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端木蕻良.docx
09土地的誓言

11、你以为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旳感情?
抒发了作者对沦亡旳家乡强烈旳怀念之情, 并发出了为解放家乡而战斗而牺牲旳誓言。
中心思想
作者经过抒发对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 年之久旳关东旷野旳眷念之情,体现 “九一八”事变后来东北流亡青年对 国土沦丧旳压抑之情,充斥深沉旳爱 国热情。
谢谢!
09 土地旳誓言
端木蕻良
contents
一、作者简介 二、写作背景 三、走进课文
Hale Waihona Puke 曲欣赏松 花 江 上张寒 晖
我旳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漫山遍野旳大豆高粱. 我旳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旳同胞, 还有那衰老旳爹娘. 九一八, 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旳时候, 脱离了我旳家乡, 抛弃那无尽旳宝藏, 流浪! 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 才干够回到我那可爱旳家乡? 哪年,哪月, 才干收回我那无尽旳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才干欢聚一堂?
课堂互动
1.怎样了解本文旳标题“土地旳誓言”?
面对土地发出旳誓言。
2、请你用简洁旳语言概述课文两 段内容。
一、怀念家乡;二、发出誓言。
3、作者把广大旳关东旷野,以“她”而不是 “它”相当,这是利用什么手法?体现了作者 什么感情?
以“她”而不是“它”相当,隐含将土地 比做“母亲”旳意思。利用呼告旳手法, 而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直接体现了作者 对家乡旳土地热爱、怀想和眷念。
6.“当我记起家乡旳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 地旳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旳浆液……在 那亘古旳地层里,存着一股燃烧旳洪流,像 我旳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旳深刻 含义是什么?
“红熟旳浆液” 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 旳岩浆”。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 腾旳岩浆一般。
端木蕻良

《八月的乡村》所描写的是,在党领导下的一支抗日游 击队——中华人民革命军第九支队,在转移过程中通过与 敌伪军队、汉奸地主武装进行激烈战斗,以及自己队伍内 部的各种思想矛盾与斗争的描写,表现了东北人民不甘当 亡国奴、誓死保卫家乡、争取民族解放自由的思想和不屈 不挠的斗争精神。 • 《八月的乡村》的出版不但显示了抗日文学的实绩,也 奠定了萧军在文坛上的地位。从此,他与萧红成为“东北 作家群”的著名代表。抗战爆发后去延安,50年代到北京, 专门从事写作,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文革”期间长期 遭到关押,1979年平反后重返文坛。“但得能为天下雨, 白云原自一身轻。”萧军生前的这两句诗就是这位著名作 家的精神写照。
•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nǎi,乃的异体 字)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被誉 为“30年代文学洛神”。她1911年6月2日(农历五 月初六)出生于呼兰县城一封建地主家庭。父亲张 廷举,早年毕业于黑龙江省立优级师范学堂,长期 担任官吏,具有浓厚的封建统治阶级思想。他对萧 红冷漠无情,促使萧红最终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 路。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第一个孩子。 1919年8月母亲病故。幼年时一直和祖父生活,无忧 无虑,代表作《呼兰河传》就是回忆那时生活的。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 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 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 街》。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 小说《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 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 地位。《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 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 的重视。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抗日战争 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应李公仆之邀到山 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1940年去香港。萧 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小说 《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 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 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小说如《牛车上》、《小城三 月》。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 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端木蕻良“拜伦式的诗人”

东北作家群回眸 之五 端木蕻良本栏目主持 吴玉洁088端木蕻良(1912—1996),满族,原名曹汉文,后改名为曹京平,中国现代作家,东北作家群作家之一。
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地主家庭,幼年喜欢研读父亲的藏书,较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受到“五四”新文化思想的熏陶与洗礼。
1928年前后开始投入创作,一生笔耕不辍,著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等,短篇小说《鴜鹭湖的忧郁》《初吻》《浑河的急流》等,另还著有大量散文、诗歌、戏剧及书画作品。
他的诗文画作自成一体,别具风格,表现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
端木蕻良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一位才子作家。
1996年病逝于北京。
一、现代文学史上的行吟诗人端木蕻良的气质和才华是属于诗的,20世纪40年代曾有人称他为“拜伦式的诗人”。
他的创作主要以小说见长,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称端木蕻良是“第一位中国现代小说家”,称端木蕻良的长篇代表作《科尔沁旗草原》是“第一部中国现代小说”与“当时最具实验性的中国小说”。
在长达七十年的文学生涯中,端木蕻良的创作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及文学理论逾千万字的作品,是文学史上多产而又高质量的作家。
端木的创作才能早在1933年就被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和文学史家郑振铎发现。
郑振铎在阅读了《科尔沁旗草原》的部分手稿之后,兴奋地在给端木的书信中写道:“这将是中国十几年来最长的一部小说;且在质上也极好。
”“这样的大著作,实在是使我喜而不寐的!对话方面,尤为自然而漂亮,人物的描状也极深刻。
近来提倡大众语,这部小说里的人物所说的话,才是真正的大众语呢!”端木蕻良擅长抒情,他的作品总是洋溢着浓烈的情感,其语言魅力也一直为评论界所称道,其风格多变而绮丽。
端木擅长景物的描摹,几乎所有篇章都会以景色的渲染开篇,散文化诗化的语言,透露着作家独到的细腻与才情,“心情又折叠起来”“被青春的喜悦所照耀”……通感、空灵的文字犹如点点晨露在情节的枝Y上晶莹,这为原本绚丽的艺术世界更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土地的誓言》笔记

《土地的誓言》笔记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
2. 写作背景。
-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东北人民奋起反抗,开展了不屈不挠的抗日斗争。
端木蕻良也被迫流亡关内,他怀着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写下了这篇文章。
二、字词积累。
1. 生字词。
- 挚(zhì)痛:诚恳而深切。
- 嗥(háo)鸣:(野兽)大声嚎叫。
- 斑斓(lán):灿烂多彩。
- 谰(lán)语:没有根据的话。
- 怪诞(dàn):荒诞离奇;古怪。
- 亘(gèn)古:远古。
- 默契(qì):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 田垄(lǒng):田埂;田地中种植农作物的垄。
- 蚱蜢(zhà měng):昆虫,像蝗虫,常生活在一个地区,不向外地迁移,是害虫。
- 污(wū)秽(huì):肮脏的东西。
三、文章结构。
1. 第一部分。
- 开篇直接抒发对关东原野的热爱之情,“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这种“热情”是作者对故乡土地炽热的爱。
作者将这种情感比作“泛滥”的河流,形象地表现出这种情感的强烈与不可遏制。
2. 第二部分。
- 回忆故乡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如“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等描写,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展现了故乡土地的富饶与美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3. 第三部分。
- 抒发对故乡土地被侵略者践踏的悲愤之情,誓言要为故乡的解放而战斗,“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表达了作者坚定的抗日决心和对故乡土地的深情。
四、写作特色。
1. 抒情方式。
- 直接抒情。
- 文章中多处直接抒发对土地的热爱和誓言,如“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等语句,直接表达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使读者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故乡土地的热爱以及对侵略者的愤恨。
著名满族作家端木蕻良先生

著名满族作家端木蕻良先生1996年10月5日,中国现代文坛上又一位著名的少数民族作家与世长辞,他,就是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和《曹雪芹》的作者──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1912年9月25日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原名曹京平,曾用笔名叶之林、罗旋、隼、曹坪、荆坪、金咏霓、红楼内史、红莨女史等。
早在中学时代,他就深受鲁迅等中外文学名家的影响,开始了创作生涯。
1932年读大学时,加入北平左翼作家联盟。
1933年,仅只21岁的端木蕻良,完成了32万言的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
作品以纵横交接的情节营造和神奇酣畅的艺术风格,讲述了鹭湖畔大地主丁府的发迹史,以及这个家庭在“九一八”事变临近的背景下盛极致衰的演化趋势,反映了东北农村封建阶级的腐败和广大群众的苦难,展现了人民日益高涨的抗日激情。
小说一经问世,便以其浓烈的朔方文化意蕴和乡土朴野色调,博得了左翼文坛的重视。
郑振铎在审阅书稿时,盛赞它“将是中国十几年来最长的一部小说;且在质上,也极好”,“出版后,必可惊动一世耳目!”王任叔亦对小说的语言推许有加,指出:“由于它,中国的新文学,将如元曲之于中国过去文学那样,确立了方言给予文学的新生命。
”端木蕻良早期创作直接引起鲁迅关注的,是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憎恨》中的一篇《鹭湖的忧郁》。
作品饱蘸苍凉凄婉,描述了苦难岁月里发生在关东土地上的一个小故事。
《爷爷为什么不吃高粮米粥》、《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也都是他在当时写下的风俗文化型作品。
40年代末以前,端木蕻良的代表作还有短篇小说集《风陵渡》、中篇小说《江南风景》和长篇小说《大地的海》、《新都花絮》、《大江》等。
共和国建立之后,端木蕻良曾经在一段时间里,着力创作戏剧作品,评剧《罗汉钱》、《梁山泊与祝英台》,京剧《除三害》、《戚继光斩子》,都在戏剧舞台上产生过积极影响。
同时,他还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散文作品。
从七十年代末开始,端木蕻良以他那学贯古今的文化眼光和炉火纯青的艺术笔法,写作三卷本长篇小说《曹雪芹》,并且先后发表了第一卷和第二卷,受到文学界、红学界和广大读者的交口赞誉和高度评价。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七课作者简介和主旨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七课作者简介和主旨作者简介
端⽊蕻良(1912~1996),满族,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作家。
学⽊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物。
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地的海》和《曹雪芹》等。
《土地的誓言》主旨:作者以倾诉式的语言,抒发了“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逃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对美好家园,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深深眷恋之情,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土地的誓言》是当代作家端木蕻良创作的一篇散文,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文章中作者抒发了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此文的结构看似复杂,实则线索清晰,结构简单。
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宛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端木蕻良自传

作者: NULL
出版物刊名: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0-60页
主题词: 南开中学;清华大学;北平;笔名;新人;端木蕻良;辽宁省;重庆;抗日救国;香港
摘要: <正> 端木蕻良,原名曹京平,曾用笔名黄叶、罗旋、叶之林、曹坪、金咏霓等。
一九一二年九月二十五日生于辽宁省昌图县紫鹭树村。
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一年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这时曾组织新人社,出版《新人》,发表《力的文学宣言》。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后,组织抗日救国团,被学校除名。
一九三二至一九三三年就读于北京清华大学历史系。
一九三二年加入北平左翼作家联盟,並主编北平左联机关杂志《。
端木蕻良诗词

端木蕻良诗词端木蕻良诗词——以文字展现诗意人生端木蕻良,一个富有才华和人生阅历的诗人。
他的诗词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生的意义以及生命的感悟。
今天,让我们共同欣赏端木蕻良的诗作,体会诗意人生的真谛。
在端木蕻良的诗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意义。
在他看来,生活不仅仅是眼前的苟且,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命的热爱。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态度和对生命的感悟。
例如,《岁月神偷》这首诗中,他这样写道:“岁月神偷,偏爱偷闲。
少壮如柴,燃烧烈火。
不拘小节,方显豪迈。
既然如此,又何须浪费。
”这首诗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生活的真谛,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拘小节,才能让生命更加精彩。
端木蕻良的诗词作品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人生的意义。
他用自己的诗歌,记录了自己的人生历程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夜班操作》这首诗中,他这样写道:“夜班操作,是一项艰辛的工作。
机器的轰鸣,人的喘息。
操作员,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寻找生活的意义。
”这首诗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去面对人生的挑战和意义。
此外,端木蕻良的诗词作品还充满着对生命的感悟。
在《深夜焖鸡》这首诗中,他这样写道:“深夜焖鸡,有家的味道。
柴米油盐,盐入味,鲜香四溢。
家的味道,不仅是味道,更是信仰。
”这首诗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他对家的理解和感悟。
在《夜班人》这首诗中,他这样写道:“夜班人,夜班的故事。
机器的声音,人的汗水。
夜班人,用汗水和泪水,谱写生命的意义。
”这首诗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去书写人生的精彩。
总之,端木蕻良的诗词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态度、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生命的热爱。
在这个信息爆炸、充满杂音的世界里,让我们共同欣赏端木蕻良的诗词作品,体会诗意人生的真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1912.9.25—1996.10.5)满族。
端木蕻(hòng)良,原名曹汉文,辽宁省昌图县人。
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
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
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端木从香港回到北京。
1960年5月与钟耀群结婚。
1980年,端木当选为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85年,《曹雪芹》中卷(与夫人钟耀群合著)出版。
1996年10月5日,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4岁。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江南风景》《大江》,短篇小说集《土地的誓言》《憎恨》《风陵渡》,童话《星星记》,京剧《戚继光斩子》《除三害》,评剧《罗汉钱》《梁山伯与祝英台》及长篇历史小说集《曹雪芹》等,为世人所流传。
同时,文章《土地的誓言》被录用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科书第9课和鲁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6课。
长篇小说《曹雪芹》影响卓著。
人物生平端木蕻(hòng)良(1912.09.25—1996.10.05),满族,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曾用笔名黄叶﹑罗旋﹑叶之林﹑曹坪等。
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山西﹑重庆等处任教﹐在重庆﹑香港﹑上海等地编辑《文摘》副刊﹑《时代文学》杂志﹑《大刚报》副刊《大江》﹑《求是》﹐长期从事进步的文化工作。
1912年9月25日生于辽宁昌图。
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并从事进步学生运动。
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同时开始文学创作活动,发表端木蕻良小说处女作《母亲》。
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4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
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
曾在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
从1936年至1938年,他在上海和武汉等地从事抗战文学活动,创作亦走向成熟与多产,计有长篇小说《大地的海》,以及《鴜鹭湖的忧郁》、《遥远的风沙》等一系列风格独异的短篇小说,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坛的位置。
1938年5月,端木蕻良与萧红在武汉结婚。
1938至1940上在重庆复旦大学任教,编辑《文摘副刊》。
1940年,与萧红到香港。
1940至1942年在香港主编《时代文学》和《大时代文艺丛书》,曾先后参加《力报》、《大刚报》、《求是》的编辑工作。
建国后,历任北京市文联创作部部长、副秘书长、中国作协理事、北京分会副主席。
三十年代学习世界语,热心世界语的宣传、推广,1936年曾在《世界》杂志发表文章盛赞世界语,八十年代加入中国世界语之友会,在报刊上继续写文章宣传世界语。
1942年萧红在香港病逝后,端木旅居桂林,后又辗转于重庆、上海和香港等地,积极投身于新品有长新品有长篇小说《大江》、《大时代》、《上海潮》、《科尔沁旗草原》第二部和诸多中短篇小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端木从香港回到北京。
从50年代到60年代初,他多次到农村、工厂和部队深入生活,并创作了《墨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等大量讴歌新生活的散文作品。
1960年5月,与钟耀群结婚。
十年浩劫后,端木以更大的热情和更勤奋的创作加入了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历程,先后写出了《怀念老舍》等一批散文和文化随笔,《江南风景》等一批中短篇小说,而尤以长篇小说《曹雪芹》影响卓著。
1979年《曹雪芹》上卷行世,海内外颇多赞誉。
1980年,端木当选为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85年,《曹雪芹》中卷(与夫人钟耀群合著)出版,在中国国当代文学史上又添重笔。
1996年10月5日,这位跨越现当代文坛的辽宁籍著名作家,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4岁。
笔名由来说法一:随养父姓中国著名国画师端木梦锡的孙子端木小明说的,内容是说端木梦锡先生曾经和端木蕻良在一次笔会上相遇,因为同姓,所以问及到家世,然后端木蕻良先生说自己本不姓端木,是随养父改的姓,后来用这个笔名发表了短篇小说《鴜鹭湖的忧郁》。
说法二:避免迫害《闽南日报》2002年10月9日吴桂玲所写的短文《战争与作家的笔名》,其中说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曹汉文为了掩人耳目,避免遭到迫害,所以给自己取了这样一个“既不被人猜疑,又让人难以模仿的名字。
于是,用了‘端木’这个复姓,又把他印象很深的东北红高粱中的‘红粱’移作名字。
这样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红粱’。
可是,他当时身处白色恐怖之中,公开使用‘红’字,很容易招来嫌疑。
所以,他灵机一动,就将‘端木红粱’中的‘红’字改为‘蕻’了。
但是‘端木蕻粱’又不像人名,就又把‘粱’改作了‘良’。
这样‘端木蕻良’就成了曹汉文的笔名”。
在亲属中也并无姓端木者。
是在1936年经郑振铎推荐给《文学》杂志发表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鴜鹭湖的忧郁》时,想取一个不与别人犯重的笔名——复姓‘端木’、名‘红梁’(他的家乡至今管高粱叫红梁)。
责编王统照嫌‘红’字在当时惹眼犯忌,建议换成一个较生僻的‘蕻’字。
后觉‘蕻梁’二字组合起不理想,便又改为‘蕻良’。
人物生活萧红与端木蕻良(以下简称端木)是1937年10月在武汉相识的。
因为都是东北老乡,也都是文人,端木与萧红夫妇一开始就相处得不错。
据蒋锡金回忆文章所写的情况看,四人在一起就像兄弟姐妹,又像同志,同吃同住,关系融洽而随便,经常讨论文学创作、时势发展,扬言要组织宣传队,开办饭馆等。
在这段时间里,萧红对端木很有好感,两人在一些问题上也有相同的看法。
端木身材瘦高,穿着洋气,说话和声细语,性格内向,孤傲、文质彬彬,与萧军的粗犷、好强、豪放、野气形成鲜明对比。
当几人在争论问题时,端木一般都站在萧红一边。
端木从不与人发生正面冲突,只是采取迂回战术。
这些都使萧红产生好感。
尤其让萧红感到欣慰的是端木“不只是尊敬她,而且大胆地赞美她的作品超过了萧军的成就”。
这是其他朋友没有做过的,过去只有鲁迅与胡风赏识萧红的才华,萧军嘴上不说,心里是不服气的,其他朋友也是如此。
因此端木对萧红文学成就的赞赏,对萧红有特殊的意义,使她感受到来自一个男性的对她才华的赞美。
这就使萧红和萧军已裂痕重重的感情生活面临着新的考验。
萧军本人、萧红与端木都敏感地发现了三人之间关系微妙的变化。
萧红在临汾与萧军分别后,与端木有了更多的接触,常常主动找端木谈创作,谈她的身世。
并同塞克等人一起逛西安古城,欣赏碑林书法。
两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还没有确定恋爱关系,直到萧军又来到西安后,萧红提出与萧军正式分手时,萧红与端木也没有真正考虑过两人的关系。
这时的端木还从没有想过要结婚的问题,而萧红也还拿不定主意到底怎么办。
但两萧分手后,形势急转直下,两人感情迅速发展。
1938年4月萧红与端木到了武汉,5月在武汉举行婚礼。
对于两萧的离异,朋友们大都感到惋惜,并且人们大都谴责端木是第三者,其实这是不公平的。
萧红与端木在两萧分手以前的交往没有超过朋友的界限,只是在两萧分手后,两人的关系才有了质的飞跃,而且并不是一种少男少女的盲目热恋,带有颇为冷静理智的色彩。
当胡风提议让新娘新郎谈谈恋爱经过时,萧红说:“张兄,掏肝剖肺地说,我和端木蕻良没有什么罗曼蒂克的恋爱历史。
是我在决定同三郎永远分开的时候才发现了端木蕻良。
我对端木蕻良没有什么过高的希求,我只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
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体贴。
”但萧红与端木结合后,受到许多朋友的非议与疏远。
她感到友情的封锁,这给她带来了新的烦恼与苦闷。
萧红与端木最初结合是有感情基础的。
但两人性格的差异日渐生活中显露出来,互相都会感到失落与幻灭,感情悲剧也就不可避免,萧红尽管倔强勇敢,但毕竟需要丈夫的呵护与温存,况且是在多难病重时期更是如此。
而端木从小只受到别人照顾溺爱,依赖性很强,又是生活能力很差的人,不会也不懂得要关爱呵护妻子,反而仍要萧红来为他操心受累。
从武汉撤退时,萧红让端木先走他就先走了,在香港萧红同意他突围,他就准备突围撤离了,他这种只顾自己的举动使萧红自然感到被冷落被遗弃了。
再加上日本侵占香港,庸医误诊,萧红病情恶化等客观因素。
萧红终于不幸在1942年1月22日病逝了。
端木在萧红去世18年后才续娶钟耀群为妻,由此可见他对萧红的感情还是很深的,他不仅一直保存着一缕萧红的遗发,而且经常写诗怀念萧红,这些诗都不是为了发表,只是表示他心底里对萧红的感情。
十年浩劫以后,端木几乎年年都要自己去广州银河公墓,为萧红扫墓,自己不能去时就托朋友去,并写悼诗献于墓前。
1987年11月4日,端木与钟耀群一起到萧红墓前祭扫并献词一首,题为《风入松·为萧红扫墓》:生死相隔不相忘,落月满屋梁,梅边柳畔,呼兰河也是萧湘,洗去千年旧点,墨镂斑竹新篁。
惜烛不与魅争光,箧剑自生芒,风霜历尽情无限,山和水同一弦章。
天涯海角非远,银河夜夜相望。
从中不难看出,萧红在端木心底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性格内向孤傲的他只有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思念,他的哀悼,他的忏悔,这的确挺感人的。
可惜萧红再也听不到了,她注定要一个人走路,这就是一个女性的宿命。
1995年3月,苏珊娜·浩女士邮寄来包括香港圣士提反女校上个世纪40年代的地形平面图复制件,希望端木先生能指认出当年埋葬萧红部分骨灰的确切地点。
但时间久远,复制件模糊不清,又是平面图,不好辨认,端木先生忧郁地说:“看来我去了也未必能找到了,萧红的那一半要永远地留在香港了。
1996年10月5日,端木先生在北京去世,身前留下遗愿,把他的部分骨灰撒到香港圣士提反女校后山、萧红另一半骨灰的埋葬地。
1997年5月他的夫人钟耀群女士来到香港,实现了他的愿望。
旅居桂林端木先生旅居桂林期间,创作了大量作品,所以有关端的研究,都把他在桂林这段时间作为重点。
端木蕻良在桂林,主要活动内容还是从事文学写作,大量的创作成果表明,桂林时期是他一生创作生涯的重要时期。
小说创作是端木蕻良的主要创作内容,在桂林,他写下了大量小说作品。
端木蕻良作品计有《初吻》(短篇小说)、《早春》(短篇小说)、《雕鹗堡》(短小说)、《科尔沁旗草原》第二部(长篇小说,未完)、《琴》(短篇小说)、《红夜》(短篇小说)、《女神》(短篇小说)、《前夜》(短篇小说)、《饥饿》(短篇小说)、《几号门牌》(长篇小说,未完),出版了长篇小说《大江》(桂林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1943年4月出版)。
《科尔沁旗草原》是端木蕻良早期创作的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
1942年,端木蕻良由香港转到桂林之后,怀着对遥远故乡的的思念情怀,开始续写《科尔沁旗草原》第二部。
这第二部,由于后来未能写完,也未能印刷成书出版,当时发表于1943年3月至11月桂林出版的《文艺杂志》第2卷第3期至第6期与第3卷第1期上,一共5章,约4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