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化交易并非引发1987年股灾的主因

合集下载

期货市场的黑天鹅事件

期货市场的黑天鹅事件

期货市场的黑天鹅事件在金融市场中,黑天鹅事件是指那些罕见且极难预测的、对市场产生巨大影响的事件。

这些事件通常意味着潜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给投资者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尤其是在期货市场,黑天鹅事件的出现可能导致市场剧烈波动,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

本文将探讨期货市场的黑天鹅事件,并分析其对市场的影响。

一、什么是期货市场的黑天鹅事件黑天鹅事件是指那些非常罕见、在预测上非常困难的事件,这些事件通常具备以下几个特征:首先,它们是不可预测的,无法用过去的数据和经验进行预测;其次,它们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能够对市场产生深远影响;最后,它们通常被解释为纯粹的偶然事件,很难找到明确的原因和解释。

在期货市场中,黑天鹅事件的出现往往会导致市场剧烈波动,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二、历史上的期货市场黑天鹅事件1. 1987年的股市崩盘1987年10月19日被称为“黑色星期一”,当天美国股市发生了历史上最大的单日跌幅,道琼斯指数一度下跌23%。

这场股市崩盘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广泛影响,包括期货市场。

许多投资者因此蒙受巨大损失,市场信心受到极大的打击。

2. 2008年的次贷危机2008年次贷危机是由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引发的一系列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导致美国和全球金融市场陷入困境,期货市场也不例外。

许多金融机构倒闭,市场流动性严重受限,投资者资金损失惨重。

三、黑天鹅事件对期货市场的影响黑天鹅事件对期货市场的影响具有以下几个方面:1. 市场波动性增加:黑天鹅事件的出现常常会导致市场波动性大幅增加,迅速引发价格的急剧波动。

投资者面临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2. 投资者情绪变化:黑天鹅事件对投资者的情绪产生重大影响。

投资者会出现恐慌情绪,纷纷采取脱手抛售的策略,导致市场更加动荡,价格进一步下跌。

3. 市场流动性压力增大:黑天鹅事件发生时,市场流动性通常会受到严重挑战。

投资者普遍出于风险规避的考虑,纷纷撤出市场,导致市场流动性紧张,交易量下降。

1987年美国股市危机事件

1987年美国股市危机事件

1987美国股市危机事件1987年市场崩溃发生于当年10月19日星期一。

但是危机的起因是前一周周五(10月16日)的价格轻微下跌,以及由此引发的投资者采取一种新的流行策略——投资组合保险进行对冲。

投资组合保险是一种策略,投资经理可以在投资组合之上加一个动态对冲,以便复制出一个认沽期权。

从操作角度看,当组合价值升高时减少对冲,反之则加大对冲。

对冲为组合提供了一层支持,这是因为,组合价值跌到某个预定水平时,对冲会上升到某个点,以弥补组合的未来损失。

组合保险的卖点是可以提供底线价格保护(floor protection),而当组合价值高于底线水平时,通过系统地减少对冲,仍可保证组合有上涨潜力空间。

这个对冲策略是有成本的。

由于对冲要随着组合价值升高而减少,因组合价值下跌而增加,因此,需要在上涨过程中买入,在下跌中卖出。

结果为了应对价格波动而发生摩擦成本,即该成本会在价格波动之后发生。

借助期权定价理论工具可以算出累计摩擦成本,在金额上应该和行权价等于对冲底线价格的一项认沽期权的成本大致相等。

成功对冲的核心要求,特别是动态对冲,是流动性。

如果对冲无法执行,显然所有赌注都会损失。

如果组合规模小而且投资经理只是针对某个标的做对冲,这种情况下无需过分担心流动性。

但是如果市场上每个人的标的都是相同的,这可能会成为一场噩梦。

这就是10月19日所发生的事情。

10月19日星期一上午,购买了投资组合保险的投资者从电脑屏幕上看到价格自上周五持续下跌,不得不进一步提高对冲规模。

他们不得不向市场卖出一部分敞口,选择的对冲工具就是标普500指数期货合约。

10月19日开市不久,标普指数成分股就遭到了对冲的攻击。

时间就是一切,价格变得无足轻重。

一旦触发对冲程序,就会以市场价抛出一项合约。

这又触发了更多对冲程序。

组合保险1984年首次由LOR(Leland O'Brien Rubinstein)引进,这类产品被大量成功地出售给了养老基金,这些基金手里持有成千上万亿美元的权益资产。

“87”股灾原因分析总结

“87”股灾原因分析总结

“87”股灾原因总结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美国股市刚开盘,疯狂卖压立即涌现,势莫能当。

到了下午股票与债券的价值已被大砍五分之一,投资者的财富凭空跌掉五千亿美元。

到了收盘时,华尔街笼罩在噩梦般的愁云惨雾中,这次崩盘的严重程度几乎是1929年那次著名大崩盘的两倍,幸好这次没有造成全球的经济萧条。

没有人预测到这次的崩盘,事后分析师也立即提出各种模棱两可的解释,然而时至今日也莫衷一是。

“87”股灾非同寻常,同时问题错综复杂,很难找到一个具体的、决定性的原因来解释这次崩盘。

综合很多分析文章,总结原因如下:全球宏观经济形势:第一,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经济自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低速增长时期,生产型投资需求不足,剩余资本大量涌入证券市场,导致金融投资猖獗,债务空前膨胀,形成难以持久的虚假繁荣。

第二,随着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西方经济体系和整个世界经济处于既不稳定的状态。

国际汇率动荡,国际贸易严重失衡,国际债务危机不断。

这些因素都影响到国际资金和股票市场的稳定。

一个事实是:在纽约股票交易所开盘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从东京、伦敦和其他很多地方传来的都是可怕的坏消息。

在市场全球化的形势下,美国股市形势那时已经不容乐观了。

美国国内形势:第一,利率提高使得国库券和其他债券的利率相应提高,投资者从股票市场转移资金投资于债券,致使股价暴跌。

长期债券利润利从87年开始的7.6%攀升至大约10%。

这也导致投资者选择投资债券获得利润。

第二,贸易逆差过大,美元汇率下降,动摇了人们对美元和美国股市的信心。

由于美国贸易逆差过大,导致财政部长贝克认为需要降低美元汇率。

从而使得很多外国投资者担心汇率降低,纷纷抛售以美元为主的资产。

一些人相信,由于巨大的贸易逆差和美国赤字将导致投资者相信这些逆差和赤字会使得美国股市下跌。

我们假设如果贸易逆差对一个国家是个坏消息,它应该对于他的贸易伙伴国家是个好消息。

那么,如果赤字是一个原因的话,为什么其他国家的股票是场上也出现暴跌呢?这个问题还有待解决。

五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及直接原因

五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及直接原因

五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及直接原因金融危机是指金融体系发生严重失序,导致金融系统运行失灵,进而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一系列事件。

以下将分析五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及直接原因,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危机。

1.1929年经济大萧条:这次危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初,当时美国的股市经历了一段繁荣期。

然而,股市的繁荣是建立在高度杠杆化的基础上,许多投资者借钱进行投资。

最终,当股市开始下跌时,大量的投资者因负债累累而破产。

这导致了银行的资金流失和关门,进而引发了大规模的经济衰退。

2.1987年黑色星期一股市崩盘:这次危机的根源在于股市的过度繁荣和市场的投机行为。

20世纪80年代,一些金融创新(如衍生产品)的出现使得投资者难以理解和控制风险,这导致了市场上的过度投机。

当股市遇到一些不好的消息后,投资者纷纷抛售股票,导致股市崩盘。

3.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这次危机的根源在于东亚国家的经济结构问题和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初,东亚国家如韩国、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经历了高速经济增长,但这种增长是建立在高度借贷和外贸依赖的基础上的。

当国际投资者对这些国家的经济条件表示怀疑时,投资资金开始撤离,这导致了货币贬值、利率飙升和企业倒闭。

4.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这次危机的根源在于科技股的繁荣和科技公司的过度估值。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出现引发了科技股的热潮,许多投资者涌入科技股市场,使得科技公司的估值飞涨。

然而,大部分科技公司并没有产生真正的盈利,这导致了投资者对科技股的失望和抛售,最终引发了互联网泡沫的破灭。

5.2024年次贷危机:这次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房地产市场和次贷市场的暴露。

20世纪初,美国推动一项房屋拥有政策,使许多低收入家庭可以贷款购房。

然而,银行对贷款者的信用记录和偿债能力没有进行充分审查,导致了很多次贷无法偿还。

当次贷市场出现问题时,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对信贷市场的恐慌导致了全球金融体系的崩溃。

美国1987年股市崩盘地10条教训

美国1987年股市崩盘地10条教训

1987年股市崩盘的10条教训1987年10月19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暴跌近23%,这是该指数有史以来最高的单日跌幅。

尽管这次暴跌没有引发另一场大萧条,但它的确使投资者进入了股市波动的新时代。

尽管有市场控制措施,例如2010年5月6日的“闪电崩盘”后推出的旨在避免如黑色星期一那样的另一次崩盘的“断路器”机制,但市场仍然容易产生严重而漫长的衰退。

如今美国股价接近于五年前达到的最高纪录,那是在房贷危机和金融危机拖垮美国股价之前。

道琼斯指数接近于历史最高水平14,164.53点。

同样,标准普尔500股票指数(Standard & Poor’s 500-stock Index)也接近于其历史最高水平1,565.15点。

不过,随着即将到来的11月大选和1月份美国削减政府支出和增税造成的“财政悬崖”,股价在攀向新高峰时预期将可能面临一轮波动。

鉴于此,MarketWatch对几位曾亲历1987年黑色星期一的投资经理就从中可以吸取的经验教训──这对于现在的投资者来说很重要──进行了调查。

1. 在别人冲动时保持客观富兰克林邓普顿(Franklin Templeton)旗下Mutual Series基金的总裁兼首席执行长彼得•朗格曼(Peter Langerman)说,为了在其他人乱做一团时保持冷静,投资者需要对其投资组合选择保持信心,因为成功取决于能否在市场最坏的时期生存下来。

1986年创建了Heine Securities Corp.(Franklin Mutual Advisers的前身)的朗格曼说,现在的高频交易算法与1987年10月19日导致投资者惊慌失措的从众心理没有太大不同。

朗格曼说,“基本经验之一是,你不会永远正确,事情可能变糟,因此你必须相信你的投资组合能完好无损,让你坚持挺过混乱时期。

”2. 像巴菲特(Buffett)一样:在恐慌时买入,在贪婪时卖出美国个人投资者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Individual Investors,简称AAII)副主席查尔斯•罗特布拉特(Charles Rotblut)说,尽管黑色星期一创造了纪录,但历史上股市崩盘很常见。

1987年股灾,美国是怎样救市的,中国股市能从中学到什么?

1987年股灾,美国是怎样救市的,中国股市能从中学到什么?

为了遏制金融市场的进一步下跌,防止对实体经济造成“溢出效应”,美联储开始为金融系统提供流动性,并且以公开形式进行操作。
最为著名的措施是,美联储在周二上午发布了一则声明,表明其提供流动性的意图。声明说:
为履行作为中央银行的职责,联储今天正式声明,已准备好为支撑经济和金融体系提供流动性。
为了应对这一趋势并增强政府债券市场的流动性,美联储放宽了从其证券组合中借出债券的规则,暂时对每次操作提供的债券规模和每个交易商所能获得的债券规模不设上限。美联储同时要求,这些债券提供的额外流动性不得被用于给金融市场卖空提供便利。
此外,美联储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金融系统稳定性,包括监测银行对证券公司的信用风险。为了促进交易和贷款的达成及清算,联邦结算系统数次延长了工作时间。
1987年的前七个月,美国股市涨势喜人,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累计上涨了44%,同时也引发了有关资产泡沫的担忧。从10月中旬开始,一些新闻报道打击了投资者信心,加剧了市场的波动,其中包括大幅超过预期的贸易赤字和美元贬值。而跌势从股灾发生的前一周开始出现,10月16日,道琼斯指数大跌了4.6%。本来周末两天休市可能会缓解下跌趋势,但财政部长贝克尔(James Baker)有关主动令美元贬值以缩减贸易赤字的言论埋下了危机导火索。
最后,美联储鼓励多种类型的市场参与者与客户精诚合作、灵活应变,尤其是向经纪人和交易商提供借贷的银行。
卡尔森说,这些努力至为关键,它保证了市场能够在周二正常开启,并对随后数周市场运转的改善起到重要作用。
在此之前,亚洲和欧洲地区的市场就已出现暴跌。其中,新西兰股市截至10月底从当年最高点下跌了60%。美股周一当天开盘伊始便一路走低,道指和标普500指数收盘时暴跌超过20%,创下“黑色星期一”股灾。

1987年美国股市爆发股灾

1987年美国股市爆发股灾

1987年美国爆发股灾
1987年10月19曰星期一,华尔街上的纽约股票市场刮起了股票暴跌的风潮,爆发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崩盘事件。

道琼斯指数仅在一天内就重挫508.32点,跌幅达到22.6%,创下自1941年以来单日跌幅最高记录。

6.5小时之内,纽约股指损失5000亿美元,其价值相当于美国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8或法国全年的GNP值。

在这一天里,纽约交易所的各项历史纪录均被改写:交易8亿股,是1987年日均交易量的3倍多;接单量47万次。

平均每秒21次,而当年日均量为14.4万次,平均每秒7次。

这次股市暴跌震惊了整个金融世界,并快速在全球股票市场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曰经225指数下跌14.9%;香港恒生指数下跌11.3%,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下跌12.4%;澳大利亚所有普通股价格指数下跌3.7%;FTSE30指数下跌10.1%,投资者损失达500亿英镑。

此外,巴黎、法兰克福、斯德哥尔摩、米兰、阿姆斯特丹等股市均有6%至11%不同程度的下跌,形成全世界范围内的股市冲击波。

股市暴跌狂潮在各国股民中引起巨大恐慌,许多百万富翁一夜之间沦为贫民,数以千计的人精神崩溃,跳楼自杀。

程序化交易秘密讲述汇总课件

程序化交易秘密讲述汇总课件

系统架构
介绍程序化交易系统的整体架构,包括硬 件和软件的配置、网络连接等。
交易策略设计
阐述如何根据投资目标、风险偏好等因素, 设计有效的交易策略。
系统安全
强调系统安全的重要性,包括数据加密、 防火墙设置等安全措施。
数据处理与回测
数据处理
介绍如何获取、清洗、整 理数据,为交易策略提供 准确、及时的数据支持。
局限
程序化交易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风险,如过度交易、市场冲 击、系统故障等,需要投资者合理配置资产,控制风险。
02
程序化交易策略
趋势跟随策略
总结词
根据市场趋势进行交易,涨则买入,跌则卖出。
详细描述
趋势跟随策略是一种基于市场趋势的交易策略,通过识别和跟随市场的主要趋势来进行交易。当市场价格上涨时, 趋势跟随策略会发出买入信号,而当市场价格下跌时,则会发出卖出信号。这种策略适合在市场波动大、趋势明 显的环境下使用。
监管科技的应用与发展
监管科技介绍
监管科技是指利用技术手段提高 监管效率和效果的解决方案,包
括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
应用场景
监管科技在程序化交易领域的应 用包括实时监控、风险预警、数
据分析和行为模式识别等。
发展前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 的增加,监管科技在程序化交易 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 为市场监管提供更加高效和精准
压力测试与应急预案
要点一
压力测试
模拟极端市场环境,测试程序化交易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压 能力。
要点二
应急预案
制定应对风险的应急计划,以便在风险发生时能够迅速、 有效地应对。
05
程序化交易的监管与合规
监管政策与法规
监管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稳升软件科技有限公司量化云网站
程序化交易并非引发1987年股灾的主因
第一个问题是因果关系的困惑,如果是程序化交易策略中股票的超卖引发了1987年股灾,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程序化交易首先开始启动?根据美国证券与交易委员会假设的瀑布效应,在套利者卖出股票引发股市崩溃前,股票期货价格必须低于股票价格一定比例。

那么又是什么导致期货相对于股票出现最初的折价呢?那些指责程序化交易的谬论是根据他们的恶性循环理论,而恶性循环理论是基于期货价格已经大幅下跌出现折价的前提,这就产生了自相矛盾的因果关系。

从另一个角度看,程序化交易并不是偶然的自我持续的过程,而是被一些因素所触发。

这些因素正是我们所要寻找而被指责程序化交易的人所忽略的。

如果公众仅仅专注于导致股灾的诸多原因中的一个,就很可能忽略更主要的原因从而将引发股灾的原因简单化。

第二个问题是程序化交易在早期无法同时影响两个市场。

根据恶性循环理论,当套利者注意到股指期货相对于现货指数被低估时,他将在芝加哥买入标准普尔指数期货同时在纽约卖出标准普尔指数的所有成分股;而抛售股票又导致纽约股票市场下跌将迫使投资组合保险公司在芝加哥卖出期货套保。

显而易见,只有在纽约和芝加哥市场同时开市的条件下程序化交易才可能对两个市场产生影响。

然而在1987年10月19日纽约股票市场开市前,芝加哥交易的标准普尔指数期货在周末(星期六)交易中已经下跌了7%,达到了1940年以来最大的日跌幅。

也就是说期货的首波下跌是发生在10月17日和19日的早上,并且仅限于芝加哥期货市场。

而此时套利者正在度周末,等到程序化交易者回到电脑屏幕前股灾已经发生,所以可以肯定的是第一阶段的市场下跌是受到其他原因的影响而不是程序化交易。

理查德·洛尔在他的文章《1987年10月的国际性股灾》中批评了权威机构将程序化交易作为股灾祸首的观点。

理查德指出,美国市场大量的程序化交易并不是引发股灾的主因,否则市场早就可能发生暴跌,一定存在着潜在的“触发机制”。

理查德认为美国的贸易赤字、市场担心出现经济衰退甚至对1988年选举的预期都可能是造成股灾的原因,但是没有人能够信服地证实导致10月下跌的真正原因。

为了更好的理解1987年的股灾,理查德转向研究股灾之前以及股灾期间的国际金融市场。

他发现美国股灾同期全球范围内都出现了股市暴跌,亚洲、澳大利亚、欧洲和北美洲市场无一幸免。

而且在当时程序化交易并不盛行于全球金融市场,只有美国金融市场才大量存在。

如果是因为程序化交易导致美国市场下跌22%,那么为何其他没有程序化交易的金融市场也会暴跌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