?你瞧你外孙女儿也长的这么大了。

”刘姥姥看着凤姐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心里也就悲惨起来,说:“我的奶奶,怎么这几个月不见,就病到这个分儿。

我糊涂的要死,怎么不早来请姑奶奶的安!”便叫青儿给姑奶奶请安。

青儿只是笑,凤姐看了倒也十分喜欢,便叫小红招呼着。

刘姥姥道:“我们屯乡里的人不会病的,若一病了就要求神许愿,从不知道吃药的。

我想姑奶奶的病不要撞着什么了罢?”平儿听着那话不在理,便在背地里扯他。

刘姥姥会意,便不言语。

那里知道这句话倒合了凤姐的意,扎挣着说:“姥姥你是有年纪的人,说的不错。

你见过的赵姨娘也死了,你知道么?”刘姥姥诧异道:“阿弥陀佛!好端端一个人怎么就死了?我记得他也有一个小哥儿,这便怎么样呢?”平儿道:“这怕什么,他还有老爷太太呢。

”刘姥姥道:“姑娘,你那里知道,不好死了是亲生的,隔了肚皮子是不中用的。

”这句话又招起凤姐的愁肠,呜呜咽咽的哭起来了。

众人都来劝解。

巧姐儿听见他母亲悲哭,便走到炕前用手拉着凤姐的手,也哭起来。

凤姐一面哭着道:“你见过了姥姥了没有?”巧姐儿道:“没有。

”凤姐道:“你的名字还是他起的呢,就和干娘一样,你给他请个安。

”巧姐儿便走到跟前,刘姥姥忙着拉着道:“阿弥陀佛,不要折杀我了!巧姑娘,我一年多不来,你还认得我么?”巧姐儿道:“怎么不认得。

那年在园里见的时候我还小,前年你来,我还合你要隔年的蝈蝈儿,你也没有给我,必是忘了。

”刘姥姥道:“好姑娘,我是老糊涂了。

若说蝈蝈儿,我们屯里多得很,只是不到我们那里去,若去了,要一车也容易。

”凤姐道:“不然你带了他去罢。

”刘姥姥笑道:“姑娘这样千金贵体,绫罗裹大了的,吃的是好东西,到了我们那里,我拿什么哄他顽,拿什么给他吃呢?这倒不是坑杀我了么。

”说着,自己还笑,他说:“那么着,我给姑娘做个媒罢。

我们那里虽说是屯乡里,也有大财主人家,几千顷地,几百牲口,银子钱亦不少,只是不像这里有金的,有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