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及要点
浅谈工程地质勘察的野外作业困难及解决措施

浅谈工程地质勘察的野外作业困难及解决措施工程地质勘察是工程施工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为工程设计和施工阶段提供了必要的地质信息和数据,以保证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进行工程地质勘察的野外作业过程中,常常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就工程地质勘察的野外作业困难及解决措施进行浅谈。
一、地形复杂地质条件复杂是进行工程地质勘察野外作业的一大困难。
往往会遇到山地、河流、湖泊等复杂地形。
这些地形之间相互交错,地势险要,交通不便,给勘察人员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合理规划路线:在开始勘察之前,应事先制定好勘察路线和作业计划,合理规划路线,减少不必要的往返,以提高工作效率。
2.设立临时基地:在野外作业过程中,可以选择在适宜的位置设立临时基地,方便勘察人员的出行和生活。
3.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根据地形条件的不同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如摩托车、船只等,以应对复杂的地形。
二、气候恶劣气候因素是进行工程地质勘察野外作业的另一大困难。
如高温、低温、干旱、湿润等恶劣气候条件会对勘察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勘察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1.严格的防护措施:依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穿着透气、防晒的衣物、戴帽子、涂抹防晒霜或冷链保温物品等。
2.合理安排作业时间:根据气候情况合理安排勘察作业时间,如避免中午高温时段作业。
在气候恶劣条件下,可以在清晨或者傍晚进行工作,以减少高温或寒冷对勘察人员的影响。
3.准备相应的工具和设备:为应对气候恶劣条件,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应的工具和设备,如雨具、保温衣物、风沙眼镜等,以确保勘察的顺利进行。
三、生活条件差工程地质勘察的野外作业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驻地作业,而野外作业区域常常位于偏远山区、沙漠等地,生活条件相对较差。
这给勘察人员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1.设立野外营地:在勘察区域附近设立野外营地,提供人员的休息、饮食等基本生活设施。
营地包括帐篷、餐厅、浴室、厕所等,可以为勘察人员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地质化探野外工作方法

地质化探野外工作方法地质地貌调查是地质化探的基础工作之一、地质地貌不仅是地质构造的外露表现,还是地质过程的结果,通过对地质地貌的调查可以了解地质构造的走向、倾角、岩石的变质程度等。
在地质地貌调查中,可以利用航空遥感图像、卫星遥感图像、地图、正尺影像以及实地观测等多种手段进行研究和识别。
地质构造调查是对地壳中各种构造单元的研究,包括构造单元的形态、岩性、构造样式、构造运动历史等。
地质构造调查的方法主要包括地层剖面观测、构造剖面观测、构造显微镜观测以及构造解译等。
利用这些调查方法,可以对不同的构造带、断层带、褶皱带等地质构造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推断地下构造的状况。
地质标样采集是地质化探中的重要环节。
地质标样是从地球内部获取的岩石和土壤样品,用以进行地质分析、地球化学分析和地球物理测试等。
地质标样的采集方法主要包括取样勘察、取样策略、取样技术以及野外标本的处理等。
在野外进行地质标样采集时,需要注意标本的数量、质量和保存等问题。
地质测量与测试是地质化探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地质测量和测试,可以获取地质现象的定量数据,用以研究地质构造、岩性特征、地下水条件、地震活动等。
地质测量与测试的方法主要包括地质测图、地球物理测量、地质测井、地球化学测试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测量与测试仪器设备,对地质样本进行物理、化学以及地球物理性质测试,从而加深对地质情况的认识。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地质化探的重要工具之一、它是通过对地球物理现象的观测和解释,来了解和研究地质构造、岩性、地下水等信息。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主要包括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力勘探和电磁勘探等。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野外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测量地球物理现象的参数,可以推断出地质体的性质和构造。
地球化学勘探是地质化探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地下岩石、土壤和水等进行化学分析,可以获取地球化学信息,并用以研究地质构造、矿产找矿、地下水、环境地质等。
地球化学勘探方法主要包括岩石样品采集、水样采集、土壤样品采集以及化学分析等。
浅谈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及要点

浅谈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及要点野外地质工作是地质学研究和勘探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能够直接观察和记录地质现象,揭示地质构造和地质历史。
下面我将从野外地质工作的方法和要点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野外地质工作的方法1.田野调查:在野外地质工作中,田野调查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它包括对地形、水文、地貌、岩性、构造及其它地质现象进行详细观察和记录。
可以通过使用地质工具、测绘设备和现代技术手段来进行田野调查,如测量仪器、相机和卫星导航仪等。
2.取样和分析:取样是野外地质工作的重要一环。
通过取样可以了解岩石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结构和性质等信息。
取样要求精确、全面,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不同类型的取样,例如岩芯样、岩块样、土样和水样等。
取样完成后,需要进行实验室分析,如岩相鉴定、矿物分析、岩石强度测试等,以获取更详细的地质信息。
3.几何测量:几何测量是野外地质工作中的常用方法之一,它可以用来测量地表的形状、地下构造的分布和几何关系等。
几何测量的方法包括测量曲线线段、测量坡度和测量断层的位移量等。
几何测量需要使用专业测量工具,如测角仪、测距仪、全站仪等,并进行合理的数据处理。
4.遥感和卫星影像分析: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和卫星影像的分析在野外地质工作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卫星图像进行解译和分析,可以了解地表的形态、构造特征,以及寻找隐藏的地质线索。
可以借助遥感软件和GIS技术进行有效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二、野外地质工作的要点1.安全是第一要务:在野外地质工作中,要牢记安全第一的原则。
野外地质工作通常需要穿越陡峭的地形和复杂的环境,可能存在坍塌、滑坡、洪水、毒气和野生动物等危险,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安全规范,佩戴安全装备,确保自身安全。
2.综合观察和记录:野外地质工作需要综合观察和记录各种地质现象,不能片面看问题。
观察要全面、准确,包括地形地貌特征、岩性、构造等方面,力求做到客观、详细。
同时,要注意记录观察数据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等关键信息,以备后续分析和对比研究使用。
野外地质勘探技巧

野外地质工作技巧:走路、吸烟野外地质调查时,我们常常要面对山地。
在到达调查区域前,往往要走一段山路。
山地行走,看似人人都会,其实亦有技巧。
为免迷路而又省力,提高行走速度,应力求有路不穿林翻山,有大路不走小路。
返回时一般应走原路。
不要耍小聪明,以为走捷径省路。
往往抄近路的结果,是迷路,是悬崖峭壁,是危机四伏,因为我们对地形并不熟悉,最后花的时间更多!如无路可走,应尽量择纵向的山梁、山脊、山腰、河流小溪边缘,及树高、林稀、空隙大、草丛低疏的地形行走。
一般不要走纵深大的深沟峡谷和草丛繁茂、藤竹荆刺交织的地方,力求走梁不走沟,走纵不走横。
行走应遵循大步走的原则,若将步幅加大,三步并作两步走,几十公里下来,就可以少迈许多步,节省若干体力。
有道是:“不怕慢就怕站”。
当疲劳时,应以慢行来休息,而不要走走停停。
须知,停留一分钟,慢行就可以走出几十米。
山地行走,常常会遇到岩坡和陡壁。
因此,攀岩是登山的主要技能。
在攀岩前,应对岩石进行周密的观察,判断岩石的稳固和风化程度,然后确定攀登的方向和通过的路线。
攀岩最基本的方法是“三点固定”法,要求登山者手和脚能很好地协调一致。
两手一脚或两脚一手固定后,再移动其他一点,使身体重心逐渐上升。
要防上窜跳和猛进,并避免两点同时移动,而且一定要稳、轻、快,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距离和最稳固的支点,不要跨大步和抓、蹬过远的点。
注意重心下移,保持身体平衡。
在海拔3000米以下的山地,除了悬崖峭壁以外,大都为草坡和碎石坡。
30度以下的山坡行走,可沿直线上升。
身体稍向前倾,全脚掌着地,两膝弯曲,两脚呈外八字形,迈步不要过大过快。
当坡度大于30度时,沿直线攀登就比较困难了。
因为两脚腕关节不好伸展,易于疲劳;坡度大,碎石易滚动,容易滑倒。
因此一般采用“之”字形上升法。
即按照“之”字形路线横上斜进。
攀登时,腿微曲,上体前倾,内侧脚尖向前,全脚掌着地,外侧脚尖稍向外撇。
通过草坡时,注意不要乱抓树木和攀引草蔓,以免扯断使人摔倒。
野外地质工作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野外地质工作方法简述
一、资料收集及人员组织 熟悉地质设计、项目任务书 收集与项目有关的区域及矿区地质资料:区域地质报告、区
域矿产报告、矿区发往踏勘、矿点检查、预查、普查等 资料 制订矿区统一图例 编制野外工作用图:地形地质图、勘探线剖面图、中段平面 图、矿体纵(水平)投影图 编制野外工作方案:明确目的、任务、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工作程序及施工顺序、人员安排、质量保障及安全措施
野外地质工作方法简述
四、槽探 1、质量要求:揭露基岩,槽底宽不少于80CM,深度不超过
3M。地质人员要随时指导槽探施工,揭露到矿体时要及 时采样,对富矿体要采取措施保护和保密,施工完的槽探 工程要及时编录。编录时要在探槽两端用竹桩和红油漆做 好标记。 2、布置方法:穿脉槽要尽量垂直地质体走向,按照技术设 计布设。根据地形及覆盖条件,可以偏离设计位置不超过 1/4勘探线网度的距离,但要以最能揭露矿体为准。 3、槽探编录方法:编录一壁一底,由高往低。 4、应提交的资料:槽探素描图、样品标本的测试鉴定成果。
野外地质工作方法简述
二、剖面实则 1、目的:研究矿区地层、岩体、构造及矿体的基本特征,划分、统一填
图单元。 2、要求:组织矿区所有地质技术人员参加,在分析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根据地质设计确定基本填图单元。资料必须当天整理,文字记录要表 述清楚、数据准确、语句通顺、层次分明。标本、样品及时送化验室 鉴定和化验。 3、剖面位置踏勘、选择:选择地质体相对出露齐全、基岩露头好的地段, 剖面线方向要尽量垂直地质体走向。 4、剖面测制:要在野外标注导线点号、打桩 5、剖面图室内绘制 6、剖面实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提交的资料:实测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剖面实测小 结、剖面实测过程的各种原始记录和表格、样品标本的测试鉴定成果 等。
2024年野外地质工作安全注意事项及环保管理

2024年野外地质工作安全注意事项及环保管理随着地质勘探和矿产资源开发的不断推进,野外地质工作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
然而,野外地质工作环境复杂多变,存在各种潜在的安全风险和环境污染隐患。
为了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和保护环境,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注意事项和环保管理方案。
以下是____年野外地质工作的安全注意事项及环保管理建议:一、安全注意事项:1. 加强培训和教育:在野外地质工作前,必须对工作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和教育,包括安全操作规程、应急预案和危险警示。
同时,要定期组织安全培训和演练,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2. 做好个人防护:在野外地质工作中,工作人员应佩戴符合规定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安全帽、防护眼镜、耳塞、防护服和防护鞋等。
同时,要按规定使用安全工具和设备,如安全绳、安全带等。
3. 安全操作规程: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不擅自改变和调整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
操作前要认真检查设备和工具的完好性,确保安全使用。
在遇到危险情况或异常情况时,要立即停止工作并向上级报告。
4. 防止自然灾害:野外地质工作经常面临自然灾害的威胁,如地震、山体滑坡等。
工作前要了解和研究工作区域的地质环境和气象条件,选择安全的工作地点和时间。
在遇到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要立即撤离危险区域,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
5.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长时间的野外工作容易造成人身疲劳和注意力不集中,增加事故的发生概率。
因此,要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定期进行体检,确保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
二、环保管理:1. 工作区域环境保护:在野外地质工作中,要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保护工作区域的生态环境。
在进行勘探和开发时,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等问题的发生。
2. 废物和废水处理: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废水必须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和处置。
要合理设计废物和废水的收集和处理系统,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同时,要加强废水监测,确保排放达标。
野外地质勘查工作程序及注意事项

野外地质勘查工作程序及注意事项野外地质勘查是指在野外环境下,对地质资源进行各项调查和勘查的工作。
这项工作需要严密的程序和注意事项,才能够确保勘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下面将介绍野外地质勘查的工作程序及注意事项。
一、野外地质勘查工作程序1.确定勘查区域确定勘查区域是野外地质勘查的第一步,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勘查目的、勘查范围、工作条件、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
同时,还需要仔细了解勘查区域的地质和矿产资源条件,对勘查目标和方法做出明确的规划。
2.实地调查确定勘查区域后,需要对现场进行实地调查,包括野外地质地貌、地层、构造地貌、矿床类型、矿物组成等信息。
此外,还需了解当地的矿产资源开采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等情况。
3.野外取样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勘查区域进行取样工作,采集样品包括岩石样品、土壤样品、水样、矿物样品等。
采样要注意采样的方法、数量、代表性,同时需做好相应的标识记录、分类保存等工作。
4.制定勘查方案在实地调查和采样工作完成后,需要将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制定出勘查方案。
勘查方案应包括勘查目标、勘查范围、勘查方法、采样方法等内容。
5.勘查操作根据制定的勘查方案,进行相应的勘查工作,包括测绘、地理、地理化学、地球物理勘查等。
在勘查过程中应注意人员安全和环保等问题。
6.勘查报告勘查完毕后,应颁发勘查报告,撰写报告时应注意遵守相应的标准和法律法规,报告应包括勘查工作的结果、分析、结论等内容。
二、野外地质勘查注意事项1.人员安全野外地质勘查中需要进入山林或矿区等复杂环境下进行工作,要注意人员安全,特别是防止发生自然灾害事故和野生动物袭击等情况。
2.环保应注意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不污染环境资源,避免采样和实验等损害环境的行为,同时做好现场环保措施及垃圾处理等工作。
3.法律法规在野外地质勘查工作中,应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如安全生产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
4.技术标准采集样品时,需要履行相应的技术标准,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方法

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方法
一、野外考察
1.野外考察前需做好调查准备
野外考察前一般要做详细的调查准备,比如要根据活动的内容和目的,采取有效的考察组织,预定合理的行动计划,设计调查线线路,制定活动
安排,准备调查资料等,以便现场调查的顺利进行。
2.调查团队搭建
调查团队应科学组织,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充
分发挥各自的技能和专长,充分发掘潜在的知识资源,利用团队合作的力量,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的问题和错误,从而使工作取得最佳效果。
3.调查资料搜集
野外调查应事先收集有关调查的技术资料、地质调查资料、气象资料、社会经济调查资料、现场物探资料等,以便有效地指导现场调查。
二、制定野外调查计划
1.目标定位
要清晰地认识野外调查的调查内容、对象、对象的规模和覆盖范围,
着重了解调查对象的地理位置、形态特征、历史演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等
等信息,有效地把控调查的质量和空间、时间的安排,使调查工作更有针
对性。
2.调查线路绘制
要根据调查对象的范围和形态特征,结合实际情况,绘制调查线路,设计行走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及要点地质, 野外, 要点地质工作包括:1、基础性地质调查(测量),诸如:1:20万、1:5万区调-矿调,区域物、化探测量,区域水文测量等。
目的:具战略意义,提高研究程度。
为开展进一步普查找矿工作和其它有关的地质工作提供依据。
即总结规律、优选(缩小)靶区。
2、矿产勘查:包括特定矿产勘查、固体矿产勘查、地下水资源勘查等。
3、矿山生产勘探。
等等。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工作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
矿产地质勘查工作方法1、系统收集资料,综合分析、研究,根据目的任务制定“方案”编写“设计”。
2、地质测量(填图)—剖面测制,最直接的找矿方法。
通过地质填图,工作区内自燃地理条件、景观,成矿地质背景、有利地段、可能的成矿类型、地表蚀变带(构造带)、矿化带、矿体地表直接露头(铁锰冒、碎石或转石等),主成(控)矿构造及产状、规模等基本摸清,为下一步部署工作提供充分依据。
如:重点工作区、采用何种方法及范围、网度、方向等。
3、化探测量:水系沉积物、土壤测量方法为主,还有水化学、汞气、植物等。
包括地表面积(自由网和规则网)和剖面及钻孔原生晕等形式。
关键是采样介质和层位,“代表性”和“有效性”,该加密的必须加密、该放稀的一定放稀、无意义的样不取,不做无用功。
尤其大比例尺化探测量若地质人员亲自做,那更应该得心应手。
最间接的找矿方法。
缩小靶区,为下一步部署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如:槽探(异常带、高值点等),物探范围、网度、方法、测向等。
大比例尺规则网及剖面一定要注意测线方向。
4、物探测量:常规高精磁、激电中梯方法为主,还有重力、放射性及瞬变电磁、SIP、V8等。
注重“适用性”和“有效性”及“多解性”(每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
最有力的辅助找矿方法。
只有在与化探异常、矿化蚀变带、成矿有利地区(段)密切相关的物探异常才有找矿意义。
注意测线方向-垂直目的体,一般要求上测量,若物化探工作只给一次工作量,一定要用到此处,化探可用GPS。
5、槽、井探工作:地表及浅部工程控制。
主要用于寻找、揭露和控制地表矿体、矿化蚀变带规模、产状及矿化程度和变化。
先通过揭露化探异常带、异常高值点(区)、矿化蚀变碎(转)石点(区)等直接标致去寻找和发现,然后再去控制。
物探异常等间接标致要慎重。
注重探槽详细观察和准确素描-从宏观到微观反复观察、从素描图与实地认真对比、从地质理论同实际现象密切结合等多方面进行,做到“客观准确、**写实”。
注意区分基岩和残坡积、真产状和假产状。
6、钻探工作:深部工程控制。
是“攻坚战或歼灭战”阶段,一定要在上述工作成果基础上,各类信息集成后有目的地进行,每个钻孔“打什么”在部设之前一定要清楚,“打到什么了”也应该知道。
即认真分析研究已有资料布设、详细观察细致编录(要认识地质现象)、合理推断(结合周边地质特征、类比邻区已知成果、地质理论)、大胆决策(地质复杂性和多变性)达到目的。
注意异常区点的准确位臵(野外实地位臵与图上误差)及与地表矿化蚀变带关系的“校对”和研究。
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先搞清产状至关重要,必要时可布“反向孔”(浅孔)。
7、硐探工作:深部详细工程控制。
8、测量工作:地形、工程点、测网、剖面布设等。
9、水工环工作: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测量。
10、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编写“报告”。
附录 B 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设计编写主要内容1.绪言目的任务,位臵交通、自然经济地理概况,地质矿产调查研究程度,踏勘工作简介。
2.地质矿产概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述地质矿产特征(附:测区地层序列表,矿 (化)点、异常特征表,列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3.区域化探、物探、遥感影像、重砂特征4.工作部署及技术路线说明技术路线,总体工作部署及部署原则;详述具体工作安排时,应根据现有资料划分不同的地质矿产工作区,并分别提出对应的工作程序,部署相应工作内容;提出总体工作计划和年度工作安排,设计实物工作量。
5.工作内容、方法及技术要求说明本次矿产远景调查的工作内容及工作方法;对地质、矿产、物化探、遥感等工作分别说明方法选择依据、工作方法的具体技术要求。
6.质量管理与监控7.经费预算8.组织管理及保障措施9.预期成果设计附图:结合物化探遥感资料编制 1:5万区域地质矿产草图;研究程度图(比例尺视情况定);化探、物探、重砂异常图(内容不多时与 1:5万地质矿产图合并表示);工作部署图(1:5万)。
附录 C 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报告编写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言一、工作目的和任务二、位臵交通及自然经济地理概况三、以往地质工作评述㈠以往基础地质工作㈡以往矿产勘查开发工作㈢以往其它地质工作四、本次工作情况及取得的主要成果㈠矿产地质填图㈡物探工作㈢化探工作㈣遥感调查工作㈤矿产检查工作㈥综合研究工作㈦本次工作取得的成果第二章成矿地质条件一、区域地质背景二、地层条件三、岩浆岩条件(火山岩和侵入岩)四、构造条件五、变质作用条件第三章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遥感特征一、地球物理特征㈠物性特征㈡地球物理场特征㈢地球物理异常特征二、地球化学特征㈠地球化学场特征㈡地球化学异常特征三、遥感异常特征第四章区域矿产一、概况二、金属矿产矿床(点)地质特征三、非金属矿产矿床(点)地质特征四、能源矿产矿床(点)地质特征第五章矿产检查一、矿产检查工作分述二、新发现矿产地各论第六章成矿规律与矿产预测一、成矿规律㈠矿床(点)空间展布特征㈡成矿时间演化规律㈢成矿区(带)的划分二、主要矿种的找矿模型㈠控矿地质因素分析㈡找矿标志分析㈢找矿模型建立三、矿产预测㈠远景区的圈定㈡远景区分类及特征㈢找矿靶区的优选及特征㈣矿产资源远景评价第七章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一、地质填图工作二、物探工作三、化探工作四、遥感工作五、矿产检查工作六、探矿工程七、其它工作第八章结论一、主要成果二、存在问题三、今后工作建议附件一、设计编写主要内容及格式第一章、绪言第一节、目的任务第二节、位臵交通、自然经济地理概况第三节、地质矿产调查研究程度,踏勘工作简介第二章、地质矿产概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节、工作区地质特征(附:测区地层、岩浆岩序列表)第二节、矿产特征(附:测区矿 (化)点、异常特征表)第三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区域化探、物探、遥感影像、重砂特征(重点叙述工作区各类物、化探异常特征及遥感影像特征)第四章、工作部署及技术路线说明技术路线,总体工作部署及部署原则;详述具体工作安排时,应根据现有资料划分不同的地质矿产工作区,并分别提出对应的工作程序,部署相应工作内容;提出总体工作计划和年度工作安排,设计实物工作量。
第一节、技术路线第二节、工作部署:说明总体工作部署原则,详述每项工作部署依据(根据现有资料划分不同的地质矿产工作区,并分别提出对应的工作程序,部署相应工作内容)第三节、具体工作安排(提出总体工作计划和年度工作安排,设计实物工作量)第五章、工作内容、方法及技术要求说明本次矿产远景调查的工作内容及工作方法;对地质、矿产、物化探、遥感等工作分别说明方法选择依据、工作方法的具体技术要求。
即:针对本次工作所采用的工作方法,说明每种方法选择的依据、达到的目的及具体技术要求。
第六章、质量管理与监控第七章、经费预算第一节、项目设计预算编制说明第二节、项目设计预算表(甲类)第八章、组织管理及保障措施第九章、预期成果设计附图:结合物化探遥感资料编制 1:5万区域地质矿产草图;研究程度图(比例尺视情况定);化探、物探、重砂异常图(内容不多时与 1:5万地质矿产图合并表示);工作部署图(1:5万)。
设计总体要求:目的性强、依据充分、技术路线和工作方法可行、工作部署合理、组织管理及措施得当,具可操作性。
同时,要做到语言精炼、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前后呼应具联贯性和针对性,与“设计”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尽量不说或少说,相关和主要内容一定描述清楚。
附件二、地质填图具体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一、地质图1.概念:地质图是用一定的符号、色谱和花纹将地壳一部分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现象按一定的比例概括地垂直投影到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
2.种类:(1)比例尺:小比例尺(<50万)、中比例尺(5-20万)、大比例尺(>2.5万)。
(2)性质:区域地质图(中、小比例尺):矿产图、地形地质图。
矿区地质图(大比例尺):水文地质图、地质构造图、构造岩相图、综合地质图等等。
3.内容:地质图、(综合)地层柱状图、地质剖面图、图名、比例尺(数字、线段)、图例。
二、地质填图地质图是由地质人员经野外实地填制而成→地质填图。
首先确定填图单元:根据区内已有地质资料,通过综合分析、研究、对比,结合最新研究成果,经野外实地踏勘及剖面控制划分和厘定测区填图单元,并确定各填图单元特征、主要标志及相互接触关系等。
同时,填图人员要统一思想、统一认识。
1.方法:主要是路线地质调查。
2.填图路线的布臵尽量垂直工作区主构造线,即以穿越法为主,辅以追索法。
另外,路线应布臵在可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和露头区。
路线要统一布臵,布臵时要充分考虑:地质体及异常、矿(化)点分布、主构造线方向、基岩出露情况、地形地貌、交通等综合因素。
不同区域其路线间距应有所不同,不同性质路线其人员安排和观查的重点也不尽相同。
一般先布主干路线,再布辅助路线。
路线布臵必须在充分研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尤其普、预查项目大比例尺填图,必须将已有资料充分收集研究:包括区域资料(成矿地质背景)、地、物、化、遥等。
首先了解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地层、岩浆岩、构造)、工作区化探异常、物探异常、已知矿床(包括周边地区)点、矿化点等,遥感初步解译(环形构造、线形构造及各类构造交汇部位等);同时,要经野外实地踏勘(选择主干路线,了解主要地质体出露及分布情况、主构造线方向、交通、露头分布→山脊、沟谷、山坡等那里能见到更好的基岩出露)。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再系统布臵路线,异常区、成矿有利地段(部位)要有目的地加密路线,做到每条路线都要目的性很强,带着问题去跑路线,这样才能使每条路线真正达到目的和解决地质问题,并能有新的发现。
3.路线间距:基本路线间距1:5万为500m左右,1:1万为100m左右;点距不大于线距。
但不能机械地等间距布臵路线,基岩区及异常区、成矿有利地段要适当加密;第四系覆盖区或大面积岩体等简单区要适当放稀,任何地质工作都以达到地质目的为前提。
(1:1万草测现做的比较多,其基岩区一般为100-200m,第四系覆盖区为200-400 m即可)。
4.野外路线调查(跑路线)→地质填图正式进行野外路线调查前,首先确定工作区填图单元。
(1)填图单元的确定(前中生代及中新生代地层单元序列表)经充分收集资料、认真研究和野外实地踏勘后,初步确定工作区基本填图单元后,通过测制剖面最终确定填图单元。
即每个填图单元都要有1-2条剖面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