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辅导用书(传播的六种话语)【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研究生传播理论研究大纲

研究生传播理论研究大纲
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李普曼眼中的公众具有什么特征?他是如何解决民意与民主关系的? 3.伯奈斯是如何论证操纵民意的合法性的?(为什么伯奈斯认为应该控制民意?) 4.这周的四篇古老的文献所讨论的大众的特征在今天是否仍然存在?技术会对大众社会产 生影响吗?
六、传播研究的兴起(10 月 14 日) 教材: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第 2、5 章 14. Harold D. Lasswell,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 in Lyman Bryson ed. The Communication of Ideas, New York: The Institute for Religious and Social Studies,1948. 15. 刘海龙: 《一篇存在争议的传播学奠基文献》 , 《国际新闻界》 ,2009(2) 。 16. Paul F. Lazarsfeld and Robert K. Merton, Mass Communication, Popular Taste and Organized Social Action. in Lyman Bryson ed. The Communication of Ideas, New York: The Institute for Religious and Social Studies,1948. 17. Peter Simonson and Gabriel Weimann, Critical Research at Columbia: Lazarsfeld’s and Merton’s “Mass Communication, Popular Taste, and Organized Social Action”, in Canonic Texts of Media Studies, Polity, 2003. 18. ( 选 择 阅 读 ) Warren Weaver. Recent Contributions to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In Claude E. Shannon and Warren Weaver.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64. 思考题: 1. 你在拉斯维尔在论文中读到了哪些与印象中不同的观点? 2. 为什么说拉斯维尔没有提出有吸引力的“谜题”? 3. 拉扎斯菲尔德、默顿提出的功能与拉斯维尔提出的功能,在概念上有何不同? 4. 西蒙森认为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文章的内部存在什么矛盾?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5. 你认为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文章提出的功能是否都成立? 6. 早期传播研究关注的问题和今天有何不同?你认为这是进步还是退步? 七、大众传播与民主(10 月 21 日) 19. 李普曼: 《新闻、 真相与结论》 , 《公众舆论》 , 阎克文等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283-288 页。 (附英文原文) 20. 新闻自由委员会: 《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 ,展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16 页。 (附英文原文) 21. Jurgen Habermas.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in Media Society: Does Democracy Still Enjoy an Epistemic Dimension? The Impact of Normative Theory on Empir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 Theory 16(2006) 411-426. 22. Michael Schudson. Why Conversation is Not the Soul of Democracy. Critical Studi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14 (1997), 197-309. 23. Michael X. Delli Carpini. Mediating Democratic Engagement: The Impact of Communication on Citizens’ Involvement in Political and Civic Life. In Handbook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Lynda Lee Kaid, ed.. Mahwah:N.J., Lawrence Erlbaum, 2004.

《大学俄语(6)(东方新版)》的配套辅导用书(全文翻译 урок 1)【圣才出品】

《大学俄语(6)(东方新版)》的配套辅导用书(全文翻译 урок 1)【圣才出品】

三、全文翻译没有心理障碍父与子是一个永恒而尖锐的问题,如何看这个问题呢?与众不同、复杂而有趣的一代在我们眼前长大了,这是处在自我定位过程中的一代。

遗憾的是面对这个事实,老一辈有时承受着两种极端的折磨——从赞赏当代子辈,到对他们与生俱来的新东西的不理解。

根据《社会观点》基金会数据来说,金钱,财富,物质享受,这是当代青年人的主要目标。

这种观点占父辈受访者的35%。

17%的老一辈担心,青年人漫无目的地活着,而7%的声称,青年人的最高理想是美好的生活和接连不断的玩乐。

这就是当代青年吗?他们真的这么糟糕吗?《社会观点》基金会举行了关于现代年轻人的座谈讨论会。

——伊琳娜·德米特里耶夫娜,难道当代青年人真的那么恶劣吗?他们就什么理想也没有吗?青年人没有理想,老一辈才有理想,这已经是老生常谈了。

可这是天大的误解呀!这里弄混了两个东西:宣传和理想。

这是突出理想的思想宣传。

我们总说钱就是扯淡,重要的是灵魂,这多浪漫啊。

因为这曾是时代的主题,而人们忘记了,现实并非如此。

我想说的是,当今世界只是虚伪变少了。

应该想着钱、想着挣钱,人们开始觉得这种想法是很正常的。

我不认为这是什么堕落,我只是赞成人们变得可以心平气和地谈论这些了。

在这方面我不认为我们这一辈和父辈有什么区别,只不过那时真的没法挣钱,人们只能寻找地下途径。

所以如今的一代与他们的祖先相比,不好也不坏,只不过他们有更多的机会罢了。

而指责青年人毫无理想,这也与传统的极权社会有关。

如果青年有足够的新思想能够变得富有而健康,你就该同意,这比一贫如洗或百病缠身强得多。

我认为这比急着去搞什么世界革命更有价值。

人类有追逐幸福的权利,而这也的确是有价值的目标。

——新的一代还被批评唯利是图,似乎今天接受教育就是为了挣更多的钱。

那到底接受教育是为了什么呢?职业就应该带来收益,这并不损害人的道德名声,接受过教育的人就是应该挣得更多。

——老一辈还发现,现在的年轻人不再会阅读了。

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章节题库(威尔伯·施拉姆和传播学的创立)【圣才出品】

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章节题库(威尔伯·施拉姆和传播学的创立)【圣才出品】

罗杰斯《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章节题库第一章威尔伯·施拉姆和传播学的创立一、名词解释1.威尔伯·施拉姆答:威尔伯·施拉姆是传播学科的集大成者和创始人。

人们称他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

施拉姆在传播学史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他就是这个领域的奠基人,是第一个将自己认作是一个传播学学者的人;他最早在大学中创办以“传播”命名的博士课程;他培养了第一代传播学学者。

施拉姆在衣阿华认可了那些有助于建立这个新领域的教科书。

就传播学的博士课程来说,就他于1947年在厄巴纳所创建的传播研究所来说,施拉姆在衣阿华新闻学院的大众传播课程是一个导航性的计划。

在伊利诺伊,施拉姆使传播学的学术工作范式启动起来,这些范式一直持续存在到今天。

2.施拉姆(W.Schramm)提出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清华大学2007研]答:施拉姆(W.Schramm)提出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对其之前提出的循环模式的修正,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

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

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联系,又通过大量复制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

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他们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

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相互连接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但仍然没有考虑更为广泛的社会过程和背景对传播的影响。

3.“老爸”布莱尔答:“老爸”布莱尔是美国大学新闻教育的非正式的奠基人,1873年生于密尔沃基的一个报人家庭。

1912年,他帮助创建了美国新闻学教师协会,并担任了该协会的第一届主席。

他通过主持美国新闻学院和新闻系协会课程委员会(AASDJ)的工作,影响了其他大学的新闻学课程。

布莱尔是新闻问题研究的一个强有力的推动者,他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担任美国新闻教师协会研究委员会主席。

布莱尔通过以一个更加学术性的方向改造新闻学院的途径,帮助新闻学院生存下来。

大众传播理论

大众传播理论
160万年前 50万年前
一、符号与信号时代

这种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的使用对早期 人们的思维和发明能力,造成了重大的 不可避免的限制,其结果是文化进展的 速度缓慢、规模微小。
二、说话和语言时代

人类对说话和语言这种行为方式的掌握,对个人 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后果。通过语言符号的使用, 人们可以记忆、传送、接收和理解的信息,在长 度、复杂性和精细程度上,都远远超过了使用过 去的传播形式所能达到的程度。
一枪弹论大众社会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众传媒出现大众社会理论刺激反应行为主义二有限效果论1传播流程研究伊里调查两级传播意见领袖ipp指数选择性接触信息流影响流2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心理学家耶鲁学派3使用满足研究一种受众行为理论开创了从受众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过程考察大众传播效果的先河
到不同的地方,会遇见不同的人, 遇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人生。

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人类的传 播能力与需要有了空前的提高和壮大。 我们可以从大众传播媒介的产生、发展 过程看到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知识信息 的急剧增加。因此,大众媒介本身就是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产物。同时,大 众传播又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知识信息 的进一步拓展。
第四章
传播控制研究
第一节


四、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

1940年 伊里调查 《人民的选择》

拉扎斯菲尔德的研究结束了“枪弹论”统治 传播学的研究时代。从此,传播效果研究进 入到了“有限效果论”时期。 两级传播理论使研究者深入认识到传播环节 中的众多因素,推动了传播过程的研究。

第三节

施拉姆与传播学的诞生
《大众传播学》:传播学创立的标志。

传达

人大刘海龙版

人大刘海龙版

人大教师刘海龙指定书目传播理论概论:《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传播学引论》李彬新华出版社1993年《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波特新华出版社1984年《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温德尔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大众传播学诸论》[美]德弗勒、鲍尔-洛基奇新华出版社1990年《传播理论》[美]斯蒂文·小约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人类传播理论》(第7版)[美] 斯蒂芬·李特约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赛弗林·坦卡德华夏出版社2000年《大众媒介与社会》[英]詹姆斯•库兰、[美]米切尔·古尔维奇编华夏出版社2006年《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英]丹尼斯·麦奎尔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和未来》[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美]洛厄里、德弗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埃弗里特·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美]丹尼尔·杰·切特罗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和社会》[美]N·维纳商务印书馆1989年《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美]迈克尔·罗洛夫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象之谜》沙莲香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组织传播》[美]凯瑟琳·米勒华夏出版社2000年《传播政治经济学》[加]文森特·莫斯可华夏出版社2000年《国际传播:全球都市的历史、冲突及控制》[美]罗伯特·福特纳华夏出版社2002年《大众传播社会学》[日]竹内郁郎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论》陈力丹开明出版社1993年《华夏传播论》孙旭培主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北美传播研究》郭镇之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美]彼得斯华夏出版社2003年《话语与社会变迁》[英]诺曼·费尔克拉夫华夏出版社2003年《二十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美]费斯克等新华出版社2004年《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英]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编新华出版社2004年《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李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媒介论争:19个重大问题的正反方辩论》[美]埃弗利特·E·丹尼斯、约翰·C·梅里尔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传播的观念》陈卫星人民出版社2004年《政治传播学引论》(第二版)[英]布赖恩·麦克奈尔新华出版社2005年《跨文化传播》(第四版)[美]拉里·A·萨默瓦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国际传播:延续与变革》[英]达雅·屠苏新华出版社2005年《日常关系的心理学》[美]史蒂文·达克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年传播效果与受众:《舆论学》[美]李普曼华夏出版社1989年《公众舆论》[美]李普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陈力丹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常昌富、李依倩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传媒效果概论》[美]布赖恩特、汤普森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至关重要的新闻――电视与美国民意》[美]艾英戈、金德著新华出版社2004年《创新的扩散》[美]埃弗雷特·罗杰斯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受众分析》[英]丹尼斯·麦奎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受众研究读本》华夏出版社2006年《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中国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法]古斯塔夫·勒庞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群氓的时代》[法]塞奇·莫斯科维奇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群众与权力》[德]埃利亚斯·卡内提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心灵、自我与社会》[美]乔治·米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美]孔令飞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年《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美]韦尔伯·施拉姆华夏出版社1990年《黑寡妇——谣言的示意及传播》[法]弗朗索瓦丝·勒莫商务印书馆1999年《谣言》[法]卡普费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谣言女神》[德]汉斯-约阿希姆·诺伊鲍尔中信出版社2004年《社会心理学》沙莲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社会心理学》[美]Taylor and Sears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认知失调理论》[美]利昂·弗斯汀格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共同体与社会》[德]斐迪南·藤尼斯商务印书馆1999年《孤独的人群》[美]大卫·里斯曼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美]保罗·福塞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陆学艺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社会结构与媒介效果――“知沟”现象研究》丁未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媒介·人·现代化》陈崇山、孙五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大众传媒与农村》方晓红中华书局2003年《电视受众研究――文化理论与方法》[英]约翰·塔洛克商务印书馆2004年《修辞术·亚历山大修辞学·论诗》[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传播与社会影响》[法]塔尔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媒介效果研究概论》(英文影印版)[美]Glenn G. Sparks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说服:接受与责任》(第十版,英文影印版)[美]Charles U. Larson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传播与社会影响》[法] 加布里埃尔·塔尔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对印度两个村庄的民族志调查》[美]柯克·约翰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传播媒介研究:《数字化生存》[美]尼葛洛庞帝海南出版社1996年《数字资本主义》[美]丹·希勒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传播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美]罗杰.菲德勒华夏出版社2000年《未来之路》[美]比尔·盖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理解媒介》[加]麦克卢汉商务印书馆2000年《麦克卢汉精粹》[加]麦克卢汉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数字麦克卢汉》[美]保罗·莱文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美]保罗·利文森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思想无羁》[美]保罗·莱文森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手机》[美]保罗·莱文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娱乐至死》[美]尼尔·波兹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童年的消逝》[美]尼尔·波兹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新媒介与创新思维》熊澄宇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大汇流:整合媒介、咨询与传播》[美]托马斯·鲍德温华夏出版社2000年《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美]约瑟夫·梅洛瓦兹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福布斯电脑革命史》[美]杰弗里·扬海南出版社1999年《网络研究――数字化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新华出版社2004年《尴尬的接近权:网络社会的敏感话题》新华出版社2004年《媒体等同》[美]巴伦·李维斯、克利夫?纳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传播的偏向》[加]哈罗德·伊尼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传播与帝国》[加]哈罗德·伊尼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美]大卫·阿什德华夏出版社2003年《信息烟尘》[美]戴维·申克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信息崇拜》[美]西奥多·罗斯扎克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年《解读数字鸿沟――技术殖民与社会分化》曹荣湘选编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西方媒介史》[法]让-诺埃尔·让纳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网络社会的崛起》(信息时代三部曲之一)[美]曼纽尔·卡斯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认同的力量》(信息时代三部曲之二)[美]曼纽尔·卡斯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千年终结》(信息时代三部曲之三)[美]曼纽尔·卡斯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媒介考古学》商务印书馆2006年传媒文化与文化研究《文化的阐释》[美]格尔茨译林出版社1999年《大众文化与传媒》陆扬、王毅著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大众文化研究》陆扬、王毅选编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文化研究导论》陆扬、王毅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英]戴维·莫利新华出版社2005年《理解通俗文化》[美]约翰·费斯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解读大众文化》[美]约翰·费斯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电视文化》[美]约翰·费斯克商务印书馆2005年《文化帝国主义》[英]汤林森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全球化与文化》[英]约翰·汤姆林森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美]丹尼尔.贝尔三联书店1989年《神话——大众文化诠释》[法]罗兰·巴特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文化研究读本》罗钢、刘象愚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消费文化读本》罗钢、王中忱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隐形书写》戴锦华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关于电视》皮埃尔·布尔迪厄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通俗文化理论导论》[美]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商务印书馆2001年《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德]哈贝马斯学林出版社1999年《文化民粹主义》[英]吉姆·麦克盖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启蒙辩证法》[德]马克思·霍克海默,特奥多·威·阿多尔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新版《霍克海默集》[德]霍克海默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文化与无政府状态》[英]马修·阿诺德三联书店2002《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美]迈克·费瑟斯通译林出版社2000年《认识媒介文化》[英]尼克·斯蒂文森商务印书馆2001年《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商务印书馆2004年《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英]约翰·斯道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书写文化英雄——世纪之交的文化研究》戴锦华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陈刚作家出版社1996年《信息方式》[美]马克·波斯特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二媒介时代》[美]马克·波斯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消费社会》[法]波德里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象征交换与死亡》[法]波德里亚译林出版社2006年《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美]戴安娜·克兰译林出版社2001年《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法]阿芒·马特拉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重组话语频道》[美]罗伯特·艾伦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电视与社会》[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电视与权力》王逢振编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肥皂剧、女性及电视剧种》[美]劳拉·斯·蒙福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电视与日常生活》[英]罗杰·西尔弗斯通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意义的输出――<达拉斯>的跨文化解读》[美]泰玛·利贝斯,埃利胡·卡茨华夏出版社2003年《分割美国――广告与新媒介世界》[美]约瑟夫·塔洛华夏出版社2003年《广告,艰难的说服》[美]迈克尔·舒德森华夏出版社2003年《广告符码》[美] 苏特·杰哈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加]马歇尔·麦克卢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英]斯图尔特·霍尔编商务印书馆2003年《做文化研究——索尼随身听的故事》[英]杜盖伊、霍尔、简斯、麦凯、尼格斯商务印书馆2003年《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商务印书馆2004年《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全球化与大众传媒:冲突·融合·互动》尹鸿、李彬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英]约翰·B·汤普森译林出版社2005年《广告符码》[美]苏特·杰哈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览》[英]戴维·钱尼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波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美]道格拉斯·凯尔纳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解放·传媒·现代性》[英]尼古拉斯·加汉姆新华出版社2005年《媒体与权力》[英]詹姆斯·卡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研究方法:《社会研究方法基础》[美]艾尔·巴比华夏出版社2002《社会研究方法》(第十版)[美]艾尔·巴比华夏出版社2005年《科学革命的结构》[美]托马斯·库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李沛良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传播统计学》柯惠新、祝建华、孙江华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薛薇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传播研究方法:策略与资料来源(第4版)》[美]利贝卡·鲁宾、艾伦·鲁宾、琳达·皮尔著华夏出版社2000年《大众传播研究:现代方法与应用》[美]迈克尔·辛格尔特里华夏出版社2002年《媒介分析技巧》(第二版)[美]阿瑟·阿萨·伯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寻找方法:焦点小组和大众传播研究的发展》[美]大卫·克里森新华出版社2005年《大众传播研究方法》[英]安德斯·汉森等新华出版社2005年《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英]马尔科姆·巴纳德商务印书馆2005年《结构主义与符号学》[英]特伦斯·霍克斯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理论符号学导论》李幼蒸社会文献出版社1999年《符号学原理》[法]巴尔特三联书店1999年《社会科学方法论》[德]马克斯·韦伯华夏出版社1999年《社会科学方法的准则》[法]E.杜尔凯姆商务印书馆1995年《作为话语的新闻》[荷]梵·迪克华夏出版社2003年《语言哲学》陈嘉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科学究竟是什么》[澳]艾伦·查尔默斯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第三版)[美]罗伯特·K·殷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第二版)[美]罗伯特·K·殷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解释性交往行动主义》(第二版)[美]诺曼·K·邓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Form and Style: Research Papers, Reports and Theses(如何写研究论文与学术报告),第10版[美]Carole Slade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规范理论:《大众传播法概要》[美]T.巴顿.卡特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现代西方新闻法制概述》刘迪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新闻道德的评价》[美]罗恩·史密斯新华出版社2001年《媒体伦理学:案例与道德论据(第5版)》[美] 克利福德·克里斯蒂安等华夏出版社2000年《总统班底》[美]卡尔·伯恩斯坦、鲍勃·伍德沃德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获取信息:新闻、真相和权力》[美]格拉斯哥媒介研究小组新华出版社2004年《富媒体穷民主:不确定时代的政治传播》新华出版社2004年《偏见:CBS知情人揭露媒体如何歪曲新闻》[美]戈德堡新华出版社2002年《论出版自由》[英]密尔顿商务印书馆1958年《论自由》[英]约翰·密尔商务印书馆1959年《自由主义》[英]霍布豪斯商务印书馆1996年《自由主义》李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自由与权力》[英]阿克顿商务印书馆2001年《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法]贡斯当商务印书馆1999年《自由与传统》[英]柏克商务印书馆2001年《自由秩序原理》[英]哈耶克三联书店1997年《自由论》[英]以赛亚·伯林译林出版社2004年《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度》[美]亚历山大·米克约翰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报刊的四种理论》[美]韦尔伯·斯拉姆等新华出版社1980年《媒体与民主》[英]约翰·基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新闻:政治的幻象》W·兰斯·班尼特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权力的声音:美国的媒体和战争》张巨岩三联书店2004年《西方传媒与战争》[英]苏珊·L·卡拉瑟斯新华出版社2002年《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美]新闻自由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权力的媒介》[美]阿特休尔华夏出版社1989年。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教材精讲及考研真题-第1~5章【圣才出品】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教材精讲及考研真题-第1~5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1 知识框架图与重点导读【知识框架】【本章要点】一、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二、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三、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1.2 重难点解读一、传播1.定义传播学:一门“泛化”的科学交叉学(与各学科之间互相影响和互相渗透)。

(1)国外学者对传播的定义①库利(社会学角度):传播是指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评价】强调了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作是人与人的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②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

【评价】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③施拉姆: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④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评价】人和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与物质统一体的“信息”。

信息科学的引入,扩大了传播学的视野:传播并不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而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现象(比如动物之间也会存在传播行为,动物的吠叫声就是一种信息)。

⑤戈德的“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⑥格伯纳的“互动关系说”: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⑦贝雷尔森和塞纳的“符号说”: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等。

这种传递的行动或过程通常称为传播。

⑧霍夫兰的“目的、影响、反应说”: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2)国内主要学者对传播的定义①郭庆光(本书观点):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邵培仁: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刘海贵《新闻采访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刘海贵《新闻采访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2013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846新闻实务考研真题及详解北京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新闻实务考试时间:2013年1月6日下午招生专业:新闻学研究方向:新闻史论、新闻实务、国际新闻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个5分)1.新闻场域2.全媒体3.赫伯特·马尔库塞4.新闻娱乐化5.静态式设计6.自审与送审二、简答题(共40分,每题10分)1.大众媒体的新闻选择或多或少受哪几种力量的影响,试举例说明。

2.试从新闻的专业角度,简述你对标题党现象的看法。

3.什么是肖像权、名誉权和隐私权?在哪些场合拍摄新闻照片,才不致侵害肖像权人的权利?4.试结合BBC不实报道案例,简述防范虚假新闻的主要对策。

三、分析论述题(共80分,每题40分)1.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基本陈列时发表讲话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你认为这对于我国的新闻改革有什么样的指导和实践意义?试举例分析阐述。

2.试结合电视片《舌尖上的中国》,阐述你对所谓“国际化叙事”的内涵和特点的了解,并从新闻传播的专业角度评价其作用及意义。

参考答案:北京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新闻实务考试时间:2013年1月6日下午招生专业:新闻学研究方向:新闻史论、新闻实务、国际新闻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个5分)1.新闻场域答:新闻场域是在十九世纪两类报纸的对立中构成的,一类优先提供“消息”,尤其是“耸人听闻的”或更佳的“轰动性的”消息,另一类则发书摘和“评论”文章的理论,充分显示其“客观性”的价值。

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认为“一个场就是一个有结构的社会空间,一个实力场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有在此空间起作用的恒定、持久的不平等的关系,同时也是一个为改变或保存这一实力场而进行斗争的战场”,充分显示其“客观性”的价值。

新闻场与文学场或艺术场一样,是纯文化的特殊逻辑的存在场所。

传播学主要教材和参考教材

传播学主要教材和参考教材

传播学主要教材和参考教材
传播学是一门涉及广泛领域的学科,因此其教材和参考教材也有多种选择。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播学教材和参考教材:
1.《传播学概论》:作者为施拉姆·波特,陈亮等译,新华出版
社。

该书是传播学学科奠基人施拉姆的主要著作,扼要论述了各个传播要素及传播的社会效果。

2.《大众传播模式论》:作者为丹尼斯·麦奎尔、温德尔,祝建
华、武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该书为美国大学大众传播学经典教材,反映了大众传播学理论的模式化阶段的研究探索。

3.《大众传播学诸论》:作者为德弗勒、鲍尔·洛基奇,新华出
版社。

该书为20世纪70年代较为系统的美国大众传播学专业教材,较全面地反映了学科水平。

4.《人类传播史》:作者为施拉姆,台湾远流出版公司。

该书从
传播学的观念出发叙述的人类文明史,也可以被看作传播技术演进与文明社会构成的互动的简史。

5.《21世纪传播学系列教材·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作
者为刘海龙。

该书内容主要分四个板块,包括传播的观念、大众传播研究的历史、大众传播理论的范式与研究方法、客观经验主义的研究范式以及批判理论等。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教材和参考教材可供选择,建议根据个人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和参考教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传播的六种话语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话语研究
1.传播的本质主义的定义方式
(1)传播的本质主义定义
传播的本质主义的定义方式 话语的定义 话语研究 话语研究 对传播采用话语研究的原因 传播分类 信息与交通运输的隐喻 传播是传递 意义和语言的困境 传播的理想与唯我论 控制论视角下的传播 传播是控制 控制大众心灵 传播研究的产生与社会控制 游戏定义及其特点 传播是游戏 传播:主观的游戏 传播游戏理论的启示 隐形的权力 传播是权力 符号与权力 常识中的权力 撒播的定义 传播是撒播
理解
理论源头 传播是共享和互动 作为仪式的传播 对其反驳 传

的六
种话语
大多数学者的定义都采用了“传播是……”这样的判断句,他们试图透过传播现象的迷雾,揭示出传播的本质。

(2)采用本质主义定义的原因
①一些学者认为,他采取的某种定义要比其他定义更“正确”;这种思维方式来自然科学。

②在社会研究中,不论是在数据的观察与获取上,还是结果的判断上,都存在人言人殊的局面,既然客观上存在分歧,那么就承认它们,为了使用的方便,形成一种个人化的研究策略。

2.话语的定义
话语是指围绕着特定语境中的特定文本所形成的传播实践和社会实践。

3.话语研究
(1)话语研究不再关注事物的本质,而是把关注点放在了对事物本质所做出的种种话语的可能性上。

(2)话语研究不是研究一个事物是什么,而是研究为什么人们用某种方式对该事物进行表述,什么社会条件导致了这种话语,这种表述是否能够自我证明,它导致了什么后果。

(3)话语研究的目标:不是去争论传播到底是什么,而是去研究人们对传播持有哪些不同的看法,它产生的社会语境和知识风尚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接受这种关于传播的看法。

(4)话语研究的认识论基础:围绕着某个关于传播的看法,人们形成了什么样的社会实践,这些社会实践反过来又如何影响人们对传播的认识。

4.对传播采用话语研究的原因
(1)传播是一个社会现象,人们对它的定义与理解在不断地变化。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确定传播客观上是什么,而是人们如何对它做出界定,规定它的功能。

(2)传播是一个历史现象,在人类社会实践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会赋予传播不同的功能。

(3)传播现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在某个时期,任何一种对传播的界定都无法概括所有的传播实践。

5.传播分类
把大众传播问题上关于“传播是什么”的话语分成六类,它们分别是:(1)传播是传递;(2)传播是控制;(3)传播是游戏;(4)传播是权力;(5)传播是撒播;(6)传播是共享和互动。

二、传播是传递
1.信息与交通运输的隐喻
(1)拉斯韦尔的5W模式
①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传播是:谁通过什么渠道向谁传递了什么内容,取得了什么效果,即传播的5W模式。

在该定义中,传播是讯息从传者向受者的位移。

②该定义还把讯息看做是一个包含了某种意向的胶囊,受者不只获得了讯息,同时还获得了某种行动意向,产生了某个效果。

(2)隐喻的本质与意义
①传播就像物质的位移,有一个东西从传者那里转移到了受者那里。

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位移是信息。

信息是不确定性的消除。

②交通成为人们头脑中解释信息传递的最直观的模型。

③意义与不足:
a.“传播是信息的传递”,这是一个隐喻,把信息理解为物质使人们对事物做出形象的
理解,同时也限制了人们对被比喻物的想象。

b.强调了信息客观性的一面,却忽视了信息的编码与解码的复杂性,忽视了传播的社会意义。

2.意义和语言的困境
(1)意义的困境
①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工程师申农和韦弗提出数字模式(见图1-1),该模式认为,意义的传递,必须要经过一个编码与解码的过程。

首先将意义编码成语言符号或者非语言符号,然后传递给受者,后者再将这些符号按照自己理解的规则解释成意义。

图1-1 传播的数学模式
②人们能否准确地把自己的意图通过传播传递给受者,受者又能否确定自己准确地获得了传者心目中的意义。

(2)语言困境
①一些自然语句(如涉及价值判断的语句)没有办法确定意义。

②考虑到语境和文化的影响,语言也仅仅是人类传播的一种方式。

其他非语言传播方式(表情、手势、音乐、绘画等)传递意义的确定性无法保障。

3.传播的理想与唯我论
(1)传播理想
苏格拉底认为,传播的理想境界是心灵之间的交流。

“传播是传递”的话语,表达的传
播的目的这种传受双方的完全一致。

(2)唯我论
①唯我论是指传者希望受者能与自己取得相同的认识。

②传播过程中,“我”成为中心,“我”是否能被真正地理解,是传播成功与否的标志。

三、传播是控制
1.控制论视角下的传播
(1)数学家维纳提出控制论,传播的控制论模式(见图1-2)。

维纳认为,传播与控制是一个过程,要使这个社会更加有序,必须随时获得信息反馈,即时做出调整,适应新的变化,更好地执行控制者的命令。

(2)社会范围内的信息传播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但是在传播领域会产生谁来控制、通过什么途径控制、控制会对被控制者产生什么后果等问题。

图1-2 传播的控制论模式
2.控制大众心灵
(1)大众的含义
这是指一盘散沙,一群无法控制的乌合之众。

(2)大众社会理论支持者的观点
随着“无根的个体”纷纷涌入城市,传统的社会控制手段式微,人类的组织形态由共同体向社会过渡,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轻易地对大众进行控制。

(3)控制大众的目的
①政治上,大众拥有绝大多数的选票。

②经济上,他们是消费市场中的大多数。

控制大众的心灵,就意味着掌握了权力与财富。

(4)控制大众心灵的担忧
①大众对现实的认识越来越间接,他们以为是真实的东西,只不过是利益群体利用大众媒体制造出来的虚假环境。

(李普曼)
②由于普通人的注意力、时间、社交圈子有限,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和资源越过媒介直接认识世界。

③人们常常用自己头脑中的刻板印象去定义外界事物,从而无法获得正确的印象。

④语言的影响,由于缺乏有效传通的保证,语言经常导致传受双方理解的差异。

3.传播研究的产生与社会控制
(1)传播研究的产生
①拉斯韦尔在传播的5W模式里,加入了“取得了什么效果”这个要素。

传播活动以实现传播者有意图的控制为目标
②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逐渐盛行,导致20世纪40年代以来,不少社会研究者们试图通过实验、调查等方法,找到开启人类心灵的万能钥匙。

(2)社会控制
①传播作为一个复杂的现象,会受到社会文化、社会环境诸因素的影响,受众也并不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