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_2捕集技术的研究进展
CO2捕集与地质封存技术的研究进展

CO2捕集与地质封存技术的研究进展二氧化碳是人类活动排放最为严重的一种温室气体之一,其大量排放将导致全球气候变化。
为了减轻二氧化碳排放对气候影响,人们在研究和应用CO2捕集与地质封存技术。
本文将就该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讨论。
一. CO2的捕集技术二氧化碳的捕集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1. 吸收剂法该方法通过化学吸收剂将二氧化碳从燃料中分离出来,进而进行二次处理后回收。
常见的化学吸收剂有氨水、甲醇和甲酸等。
这些化学吸收剂能够强烈与二氧化碳相互作用,从而将二氧化碳含量提高至20%至30%。
然后,利用加热等方法将其分离出来。
2. 膜分离法该技术使用多孔材料或薄膜将气体分离。
与吸收剂法不同,这种方法不需要化学反应,而是利用分子大小和形状差异来分离二氧化碳。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能够减少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但需用高效的膜分离材料。
3. 生物处理法该方法通过利用植物和微生物将二氧化碳从大气中吸收并固定,以促进生长和光合作用。
生物处理法具有环保、可持续和低成本等优点,而且使光合作用生命周期跨越了几个世纪,能够为我们储存大量的二氧化碳。
二. CO2的地质封存技术地质封存技术使用包括地下盆地、含油气层和煤层等在内的地下储层,通过向其中注入二氧化碳来固定排放的二氧化碳。
地下封存通常分为三种类型:1. 构造封存该方法利用大地构造特征来封存二氧化碳。
将二氧化碳注入具有天然隔离作用的地下盆地或断层带等地区。
2. 含气层固定该方法通过将二氧化碳注入勘探和开采过程中废弃的含油气层中,实现二氧化碳的固定。
3. 煤层固定将二氧化碳注入煤层中,能够不仅实现二氧化碳的固定,还能够使煤层中的气体被替换成二氧化碳,对煤层气的勘探和开采具有积极意义。
三. CO2捕集与地质封存技术的发展现状近年来,CO2捕集与地质封存技术在全球得到广泛关注。
国内外关于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正在逐渐深入。
其中一些技术模型在实验室中表现出良好的效果,并得到了大规模工业化应用。
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的研究进展

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的研究进展二氧化碳捕集技术是指通过不同的方法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捕集并转化或储存起来,以减少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对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的研究越来越重要。
近年来,科学家们进行了许多关于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目前,主要的二氧化碳捕集技术主要有物理吸收、化学吸收、生物吸收和固体吸附等。
物理吸收是利用溶液中二氧化碳的可溶性来捕集二氧化碳,实现气体分离。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使用胺溶液来捕集二氧化碳,但这种方法存在操作成本高、能耗大、对环境有污染等问题。
化学吸收是指利用一些特殊的溶剂或吸收剂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化合物后进行分离。
生物吸收则是利用一些微生物(如藻类、细菌)来吸收和利用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有用的物质。
固体吸附则是利用一些特定固体材料(如活性炭、分子筛)具有高吸附能力的特性,将二氧化碳吸附在其表面。
在物理吸收方面,研究人员致力于寻找更高效的吸收剂,降低气体分离的能耗。
目前,有一些新型的二氧化碳吸收剂被开发出来,例如采用离子液体作为吸收剂的方法,由于离子液体具有较高的溶解度和选择性,能够显著提高二氧化碳吸收的效率。
在化学吸收方面,研究人员探索了使用新型溶剂、催化剂和反应条件等方面的改进。
生物吸收方面,研究人员努力寻找更高效的微生物来吸收和利用二氧化碳。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一些藻类和细菌具有较高的二氧化碳吸收和转化效率,且能够生成一些有用的生物质和化学品。
此外,固体吸附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二氧化碳捕集技术,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改变吸附材料的结构和性质来提高二氧化碳的吸附容量和选择性。
例如,一种新型的固体吸附材料,金属有机框架(MOF)被广泛研究和应用在二氧化碳捕集领域。
MOF具有大孔隙结构和高比表面积,能够提供较高的吸附容量和选择性。
此外,研究人员还通过合成多孔碳材料和选择性吸附材料等来改进固体吸附技术。
这些新材料在提高二氧化碳捕集效率和降低能耗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CO_(2)捕集技术的研究现状

第50卷第4期2021年4月应用化工Applied Chemical IndustryVol.50No.4Apr.2021 CO2捕集技术的研究现状张艺峰王茹洁2,邱明英1,崔岩王建华朱繁任乐1,张传波史光I(1.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100176;2.华北电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北保定071003)摘要:针对目前主要的CO?捕集技术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并阐述了各种方法目前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可能的改进方法,并提出未来CO?捕集技术研究的重点以及方向。
关键词:二氧化碳;碳捕集技术;化学吸收中图分类号:TQ031;TQ038;X511;X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206(2021)04-1082-05CO2Capture technology research statusZHANG Yi-feng,WANG Ru-jie2,QIU Ming-ying, CUI Yan,WANG Jian-hua,ZHU Fan1,REN Le1,ZHANG Chuan-bo1,SHI Guang'(1.MCC Capital Engineering&Research Incorporation Limited,Beijing100176,China;2.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Baoding071003,China)Abstract: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urrent main C02capture technologies,summari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various technologies,elaborates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various methods,points out possible improvement methods,and puts forward the focus of future C02capture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irection.Key words:carbon dioxide;carbon capture technology;chemical absorption近年来,C02的排放引发了温室效应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使得C02捕集成为当今世界备受关注的问题3]O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预测,到2100年,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 ~5.8咒⑶,大大超过生态环境的负荷引发严重的全球气候问题⑷。
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技术研究进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二氧化碳(CO2)似乎是一种非常平凡的气体,但是作为温室气体之一,它对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为了应对不断升高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和开发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
目前,二氧化碳捕集技术主要分为前端捕集和后端捕集两种方式。
前端捕集指的是在二氧化碳产生的过程中直接将它捕集,例如在燃烧化石燃料时,可以在烟气中加入一些吸收剂将二氧化碳分离出来。
后端捕集则指的是在二氧化碳已经排放到大气中后再去捕集它。
虽然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但是目前仍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和限制。
其中一个主要的难题是高成本和低效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持续不断地进行着研究和开发,试图找到更加经济有效的捕集方法。
近年来,科学家们在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技术方面取得了越来越多的进展。
首先,许多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利用二氧化碳的可行性,将其转化为更有价值的化学品,从而提高二氧化碳捕集的经济性。
例如,二氧化碳可以直接由光合生物转化成有机物质,这种转化方法在太阳能和光催化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必将成为未来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的重要领域。
而另外一种方法则是利用二氧化碳制造清洁燃料,比如碳中和技术就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方法。
这种技术基于电解水的原理,通过电解二氧化碳和水来制造燃料,从而达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
此外,科学家们还在研究利用新的材料来提高二氧化碳捕集的效率。
比如一些具有高表面积、高化学反应性和选择性的新型材料,如金属有机骨架(MOFs)、多孔有机聚合物(POPs)和离子液体。
这些材料因其优异的吸附能力、高选择性和再生能力而成为捕集二氧化碳的理想材料。
但是目前的挑战是如何将这些材料制造成可规模化的、经济效益良好的产品,并在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
总体来看,目前二氧化碳捕集技术正在取得重要的进展,但是在实际运用方面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相信未来人类一定能够找到更加经济有效和环境友好的捕集和利用二氧化碳的方法,在改善全球环境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降低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研究进展

降低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气候变化的加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议题。
二氧化碳捕集技术作为减少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手段,受到了广泛关注。
然而,传统的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存在能源消耗大、成本高等问题,迫切需要研究和开发更加高效、经济的二氧化碳捕集技术。
本文将介绍目前降低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的研究进展。
一、化学吸收技术化学吸收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二氧化碳捕集技术之一,其原理是通过将煤电厂、钢铁厂等工业排放的气体与能够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溶剂接触,使得二氧化碳被吸附在溶剂中。
传统的化学吸收技术主要使用胺类溶剂进行吸附,但这种溶剂能量消耗大、使用寿命短等缺点限制了其应用。
近年来,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改进的化学吸收技术。
例如,使用定制的离子液体作为溶剂,能够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二氧化碳吸附,并能够实现二氧化碳的高效解析。
此外,有研究人员利用金属有机框架材料,通过设计合适的结构实现对二氧化碳的高效吸附。
这些新型溶剂和材料的应用,为化学吸收技术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是一种基于渗透性、选择性分离的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膜材料和膜结构,使得二氧化碳能够通过膜而其他气体被阻挡。
相比于传统的化学吸收技术,膜分离技术具有能耗低、操作简便等优势。
然而,目前的膜材料在选择性和通量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为了克服这些限制,研究人员积极探索新的膜材料和膜结构。
例如,有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基于中空纤维膜的二氧化碳捕集系统,通过优化膜结构和处理方法,实现了高选择性和高通量的二氧化碳分离。
此外,研究人员还尝试将碳纳米管、石墨烯等新材料应用于膜分离技术中,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这些新型膜材料的开发,为提高膜分离技术的捕集效率提供了新的可能。
三、吸附技术吸附技术是利用固体吸附剂将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吸附、储存起来的技术。
与化学吸收技术相比,吸附技术不涉及化学反应,能耗更低且再生和操作相对简单。
CO2捕集与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CO2捕集与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目前全球气候变化成为全球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而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中最为主要的一种,对于环境问题的解决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此,CO2捕集与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备受全球关注。
本文将从CO2捕集技术和利用技术两个方面,对CO2捕集与利用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CO2捕集技术CO2的捕集技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将CO2从产生的源头(如火力发电厂、钢铁工厂等)中分离、捕获、集中,以降低其大气排放浓度。
目前主要常用的CO2捕集技术包括吸收、压缩、凝聚、膜分离等。
1.吸收捕集技术吸收捕集技术是利用特定溶剂(如碱性溶液)滥从混合气流中分离出CO2的方法。
其中主要应用的是饱和吸收和后处理吸收。
饱和吸收的原理是将气体通入无水的吸收剂中,在达到饱和后继续通过吸收剂将其中的CO2捕集和集中。
后处理吸收技术则是在原有的气体处理设备内加装吸收塔,在末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捕集。
2.压缩捕集技术压缩捕集技术是通过加压等手段将CO2分离出来,以提高其成为气体或液态状态的效率。
该技术通常应用于高压CO2的处置,如在油气田储存或补注等。
3.凝聚捕集技术凝聚捕集技术是将CO2在凝聚器中冷凝成液态,通过分离的方式将其从混合气流中分离出来的技术。
凝聚捕集技术通常适用于低温环境下的应用,如冷却水等。
4.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是用于将CO2和其他气体分离的技术,其运作机理基于在分离膜上形成的超薄气体层的选择性透过性。
该技术通常适用于低浓度CO2的处理。
二、 CO2利用技术CO2利用技术指将捕集到的CO2转化成有用的有机化学品或直接利用于工业或农业生产中。
CO2利用的方法包括化学转化、生物转化等。
1.化学转化化学转化通常用于将细小气体(如CO2)转化成有机和无机化合物,以减少其排放。
目前已提出了许多CO2的化学转化方法,例如催化剂上的CO2还原、电化学CO2还原等。
CO_2回收和捕集技术新进展

AEP和Sem Group旗下的Sem Green公司于2007年 10月签署协议,通过已计划推向商业规模应用的捕集 系统使阿克拉何马州东北燃煤电厂进行CO2捕集,采用 Alstom公司的技术。AEP和Sem Green公司将在阿克拉 何马电厂捕集CO2,通过管道运送给Sem Green公司, 由Sem Green公司提供技术,然后对CO2进行利用,或 由Sem Green公司出售CO2用于提高石油采收率。
CO2,只适用于气源干净、需用CO2浓度不高于90%的场 合,目前该技术在国内处于开发阶段。
(4)催化燃烧法:利用催化剂和纯氧气把CO2中的 可燃烧杂质转换成CO2和水。该法只能脱除可燃杂质,能 耗和成本高,已被淘汰。
上述方法生产的CO2都是气态,都需经吸附精馏法 进一步提纯净化、精馏液化,才能进行液态储存和运 输。吸附精馏技术是上述方法在接续过程中必须使用的 通用技术。
美国电力研究院(EPRI)所作的研究指出,在发电 厂中采用氨洗涤可使CO2减少10%,而较老式的MEA(胺 洗涤)法可使CO2减少29%。
世界新的CO2回收和捕集技术正在加快发展之中。
1 脱除CO2新溶剂
巴斯夫公司和日本JGC公司已开始联合开发一种
中国环保产业 2009.5
29 研 究 进 展
Research Progress
常用的CO2回收利用方法有: (1)溶剂吸收法:使用溶剂对CO2进行吸收和解 吸,CO2浓度可达98%以上。该法只适合于从低浓度 CO2废气中回收CO2,且流程复杂,操作成本高。 (2)变压吸附法:采用固体吸附剂吸附混合气中的 CO2,浓度可达60%以上。该法只适合于从化肥厂变换气
二氧化碳捕集研究进展及对策建议

二氧化碳捕集研究进展及对策建议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二氧化碳捕集研究进展及对策建议1. 引言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二氧化碳(CO2)的捕集和储存已成为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论与综述·
天津化工 Tianjin Chemical Industry
C O 2 捕集技术的研究进展
Vol.25 No.1 Jan.2011
李洪,赵淑芳,刘长岩,靳志玲 (中盐制盐工程技术研究院,天津 300450)
摘要:介 绍 了 近 年 来 二 氧 化 碳 捕 集 技 术 路 线 和 国 内 外 的 有 关 研 究 项 目 , 分 析 了 各 种 方 法 的 分 离 原
目前上百个工厂从天然气、氢气以及含有低氧 的其他气体中除去二氧化碳,其中四个发电能力为 6 至 30 MW 的燃煤发电厂采用 20%的乙醇胺从烟 道气中分离二氧化碳。二十多个工厂采用 30%的乙 醇胺用于含氧量比较大的烟道气上进行脱碳,包括 燃气发电厂产生含氧量 15%的烟道气的脱碳,其释 放的烟道气量相当于发电量 40MW 燃煤发电厂排 放的烟道气量。十多个工厂采用受阻胺、KS-1 用于 干净燃料燃烧产生的烟道气处理过程中。四个其他 的示范性工程应用乙醇胺、KS-1 以及其他的受阻 胺在发电能力为 5~25MW 的燃煤发电厂的二氧化 碳处理上,这些工程将在德国以及美国的亚拉巴马 于 2010,2011 年启动。
保持在 40 ℃~60 ℃,二氧化碳被胺吸收剂(一乙醇 胺、二乙醇胺和三乙醇胺等物质)吸收,吸收剂在温 度为 100 ℃~140 ℃和比标准大气压略高的压力条 件下得到再生。在目前的工艺条件下,溶剂再生以 及为便于运输而压缩二氧化碳,都需要消耗大量的 能量,因而会大大折减净发电量。
胺捕集技术最早于 1991 年被认定其在 CO2 捕 集方面的价值,2000 年,美国能源部门自支持研究 开发二氧化碳的捕集技术,但是胺捕集技术很可能 于 2030 年才能成为燃煤发电厂二氧化碳捕集的主 导技术[9]。
Ramesh Thiruvenkatachari 等[8]对碳纤维复合材 料吸附剂用于二氧化碳捕捉进行了研究,并探讨吸 附剂的制程参数和它们的 CO2 吸附性能。然后提出 了此工艺商业化的应用前景。Daniel J.Fauth 等[13]对 共晶盐改性锂锆在高温条件下对二氧化碳的吸附 性能进行了研究。 3.3 膜分离
最后,将氢气从混合气中分离,干燥的混合气 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可 达 15% ~60% , 总 压 力 2 ~7 MPa。二氧化碳从混合气体中分离并被捕获和储存, 氢气被用作燃气联合循环的燃料送入燃气轮机,进 行燃气轮机与蒸汽轮机联合循环发电。这一过程即 碳的捕获和存储的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我 国是有多家电厂已经开始进行中试试验。缺点是投 资成本较高,并且该工艺对现有设备的兼容性较 差,不利于设备改造。燃烧前脱碳工艺路线见图 1。
当前最好的收集法为化学溶剂胺吸收法[3]。胺 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后形成一种含二氧化碳 的化合物。然后对溶剂加温,化合物分解,分离出溶 剂和高纯度的二氧化碳。由于燃烧产生的烟气中含 有很多杂质,而存在的杂质会增加捕集的成本,因 此烟气进行吸收处理前要进行预处理 (水洗冷却、 除水、静电除尘、脱硫与脱硝等),去除其中的活性 杂质(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否则这些杂质会 优先与溶剂发生化学反应,消耗大量的溶剂并腐蚀 设备。烟气在预处理后,进入吸收塔,吸收塔的温度
虽然传统的湿法工艺溶剂已经上市,并已建立
第 25 卷第 1 期
李洪等:C O 2 捕集技术的研究进展
3
了试点规模,进行试验从烟道气捕捉二氧化碳。这 种方法成本高,需要预先处理,并从溶剂生产过程 产生大量废水和污泥,其效率不高。因此,为了使二 氧化碳捕捉经济上可行的,创造新的思路和发展新 型的符合成本效益的技术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开 发碳纤维复合吸附剂的二氧化碳捕捉是非常有前 途的。它是一个干燥过程,不同于传统的溶剂过程。
图 4 燃烧后二氧化碳捕集的不同工艺路线
3.1 吸收法 此法主要应用于化学和石油工业的二氧化碳
捕捉体系。物理吸收决定于吸收条件下的温度和压 力,高温低压有利于其吸收。气态如烟道气的化学 吸收决定于其和溶剂的酸碱中和反应。脱碳常用溶 剂为胺(例如乙醇胺-胺 MEA),氨溶液,聚乙二醇二 甲醚,低温甲醇洗(低温甲醇),氟化溶剂等。
我国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研究, 成功开发了燃煤电厂烟气 CO2 捕集与处理技术[10]。该 技术针对燃煤电厂烟气中 CO2 浓度低、O2 含量和粉 尘浓度高等特点,采用胺吸收法进行 CO2 的捕集。 并于华能北京热电厂建成国内第一台工业级的燃 煤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捕集装置。在 CO2 捕集系统设 计与优化、吸收剂开发、设备防腐等方面开发取得 了许多国家级的研究成果。
图 1 燃烧前脱碳工艺路线
2 富氧燃烧技术
富氧燃烧捕集是指燃料在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混 合气体中燃烧,燃烧产物主要是二氧化碳、水蒸汽以 及少量其他成分,经过冷却后二氧化碳含量在 80%~ 98%。通常,氧气由低温(深冷)空气分离产生[15],或者 一些新颖的技术如膜分离获得氧气[6,7]。少部分烟气 再循环与氧气按一定比例进入燃烧室。使用氧气和 二氧化碳混合气的目的是为了控制火焰温度。如果 燃烧发生在纯氧中,火焰温度就会过高。在富氧燃 烧系统中,由于二氧化碳浓度较高,因此捕获分离 的成本较低,但是供给的富氧成本较高,并且纯氧 燃烧通常情况下燃烧器的温度比较难控制,这对包 括耐火材料在内等诸多指标要求更高。另外,由于 燃烧发生在低氮环境中,因而大大降低了氮氧化合 物的生成量。富氧燃烧技术工艺路线见图 2。
目前,对于碳捕集技术也有一些新的研究,例 如 Hanna Knuutila 等 研 [11] 究了碳酸钠-碳酸氢钠浆 料对燃煤发电厂二氧化碳捕获的可行性。主要对凝 气式发电厂和热电联产发电厂的二氧化碳捕集进 行了研究,并与胺捕集技术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 采用此技术相对于乙醇胺捕集溶剂再生消耗能量 要低得多。Anusha Kothandaraman 等[12]采用 aspen 软 件对乙醇胺和碳酸钾二氧化碳捕集进行了模拟,并 进行了对比。 3.2 吸附法
理及优缺点。 并对二氧化碳捕捉技术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温室效应; CO2 捕集; 存储
doi:10.3969/j.issn.1008-1267.2011.01.001
中图分类号:TQ11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1267(2011)01-001-04
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储存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是利用吸附、吸收、低温及膜系统等现 已较为成熟的工艺技术将废气中的二氧化碳捕集 下来,并进行长期或永久性的储存。二氧化碳捕获 和储存(CCS)已在最近几年得到很大的关注,并被 认为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具有前景的方法之一[1]。
ustion technology for coal-fred power generation [J].Prog Energy Combust Sci,2005,31:283-307. [ 3 ]于荣,宋宝华. 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发展动态研究[J].中国环保产 业,2009,10:27-30. [ 4 ]Ranjeet Singh, M. K. Ram Reddy, Simon Wilson et al. High temperature materials for CO2 capture[J]. Energy Procedia,2009,01:623-630. [ 5 ]Vinson DR. Air separation control technology [J]. Comput Chem Eng, 2006, 30:1436. [ 6 ]Engels S, Modigell M. Development of a zero emission coal-fred power plant by means of mixed ion conducting high temperature membranes[J]. Desalination,2006,199:291. [ 7 ]Ito W, Nagai T, Sakon T. Oxygen separation from compressed air using a mixed conducting perovskite-type oxide membrane [J]. Solid State Ionics,2007,178:809. [ 8 ]Ramesh Thiruvenkatachari, Shi Su, Hui An, Xin Xiang Yu. Post combustion CO2 capture by carbon fibre monolithic adsorbents[J]. Progres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2009,35:438-455. [ 9 ]Gary T. Rochelle, et al. Amine Scrubbing for CO2 Capture[J].Science, 2009,325:1652-1654. [10]许世森,刘练波,郜时旺,陶继业,牛红伟. 燃煤电厂烟气中二氧化 碳捕集方法和装置[P].CN200820029249.5, 2008. [11]Hanna Knuutila, Hallvard F.Svendsen, Mikko Anttila.CO2 capture from coal -fired power plants based on sodium carbonate slurry;a
二氧化碳的分离和捕集
吸收 低温分离 膜 微藻生物固定化 吸附
化学吸收
气体分离
填充床
乙 醇 胺 ,碱 溶 液 ,氨 溶 液等
物理吸收
聚乙二醇二 醚法,低温甲 醇洗法,氟化 溶剂等
聚 苯 醚 ,聚 二甲硅氧烷 气体吸收 聚丙烯
陶瓷膜
氧 化 铝 ,沸 石活性炭等
单成岩(分子筛)
碳涂层基板; 碳 /碳纤维单 成岩
3 燃烧后脱碳
燃烧后脱碳是从燃料燃烧后的烟气中分离二 氧化碳。燃烧后捕获(PCC)省去了对目前现有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