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不可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案1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案1一. 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理解法律对社会的重要性,认识到遵守法律的必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力量,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对法律有初步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法律的理解较为模糊,法治观念不够强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更好地理解法律的作用,增强法治观念,提高遵守法律的自觉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2.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3.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提高法治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2.如何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作用。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法治观念。
3.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法律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典型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相关法律法规资料,供学生查阅。
3.准备情景模拟道具和场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法律的标志,引导学生关注法律的重要性。
提问:“你们对法律有什么认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呈现(10分钟)展示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
案例内容可以涉及盗窃、抢劫等违法行为,以及法律如何制裁这些行为。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理解法律的作用。
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法律的重要性。
例如,设置一个购物场景,让学生扮演消费者和商家,模拟消费纠纷解决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法律如何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法律法规,了解法律对社会的影响。
第2单元 第5课 第1课时 法不可违

A.刑事违法行为
B.民事违法行为
C.行政违法行为
D.严重违法行为
返回
道德与法治 3.小明爸爸在送小明上学的途中,为赶时间闯了红灯,受到 扣3分以及200元罚款的处罚。这种行为的性质及处罚方式分 别是( B ) A.不道德的行为 舆论谴责 B.一般违法行为 行政制裁 C.一般违法行为 民事处罚 D.刑事违法行为 刑事处罚
④破坏了社会秩序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返回
道德与法治
课后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济南市公安消防支队指挥中心接到李某的报警电话,李某 称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庄附近的一个小区的售楼处起火,并
有人员被困。可是消防队员到场后,却发现售楼处并没有起
火。李某因谎报险情被行政拘留3日。李某的行为违反
了
,受到了
C.行政违法行为
D.犯罪行为
返回
道德与法治
6.尹某因扰乱市场秩序被人民法院处以罚金;佘某因扰乱公 共秩序被公安机关拘留十天。他们的行为分别属于( B ) A.一般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 B.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C.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D.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
返回
道德与法治 7.散播限制新车牌照谣言的某汽车销售员,被拘留十天;因 质量问题遭顾客起诉的某装修公司,被责令赔偿损失。他们 的行为分别属于( D ) A.一般违法和严重违法 B.民事违法和行政违法 C.行政违法和刑事违法 D.行政违法和民事违法
返回
道德与法治 10.2018年1月,G1747次列车在合肥站准备开车时,旅客罗
某(女)以等丈夫为由,用身体强行扒阻车门关闭,不听劝
阻,造成该次列车延迟发车。公安机关责令罗某认错改正,
5.1《法不可违》课件(共24张PPT)

一
较轻 严重
民法
民事责任
三
刑法
刑事处罚
(背)三类违法行为的相同点
1 2 3
都有社会危害性。
都是违法行为。 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判断下图分别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1
2
3
民事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02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他们这种行为违法吗?
探究分享
“定金”和“订金”混淆 不清,无法履行合同规定 的违约赔偿。
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所有权
探究分享
未经他人允许,将其照片
放到网站使用。
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权,给 他人的人格尊严造成侵害。
探究分享
出版社未经作者同意 发表其作品。
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挫伤 了进行创作作品的积极性。
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行为是指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主要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妨害 社会管理,轻微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违法行为。其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 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拘 留等。行政处罚一般由单位组织、公安机关作出处理。如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 网,殴打他人、违反交通规则等。
民事违法行为是指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的违法行为。民事 活动是由民法来规范的,通常包括购置财产、签订合同、劳动就业、经营创业、结 婚竺。民事权利是指人们从事各种民事活动享有的各种权利,包括财产权(物权、 债权和继承权)和人身权(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和 婚姻自主权等)。民事处罚一般由法院来判决执行或调解。
脚手架用的铁卡子客观上已经违法
学减轻家里的负担,他来到建筑工
法不可违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镜头三:出版社未经作者同意发表其作品
根据你的经验,上述行 为违法吗?为什么?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侵犯他人民事 权利,没有依 法履行合同
典型的民事违 法行为
扰乱公共秩序 妨碍公共安全 侵犯人身权利 侵犯财产权利 妨碍社会管理
最常见的行 政违法行为
7.如何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①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 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人们行为的底线是( C )
A.遵守纪律 B.不违背道德 C.不违法 D.不违规
3.违法行为是指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
止的行为。根据违反的法律,违法行为可分为( C )
A.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 B.违宪行为和非违宪行为 C.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D.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
4.下列属于违法行为的是( B )
①小东参与抢劫他人财物 ②小哲经常参与赌博、寻衅滋事、打架斗殴 ③小青周末没有参加社区的献爱心活动 ④小将多次拨打119谎报火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谎报火警、匪警、无端拨打“110”电话,故意移动、 损坏交通标志等行为,一般来说,公安机关给予处罚的依
7.一天,学生杨某拾获一个皮包,内有一部手机和几 百元人民币,他拒不交还失主反而占为己有。杨某的行为 属于( D )
A.行政违法行为 B.犯罪行为 C.刑事违法行为 D.民事违法行为
道德
行为规范 有哪些?
纪律Leabharlann 法律的特征?法律法律的作用?
规范作用、保护作用
法律规定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可以做什么, 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法律也为我们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行 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5.1 法不可违 PPT优秀课件

小组讨论要求:1.时间为5分钟。2.在学案上记录 3.音乐停讨论截止。 4 .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并发言,注意文明礼仪。
以下表为例,从抽烟、抄作业、打架三种不良行为中任选一种续写可能发生 的行为及后果,并谈谈对你的启示。
不良行为
违反的规则 是否是违法行为,如是, 属于哪种违法行为
故意破坏了家里 一个台灯
根据违反 的法律分 违反的法律
类
民__事__违法 民事 行为 法律规范
法律后果 民事责任
实例
欠债不还、侵犯他人权利、 没有依法履行合同
行__政__违法 行政
行政处分或 殴打他人、破坏铁路封闭
行为 法律规范 行政处罚 网、谎报险情
刑__事__违法 行为
刑事 法律规范
刑罚处罚
杀人、抢劫、故意伤害 致人重伤
依据课本P48-P50完成对违法行为的分类
根据对社会危 害程度分类 违法行为
社会危害性
行政违法行为 一__般__违法
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相对轻微
严__重__违法 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最严重
即学即练:判断以下案例属于哪种违法行为?
一路口,五分钟竟然有28辆电动车闯红灯。 行政违法行为
判断以下案例属于哪种违法行为?
相对于其他影响因素而言,并不是说人们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旦形成就终生不变,随着人们生活阅历的变化,长期的学习和受环境的影响,人们的文化素养会
逐步提高,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得到改造。
D.知识文 化修养就是思想道德修养
违法无小事,青少年要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 我们来一个简单的调查:在家里有没有与家人争看电视的时候?为什么?
民事违法行为
判断以下案例属于哪种违法行为?
《法不可违》教案

《法不可违》教案第七课第二框财产留给谁学情分析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财产继承问题未成年人知之不多,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使其懂得继承人继承遗产既要依照法律规定又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对应的课标内容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利。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让他们能够自觉学法、守法和用法,并发扬注重情义、互谅互让的社会主义优良传统美德。
能力目标:在继承权发生争议时,我们应有的态度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遗产、被继承人、继承人、继承权的含义及法定继承的范围、继承顺序;继承权的实现方式以及在继承权发生争议时我们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我国遗产继承权的实现方式,培养学生优良的传统美德和道德是非判断。
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法律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制作、节目编排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的同龄人晓军因为家庭财产问题非常困惑,现在他一家人来到了我们这儿……活动一:角色扮演结合教材76页关于晓军的材料学生分角色扮演晓军一家人(材料:中学生晓军,全家共六口人,属于其父所有的个人财产有稿酬存款、图书字画、宝石古玩等,其家产还有五间私房、彩电、冰箱等。
因晓军父亲病情恶化,晓军的母亲、爷爷、奶奶、姑姑都在在谈论财产继承问题,都认为自己有权继承晓军父亲的财产和所有的家产。
晓军也觉得似乎有理。
)教师:看了晓军家的情况,请你谈谈一家人谁说的有道理?真的所有的人都能继承晓军父亲的财产吗?板书:二、财产留给谁(一)我们享有财产继承权首先我们明确几个概念:什么是遗产?继承人?什么是被继承人?学生阅读教材相关材料。
学生1:遗产就是被继承人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学生2:被继承人是遗留财产的死者,依法继承死者遗产的人是继承人。
教师:明白了这几个关于继承问题的概念后,让我们再来看晓军家的事。
《法不可违》教学反思5篇

《法不可违》教学反思篇1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取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
同学们利用五分钟的时间通读一遍教材,结果是学生是一无所获,关于这一课的教学 ,我认为必须采取教师指导的方式,于是我就给了同学们一些问题,同学们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去看教材,收获甚佳。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真正认识到课堂教学的艺术和效果。
当我在上第一堂的时候,按着我备课的思路去讲,学生的接受效果不好,特别是相应的违法行为应受到什麽样的制裁,学生掌握的一塌糊涂,当我上第二课的时候,改变了策略,我从本节课的根源说起,违法应从法律开始,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到法律的类型,特别是宪法,教材中仅仅已连接的形式提到一嘴,但是也得让学生知道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我国的最高法律。
同学们知道了法律的类型,就很容易的针对相应的案例去判断相应的违法行为,知道了违法的行为就很容易的知道会得到相应的处罚,行政处罚教材中只在案例中体现,但是,学生提出了异议问:“老师,一般违法就不用受惩罚了吗?”这时我才注意到行政违法和民事违法的惩罚是刑事制裁和民事责任,即受到警告、拘留、罚款等惩罚。
总之,每上一节课,我都能得到一些收获,我们一定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成长,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让自己在成长中进步。
《法不可违》教学反思篇2八年级学生,初步具备了一些成人观念,在感性的同时更加理性。
本节课我们采用更加直观的典型案例,更吸引学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本节课我们通过案例、图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形象的同时更具备知识性。
让学生了解了违法行为及其种类,知道了身边的一些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懂得了违法无小事,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增强守法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本节课学习法不可违,在了解违法行为种类的基础上重点认识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法律名词较多,通过作比较、分析案例等方式进行区分,有助于学生理解。
可以在学习本课前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法律条文,为了解各类违法行为的表现作好铺垫。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法不可违课件(共26张PPT)

1.法的作用 (1)指引作用(最首要的作用):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 标准或方向。 (2)评价作用:法律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2、法的特点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练一练
规则: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条文,进行连线。
1、举行纪念仪式,缅怀英雄烈士 2、破坏、污损英雄烈士纪念设施 3、公民庄严有序地开展祭扫活动 4、歪曲、丑化、亵渎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 5、侵害英雄烈士姓名、肖像、名誉、荣誉的行为 6、 广泛宣传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
可以做,合法的
法的作用
不可以做,非法的
2018年5月17号,19岁的
在校大学生蒋某某在家上
网,看到《英雄烈士保护
法》开始施行的新闻后, 1.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
[诵国学经典] D.“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产玉之山。在阳光的照耀下,蕴藏于其中的玉气冉冉上升,远望如在,近视却无。此典故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渺茫难即的惋惜之情。
民事违法行为
我国的物权法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
材料二
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起 哄、打闹、吹口哨。影院工作人员多次 劝阻,他们就是不听。工作人员找来民 警将这三人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 三人警告的处罚。
行政违法行为
我国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行政法,它规定对扰乱 影剧院等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予以处罚。
烈士的言论,并称“不会被 悲剧的根本原因。
假如你想摆脱思路枯竭、头脑空空的烦恼,就一定要有意识地、自觉地在生活中寻找并捕捉到“动情点”。所谓的“动情点”就是在生活的某一时刻打动了你的内心,牵动了你情思的人 、事、物。
抓”。 冰心说过:“你的感情只要有一点儿不真实,读者一下子就会念得出来。所以要对自己真实,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所以真情源于真人真事,写真人真事、亲身经历最容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①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 ②相对道德而言,不违法是人们行 为的底线 ③不道德关系不大,不违法就行了 ④我们既要遵守道 德,又要遵守法律,都具有强制性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2.某县公安局接到一商店被盗的报警后不及时出警,导致盗贼携赃 款逃脱。该店将县公安局告到人民法院,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县公安 局赔偿该店经济损失 1 万多元。该县公安局的行为属于( B ) A.民事违法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 C.刑事违法行为 D.工作失误
七年级(下) 人民教育 思想品德
自学教材第 92~94 页“犯罪必受惩罚”,完成第 4~6 题。 4.刑法的含义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刑法是以国家的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 刑罚的法律。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 武器。 5.犯罪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分别是什么? 所谓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 罚的行为。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 性的行为。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第二,犯罪是一种触 犯刑法的行为。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第三,犯罪是应受 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 必然后果。
【活动五】阅读教材第 93 页的活动探究题,相互交流后填充相应内 容,从而加深认识: 刑事违法行为 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是 犯罪行为 。 【活动六】 阅读教材第 93 页的情景材料,相互交流后回答:本案中的 犯罪分子受到了什么处罚?你知道的刑罚种类有哪些? 刑罚处罚。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归纳总结:刑罚的含义及其种类。 【活动七】阅读教材第 94 页的情景材料,相互交流后回答: 1.开玩笑犯法吗?如果人们无意之中犯法,可以原谅吗? 材料中的玩笑是犯法行为。不可以。 2.如果有人怂恿你,你会这么做吗? 不会。
七年级(下) 人民教育 思想品德
任务二 犯罪必受惩罚 【活动四】 阅读教材第 92 页的活动探究题,相互交流后回答:刑事违 法行为的特征有哪些? 社会危害性:严重;违反的法律:刑法;受到的惩罚:刑罚处罚。 归纳总结: 1.刑法的含义和作用。 2.犯罪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七年级(下) 人民教育 思想品德
七年级(下) 人民教育 思想品德
●典题探究 例 1 七年级学生牛牛经常旷课、夜不归宿、到网吧玩游戏。后因 缺钱上网,持刀抢劫,造成受害人重伤,受到刑罚处罚。同学们对此在 QQ 上展开了议论,其中正确的说法有( D ) ①小兔子乖乖:乖点好耶,专心学习,遵纪守法,防微杜渐,否则害人害 己 ②笨笨鸟:牛牛受刑罚处罚,是因为他经常旷课、夜不归宿,笨笨 鸟下次不再干了 ③绿魁 0 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一般都是从不良 行为开始的,我们应避免沾染不良行为 ④一剪梅: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会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危 害,我们应引以为戒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七年级(下) 人民教育 思想品德
【活动二】阅读教材第 89~90 页的情景材料,思考后回答:主人公的 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行为人自己 落得什么结果? 略。 【活动三】分组讨论教材第 91 页的表格题,思考交流后,完成表格。 一JADG 二JBEH 三 KCFI 归纳总结: 1.违法的含义及类别。 2.一般违法行为。
七年级(下) 人民教育 思想品德
5.欠债不还,拾到他人遗失的钱物占为己有,损害别人的名誉属于 ( B ) ①刑事违法行为 ②民事违法行为 ③行政违法行为 ④严重违 法行为 ⑤一般违法行为 A.①④ B.②⑤ C.③⑤ D.①⑤
七年级(下) 人民教育 思想品德
●拓展练习 6.请你按照“指出违法事实—判断违法性质—找出法律依据”的思 路,对“中国式过马路”现象进行分析,完成下题: (1)违法事实: 行人没有按照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行人闯红 灯) ; 违法性质: 一般违法行为 ; 法律依据:《 道路交通安全 法》第( 六十二 )条 有专家认为:过去,不论是“马车时代”还是“自行车时代”,道路交通 基本上是见缝插针、随心所欲,缺少交通文化。而如今,“汽车时代” 已经来临,但与之相适应的现代交通文化却没有及时跟上…… (2)你认为塑造这种现代交通文化,行人和司机应作怎样的共同努 力? 从法律和道德两个方面回答。 如: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加强道德修养,提高个人道德素质。
七年级(下) 人民教育 思想品德
●典题探究 例 2 下列四组图中,正确反映违法与犯罪关系的是( D
)
自主解答:只要触犯法律都属于违法行为,但只有触犯了刑法才属于 犯罪,犯罪应属于严重违法行为,包含在违法行为里面。 规律总结: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违法不一定犯罪,但 犯罪一定违法。
七年级(下) 人民教育 思想品德
七年级(下) 人民教育 思想品德
3.刑事违法行为是指( C ) A.违反国家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 B.违反民事法律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 C.违反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D.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 *4.某照相馆未经当事人李某同意,擅自用李某的照片制作广告。这 一行为属于( B ) A.刑事违法行为 B.民事违法行为 C.行政违法行为 D.严重违法行为
七年级(下) 人民教育 思想品德
一、知识回顾 1.法律的含义是什么? 法律是社会行为规范。 2.法律的显著特征有哪些? 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七年级(下) 人民教育 思想品德
二、教材预习 自学教材第 89~92 页“谁都不能违法”,完成第 1~3 题。 1.人们行为的底线指什么? 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违法的含义及类别分别是什么? 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 为。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以将它们分为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 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反刑法的行为;民事违法 行为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行政管理法 律法规的行为。 3.一般违法行为指什么?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比较小,称为一般违法 行为。
七年级(下) 人民教育 思想品德
第 2 课时 法不可违
七年级(下) 人民教育 思想品德
1.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重点、难 点) 2.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 犯罪。 3.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初步学会分辨 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七年级(下) 人民教育 思想品德
任务一 谁都不能违法 【活动一】阅读教材第 89 页的情景材料,相互交流后回答: 1.一个要强的学生为什么会丢了大面子? 因为他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守法意识,没有意识到自己“捡废品”的行 为已经违反法律。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我们青少年一定要遵守生活中的各项规则,尤其不能违反法律,要认 真学习法律知识,自觉提高守法意识,只要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就可 以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归纳总结:人们行为的底线。
七年级(下) 人民教育 思想品德
自主解答:牛牛的行为属于不良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但犯罪 是因为持刀抢劫,造成受害人重伤。排除含有②的选项即可。 规律总结:旷课、夜不归宿、到网吧玩游戏等这些是不良行为和一 般违法行为;而持刀抢劫,造成受害人重伤,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 犯了刑法,并受到刑罚处罚,这就是犯罪。
七年级(下) 人民教育 思想品德
6.刑罚的含义及其种类分别是什么? 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 的一种强制方法。 我国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主刑, 是对犯罪分子适用的主要刑罚,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 徒刑、死刑五种。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包括罚金、 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四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