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不平衡、美国金融危机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合集下载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和改革思路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和改革思路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在国际货币体系 改革中的重要策略之一。通过推动人 民币在跨境贸易、投资和金融交易中 的使用,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影 响力,为中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 更大作用奠定基础。
中国应加强金融监管与合作,与其他 国家共同应对跨境资本流动风险、金 融危机等全球性挑战。通过分享经验 和信息,加强监管标准的协调和统一 ,提高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抗风 险能力。
促进国际贸易和金融 秩序公平
推动国际贸易和金融秩序的公平性是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必要条件。应该 加强国际合作,减少对发展中国家的 贸易壁垒和资本流动限制,促进全球 经济的包容性增长。
中国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的角色和策略
积极倡导改革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加强金融监管与合作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应积极 倡导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推动建立 更加公平、稳定的全球货币体系。通 过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沟通,共同提 出改革方案和建议,争取更多国家的 支持和参与。
固定汇率制度存在内在缺陷。虽然固定汇率制度能够减少 汇率波动,但它也可能导致国际收支失衡和金融危机。因 为固定汇率制度需要国家维持一定的外汇储备,当外汇储 备不足时,就容易引发金融危机。
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不足
缺乏有效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国际收支调节主要依赖市场机制和 国家的政策调整,但这种方式存在时滞和不确定性,难以有效解决全球性的国际收支失衡问 题。
3. 加强全球金融监管合作
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制定和执行国际金融规则,约束各国采取负责 任的宏观经济政策。这有助于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防止金融危机爆发。
改革思路
4. 推动数字货币发展: 随着科技的 发展,数字货币逐渐崭露头角。推动 数字货币的发展和应用,可以作为改 革国际货币体系的一种思路。数字货 币具有去中心化、可追溯性等特点, 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跨境支付效 率,并有助于打击洗钱、恐怖融资等 违法犯罪活动。

金融危机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货币自由化的进行,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国际货币体系类似于个体的神经系统,它对全球经济的健康运作具有决定性作用。

然而,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球经济体系受到极大的冲击和破坏,国际货币体系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改革。

本文将分别从货币政策、货币制度和货币流动三个方面深入探讨金融危机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

货币政策方面,金融危机加剧了各国的货币宽松政策。

2008年全球股市崩盘、商品价格下跌和信用风险导致了一轮货币宽松浪潮。

在此背景下,许多国家出台了货币政策利率的降低、量化宽松和货币超发等一系列政策手段。

这种货币宽松政策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加速了全球经济恢复的速度和迅猛性;另一方面,它也导致了某些国家通货膨胀的危险。

货币政策方面的变化,对于国际货币体系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需要各个国家共同协商调整货币政策,以达到全球通货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目标。

货币制度方面,金融危机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高峰时期,美元一度面临崩盘风险,人民币等非主要储备货币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

危机初期,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特点是美元依然处于统治地位。

然而,随着危机的深化,这种格局逐渐被打破。

其他主要货币例如由欧元主导的亚欧货币区也得以发挥自己的作用。

针对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变革的趋势倾向于多元化和分散化,也体现出针对危机的应变和调整。

货币流动方面,金融危机对国际货币的流动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由于信用市场的崩溃引起的信任危机,国际货币体系遭遇了空前的流动性危机。

这一危机表现在资本的流动减缓、银行之间的信贷收缩和资产的估值更加困难,基本上所有与国际货币流动相关的环节都受到了波及。

这一危机更是表明货币流动的合作性和稳定性,需要各个国家共同协商改善监管机制,防范未来的危机。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是多重和复杂的。

它不仅对货币政策产生了影响,并且催生了充满变革的货币制度,还暴露了国际货币流动的风险和不足。

全球经济失衡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全球经济失衡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金融 与投 资 ・
全 球 经济 失衡 与 国际货 币体 系改革
阙澄 宇 ,李丹捷
( 东北财 经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 院,辽宁 大连 1 1 6 0 2 5 )

要 :本文在 考察全球 经济失衡 内在逻辑 和具体 表现 的基 础上 ,探 讨 了现 行 国际货 币体 系对
全球 经济失衡 的影响机制。分析表明 :全球经济失衡主要体现 为全球经 济的 “ 结构性失衡”;现 行 国际货 币体 系中国际储备货 币发 行约束机 制 的缺 失 、国际收 支汇 率调 节机 制的 失灵以及 浮动 汇率制度 下的国际资本流 动 ,不仅 导致 和 固化 了全球 经 济 失衡 ,而且使 失衡 态势进 一步加 剧 。 笔 者认 为 ,推动 构建 多元化的 国际货 币体 系,是矫 正 全球经 济失衡 ,有 效避 免危 机发 生的重要
途径 。
关键词 :全球经 济失衡 ;国际货 币体 系;经常项 目;资本 流动 中图分类号 :F 1 1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0 — 1 7 6 X( 2 0 1 4 ) 0 2 - 0 0 3 7 - 0 9
2 O世纪 9 0年 代 以后 ,全球 经济 运行呈 现 出两个 明显 的趋 势 :一 是 世 界贸 易规 模 持续 扩 大 ,国际 投 资 日趋 活跃 ,全 球经 济快 速增 长 。二是 全球 经济 失衡 问题 日益严 重 ,金融 危机 频发 ,并~ 直 困扰着
第2 期( 总第 3 6 3 期)
2 0 1 4 年2 月
财 经 问 题 研 究
Re s e a r c h o n F i n a n c i a l a n d Ec o n o mi c I s s u e s

国际金融研究内容

国际金融研究内容

国际金融研究内容
国际金融的研究内容包括:
1. 外汇汇率:这涉及到对货币之间交换的研究,包括外汇市场的运作、汇率的决定因素等。

2. 国际收支:这是指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易总额,包括商品和服务贸易、投资、援助等。

国际收支的研究关注其平衡和不平衡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政策调整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3. 资本流动:这涉及到资金在国际间的流动,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外汇交易等。

资本流动的研究关注其动因、影响和调控。

4. 国际货币体系:这包括对国际货币、国际储备资产的研究,以及探讨国际货币合作和政策协调等。

5. 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这是研究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经营活动和跨国银行的业务模式、风险管理等。

6. 国际金融市场:这包括对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金融创新、金融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7. 区域金融一体化:这是研究各国间金融合作的深化过程,包括区域内的货币合作、资本流动等。

8. 国际金融危机:这是研究金融危机在国际间的传播机制、防范措施和应对策略等。

9. 全球经济失衡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这是研究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影响和应对策略,以及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方向和措施等。

以上只是简要概述了国际金融的主要研究内容,实际上,国际金融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其研究内容也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扩展。

金融危机对国际货币体系影响

金融危机对国际货币体系影响

金融危机对国际货币体系影响金融危机是指金融机构面临巨大衰退、倒闭或破产的危机状态。

2008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是自1929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严重影响了全球经济。

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货币体系遭受了一系列的影响和变化。

首先,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受到严重挑战。

金融危机导致投资者失去信心,全球资本市场崩塌,成为金融危机的根源。

由于国际货币体系受到全球资本市场的影响,因此,全球资本市场的崩溃直接导致了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

其次,国际货币体系的灵活性受到了影响。

金融危机暴露了国际货币体系的一些缺陷和不足,例如,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过于强大,并且在危机期间流动性不足。

这显示出国际货币体系需要更高的灵活性来适应全球经济增长的动态变化。

第三,国际货币体系的多边合作受到了影响。

在金融危机中,全球最大的金融机构都受到了冲击,特别是美国的华尔街银行和保险公司。

这表明国际货币体系需要由各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共同合作来应对全球经济危机。

最终,国际货币体系的治理结构也受到了影响。

金融危机加快了新兴经济体的崛起,特别是中国、印度和巴西。

作为经济体量和国际贸易发展最快的国家,新兴经济体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和作用正在增加。

因此,国际货币体系需要相应地调整其治理结构,以反映全球经济的现实情况。

在国际货币体系陷入危机之后,世界各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来缓解和解决危机。

与此同时,各国政府也认识到了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影响力和地位。

一些国家尝试通过加强合作来应对危机的挑战,以创造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国际货币体系。

总之,金融危机为国际货币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尽管危机期间出现了许多缺陷和限制,但是危机也加速了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和创新。

未来,国际货币体系需要继续加强合作,提高稳定性和灵活性,以适应全球经济的持续变化。

破解“特里芬难题”与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

破解“特里芬难题”与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

破解“特里芬难题”与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理论和实践均证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冲突是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动因之一,它对当代世界经济金融造成重创。

在当前形势下,如何破解“特里芬难题”,解决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性,是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特里芬难题”及其破解之难1960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特里芬在《黄金与美元危机》-书中提出:“任何一国货币若充当国际货币,则必然在货币的币值稳定与其供给方面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各国持有国际货币增加,会要求该国通过国际收支逆差来输出货币,但这样做会使该国货币贬值;另一方面,作为国际货币必须维持其币值稳定,因而该国又不能持续逆差”。

此即著名的“特里芬难题”。

“特里芬难题”是在国际货币体系演进中产生的一个历史概念,它揭示出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以一国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资产的体系必然面临货币供给与币值稳定之间的矛盾,是不可弥补的制度缺陷。

该命题预见并见证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历经“美元荒--美元灾--美元危机”的运行过程及最终的陷于崩溃。

国际货币体系演进到“牙买加体系”后,虽然国际结算与储备货币开始实现多元化,但美元的核心地位并没有发生改变,该体系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

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再次显露出国际货币体系的重大缺陷,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势在必行。

然而,当前这一改革面临诸多困难。

一难:美国既得利益难弃。

不论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还是在牙买加体系下,美国依靠其经济霸主地位.通过对外投资、资金借贷以及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购买等形式,向全世界发行了大量美元,给其自身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首先,美国通过发行用作国际货币的美元获得了巨额的铸币税。

铸币税是政府通过发行货币所取得的利润,在以纸币为基础的信用本位制下,铸币税就等于纸币的印制费与其面值之间的差额。

据美国联邦储备机构估计,美元作为国际清算和对外支付的主要手段,目前在全世界流通的现钞总额将近7000亿美元,大约2/3被其他国家所持有。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全球金融治理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全球金融治理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全球金融治理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国际货币体系和全球金融治理也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

在这个背景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和全球金融治理成为了全球各国积极探索的方向之一。

一、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货币体系开始面临更加复杂的挑战。

目前全球主要采用的国际货币体系以美元为主导,这导致了美元的全球霸权地位和全球金融市场对美元的过度依赖。

为了改变这种不平衡的局面,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应运而生。

首先,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应加强货币多元化。

目前全球主要货币供应以美元为主,这使得全球金融市场容易受到美国经济波动的影响。

因此,推动其他国家货币的使用,比如欧元、人民币等,可以减少全球金融市场的风险,提高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其次,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需要提高新兴经济体的话语权。

当前,后发国家经济发展迅猛,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然而,这些国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相对较低。

应该通过增加新兴经济体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代表性,给予他们更多的发声权。

最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还需要加强监管和合作。

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催生了各种金融创新,也带来了一系列金融风险。

为了避免再次发生类似2008年金融危机的事件,各国应加强监管合作、信息共享,建立一个相互联系且相互监督的全球金融监管体系。

二、全球金融治理全球金融治理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包括国际金融机构的改革、全球金融规则的制定和实施等方面。

首先,国际金融机构的改革是全球金融治理的核心问题。

目前,国际金融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的权力结构仍然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度相对较低。

应该通过改革现有国际金融机构的决策机制,增加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提高全球金融治理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其次,全球金融规则的制定和实施也是全球金融治理的重要内容。

全球金融市场的规模和复杂性给规则制定带来了很大挑战。

美元本位、全球经济失衡与国际货币体系的调整

美元本位、全球经济失衡与国际货币体系的调整
年 美 国 、德 国 和 日本 的 国 际 收 支 状 况 。从 表 1 们 可 以看 出 ,1 7 年美 我 90 一0 G0 0 _00 80
资料 来 源 :BE ( 国经 济 分 析 局 ) A 美 。
国 的 贸 易 顺 差 额 为 2 亿 美 元 ,经 常 6
项 目差 额 为2 . 美元 ,而 到 17 3亿 3 91
额分别 为4 . 2 8、4 . 3 亿美元 ,而 日本的贸易 5 和6 . 5 6 差 额则 分 别 为3 . 96、7 .和 8 . 美 元 ;在 经 常项 79 97 亿
目方 面 ,德 国的经 常项 目分别 为87、83 8 美 . .和 亿 元 , 日本 的经常 项 目差额 分别 为 1. 97、5 8和6.亿 62 美元 。有数 据显 示 ,这一 时期 ,美 国的逆 差 主要 是 日本 和 德 国等 国家所 致 ,因此这 一 时期 的全球 经济 失衡 主要 表 现为 美 国 的贸易 收支 和经 常项 目的大量 逆差 , 日本 、德 国等 国家 的贸易 收支 和经 常项 目顺 差 ,这是 美元 本 位制 以来 的第 一次 全球 经济 失衡 ,
1. 4 亿美元 ,比上年分别减少4 . 3 8 亿美元 和3 . 6 7 亿 6
美 元 。 17 年 ,美 国贸易逆 差额 和 经常项 目差额分 92
存 在 ,为 了稳 定 国 际货 币 体 系 ,在 美 英 的倡 导 下 , 布 雷顿 森林 体 系得 以建 立 。布 雷顿 森林 体 系确 立 了
从2 世纪6 年代 中期开始 ,随着德国、 日 0 0 本等 国家 经 济 实力 的增 强 , ‘ 里 芬 难 题 ” 越 发 明显 , 特
美 元 本位 制 以来 的第 一 次全球 经 济失 衡 出现 。如 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0 -10000 -20000 -30000
19 76 19 78 19 80
Financial Account, n.i.e.
19 82
19 8419 86Fra bibliotek19 88
19 90
19 92
19 94
19 96
19 98
20 00
20 02
东亚金融危机以前,债务国:经常项目逆差,资本项目顺差。 东亚金融危机之后,?国: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逆差。 1999年后的数年中,双顺差
资料来源:IMF
Current Account, n.i.e. Financial Account, n.i.e.
东亚金融危机以前,经常项目逆差,资本项目顺差。 东亚金融危机之后,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逆差。 2004年, 双顺差
印度尼西亚国际收支
15000
Current Account, n.i.e.
• 四类贸易顺差国的去向
– – – – 日本 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 (excluding Japan and China) 石油输出国 中国
• 理论判断和经验观察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结构的变化
1. 2. 3. 年轻债务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储蓄水平低,必须从外国获取商品和资本, 该国经常项目中的贸易项目和投资收入项目(债务利息和FDI红利)同时是逆 差。经常项目逆差通过资本项目顺差来弥补,因而该国是债务国。 成熟债务国:由于出口行业的发展,贸易项目由逆差转变成顺差,但贸易顺差 还不足以抵消投资收益逆差。该国依然有经常项目逆差和资本项目顺差。 债务偿还国:该国经常项目中的投资收益项目依然是逆差,但贸易顺差抵消了 投资收益(债务利息和FDI红利)汇出,因此呈现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逆 差,即该国已成为资本输出国。 年轻债权国: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逆差进一步增加。此时,该国的投资收 益已经由逆差转变为顺差。 成熟债权国:由于人口老龄化、竞争力下降等原因,该国将出现贸易逆差。但 是,由于海外资产的积累,投资收益项目的顺差大量增加,在保持资本项目逆 差的同时,该国依然能够保持经常项目顺差。 债权减损国:由于储蓄不足,投资收益顺差不足以抵消贸易逆差,因而出现经 常项目逆差。而海外资本回流导致资本项目顺差。该国的海外资本净值逐渐减 少。如果这种趋势无法扭转,该国将无可避免地陷入衰弱。
Current Account, n.i.e. Financial Account, n.i.e.
东亚金融危机以前,经常项目逆差,资本项目顺差。债务国?
东亚金融危机之后,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逆差。突然变成成熟债权国? 当然不是。
韩国国际收支
50000
Current Account, n.i.e.
• 概念2:国际收支平衡表~CA+K ≡ △F
– CA=X-M+净投资收入
• • • •
CA>0: K>0: CA+K ≡ △F ≠0: CA+K ≡ △F>0:
– CA>0, K>0→ △F >0:
经常项目顺差 资本项目顺差 国际收支不平衡 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储备增加
双顺差
• CA+K ≡ △F <0:
• 美国净外债/GDP比: 19%
The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 (BEA)
2006 数字
全球不平衡的可持续性


全球不平衡的可持续性=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的 可持续性问题 可持续性问题的两重含意:
– 美国的净外债/GDP比是否会趋于某一稳定值?
• •

∑CA =NIIP =净外债 如果净外债/GDP→∞
4.
5. 6.
日本的国际收支
200
Current Account, n.i.e.
150 100 50 0 -50 -100 -150
Financial Account, n.i.e.
19 77
19 79
19 81
19 83
19 85
19 87
19 89
19 91
19 93
19 95
19 97
19 99
全球不平衡、美国金融危机和国 际货币体系改革
社科院研究生院
2009年9月24日 余永定 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全球不平衡(global imbalances): 基本概念和关系式
• 概念1: 国民收入恒等式→(I-S)+(G-T) ≡M-X
– 为简化分析,以后把M-X等同与经常项目逆差。严格来说,通过对I的定义,上式可写为:(I-S)+(G-T) ≡-CA。CA代表贸易顺差
• I≠S: 投资与储蓄不平衡 • G≠T: 政府收支不平衡 • (I-S)+(G-T) ≡(I-S)+ (GI+GC-T) ≡(I+GI)-(S+T-GC) ≠0: 国内储蓄和国内投资不平衡 • ≡ M-X≠0: 外部不平衡 • (I-S)+(G-T) ≡ M-X ≠0
– 国内储蓄和国内投资不平衡必然意味外部不平衡,反正亦然 – 恒等关系≠因果关系 – 因果关系要靠实证分析确定
贸易顺差国是否会继续为美国逆差融资?
• 若是。这意味着
– 对美保持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逆差(在美国购买金融资 产,进行直接投资等,如日本一直以来的情况) – 对美保持经常项目顺差,中央银行增持美元外汇储备(由于 资本市场情况不同,外汇储备增加量可能大于、小于、等于 经常项目顺差)
• CA>0, K=? ,但△F>0
10000 5000 0 -5000 -10000 -15000
19 81
Financial Account, n.i.e.
东亚金融危机以前,经常项目逆差,资本项目顺差。 东亚金融危机之后,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逆差。 2004年, 双顺差
19 83 19 85 19 87 19 89 19 91 19 93 19 95 19 97 19 99 20 01 20 03
20 01
20 03
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逆差。成熟债权国。
20 05
泰国国际收支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19 75 19 77 19 79 19 81 19 83 19 85 19 87 19 89 19 91 19 93 19 95 19 97 19 99 20 01 20 03 20 05
美国净外债/GDP比的动态增长路径及 稳定值的确定
极根 限据 值 为 年 的 初 始 条 件 , 美 净 外 债 /GDP 比 的 2003 98%
ca z Ce n
1
nt
Where z is NIIP/GDP ratio, ca is the CA/GDP ratio,n is growth rate. According to the simulation made by a student of mine. assuming starting from 2003, we have the following initial conditions , NIIP/GDP=20% ,ca=CA/GDP= constant =4.82%,The nominal growth rate of GDP = constant = 4.9%. The corresponding specific solution should be:
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和净外债的增长
30 25 20 15 10 5 0 -5 -1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 债务与还债能力(≈GDP)相比无限大,债务国最终将因为无法 还本、付息而陷于破产。
如果净外债/GDP=constant
– 例如,如美国的净外债/GDP比的极限值=200%,美国是否还 有能力还本付息?如果美国的净外债/GDP比=500%时呢?

净外债/GDP在趋于某一稳定值的过程中,外国是否
会继续为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融资。
Debt balance/GDP
Current account deficit/GDP
当然,光靠趋势外推是不够的。
美国净外债/GDP比极限值的不同估算
1.NIIP status quo: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at 1.5 percent of GDP,NIIP ratio 25 percent of GDP 2.Current account status quo: the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at about 5 percent of GDP, the NIIP would stabilize at 83 percent of GDP 3.Productivity view: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at 4 percent of GDP, which would imply a NIIP of 67 percent. 4.Global wealth view: a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narrowing to about 3 percent of GDP, NIIP at about 50 percent of GDP. 5. Issing view: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has to shrink to 2 percent of GDP, implying an NIIP of 33 percent. 6. Zero trade deficit: The logic of the primary-deficit/-surplus approach implies that the United States will eventually have to reduce its deficit on goods and services to zero. Net lending to the United States would be limited to the amount sufficient to cover net income payments (currently approximately zero) and net transfer payments (currently approximately half a percent of GDP). With a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0.5 percent of GDP, the implied NIIP would shrink to 8 percent of GD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