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江苏省2018-2019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卷 (1)
最新精编2018-2019年江苏省高考语文押题试卷(4套)

高考原创押题卷(一)语文Ⅰ(试题)本试卷共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瓦尔登湖》是一本不会消失的书。
不是因为它有什么华美的文辞和________的意境,也不是因为它构设了________的故事。
它的不可磨灭,是因为作者透过文字所表现出的那种怪谲异常的思路,那种________的不愿苟同性,那种认真而非矫情的实验精神。
A.深刻危言耸听矜持B.深邃危言耸听矜持C.深刻耸人听闻执拗D.深邃耸人听闻执拗D[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深邃:深;深奥。
深刻:达到事情或问题的本质的;内心感受程度很深的。
耸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危言耸听:故意说吓人的话使听的人震惊。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矜持:庄重,严肃;拘谨,拘束。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芈月传》开播一周多时间仍能维持超高收视率,并创下多项收视纪录,足以说明剧目本身品质不俗。
B.近年来,多位艺人涉毒被捕,其中凡是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公众谅解的,无不是不热衷公益的艺人。
C.互联网兴起后,各种怪诞、恶搞、粗口、泼皮、另类、粗鄙的语言被贴上来自生活的标签广为流传。
D.新政策出台以后,想要“二孩”的家庭不仅有了政策保障,独生子女家庭和广大流动人口也将享有服务红利。
A[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B项,多重否定失当,应删除“无不是不”中的第二个“不”。
C项,搭配不当,“粗口”和“泼皮”不能修饰“语言”。
D项,关联词位臵不当,应将“不仅”提到“想要”之前。
]3.下列诗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76934127】A.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B.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C.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B[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2018年江苏省高考语文真题试卷+Word版+解析版本

2018年江苏省高考语文真题试卷+Word版+解析版本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莫不是古圣人深思熟虑、的结晶。
如果把经典仅仅当作一场的说教,那你永远进不了圣学大门。
必得躬亲实践,才能切实摇圣人的心得,如此我们的修为才能日有所进。
A.特立独行耳提面命顿悟B.特立独行耳濡目染领悟C.身体力行耳提面命领悟D.身体力行耳濡目染顿悟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理性经济人”,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
,。
,,,,更倾向于暂时获得产品或服务,或与他人分享产品或服务。
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
①反而更多地采取一种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②不再注重购买、拥有产品或服务③但在分享经济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④人们不再把所有权看作获得产品的最佳方式⑤在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上⑥这个利己主义的假设发生了变化A.③⑥⑤①④②B.③⑥⑤④②①C.⑤⑥③①④②D.⑤⑥③④②①3.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
②雾縠云绡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
③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
④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
A.①下围棋②荡秋千③抖空竹④放风筝B.①抖空竹②荡秋千③下围棋④放风筝C.①下围棋②放风筝③抖空竹④荡秋千D.①抖空竹②放风筝③下围棋④荡秋千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
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天娱乐。
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正、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前的姿态。
学#A.没有思想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偏见。
B.即使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怀挟偏见。
C.人无法做到随时随地保持客观公正。
2019年高考语文江苏卷试题及详细解析(精校版)

2019年高考语文江苏卷试题及详细解析(精校版)语文I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提到桃花源,许多人会联想到瓦尔登湖。
真实的瓦尔登湖,早已成为的观光胜地,梭罗的小木屋前也经常聚集着的游客,不复有隐居之地的气息。
然而虚构的桃花源一直就在我们的心中,哪怕在人潮汹涌的现代城市,也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
A.名闻遐迩闻风而至杂居B.名噪一时闻风而至栖居C.名噪一时纷至沓来杂居D.名闻遐迩纷至沓来栖居【答案】D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和词语的能力。
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
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名闻遐迩”,形容名声很大;“名噪一时”,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
语境强调的是瓦尔登湖成为观光胜地,应填“名闻遐迩”。
“闻风而至”,一听到消息就来,形容行动迅速;“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
语境强调的是人们都纷纷来到瓦尔登湖,应填“纷至沓来”。
“杂居”侧重混杂而处,“栖居”侧重栖息居住,语境强调在“现代都市”居住,所以应填“栖居”。
故选D。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在南方,芭蕉栽植容易,几乎四季常青。
至于月映蕉影、雪压残叶,那更是诗人画家所向往的了。
①它覆盖面积大,吸收热量大,叶子湿度大。
②古人在走廊或书房边种上芭蕉,称为蕉廊、蕉房,饶有诗意。
③因此蕉阴之下,是最舒适的小坐闲谈之处。
④在旁边配上几竿竹,点上一块石,真像一幅元人的小景。
⑤在夏日是清凉世界,在秋天是分绿上窗。
⑥小雨乍到,点滴醒人;斜阳初过,青翠照眼。
A.①③②④⑥⑤B.①④②③⑥⑤C.②①④③⑤⑥D.②③④①⑤⑥【答案】A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这道题采用的是客观选择题形式,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虑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
2019年高考语文江苏卷试题及详细解析(精校版)

2019年高考语文江苏卷试题及详细解析(精校版)语文I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提到桃花源,许多人会联想到瓦尔登湖。
真实的瓦尔登湖,早已成为的观光胜地,梭罗的小木屋前也经常聚集着的游客,不复有隐居之地的气息。
然而虚构的桃花源一直就在我们的心中,哪怕在人潮汹涌的现代城市,也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
A.名闻遐迩闻风而至杂居B.名噪一时闻风而至栖居C.名噪一时纷至沓来杂居D.名闻遐迩纷至沓来栖居【答案】D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和词语的能力。
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
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名闻遐迩”,形容名声很大;“名噪一时”,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
语境强调的是瓦尔登湖成为观光胜地,应填“名闻遐迩”。
“闻风而至”,一听到消息就来,形容行动迅速;“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
语境强调的是人们都纷纷来到瓦尔登湖,应填“纷至沓来”。
“杂居”侧重混杂而处,“栖居”侧重栖息居住,语境强调在“现代都市”居住,所以应填“栖居”。
故选D。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在南方,芭蕉栽植容易,几乎四季常青。
至于月映蕉影、雪压残叶,那更是诗人画家所向往的了。
①它覆盖面积大,吸收热量大,叶子湿度大。
②古人在走廊或书房边种上芭蕉,称为蕉廊、蕉房,饶有诗意。
③因此蕉阴之下,是最舒适的小坐闲谈之处。
④在旁边配上几竿竹,点上一块石,真像一幅元人的小景。
⑤在夏日是清凉世界,在秋天是分绿上窗。
⑥小雨乍到,点滴醒人;斜阳初过,青翠照眼。
A.①③②④⑥⑤B.①④②③⑥⑤C.②①④③⑤⑥D.②③④①⑤⑥【答案】A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这道题采用的是客观选择题形式,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虑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
最新2019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及解析(精编)含附加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I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人人都希望自己▲;却很少有人能沉静下来用心对待生活.其实生活很▲;你是不是诚心待它;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你越▲;越想得到;距离目标就越远;你努力振作;默默耕耘;惊喜往往就会悄然而至.A.与众不同机敏焦躁B.与众不同敏锐浮躁C.标新立异机敏浮躁D.标新立异敏锐焦躁2.下列熟语中, 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B.人皆可以为尧舜C.化干戈为玉帛D.情人眼里出西施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往事历历;所有的记忆都在时光里发酵;散发出别样的味道.B.“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远逝的古人.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葱少年总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渴望在未来的岁月中大显身手.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初春的细雨渐渐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4.某同学从自己所写的文章里选出一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编成集子.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第一组:《看见<看见>》《书虫诞生记》《对话苏东坡》《家有书窝》第二组:《同桌的你》《伴我同行》《奔跑吧;兄弟》《没有麦田的守望者》第三组:《感悟青春》《我的“离经叛道”的话》《扪心自问》《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些什么》A.读书万卷寸草春晖我思我在B.悦读生活寸草春晖指点江山C.悦读生活那些花儿我思我在D.读书万卷那些花儿指点江山5.文化宫为评书、古琴、昆曲、木偶戏四个文艺演出专场各准备了一副对联;对联与演出专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假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②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③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④开幕几疑非傀儡舞台虽小有机关A.①古琴②评书③昆曲④木偶戏B.①昆曲②评书③古琴④木偶戏C.①古琴②木偶戏③昆曲④评书D.①昆曲②木偶戏③古琴④评书二、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轳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洁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歔.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藨蓘②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吾且面试子.”乃拈“六十而耳顾”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鹤鸣山;书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已.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案多名下士.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绔子.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于大父定交;称莫逆.满六载;考卓异第一.(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注: ①文恭:张元汴,号阳和,谥文恭;张汝霖的父亲,张岱的曾祖父.②藨蓘:耕耘.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事.文墨久已事:从事B.病.目眚病:疲惫C.詈.不佳詈:责骂D.令五县会鞫.之鞫:审讯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B.邓文浩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C.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亏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8分)(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辙塞耳不敢听.9.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4分)三、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八声甘州辛弃疾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注:①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杜诗.10.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11.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2.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朝搴阰之木兰兮; .(屈原《离骚》)(2)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出师表》)(3)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4)地崩山摧壮士死; .(李白《蜀道难》)(5);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6)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7);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8)心事浩茫连广宇; .(鲁迅《无题》)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 ~16题.会明沈从文①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提起三十三连;同时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事情已十年了.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的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②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会明老早就编好了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他算定这热闹快来了.在开向前线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是他还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③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这事情仿佛和自己太有关系了;他成天总想念到这件事.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的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进哨兵旁边;问:“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我好像听见枪声.”“说鬼话.”他身上也有点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烂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虫爬行.为了那太难看、太不和鼻子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④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太高兴的事情.人人都并不喜欢打扰;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于是;他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关心;好像一开火后就可以擢升营长.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可了.⑤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有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些乡下人敢拿鸡蛋之类陈列在荒凉的村前大路旁;来同这些副爷冒险做生意的.会明常常到村子里去.一面是代连上的弟兄采买一点东西;一面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农民谈一谈话.他一到村落里;找到谈话的人;就很风光的说及十年前的故事;有时也不免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譬如本来只见过都督蔡锷两次;他说顺了口;就说是四五次.他随后做的事是把腰间缠的小小三角旗取了下来.“看;这个!”看的人露出吃惊的神气;他得意了.“看;这是他送我们的;他说‘嗨;勇敢点;插到那个地方去!’你明白到哪个地方去吗?”听的人自然是懦夫;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烟管一面说……⑥因为这种慷慨的讨论;他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带回到帐篷;用一个无用处的白木子弹箱安置了它;到第二天早晨;其中多了一个鸡卵;第三天又是一个;他渐渐为一种新的兴味所牵引;把先前的一切完全忘却了.他同别人讨论这只鸡时;也像一个母亲与人讨论儿女一样.他夜间做梦;就梦到有二十只小鸡旋绕脚边吱吱地叫.鸡卵到后当真积到了二十枚;就孵小鸡;小鸡从薄薄的蛋壳里出到日光下;一身嫩黄乳白的茸毛;啁啾地叫喊;把会明欢喜到快成疯子.白天有太阳;他就把小鸡雏同母鸡从木箱中倒出来;尽这母子在帐篷附近玩;自己却赤了脖子咬着烟管看鸡玩;或者举起斧头劈柴;把新劈的柴堆成塔形.遇到进村里去;他把这笼鸡也带去;给原来的主人看;像那人是他的亲家.从旧主人口中得到一些动人的称赞后;他就非常荣耀骄傲还极谦虚地说:“这完全是鸡好;它太懂事了;它太乖巧了.”看样子;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⑦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撤退.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那微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有删改)13.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6分)14.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4分)15.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4分)16.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分)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 ~ 19题.成人不自在郭英德《西游记》记录了孙悟空从出生、成长、奋斗;直到成为“斗战圣佛”的曲折过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人不自在.孙悟空的出生;和普通人大不一样;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摆脱了人与生俱有的社会关系.用小说的话;就是“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约束”.那么;作为一个原生态的人;他是不是就获得了真正的“自在”呢?这还不行.他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太狭隘了;来来回回就在花果山上;交往的就是些猴兄猴弟.他想要拥有更大的空间和世界;所以去寻仙问道;有了种种法力.一个筋斗云翻出十万八千里;生活空间如此之大;可以为所欲为;来去自如.有了这么广阔的生存空间;就获得真正的“自在”了吗?还是不行.孙悟空有一天突然悲叹起来;他看到老猴死去;想到自己迟早也要死去;于是到阎罗殿去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符中勾掉;从而拥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在”.但是对社会人来说;这却触犯了规范;社会不允许没有经过任何修炼就得到这种绝对自由.孙悟空扰乱了正常的秩序;这必定要受到惩罚.社会要么剿灭他;要么改造他.小说采用了寓意性的写法;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再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了.孙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这是偶然的事情吗?不完全是.小说有一个寓意性的写法——“金箍儿”.金箍儿是有形的东西;但却有无形的含义.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儿是怎么戴上的?是他自己戴上的.他看到藏着金箍儿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给自己戴上了.这说明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金箍儿”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定心真言”.只有把孙悟空的心“定”住;他才能真正地长大成人.于是;西天取经;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西天取经赋予孙悟空的任务;就是保护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懒.这是一种人生的命题;人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那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你生活在社会当中;一方面希望有更多自由;另一方面又发现面临着种种约束.这是两难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两难处境当中找到最佳位置.在这个意义上;孙悟空是成功的.(节选自《中国四大名著的文化价值》;有删改)17.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18.文中“如来佛的掌心”“紧箍咒”“八十一难”分别意味着什么?(6分)1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西天取经”的寓意.(6分)七、作文(70分)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语文Ⅱ(附加题)一、阅读材料;完成21 ~23题.(10分)昔江淹有言:“修史之难;无出于志.”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陈寿号善叙述;李延寿亦称究悉旧事;然所著二史,俱有纪、传;而独不克作志;重其事也.况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钅术心亦何所发明?聊辑见闻;以备遗忘耳.(节选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序》)2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4分)22.除陈寿外,“前四史”的另外三位作者是、、 .(3分)23.根据材料,概括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是一部什么样的书.(3分)二、名著阅读题(15分)2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三国演义》通过“温酒斩华雄”“‘挂印封金”“单骑救主”“义释曹操”“水淹七军”等情节;塑造了忠心耿耿、智勇双全、有情有义的关羽形象.B.《子夜》里;吴少奶奶与雷参谋的感情信物是一本破旧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一朵枯萎的白玫瑰;这本书和这朵花曾经见证过浪漫、自由的“密司林佩瑶时代”.C.《茶馆》中,一茶客说“我的铁杆庄稼又保住了”;另一茶客则抱怨“一份钱粮倒叫上头克扣去一大半”;这些台词流露出老舍对于底层满族人命运的深切关注.D.哈姆莱特为复仇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在死前让霍拉旭活下去并传述他的故事;现了他对人生的执著和对荣誉的珍视.E.尽管欧也妮的堂弟背叛了她,没有兑现娶她的诺言;欧也妮也没有任何怨恨;始终保存着堂弟送给她的梳妆盒.25.简答题(10分)(1)《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两回中;贾政称宝玉为“无知的孽障”;“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回中;又称之为“不孝的孽障”.请结合相关情节,说明这两处的“孽障”分别表达了贾政对宝玉什么样的感情.(6分)(2)在《药》中;华老栓眼里的观刑者时而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眼里闪出攫取的光;时而像鸭;被无形的手捏住;向上提着.这两种联想表明鲁迅对于“庸众”有什么样的认识?(4分)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阅读材料;完成26 ~ 28题.“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学》《庸》《论》《孟》.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单行.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所以;朱子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冶;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符合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有删改)26.根据材料,概述“四书”的形成过程.(4分)27.二程和朱子分别是怎样评价《大学》的?(5分)28.请分析本文对读者研读“四书”有哪些指导意义.(6分)语文I试题参考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答案】B【解析】“与众不同”和“标新立异”的区别在于:前者重在表示不同;重在客观存在;后者重在表示标榜“新”和“异”;重在表示主观行为.此处宜用前者.“机敏”和“敏锐”的区别在于:它们虽都强调“敏”;但前者重在表示“机”;即“灵活”之意;后者重在表示“锐”;含“深刻”之意.此处宜用后者.“焦躁”和“浮躁”的区别在于:前者重在焦急;后者重在浮浅.此处宜用后者.2.【答案】A【解析】“借代”手法的特点是借某事物的特征代替某事物;借体和代体具有相关性;而“比喻”中的“借喻”的特点则是;将某物比作另一物;借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题中;A项的“刀俎”和“鱼肉”同人所处的情境相似;所以是借喻.其余三项中的“尧舜”是用此词指代人群中的优秀人物;“干戈”和“玉帛”则分别以战争武器和友好物体指代战争和和平;“西施”以美女名指代心爱之女子.3.【答案】D【解析】此项错误在于;选项中所引的诗句是南唐后主李煜所写的透露出绵绵不尽的故土情思的宛转凄苦的哀歌;表达的是凄苦之情;不是如该选项所说的“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4.【答案】C【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仔细归纳各组文章名字所透露出的内容或情感的共同点.第一组写的分别是读后感、自己爱读书、读苏轼有感和家中的书;都与读书有关;但表现了阅读的多面性和对阅读的喜爱;所以用“悦读生活”.第二组写的分别是同桌、经历、同学和心情;与表现“报答父母恩情”无关;因此该用“那些花儿”.第三组写的分别都是自己的思想和感悟;并不是写对时政的看法;因此该用“我思我在”.5.【答案】B【解析】解答此题的主要根据是:“疑雨疑云颇多关节/绘声绘影....巧合连环”是评书特点;“开幕几疑非傀.儡./舞台虽小有机关..”可知这是谈音乐;由“假..”可肯定是木偶戏;由“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笑啼中真面目/新笙歌里古衣冠”可知这同戏剧有关.二、文言文阅读(18分)6. 【答案】B【解析】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其是否同语境吻合.题中B项错误在于;“病”应解释为“患病”之意;“目眚(shěnɡ)”即眼病;怎能说“眼病疲惫”呢?7. 【答案】D【解析】解答此题;应首先根据各选项表述在文本中找出相应内容;再同文本内容进行内容仔细比较;以发现问题.题中;D项错误在于;根据文本;并不是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而是黄贞父“将以困张广昌”.8. 【答案】(1)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持住先人的事业.(2)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文本中该句子的上下文认真揣摩句子大意;然后找准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翻译.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已”是“结束、完结”之意;这里可译为“完了、算了”;“还”是回家之意;“以”作连词;表目的;“期”是希望之意;“坠”是“损害、毁掉、堕落”之意;“先业”即祖先的业绩.第(2)句中的“经书题”即谈论经书的文章的题目;“相商”即商量;“文立就”即文章立马就写好了;“言及者”指谈到此事的人.9. 【答案】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可捐纳财货进人太学;考题出自经书;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或答:书写要端正美观;命题取材于四书五经;考试内容为作文;且考试时间长;交卷后先由一人预选;最后交大主考审定.)【解析】答题时;应抓住题干中“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这个要求和题干中“根据文中张作霖的科举经历”的范围限制;在文本中认真筛选相关信息.比如;根据“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一语;可知“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这个特点;根据“六十而耳顺”这个题目;可知“命题取材于四书五经”这个特点;根据“日未午;即完牍”一语;可知“考试时间长”这个特点;根据文本中关于“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等叙述;可知“交卷后先由一人预选;最后交大主考审定”这个特点;根据“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可知“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这一特点;根据“遂输粟入太学”可知“可捐纳财货进人太学”这一特点.【参考译文】祖父名叫汝霖;号雨若.年幼的时候喜欢古文;博览群书.年少的时候不肯临池学书;字写得丑陋笨拙;每当参加主管部门举行的考试;就不能成功.于是捐纳财货于官府进入太学学习;滞留科场二十年.曾祖父去世;家中遭遇的重大不幸事故渐渐到来.祖父在龙光楼读书;撤掉楼梯;用轴辕传送食物;有多年没有下楼了.江西的邓文洁到越地来;凭吊文恭.文恭坟墓前的树木已经合抱粗了;攀枝执条;泫然流泪;悲泣哽咽地离开.祖父把他送到邮亭;文洁对着祖父闷闷不乐;大概是因为文洁心中有逝者的言语;说祖父违背父母的意愿开设酒肆;不从事学习很久了;所以在祖父来拜见或者歇息的时候曾经干预过.这一天将要离别的时候;回头对祖父说:“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持住先人的事业.”祖父哭泣着说:“侄子我一直在努力学习;只是没有收获罢了;即使这样也不敢不勤奋.”文洁说:“有这回事吗?我姑且当面考一考你.”于是姑且以“六十而耳顺”为题;祖父马上动笔;很快就写完了;连一点删改都没有.文洁又惊又喜;放下符节说:“你的文章当会闻名于世的;何止获取科场的名声?阳和子大概可以永生了.甲午年正月十五;祖父就到南都去;在鹤鸣山读书;白天黑夜都不停止;眼睛生病;放下帷帐静坐了几个月.朋友用经书中的试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写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试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进入考场后;还没有到中午;就写完;文牍送到一老教谕房内.要经由他拿取文牍;往上送到大主考九我李公那里去;骂写得不好;让再呈上;呈上以后又说不好;又呈上;到了四遍五遍;房中的文牍将要没有了.教谕忿恨哭泣;李公寻找文牍发现少了七卷;就问教谕;教谕说:“有七卷非常不通畅;留着作为笑料吧.”李公说:“赶快把你的笑料拿来!”李公看了之后;拍掌说是非常好;整理书卷更换准备了朱砂和铅粉.《易经》把大父作为拟元;龚三益是次一等;其余的都置于高等.乙未年;祖父考中进士;被授予清江县令;调任广昌;幕僚当中有许多名士.贞父黄先生善于戏弄人;看不起祖父;认为祖父是纨绔子弟.天子派大臣巡察四方把有疑问的案件下发;命令五县共同审讯;贞父对同僚说:“记录囚犯供辞的文书按照惯例应该交给我来写;我不接受;你们也不要接受;我将要以此使张广昌陷入困境.”祖父知道他的意思;没有坚持推辞;执笔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都是引经据典;断案如同老练的文吏;贞父张大嘴巴;连呼“奇才!奇才!”于是和祖父成为朋友;成为莫逆之交.六年期满;考定非常优异;名列第一.三、古诗词鉴赏(11分)10.【答案】第一问:灞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江苏江苏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语文Ⅰ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共8页,包含选择题(第1题~第6题,第12题,第15题~第16题,第18题~第19题,共11题)、非选择题(第7题~第11题,第13题~第14题,第17题,第20题~第21题,共10题)两部分。
本卷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名字、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第1题~第6题,第12题,第15题~第16题,第18题~第19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提到桃花源,许多人会联想到瓦尔登湖。
真实的瓦尔登湖,早已成为▲的观光胜地,梭罗的小木屋前也经常聚集着▲的游客,不复有隐居之地的气息。
然而虚构的桃花源一直就在我们的心中,哪怕▲在人潮汹涌的现代城市,也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
A.名闻遐迩闻风而至杂居B.名噪一时闻风而至栖居C.名噪一时纷至沓来杂居 D.名闻遐迩纷至沓来栖居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在南方,芭蕉栽植容易,几乎四季常青。
▲至于月映蕉影、雪压残叶,那更是诗人画家所向往的了。
①它覆盖面积大,吸收热量大,叶子湿度大。
②古人在走廊或书房边种上芭蕉,称为蕉廊、蕉房,饶有诗意。
③因此蕉阴之下,是最舒适的小坐闲谈之处。
④在旁边配上几竿竹,点上一块石,真像一幅元人的小景。
⑤在夏日是清凉世界,在秋天是分绿上窗。
⑥小雨乍到,点滴醒人;斜阳初过,青翠照眼。
2018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版二轮专题复习:“散文探究类题”专项练(含解析)

“散文探究类题”专项练(时间:45分钟满分: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0分)桃园杂记李广田我的故乡在黄河与清河两流之间。
县名齐东,济南府属。
土质为白沙壤,宜种五谷与棉及落花生等。
无山,多树,凡道旁田畔间均广植榆柳。
县西境方圆数十里一带,则盛产桃。
间有杏,不过于桃树行里添插些隙空而已。
世之人只知有“肥桃”而不知尚有“齐东桃”,这应当说是见闻不广的过失。
我这样说话,意在使自家人多卖些铜钱过日子,实在是因为年头不好,连家乡的桃树也遭了末运,现在是一年年地逐渐减少了。
故乡的桃李,是有着很好的景色的。
计算时间,从三月花开时起,至八月拔园时止,差不多占去了半年日子。
所谓拔园,就是把最后的桃子也都摘掉。
最多也只剩着一种既不美观也少甘美的秋桃,这时候园里的篱笆也已除去,表示已不必再昼夜看守了。
最好的时候大概还是春天吧,遍野红花,又恰好有绿柳相衬,早晚烟霞中,罩一片锦绣画图,一些用低矮土屋所组成的小村庄,这时候是恰如其分地显得好看了。
到了夏天,有的桃实已届成熟,走在桃园路边,也许于茂密的秀长桃叶间,看见有刚刚点了一滴红唇的桃子,桃的香气,是无论走在什么地方都可以闻到的,尤其当早夜,或雨后。
说起雨后,这使我想起布谷,这时候种谷的日子已过:是锄谷的时候了,布谷改声,鸣如“荒谷早锄”,我的故乡人却呼作“光光多锄”。
这种鸟以午夜至清晨之间叫得最勤,再就是雨霁天晴的时候了。
叫的时候又仿佛另有一个作吱吱鸣声在远方呼应,说这是雌雄唱和,也许是真实的事情。
这种鸟也好像并无一定的宿处,只常见它们往来于桃树柳树间,忽地飞起,又且飞且鸣罢了。
我永不能忘记的,是这时候的雨后天气,天空也许半阴半晴,有片片灰云在头上移动,禾田上冒着轻轻水汽,桃树柳树上还带着如烟的湿雾,停了工作的农人又继续着,看守桃园的也不再躲在园屋里。
——这时候的每个桃园都已建起了一座临时的小屋,有的用土作为墙壁而以树枝之类作为顶篷,有的则只用芦席做成。
江苏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2018-2019)

江苏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2018-2019)【五】(18分)〔200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草堂·诗魂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
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咸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
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
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
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聚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
茎兰兰担i尘萱苎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
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真的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况且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如今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jb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
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
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
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
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况且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阅读专题卷(二)(建议用时:40分钟)一、(2016·扬州模拟)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20分)菩提本无树熊召政①五祖寺在黄梅东山上,虽然其规制比之省城归元寺、当阳玉泉寺,略欠恢宏。
但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不要说放在湖北省,就是放诸全国来考量,也是不可替代的。
②大家都知道,佛教传自印度。
但自从禅宗产生后,佛教才算实现了中国本土化。
这个过程经历了数百年,尽管曲折,但最终找到了出路。
这种皈依是双向的,因此也是有趣的。
③禅僧们依汉土的文化习惯,称自家门派的开创者为祖。
依其传承的谱系,则初祖达摩来自西土印度,而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则都是大别山人。
前二位在山北,后二位在山南。
我的家乡在大别山主峰之下,我每以此为骄傲。
但人们往往只知道大别山是红色革命根据地,是一支英雄的山。
却不了解它同时也是一座拈花示笑、见鸟忘机的佛国禅峰,不但产生了四位禅宗领袖,而且还培植了个性鲜明的中国式的宗教智慧与情怀。
④慧可、僧璨、道信与弘忍,四位禅宗的道场分别在太湖的司空山、潜山的天柱山、黄梅的双峰山与东山。
这大别山中的四座峰头我都专程拜谒过。
观其风树从容、丹青开于空际的景象;听其泉流漱石、钟磬飞而远闻的韵致,我的心难免不生出淡淡的出尘之思。
⑤老实说,这四处祖庭,东山的风景不算最好。
禅是静谧的、安宁的,它的生机如枝头开放的鲜花,虽然灿烂,却无声无息。
东山喧闹了一些,过多的俗声,使满月莲花境界稍受影响,也侵扰了诸佛的庄严。
但是,专程前来拜谒的旅人,若有参透了般若智慧的禅风禅骨,一定能够剔去嚣杂,在寺中曲折的廊庑间以及生着青苔的石阶上,听到一千三百多年前那个舂米的和尚吟诵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⑥这个舂米的和尚释名慧能,他目不识丁,曾被五祖弘忍称作“獦狚”,这含了一点点贬损的意思。
慧能千里迢迢到五祖寺来,本意是探究佛法,但他只能到厨房做苦力。
三年后,他却因这首偈,得到了弘忍的完全肯定,把象征着禅宗正脉的袈裟传给了他。
⑦在湖北这片土地上,有两件事在历史中都具有典型的意义。
一是刘备看中二十七岁的诸葛亮,拔擢为“军师”;二是弘忍看中慧能,让其成为接班人。
若按各自当时的情况看,刘备麾下,不但有关羽、张飞与赵云,还有大谋士徐庶。
诸葛亮寸功未建,只凭一个《隆中对》就立即受到重用,用现在的话说,他只是一个回乡知识青年,连城市户口都没有。
而慧能呢,只是一个厨房里的杂役,弘忍门下,一千多个弟子可谓众星灿烂,特别是以神秀为首的十大弟子,个个都是“博士后”,与他们比,慧能只能算是一个“农民工”了。
但仅凭二十字偈,他就成了禅宗的第六代领袖。
尽管事后看,诸葛亮与慧能的选拔都是正确的,但在当时,这种选拔难免遭到世人的非议。
中国用人,历来论资排辈。
若刘备与弘忍两人,不敢打破常规,独具慧眼起用新人,则诸葛亮与慧能,恐怕就会混迹于众生,终老江湖了。
⑧基于此,无论是用世间法还是用山中法看待五祖寺,都会感受到它的卓尔不群。
⑨我个人认为,政治领域中诸葛亮的《隆中对》,佛教领域中慧能的《菩提偈》,都具有石破天惊的意义。
慧能之前的五祖,规定了禅宗的方向,但尚未让禅宗走向民间。
让佛教走向大众,用智慧启迪人心,慧能是第一人。
⑩凡是智慧的,必是大众愉悦的;凡是众生愉悦的,必是简便的。
有《六祖坛经》传世的慧能,早成了令人景仰的智慧大师。
弘忍毕生做了很多功德,然而他最大的功德,莫过于发现了慧能。
⑪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多次到五祖寺参谒。
前不久,我再次去到那里。
在五祖传衣钵处,新盖了一座祖师殿。
殿角有一棵参天古树。
导游小姐说那是菩提树。
一位年轻的游客茫然地问:“不是说‘菩提本无树’吗?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树呢?”⑫导游小姐不知如何回答,只是微笑着。
我看到这一幕,忖道:若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这样的对话,便是禅家活泼泼的机锋了。
(有删改) 1.请简要赏析文章第④段画线的句子。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解答本题可以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分析句子、理解文章几个方面考虑,“观”是视觉,“听”则是听觉,从视听两个角度分别描写峰头秀美的风景和独特的风貌。
“我的心难免不生出淡淡的出尘之思”表达了作者的向往之意、喜爱之情。
【答案】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2分)描写了大别山中的四座峰头秀美的风景和独特的风貌,(1分)表达了作者的无限向往之情。
(1分)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1)这种皈依是双向的,因此也是有趣的。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无论是用世间法还是用山中法看待五祖寺,都会感受到它的卓尔不群。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由第②段“大家都知道,佛教传自印度。
但自从禅宗产生后,佛教才算实现了中国本土化”可知,“这种皈依是双向的”是指禅宗既包含了印度文化,又包含了中国本土文化;“因此也是有趣的”是指值得研究。
“五祖寺”在“世间”和“山中”各代指世俗人间和佛教,“卓尔不群”意为优秀卓越。
【答案】(1)禅宗既包含了印度文化,又包含了中国本土文化,值得研究。
(2分)(2)无论是从世俗看还是从佛教看,五祖寺都有非凡的意义。
(2分) 3.简析第⑦段写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和弘忍看中慧能的作用。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答这类问题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
内容: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和弘忍看中慧能都是敢打破常规,独具慧眼识别人才的典型,具有历史意义。
结构:引起下文,为下文议论做铺垫,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答案】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和弘忍看中慧能都是敢于打破常规,独具慧眼识别人才的典型,具有历史意义,同时又对现实具有启发意义,丰富了文章的内涵;(4分)引出了下文对五祖寺的赞美,为下文的议论做了铺垫。
(2分)4.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两段可以删去,这样使文章更简洁,你赞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先亮明观点不赞同,再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
内容上:文末两段导游和游客的对话充满禅意,“菩提本无树”是我国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结构上:照应题目,使文章结构严谨。
【答案】不赞同。
(1分)理由:①文末两段内容深化了文章主旨,导游小姐和一个年轻人的对话充满禅意,给人启示,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2分)②文末两段写作者游五祖寺时看到的菩提树,回到现实,照应标题,使全文结构完整、严谨。
(3分)二、(2016·徐州模拟)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5~8题。
(20分)【导学号:76934077】每只往来的云雀都是我的故知朱学东①“玫瑰颤动,恍若昔日;恍若昔日,骄傲的百合随风摇曳;每只往来的云雀都是我的故知。
”每当看到魏尔伦的这段话,总会勾起我对故乡的思念。
离开故乡已经三十一个年头了,但我每年春节都要回家。
②每一年回家,我都会耳闻目睹故乡新的变化和新的进步。
但我对故乡的新貌,却一直有着一种心理上的不适。
不是我不欢迎故乡的新变化,每个人,都会欢迎向上的新变化,希望生活变得更加富裕安康。
这是故乡祖祖辈辈代代相传的期盼。
③只是,如今故乡的这种新变化,太过彻底了。
熟悉的生活场景不见了。
河道填埋的填埋,污染的污染,空气里还常常飘荡着异味;肥沃的土地上不再种植熟悉的水稻小麦,而是种上了厂房和纵横交错的水泥公路;鸦雀争鸣鸡犬相闻的生活,被隆隆的机器声和汽车声盖过……繁华热闹是故乡的新生活。
④“格式化”,我曾经借用这样一个词来描述故乡的这种新变化。
故乡对新生活的向往,就像30余年前,我为了摆脱乡下贫困且艰难的生活,发愤读书考大学的心情一样。
为的是逃离旧生活的轨迹。
但是,当我真的逃离故乡,远走他乡,多年之后,我才明白,物理形态的故乡可以发生格式化似的改变,上班下班的生活状态也可以迥异于故乡的兄弟姐妹,但是,关于故乡,关于成长的记忆,关于亲人间的嘘寒问暖,却永远是无法被格式化的。
⑤当我想起故乡,想起远在故乡的父母兄弟的时候,这些影像就如大河奔腾,汹涌而至。
于是,有了我笔下源源不断的江南旧闻,为自己为父母兄弟及故乡的朋友们,重构了关于旧故乡的集体记忆。
⑥这就是故乡。
故乡的大地有一种特别的神性,无论是希腊神话里赋予大力神安泰力量的大地母亲,还是荷尔德林对于故乡的叙说,都讲述过故乡大地的神性……于我而言,这块大地同样也曾赋予我力量,赋予温暖和安全。
这也是我每年春节拖家带口挤上拥挤的南行列车或飞机,回家过年的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