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3.15市抄济中的“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文本素材岳麓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3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3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理论上讲所谓“大萧条”,即商品实际价格下跌、购买力减弱,供给大于需求,失业增加,库存扩大,生产萎缩,公众恐慌,以及商业活动的普遍低迷,那样一种持续时间长、萎缩幅度更大、地理波及面更广、出现频率更高的经济状况。

这里所讲的“大萧条”是对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一个特定的称呼。

1929~1933年集中爆发在美国和欧洲的“大萧条”的确灾难深重,“大萧条”不仅给美国的经济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以至于到了1939年美国的生产才全部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也给美国的人口、家庭、教育、道德、信念、生活水平等方面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结婚率和出生率大幅度降低,这期间出生的孩子成为著名的“萧条的一代”。

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第一,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社会在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

这就要求各个生产部门必须密切协同、步调一致,进而形成社会化大生产。

但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少数垄断资本家占有大部分生产资料,他们为追求利润,不断地扩大再生产,这就势必打破平衡,引发恶性竞争,激化社会生产各个部门之间的矛盾进而导致经济危机。

第二,广大劳动人民的日益相对贫困,是导致供需矛盾扩大的主要原因。

美国在20年代社会经济虽有较大发展,但资本家为了攫取高额利润,千方百计降低工人的工资,使广大劳动人民的收入增长水平远远赶不上经济发展水平,这就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造成市场的相对狭小。

第三,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20年代后半期,美国市场日益盛行分期付款,以此来刺激消费,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

这种繁荣不是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而是一种提前消费的形式。

但随之而来的很可能是消费的疲软。

而资本家为眼前利润所驱使,盲目扩大生产,使得生产和销售的矛盾日益尖锐。

第四,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

历史必修二:单元总结: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历史必修二:单元总结: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开拓国际市场,保持农产品的生产和 消费之间的某种平衡是调整农业的措施,与题目不符,故A项错误; 提高关税,实行贸易保护,主要是抵御外来商品进入本国市场,不符合题意,故B项 错误; 废止不公平竞争惯例使各产业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是恢复工业的措施,故C项错误; 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有利于国际市场的开发,故D项正确。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年代后
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 恢复、发展
(1)任何一种政策都不是万能的,不可能一成不变
启示 (2)“自由放任”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经济政策的不同方式,都
不可能彻底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
返回

真题感悟
典例分析 (2016·海南高考,22)下表是美国、日本、联邦德国三大产业产值在其国 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情况。
2.(2015·海南高考,19)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增强 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属于这类措施的是 A.保持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某种平衡 B.把进口物品平均关税率从40%提高到47% C.废止不公平竞争惯例使各产业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
√D.在美元原来价值的50%—60%之间固定它与黄金的比价
美国农业由7.2到2.9,日本由26.0到3.6,联邦德国由10.7到3.3说明
B项 各国农业所占比重下降,因为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这些国家经济 排除
总值飞速增加,无法说明农业生产衰退,故B项错误
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第三产业兴起并带动经济的飞速发展,与产业
C项
排除
结构严重失衡不符,故C项错误
由表格中联邦德国的工业由49.7到51.7,比第三产业45.0要高,与
主要以工人和集体农庄农户为主。结合所学可知,斯大林时期,重点发展工业,推行

高中历史综合学习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岳麓版 必修3

高中历史综合学习 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岳麓版 必修3

综合学习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课标要求】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2.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课前演练】1.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有()①范围特别广②持续时间长③破坏性大④引起政治危机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2.美国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是()A.抑制通货膨胀,实行财政改革 B.缓和社会矛盾,实行社会福利措施C.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加强干预 D.采取报复措施,大幅度提高关税3.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主要表现为()A.经济危机频繁 B.经济持续低迷 C.经济高速增长 D.经济长期“滞胀”4.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二战”后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三者一致的表现在于A.采取多种形式的国有化政策 B.集中全国财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C.尽量避免国有化的形成而力图保持“自由企业制度” D.利用国家政权力量直接干预经济5.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残酷条件下的非常措施 B.集中力量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C.使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D.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6.斯大林经济体制在所有制形式方面的特点是()A.全民所有制 B.集体所有制 C.单一的公有制 D.私人和公有制混合7.就其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A.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B.重点放在农业上C.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D.没去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考点串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①英、法、美、日对十月革命建立的苏俄政权进行武装干涉。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高中历史知识点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高中历史知识点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高中历史知识点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成为了各国应对外部挑战和提高内部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本文将从市场经济、混合经济、计划经济三个方面探讨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一、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

它通过自由竞争、供求关系来调节经济行为,使市场处于自发的平衡状态,从而创造更丰富、更高效和更多样化的货物和服务。

市场经济的优点是市场调节、资源配置合理、竞争促进创新、消费者的权利得到保护等,这种经济体制的成功经验主要来自于美国、新加坡、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同时,市场经济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经济波动、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

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市场经济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借鉴市场经济的理念,使其与自身国情相结合,实现经济的增长。

二、混合经济混合经济是介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之间的一种经济体制。

混合经济旨在发挥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优点,同时避免二者的缺点。

混合经济体制内的产业资本一般受到国家的调节和控制,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平衡和资源配置的优化。

混合经济的典型代表是欧洲的社会市场经济和亚洲的新自由主义经济,这些国家通常较注重公共服务和民生福利,同时偏向做国际贸易的参与者。

混合经济可以缓解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缺点,在维持市场主导下的稳定的同时,也可以实现社会公平和民生安定等目标。

三、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是由政府主导、经济生产和资源配置由中央政府计划安排的经济体制。

其主要特点是政府全面调节和控制国有资产,优化国内人民的福利分配,尤其是在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等方面。

计划经济制度典范为前苏联,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末以前,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不仅来自四面八方的社会友谊而且国有部门获得了高技术、专业知识,为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是,计划经济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由计划安排引起的经济效率低下、政府干预过度等。

高二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高二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班级:姓名:座位号:评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梅隆拉响警笛,胡佛敲起警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冲”。

这首流传于20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的美国民谣描绘的是()A.华尔街股市暴涨B.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C.经济危机爆发D.美国经济繁荣2.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总统给美国开出的“药方”是()A.继续推行自由放任政策B.优先发展重工业C.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D.推行福利政策3.当时美国修建图5中所示工程的直接目的是()A.促进就业,缓和社会矛盾B.整顿银行秩序,克服金融危机C.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D.减少农产品过剩,保护农民利益4.20世纪50至70年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主要是()A.奉行自由放任政策B.普遍实施政府干预C.实行计划经济D.倡导“新经济”5.面对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政府)如果对老者或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者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

”这段话预示罗斯福政府将()A.发动农业集体化运动B.推行自由放任政策C.推行企业国有化政策D.建立社会保障制度6.罗斯福新政所体现出的经济学思想是()A.“发展经济的最佳方法就是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加干涉”B.“政府直接插手干预私营企业的自由经营是最可怕的事情”C.“要达到充分就业,其唯一的办法,乃是把投资这件事情由社会来总揽”D.“政府颁布《济贫法》只会使穷人的境况更趋恶化”7.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其主要表现是产品过剩、生产难以维持、工厂倒闭等。

面对这些情况,当时人们最不可能的体验和感受是A.失业了,再找工作比买彩票还要难B.一只羊才卖两美元,还没有人要C.很多人身无分文,流落街头D.股票价格普遍暴涨,出现“炒股热”8.罗斯福新政被称为“3R”改革,即recovery、relief、reform,下列举措属于relief 方面的是()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B.通过《工业复兴法》C.调整农业政策D.兴办公共工程9.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20世纪80年代里根则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对此评述不正确的是()A.其政策都符合各自面临的实际情况B.资本主义制度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C.资产阶级不断调整经济政策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得以解决10.某西方大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社会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

高中历史易错知识点汇总: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高中历史易错知识点汇总: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高中历史易错知识点汇总: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高中历史易错知识点汇总: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1.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新”的表现:从理论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市场理念;后者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凯恩斯主义)。

从手段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后者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发展资本主义。

2.罗斯福新政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3.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经济,主要特点是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强。

4.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制订经济计划,但不是计划经济体制。

5.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分别是工场手工业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思想。

重商主义主张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金银;自由主义主张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等方面干预经济。

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是必要的。

但作为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政策,是错误的;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7.余粮收集制是适应战时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固定的粮食税减轻了农民负担,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水平,遗憾的是很快就被取消了;农业集体化的实行,基本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但措施不当,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8.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二战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及时调整生产关系,该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9.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斯大林体制都排斥商品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日益阻碍经济的发展;新经济政策则利用商品市场的作用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高中历史知识点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高中历史知识点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高中历史知识点学习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学会总结重点学问点才是更重要的,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高中历史学问点,期望大家喜爱!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1)缘由: 战斗使苏维埃经济破坏严峻;农夫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国家没力量直接领导和组织全部企业的生产(2)实施:1921年(3)内容:① 农业: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②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全部;③中小企业和国家临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4)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5)作用:使俄国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二、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①时间:20世纪30年月中期②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全民全部和集体全部;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方案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2)评价①作用: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1940年工业总值跃居欧第一,世其次。

②弊端:片面进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夫身上拿走太多,影响农夫乐观性;长期执行方案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乐观性。

三、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缘由①根本缘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冲突——生产日益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冲突②详细缘由:股票投机过度;供需冲突;生产过剩——直接缘由③爆发: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卷交易所股市崩溃(2)特点和影响①特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②影响:经济破坏严峻,国际关系日趋恶化;资本主义面临严峻政治危机四、罗斯福新政(1)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打击美国;②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解决危机;③罗斯福1933年就任美国总统。

(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立法、救济、复兴)①整顿财政金融: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念②调整工业生产:《全国工业复兴法》和“蓝鹰运动”③调整农业生产:削减耕地面积和产量以掌握市场价格④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振:通过《社会保障法》,兴办公共工程供应就业机会(3)新政的特点:政府大规模的干预经济(4)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整机制形成中的作用①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全面来临的时代,在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巨大进展的时候开拓的一条新的进展道路。

必修二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必修二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4)失败原因
没有突破旧的经济体制;个人作风; 严重脱离苏联实际; 党内斗争; 盲目性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五:八点 十四分。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原因: 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
(2)内容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
农业 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
提高农产品价格;
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A
D.农业集体化方针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五:八点 十四分。
4、1920年,苏俄农民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
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
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出苏俄农民对哪一
政策的不满?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A
5、下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⑤ 应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五:八点 十四分。
苏联经济改革给中国改革的启示
1、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反对苏联的控
制或照搬苏联的政策。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 生产力,国民经济要按比例协调发展。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五:八点 十四分。
调整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五:八点 十四分。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调整
(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新经济政策
3、“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二)苏联经济体制的调整
1、赫鲁晓夫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
3、戈尔巴乔夫改革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五:八点 十四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d
市场经济中的“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具有混合经济的特征,即一方面依赖市场机制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形式,另一方面政府通过计划、管制、财政货币政策等促进宏观经济的增长和稳定,调节市场的不足,各类主要市场的演化轨迹通常是两只手共同努力的结果,一只是“看不见的手〞,现代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用这只手概括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另一只“看得见的手〞,主要指政府主管部门对市场的调控和干预,代表人物凯恩斯。

面对着迅速开展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希望一种新经济学,要反对自由放任主义,主X国家干预主义;凯恩斯适应这一趋势,他主X政府对经济的积极干预,突出了政府赤字支出对总需求的扩X作用,认为在总需求不足,即经济陷入产出水平远远低于潜在产出水平的状况下,如果政府增加其购置量,总需求就会增加。

在现代经济中这两者都占据重要地位,两只手的痕迹更是所在皆是。

1929年,波与全球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降临,美国损失沉重。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新政〞开创了看得见的手〔政府〕和看不见的手〔市场〕共同作用于经济的混合经济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1 /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