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高中地理 第4章 防灾与减灾 4.1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教案 湘教版5 精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第4章防灾与减灾4.1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素材湘教版选修5

高中地理第4章防灾与减灾4.1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素材湘教版选修5
4.“三北”防护林的意义:“三北”防护林重点治理区的______________有了较大改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________________的提高。
四、淮河流域治理工程
1.淮河治理的目标:通过治理____________||,对病险水库、河堤进行除险加固和疏通河道等措施||,提高淮河流域各地区的____________||,改善航运条件||,提高____________。
三、“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1.“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地跨⑬______________、⑭______________和⑮______________地区||,涉及我国北方13个省区||,建设范围东起⑯____________省、西至⑰______________自治区||,总面积达⑱________万平方千米。
一、我国主要重大减灾工程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1.我国防灾减灾的指导方针是“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18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课件湘教版5180321537

18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课件湘教版5180321537

体系建设
工程
“三北” 防护林体 系工程
采取⑧ 人工造林 、封山封沙
乔、灌、 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⑩_______
育林和飞机播种造林、实行⑨ 草 得到有效治理,⑪ 荒漠化 得到基 乔、灌、草结合,带、片、网 本控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产 结合,多树种、多林种结合 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淮河流
答案
上游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在各大支流修建水库,调蓄径流;
中游利用洼地修筑蓄洪工程;下游开挖入海新河,分散水流;加强湖泊对
洪水的调节能力;加强预报、监测,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解析 由于季风的强弱不均,引起锋面雨带移动快慢不同,从而导致淮河
解析 答案
流域旱涝灾害频发。整治淮河洪涝的措施因地段不同而不同。
受沙尘暴影响;森林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吸烟滞尘等作用;“三北”
防护林对风沙来说,就好像一道绿色的屏障,可以有效地减少或降低沙尘
暴的危害。因此,“三北”防护林工程对减轻沙尘暴危害有积极作用。 答案
反思归纳
工程范围
工程目标 造林方式
“三北”防护林体系
包括西北、华北、东北的陕、甘、宁、青、新、京、津、冀、晋、 内蒙古、辽、吉、黑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减少风沙危害、水土流失、干旱等灾害 人工造林、封山封沙育林、飞机播种造林 “乔、灌、草结合,带、片、网结合,多树种、多林种结合”的大 型防护林体系 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提高土壤 肥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增加就业、发展观光旅游
域治理
病险 提高淮河流域各地区的⑭防洪标准 、 治理⑫ 水土流失 ,对⑬____
水库 、河堤进行除险加固和
改善⑮ 航运条件 、提高供水保证率。
工程

4.1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湘教版选修5高中地理课件

4.1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湘教版选修5高中地理课件
湘教选修V:自然灾害与防治
第四章 防灾与减灾
第一节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学习目标: 1.运用材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运用地图,说明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2.理解自然灾害损失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了解自然灾害损失的时间差异、空间差异及原因。
一、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 1、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结合” 2、有关法律 【探究活动1】阅读教材 p76的材料“我国与防灾减灾有 关的法律”,回答问题: 1)防灾减灾为什么要立法?
【思考讨论】
• 阅读教材P79~80材料“洞庭湖‘4350工程’”,对洞 庭湖以前和现在的情况进行对比,预测未来的变化, 谈谈这种变化产生的影响。
与建国以前相比,现在的洞庭湖水面面积已经明显
缩小。随着今后退耕还湖的开展,洞庭湖将逐渐恢
复到建国以前的面积,使调蓄洪水功能逐渐增加。
阅读教材P80~81材料“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思考以下问题:
率将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5.95%。
阅读教材P81正文内容,说明: (1)“三北”地区环境问题的发展 (2)“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建设过程及其作用。
“三北”地区环境问题的发展:由于人口增加、农业垦殖、 战争以及统治者大兴土木等方面原因,“三北”地区的大面 积森林与草原变为裸地,导致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和干旱 灾害。
把防灾工作上升到立法的程度,能使防灾工作有法可 依,有章可循,有力推动了防灾工作深入开展。 2)除上面列举的与防灾减灾有关的法律以外,你还能补充 吗?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 和国海上交通运输法》等。
【活动】阅读教材p78“国际减灾十年与国际减灾日”和
2003年国际减灾日主题材料,了解下列主要内容:

高中地理我国防灾减灾主要成就课件湘教版选修V

高中地理我国防灾减灾主要成就课件湘教版选修V

改善生态和生产生活条件
中国减灾日--
时段:1990年—1999年。
目的:通过国际社会协调一致的努力, 将当前世界上各国家因自然灾害造种
2004年国际减灾日主题: 了解今日灾害,为了明天平安
2005年国际减灾日主题: 利用小额信贷和安全网络提高抗灾 能力
2006年国际减灾日主题: 减灾始于学校
【新华社电】5月11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我国 的
湖泊面 积
435
(km2) 0
31 4 1
28 2 0
27 4 0
269 1
湖泊容
积 (108
293
22 8
18 8
17 8
174
㈠长江防洪体系建设工程 1、整治江湖,兴修水利 2、退耕还林,封山育林 ——改善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有效遏
制上游不断加剧的 水土流失
【活动】阅读教材p80材料,回答以下 问题:
【迁移运用】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3年6~7月,我国
淮河流域遭受了前所未遇的水
灾,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逾
180亿元。
材料二:淮河流域图
1)你能列举淮河作为我国南北地
理分界线的五个理由吗?
亚热带与温带、湿润区小麦与半湿水润大稻运区河、冬
季洪河泽流湖 有无结冰黄海
大别山
4)治理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根本措施是: A.在受灾地区大力植树造林,防止水 土流失 B.重灾区大规模移民,并不再布局大、 中型企业 C.在中、下游修建蓄洪水库 D.在下游疏浚并增加泄洪通道 5)“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
生态系统”景观图和简化的系统
框图。该系统的目的是取得经济、
社会、生态三方面效益的统一。

【优化方案】高中地理 第四章 第一节 防灾与减灾课件 湘教选修5

【优化方案】高中地理 第四章 第一节 防灾与减灾课件 湘教选修5

【解析】 该题以我国主要减灾工程分布图 为背景,综合考查我国减灾防灾取得的巨大 成就及相关自然灾害的分布、成因及防御措 施。第(1)题,由提示可知是与生态问题有关 的工程,所以应是生态工程。第(2)题,结合 图例可知三北防护林范围广,跨多个干湿地 区,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应发展适合当地 生态条件的植被。第(3)题,注意是“非工程
暴(台风)、风暴潮侵袭和海冰、海浪对海岸 侵蚀的海防林。防治水土流失的主要工程有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和“三北” 防护林系建设工程。防治滑坡、泥石流的工 程主要分布在川、滇、黔交界地区及三峡地 区。航空护林站主要分布在我国第一、第二 大天然林区的东北和西南地区。
二、我国重大减灾项目 1.长江防洪体系建设工程 (1)决策:灾后重建、__整__治__江__湖___、 _兴__修__水__利______。 (2)中下游地区 ①治理措施:__加__固__堤__防___、平垸行洪、 _退__田__还__湖____、移民建镇、修建水库等。 ②作用:摆脱了“__人__争__水__地__,水致人灾”
目标定位 1.通过收集资料、学会用案例说明国际防 灾减灾以及我国防灾减灾的成就。 2.能列举一些我国的重大减灾项目。 3.掌握长江防洪体系建设工程、“三北” 防护林体系工程和淮河流域治理工程的相关 内容。 4.初步学会根据自然灾害成因确定防灾减 灾措施的方法。
基础梳理自学导引
一、我国防灾减灾的原因和指导方针 1.原因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自然灾害 给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保障我国__社__会__经__济__的可持续发展,必 须防灾减灾。
方千米,占全国陆地面积的42%。 2.对。“三北”防护林像一道绿色屏障阻 挡或减弱了沙尘的移动。
的恶性循环局面。 (3)上游地区 ①治理措施:在长江上游实行_退___耕__还__林__、 封山育林的措施。 ②作用:有效遏制了长江上游不断加剧的 _水__土__流__失____。

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高中地理 第4章 防灾与减灾 4.1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教案 湘教版选修5

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高中地理 第4章 防灾与减灾 4.1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教案 湘教版选修5

4.1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导入新课】我国政府格外重视防灾减灾,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减灾活动,建设一批重大减灾工程,在防灾减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阅读思考】阅读教材P77页材料“我国重大减灾项目举例”和图4-2我国主要减灾工程分布图,思考:我国主要减灾工程有哪些类型?主要分布在哪里?这些项目当中你以前听说过哪些?【参考答案】我国主要减灾工程有地震防备、沉陷与地裂治理、滑坡泥石流治理、水利工程、防护林体系等。

主要分布(答案略)【板书】(一)长江防洪体系建设工程【材料分析】阅读以下材料,分析问题:材料一: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

1998年夏季,中国南方罕见的多雨。

持续不断的大雨以逼人的气概铺天盖地的压向长江,使长江无须臾喘息之机地经受了自1954年以来最大的洪水。

洪水一泻千里,干流连续消灭8次洪峰,持续两个多月。

百万军民奋力抗洪,虽然保住了长江大堤,但造成近500万所房屋倒塌,2000多万公顷土地被淹,经济损失高达1600多亿元人民币。

材料二:长江流域地图材料三:1998年长江流域的雨情降水量图材料四:长江上游某山区,人们把大片森林砍光、烧尽,在森林废墟上戳洞下种,进展农业生产。

材料五: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在1998年特大洪水袭来时,受灾最严峻的200多万灾民几乎全部来自各个民垸,在洪水上涨期间,大约占总数73%的民垸先后溃口或被迫扒口。

【争辩】结合资料分析,98年长江洪水灾难严峻的缘由。

【同学发言,老师总结】导致长江洪水灾难既有自然缘由,也有人为缘由。

自然缘由:①长江流经潮湿地区,流域广、支流多、干流汛期长、水量大②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加上河道宣泄力量不足所致。

③夏季风特别加剧洪灾危害。

人为缘由:①上游山区人们过度砍伐,森林植被削减,水土流失加剧,减小了森林的调整功能,使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泻洪力量降低。

②中游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的功能减弱。

高中地理 4.1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课时练习(含解析)湘教版选修5

高中地理 4.1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课时练习(含解析)湘教版选修5

第四章防灾与减灾第一节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自然灾害给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防灾减灾建设。

据此完成第1~2题。

1.减灾防灾的核心是( )①减少灾害发生的次数②战胜自然灾害③杜绝自然灾害④减轻灾害发生的损失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下列有关我国减灾防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B.面临重大灾害,要各自为战,无需统一行动C.严密组织各种力量,全民参与抗灾D.中央统一决策,部门地方要分工协作解析:第1题,减灾防灾的核心在于“减”,就是在观念上强调减少灾害、减轻灾情,而不是“战胜自然灾害”“杜绝自然灾害”。

第2题,我国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减灾防灾模式是:对付灾害应当采取“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面临重大灾害,应当采取中央统一决策,部门地方分工协作的方式,严密组织各种力量,全民参与抗御灾害。

以防为主就是防患于未然;全民参与就是避免各自为战,集中抗灾力量,克服重大灾情。

答案:1.C 2.B读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洪涝次数最多的河段是( )A.川江河段B.长江下游河段C.荆江河段D.金沙江河段4.该河段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是( )①上游支流多,呈扇形水系②流量季节变化大③河道弯曲,水流不畅④人们砍伐森林,围湖造田A.①③B.②③C.③④D.②④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洪涝次数最多的河段是长江中游的荆江河段。

第4题,荆江河段河道弯曲,水流不畅,加上人类的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河道,河床抬高;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洪、蓄洪能力下降,造成洪涝灾害频发。

答案:3.C 4.C读我国某地区示意图,完成第5~7题。

5.影响该区域的主要气象灾害有( )A.台风B.地震C.旱涝D.滑坡、泥石流6.为改善图示区域范围内的生态环境,目前正在进行的国土整治工程有( )①“三北”防护林工程②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③退耕还牧工程④退田还湖工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7.现在我国正在实施洞庭湖生态重建工程,其涵义是( )A.将洞庭湖的湖泊容积扩大到4 350立方米B.将洞庭湖湖泊面积扩大4 350平方千米C.退田还湖面积4 350平方千米D.将洞庭湖的湖泊面积恢复到4 350平方千米解析:该区域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该地区旱涝灾害严重。

高中地理第4章防灾与减灾第1节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学案湘教版选修5

高中地理第4章防灾与减灾第1节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学案湘教版选修5

高中地理第4章防灾与减灾第1节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学案湘教版选修51.了解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2.了解和掌握长江防洪体系树立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淮河流域管理工程的主要作用。

(重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我国的防灾减灾任务阅读教材P76~P79第1段,完成以下效果。

1.目的:为了保证我国社会经济的可继续开展,必需防灾减灾。

2.指点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3.措施(1)公布和实施了与防灾减灾有关的专门性法律、法规。

(2)成立了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指导并展开了减灾的一系列活动。

正误判别。

(1)防灾减灾主要靠公民自觉。

( )(2)我国防灾减灾的指点方针是〝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 )【提示】(1)×防灾减灾必需经过立法,使人们有法可依,树立法制观念。

(2)√教材整理2我国严重减灾工程项目阅读教材P79第2段~P83,完成以下效果。

1.长江防洪体系树立工程(1)洞庭湖水系管理:使长江中下游地域逐渐摆脱了〝人争水地,水致人灾〞的恶性循环局面。

(2)洞庭湖水面的恢复即〝洞庭湖4350工程〞。

(3)长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工程:改善长江源头生态环境状况,有效遏制水土流失。

(4)三峡水利工程:作为管理开发长江、防范长江洪水关键性工程建成后,长江洪水对中下游地域的要挟将进一步减轻。

2.〝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1)范围:地跨西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局部地域。

(2)〝三北〞地域的环境效果(3)措施:经过采取人工造林、封山封沙育林和飞机收获造林等措施,实行乔、灌、草结合,带、片、网结合,多树种、多林种结合,以树立一个功用完备、结构合理、系统动摇的大型防护林体系。

(4)成效:①使三北地域森林掩盖率由5%提高到15%,荒漠化土地失掉有效管理,水土流失失掉基本控制;②重点管理区的环境质量有了较大改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清楚;③促进了该地域乡村经济的开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应当执行国家赋予的防震减灾任务。
【过渡】国际社会非常重视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危害,确立国际减灾十年和国际减灾日。
【阅读】阅读教材P78材料“国际减灾十年与国际减灾日”,说明:
(1)“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具体时间及主要目的。
(2)除上面列举的与防灾减灾有关的法律以外,你还能补充吗?
(3)收集上述某一法律文本,阅读并找出其中有关防灾减灾的条款。
【点拨】(1)我国的防灾法律、法规、规章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形成了较完整的防灾行政法规体系,使防灾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力推动了防灾工作深入开展。
(2)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收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运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
(2)中国政府响应联合国的减灾十年倡议,于l989年4月成立了国家级委员会——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领导并开展了减灾的一系列活动,初步形成了全民综合减灾的运行机制和工作体制,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2)1991年以来,每年l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被确定为“国际减灾日”。
【资料收集】通过网络,收集以下资料:
(1)国际防灾减灾取得了哪些进展?
(2)收集有关我国重大减灾项目和中国“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材料。
【点拨】(1)国际社会非常重视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危害,确立国际减灾十年和国际减灾日,其目的就是唤起国际社会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敦促各地区和各国政府把减轻自然灾害作为工作计划的一部分、推动国家和国际社会采取各种措施以减轻各种灾害的影响。在这期间,国际社会在减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比如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建立了海啸预警机制等。
(3)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收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节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节选)
颁布单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颁布日期:1997年12月29日
实施日期:1998年3月1日
内容分类:一般行政法
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九十四号)
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防Leabharlann 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制定本法。
4.1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并能说出一些我国与防灾减灾有关的法律;
2.能列举一些我国的重大减灾项目;
3.知道国际减灾十年与国际减灾日;
4.掌握长江防洪体系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和淮河流域治理工程的相关内容;
5.初步学会根据自然灾害成因,确定防灾减灾措施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2)政府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各级政府努力采取多方面措施减轻自然灾害的破坏和损失,在防灾减灾中,起着核心作用;
(3)我国防灾减灾的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结合”。
【探究活动】阅读教材P76的材料“我国与防灾减灾有关的法律”,讨论材料后的三个思考题:
(1)防灾减灾为什么要立法?
主要减灾项目的分布与防治方向。
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示我国防灾减灾的成就;学生利用乡土地理知识类比研究,鼓励学生多途径地收集相关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春秋战国时期,医学家扁鹊与魏文侯的一段对话:魏文侯问扁鹊,你们兄弟三人谁的医术最高?扁鹊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兄长。魏文侯很奇怪,既如此,兄长何不及你出名呢?扁鹊说:大哥治病能从病人的神情中看出征兆,未有形而治之,故名不出家;二哥治病,能从病人的毛发中看出征象,不等发作就能治愈了,故名不出乡;唯有我,等病人病重了,才下重药,动手术,救病人于垂危之中,反而闻名天下。
2.通过学习,明白对于自然灾害,我们只能预防和减轻灾害程度而不能避免的道理,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和灾害意识;
3.通过学习,强化人类战胜自然灾害的坚定信念;
4.通过了解许多灾害在其带来灾害的同时,还有其有利的一面,进一步掌握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式。
1.我国防灾减灾的做法
2.重大减灾项目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第七条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经济综合主管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民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震减灾工作。
1.通过收集资料,学会用实例说明国际防灾减灾以及我国防灾减灾的成就;
2.能多途径地获得资料并通过对众多材料进行选择、归纳、分析,形成观点并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
3.通过调查当地防灾减灾的做法以及效益,初步掌握调查研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我国政府在防灾减灾方面的主要工作以及我国防灾减灾的成就,增强民族成就感与自豪感;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等(以下简称防震减灾)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第四条防震减灾工作,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五条国家鼓励和支持防震减灾的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提高防震减灾工作水平。
这则小故事说明了防灾减灾在于防,防重于治。“预则立,不预则废”,“防患于未然”。
【板书】第四章防灾与减灾
第一节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76页第一自然段内容,说明防灾减灾的必要性、政府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以及我国防灾减灾的方针政策。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防灾减灾的必要性——自然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了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减灾防灾;
(2)“国际减灾日”是哪一天?
【学生回答】(1)1987年12月,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把从1990年开始的20世纪最后十年定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开展“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目的,在于通过国际社会协调一致的努力,将当前世界上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特别是将发展中国家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减轻到最低限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