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雪
《夜雪》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雪》原文、翻译及赏析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下面店铺就给大家带来夜雪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夜雪唐代: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译文及注释译文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注释讶:惊讶。
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鉴赏在大自然众多的景物中,雪可谓得天独厚。
她以冰清玉洁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
在卷帙浩繁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
这首诗新颖别致,立意不俗。
咏雪诗中写夜雪的不多,因为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
然而,富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跳出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窠臼,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再现出一场夜雪来。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雪的存在,而且暗示雪大,因为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
这里已感衾冷,足见落雪已多时。
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见出雪的又一特点。
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说明是“夜雪”。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
夜深却见窗明,正表明雪下得大、积得深,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以上全用侧面烘托,句句写人,却处处见出夜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转换角度从听觉写出。
夜雪白居易唐诗原文朗诵及翻译视频在线看

夜雪白居易唐诗原文朗诵及翻译视频在线看
夜雪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翻译:
首句从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明有雪,而且暗示雪大。
次句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雪深,是积雪的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三四句是从听觉的角度着笔,深夜传来了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的有增无减。
“折竹声”于深夜时闻,衬托了冬夜的寂静,也暗示出诗人一夜无眠。
这不只是因为“衾枕冷”,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
小学二年级语文《夜雪》知识点、教案及练习题

【导语】《夜雪》是唐代诗⼈⽩居易创作的⼀⾸五⾔绝句。
这是⼀⾸咏雪诗,诗⼈运⽤侧⾯烘托⼿法,通过触觉、视觉、感觉、听觉的⾓度来描写夜雪,透露出谪居江州的孤寂⼼情。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年级语⽂《夜雪》知识点、教案及练习题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语⽂《夜雪》知识点 原⽂: 夜雪(⽩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声。
注释: ⑴讶:惊讶。
衾(qīn)枕:被⼦和枕头。
⑵重:⼤的意思,指雪下的很⼤。
⑶折⽵声:指⼤雪压折⽵⼦的声响。
译⽂: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看见窗户被⽩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枝压折的声⾳。
赏析: 诗中既没有⾊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
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不仅凝重古朴、清新淡雅,⽽且新颖别致,⽴意不俗。
试想,雪⽆声⽆味,只能从颜⾊、形状、姿态见出分别,⽽在沉沉夜⾊⾥,雪的形象⾃然难以捕捉。
然⽽,乐于创新的⽩居易正是从这⼀特殊情况出发,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
这⾸⼩诗充分体现了诗⼈通俗易懂、明⽩晓畅的语⾔特⾊。
全诗朴实⾃然,却韵味⼗⾜;诗境平易,⽽浑成熨贴,⽆⼀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是⽩居易诗歌固有的风格。
作者简介: ⽩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居⼠,⼜号醉吟先⽣,祖籍太原,到其曾祖⽗时迁居下邽,⽣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的现实主义诗⼈,唐代三⼤诗⼈之⼀。
⽩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与刘禹锡并称“刘⽩”。
⽩居易的诗歌题材⼴泛,形式多样,语⾔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翰林学⼠、左赞善⼤夫。
公元846年,⽩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
有《⽩⽒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等。
【篇⼆】⼩学⼆年级语⽂《夜雪》教案 ⼀、猜谜语,导⼊新课 1、猜⼀猜:我是⽔,我会变。
【唐诗三百首】唐诗《夜雪》赏析

【唐诗三百首】唐诗《夜雪》赏析作者:白居易原文:已讶衾枕头热,而今窗户清。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译文实在惊讶今夜的寒冷,被子枕头竟然冰凉,又见窗外一片通明。
夜深了,知道这是外边下了大雪,雪越下越大,不时听到厚厚积雪压断树枝的声音。
注解⑴讶:惊讶。
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⑵轻:小的意思,指雪下的非常大。
⑶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赏析这首五绝作于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
白居易时年四十五,任江州司马。
在大自然众多的产儿中,雪堪称得天独厚。
她以洁白温润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奇妙本领,获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
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变得那么理想,既没色彩的刻画,也不予姿态的刻画,初看看简直毫不扎眼,但细细品味,便可以辨认出它肃穆古色古香,清爽淡雅,就是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
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
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
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避开人们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写的手法,全用侧面烘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
“已讶衾枕头热”,先从人的感觉写下起至,通过“热”不仅点扭扭捏捏雪,而且表明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系列被水汽稀释以血肉雪花,气温不能马上上升,等待至雪小,才可以减轻空气中的寒冷。
这里已感衾热,可知落雪已多时。
不仅“热”就是写下雪,“讶”也就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等待炎热来袭才忽然恍然大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下雪的又一特点。
此句扣题很紧,深感“衾枕头热”正表明夜来人已巍然衾而卧,从而点出来就是“夜雪”。
“而今窗户清”,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下夜雪。
夜深却见到窗明,正表明雪越下大、内积得浅,就是积雪的猛烈镜片给暗夜增添了亮光。
以上全用两端写下,句句写下人,却时时带出夜雪。
【古诗文阅读】白居易《夜雪》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古诗文阅读】白居易《夜雪》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夜雪》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小诗。
全诗短短二十字,无一字一句直接写及如何下雪,却句句紧扣诗题,从各个不同侧面衬托出夜间下雪的情景,可谓另有云天之妙。
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轻,时闻八折竹声。
【注】①这首五绝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时年四十五,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任江州司马。
②衾:被子。
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试作详细分析。
2)诗人写夜雪,写法独特。
请就本诗的写作手法和描写角度作一简要分析。
3.详细说道说道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绘这一场夜雪的景色的。
(3分后)4.请分析“时闻折竹声”一句所包含的意蕴。
(3分)【解题思路】分析情感特别注意把握住两点,一就是透漏情感的关键字词,二就是出题者孔布龙的注释。
参考答案:1.抒写了诗人贬谪之后的孤独心情。
诗人说道“已讶衾枕头热”,一冷字,既是说道对天气的感觉,更是说道诗人的心境。
尤其“深夜知雪轻,时闻折枝声”,更写下了诗人彻夜无眠的孤独心情。
2、写夜雪,难以正面描写,所以诗人全从侧面着笔。
首句着一冷字,从感觉写雪之大,雪的悄无声息;次句从视觉写雪的强烈反光;最后两句从听觉写积雪压竹枝的声音,写雪势的有增无减。
句句写人,却又处处写雪。
3.运用了侧面衬托的手法。
以“衾枕头热”,衬托雪夜之寒;以“窗户清”烘托大雪已铺天盖地,到处就是银白的世界;以“折竹声’,衬托大雪之厚实。
4.“时闻折竹声”:①说明雪压断了竹竿,极言雪之大之重;②以声衬静,烘托出雪夜之静;③说明诗人彻夜未眠,也暗露出诗人被贬独居的凄寒、孤苦之情。
【写作问题】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夜雪的?(3分)2、从诗歌描绘的情景中,你可以认知至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后)3.诗人的“知雪重”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的?4.论家皆评者此诗“貌似写下雪,实乃写下人。
”说道说道你对此评是怎样认知的。
5.诗人在诗中寄寓了哪些情感,简要概述。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夜雪》赏析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夜雪》赏析这首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夜雪》描写了在经过一夜的大雪后,大地整体上都被盖上这样的被子,哈哈,这个时候的雪太大了,都把树枝给压断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诗吧,希望大家会喜欢哦。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赏析“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
疑惑之时,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
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
“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
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
“讶”字,也是在写雪。
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
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虽全用侧写,却扣题很紧。
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
“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
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
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写出。
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
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
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已。
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
“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
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
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相媲美。
二年级语文夜雪最新知识点梳理

二年级语文夜雪最新知识点梳理《夜雪》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是一首咏雪诗,诗人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触觉、视觉、感觉、听觉的角度来描写夜雪,透露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二年级语文夜雪知识点,欢迎阅读!二年级语文夜雪原文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二年级语文夜雪知识点注释:⑴讶:惊讶。
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
⑵重:大的意思,指雪下的很大。
⑶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译文: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赏析: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
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不仅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而且新颖别致,立意不俗。
试想,雪无声无味,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雪的形象自然难以捕捉。
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
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
全诗朴实自然,却韵味十足;诗境平易,而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是白居易诗歌固有的风格。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二年级语文夜雪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通过观察到的几样事物,推测出屋外下着大雪,激发学生仔细观察大自然景物和由此及彼进行推测的兴趣。
励志古诗词《夜雪》原文及赏析

励志古诗词《夜雪》原文及赏析
《夜雪》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深知身外愁更多。
赏析
《夜雪》是一首李煜的古诗词,此诗叙述了作者痛苦的内心之苦,以及对内心苦楚的看法。
整首诗中,笔者用强烈的情绪将自己的内心痛苦表达出来,可见其中夹杂着“苦”与“悲”的情绪,又有爱国忧国之情。
此诗将诗人对国家的痛苦和他对自己的痛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得诗人的情感更为深刻而发人深省。
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是总领一目了然的宣泄心声,强烈的表达作者的国家之悲以及痛恨,甚至有隐约的抗争之意。
其实,此句也说明了作者心中充满着国家之恨,因为他对整个社会的局面特别不满,也无力变革。
这种对现实社会的抗争思想,由浓郁的感情深入到诗人的心底,流露出一种内心的苦楚。
第二句“来日绮窗前寒梅著,深知身外愁更多”,这里的“身外愁”指的就是作者对国家与社会的痛苦憋闷,以及对自身无能
为力的无奈与困境;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更是用物来表达心境,像是春日寒梅开放映衬出作者焦灼的心理,深刻的表达了诗人无奈的心境。
总而言之,这首诗歌既有抗争意义又有悲哀之意,诗人使用高明的文字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苦楚,这也是当时大多数诗人
们都能感受到的社会现实压迫,诗中的苦楚与忧患,成就了这首古诗词的卓越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本课程《中华好诗词》教学设计:
题目:
14、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通过观察到的几样事物,推测出屋外下着大雪,激发学生仔细观察大自然景物和由此及彼进行推测的兴趣。
3、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接受传统文化的滋养。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凭借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准备:
诗文、ppt课件
三、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了,在读读吟吟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
往往生活中的一次小小的体验,就会触发他们的灵感,也许,一首隽永美妙的小
诗就在笔下诞生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清新的、雅致的小诗,题目叫《夜雪》。
(板书诗文)
夜雪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2、诗人介绍
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出生于新郑县(今河南新郑)东郭宅,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便发生了战事。
蒲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
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
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彭城县令(公元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
不解之缘,并和符离人刘翕习、张仲远、张美退、贾握中、贾沅犀并称“符离五子”,他们同泛陴湖,游流沟寺,登武里山,诗酒盘桓,称盛会焉。
后为躲避中原战乱转移到江南。
迁居卒于武宗会昌六年。
是另一文学家白行简的兄长。
首咏雪诗,诗人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写"夜雪",透露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
诗人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给人一种新颖别致,清新淡雅,别具韵味的感觉。
3、初读诗文
1、有没有不认识的字?怎么办?(相机解字)
衾(qīn):被子
碰到不认识的字词,要记得请教,或向“无声的老师”请教,或向老师、同学、家长请教,要能“多种渠道学语文”。
2、再出声吟上几遍。
3、检查朗读情况(指名学生反复朗读)
①指名一生朗读,评价:好的,你把古诗读正确了。
②再指名朗读,评价:不错,你把古诗读通顺了。
③谁能学着他的样子再来读一读,(点评学生朗读,如声音响亮、声音清脆悦耳,同时发现并评价:老师发现这位同学在听同学朗读时,神情专注,一边听,一边默默地在跟读。
他做到了“眼到、耳到,口到”,他很会学习。
)
④谁愿意再来读读?(再指名朗读,评价:好习惯要学以致用,很多同学都学到了。
)问:你吟后有什么感觉?
⑤如果带着自己的一些体会来读,老师相信你会读得更棒!
谁也愿意来试试?再让一些学生吟诗,谈感受。
适时点评。
点评语如:你不但说出了自己的体会,而且在读诗时带着表情,真不错!
不错,别有一番情趣!
⑥抽中等生吟诗,故意挡住黑板(实质为背诵),后点评:
同学们,我们在学古诗时,不仅要吟,还要用心地诵,(板书:诵)做到边吟诵边记忆,这才叫会学习。
⑦自己用心读读,能记下了吗?再抽诵。
⑧齐诵古诗
4、细读古诗
古诗光吟诵行吗?你还想干什么?(引导学生说怎么学古诗)
对,还需了解意思,这叫“解意”。
(板书:解意)
A第一环节:整体感知
1、把自己当作诗人,一行一行地读,一行一行地想,看能不能明白其中的意思?(轻轻地读,然后细细地想一想)
2、这位同学很好,自己自言自语地把这首诗的意思一行一行地说一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你说得对不对等会再说,但是你要自言自语。
3、听听你的同桌对这首诗是怎么理解的?用“我怎么样”的句式说说这四行诗句。
4、这首诗大致讲了什么意思?认为自己读得懂的请举手,
我来看看。
不一定要读得很准确,这首诗大体的意思我懂的就举手,越来越多的手举起来了。
读得懂吗?好,手放下。
5、好的,一部分同学可能还没有把握,老师提三个问题好不好?如果你都能回答出来,证明你真读懂了。
B第二环节:细读深究
6、第一个问题:诗的题目叫《夜雪》——晚上下雪,懂吗?那我问你:晚上外面下雪,诗人在哪里?他干什么?从这首诗找到答案,从字里行间找到答案,说的时候要有理有据。
他在哪里,说准确了。
7、学生交流,引导说话。
(抓“衾枕”一词)
(“已”,这是“已经”的“已”,忽然之间,诗人很惊讶地发现盖的这个被子和枕头忽然变冷了。
所以第一个问题如果你读得懂,你会发现诗人正在床上睡觉,明白了吗?)
8、第二个问题。
诗人既然睡在自己的被窝里面,他又没起床,外面下雪,他怎么知道外面下雪了?一行一行地读一读,你能不能找到依据?每个同学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这个地方就是讲外面下雪了。
读书、读诗要越读越聪明。
9、学生交流:(用上“我是从……中看出来的。
”)要点如下
①老师手指“见”,这雪映照在窗户上,看到这窗户是亮的。
所以这里是什么字啊?“见”,看到了对吗?他通过视觉发现下雪了。
这是第一处,读得好。
还有吗?(板书:视觉)
②从“时闻折竹声”的“闻”字看出。
这是听觉。
竹子一般都是很有韧性的,要很重的东西压着才会断。
现在应该是冬天,冬天的时候,雪越积越厚,才会把竹子压断的。
(板书:听觉)好,现在能发现的同学是会读书的。
(难点是启引学生从一、三行中体会)
③从“已讶衾枕冷”的“冷”字,这是触觉。
(板书:触觉)
一般的情况下,如果不下雪,被窝里面睡到天亮都是温暖的。
但突然之间下了一场雪,被窝就冷了。
这个“冷”是什么?这是人的一种触觉,脸接触到了枕头,身体接触到被子觉得冷。
一个“冷”感觉到下雪,还有吗?
④从“夜深知雪重”的“知”看出来,这是诗人的判断,是一种知觉。
(板书:知觉)
10、小结并齐读古诗:
你看,每一行诗中都能看出外面在下雪。
茫茫的黑夜里下起了雪,我们一起读一读。
11、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写雪的诗句?
(《江雪》《别董大》《绝句》《白雪送武判官归京》等)
12、学习表达方式
问:诗人有没有直接写外面黑夜里面的雪下得怎么样?雪花飘飘,是什么样子的,有没有描写?他是怎么写的?和我们一般人写的雪有没有不同?
这叫侧面描写,(板书:侧面描写)就是借用其他的事物来写这个雪。
他是通过自己的触觉、视觉、知觉、听觉来写出外面下的是一场雪。
13、再次齐读古诗。
14、问题三:这是一场小雪还是一场大雪?每一行当中都要找依据,你找得到依据吗?
15、学生交流,要点如下:(依学生交流圈画下列字)
①“讶”
②“明”是不是雪落在窗户上?(应该是白茫茫一片,才会明亮。
)
③“重”为什么用“重”字?比较“飘、大”,体会雪之大。
理由如下:堆积故重;
前后联系,更重要与下句“折竹”呼应,与上句“讶”呼应,冷气重,都冻醒了。
④“时”折断一根竹子吗?可见是大雪。
(朗读,读出雪之大)
16、小结:好,刚才我们通过“讶”、“明”、“重”、“时”这些词感受到这是一场大雪,所以我们说古诗当中每一个字它都能传达出一层意思,都能表达一种感情,也能营造一种意境。
现在我们再来读这首诗,注意把这些圈出来的字体会一下,你的朗读感觉就会不一样。
好,大家自己练习读一读。
大致包括以下几项(可微调)
6、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想象意境。
【赏析】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
疑惑之时,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
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
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
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判断雪很大,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
“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
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