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精品教案_11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优质课课件_3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优质课课件_3
绍熙元年(1190年),陆游升为礼部郎 中兼实录院检讨官 ,再次进言光宗 广开言路、慎独多思 ,并劝告光宗带 头节俭,以尚风化。 由于陆游“喜论 恢复”,谏议大夫何澹弹劾陆游之议 “不合时宜”,主和派也群起攻之,朝 廷最终以“嘲咏风月”为名将其削职罢 官。陆游再次离开京师,悲愤不已,自 题住宅为“风月轩”。
背景介绍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陆游在 公元1192年所作。作者主张坚决抗 击金族侵略者,反对屈辱求和,触 怒南宋王朝的投降派,这时已被罢 官在家乡闲住多年,而且不得过问 政治,甚至不得到山阴(今浙江绍 兴)以外的地方旅行。他的年龄已 68岁,但他的报国之志并没有衰退。
思想感情
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 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 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 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 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位卑未敢忘忧国,不管 身在何处,身居何位, 陆游一生都不忘北伐以 统中原的宏愿,希望国 家和人民从此不再屈辱。
作业测评
陆游是一个爱国诗人,请你 为他制作一个文化名片。
爱国名人:陆游 赞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十一月四日风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作(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背景介绍
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孝 宗禅位于赵惇(宋光宗),陆游 上疏,提出治理国家、完成北伐 的系统意见,建议“减轻赋税、 惩贪抑豪”;“缮修兵备、搜拔 人才”,“力图大计”,以恢复 中原。
背景介绍
作品名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
风卷江湖雨暗村,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课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课件

外部世界艳丽生动的春光,却更衬出诗人内心世界的苦闷黯淡之况。
“一夜”两字正暗示了诗人在这个雨夜辗转难眠的惆怅,深系的国
事家愁,都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
叙写客居京华的闲适生活:壮志难酬的无奈
“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曲尽诗人经历后的满腹沧桑,
倦了后的满心疲惫。
以特殊的问句情势开篇,将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跎感悠 悠道出,接着而来的明艳清新的风景描写,又将这种烦忧隐藏得若 隐若现,至如闲来无事作书分茶的叙事,好像已消解了最初的那份 疑问与困惑,然而最终的“莫起”与“回家”的沉吟声,则让那种 多年来结肠难解的愁闷,在这种看似淡淡的轻叹中愈演愈深。整首 诗中浸透的那种淡淡的情绪诚可谓“大悲不言”,或许只有这份淡 淡的声音才道得出最沉痛的无奈与悲凉。
与黑暗,对官场的相互倾轧深深失望。
整首诗已褪去往日的大方意气、执着大方,而是在杏花春雨的明媚
风景背后,深隐着感伤意味与落寞情绪,实为作者对黑暗腐朽的现 实政治与官场生涯厌倦至极的心灵写照。
思考:两首诗的创作背景有何不同?这种背景上的不同对诗歌内容和情感有何影响?
诗的起句即感叹世态人情薄如轻纱,也开始对自己客居辗转于京华的人
知人论世
陆游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其诗大多充满着浓厚
深沉的爱国主义豪情,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
《关山月》《书愤》等篇均为后世所传诵。 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剑南诗稿》
《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今人钱仲联有《剑南诗稿校注》。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1192年(南宋光宗绍熙三年)十一月四日。陆游自南宋 孝宗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罢官后,闲居故乡山阴农村。当时诗人已 经68岁,虽然年老,但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 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 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优质课课件_0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优质课课件_0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Biblioteka 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坚
家王 犹一 死壮

祭师 能闻 去心 下上

无北 为战 犹未 马马

忘定 国鼓 能与 草击
告中 平意 作年 军狂

乃原 燕气 鬼俱 书胡

翁日 赵生 雄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走近古诗 品味经典
家 王 但死
祭 师 悲去 示
无 北 不元
忘 定 见知
告 中 九万 乃 原 州事

翁 日 同空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写作背景
南宋光宗三年,诗人68岁,空有一腔为国建功 立业,收复中原的壮志,可惜,当时南宋朝廷苟且 偷安,不思进取,沉迷享乐,面对强敌只知道妥协 求和。诗人由于主张对金作战而被罢官回乡,闲居 山阴,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诗人心潮难平, 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歌。
好诗我来写
联系当时情境,充分想象,揣摩诗人内心, 把这首诗改写成一则日记。
(自主改写→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1.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3.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5.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 谭嗣同《绝命诗》 6.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 鲁迅《自题小像》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优质课课件_1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优质课课件_1

岳飞僵在精忠报国的征途上, 从此,摆脱了
陆游僵在偏远荒凉的孤村里。 僵在心头的风雨无眠!
举一反三
本诗中最能打动你的字是哪个?找出 来说说这个字好在哪里?
2019/8/24
1.僵硬:如僵直、僵死、僵冷、冻僵、僵尸。 2.形容事情难于处理,停滞不前:如僵持、僵化、僵局。 3.收敛笑容,使表情严肃:他僵着脸,一句话不说。
品读字词,一“僵”见珠玑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中“僵” 是什么意思?这个字用的好在哪里?
(一)诗人僵在孤村里
(二)战士僵在君王前
幼年时,民族的矛盾、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 (金兵入侵)。入仕后受朝廷主和派打压。1154年,赴 礼部应试,因去年在锁厅考试中名次位于秦桧的孙子之 前,秦桧嫉妒,考试被除名。
十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品读字词,一“僵”见珠玑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中“僵” 是什么意思?这个字用的好在哪里?
后来,金人侵略更猖狂,宋朝统治者屈膝投降。陆 游提出倡议,主张抗战,支持北伐。因此被罢官。这首 诗是诗人被罢官两年后退居山阴(68年高龄)所作。
(三)理想僵在时局下
陆游的理想是什么?他的理想能不能实现?为什么?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一)诗人僵在孤村里 (二)战士僵在君王前 (三)理想僵在时局下 (四)人生僵在现实中
不自哀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诗歌升华
纵使命途多舛,壮志难酬,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表达爱国之情!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学习目标1ຫໍສະໝຸດ 朗读诗歌,读出两首诗的节奏和情感,提高读诗的兴趣。
2
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
知人论世,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01
他出身名门望族、江南藏书世家。师从王安石,精通经学。自 幼聪慧过人,十二岁即能为诗作文。
了解时代背景
背景资料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闲居 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十 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一说69岁),虽然年迈, 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 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 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 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āi), 尚思为国戍(shù)轮台。 夜阑(lán)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朗读诗歌,读准节奏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 二)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诗前三句,写梦因。“僵卧”、“夜阑”是梦境产生的前提,诗人为 国戍边的情怀是梦境产生的主观因素,“风吹雨”是梦境产生的外界条件。 诗最后一句,写梦境。引出“铁马冰河”的梦境之后便戛然而止,给人留 下更多联想、想象的空间。
答题时间
2.对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D)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 的凄凉情景。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潼关》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潼关》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夜深了,我在床上听着外面风吹雨打声,激起无限的思绪。 连梦境也是骑着铁马跨过冰冷河流,奔向北方去杀敌。
悟诗情
对比,表明了他的乐观豪 迈、赤胆忠心,以及他终
生不渝的统一之志。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 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
为豪状诗句。
深沉地表达了诗人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老 而志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知诗人
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农历十一月四 日深夜山阴(今浙江绍兴)骤起一场风雨, 震响了僵卧孤村的六十八岁诗人的心弦。 在此前二年他以“嘲弄风月”的罪名被弹 劾罢官,归隐于山阴三山故居,但这场暴 雨勾起了这位爱国志士对往昔军旅生涯的 追忆,于是作此诗以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 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拓展延伸
“夜阑卧听风吹雨”中的“风吹雨”除了写实外,还 有其他的深意吗?
“风吹雨”即是写眼前生活现实,又有象征意义。 它象征着南宋王朝风雨飘零的处境,随时都有颠覆 的危险。
诗中的“僵”“孤”,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处境?它们在 诗中有何作用?
“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以 “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出意志坚定 不移。
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途经潼关的所 见所感,展现了潼关雄伟壮观的景象, 同时也反映了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 和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
知人论世
写作背景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多岁,当时 随父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 被北方的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 欣然下笔,遂有此诗。
(注: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点,南 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平原,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 奔腾怒吼而来。)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PPT素材:/sucai/ PPT图表:/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PPT课件:/kejian/ 数学课件:/kejian/shu xue/ 美术课件:/kejian/me ishu/ 物理课件:/kejian/wul i/ 生物课件:/kejian/she ngwu/ 历史课件:/kejian/lish i/
作之一。 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写得形象感人。
苏轼的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记叙的是诗人悼念亡妻、寄托哀思的梦。 流程:组内自测1分钟—全班展示2分钟 3、练读2:组内练读,准备展示。 其主要特色在于以梦境抒发情怀。 流程: 自由背诵2---竞相展示2
读懂 内容 4+4+6
任务:借助注释、资料,仿例逐句 翻译诗句。注意诗句的内容。 组内主持:紫星(逐句翻译,择一 句推优展示) 展示:以组为单位展示(齐读----红 星说译文-----紫星概括诗的内容)。
倾听认真、译文准确的小组得赞
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
僵卧孤村不自哀,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
悲哀。
“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 “尚思为国戌轮台”是对“不自哀”的这种精神状态的解 释,前后相应,形成对比。
“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需
要理解的是作者为这个壮志奋斗的一生,理解他的满腔热 血、一颗忠心。这两句诗是诗人灵魂和人格最好的说明。 山河破碎,国难当头,自由当权者谋之,诗人何必多此一 举呢?另外诗人不正是因为“喜论恢复”、热心抗敌才屡 屡遭受打击,最后罢官闲居的吗?一个七旬老人仍有“为 国戍轮台”的壮志,这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夜co深m/了ke,jia我n/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 可“轮见台,”:思汉想代性西与域艺地术名性,在即这今里新较疆为维完吾美尔的自统治一区,轮使台得县此;诗成为陆游的代表作之一,也成为中国古代包括老年诗在内的所有诗歌的代表 作二之是一 梦。境产生的主观因素:“尚思为国戍轮台。 事我实挺上 直,地陆躺游在的孤诗寂记荒梦凉,的有乡的村是里写,真自梦己,并而不更感多到的悲还哀是。托梦咏怀,当然,也不排除二者兼而有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的基本内容、诗词意境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陆游忧国忧民情怀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坚守自己的梦想。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8.课后作业:布置与诗词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为:
1.提升文化素养:通过学习陆游的诗词,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感受美、欣赏美,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创作欲望。
举例:
-在朗读环节,重点指导学生正确处理诗句的停顿、重音,感受诗词的节奏美。
-在诗词解析环节,重点讲解生僻字、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在主题探讨环节,强调诗人陆游的忧国忧民情怀,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词的思想内涵。
-在诗词鉴赏环节,指导学生从诗词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提高审美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描绘作者在风雨交加之夜,梦回战场,表达忧国忧民情怀的诗词。它体现了陆游坚定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句式,了解陆游如何借助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实践活动中的分组讨论和诗词朗诵,学生们表现得相当积极。我看到了他们在小组内的合作和交流,这是非常宝贵的经验。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不够主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或者是对自己的表达能力不够自信。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但仅限于感知诗意和背诵默写,并且大都是针对应试的学习,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喜欢诗歌。

究其原因,一是古代诗歌内容距离学生生活遥远,二是学生鉴赏诗歌的知识和方法较少。

目标分析:根据学情和本课学习任务,设置了三个学习目标:结合资料理解诗意是初级目标,学生通过自学就可以掌握。

通过抓关键词把握人物形象,真正沉入文本。

学习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通过补充作者生平资料、欣赏作者其他作品落到实处。

通过《示儿》《诉衷情》《书愤》等诗的阅读,感受贯穿作者一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结合资料理解诗意
2.抓关键词,把握诗人形象
3.知人论世,感受贯穿作者一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请根据以下线索说出一位诗人
①梁启超曾经评价他是“亘古男儿一放翁”。

②他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③他一生主张抗金。

④他的临终绝笔《示儿》。

2.补充作者资料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的诗词有的写爱情,有的写田园,但最著名的是爱国主义作品。

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一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展示目标
一、结合资料,初读作品明诗意
1.读准字音和节奏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读懂诗意
同学合作,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诗意: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陆游的梦与众不同!他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呢?
3.补充背景资料
靖康之耻:1126年,是陆游出生的第二年,这一年金兵攻陷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皇帝被俘,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国破家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

诗人处境:由于主张抗击金族侵略者,反对屈辱求和,陆游触怒南宋王朝的投降派,自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

此诗作于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的老人,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

二、问题引导,再读作品知诗人
1.问题一:哪些词、句写作者的客观处境?试分析。

僵卧:年迈体弱,仰面躺倒,不能起来。

孤村:远离朝堂,孤寂荒凉,虽有满腔的热血,只能泪洒荒村。

夜阑:夜已将尽,却忧思难眠。

风吹雨:寒风呼啸,雨打柴扉,自然与国家都是风雨飘摇。

历史的秋意,时代的风雨,艰难的现实,共同酿成了陆游的悲剧。

小结:读这两句,我看到陆游的的陆游。

2.问题二:哪些词、句写作者主观心理?试分析。

不自哀:僵卧孤村的现实令人感到可悲可叹,可是诗人却不为自己处境悲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心心念念想的是为国家戍守边疆。

身在江阴,心系轮台,“戍轮台”才是陆游心底最深的牵挂。

客观处境与主观心理形成鲜明对比。

小结:读这两句,我看到一个的陆游。

3.问题三:“戍轮台”的愿望是以什么形式实现的呢?
入梦来: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梦里,他终于踏上金戈铁马的战场,实现自己戍守边疆、杀敌报国的愿望。

梦境中沙场征战,这报国梦,陆游做了一生。

三、知人论世,补充作品悟深情
情到深处,此梦一生。

十几岁:儿时祝身愿事主,谈笑可使中原清。

二十岁: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三十岁: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

四十岁: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五十岁: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1.阅读《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花甲之年报国梦:1186年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此时他已过花甲之年,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以塞上长城自比,道出了心中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情,而揽镜自照衰鬓已先斑,想起出师表,诸葛亮虽然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下,自己空有爱国志,朝廷却不给他机会。

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2.阅读《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做此诗时诗人已是古稀之年。

古稀之年报国梦:男儿有泪不轻弹。

但逆胡尚未灭,功业尚未成,岁月已无多,这才迫切感到人“先”老之酸楚,老泪滂沱如雨滚滚来。

英雄无奈是闲置。

他的心灵高高飞到了“天山”,身体却沉重地落在“沧洲”,“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背后,是理想的翅膀被无情折断
后的痛苦呻吟。

3.阅读《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耄耋之年报国梦:《示儿》是陆游的绝笔,写于1210年,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

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

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四、课堂小结
小结:知其人,懂其诗,其诗如歌;读其诗,知其人,其人如书。

陆游之诗如黄钟大吕,铿锵激越;如英雄悲歌,催人泪下。

陆游其人就如一本大书,一边是冰冷残酷的现实,一边是热血沸腾的理想,在这本书的封面上,赫然写着两个大字——爱国。

再读诗句,仿写句子。

书声琅琅中,陆游穿越千年的风雨,向我们走来。

,,。

陆游死了,但是他的爱国精神光照千秋,后世英雄辈出。

最后,让我们再读这首诗,以此缅怀那些信念不倒的爱国英雄们!
五、布置作业
1.积累《示儿》《书愤》《病中书怀》《诉衷情》等诗中的名句。

2.阅读陆游的其它诗词,感受诗人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