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种群密度是生态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单位面积或者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的调查是生态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物种群的分布、数量和变化趋势,为保护和管理生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样线法。
样线法是通过设立样线,沿着样线布设多个样方,对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量进行统计,然后计算出单位面积或者单位长度内的平均个体数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较为连续的生境,比如森林、草地等。
在实际调查中,可以利用测量带或者GPS 进行样线的设置和测量,然后在样方内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记录。
第二种方法是样地法。
样地法是在研究区内设置多个样地,对每个样地内的个体数量进行统计,然后计算出单位面积内的平均个体数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较为离散的生境,比如湖泊、河流等。
在实际调查中,可以根据研究区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样地数量和布设方式,然后进行系统的调查和记录。
第三种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是通过在个体身上标记或者标注特定的标志,然后释放到原生境中,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重捕,通过对比初次捕获和重捕获的个体数量,计算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难以直接进行调查的生物,比如鱼类、鸟类等。
在实际调查中,需要合理设计标志的种类和数量,以及释放和重捕的时间间隔,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四种方法是红外相机法。
红外相机法是通过设置红外相机在研究区内进行长期的监测,对经过的个体进行拍摄和记录,然后通过图像识别和统计分析,计算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夜行性或者隐蔽性较强的动物,比如猫科动物、狼类动物等。
在实际调查中,需要合理设置相机的位置和密度,以及进行有效的图像处理和数据分析,确保结果的科学性和可比性。
以上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合和特点。
在实际调查中,可以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研究需求,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设计和实施,以获得准确可靠的调查结果。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种群密度调查是指对特定地区的特定种群进行数量和分布的调查。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1. 标记-重捕法:该方法适用于活动性高的种群。
首先,在一个确定的地区捕获一部分个体,并进行标记(如给予标签或在身体上进行标记)。
然后,一段时间后再次捕获个体,并记录哪些是标记过的。
通过比较标记和未标记个体的数量,可以估算种群的密度。
2. 线路法:该方法适用于非活动性高的种群,如静态植物种群。
通过在一个固定的线路上记录遇到的个体数来估算种群密度。
线路可以是一条植物带、一个沿河岸或沿海岸线的条带等。
然后,统计每个点上的个体数,并计算在整个线路上的平均密度。
3. 样带法:该方法适用于植物种群的研究。
通过在一个确定的区域内建立一系列样带,并记录每个样带中的个体数或覆盖度来估算种群密度。
样带可以是一个方形的网格或一个圆形的园区,通过记录样带中特定区域的个体数来估计整个种群的密度。
4. 逐点法:该方法适用于动物种群的研究。
通过在一个确定的地区内建立一系列地点,并记录每个地点上的个体数或迹象(如足迹、粪便、巢穴等),可以估算种群密度。
这种方法可以结合其他调查方法,如红外摄像机、追踪的GPS颈
环等。
5. 间断点计数法:该方法适用于生境较为复杂或种群分布不均匀的情况。
通过在一个固定的区域内设置一系列间断点,然后在每个间断点上进行个体数的计数或其他相关指标的记录,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得出种群密度。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具体的方法选择应根据研究对象、研究区域和研究目的来决定。
41种群密度及估算

步骤:
确定调查对象
取样
计数
计算
练一练
下表是在一块狗尾草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10个 小组各调查一个样方结果,请分析数据,该地块
的狗尾草种群密度是 3 株/ m2。
组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株/ m2 0 2 3 3 4 12 4 2 3 3
• 有害生物的控制与防治 • 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 濒危生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 • 控制人口过度增长
二、种群的空间特征
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 置状态或布局,叫种群的空间特征
均匀分布
随机分布
集群分布
总结:
种群特征 种群数量特征
种群空 间特征
年龄组成 预测变
化趋势
种群密度
预测变
B.标记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 C.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加刺猬被捕获 的概率 D.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只/km2
反馈练习
1.下列各项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群 D
B.一个湖泊中的全部藻类 C.校园中的全部树木 D.培养基上的大肠杆菌菌落
2.预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的发展 趋势主要来自 A A.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二)出生率、死亡率
1、概念
出生(死亡)率:
单位时间内新产生个体(死亡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 体总数的比率
例:1983年,我国平均每10万人中出生1862个孩子,
则我国该年人口出生率是__1__._8_6__2_%_____
例:在黄山猴谷,一猴群有200只,一年后有2只死亡,
猴的死亡率为_______1_._0__%
D 8、下面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种群的特征

A)
量达到e点后, 增长率为0
B.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 治应在c点之后 D.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随环境的变化 而变化
课堂小结: 种群数量
直接影响
年龄组成
预测变 化趋势
影响数
种群密度
量变动
性别比例
决定种群的大 小和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练一练会考 指南87页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数量及密度改 变的直接表现。物种的内部和外界因素影 响都以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来体现。 (2)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a.出生率>死亡率 b.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 增加 种群密度 降低
3、迁入率和迁出率
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 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 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性引诱剂(信息 素)诱杀某害虫 雄性个体
破坏性别比例
害虫的种群密度下降
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是指在理想环境条件下(食 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种群连 续增长的曲线图,种群增长是以指数增长。其简单的数 学模型为Nt=N0λt(N0为种群的起始数量,λ为每年的增 长率,t为时间,Nt为t年后的种群的数量),如果以种 群数量Nt对时间作图,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如图 8-8)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数量较少,受到环境的限 制也不多,在一定时间内会出现“J”型增长。
1.“J”型曲线和“S”型曲线分析
项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
增长模型
种群增
长速率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1、野生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鱼类捕捞) 捕捞量、预测等 2、害虫的防治(蝗灾防治) 找出蝗灾大发生的主要原因,预测和措施
常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常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种群密度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其中一种生物个体数量的统计指标,是生态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种群的分布、数量和变化情况。
下面将介绍常见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1.计数法:计数法是最常见、最直接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之一、它通过对目标区域内个体数量进行直接观测和记录,从而获得种群密度。
计数法可以分为直接计数和间接计数两种形式。
直接计数:通过直接观察和数数,记录目标个体的数量。
对于较小且分布比较集中的生物种群,直接计数是比较实用的方法。
间接计数:通过对目标区域内的其中一生物特征进行调查,然后通过数学模型或统计学方法推断种群密度。
其中一种间接计数的方法是线索数量法,即通过寻找目标个体的痕迹(如足迹、洞穴、粪便等)进行数量估算。
2.标记重捕法:3.样线法:样线法适用于较大范围的调查,特别是对于分布较为分散的生物种群。
该方法需要在地面上设立一条或多条等距离的样线,并沿着样线进行采样。
然后,在每条样线上确定一定宽度的采样带,并进行样方覆盖后的个体计数。
通过对样方的数量和被调查区域的面积进行计算,可以得到种群密度。
4.网格抽样法:网格抽样法是利用空间网格作为样本点进行调查的方法。
研究区域被分成一定大小的小方块,然后在每个小方块中进行个体数目的计数。
最后,通过对所有小方块内个体数目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到整个研究区域的种群密度。
5.标准面积法:标准面积法是根据已知面积的标准地进行个体计数,然后推广到整个调查区域的方法。
在已知面积的标准地上进行个体的严格计数,记录个体数量。
然后根据标准地的面积与整个调查区域的面积之比,计算出整个调查区域的种群密度。
总之,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很多种,具体的选择应根据研究对象、研究区域和研究目的等因素综合考虑。
以上介绍的几种方法只是其中常见的一些方法,科学家和生态学家们还在不断发展新的调查方法以更好地了解和研究各种生物种群的密度变化。
生物的种群密度与生态平衡

生物的种群密度与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在一个特定生态系统中,各个物种之间的相对数量保持稳定。
生物的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所包含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与生态平衡密切相关,下面将从种群密度变化对生态平衡的影响、调控种群密度的因素以及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种群密度的变化对生态平衡产生重要影响。
当种群密度过高或过低时,都会打破生态平衡,导致生态系统失衡。
如果种群密度过高,资源竞争会加剧,食物和生存空间的供应不足,导致个体的生存率下降,甚至引起种群数量的下降。
相反,如果种群密度过低,食物链中的掠食者数量减少,将破坏食物网的平衡,造成其他物种数量过多,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调控种群密度的因素众多。
一方面,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例如,食物供应量的增加可以支持更多的个体生存,从而增加种群密度。
另一方面,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对种群密度产生影响。
例如,天敌的存在可以控制被捕食者的种群密度,建立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的平衡关系。
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生态平衡保持了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生态平衡使得物种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数量范围内存在,能够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维持物种的多样性。
同时,生态平衡还有助于维持食物链的平衡,保证食物网的稳定性。
只有保持生态平衡,生物间才能形成良性互动,实现物种的共存和繁衍。
综上所述,生物的种群密度与生态平衡密切相关。
种群密度的变化会对生态平衡产生重要影响,调控种群密度的因素较多。
维持生态平衡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物种的繁荣至关重要。
生物调查种群密度方法

生物调查种群密度方法
生物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很多种,以下列举了几种常见的方法:
1. 直接记录法:在一个确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直接记录观察到的个体数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个体比较稀疏的情况,如大型兽类的调查。
2. 标记再捕法:将一部分个体标记,释放到原始环境中,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捕获,并记录标记和未标记个体的数量。
通过标记再捕法,可以估算原始种群数量和密度。
3. 样线法:沿着一条线路布置连续的样点,记录每个样点上出现的个体数量,然后根据样点数和总样线长度计算种群密度。
4. 距离法:记录个体到一条固定线路或点的距离,再根据距离的分布和数量估算种群密度。
这种方法适用于个体难以直接观察或捕获的情况,如鸟类或昆虫。
5. 线标记录法:在一个线性样区上,标记个体并记录标记和未标记个体的数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个体比较集中的情况,如鱼类或昆虫。
6. 粪便计数法:通过收集样本中的粪便,并通过粪便中的DNA或其他标识物进行个体数量和密度的估算。
这种方法适用于野生动物无法直接观察或捕获的情况。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生物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具体的方法选择要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来决定。
同时,不同的方法也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需要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调查。
种群密度的概念

种群密度的概念
种群密度名词解释:描述某生物种群多度的定量指标。
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某种生物的数量,可用个体数目或生物量表示。
如1公顷草地上有15只黄羊,1立方米水体中有10条鲤鱼,1公顷林地上有300吨马尾松等,都表示种群密度。
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有种群的繁殖特性、年龄结构和性比、种间和种内关系以及光照、温度、降水等因素。
种群密度可分为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前者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的个体数目,后者表示生物数量多少的相对指标。
例如,每两天平均每公顷土地上新增加100个梅花鹿的粪堆,每只鹿平均每天排粪5堆,据此可估计出鹿的密度为10头/公顷(绝对密度),其相对密度为100粪堆/公顷。
研究种群密度及其动态规律是种群生态学的主要任务,对发展有益生物和控制有害生物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
1、实验题目:调查凌海一高中西侧果园内打碗花、苦荬菜的种群密度
2、基本情况:
调查地段:凌海一高中西侧果园内
地段面积长70m,宽50m,计3500m2。
调查时间:2012年6月
调查对向:打碗花、苦荬菜
调查工具:相机、纸、笔、量尺(可考虑替代品)
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
3、方法步骤:
(1)、随机选取五个样方,每个样方1m2。
(如图:
每个样方四角用小木橛钉上,用尼龙绳围上,作标记。
)
(2)、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
(用两种边角统计方式,M1、M2、M3、M4、M5。
(3)、计算种群密度。
(M1+M2+M3+M4+M5)/5(株/m2 )
某地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记录表
班级姓名座号
单子叶植物:叶片一般呈条形或披针形,叶脉一般是平行脉
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是网状脉
小组分工:测量
记录
照相
统计
工具:相机、纸、笔、量尺(可考虑替代品)
2.分工合作,并学会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3.照片资料至少含:调查地全景图×1、调查植物特写×1、全组成
员活动×1、本调查表的数据×1
例1(2004天津理综,30)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A、B、C三种类型的草原进行调查。
下表是不同调查面积的物种数量统计结果:
(1)略
(2)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
①选取40cm×40cm为最佳样方面积。
②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
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
,则将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解析]
(2)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①确定调查对象,如实验中的“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
②选取样方,应在B草原中随机抽取5个样方,样方为长和宽各为1m的正方形;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的数量;
④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各个样方内种群数量的平均值,这个数值就可以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参考答案]
(2)①选取的样方面积不对。
应取物种数量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100cm×100cm。
②取样方法不对。
应在B草原中随机取样。
③对种群密度值的估计方法不对。
应以调查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均数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动物种群密度
1、实验题目:调查凌海一高中西侧果园内的某种小老鼠的种群密度
2、基本情况:
调查地段:凌海一高中西侧果园内
地段面积长70m,宽50m,计3500。
选定多个邓样点
调查时间:2012年6月
第一次取样时间6月1日,第二次取样时间6月30日
调查对向:某种小老鼠
3、方法步骤:
(1)、半调查地点与周围隔离。
(2)、第一次捕捉并标记。
(对生物的标记不能对其正常生命活动及其行为产生任何干扰,标记不会在短时间内损坏,也不会对此生物再次被捕捉产生任何影响。
)记数M1。
(3)、放回原环境,一段时间后,再次捕捉。
计数N1。
统计标记个体数,计数N2。
(4)、计算:[(N1/N2)×M1]/3500(个/ m2)
去除样方法调查某种动物种群密度
1、实验题目:调查凌海一高中西侧果园外的某种昆虫的种群密度
2、基本情况:
调查地段:凌海一高中西侧果园外
地段面积长30m,宽4m,计120m2。
调查时间:2012年6月
调查对向:某种蝗虫
材料用具:野外田垄或草坪的昆虫小型隔离种群,捕虫网,测量绳或卷尺,纸,笔。
3、方法步骤
(1)、选择一块几十平方米至几百平方米的野外隔离空地(如菜田、草坪),要求这块空地上没有障碍物和棘刺灌木,以免扫网困难。
(2).从地块边上的某一点出发,由一名操作者拿捕虫网按照“牛耕式”路线左右扫捕昆虫,不重复地把田块走遍。
清理网内昆虫,分类到目,记录数目,最后处死昆虫。
每走一遍捕得的昆虫总数就是一次捕获数。
(3).每隔5 min重复步骤2一次。
注意应由同一名操作者沿同样的路线,以相同的扫网次数进行捕虫,并记录数目。
当捕获的昆虫数量呈连续下降趋势时,就可以停止了。
(4).把上述每次捕获的昆虫数目填入下表,并计算捕获累积数。
(5).以捕获累积数为X轴,每次捕获数为Y轴,根据上述数据描点作直线向右延伸,与X轴相交处就是种群估计数。
(6).将种群大小(种群估计数)除以测量田块面积,就得到种群平均密度。
在某田块中连续捕虫8次,得到下表数据:
所得数据作回归直线方程。
田块面积为120 m2,这个种群的平均密度为3个/m2。
4、注意事项
(1)、每次捕捉必须严格保持条件一致,如走向、路线、扫网次数、力度及气候条件,以减少误差。
(2)、每次捕到的昆虫,不得放回原种群,同时应尽量防止种群内有迁出或迁入的个体。
血球计数板计数法测种群密度
1、实验题目: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
2、材料与仪器:
待测样品:酵母菌悬液
仪器:显微镜,血球计数板,接种环,盖玻片等
3、方法步骤:血球计数板计数的操作步骤如下:
①取清洁的血球计数板,将洁净的专用盖片置两条嵴上。
②将液体培养基上的菌液进行稀释,以便于对菌液进行计数。
③摇匀稀释的菌液,用无菌滴管吸取少许菌液,从盖片的边缘滴一小滴(不宜过多),使菌液自行渗入平台的计数室。
加菌液时注意不得使计数室内有气泡,两个平台上都滴加菌液后,静置约5 min。
在低倍镜下找到方格网后,转换高倍镜进行观察和计数。
④不同规格的计数板的计数方法略有差异。
25×16规格的计数板,除统计左上、左下、右上和右下4个大格个大格外,还须统计中央一大格(共80小格)的菌数。
位于两个大格间线上的菌体,只统计此格的上侧和右侧线上的菌体数。
每个样品重复计数2-3次(每次数值不应相差过大,否则重新操作),取其平均值。
⑤按以下公式计算出每毫升菌液中所含的细胞数:
25×16规格的计数板:
80个小格内细胞数×400×1000×菌液稀释倍数
细胞数/mL=
80
设:每个中方格的菌数为A,则
每小格平均菌数=(A1+A2+A3+A4+A5)/80
样品中的菌数/ml= A1+A2+A3+A4+A5/80 X 4000,000 X 稀释倍数
结果记录:
微生物名称总菌数个/ml
4、测定注意事项:
(1)、测定时,酵母菌液要摇匀,防止酵母凝聚沉淀。
(2)、活酵母有芽殖现象,若芽体达到母细胞大小的一半时,即可作为两个菌体计数,若芽体小于母细胞一半时为1个酵母细胞。
(3)、位于格线上的酵母菌一般只计此格的上方线及左方线上的菌体。
取样器取样法测种群密度
1、实验题目:调查凌海一高中西侧果园内某种土壤小动物的种群密度
2、基本情况:
调查地段:凌海一高中西侧果园内
地段面积长70m,宽50m,计3500m2。
调查时间:2012年6月
调查对向:某种土壤小动物
制作取样器:可选择直径为5cm的硬金属饮料罐,在高度为5cm处剪断,这样的取样器容积约100mL。
3、方法步骤:
(1)、取样:用取样器取样,倒入塑料袋中。
在塑料袋上标明取样的时间、地
点和姓名。
(2)、采集小动物:使用诱虫器取样;也可用简易采集法:将采集到的土壤放
在瓷盆内,用放大镜观察,同时用解剖针寻找。
发现体形较大的动物,可用包着纱布的镊子取出;体形较小的动物可用吸
虫管采集。
采集到的小动物可放入70%酒精中,也可将活着的小动物放入试管
中。
(3)、观察和分类:确定动物名称、进行分类,较小的可借助于放大镜、实体
镜进行观察。
(4)、统计和分析:将自己收集到的数据填入自己设计的数据统计表,并据此
进行数据分析。
5、注意事项:
1、不同,动物的分布要受温度等的影响。
2、主要是取样和采集方式要进行改进。
根据调查水中小动物种类的不同,取
样设备也不同,例如用网兜、瓶子等。
取样和采集时要考虑定点、定量等因素。
定点就是要选取有代表性的地点取样;定量就是每次取样的数量(例如一瓶、
一网等)要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