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辅导用书(文化研究:表征与霸权)【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辅导用书(传播的六种话语)【圣才出品】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辅导用书(传播的六种话语)【圣才出品】

第一章 传播的六种话语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话语研究1.传播的本质主义的定义方式(1)传播的本质主义定义传播的本质主义的定义方式 话语的定义 话语研究 话语研究 对传播采用话语研究的原因 传播分类 信息与交通运输的隐喻 传播是传递 意义和语言的困境 传播的理想与唯我论 控制论视角下的传播 传播是控制 控制大众心灵 传播研究的产生与社会控制 游戏定义及其特点 传播是游戏 传播:主观的游戏 传播游戏理论的启示 隐形的权力 传播是权力 符号与权力 常识中的权力 撒播的定义 传播是撒播理解理论源头 传播是共享和互动 作为仪式的传播 对其反驳 传播的六种话语大多数学者的定义都采用了“传播是……”这样的判断句,他们试图透过传播现象的迷雾,揭示出传播的本质。

(2)采用本质主义定义的原因①一些学者认为,他采取的某种定义要比其他定义更“正确”;这种思维方式来自然科学。

②在社会研究中,不论是在数据的观察与获取上,还是结果的判断上,都存在人言人殊的局面,既然客观上存在分歧,那么就承认它们,为了使用的方便,形成一种个人化的研究策略。

2.话语的定义话语是指围绕着特定语境中的特定文本所形成的传播实践和社会实践。

3.话语研究(1)话语研究不再关注事物的本质,而是把关注点放在了对事物本质所做出的种种话语的可能性上。

(2)话语研究不是研究一个事物是什么,而是研究为什么人们用某种方式对该事物进行表述,什么社会条件导致了这种话语,这种表述是否能够自我证明,它导致了什么后果。

(3)话语研究的目标:不是去争论传播到底是什么,而是去研究人们对传播持有哪些不同的看法,它产生的社会语境和知识风尚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接受这种关于传播的看法。

(4)话语研究的认识论基础:围绕着某个关于传播的看法,人们形成了什么样的社会实践,这些社会实践反过来又如何影响人们对传播的认识。

4.对传播采用话语研究的原因(1)传播是一个社会现象,人们对它的定义与理解在不断地变化。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辅导用书(大众传播的影响:社会心理取向)【圣才出品】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辅导用书(大众传播的影响:社会心理取向)【圣才出品】

第六章 大众传播的影响:社会心理取向6.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大众传播与认知基模1.认知基模基模,是一种认知结构,它代表着某个特定概念或刺激的有组织的知识,一个基模既包括概念的各种属性,也包括这些属性之间的关系。

2.基模的种类基模的分类方式有很多种,根据基模涉及的内容和对象介绍5种基模:个人基模、自我基模、角色基模、事件基模(剧本)和与内容无关的基模。

认知基模 大众传播与认知基模 基模的种类 认知基模与信息处理 大众传播与基模 沉默螺旋的发现 沉默螺旋理论的内容 沉默的螺旋 对孤立的恐惧和准统计感官 大众媒体的强效果理论 沉默螺旋理论的民意观 沉默螺旋的批评与讨论 第三人效果 第三人效果 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第三人效果的表现及讨论大众传播的影响:社会心理取向(1)个人基模个人基模涉及人们对特定个体的特点和目标的看法。

(2)自我基模这是指人们对自我特征的看法。

(3)角色基模这是指人们平时最常用到的基模之一,面对陌生人,人们常常只能根据外在的肤色、性别、年龄以及比较容易获得的学历、职业、职位等角色来做出判断。

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最先使用的是角色基模,然后再使用个人特征等个人基模将角色基模进一步具体化。

(4)事件基模事件基模也被称为“剧本”,它主要描述人们熟悉的事件的程序。

(5)其它类基模与内容无关的基模描述的是不同内容元素之间的关系,这些基模包括平衡基模、线性基模、因果基模、类比基模等。

3.认知基模与信息处理(1)一般而言,基模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会影响人们对新信息的编码,对旧信息的记忆,推断缺失的信息。

(2)人在加工信息的时候,会同时使用两种方式:①迅速的基于基模的信息加工;②系统的、深思的、注重细节的判断过程,这两种加工模式被称为判断的双重加工模式。

(3)当判断失误的成本很高,必须做出准确判断的时候,人们会更仔细地研究各种信息,注意与基模不同的信息。

(4)如判断结果对人们十分重要,人们要为某个判断做出原因说明,对自己的偏见有所觉察,或者面对着反对者时,人们通常会使用深思的方式进行判断。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辅导用书(理论和研究范式)【圣才出品】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辅导用书(理论和研究范式)【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三章 理论和研究范式
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理论Βιβλιοθήκη 理论与范式库恩和范式理论
三种范式对比

大众传播理论的三种范式 客观经验主义范式

诠释经验主义范式
和 研
批判理论范式

理论研究的逻辑
范 式
理论研究的程序与工具 实证研究的程序
有兲其真不假的判定要到这种怃考完成后才能做出。 2.库恩和范式理讳 (1)范式的概述 ①含义 库恩把丌同的学者乊间所持有的,这种丌可通约的研究范例称为范式。 ②特点 a.它是指导一个学术群体中大部分成员的范例和前提假讴,它指导人仧収现问题、解
决问题。 b.范式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公讣幵共享的丐界观,围绕着某个范式会形成“无形的学
3 / 3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客观绊验主义的观点: a.丐界是自然形成的。 b.丐界独立二人的讣知,但又可以被人所讣识。 c.丐界的特征、运劢不其他现象乊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觃律。 d.自然和社会具有相似的特点,现象丐界具有统一性,社会行为可以还原为物理的戒 化学的现象。 e.每个现象都是乊前现象的结果,幵丏会导致其他现象(决定讳)。简而言乊,客观 绊验主义讣为现象丐界是唯物的、独立的(丌叐人的主观影响)、决定的和统一的。 诠释绊验主义的观点: a.丌同领域的知识丌可通约。 b.符号先二物质,人仧是对约定俗成的象征符号的意义做出反应。 c.所有的现象丌具有共同的基础,丌能简单还原为物理戒化学现象。 d.人具有能劢性,丌会被结构所简单决定,即使存在结构,结构本身也是人仧建构的。 e.现象丐界丌可统一,社会不自然具有丌同的特征。 ②讣识讳 它要回答的是人仧能否讣识丐界,如果可以,通过什么斱式才能讣识丐界,如何保证人 仧的讣识是可靠的等问题。简单而言,是“我如何知道我知道”。 客观绊验主义的观点: a.观察是丌可错的,观察者丌会对观察对象产生影响。 b.丐界存在着觃律,觃律是客观的,人仧可以通过特殊的测量斱法讣识这些觃律。 c.理讳不观察相互独立,研究者的好恶和其他特征丌会影响其客观的判断不分析。 d.大部分现象是可以测量的,人仧可以用数学的逡辑来表示人类行为。

考研《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名师刘海龙讲义与考研真题

考研《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名师刘海龙讲义与考研真题

考点一、话语研究(见表1-1)★ 传播的六种话君 考研《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名师刘海龙讲义与考研真题第一早传播的六种话语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枇述厂话语硏究目标“认识论基础L 采用廂因「拉斯韦尔的$训模式传播是传递3传播的数学模式I 传楷的理想与唯我论「传播的控制模式传播是控制控制大介心灵 L 传播研究的产生与社会控制 「游戏走义及其特点传暦的游戏观 L 传播是传者进行的主观游就 r 隐形的权力传播是权力L 符号与权力 「撒播的走冥 传暦走徹播| L 理解 -■内涵 J 传暦是共辜和互动理诡■源头 I 作対仪式的传播【考点难点归纳】表1-1话语研究【考点拓展】传播的本质主义的定义方式(1)传播的本质主义定义大多数学者采用了“传播是……”这样的判断句来为传播定义,试图透过传播现象来揭示传播的本质。

(2)采用本质主义定义的原因①一些学者认为,他采取的定义要比其他定义更“正确”。

这种思维方式来自于自然科学。

②在社会研究中,在各个环节都存在人言人殊的局面,为了使用的方便,形成一种个人化的研究策略。

考点二、传播是传递★★★1拉斯韦尔的5W模式(1)哈罗德•拉斯韦尔将传播定义为:“谁通过什么渠道向谁传递了什么内容,取得了什么效果”,即传播的5W模式(见图1-1)。

图1-1拉斯韦尔的传播5W模式(2)该定义将讯息看作是一个包含着某种意向的“胶囊”,受者除了获得讯息,还有某种行动意向,并最终引发某种效果。

在此定义下,传播是信息从传者到受者的位移,而信息是对不确定性的消除。

(3)意义与不足:①“传播是信息的传递”,这是一个隐喻,把信息看作一种物质,从而使人们对事物做出形象的理解,但同时也使人们对被比喻物的想象受到了限制。

②强调了信息的客观性,但忽略了信息在编码和解码上的复杂性,以及传播的社会意义。

2传播的数学模式(1)概述讯息信号信源 1948年,美国工程师申农、韦弗提出传播的数学模式(见图1-2)。

此模式认为,意义的传递必须要经过编码和解码的过程。

2015年北京大学传播学真题解析,复试笔记,考研真题,心得分享,考研笔记,考研经验

2015年北京大学传播学真题解析,复试笔记,考研真题,心得分享,考研笔记,考研经验

北大考研详解与指导最近一直有朋友问我一些北大传播学的复习方法,在漫长的考研结束之后,再回忆这些东西有一种提不起劲的感觉。

但是想了下我这两年的考研经历,也确实积累了一些所谓的经验,干脆趁现在没事,将它写出来,一者可能会惠及一些未来走向这条路的人,因为在各个坛子上或校内,还是有很多同学求经验若渴,一点有用的信息都不愿放过,复试那天,甚至有几个MM堵在新传门口,每走出一个复试同学就拉着问,我想,能为这些好学的同学提供一点信息也算是为社会做出一些贡献了吧;二者算是为两年考研画上一个句号,作一个纪念;三者,如果不用文字记录下这些东西的话,它们可能就会永远消失在历史的滚滚红尘之中,永不为人所知。

当前互联网时代信息泛滥,应该不在乎再多这么一点垃圾,至于它究竟是冗余还是负熵,不太好说,因为经验这是个人性较强的东西,一个人的经验未必适合于另一个人,别人的经验永远是咀嚼过的剩饭,只能作为参考,重要的还是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本人的这篇东西,权当投石问路罢了。

自我介绍,本人两年考研,第一次进入复试被刷,第二年卧薪尝胆,总结得失,再度备战,终于成功。

我之所以写这篇帖子,是因为我还是有一点点资本的,专业课第一年114和119,第二年120和120,虽不如排名第一的大牛,但也能忝列前几名。

写到这里,有人可能开骂了:你丫别废话了,赶紧说正经的吧。

得嘞,马上进入正题。

一.复习时间安排及阅读书目。

现在进入四月份了,新一波考研人的复习应该已经开始一个月了了,如果还没开始的话,现在要上手了。

关于书目解析,北大新传考研传奇人物,也是我07年上辅导班时的“恩师”——逆转录猴子兄,列出了一个长长的书目,并且配有阅读指导,算是很经典的了,大家可以找来看看。

在这里我再补充几句。

如果以现在为基点的话,时间安排建议如下(仅指专业课):4——6月,基础阶段。

复习目标:进入传播学领域,掌握基本理论。

复习指导:该阶段是同学们的入门阶段,不要太急,还是以英语为复习重点,专业课只是初步涉猎一下即可,一定要将下面几本书过一遍,对于郭书,要尽量多读几遍,最少两遍。

人大刘海龙版

人大刘海龙版

人大教师刘海龙指定书目传播理论概论:《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传播学引论》李彬新华出版社1993年《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波特新华出版社1984年《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温德尔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大众传播学诸论》[美]德弗勒、鲍尔-洛基奇新华出版社1990年《传播理论》[美]斯蒂文·小约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人类传播理论》(第7版)[美] 斯蒂芬·李特约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赛弗林·坦卡德华夏出版社2000年《大众媒介与社会》[英]詹姆斯•库兰、[美]米切尔·古尔维奇编华夏出版社2006年《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英]丹尼斯·麦奎尔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和未来》[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美]洛厄里、德弗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埃弗里特·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美]丹尼尔·杰·切特罗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和社会》[美]N·维纳商务印书馆1989年《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美]迈克尔·罗洛夫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象之谜》沙莲香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组织传播》[美]凯瑟琳·米勒华夏出版社2000年《传播政治经济学》[加]文森特·莫斯可华夏出版社2000年《国际传播:全球都市的历史、冲突及控制》[美]罗伯特·福特纳华夏出版社2002年《大众传播社会学》[日]竹内郁郎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论》陈力丹开明出版社1993年《华夏传播论》孙旭培主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北美传播研究》郭镇之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美]彼得斯华夏出版社2003年《话语与社会变迁》[英]诺曼·费尔克拉夫华夏出版社2003年《二十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美]费斯克等新华出版社2004年《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英]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编新华出版社2004年《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李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媒介论争:19个重大问题的正反方辩论》[美]埃弗利特·E·丹尼斯、约翰·C·梅里尔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传播的观念》陈卫星人民出版社2004年《政治传播学引论》(第二版)[英]布赖恩·麦克奈尔新华出版社2005年《跨文化传播》(第四版)[美]拉里·A·萨默瓦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国际传播:延续与变革》[英]达雅·屠苏新华出版社2005年《日常关系的心理学》[美]史蒂文·达克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年传播效果与受众:《舆论学》[美]李普曼华夏出版社1989年《公众舆论》[美]李普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陈力丹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常昌富、李依倩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传媒效果概论》[美]布赖恩特、汤普森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至关重要的新闻――电视与美国民意》[美]艾英戈、金德著新华出版社2004年《创新的扩散》[美]埃弗雷特·罗杰斯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受众分析》[英]丹尼斯·麦奎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受众研究读本》华夏出版社2006年《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中国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法]古斯塔夫·勒庞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群氓的时代》[法]塞奇·莫斯科维奇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群众与权力》[德]埃利亚斯·卡内提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心灵、自我与社会》[美]乔治·米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美]孔令飞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年《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美]韦尔伯·施拉姆华夏出版社1990年《黑寡妇——谣言的示意及传播》[法]弗朗索瓦丝·勒莫商务印书馆1999年《谣言》[法]卡普费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谣言女神》[德]汉斯-约阿希姆·诺伊鲍尔中信出版社2004年《社会心理学》沙莲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社会心理学》[美]Taylor and Sears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认知失调理论》[美]利昂·弗斯汀格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共同体与社会》[德]斐迪南·藤尼斯商务印书馆1999年《孤独的人群》[美]大卫·里斯曼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美]保罗·福塞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陆学艺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社会结构与媒介效果――“知沟”现象研究》丁未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媒介·人·现代化》陈崇山、孙五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大众传媒与农村》方晓红中华书局2003年《电视受众研究――文化理论与方法》[英]约翰·塔洛克商务印书馆2004年《修辞术·亚历山大修辞学·论诗》[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传播与社会影响》[法]塔尔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媒介效果研究概论》(英文影印版)[美]Glenn G. Sparks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说服:接受与责任》(第十版,英文影印版)[美]Charles U. Larson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传播与社会影响》[法] 加布里埃尔·塔尔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电视与乡村社会变迁:对印度两个村庄的民族志调查》[美]柯克·约翰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传播媒介研究:《数字化生存》[美]尼葛洛庞帝海南出版社1996年《数字资本主义》[美]丹·希勒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传播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美]罗杰.菲德勒华夏出版社2000年《未来之路》[美]比尔·盖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理解媒介》[加]麦克卢汉商务印书馆2000年《麦克卢汉精粹》[加]麦克卢汉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数字麦克卢汉》[美]保罗·莱文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美]保罗·利文森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思想无羁》[美]保罗·莱文森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手机》[美]保罗·莱文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娱乐至死》[美]尼尔·波兹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童年的消逝》[美]尼尔·波兹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新媒介与创新思维》熊澄宇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大汇流:整合媒介、咨询与传播》[美]托马斯·鲍德温华夏出版社2000年《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美]约瑟夫·梅洛瓦兹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福布斯电脑革命史》[美]杰弗里·扬海南出版社1999年《网络研究――数字化时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新华出版社2004年《尴尬的接近权:网络社会的敏感话题》新华出版社2004年《媒体等同》[美]巴伦·李维斯、克利夫?纳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传播的偏向》[加]哈罗德·伊尼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传播与帝国》[加]哈罗德·伊尼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美]大卫·阿什德华夏出版社2003年《信息烟尘》[美]戴维·申克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信息崇拜》[美]西奥多·罗斯扎克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年《解读数字鸿沟――技术殖民与社会分化》曹荣湘选编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西方媒介史》[法]让-诺埃尔·让纳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网络社会的崛起》(信息时代三部曲之一)[美]曼纽尔·卡斯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认同的力量》(信息时代三部曲之二)[美]曼纽尔·卡斯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千年终结》(信息时代三部曲之三)[美]曼纽尔·卡斯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媒介考古学》商务印书馆2006年传媒文化与文化研究《文化的阐释》[美]格尔茨译林出版社1999年《大众文化与传媒》陆扬、王毅著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大众文化研究》陆扬、王毅选编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文化研究导论》陆扬、王毅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英]戴维·莫利新华出版社2005年《理解通俗文化》[美]约翰·费斯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解读大众文化》[美]约翰·费斯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电视文化》[美]约翰·费斯克商务印书馆2005年《文化帝国主义》[英]汤林森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全球化与文化》[英]约翰·汤姆林森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美]丹尼尔.贝尔三联书店1989年《神话——大众文化诠释》[法]罗兰·巴特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文化研究读本》罗钢、刘象愚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消费文化读本》罗钢、王中忱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隐形书写》戴锦华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关于电视》皮埃尔·布尔迪厄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通俗文化理论导论》[美]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商务印书馆2001年《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德]哈贝马斯学林出版社1999年《文化民粹主义》[英]吉姆·麦克盖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启蒙辩证法》[德]马克思·霍克海默,特奥多·威·阿多尔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新版《霍克海默集》[德]霍克海默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文化与无政府状态》[英]马修·阿诺德三联书店2002《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美]迈克·费瑟斯通译林出版社2000年《认识媒介文化》[英]尼克·斯蒂文森商务印书馆2001年《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商务印书馆2004年《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英]约翰·斯道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书写文化英雄——世纪之交的文化研究》戴锦华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陈刚作家出版社1996年《信息方式》[美]马克·波斯特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二媒介时代》[美]马克·波斯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消费社会》[法]波德里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象征交换与死亡》[法]波德里亚译林出版社2006年《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美]戴安娜·克兰译林出版社2001年《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法]阿芒·马特拉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重组话语频道》[美]罗伯特·艾伦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电视与社会》[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电视与权力》王逢振编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肥皂剧、女性及电视剧种》[美]劳拉·斯·蒙福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电视与日常生活》[英]罗杰·西尔弗斯通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意义的输出――<达拉斯>的跨文化解读》[美]泰玛·利贝斯,埃利胡·卡茨华夏出版社2003年《分割美国――广告与新媒介世界》[美]约瑟夫·塔洛华夏出版社2003年《广告,艰难的说服》[美]迈克尔·舒德森华夏出版社2003年《广告符码》[美] 苏特·杰哈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加]马歇尔·麦克卢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英]斯图尔特·霍尔编商务印书馆2003年《做文化研究——索尼随身听的故事》[英]杜盖伊、霍尔、简斯、麦凯、尼格斯商务印书馆2003年《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商务印书馆2004年《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全球化与大众传媒:冲突·融合·互动》尹鸿、李彬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英]约翰·B·汤普森译林出版社2005年《广告符码》[美]苏特·杰哈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览》[英]戴维·钱尼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波德里亚:批判性的读本》[美]道格拉斯·凯尔纳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解放·传媒·现代性》[英]尼古拉斯·加汉姆新华出版社2005年《媒体与权力》[英]詹姆斯·卡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研究方法:《社会研究方法基础》[美]艾尔·巴比华夏出版社2002《社会研究方法》(第十版)[美]艾尔·巴比华夏出版社2005年《科学革命的结构》[美]托马斯·库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李沛良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传播统计学》柯惠新、祝建华、孙江华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薛薇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传播研究方法:策略与资料来源(第4版)》[美]利贝卡·鲁宾、艾伦·鲁宾、琳达·皮尔著华夏出版社2000年《大众传播研究:现代方法与应用》[美]迈克尔·辛格尔特里华夏出版社2002年《媒介分析技巧》(第二版)[美]阿瑟·阿萨·伯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寻找方法:焦点小组和大众传播研究的发展》[美]大卫·克里森新华出版社2005年《大众传播研究方法》[英]安德斯·汉森等新华出版社2005年《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英]马尔科姆·巴纳德商务印书馆2005年《结构主义与符号学》[英]特伦斯·霍克斯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理论符号学导论》李幼蒸社会文献出版社1999年《符号学原理》[法]巴尔特三联书店1999年《社会科学方法论》[德]马克斯·韦伯华夏出版社1999年《社会科学方法的准则》[法]E.杜尔凯姆商务印书馆1995年《作为话语的新闻》[荷]梵·迪克华夏出版社2003年《语言哲学》陈嘉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科学究竟是什么》[澳]艾伦·查尔默斯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第三版)[美]罗伯特·K·殷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第二版)[美]罗伯特·K·殷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解释性交往行动主义》(第二版)[美]诺曼·K·邓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Form and Style: Research Papers, Reports and Theses(如何写研究论文与学术报告),第10版[美]Carole Slade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规范理论:《大众传播法概要》[美]T.巴顿.卡特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现代西方新闻法制概述》刘迪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新闻道德的评价》[美]罗恩·史密斯新华出版社2001年《媒体伦理学:案例与道德论据(第5版)》[美] 克利福德·克里斯蒂安等华夏出版社2000年《总统班底》[美]卡尔·伯恩斯坦、鲍勃·伍德沃德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获取信息:新闻、真相和权力》[美]格拉斯哥媒介研究小组新华出版社2004年《富媒体穷民主:不确定时代的政治传播》新华出版社2004年《偏见:CBS知情人揭露媒体如何歪曲新闻》[美]戈德堡新华出版社2002年《论出版自由》[英]密尔顿商务印书馆1958年《论自由》[英]约翰·密尔商务印书馆1959年《自由主义》[英]霍布豪斯商务印书馆1996年《自由主义》李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自由与权力》[英]阿克顿商务印书馆2001年《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法]贡斯当商务印书馆1999年《自由与传统》[英]柏克商务印书馆2001年《自由秩序原理》[英]哈耶克三联书店1997年《自由论》[英]以赛亚·伯林译林出版社2004年《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度》[美]亚历山大·米克约翰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报刊的四种理论》[美]韦尔伯·斯拉姆等新华出版社1980年《媒体与民主》[英]约翰·基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新闻:政治的幻象》W·兰斯·班尼特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权力的声音:美国的媒体和战争》张巨岩三联书店2004年《西方传媒与战争》[英]苏珊·L·卡拉瑟斯新华出版社2002年《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美]新闻自由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权力的媒介》[美]阿特休尔华夏出版社1989年。

国外新媒体研究溯源

国外新媒体研究溯源

年的无线电广 播、1950 至 1960 年 的 电 视,最
后 是 从 70 年 代 开 始 的 新 媒 体,如 下 图
所 示 。①
70 ~ 80 年代,最初被称为新媒体的是 有
线电视、通信卫 星、电 视 录 像 机、选 择 性 接 收
设备以及崭露头角的计算机中介传播等。传
播学者们注意到这些无法纳入到大众传播研
后,这种“闪 电 式 的 传 播 线 路 ”迅 速 发 展,形
成了巨大的 通 讯 网 络。 从 那 时 起,一 个 半 世
纪以来几 乎“每 25 年 是 一 个 重 要 阶 段 ”,如
1850 年前后的电报、1850 至 1880 年的电话、
1900 年 前 后 的 电 磁 波 传 输、1920 年 至 1930
① 宫承波 等: 《新 媒 体 概 论 》,中 国 传 媒 大 学 出版社,2007,第 2 页。
② Leah A. Lievrouw and Sonia Livingstone,The Social Shaping and Consequences of ICTs,in Leah A. Lievrouw and Sonia Livingstone ( eds. ) , The Handbook of New Media,London: Sage,2004,pp. 1 ~ 16.
一 、如 何 理 解 新 媒 体
2000 年,国际学 术 界 在 关 于 新 媒 体 研 究 的主 流 SSCI 期 刊《新 媒 体 与 社 会 》( New Media & Society) 发刊一周年卷首 语 中 写 道: “我们承认新媒 体 是 一 个 相 对 易 受 攻 击 的 概 念,但是它点出 了 关 注 技 术、媒 体、社 会 生 活 相互交 织 影 响 所 带 来 的 变 革 的 重 要 性。”虽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辅导用书(大众传播的影响:信息环境取向)【圣才出品】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辅导用书(大众传播的影响:信息环境取向)【圣才出品】

第七章 大众传播的影响:信息环境取向7.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议程设置1.议程设置的提出(1)议程设置大众传播媒体报道量越大的问题,越容易被公众认为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

议程是指在某一时间点,按照重要性等级进行传播的一系列问题。

这里的问题是指较为宏观的社会问题,比如经济问题、环境问题、外交问题等,并不是 议程设置的提出 议程设置的证明 铺垫效果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的第二层或属性议程设置 框架效果与议程设置的第二层 议程设置理论的拼图 议程设置的语境与有效性 议程融合假说 电视暴力效果的研究 和电视一起长大 培养分析的特征 培养理论 文化指标 批评与回应 主流化与权力:作为社会控制的培养 叙事与传播大众传播的影响:信息环境取向某个具体的话题。

议程中的某个问题的相对重要程度,可以被称为问题的显著性。

议程设置过程描述了某个问题由媒体议程向公众议程传递的过程。

(2)议程设置理论带来的新思路①该效果理论一改关注态度和行为的研究传统,转而将注意力放在了大众媒体对受众认知的影响上。

它研究的是人们“想什么”而不是“怎么想”。

②该理论关注的是整个信息环境对公众的影响,而不是某条信息的微观影响。

③议程设置研究提出,大众传播对于公众的环境认知具有强大的影响,这对20世纪40年代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有限效果理论是一个重要的修正。

因为影响态度的因素过于复杂,所以信息传播在其中起不到决定性作用,但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研究态度之前的认知却可以看到大众传播的重要作用。

④议程设置理论形象地说明了大众媒体、公众意见和政治过程之间的关系。

在现实政治过程中,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议题是当前最重要的、最需要优先考虑的议题。

议程设置过程是事件的推动者们为了获得媒介工作者、公众和政治精英而不断进行的竞争。

2.议程设置的证明(1)在1972年总统竞选宣传中,麦库姆斯和肖等人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其中一项对两个时间点的纵贯研究证明了媒体议程与公众议程之间的因果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 文化研究:表征与霸权
10.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文化研究:流动语境中的接合知识
1.文化研究与“对文化的研究”
(1)文化研究的内涵
要理解文化研究的内在精神,须结合它产生的语境。

区分大写的文化研究和普通的“对
文化的研究”。

①大写的文化研究
这是一个特殊概念,它特指由英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者发展起来的研究传统,尤
其关注文本和受众研究,有着特定的前提假设。

②大写的文化研究
这是指把文化作为研究对象所进行的一般性研究,比如对某个民问文化的研究.对某个 文化研究与“对文化的研究”
文化研究:流动语境中的接合知识 文化研究的特点 葛兰西转向 表征 表征与差异 能指与所指 编码与解码 通俗文化、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 通俗文化研究 大众社会
文化
研究:表征与霸

地区文化的研究、对官场文化的研究等。

(2)文化研究的产生背景
文化研究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

1964年,英国伯明翰大学英语系成立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招收研究生,这是文化研究正式得到教育体制认可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人们也习惯将文化研究学派称为伯明翰学派。

2.文化研究的特点
霍格特、威廉斯、汤普森这三位文化研究奠基者的研究,塑造了早期文化研究的鲜明特色,霍尔称其为“文化主义”范式。

早期的文化研究有以下特点:
(1)文化研究的“社会学转向”使研究强调“鲜活的文化”,中心早期的青年亚文化研究就显示了这种旨趣。

(2)文化研究与当时美国盛行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研究,英国传统的文学研究之间的差异,使其获得了新的身份。

①美国社会学中追求中立、科学,提倡功能主义,回避意识形态问题让早期文化研究学者们大为不满,他们认为这一立场缺乏社会研究的“整体性”概念和“文化”的观念。

②他们又反对英国传统文学研究中的精英意识和狭隘的研究范围,他们主张把文化看成一种实践,把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纳入到对文化的考察中。

(3)文化研究关注文化实践与其他实践(如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的社会关系,发展起文化的唯物主义定义。

与此同时,早期的研究者又坚决反对决定论,认为各种实践之间处于一种相互妥协.对话的状态。

(4)在研究方法上,早期的文化研究不再局限于文本分析,也没有采用实证主义的“科学的”研究方法,而是采用了跨学科的方式进行研究,尤其提倡主观地理解,通过民族志式的考察,整体式地再现“鲜活的”文化全貌。

这种重视经验,反科学主义、反学科体制式的
研究方式成为后来文化研究的鲜明特色。

2.葛兰西转向
(1)葛兰西
安东尼·葛兰西是意大利的共产主义者,他短暂的一生中有十年在法西斯的监狱中度过,在狱中他尽其所能,对文化与政治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与批判。

他最有名的著作是《狱中札记》,其中对文化研究影响最大的,是他的霸权理论。

(2)霸权的含义
霸权,确切而言是文化领导权,是指一定阶级联盟为了自己的利益对整个市民社会的统治。

葛兰西把社会分成两个部分,国家和市民社会。

对于国家的统治,可以通过暴力或强制,但对于市民社会的控制,则不能单纯依靠外在的武力,必须诉诸文化。

这种文化的领导权建立在公民的“常识”和同意的基础之上。

二、表征与差异
1.表征
(1)表征,又称“再现”,从字面来看,是用另一种方式对某事物的替代和象征,通过替代,引起人们对该事物的想象。

人们对现实的大多数经验,都要借助于表征与意义的结合方能获得。

(2)表征是用象征符号对事物的替代和再现,这和语言的运作方式完全相同。

(3)表征过程和语言表达过程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它们都存在着替代和翻译行为。

2.能指与所指
(1)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指号由两个部分构成:①形式(一个字的笔画、读音、各种写法、图像等),②与这个形式相连的观念或概念。

前者被称为“能指”,后者被
称为“所指”。

(2)能指和所指之间联系的过程,称为意指。

需要注意的是,所指并不是一个客体,而是该客体的心理再现。

有一些符号的所指并不一定是具体可见的实体,它可能是不存在的概念(如鬼怪、外星人、哈利·波特),或者抽象的概念(抽象的“牛”并不存在,人们面对的是某头具体的奶牛、水牛和斗牛)。

(3)索绪尔认为,能指和所指之间相联系的意指过程是任意的。

然而这种“任意性”,并不是为所欲为,只是意味着能指和所指间的关系不是自然的、必然的。

3.编码与解码
(1)“编码”与“解码”的含义
①“编码”,是指信息传播者将所传递的讯息、意图和观点,转化为具有特定规则的代码。

②“解码”,是指信息接受者,将上述代码按特定规则进行解读。

(2)编码与解码理论
①该理论认为主导意义并不是通过直接的意指传递的,而是通过隐含的、自然化的编码来实现的。

霍尔认为,隐含主导意识形态的符码并不是透明的,它不会被受众简单地接受。

受众要借助解码,才能获得意义。

②受众的知识结构、社会地位、解码语境与传播者的关系的不同,会导致他们对传播内容做出不同的解码。

由于传受双方编码和解码的规则不同,传受过程中会出现符码的差异。

一般而言可能存在三种不同的解码方式:统治一霸权立场、协商立场、对立立场。

③编码/解码理论认为受众存在着一定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主导的意识形态并不是简单直接地被受众接受的。

但另一方面,该理论又认为经验学派提出的“选择性认知”夸大了受众的选择自由,任何文化都有一定的封闭性,主导的文化秩序会限制受众的解码自由。

即使
是对抗式解读,也会在先解读出主导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反抗。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反向的解读并不意味着对主导符码的否定。

④在编码/解码理论看来,主导的意识形态希望把某种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想强行固定下来,而受控者则希望这一关系保持流动性。

因此,意义的编码与解码过程是语言中的意识形态争夺和斗争。

编码和解码理论说明,意识形态的影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直线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妥协和对抗过程。

三、通俗文化研究
1.通俗文化、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
需要区分通俗文化、大众文化、民间文化这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1)通俗文化
popular culture除了被翻译为“通俗文化”之外,还可以译为“流行文化”。

英文中这两个意思都有。

但通俗和流行都是相对的,通俗与高雅的界限并不分明。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高雅与通俗,并没有客观的区分标准,它们只是用来区隔社会阶层的象征符号而已。

随着社会的分层,流行也具有层次性,某一阶层的流行文化可能对另一阶层而言就是非流行文化。

关于通俗文化,学术界提出过许多不同的理论,约翰·斯道雷把它们归纳为6类。

在此基础上增加一种,可以总结为以下七类理论:
①最为一般的看法:认为通俗文化只是一种广泛受人欢迎,或者众人喜好的文化。

②如果通俗文化是人们决定什么是高雅文化之后所留下的那些文化,那么通俗文化是一种“剩余文化”,泛指达不到高雅文化标准的文化作品和文化实践。

这种看法来自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文化精英。

③通俗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即通俗文化是毫无希望的商业文化。

这一看法来自于文化保守主义者。

④通俗文化是“文化工业”,是统治阶级(主要是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和大众的所进行的巧妙的思想控制。

这一看法主要来自于法兰克福学派。

⑤通俗文化是一种来自于“人民”的文化。

这一看法来自于社会主义理论家,它与我国的“大众(的)文化”和“工农兵文化”很接近,带有较强的政治色彩。

⑥这种理解来自于葛兰西的理论,特别是霸权理论。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通俗文化是社会统治群体的反抗势力与社会统治集团的“兼并”势力之间斗争的场所。

⑦后现代理论的通俗文化观,主要是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的观点,认为通俗文化制造了一个超真实的拟像世界,模糊了“真实”与符号之间的界线。

(2)“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是20世纪30年代的“文化论争”中,文化精英们轻蔑地指称中下层民众文化时使用的概念,由于它具有明显的居高临下的贬义色彩,当代学术研究中已经很少使用。

中文语境中的“大众文化”与现代的具有商业性流行性的“通俗文化”的所指存在着较大差异。

(3)民间文化
民间文化,主要是指平民大众在生产和生活中自发形成的文化,比如各种传统仪式、活动、民间工艺等。

但是现代的“通俗文化”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已经不再是民间自发的文化形式,而是商业化、全球化中出现的文化形态。

2.大众社会
“大众文化”的提法来自于近代社会学者关于“大众社会”的理论,该概念出现在150年前,一些著名的社会学者和哲学家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人们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