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3呈现超低温世界的奇妙技巧 解读奇妙的超低温世界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粤教必修3课件2.5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

高一语文粤教必修3课件2.5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

3.解词义
闷葫芦:课文中指密封而摇起来声响不清脆的葫芦。可用来比喻极难猜透 而令人纳闷的话或事情,还比喻不爱说话的人。
小巧玲珑:形容东西小而精致。
4.辨用法
(1)考察 考查 ①坐着宇宙飞船到那么遥远的星球上去_____, 考察 人的生命是不够用的。
②应该以实际运用能力来_____ 考查 我们的学习效果。
5.奇妙的超低温世界
隆冬时节,冻得发抖,我们会说:真冷!但我们不知道这“冷”会到什么 程度,一直冷下去会产生什么样的奇妙现象。本文会把我们带进一个普通 人无法接触到的奇妙的超低温世界。学习本文要注意作者运用多种说明 方法阐述抽象深奥道理的方法和严谨准确的语言。
帮助你知人论世
叶永烈(1940— ),生于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现为 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 事,香港海外文联名誉主席。早期主要从事科普创作,系《十万个为什么》 的主要作者之一。科普代表作是三部《小灵通漫游未来》。后转向传记 写作,出版了《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 等多部传记作品。
这两个词都是动词,都指因发展到一定阶段或变化到一定程度而逐渐减少 以至没有。但这两个词语的侧重点不同。“消失”侧重结果,强调永远失 去了或很快失去了。“消逝”则侧重过程,指逐渐减少以至没有。
(3)面目全非 面目一新 ①金属在超低温世界中,也变得________: 面目全非 水银在常温下,是闪耀着银光的 液体。 面目一新了。 ②这个工厂经过改建,已经________
超低温是一个普通人无法接触到的世界,其中存在着许多超出人们常识的 奇妙现象。本文作者抓住这点来做文章,善于从普通人的常识角度出发,引 出超乎人们常识的奇特现象,从而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高中语文必修3奇妙的超低温世界教材分析

高中语文必修3奇妙的超低温世界教材分析

高中语文必修3奇妙的超低温世界教材分析教材优化全析一、内容详解本文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奇妙的超低温世界,采用五个小标题:冰雪不足以言冷;奇妙的现象;没有电阻的导线;广泛的应用;诱人的幻想。

第一个小标题,冰雪不足以言冷。

开头从“冰冷”引出比“冰”更冷的东西,进而通过人们的实验室测试和理论推算,得到一个结论,冷有一个极限——最低温度是-273.16℃,叫做“绝对零度”,人们已经获得了离绝对零度只差1/500000℃的超低温。

第二个小标题,奇妙的现象。

作者向读者介绍了鲜花、鸡蛋、石蜡在液态空气里的变化,金属在超低温世界里变得面目全非,以及液态氦的超流现象。

第三个小标题,没有电阻的导线。

金属的超导现象的发现、发展以及应用。

第四个小标题,广泛的应用。

介绍了超低温在钢铁工业、农业上的应用,超低温技术主要应用在液态空气工业、医学、宇宙航行、科学研究等方面。

第五个小标题,诱人的幻想。

生物学家正在研究的生物的“生命冷藏”问题,对延长人的寿命从事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真是一个诱人的幻想。

二、技巧鉴赏1.采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的写法超低温现象及其应用是一个抽象的前沿性的知识,如果采用平实说明的方法,可能读者会感觉深奥难懂,枯燥无味。

为了让读者了解这个科学现象,作者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条理有序地展开说明。

①举例子:金属在超低温世界中,也变得面目全非:水银在常温下,是闪耀着银光的液体。

可是,如果你把水银温度计伸进液态空气,水银柱一下子就冻得像一根大头针似的!②列数据:据统计,现在世界上的电能,大约有1/4损耗在输电线路上。

一旦制成没有电阻的导线,那就相当于使全世界的发电量增加了1/4!③分类别:在钢铁工业上,人们开始用超低温处理钢铁制品。

经过处理后,钢的强度可以提高一倍半,铁的强度可以提高两倍。

在农业上,人们利用超低温来锻炼种子…………在医学上,人们利用超低温技术,保存一些贵重药品……在宇宙航行中……在科学研究中……④作比较:可是,如果你把水银温度计伸进液态空气,水银柱一下子就冻得像一根大头针似的!铅平常是软绵绵的,要直就直,要弯就弯,非常“听话”,可是在超低温世界里,铅变得非常“倔强”,富有弹性,你一松手它就弹回去,恢复原状。

高中语文必修3第5课《奇妙的超低温世界》(学生版)导学稿

高中语文必修3第5课《奇妙的超低温世界》(学生版)导学稿

高一语文学科导学稿(学生版)5《奇妙的超低温世界》【课题】《奇妙的超低温世界》(粤教版语文必修3第5课)【学习目标】1、了解超低温现象的奇妙之处。

2、学习从科技说明文中提炼并筛选信息。

3、学习运用各种方法来说明抽象事理的写作技巧。

4、了解超低温现象的应用前景,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各种方法来说明抽象事理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自读、讨论、探讨【课时安排】1课时【作者简介】叶永烈,1940年出生于浙江温州。

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

现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香港海外文联名誉主席。

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早期主要从事科普创作,系《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之一,科普代表作是三部《小灵通漫游未来》。

后转向传记写作,出版了《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等多部传记作品。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积累(识记词义)[广寒宫] :[面目全非] :[闷葫芦] :[小巧玲珑] :[悠然自得] :二、课堂学习与研讨(一)整体感知1.本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奇妙的超低温世界,采用了五个小标题,请筛选文中关键信息分别归纳其主要内容。

【明确】2.什么是\'超低温\'?什么叫\'超低温现象\'?它的奇妙之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3.超低温目前得到了哪些应用?除此之外,它还会有那些应用前景?请说说你的见多识广。

【明确】4.课文是以什么顺序把这个奇妙的世界说明清楚的?说明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明确】5.课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化抽象为具体,把深奥的科学道理通俗易懂地表述出来。

看看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在文中找出具体例子分析其作用。

【明确】6.请举例说明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

【明确】三、课堂练习1、阅读课文,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A、“绝对零度”已经是冷的极限,也是人们目前得到的最低温度,即零下273.16 ℃。

低温世界的奇迹阅读题及答案

低温世界的奇迹阅读题及答案

低温世界的奇迹阅读题及答案低温世界的奇迹(1)在低温的世界里,各种物质都会呈现出奇特的景象。

在零下194℃时,空气会变成一种浅蓝色液体,称为“液态空气”。

如果梨浸泡在液态空气中,它会变得像玻璃一样易碎;鸡蛋和石蜡在液态空气中会像萤火虫一样发出荧光。

从-100℃到-200℃,汽油、煤油、汞和酒精会变成坚硬的固体;二氧化碳会变成雪白的晶体,弹性橡胶会变得非常易碎,钢会变成“豆腐”。

人们利用许多材料在低温下的脆性,发明了一种低温破碎技术。

在现代城市里,有各种各样的废物,如废汽车、废轮胎、废塑料、废钢铁等等。

这些材料经低温液氮冷却后,抗冲击性能大大降低,出现脆性开裂,为破碎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这种低温粉碎方法用于肉的粉碎,可以一次将骨、皮、肉分开。

(2)低温世界也是农业生产领域的有效助手。

人们过去常往田鼠的洞穴里注射化学杀虫剂。

这种方法不仅成本高,而且会破坏土壤。

使用低温杀虫剂后,向老鼠洞里注入少量液氮。

由于低温液氮处于高度压缩状态,其体积在洞穴中迅速膨胀了700-800倍。

然后,蒸发的氮气以相当快的速度从洞里排出,洞里的空气被耗尽,导致田鼠窒息。

低温农药具有无毒、快速、有效的特点,引起了广大农民的关注。

(3)低温技术可以快速打捞沉船。

打捞沉船的常规方法是将高压气体压入船内,使船内的水排出,沉船获得浮力,浮出水面。

这种捕鱼方法要花一整天的时间。

采用低温打捞,只要向舱内注入液氮,低温液氮就会像爆炸一样膨胀,高压气泵架能迅速排出舱内积水。

一家英国低温公司将这艘船沉入英吉利海峡9米深的水中,然后向沉没的船舱内注入近20升液氮。

只花了30秒就把沉船从水里救了出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低温将给人类带来更多的利益。

从食品保鲜到生命冷冻,从工业生产到尖端超导技术,低温世界将出现奇迹。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5【教学课件】《奇妙的低温世界》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5【教学课件】《奇妙的低温世界》

广东教育出版社 高二年级 | 必修3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了解“超低温”的相关知识及所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基础上,发挥想象,思考这一现象有何发展前景及实用性?
广东教育出版社 高二年级 | 必修3
超低温现象在钢铁工业、农业育种 、液态空气工业、医学、宇航、科 研等方面的具体运用,还作出了利 用超低温技术延续人的寿命已进行 漫长的星际旅行的大胆设想。
广东教育出版社 高二年级 | 必修3
超低温技术在许多领域的应用在今天已经有了较大进展,主要应用于能 源(超导输电、超导储能、超导电机等),交通(磁悬浮列车、船舶磁推进器) ,医疗卫生(核磁共振成像、生物磁仪器等),电子技术(超导微波技术应用 、各类超导传感技术、半导体—超导体集成电路、超导计算元件等),重大 科学工程(加速器、受控热核装置等)和国防技术(超导反潜、扫雷、飞船再 入、电磁推进、通讯及制导等)等领域。
广东教育出版社 高二年级 | 必修3
作业 材料:一位被冷冻万年的宇航员考察完银河系外的星球后回到地球。 请以“考察归来”为题写一篇作文。
谢谢观看!
广东教育出版社 高二年级 | 必修3
下定义:如“冷有一个极限——最低的温度是零下273.16℃,叫做‘绝 对零度’”。
作诠释:如“世界上不可能再有比绝对零度更低的温度”。
举例子:如“比如,你把一个小杯放在大杯中……”。
广东教育出版社 高二年级 | 必修3
作比较:如“锡跟铅恰恰相反,一把好端端的锡壶,在超低温下会碎成煤灰似 的一团粉末”。
列数字:如“据统计,现在世界上的电能,大约有1/4损耗在输电线路上”。 打比方:如“鲜花在液态空气中浸一下,就变得象玻璃一样脆,一摆动,便叮 当叮当直响”。 分类别:如“广泛的运用”一节从钢铁工业、农业、医学、宇宙航行、科学研 究几个方面分类说明“超低温”的作用。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科学小品5奇妙的超低温世界教师用书粤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科学小品5奇妙的超低温世界教师用书粤教版必修3

5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本课话题——科学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在零下190多摄氏度,空气竟变成了浅蓝色的液体,叫做“液态空气”。

鲜花在液态空气中浸一下,就变得像玻璃一样脆,一摆动,便叮当叮当直响。

鸡蛋、石蜡等在液态空气里,会像萤火虫似的射出荧光。

鸡蛋射出的荧光是浅蓝色的,石蜡射出的荧光是浅绿色的。

在零下一二百摄氏度,就叫超低温。

科学朴素而美丽,纯洁而高尚。

自古以来,人们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在科学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进步,使科学水平逐渐提高,使新的科学技术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就摆脱不了农业社会的贫穷与落后;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就没有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工业革命;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就没有我们当今的电子时代和丰富多彩的舒适生活。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2015年中国科学界最大的事件,是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女,药学家。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

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科学是讲求实际的。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

——郭沫若在历史上,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由于发明者充分发挥了这种独创精神。

——华罗庚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

——达尔文科学是使人的精神变得勇敢的最好途径。

——布鲁诺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高中语文:2.5《奇妙的超低温世界》素材(1)(粤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2.5《奇妙的超低温世界》素材(1)(粤教版必修3)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素材1 .课文解读(1) 作者简介叶永烈,1940 年出生于某某某某。

1963 年毕业于大学化学系。

现为某某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某某海外文联名誉主席。

1951 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早期主要从事科普创作,系《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之一,科普代表作是三部《小灵通漫游未来》。

后转向传记写作,出版了《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与蒋介石》等多部传记作品。

(2) 基本解读超低温是一个普通人无法接触到的世界,其中存在着许多超出人们常识的奇妙现象。

本文作者抓住这点来做文章,善于从普通人的常识出发来引出超乎人们常识的奇特现象,从而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文章趣味横生,把抽象的事理说明得生动感人。

比如文章开头一节。

作者从“冰冷”二字人手,指出“冰雪不足以言冷”,然后说出一连串更冷的地方:地球的北极和南极可达到—90 ℃,月球背着太阳的一面可达到—160 ℃,海王星可达到—229 ℃……这使人们以为冷可以一直低下去,可以低至零下几千、几万甚至几千万摄氏度 ( 正如热那样 ) 。

这时,作者却指出:冷有极限,存在一个无法逾越的绝对零度—273.16 ℃。

短短一段,一波三折,层层铺垫,最后才抖出作者真正想说的内容,让读者为之一振,也很容易就理解了“绝对零度”这个陌生的概念。

又如最后一节“诱人的幻想”。

为了使读者易于理解利用“生命冷藏”来解决星际旅行这一难题的可能性,作者先介绍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把金鱼在超低温的液态空气中变得硬邦邦的,但经过 10—15 秒之后放回温水中,它居然复活了 ! 这一挑战人们常识的有趣实验使作者后面介绍的设想变得容易理解了。

全文以小标题分节,清晰地标示出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冰雪不足以言冷”引出话题,介绍“绝对零度”概念;“奇妙的现象”介绍超低温世界中有趣的奇特现象;“没有电阻的导线”重点介绍超低温中的超导现象;“广泛的应用”介绍超低温技术在目前的一些具体应用;“诱人的幻想”则提出了利用超低温技术在星际旅行中延续人的寿命的设想。

粤教版精品教案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1

粤教版精品教案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1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一、教案策略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超低温,了解超低温世界的奇妙现象。

(2)能力目标:从文中筛选信息;准确理解概念。

(3)情感目标:展望对运用超低温的运用前景,激发科学探索与创造兴趣。

2、教学重点: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3、教学难点:把握概念4、主要方法:讨论探究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材料:1967年1月12日,在美国洛杉矶一所小学的疗养所里,一位对人体冷冻一直很感兴趣的73岁物理学教授,詹姆斯·贝德福德即将死于肺癌。

在他床边的是洛杉矶人体冷冻学会的几位成员。

下午6点半,他的病情加重,开始气喘。

不久,他的私人医生宣布他已经死亡。

人体冷冻学家们迅速将他的遗体同一台心肺机连在一起,供给他营养物和氧气,以便保护脑部不至于再受损;同时,为防止血液凝结和活组织中形成冰晶,向遗体注射肝素和二甲基亚砜。

接下来,冷冻学家们将其遗体置于干冰(固态二氧化碳)中,使体温慢慢下降至冰点附近,之后关掉心肺机。

到午夜2点,遗体体温停留在干冰的温度上(-74.5℃左右)。

这时,冷冻学家们把贝德福德的遗体放入注满温度在-320F(相当于-197℃左右)液态氮的贮存器腔内,贝德福德的遗体在几秒钟内就变得像玻璃一样脆。

几天之后,容器带着他的遗体被空运到亚利桑那州的一个实验室,等待能治疗晚期癌症并且有办法使刚死亡的机体与组织恢复生命的那一天。

2、导入语:是什么让这位物理学教授能等到医学可以治好他的癌症那一天呢?——是奇妙的超低温世界。

那么,什么是超低温世界?超低温世界有何奇妙之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奇妙的超低温世界》。

3、作者上海作家协会一级作家,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

1940年出生于浙江温州。

20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

主要新著:“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四人帮兴衰”系列:《江青传》、《张春桥传》、《王洪文传》、《姚文元传》、《陈伯达传》;《陈云之路》、《胡乔木传》、《行走美国》、《行走俄罗斯》、《行走中国》、《受伤的美国》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呈现超低温世界的奇妙技巧——解读《奇妙的超低温世界》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一文,主要介绍了几种物质在超低温条件下出现的一些现象及超低温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问题。

这些现象和问题都是普通人无法接触到的,超出了人们的常识范围,显得比较抽象、深奥,往往会令一般的人望而生畏。

可是,阅读本文时,我们却不仅没有丝毫的晦涩难懂之感,反而觉得妙趣横生,几欲一口气把它读完。

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作者呈现超低温世界呈现的奇妙技巧吧。

一、恰当自如的说明方法
文章采用一定的说明方法,目的就是要更好地说明事物和事理的特征。

说明方法运用得当,能化陌生化为熟悉,化复杂为简单,化深奥为浅易,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从而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一文能消除一般读者的畏惧之情,首先就得益于作者恰当自如地综合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列数据等多种说明方法。

请看在“冰雪不足以言冷”中作者是怎样说明“绝对零度”这一抽象的概念的:
后来,人们从理论上进行推算,才知道冷不像热那样可以无限发展。

冷有一个极限——最低的温度是-273.16℃,叫做“绝对零度”。

世界上不可能再有比绝对零度更低的温度。

这短短的三句话就用了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三种说明方法。

第一句先用“热”的可以无限发展与“冷”的不能无限发展作比较,为第二句引出“冷”的极限作好铺垫。

第二句则先承接第一句的内容,指出“冷有一个极限”,然后,再给“绝对零度”下定义,让读者毫不费神地接触到了“绝对零度”这个概念。

不过,“绝对零度”毕竟是一个极为抽象的专业术语。

为了让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它,作者紧接着再用“世界上不可能再有比绝对零度更低的温度”一句来补充诠释这个概念,从而使读者能想象得出“绝对零度”到底低到了怎样的程度。

这样,“绝对零度”这个概念在读者的心目中便不再只是一个抽象、枯燥的概念了,而是一个具体、可感的事物了。

二、生动风趣的说明语言
准确、简洁是说明语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然而一篇优秀的科学小品文是绝不能仅仅满足于此的,而必须在确保语言准确、简洁的同时,尽量使说明语言生动风趣一些。

科学小品文的读者都是普通人而不是专业人士,只有运用生动风趣的语言行文,以深入浅出的手法做出说明和解释,才能避免枯燥乏味,从而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一文的作者叶永烈就深谙此理,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双关等修辞手法,使文章
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让读者读完之后不由地发出会心一笑。

请看作者在“奇妙的现象”中对铅的说明:
铅平常是软绵绵的,要直就直,要弯就弯,非常“听话”,可是在超低温世界里,铅变得非常“倔强”,富有弹性,你一松手它就弹回去,恢复原状。

一个铃铛如果用铅做的话,在常温下摇起来像个闷葫芦,但是用液态空气浸过以后,摇起来却发出银铃般清脆的响声!
这两句话共同说明了铅在常温下和在超低温下的不同性状。

第一句话中的“听话”、“倔强”两个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显得既准确又生动。

而第二句则分别用“像个闷葫芦”、“银铃般”的比喻来形容用铅做的铃铛发出的响声,显得极其形象通俗。

三、轻松活泼的文学手段
科学小品文必须运用文艺手段使文章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即要把文章写成说明文与文学作品相结合而产生的边缘性文体,以克服一般说明文容易产生的枯燥、死板的弱点,给人以亲切感或亲近感,从而赢得更多的读者。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虽然是一篇说明文,但是由于作者善于抓住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做文章,从普通人的常识出发来引出超乎人们常识的奇特现象,把文章写得波澜起伏,具有了小说般的“故事情节”,因此,便也能像小说一样引人入胜,让读者读起来爱不释手。

如在“冰雪不足以言冷”这部分中,作者先从“冰冷”二字入手,指出“冰雪不足以言冷”,然后列举出北极和南极、月球背着太阳的一面、海王星等一连串更冷的地方,从而使人们误以为“冷”也可以像“热”那样“低至零下几千、几万甚至几千万摄氏度”。

这时,作者却指出“冷有一个极限”。

最后,才引出“绝对零度”这个读者极为陌生的概念。

这种层层铺垫之后才如抖包袱般抖出作者想要说的内容的写法,使文章一波三折,富于变化,能牢牢地吸引住读者。

当然,课文运用的文学手段并不止安排小说般的“故事情节”一种,还运用了悬念、渲染等文学手段。

不过,由于篇幅有限,笔者便不再赘述而留待各位作更进一步的深入探究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