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课件

《潼关》通过描写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 所引起的感应,反应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 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 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 的。
第五节
拓展延伸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翻译诗歌
你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 间回来;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池子。
何时你我能重新相聚, 在西窗下同你一起 秉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虚实结合,通过抒写诗人 以贫病之身,尚思老骥伏枥而志在千里的拳拳之念,表达了 诗人不忘恢复中原,期望马革裹尸的豪情。同时又反衬出现 实的严峻和可悲。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人教部编版 初中语文 七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课件
第一节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不仅留下的诗篇浩 如烟海,其中更是名家辈出。
今天我们来学习四首经典的古诗词:刘禹锡的《秋 词》、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 雨大作(其二)》、谭嗣同的《潼关》。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2.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从多角度理解和应用古诗词。
3.丰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注重课后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朗读技巧、意象理解和情感把握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古诗词的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朗读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如何通过朗读传达诗词的情感。
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安排了分组讨论和诗词朗读活动,让学生们在互动交流中进一步体验古诗词的魅力。从同学们的表现来看,他们积极参与,乐于分享,这让我深感欣慰。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同学在朗读技巧和情感把握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关注和指导。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鼓励同学们围绕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展开思考。他们提出了很多有趣的观点,让我看到了古诗词在年轻一代身上的传承与发展。然而,我也发现,有些同学在讨论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思维局限,需要我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古诗词是古代文人表达情感、描绘景象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审美价值,是我们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首具体的古诗词《静夜思》。这首诗展示了诗词在表达思乡之情中的精妙运用,以及它如何触动我们的心灵。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提升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提高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通过诵读古诗词,使学生深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学会从韵律、意象、情感等方面鉴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水平;锻炼学生对古诗词的个性化解读与思考,激发创新思维。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通过诗词诵读,提升语言表达与交流技巧,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符合新教材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2019秋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课外古诗词诵读(二)(共16张PPT)

栏目索引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栏目索引
二、 1.答案 离别愁苦 相聚的欢乐 (答“离别”“相聚”或“愁苦” “欢乐”亦可) 解析 要联系对全诗的理解,从时空的转换角度思考作答。 2.答案 “涨”用字准确,富于动态感,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 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 思。 解析 要结合诗句的意思,体会写了什么景;还要联系前后诗句,体会暗 含着诗人怎样的情。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栏目索引
3.答案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家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 的期盼。 解析 结合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进入角色,体会诗人的复杂心境。 4.答案 第一个“巴山夜雨”是写实,渲染凄清寂寥的情调;第二个“巴 山夜雨”是写虚,是想象与妻子团圆,突出重逢的温馨和愉悦。 解析 要理解这首诗关于两个不同时空的场景的描绘,从写法角度体会 虚实,把握其各自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栏目索引
2.答案 作者一反过去诗歌的“悲秋”常态,而断言“秋日胜春朝”,表 现出作者身处逆境却奋发向上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 解析 根据对诗意的把握,分析前两句诗可以得到答案。一悲一爱,一 反常态,体现出一种乐观豁达的心境。 3.答案 (示例)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 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解析 抓住主要意象“一鹤”,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鹤 冲天的背景、姿态、给人的感受即可。
栏目索引
3.梁启超对本诗作者曾有这样的评价:“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 平。”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品格? 答: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初中语文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课件(2024秋)

cén shēn lú 岑参 芦管
五言诗节奏:五言诗按“二三”格式或者 “二二一”格式朗诵,如“举头/望明月”“离 离/原上/草”。
七言诗节奏: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格 式,如“两岸猿声/啼不住”。按节奏也可划分 为“二二三”格式,如“春风/不度/玉门关”; 或“二二一二”格式,如“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材料二:《江南逢李龟年》大概作于杜 甫在潭州(今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 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此地的著名乐 师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 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便写下 了这首诗。
材料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玄宗 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 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 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 “时未收长安。”同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 诗可能是诗人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 尽望乡
直接抒情。在万籁俱寂的夜里,夜风送来凄凉幽怨 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 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乡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 多少征人的思乡之情?“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 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 “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背诵诗歌延传承
1. 独立背诵。 2. 同桌相互检查背诵。(检查标准:不能错、
漏字) 3. 展开背诵比赛。(评比标准:音准、节奏、
韵味) 4. 默写这四首诗歌。(默写后当堂评判,同桌
交换) 5. 课外积累相关诗句。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这四首诗中,有哪些生动传 神、意蕴深刻的字词?请找出来进行品析。
《峨眉山月歌》:“入”“流”两个动词形象地写 出了月映清江、影随江动的美景,写出了动感,暗含秋 夜行舟之事。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试卷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时练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哪两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请展开想象,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所展现的画面。
4.“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请简要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阅读李商隐《贾生》一诗,完成各题。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5.“宣室求贤访逐臣”一句中“逐臣”的意思是_________,在诗中是指______(填人物)。
6.这首诗运用了先扬后抑的表现手法,结合本诗内容谈谈你对这一手法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7.请写出诗歌题目的意思。
8.结合诗句的意思.......,揣摩作者在行进过程中心理发生的变化。
9.本诗隐含了怎样的哲理?诗歌鉴赏【甲诗】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乙诗】桂源铺杨万里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①溪水出前村。
【注释】①堂堂:形容阵容或力量壮大。
10.这两首诗都用到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甲诗】后两句用“放”“拦”这两个动词,生动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富有情趣。
【乙诗】前两句用“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溪水奋力前行的画面。
1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两首诗都是哲理诗,通过某一现象揭示一定的人生哲理,给人以启发。
B.【甲诗】前两句是描摹,后两句是议论,诗人借助一系列的景物描写,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创造了一种深邃的意境。
人教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课件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作家作品
杜甫,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
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他 的诗多沉郁顿挫。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 “诗史”。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阅读理解
夜上受降城闻笛
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第四节
课堂小结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峨眉山月歌》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依恋家乡山水的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清冷 如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出征人都眺望 故乡。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阅读理解
课堂小结 《江南逢李龟年》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安史之乱后,
杜甫漂泊到湖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 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的诗。 此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有二十八字, 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心迷,接下来的时间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古诗词。
第二节
整体感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初中语文7下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时练习(含答案)

2020-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时练习一、默写题1.默写填空。
(1)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贾生》)(2)烟笼寒水月笼沙,_______________。
《泊秦淮》(3)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4)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约客》)二、古诗词鉴赏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①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②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①乌衣巷:位于秦淮河畔,东晋时名门望族的聚居区。
②王谢:指王导和谢安,二人均为东晋时的权贵。
(1)有人评价杜诗“于寻常处见深刻”。
你如何理解?请简述。
(2)“诗贵含蓄”,两首诗在表达情感上均体现了这一点,但又各具特色,请比较分析。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展开想象,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所展现的画面。
(2)“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请简要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中的“贾生”就是指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
B.首句的一“求”一“访”,似乎表现了汉文帝的诚意。
C.前两句赞美贾生才华横溢,无与伦比,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
D.整首诗在结构上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议论精警。
(2)“可怜”的意思是什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初中语文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诗人:李益
李益(公元748-829年),字君虞,
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广德二年(764) 随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 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多次从军边塞出任 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中书 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终于礼 部尚书衔。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 和边塞诗著称。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
“遥”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 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接着诗人将对亲朋好 友思念的感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
“怜”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 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 百般怜惜。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 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
《峨眉山月歌》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诗人简介
官至供奉翰林。因性格傲岸,不为
权贵所容,使他对腐败社会加深了
认识,写下了许多抨击帝王权贵荒
淫奢侈和控诉现实政治黑暗的诗篇。
遍谒诸侯,海县清一:拜访天下诸侯,使国家安定,天下统 一。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巅悬挂着
半轮秋月,月影倒 映在缓缓流动的平 羌江水中。夜间乘 船从青溪驿出发, 向三峡驶去。很想 念你却很难相见, 恋恋不舍的到渝州 去。
•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 作。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的思乡之情。前二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 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 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
遍谒诸侯,海县清一:拜访天下诸侯,使国家安定,天下统 一。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巅悬挂着
半轮秋月,月影倒 映在缓缓流动的平 羌江水中。夜间乘 船从青溪驿出发, 向三峡驶去。很想 念你却很难相见, 恋恋不舍的到渝州 去。
所以此处的 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 而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 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
小结:
岑参的这首五绝,从行文思路上 看,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 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 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诗人表 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 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 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 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 的抒情佳作。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诗人:岑参
岑参(cén shēn)(约715年—770
年),汉族,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 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是唐代著名的边 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其诗歌富有浪漫 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 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 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 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 篇。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
《峨眉山月歌》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诗人简介
官至供奉翰林。因性格傲岸,不为
权贵所容,使他对腐败社会加深了
认识,写下了许多抨击帝王权贵荒
淫奢侈和控诉现实政治黑暗的诗篇。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惹得征人们一夜都在眺望故 乡。
• 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 景色。(大漠月夜图)
受 降 城 外
回• 乐 烽 前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 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 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 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 霜。
读者的联想和猜测:不知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 是什么?
其实这里反用其意 ,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 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 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无人送酒来” 句,实际上是在 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 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遥怜故园菊”
1.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 “峨眉山—平羌 江—清溪—渝州—三峡” 有何作用?
这样精巧的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
2.《峨眉山月歌》是怎样写尽对故乡故人 的眷恋的?
诗人借“ 山中月”和“江水流” 两个意象来传送眷念之情,这样寓情 于景,使情景交融 。写尽对故乡故人 的眷恋。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
“遥”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 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接着诗人将对亲朋好 友思念的感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
“怜”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 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 百般怜惜。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 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世不再。
3.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 逢君”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凄 凉身世(以乐境写哀境)。 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对时世之凋敝与人 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这首诗通过诗人追忆往昔与
李龟年的接触及书写现实中与 李龟年的相逢,运用了对比手 法,抒写了时代的变迁,流露 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苍 凉感叹以及对彼此现状的悲叹。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 俗去登高饮酒,
却没有像王弘那样 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怜惜长安 故园中的菊花, 这时应正在战场旁 边盛开。
“强欲登高去” “登高” “强”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 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
月 如 霜
。
沙似• 雪 ,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 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 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 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
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
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
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 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
“夜发清溪向三峡,
三、四句写连夜从清溪向 渝州向三峡进发。抒发思
思君不见下渝州。”乡怀友之情。
次句中有人,第三句人已露面:他正连 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故土, 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末句“思君不见 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 长。
这写的是又一个旅途之夜。诗人一叶轻 舟,早早就从泯江岸上的清溪驿出发,朝着 三峡飞驰而去,没有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 这时离故乡已很远了,眷恋之情油然而生, 抒发思乡怀友之情。
“应傍战场开”
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 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 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 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 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 陷的时代特点,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 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 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残垣断壁,战血涂地,黄花开在 被乱军糟踏得不成样子的帝都长安可悲可叹。
第一、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 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第三、 四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 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 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 却无限丰满。
前二句言过去之盛,为下文做了铺垫。
后二句写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表达了作者对盛世的无限怀念, 对国运衰微的无限感慨和身世 飘零的深切感伤。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 常见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 次听到你优美的歌 声。 没想到在一派大好 风景的江南, 在落花时节又遇见 了你。
创作背景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杜甫在长沙 的时候。安史之乱后(安禄山,史思 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 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 王和崔九的府第(贵族官僚或大地主的 住宅)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感慨万 千写下这首诗。
“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 现。“登高去”,还看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 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 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 高,这是为何?
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 郁的思乡情绪。
“无人送酒来”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登高”,诗人自然联想 到饮酒、赏菊。 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 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 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
诗仙李白从二十四岁“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离开四川之后,便浪
迹天涯,四海为家了,直到他六十
二岁时,在安徽长江边的采石矶醉
酒落水仙逝,一生在中华大地上留
下了不少足迹,所到之处,留下了
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 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 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 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 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 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 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 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一 夜 征ຫໍສະໝຸດ 不 知 何•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 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 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 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
人 处 乡愁怀?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
尽 吹 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
望 芦 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
乡 管 • “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
“峨眉山月半轮秋, 首句写青山吐月 影入平羌江水流。” 次句写月映清江
诗从“峨眉山月 ”写起,点出远游的时 令在秋天。次句“影”指月影。“入”“流” 两个动词意思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 流去。此句不仅明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 时暗写了秋夜行船之事。
为什么月只“半轮”?
很逼真的写出了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我 们读者眼前似有一幅月亮渐升的画图 。
夜上受降城闻笛
•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 西、中三受降城,此处指西
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
李益
后锦旗乌加河北岸。 • 回乐烽:旧说在灵州回乐县。
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
• 回乐烽前/沙似雪, 一说应在西受降城附近。
• 受降城外/月如霜。 • 芦管:乐器名,这里指笛
• 不知何处/吹芦管,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 • 一夜征人/尽望乡。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1.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 又逢君”。
• 两句运用了以乐境写哀境的写法,写
今日相逢正是风光秀丽的江南已到了 流水落花的时节。这“落花时节”包 含不少内容,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 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 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 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 “又”字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时 伤世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