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法不可违(道德与法治).
5.1法不可违(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件+教案+作业(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教案备课序号:第10 节4.一般违法行为的法律的责任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教学故事三】——故事呈案例,快乐好学习近日,陕西吴起县公安局长城派出所依法查处一起谎报案情案件,谎报案情男子被拘留。
2021年7月20日23时许,杨某酒后拨打110报警称其10岁的儿子走失。
接警后长城派出所民警迅速出警赶往杨某家中,到达现场后,杨某并不在家中,民警向其家人了解情况后得知,孩子在走失前曾与杨某通过几次电话,在最后一次通话时孩子已独自一人外出了,之后孩子就一直没有回家,并且手机已经关机。
次日凌晨2时许,杨某回到家中,民警向其了解情况的过程中,发现其丝毫没有因儿子走失而紧张的表情,并且说话相互矛盾,最终杨某承认孩子被自己带到出租屋了,报警称儿子失踪的目的就是通过此事能迫使离家出走的妻子回家。
经调查,杨某夫妻关系不合,妻子外出两个月一直不与杨某联系,杨某便自编自演儿子失踪以吓唬其妻子回家。
【小组合作】——互帮又互学,小组力量大思考:公安机关为什么会处罚杨某?你还知道哪些同类型的违法行为?预设:杨某谎报警情故意扰乱公共秩序,他的行为触犯了法律。
破坏铁路封③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的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也要尊重他人的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知识梳理】——学会思维法,知识全概括【课堂训练】——掌握怎么样,我来试一试1.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人们行为的底线就是( A )A.不违法B.不违纪C.不说谎D.不犯罪2.池某因扰乱公共秩序被处罚款;瞿某因醉驾被处拘役,他们的行为分别属于( C )全,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若不稽查归案,会对他人的生命安全造成更大的伤害。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
如果人人遵章守法,国家依法办事,国家和社会的规范和秩序就会得到良好遵守,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就能得到保证,人人都可以安居乐业,社会将和谐稳定。
部编版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 法不可违

如何预防一般违法行为?(如何遵章守法?)
(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 法律规定。 (3)在社会交往中,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 同违法行为。
(2)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 害社会的行为。(违法行为的含义)
民事违法行为
朱某在校园操 场拾到苏某丢失 的手表,拒绝归 还。苏某向人民 法院起诉,法院 判朱某限期归还 手表。
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17岁的中学
李某等人在体育 馆场观看比赛时, 起哄、打闹、向场 内投掷矿泉水瓶、 展示不文明标语。 体育管工作人员多 次劝阻,他们就不 听。工作人员找来
违 1.行政违法行为 法 行 2.民事违法行为
为
3.刑事违法行为
情节比较轻微,对社会危害相对轻微
一般违法行为
严重违法行为 (犯罪行为)
情节比较严重,对社会的危害性特别大
知识窗
一定是
犯罪
违法
不一定
违法
犯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 知识链接
违 1、扰乱公共秩序
反 2、妨害公共安全
治 3、侵犯他人人身权利
民事法律法
法规。
为的人如果不
法 行律行法不政规为律违范。可法,是违行应为当最的是受刚原指到违行性因反政的:行制政裁社法的会轻 社 相微 会 对规, 危 轻则对害 微,规 ② 行不行为违违政反违法了法是②为制人行要裁们政受违到的法行行行政为②犯会质底上一罪危是都害般线一具性违。致有,法的社本与.及能道防时走路微改上,杜正犯我渐就罪们,可的要防
道德与法治八上《法不可违》课件

(2)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 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活动三:
分组思考讨论: 1、以上情景中有哪些违法行为?它们分 别属于什么类型的违法行为? 2、就其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而言,情景剧 中哪一行为比较严重?哪些行为属于较 轻微? 3、情景中的违法行为都是手表惹的祸?
5.1法不可违
活动一:播放视频
观看《人民的名义》片段,说说视频告 诉我们哪些道理?或者看完后你有什么感受?
1、为什么法不可违?
(1)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 标准或方向,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 有效的准绳。——法律的规范作用
(2)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 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法律的地位
标法、继承法、婚
还财产、恢复原状、较轻微 赔偿损失、赔礼道
姻家庭法等民事法 歉、恢复名誉、消
律规范
除影响等
国务院或各级政府
制定的行政法律法 规,如治安管理处 罚法、道路交通法
①行政处分:警告、
记过、记大过、降
级、撤职、开除
②行政处罚:警告、
较轻微
罚款、没收违法所
得、行政拘留
①民事侵权:山水 集团侵吞大风厂股 权 ②违背民事合同: 欠钱不还
①普通老百姓:套牌,闯 红灯,违反计生等 ②行政执法人员:违法征 税、非法居留、非法拆迁
刑事 违法 行为
刑法
管制、拘役、有期 徒刑、无期徒刑, 罚金、没收个人财 产、剥夺政治权利 等
严重
绑架罪、危害公共安全 罪、受贿罪、行贿罪、 巨额资产来源不明罪、 滥用职权罪、参与黑社 会性质组织罪等
4.我们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
5.1(核心素养目标)《法不可违》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年)

第二百三十八条
侵害物权,造成权利人损害的,权利人可以依法请求损害赔偿,也可以依法请求承担其他民事责任。
第三百一十四条
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
①属于不文明行为 ②是不道德行为,但不违法
③属于违法行为 ④应受刑罚处罚
A.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举例:例一: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第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民事违法行为
典型: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例二:李某等人在体育馆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展示不文明标语。体育馆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他们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人警告处罚。——行政违法行为
典型: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例三:19岁的大学生赵某,多次持刀强夺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1000多元。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刑事违法行为
探究二:知法懂法警惕违法
例一后续:法院依照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
例二后续: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给予李某等人警告处罚。
提示:①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指引作用)
②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评价作用)
思考2:工地保安发现后,将小勤送到派出所。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对我们有何启示?
提示:可以避免。如果小勤知道他的做法将会构成违法行为的话就不会去捡拾固定脚手架的卡子。由此可见,他缺乏相应的法律常识。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5.1法不可违-课件

我国治安管理处罚规定,对扰乱公 共场所秩序的行为应予以处罚。
行政违法行为
镜头三:浙江杭州保姆纵火案,导致一位母亲和三个未成年 孩子不幸殒命。经调查,其保姆莫焕晶涉嫌盗窃罪、纵火罪, 警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将其逮捕。
其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威胁人民群众的生 命财产安全。
种类)
03 01
02
种类
定义
民事 违法
行政 违法
刑事 违法
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 如欠债不还的行为。
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 罚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
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如故意杀人的行为。
违法行 为的法 律责任
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 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 国民法通则》第 一百条规定:公 民享有肖像权, 未经本人同意, 不得以营利为目 的使用公民的肖 像。
第一百二十条规定: 公民的姓名权、肖 像权、名誉权、荣 誉权受到侵害的, 有权要求停止侵害, 恢复名誉,消除影 响,赔礼道歉,并 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三、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 范自己的行为。
一、违法无小事
(一)法律的规范作用
作为一种规范,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 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 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种模 式、标准、方向。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 行为是合法的,哪些是非法的,它是评 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二)什么是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 错违反法律、法规的 规定,危害社会的行 为。
2.在社会生活中,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 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5.1法不可违(教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一线自用课件+教案(部编版)

了某项法律,需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2、合作探究——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小试牛刀:判断以下属于哪种违法行为?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1、探究与分享思考:想一想,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学生发言略教师总结: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侵权和违约)。
民事违法行为:指平等的社会成员在民事活动中的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通常要承担的法律责任:赔偿损失、赔礼道歉、返还财产2、根据你的经验,下列行为违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3、判断违法行为类型的技巧:一看所违法的法律:如,《治安管理处罚法》二看承担的法律责任:如,拘留、罚款三看典型行为:如,扰乱公共秩序4、小结:如何做到遵章守法?①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针对行政违法行为)②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针对民事违法行为)③在社会交往中,依法从事民法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法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三、请同学们谈收获学生自由回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发言检测反馈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四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或者名称权。
”这直接体现了法律(C )A.告知我们可以做什么B.告诉我们必须做什么C.告知我们不应当做什么D.提示我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2.“厌学逃学辍学流失社会劣迹行为违法犯罪”,这是多数未成年人走向犯罪道路的行为轨迹。
这警示我们( B )①要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②要防微杜渐,远离违法犯罪③违法犯罪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④要重视道德修养,增强法治观念A.①②B.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小结巩固学生根据本课所学说出自己的收获教学反思。
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道法

八年级上册 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课题 5.1法不可违单元第二单元学科道德与法治年级八年级上册课标要求学生能够具有基本的规则意识和安全意识,理解宪法的意义,知道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能够初步认识到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规范和保障作用;遵守规则和法律规范,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预防意外伤害,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初步具备依法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的第一框,主要内容是围绕违法无小事和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本课既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又为下一单元的内容学习起了铺垫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初中阶段乃至以后的健康成长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情绪不稳定,做事易冲动,对法律、犯罪等内容了解不多,法制观念淡薄;在认识和态度上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
所以,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就非常重要,教师要教会学生,谨遵法律要求,积极预防违法犯罪,运用法律维护权益,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道德修养:加强自身修养,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法治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健全人格: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责任意识: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重点法律的作用是什么?如何做到遵章守法?为什么法不可违?难点违法行为的原因、含义及分类是什么?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导入:观看视频:“捡万元金手链后丢弃”,被判赔8376元并不冤枉材料阅读激发学生据广西崇左市中级人民法院微信号“崇法之疆”8月28日消息,2022年8月4日22时许,何某抱小孩从后排车位下车时掉落一串手链在地上,何某当时未察觉,径直离开。
5.1《法不可违》-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法不可违》教案一、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1.学生能够认识到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从而增强对我国法律制度的认同。
2.通过了解不同类型违法行为及其法律后果,认同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健全人格:1.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感,使其在面对各种行为选择时,能够自觉遵守法律,避免违法行为对自身和他人造成伤害,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违法行为,不盲目跟风或模仿,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
责任意识:1.让学生明确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即遵守法律,积极维护社会秩序。
通过了解违法行为的危害,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于对违法行为说“不”。
2.培养学生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意识,明白任何违法行为都将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谨慎行事,做到言行一致,对自己和他人负责。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种类:让学生准确理解违法行为的概念,能够区分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2.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使学生清楚不同类型违法行为所对应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难点:1.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帮助学生理解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在社会危害性、违法情节以及法律后果等方面的区别和联系,避免学生对二者的概念混淆。
2.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做到遵章守法:将法律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讲述一个小故事:小明在公园里玩耍时,看到一朵非常漂亮的花,他很想把它摘下来带回家。
这时,他的朋友小红告诉他不能摘,因为公园里的花草是受保护的。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小明如果摘了花,这种行为对不对?为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这种行为不对,因为公园有规定不能摘花,这是破坏公共财物的行为。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小明摘了花,他可能会面临什么后果呢?2.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违规行为图片,如闯红灯、在图书馆大声喧哗、乱扔垃圾等,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行为是否正确,以及可能会带来哪些不良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经常出现捡到失物据为己有的情况, 或者向失主索要报酬。
我国物权法规定,拾得遗失 物,应当归还失主。
违反了物权法
镜头二 我们经常在公众场所看到他人喧闹起哄,扰乱公共秩序。
镜头二扰乱了公共场所的秩序 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扰乱公共场所 秩序的行为应予以处罚。
违反了治安管理法
镜头三 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新闻里报道持刀抢夺他人财物的事情
防范民生侵权行为和合同违法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
合法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 占为己有,损害别人的名誉属于 ( B ) ①刑事违法行为 ②民事违法行为 ③行政违法行为 ④严重违法行为 ⑤一般违法行为 A、 ① ④ B、 ② ⑤ C、③⑤ D、①⑤
镜头三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威胁人民群众的 生命财产安全。 我国刑法规定,抢劫他人 财物的应判处刑罚。
违反了刑法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种 类 定 义
民事违法 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 如欠债不还的行为。
行政违法 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 罚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 刑事违法 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如故意杀人的行为。
学以致用: 初中学生丁某沉迷于网络游戏,为了筹措 上网费用,偷盗了别人的财物,结果被公 安机关处以行政拘留。丁某的行为 ( ) D
A、属于犯罪
B、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C、触犯了刑法
D、是一般违法行为
二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探究与分享
镜头一 谎报险情
镜头二 破坏封闭线
镜头三 殴打他人
想一想,你自己或者 身边人做过这些事情吗?
根据p47探究与分享完成以下表格
类别 承担的 对社会的 违反的 所属违 危害程度 法律 法律责任 法类别 共同点
一 般 违 法 行 为
一 民事违 较轻 法行为 二 行政违 法行为
严重 三 违法 刑事违 行为 法行为 (犯 罪)
都有其 民事责 《民法》 任(p48) 民事违法 社会危 害性, 都违反 行政制 了法律, 较轻 《行政法》 裁(p48) 行政违法 都要承 担相应 的法律 刑事 严重 《刑法》 处罚 刑事违法 责任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1课时 法不可违
学习目标
阅读思考
新课讲解
一 违法无小事 运用你的经验 家庭困难的小勤想通过勤工俭学减轻家里的 负担,他来到建筑工地,捡了固定脚手架的铁卡 子,结果被保安送到派出所。 (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P47探究与分享 上述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 违法行为?
2、2017年3月18日,一名旅客在从宁 波飞往昆明的航班上谎称其同伴携 带了炸弹。飞机抵达昆明机场后, 这名旅客因涉嫌扰乱公共秩序被机 场公安治安拘留15日。旅客的行为 是(B ) A、刑事违法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 C 、严重违法行为 D 、民事违 法行为
课后练习: 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手持三棱 刀强夺小学生财物,得赃款1000多 元。他的行为属于何种违法行为? 你认为他应该受到何种惩罚?为什 么?
身边违法行为的主要表现
“肉松饼是棉花做的”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 后经查证,属谣言,造谣的青岛大叔被依法行 政拘留。 3.我们应如何远离违法行为/如何做到遵章守 法?
(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
规范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 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3)在社会交往中,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