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SC-C-SC.2-006 氨基酸生产ISO文件 苯丙发酵三级文件之10m3罐检修标准操作规程

合集下载

LSC-C-SC.2-026 氨基酸生产ISO文件 L-苯丙氨酸发酵三级文件葡萄糖浓度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LSC-C-SC.2-026 氨基酸生产ISO文件  L-苯丙氨酸发酵三级文件葡萄糖浓度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LSC-C-SC.2-026 1-1
**集团氨基酸事业部
1目的:通过建立葡萄糖浓度测定操作规程,以规范葡萄糖浓度测定操作。

2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发酵车间葡萄糖浓度测定操作。

3责任:发酵车间操作人员、发酵车间主任对本规程实施负责,QA 监督。

4内容:
4.1葡萄糖浓度测定操作内容
4.1.1负责发酵过程中和消后葡萄糖浓度的测定,为发酵工艺控制提供保障。

4.2、操作程序
4.2.1测定前样品处理
4.2.1.1发酵液样品:发酵液稀释 100 倍,具体操作为用 1ml 移液管吸取取来的发酵液样品到100ml 容量瓶中;用蒸馏水进行定容。

然后往复摇目的是混合均匀,待测定。

4.2.1.2消后葡萄糖浓度测定稀释 1000 倍,具体操作为采用 1ml 移液管吸取消后糖液,到100ml 容量瓶内,然后用蒸馏水定容摇匀;再采用新的 1ml 移液管从 100ml 容量瓶内吸取 1ml 到小烧杯中,用 10ml 移液管吸取 9ml 蒸馏水到该烧杯中摇匀,待测定。

4.2.2根据《SBA—50c 生物传感仪标准操作规程》定好标。

用进样针吸取稀释好的菌液或葡萄糖溶液润洗针管至少三次;然后准确吸取 25 微升,打入到进样口内;看生物传感仪上读数。

若读数为“05”则测定葡萄糖浓度为 0.5%;若为读数为“25”则葡萄糖浓度为 2.5%。

4.2.3测定结束后关闭生物传感仪,并做好相应测定记录。

5相关记录
5.1葡萄糖浓度测定操作记录。

LSC-C-SC.3-010 L-苯丙氨酸生产ISO文件 二次三效浓缩标准操作规程

LSC-C-SC.3-010 L-苯丙氨酸生产ISO文件 二次三效浓缩标准操作规程

SY-C-SC.3-0101-2**集团氨基酸事业部文件名称二次三效浓缩标准操作规程文件编号LSC-C-SC.3-010制订生效日修订生效日//版次/修订1/0制定白云苍狼审核核准1目的:规范三效浓缩操作,保证料液质量,防止堵料。

2范围:适用于L-苯丙氨酸三效岗位3职责:使用操作者、工艺员、车间主管、QA人员对本规程实施负责4内容4.1准备4.1.1确认各生产使用泵的冷却水、循环水已打开。

4.1.2关闭各效排空阀门,打开各效进料阀门,开启进料泵、三进二输送泵、二进一输送泵,开始进料,调节各进料阀门,进料至料液液面与视镜相切4.2浓缩4.2.1启动一效强制循环泵,水环真空泵,待一效真空达到-0.04MPa时,打开蒸汽阀门,开始浓缩4.2.2三效开始正常循环蒸发时,启动排水泵,将冷凝热水收集至三楼50吨热水罐4.2.3打开一效蒸发室底部机械搅拌,防止晶体沉降4.2.4浓缩过程中要实时观察各效液面,调节各效进料阀门与输送泵,保持液面与视镜相切位置上下,不得高于视镜以免发生跑料现象,不得低于蒸发室1/3导致加热室干烧4.2.5保持蒸汽进压不高于0.04MPa,一效真空度在-0.05MPa~-0.04MPa,温度控制在75℃~80℃之间4.2.6当机器运行正常后,二效真空控制在-0.05~0.07MPa,防止二效直接结晶。

4.3出料4.3.1当系统运行3小时后,一效底部视镜可见大量晶体时开始间断(40分钟左右)出料1~1.5T 4.3.2确定蒸浓罐已准备好,打开蒸浓罐进料阀门,打开一效出料阀门,开启出料泵把一效内的晶浆打入蒸浓罐4.3.3出料时注意观察一效玻璃视镜,适当调节各进料阀门,防止干烧或料液液位过高造成料液流失4.3.4出完料后先打开热水阀,关闭一效出料阀,冲洗一效到蒸浓罐的管道,防止堵塞,当管道视镜清澈后关闭出料泵与热水阀门4.4三效清洗4.4.1浓缩结束时,应打开一效排空阀,再依次关掉蒸汽、真空泵、排水泵、进料泵,打开其他两效排空阀,将整个系统排空至常压LSC-C-SC.3-010**集团氨基酸事业部2-24.4.2将二效、一效进料阀门全开,把料液集中于一效中,然后关闭三进二输送泵、二进一输送泵4.4.3打开结晶罐进料阀,一效出料阀门,开启一效出料泵,将剩余料液打入蒸浓结晶罐内4.4.4关闭各效排空阀,打开进水阀,往各效内打入收集的热水,重复开机操作。

LSC-C-SC.2-020 氨基酸生产ISO文件 苯丙发酵三级文件之10m3消沫剂罐实消标准操作规程

LSC-C-SC.2-020 氨基酸生产ISO文件  苯丙发酵三级文件之10m3消沫剂罐实消标准操作规程

LSC-C-SC.2-020 1-3**集团氨基酸事业部1目的:通过建立发酵罐实消操作规程,以规范发酵罐实消操作。

2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发酵车间发酵罐。

3责任:发酵车间操作人员、发酵车间主任对本规程实施负责,QA 监督。

4内容:4.1实消内容4.1.1负责消沫剂罐实消,以保证物料的无菌度。

4.2、操作程序4.2.1关闭空气进气阀门,全开排气阀门,卸去罐内压力。

压力表上显示为“0”,取出pH、溶氧电极安装孔内的孔塞。

注意:此时罐内必须没有压力。

将标定好的pH、溶氧电极安装到罐体电极插孔内(电极标定参考电极标定操作规程),电极用螺母固定好与控制系统相连4.2.2固定好罐盖螺栓。

注意:发酵罐盖密封垫应放平衡,螺栓应对称;螺栓和各接口螺母牢靠即可。

不要拧得过紧,防止损坏螺栓和橡胶密封圈。

4.2.3检修结束后,进行罐体密闭性试压。

检查阀门排气阀、取样口第一阀、罐底第一阀是否关闭,慢慢开启空气阀门向罐内通入空气,待空气压力达到0.12——0.14MPa 时,关闭空气进气阀。

维持10 分钟观察压力表有无变化;用配制好的5%洗衣粉水进行试压。

具体试压部位有:罐面视镜密闭性、搅拌轴封、取样口、出料阀、罐面压力表接触处。

在各个部位进行喷洒,根据有无肥皂泡冒出来判断其气密性。

开启取样口阀,将取样口浸入洗衣粉水中观察有无气泡来判断取样口第一阀气密性;关闭取样口第二阀开启第一阀同样验证取样口第二阀气密性。

4.2.4试压结束后,慢慢开启排气阀,要求排气阀门全开,卸去罐内压力。

压力表上显示为“0”,打开罐盖。

4.2.5打料试压结束后关闭阀门罐底第一阀、取样口第一阀,打开打料阀门将配制好的培养基料液打入发酵罐内。

关闭罐盖。

4.2.6检查阀门循环水阀门、空气第一阀、罐顶空气阀、罐底第一阀、罐底第二阀是否关闭,然后开启阀门各个小排气、外盘管排空阀、排气阀,其中排气阀、排空阀、列管排空阀均为全开,其余均为半开或微开。

4.2.7实消开启控制系统搅拌电源进行低速运转。

lSC-C-SC.2-018 氨基酸生产ISO文件 苯丙发酵三级文件之葡萄糖补料管道灭菌标准操作规程

lSC-C-SC.2-018 氨基酸生产ISO文件  苯丙发酵三级文件之葡萄糖补料管道灭菌标准操作规程

LSC-C-SC.2-018 1-1
**集团氨基酸公司
1目的:通过建立补料管道灭菌操作规程,以规范补料管道灭菌操作。

2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发酵车间补料管道灭菌。

3责任:发酵车间操作人员、发酵车间主任对本规程实施负责,QA 监督。

4内容:
4.1管道灭菌内
4.1.1负责补糖管道灭菌,以保证灭菌后的物料能够无菌通过。

4.2、操作程序
4.2.1根据200m3发酵罐结构检查所有罐补糖总阀是否关闭,开启总阀旁补糖总管道小排气。

4.2.2根据30m3糖罐结构消后保压罐检查罐底第一阀是否关闭,开启罐底第一阀小排气、罐底第二阀。

4.2.3根据30m3糖罐结构开启罐底蒸汽阀门,使罐底第一阀小排气有少量蒸汽流出。

4.2.4灭菌维持压力为0.11——0.12MPa,时间为60min。

4.2.5灭菌结束后,根据200m3发酵罐结构分别关闭各罐总阀旁小排气阀;根据30m3糖罐结构依次关闭罐底蒸汽阀小排气、罐底蒸汽阀。

4.2.6灭菌结束,做好管道灭菌记录。

5相关记录
5.1补糖管道灭菌标准操作规程记录。

LSC-C-SC.2-024 氨基酸生产ISO文件 L-苯丙氨酸发酵三级文件移种管道灭菌标准操作规程

LSC-C-SC.2-024 氨基酸生产ISO文件  L-苯丙氨酸发酵三级文件移种管道灭菌标准操作规程

LSC-C-SC.2-024 1-1
**集团氨基酸事业部
2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发酵车间移种管道灭菌。

3责任:发酵车间操作人员、发酵车间主任对本规程实施负责,QA 监督。

4内容:
4.1移种灭菌内容
4.1.1负责移种管道灭菌,以保证种液能够无菌移入到发酵罐内。

4.2、操作程序
4.2.1针对发酵消后保压罐,根据200m3发酵罐结构检查上料阀、连消阀是否关闭;全开移种阀、微开连消阀小排气、上料阀小排气。

4.2.2根据30m3种子罐结构检查罐底第一阀、排污阀是否关闭,全开罐底第二阀、微开罐底第一阀小排气。

然后开启罐底蒸汽阀门,使罐底第一阀小排气有少量蒸汽流出。

根据200m3发酵罐结构上料阀小排气、连消阀小排气有少量蒸汽流出。

4.2.3根据管道压力表,维持压力为0.11——0.12MPa,维持时间为60min。

4.2.4灭菌结束后,根据200m3发酵罐结构关闭上料阀小排气、连消阀小排气;根据30m3种子罐结构依次关闭罐底第一阀小排气以及罐底蒸汽阀。

4.2.5灭菌结束后采用无菌空气吹干移种管道;先把200m3发酵罐空气压力提高到0.07——0.1MPa,根据200m3发酵罐结构开启上料阀、连消阀小排气。

根据30m3种子罐结构开启罐底第一阀小排气进行管道空气吹干。

4.2.6移种管道灭菌、吹干后待用。

4.2.7做好管道灭菌记录。

5相关记录
5.1移种管道灭菌标准操作规程记录。

LSC-C-SC.2-021 氨基酸生产ISO文件 L-苯丙氨酸发酵三级文件之消沫剂管道灭菌标准操作规程

LSC-C-SC.2-021 氨基酸生产ISO文件  L-苯丙氨酸发酵三级文件之消沫剂管道灭菌标准操作规程

LSC-C-SC.2-021 1-1
**集团氨基酸事业部
1目的:通过建立补料管道灭菌操作规程,以规范补料管道灭菌操作。

2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发酵车间补料管道灭菌。

3责任:发酵车间操作人员、发酵车间主任对本规程实施负责,QA 监督。

4内容:
4.1管道灭菌内容
4.1.1负责消沫剂补料管道灭菌,以保证灭菌后的物料能够无菌。

4.2、操作程序
4.2.1根据200m3发酵罐结构检查各个罐消沫剂第一阀是否关闭;全开消沫剂第二阀,微开第一阀小排气。

4.2.2根据10m3消沫剂罐结构检查罐底第一阀、排污阀是否关闭,开启罐底第一阀小排气、罐底第二阀。

然后开启罐底蒸汽阀门,使罐底第一阀小排气有少量蒸汽流出。

根据200m3发酵罐结构使各个罐消沫剂第一阀小排气有少量蒸汽流出。

4.2.3根据管道压力表,维持压力为0.11——0.12Mpa,维持时间为60min。

4.2.4灭菌结束后,根据200m3发酵罐结构依次关闭各个罐消沫剂第一阀小排气;根据10m3消沫剂罐结构依次关闭罐底第一阀小排气以及罐底蒸汽阀S9。

4.2.5管道灭菌后待用。

4.2.6灭菌结束,做好管道灭菌记录。

5相关记录
5.1消沫剂管道灭菌标准操作规程记录。

LSC-C-SC.2-001 氨基酸生产ISO文件 发酵车间三级文件之苯丙氨酸发酵工程作业指导书

LSC-C-SC.2-001 氨基酸生产ISO文件  发酵车间三级文件之苯丙氨酸发酵工程作业指导书

LSC-C-SC.2-001 1-7**集团氨基酸事业部1目的:建立苯丙氨酸发酵工程技术标准书,以规范发酵生产作业。

2范围:适用于公司发酵车间苯丙氨酸发酵工艺。

3责任:发酵车间所有工艺人员。

4内容:4.14.2、L—苯丙氨酸30KL 一级种子工程4.3、L—苯丙氨酸200KL 发酵工程硫酸钾硫酸镁磷酸氢二钾磷酸二氢钾LM硫酸铵GA溶解XG硫酸亚铁氯化钙泡敌氯化钴硫酸锰硫酸锌YDFML-YDKVBYSGL30KL 罐清洗配料槽附 1:L —苯丙氨酸 200KL 发酵培养基配料配制工程设备、原料工程顺序工程管理 工程说明管理项目标准值根据配料单核对原料的 品种、数量、规格及所需配料体积。

接受配料单原料受领原料称量电子台秤 应根据原料所需用量合 理选用电子台秤或电子称进行称量。

电子称硫酸钾硫酸镁 磷酸氢二钾磷酸二氢钾LM硫酸铵 GA溶解XG 硫酸亚铁氯 化 钙 泡敌 氯化钴硫酸锰硫酸锌YD TC 硫酸铜 FM L-Y DK VB YS200T 发酵罐清洗配料槽投料量(Kg ) 40 投料顺序:按投料量从大到小;按溶解度从小到大;最后投微量元素。

投料量(Kg ) 190 投料量(Kg ) 72 投料量(Kg ) 72投料量(Kg ) 20 种子配料槽15m 3×1投料量(Kg ) 330 投料量(Kg ) 100 投料量(Kg ) 200 投料量(Kg ) 2.3 投料量(Kg ) 2 投料量(L ) 20 投料量(Kg ) 1.5 投料量(Kg ) 0.4 投料量(Kg ) 0.4 投料量(Kg ) 50 投料量(Kg ) 1 投料量(Kg ) 0.1 投料量(Kg ) 20 投料量(Kg ) 80 投料量(Kg ) 3 投料量(Kg ) 2.3 投料量(Kg ) 1.5 配料体积(m 3)63与消毒工核对送料体 积。

附 3.L —苯丙氨酸 30KL 种子培养基消毒工程原 料 设 备工程顺序工程管理 工程说明管理项目标准值一级种子罐培养基进罐拆检取样阀锁紧罐盖排尽夹套内余水打开主排气口蒸汽依次从取样管道、罐底 管道、空气管道通入蒸汽进行消毒。

LSC-C-SC.2-003 氨基酸生产ISO文件 苯丙发酵三级文件之配料间清洁标准操作规程

LSC-C-SC.2-003 氨基酸生产ISO文件  苯丙发酵三级文件之配料间清洁标准操作规程

LSC-C-SC.2-003 1-2**集团氨基酸事业部1目的:建立配料槽清洗管理规程,明确配料槽的清洗频次以及洁净度,以确保培养基不被污染。

2范围:发酵车间配料岗位配料间清洗操作文件。

3责任:配料操作者、发酵车间主任对本规程实施负责,QA 监督4内容:4.1、清洗内容4.1.1负责清洗配料槽,保证清洁。

4.1.2负责清洗配料间物料过滤器。

4.1.3负责配料间配料泵的清洗以及维护保养。

4.1.4负责清洗配料间物料管道4.1.5负责清洗配料间地面以及排水沟4.1.6做好配料间清洗记录,做好调配记录4.1.7完成公司交给的其他工作任务。

4.2、操作程序4.2.1、配料间清洗4.2.1.1整理好配料间物品进行相应归类。

4.2..1.2 配料秤进行清洁以及配料间垃圾清扫。

4.2..1.3 清扫结束后采用自来水进行冲洗。

4.2.1.4 冲洗结束后,填写清洗记录装上挡鼠板并关闭配料间大门,开启灭蚊灯。

4.3、清洗操作规程4.3.1每天配料结束后,把配料剩余物料进行相应归类,放入指定不锈钢桶内存储待用。

4.3.2配料器具进行清洁,比如用抹布对于电子称进行清洁与保养。

称量同进行清洗待用。

4.3.3用扫把扫除配料间垃圾,以及配料槽上、打料泵、管道上的灰尘。

4.3.4对于配料槽清洗,第一次先用自来水管冲洗配料槽内顶部以及槽内周边;冲洗水量约200L 水,然后再进行第二次同样冲洗;如此反复冲洗三次后;肉眼观察配料槽内壁是否有水珠挂壁,是否清洁进行判断。

开启打料泵把清洗配料槽的水打入下水道排走。

保持配料槽干净LSC-C-SC.2-003 **集团氨基酸事业部2-2 整洁。

4.3.5用自来水管对于下水道进行冲洗,冲洗到无杂物干净为止。

4.3.6对于配料间设备采用抹布进行擦洗,比如配料泵、打料管道等。

4.3.7配料间地板采用拖把进行拖洗,至少拖洗2 遍;直到干净为止。

4.3.8当班人员配料间清洗结束后,应该做好清洁记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SC-C-SC.2-006 1-4
**集团氨基酸事业部
1目的:通过建立发酵罐安全检修及维护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确保发酵罐安全检修及维护操作。

2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发酵车间发酵罐。

3责任:操作人员:按本标准对设备进行操作和日常维护保养,并作好相应记录。

维修人员:按本标准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保养和检修,并作好相应记录。

设备管理员:指导操作人员进行日常维护保养,并提出检修计划。

4内容:
4.1、检修类别及间隔期
4.2、操作程序
4.2.1修前的准备
4.2.1.1技术准备
A.设备使用说明书,图纸、有关标准、检修记录;
B.设备运行时间、缺陷、隐患、事故等状况记录。

4.2.1.2物资准备
A.检修用的材料、备件;B.检测仪器、拆装工具和起重设施;C.切断发酵罐电机总电源,并设有禁止启动的警示牌;D.清洗发酵罐,隔断与其它设备各连接管路,并悬挂标志牌;E.进罐前,应彻底将罐内气体排除,人员在罐内作业过程中,应不断换进新鲜空气,必要时检修人
员应配带防毒呼吸器,罐外必须设人监护;F.罐内作业应搭设脚手架;G.动火前要办理动
火许可手续。

4.2.2修方法
4.2.2.1拆卸
4.2.2.2拆卸程序
A.稳固罐内轴及搅拌器;B.拆下联轴器,拆除传动皮带,拆下皮带轮,拆开轴承室;
C.拆下搅拌轴和机械密封;D.拆除搅拌器、拉杆、搅拌支承装置。

4.2..2.3 轴承的拆卸
A.滚动轴承在拆卸时,应使用专用拆卸工具,以免损坏轴承和轴承孔。

B.滑动轴承的轴衬拆卸时要注意保护好轴衬内、外表面。

4.2.3机械密封
A.拆卸机械密封时,要保护好动、静环密封面;B.保持密封部件的洁净。

4.2.4搅拌轴检查、测量轴颈尺寸,检查轴应无损伤,如有损伤可进行修复,修复方法可
采用磨或喷镀修磨。

4.2.4.1联轴器夹壳联轴器如内表面有较严重缺陷,在不影响强度前提下,可采用刨光后进
行重新加工内孔的方法修复。

4.2.4.2拉杆拉杆若有变形,应进行压力校正。

4.2.4.3装配
a)装配按拆卸的相反程序进行。

b)机械密封A.装配时应注意动、静环密封面的接触面,须保证在全圆周上连续接触,不
得有缝隙;B.搅拌轴与静环间的径向间隔应均匀;C.装配机械密封时,弹簧必须使其高
度一致,且压力要适度,在保证不漏的前提下,压力不宜太大。

c)上搅拌轴装配时要照顾其上、下轴端以保证其与联络件的同轴度要求。

d)联轴器在进行夹壳联轴器的装配时,注意中间卡环安装对位。

e)拉杆A.安装前要先装搅拌轴并找正,然后再装拉杆;B.第一根拉杆安装后应进行调整使其不受拉力,然后依次安装并调整每根拉杆,经多次调整并达要求。

f)轴承:滚动轴承与轴安装时应采用热装法,不允许敲击打入。

4.2.5检修质量标准
4.2.
5.1罐体A.实际最小壁厚应不小于强度校核壁厚加一个检验同期的腐蚀容量;B.内表面焊缝应无裂纹、挡板、盘管、底瓦、人(手)孔补强板、接筋等焊接附件应牢固可靠,无造成染菌的缺陷;C.罐体安装稳固,无偏斜,其铅垂度不大于2/1000D(D为罐体直径mm)。

4.2.
5.2皮带轮减速装置A.新换皮带轮应做静平衡检验,其残余不平衡量。

B.皮带轮与主轴锥套配合,应经研配,锥面接触长度应在全长的80%以上,锥面接触75%以上;
C.两皮带轮轴平行度公差不大于GB1184《形状和位置公差.未注公差的规定》的10 级公差值;D.两轮安装后应使装皮带位置在同一平面内,其偏差为:三角皮带轮不大于1.5mm;E.各传动皮带松紧应均匀适度。

4.2.
5.3搅拌系统
4.2.
5.3.1搅拌轴A.搅拌轴与滚动轴承处采用HB/JS7 或HB/K7 配合,轴颈表面粗糙度R
a 值不大于1.6um;B.搅拌轴与皮带轮.联轴器.搅拌器等处尺寸公差为不大于GB1184 规定公差值,上轴(轴承座处)为8级,中下轴为9级;C.各轴的同轴度公差不大于GB1184 的9级差值。

4.2.
5.3.2轴承支座A.轴承支座两孔同轴度公差和两孔轴线与端面的垂直度公差不大于GB1184 的8级公差值;B.轴承支座配合面尺寸公差H8,表面粗糙度Ra 值不大于3.2um;C.支座底盘水平度不大于0.5/1000。

4.2.
5.3.3联轴器夹壳式联轴器的两半应合在一起加工,尺寸公差不大于GB11801 的8级公差值,圆度公差不大于GB1184 的8 级公差。

4.2.
5.3.4搅拌器A.搅拌器园盘与搅拌轴的垂直度不大于GB1184 的9级公差;B.搅拌器应做静平稳试验,平稳顺级为G16 级。

4.2.
5.3.5密封装置A.动环、静环接触端面度公差为0.005~0.010mm,表面粗糙度Ra 值不大于0.4um;B.与静环接触的表面粗糙度Ra 值不大于1.6um;C.轴在密封装置部位的径两圆跳动有一定的允许误差。

4.2.6维护及常故障处理。

4.2.6.1 维护
4.2.6.1.1罐身、封头。

A.目测腐蚀变形情况;B.检查空气分布管出口处因冲刷使下封头变薄情况;C.内部垫板加强板焊缝是否变裂纹;D.消毒前认真清洗;E.各密封点泄漏情
况;F.螺栓是否松动。

4.2.6.1.2皮带轮减速装置A.按时加注润滑油;B.轴承温度是否正常;C.转动部件有无异常振动;D.皮带磨损及松紧情况。

4.2.6.1.3机械密封装置。

A.密封面磨损程度是否超过要求;B.密封程序是否超过要求;C.紧固螺栓有无松动,弹簧有无折断或变形。

4.2.6.1.4主轴和搅拌系统的传动部分A.各焊接点焊接可靠性;B.轴瓦磨损情况。

5相关记录
5.110m3泡敌罐检修标准操作规程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