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方法2《小说主要的结构手法》教学参考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小说的阅读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小说的阅读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小说的阅读读写结合教学设计教学目的:借助选择性必修上的第3单元的小说的阅读,让学生了解小说的一些基本技巧,然后进行小小说的创作。

教学难点:学生归纳赏析小说的一些基本技巧,从课本中来然后到写作中去。

教学步骤:一、让学生花四节课时间将本单元的4篇小说通读两遍,并指导学生做好旁批。

旁批的基本点是:圈一圈:圈出小说中最富有表现人物特色的一些词语。

点一点:点出小说中的一些环境和情节方面的一些词语。

画一画:画书最能体现本篇小说中特色的一些句子。

评一评:对上面的圈点画的一些材料进行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摘一摘:摘抄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为了让学生更有直觉感,我自己首先对大卫科普菲尔进行一次全面的旁批,并在展台上展示一节课。

边展示边讲解,让我的一些理念深入到学生的心目之中让他们觉得这样做很有必要,也很有效果。

二、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学习前面4节课的成果。

并推荐旁批写得好的进行课堂展示。

这个展示过程其实也是学生第二次进行小说鉴赏的一个全过程。

三、教师就本单元4篇课文提出几个鉴赏点,跟学生一起讨论研究。

探究1:心理描写在小说中十分常见,是小说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方法,请大家梳理本单元课文中的心理描写,想一想不同作品中的心理描写的方法及作用有哪些异同?学生互相交流,老师总结归纳。

重点有以下几点:①《大卫科普菲尔》采用第一人称“我”叙述故事,因此对我进行心理描写时,大多采用的是直接式描写,有时也采用神态式描写。

②《复活》侧重表现人物心灵的复活,所以人物的心理所描写的重点,而且描写的手法多样。

既有神态显示式,还有行动表现式,当然也有心理分析式。

③《老人与海》为了表现老人勇于与鲨鱼搏斗,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并且主要是通过老人的内心独白表现出来。

④《百年孤独》中,则较少用心理描写,采用的是行动表现式。

探究2: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环境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小说中担负着多重功能,一方面环境影响制约人物的行动和情节的展开,为人物的行动提供依据,也让人物性格在于环境的互动甚至冲突中更充分的展现出来,另一方面环境又常常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能够烘托气氛,激发读者的情感,隐喻主题,全班同学分组各选一篇课文,分析作品中的环境描写,理解其复杂的意蕴,同学之间交流探究成果。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方法2《小说情节的叙述手法》教学参考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方法2《小说情节的叙述手法》教学参考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方法2《小说情节的叙述手法》教学参考情节叙述手法是小说考题中的常见考点,可能涉及到情节结构手法、环境、人物和主旨等方面。

本节微刊旨在总结情节叙述手法题的解答技巧。

一、考点解读小说情节手法包括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

情节叙述手法指的是作者叙述故事的技巧,包括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和叙述方式;情节结构手法则是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结局过程中运用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技巧。

本节微刊主要关注情节的叙述手法。

常见设问方式包括:(1)×××部分采用了第几人称叙述?有何效果?(2)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何特色?请赏析。

(3)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二、方法归纳1.叙述人称小说中叙述的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

第一人称的优点是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

缺点是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

需要注意的是,“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而只是一个角色,有时指作品中国的主人公,有时指所叙述事件的见证人。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较灵活自由。

第二人称则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2.叙述视角全知视角”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

这种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但作者的过多干预和介入也同时在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了距离,从而降低了作品的真实度。

“有限视角”是限知限觉的视角,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的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和评价,不足之处是叙述的眼光往往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3.叙述方式顺叙: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特点是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

特点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一、小说的情节结构1.小说情节概括1)基本格式: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

2)按时间: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高潮往往是矛盾冲突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

《最后一课》:上学路上——上课之后——上课经过——宣布放学。

3)按空间(场面):《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

4)按线索:人、物、事、情等。

《清兵卫与葫芦》,弃葫芦——痴葫芦——玩葫芦——卖葫芦(物线)。

《我的叔叔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情线)。

5)从某个角度概括示例:《枪口下的人格》从主人公贝尔蒂的角度概括,俘敌——护敌——被俘——脱险——赴死。

6)概括格式:小说以……为线索(或“围绕着……”),先写……,再写……,最后写……2.小说结构特点(1)单线结构(2)双线结构①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鲁迅《药》②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失街亭》③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最后一片常青藤叶》明暗双线的好处:一明一暗(一显一隐)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交叉推进,平行展开,相互呼应,彼此映照),形成“悬念”,使故事情节生动(紧凑集中),跌宕有致(引人入胜,曲折紧张);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的主题。

(3)一波三折式结构(摇摆式结构):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4)欧亨利式结尾(突转式结尾):指小说的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因美国欧·亨利最擅长这种结构,故称“欧·亨利式”。

作者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一真相又符合情理,结尾的突转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分析时,一要分析其结尾的出人意料,而要分析其结尾的合理性(即分析前文的铺垫、伏笔、暗示等)。

(5)延迟式情节: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体现小说的结构张力(使小说故事富有张力),比较典型的小说就是《牲畜林》。

(完整版)高中语文小说的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语文小说的知识点总结

表达技巧1、2、联想、乐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顺叙、倒叙、插叙、用典、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古讽今、以小见大、以动写静、烘托、对比等3、4、5、小说3 .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

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

D、表达技巧1、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对偶、引用……)2、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先抑后扬……)3、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小说阅读之情节情节的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刻画人物性格。

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⑤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⑥照应前文或总结上文。

⑦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3、情节安排评价的解题技巧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⑤贯穿情节的线索,4、情节安排顺序的解题技巧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

作用是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作用是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文章脉络清晰,结构更加严密、紧凑,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①.设置了悬念。

②.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

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

⑤.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024届高考复习系列:小说阅读第一课+小说的基础知识及阅读方法+课件

2024届高考复习系列:小说阅读第一课+小说的基础知识及阅读方法+课件

考情分析:
4.题型分值。(1)新高考:两道选择题各占3分,分别从理 解文本内容和鉴赏艺术特色方面进行考查,均设置选择不正 确的一项。两道简答题分别为(4+6)或(6+6),设问指 向非常具体细致,更注重对文本的整体理解。(总分16— 18分)(2)旧高考(全国卷):一道选择题占3分,从理 解文本内容和鉴赏艺术特色两个方面进行考查,通常设置选 择不正确的一项。两道简答题各占6分,设问指向非常具体 细致,更注重对文本的整体理解。(总分15分)
考情分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3.素养方向。
(1)知识构建。全面考查学生对小说文体的认识能力 ,兼顾小说各个要素。如对人物心理、人物塑造手法的 分析,对情节安排、语句意蕴的鉴赏,对创意构思、艺 术手法的探究。
考情分析:
3.素养方向。
(2)思维发展。注重“去模式化”,重点考查学生形象 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如2023新课标II卷材料节选 自沈从文的代表作《长河》,节选部分描写萝卜溪社戏 的盛况,情节集中,富于民俗趣味,需要考生有较强的 形象思维能力。
2024小说阅读第一课
小说的阅读方法
目录
CONTENTS
1
走进高考
2 小说的基础知识
3 考场小说阅读方法
4
真题精讲
01 走进高考
高考中的小说题命题有什么特点?
考情分析:
1.价值引领。 从选材上看,注重立德树人,侧重弘扬革命精神、
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的精神,注重劳动教育、审美教育。 如2023全国乙卷曹多勇的小说《长出一地的好荞麦》体 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坚韧不拔的精神;2023新课标I卷 陈村的小说《给儿子》,传递年轻人要经受劳动洗礼的 道理。
第二步——带题阅读

高中艺术小说阅读方法3《小说艺术特色鉴赏》教学参考

高中艺术小说阅读方法3《小说艺术特色鉴赏》教学参考

高中艺术小说阅读方法3《小说艺术特色
鉴赏》教学参考
这份教学参考旨在帮助高中生更好地阅读艺术小说。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并提供一些阅读方法。

小说的艺术特色
小说的艺术特色包括叙述性、情感性、思想性和艺术性。

小说
通过叙述全景式、立体式和细节式的刻画,让读者感受到故事的真
实性和生动性。

小说也通过情感的描绘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感受,
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故事的情感张力。

同时,小说还有思想性,能
够反映社会生活,传递思想理念。

最后,小说也是一种艺术形式,
在语言、结构、风格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阅读方法
1. 审视标题和开头:通过审视小说的标题和开头,可以初步了
解小说的主题、情节或人物,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

2. 分析人物:人物是小说的灵魂,通过分析人物特征、性格、
行为等方面,可以深入了解故事的情感和含义。

3. 研究故事情节:小说通过情节串联起整个故事,每个情节都
有其特殊意义和作用。

通过研究故事情节,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故事
内涵。

4. 分析语言:小说的语言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工具,通过对小
说语言的分析,可以更深层次地探究小说的内涵。

总之,阅读艺术小说需要全面地分析小说的各个方面,如人物、情节、语言等,从而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高中语文_高考小说阅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高考小说阅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考小说阅读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高考中小说的命题角度,探究解题规律。

2、熟练掌握小说阅读的三步骤,学会品读小说。

一、导入:我国古典哲学认为万物相生相克,俗语中也有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如果说高考小说阅读是那把神秘的锁,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找寻开启神秘的钥匙。

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接下来我们就进入二、典例分析:2017年全国卷Ⅰ【第一步:读懂文,思要素】•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分析人物形象)•以“他”为代表的试验队员,蒙古族同胞•情节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感知情节)•科考队员在戈壁滩遭遇狂风肆虐时,因缺水而陷入绝境,想要援救他人时,竟被送西瓜的蒙古族同胞神奇救活的故事。

•环境这个故事发生的特殊环境是什么。

(了解环境)•茫茫戈壁,狂风暴虐,飞沙走石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分析考查小说哪个考点•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并渲染了“”天气“恐怖气氛。

” 环境• B.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情节•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进去”,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人物• 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主题【第二步:审清题,找考点】• 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情节。

(感知情节)• 2.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分析人物形象)• 3.故事发生的特殊环境是什么。

(了解背景)• 4.品味赏析语言(风格技巧)• 5.运用哪些艺术手法,呈现什么艺术效果。

(艺术特色)• 6. 表现了什么主题。

(把握作品主题)【第三步:答对题,明规律】小说: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主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复习教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复习教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回顾和巩固小说阅读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2. 提高学生对小说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阅读文学类文本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小说的基本概念: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以塑造人物、叙述情节、描绘环境为主要手段,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创作。

2. 小说的人物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动机和情感变化。

3. 小说的情节理解:理解小说的情节发展,把握小说的矛盾冲突和高潮。

4. 小说环境的描写: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理解环境对情节和人物的影响。

5. 小说主题的探讨: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分析小说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阅读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小说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相关技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等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4. 写作指导法: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写作作业:评估学生的写作作业,检查学生对小说阅读技巧的应用和理解程度。

3.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小说阅读的考试题目,评估学生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节课:介绍小说的基本概念,讲解小说阅读的基本技巧。

2. 第二节课: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相关技巧。

3. 第三节课:理解小说的情节发展,把握小说的矛盾冲突和高潮。

4. 第四节课: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理解环境对情节和人物的影响。

5. 第五节课: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分析小说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六、教学资源:1. 小说文本:选择适合复习的小说文本,如经典名著和现代小说。

2. 教学参考书:提供相关的教学参考书籍,供教师查阅和参考。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小说阅读材料和分析文章,供学生自主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文】
情节结构手法题在小说考题中经常出现,考查时可能涉及到情节叙述手法,还会结合环境、人物和主旨进行探究,考题灵活多样。

那这节微刊我们就来总结一下情节结构手法题的解答技巧。

一、小说的一般阅读方法
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我们阅读小说时可以把“三要素”作为突破口。

二、考点解读
小说情节手法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

情节叙述手法指的是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的技巧的,包含叙述手法和叙述人称;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悬念设臵、伏笔照应等技巧。

这节微刊主要关注情节结构手法。

【常见设问方式】
(1)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
(2)本文在构思上别具特色,请赏析。

三、熟悉常见的“情节结构手法”
1.悬念
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臵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2.抑扬
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3.突转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

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照应
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

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5.伏笔
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

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6.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7.衬托
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8.铺垫
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和事物以作衬垫。

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四、一般答题步骤
1.根据题干要求,确定情节手法类型
是哪种结构手法。

2.利用答题模板,规范作答
①首先点出所用的结构手法。

②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③明确叙述这种情节手法的作用(效果)。

五、典例剖析
(2014高考辽宁卷)
【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数学家的爱情
李伶伶
①数学家是朋友送他的绰号,因为他对数字特别敏感,数学运算得特别快。

朋友都说他是数学天才。

可是数学天才的爱情之路却一直不顺。

②一次,他跟一个交往不久的女友去饭店吃饭。

结账时却跟服务员吵了起来。

那天饭钱应该是79.80元。

如果服务员报出准确的数值,他也不会生气。

可是服务员向他要80元。

他说,不对吧。

服务员说,账单上这么写的。

说着把手写的账单递给他。

他看账单上真写着80元,就说,你们算错账了,不是80元,是79.80元。

服务员说,我们这里都是按四舍五入收费的。

他说,你们怎么收费我不管,但是你们这账确实算错了。

服务员说,差两角钱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