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08届高三月考(四)语文试题
长沙市一中高三月考八语文作文立

长沙市一中高三月考八语文作文立作为长沙市一中的高三党,这次月考八的语文作文可真是让我印象深刻啊!咱先不说别的,就说这题目出来的时候,我那小心肝就“咯噔”了一下。
这题目吧,就像是个调皮的小精灵,在我眼前晃悠,让我一时间有点摸不着头脑。
不过,咱可不能被它吓住,是不?我记得当时,我紧紧地握着笔,眼睛死死地盯着题目,脑子里就像有一团乱麻在疯狂地缠绕。
我不停地告诉自己:“冷静,冷静,一定要冷静!”可这心啊,就跟揣了只小兔子似的,“砰砰”跳个不停。
我开始回忆老师平时教给我们的那些写作技巧和方法,试图从这团乱麻中找出一根线头来。
我咬着嘴唇,眉头紧皱,那模样估计就像个正在思考宇宙奥秘的哲学家。
突然,我脑子里闪过一个小小的灵感,就像黑暗中的一丝曙光。
我赶紧抓住它,顺着这个思路开始构思。
我在草稿纸上写下了一些关键词和大致的框架,心里渐渐有了底。
写着写着,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只有我和这篇作文的世界。
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模糊不清,我完全沉浸在了文字的海洋里。
我描述着自己的观点,努力让每一个字都充满力量,每一句话都能打动人心。
我记得我写到一个例子的时候,那叫一个投入。
说的是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看到的一幕。
那天,公交车上挤满了人,就跟沙丁鱼罐头似的。
我被挤在一个角落里,动弹不得。
就在这时,上来了一位老奶奶,她头发花白,背也有点驼,手里还提着个大大的袋子。
车上的人都在各忙各的,有的在玩手机,有的在发呆,有的在跟同伴聊天。
没有人注意到这位老奶奶的困境。
就在我想着要不要站起来给老奶奶让座的时候,一个穿着校服的小姑娘站了起来,她微笑着对老奶奶说:“奶奶,您坐这儿吧。
”老奶奶感激地看着小姑娘,不停地说着谢谢。
小姑娘的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那一刻,我觉得她就像个小天使。
我把这个细节描写得特别详细,我写小姑娘脸上的笑容是多么真诚,写老奶奶眼中的感动是多么深切。
我想通过这个例子,让大家明白善良和爱心是多么的重要,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也能给别人带来巨大的温暖。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24届高三月考卷(一)语文含答案

英才大联考长沙市一中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一)语文得分: 本试卷共10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人类创造的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部类,它们分别发展看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科学技术作为最富革命性格的生产力,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类提供日益增多的方便与享受,使人类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
19世纪以降,尤其是20世纪,相当多的人把科学技术视作全知、全能、全在的救世主,以为所有难题,包括精神、价值、自由都可以经由科学技术获得完满解决。
但由于科学技术是从研究自然界(尤其是物理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物质化”方法,或“非人格化”方法,其应用显然不足以解决人的精神领域的各种问题。
用池田大作的语言来说,“科学之眼”自有其限定性,因为“科学的思维法产生了轻视生命的领向,容易忽视活生生的人的真实风貌”,因而有赖人文的思想及方法的补充与矫正。
这首先表现在,对人类的生命意义而言,科学技术的健康走向,有赖人文精指引。
诚然,科技是“价值中立”的,但是作为社会人的科学家却不应是价值中立的,二战期间,爱因斯坦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联袂反对使用原子弹,便是从人类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的。
科技需要人文文化弥补的又一理由是:科学技术可以提供日益强大、有效的工具理性,却不能满足人类对于政治理念、伦理规范和终极关怀等层面的需求,总之,无法提供人类区别于禽兽的“价值理性”。
而现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困扰,往往发生在值理性”管辖的领地,发生在“意义危机”频频袭来之际。
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也其是在道德层面,有若干超越性的意义,可以成为文明人类公认的生活准则。
诸不忍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仁爱之心,都是贯通古今、中外认可的。
“人无信不少”,何尝不是成熟的现代市场交易所应遵循的经济伦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规代社会人际关系须臾不可脱离的黄金法则。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08届高三第六次月考数学试题(文科)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08届高三第六次月考数学试题(文科)命题:长沙市一中高三数学备课组 时量:120分钟 满分:150分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65cos 15sin 的值等于( )A .41B .41-C .21D .21-2.下列函数中既是奇函数,又在区间(0,1)上单调递增的是( )A .xy )21(=B .x y 21log =C .y=sinxD .y=x1 3.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若173a a +=10,则S 19的值为( )A .95B .100C .115D .1254.若点P 分有向线段AB 所成的比为1:3,则点B 分有向线段AP 所成的比为( )A .43 B .34C .43-D .34-5.已知a ),2,1(=b )2,3(-=,若ka+b 与a -3b 共线,则k 的值为( )A .31B .31-C .-3D .36.函数331)(x x x f -+=有( )A .极小值-2,极大值2B .极小值-2,极大值3C .极小值-1,极大值1D .极小值-1,极大值37.下列命题中,m,n 表示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γ表示三个不同的平面.①若n;m ,//,⊥⊥则ααn m ②若γβγ⊥⊥,a ,则βα//;③若α//,//n a m ,则n m //;④若γαγββα⊥⊥m ,,//,//则m .正确的命题是( )A .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②④8.从a 、b 、c 、d 、e 五人中选1名组长,1名副组长,但a 不能当组长,b 不能当副组长,不同选法总数为( )A .12B .13C .16D .209.已知n n x b x b b x x x x n +++=++++++++ 1032)1()1()1()1(且+++321b b b …57=+n b ,则自然数n 等于( )A .3B .4C .5D .610.已知A 、B 是两个定点,|AB|=4,点P 到A 、B 两点的距离之比为2,则点P 的轨迹是( )A .半径为23的圆 B .半径为2的圆 C .半径为25的圆D .半径为38的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湖南长沙市一中2015届高三月考试卷(四)语 文

湖南长沙市一中2015届高三月考试卷(四)语文高三2012-02-26 15:44长沙市一中2015届高三月考试卷(四)语文本试题卷共7道大题,21道小题,共8页。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彷徨(huáng )坍塌(tān )佣金(yōng )专横跋扈(hâng )B.惩创(chuàng )婆娑(suō )窒息(zhì )剜肉补疮(wān )C.晕车(yùn )驯鸽(xùn )蜕变(tuì )涸辙之鱼(hã )D.蜂窠(kē )胡诌(zhōu )怔住(zhâng )半身不遂(suì )1.C(A.佣yîng 金B.惩创chuāng D.半身不遂suí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在法国,中国图书的翻译、出版和销售近年来已经朝着多样化和深入化方向发展,但中国图书要想真正在法国主流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B.随着二十国集团(G20)峰会的一次次召开,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似乎日益自信,在应对国际大冲突时越来越胸有成竹。
C.在墨西哥,喜爱中国文化、想来中国工作和学习的人越来越多,和世界各地的汉语热一样,在墨西哥,汉语教学此起彼伏。
D.在中国国内,京剧日益远离年轻人,但是在日本,记者观看的几次京剧演出,几乎都是座无虚席,观众非常喜欢,甚至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
2.C(此起彼伏:这里起来,那里落下,形容接连不断地发生。
应改为“方兴未艾”,它的意思是: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形容事物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俄罗斯一枚携带12吨有毒燃料的航天器在前往火星途中发生故障,意外滞留在环绕地球的轨道上。
如果技术人员无法使其进人正确的轨道,它可能在一两个星期后坠落到地球上。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二)语文(含答案)

长沙市一中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二)语文得分:_____________ 本试卷共10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诗词讲究含蓄,以淡为美。
而英美诗歌则比较奔放,以感情激越为胜。
另外,中国诗词多以歌颂为主,而英美现代诗歌多以揭露为主。
中国诗人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永远把自己的情感埋藏于诗词之中,我们只有通过“感悟”才可能感觉出其美,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他几乎没有用一个表达感情的词语,只是把“枯藤”“老树”“昏鸦”简单地排列在一起,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凄凉寂寥的景象,后面两句把几种事物列在一处,却恰如其分地渲染了寂寞、惨淡的气氛,“夕阳西下”更是给整幅画面涂上了一层昏黄的颜色,最后一笔带出“断肠人在天涯”,感觉上前后好像并无直接联系,但感情是连贯的,思路也是连贯的。
一口气读下来,仿佛自己就是诗人所描绘的画中的游子,引起强烈的共鸣。
然而几种事物的并列,虽然没有任何的主观感情,却比再多的语言都要强烈地表达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感情,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
相比之下,英美现代诗歌强调写资本主义社会中畸零人的心理,比较直率地把诗人的所要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直抒胸臆而毫无造作,言尽而意亦尽,回味的空间相对缩小了,但这样比较符合西方人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
(摘编自吕洋《中西方诗歌比较》)材料二①与中国古典诗歌弱化主体的倾向不同,西方诗歌中的主体差不多总是在场的。
以十四行诗为例,主体总是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诗中,站出来讲话。
这样,西方诗歌就形成了与中国诗歌迥然不同的风格。
②诗歌的风格离不开其文化土壤。
在中国,流行的思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观念的形成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有关。
早在新石器时代,农业经济就已经建立起来。
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经济稳定繁荣,因此,人们非常依赖自然环境,对自然世界的任何微妙变化都很敏感,他们渴望与自然亲密接触。
湖南省长沙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大联考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一)语文(答案在最后)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得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不管是要找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还是查明天花板上水印的来由,我们通常都要考察可能的解释。
比如说天花板上的水印,是屋顶漏水了?还是管子漏水了?我们可能会这样推理:“这个水印在厨房天花板上,正好是在浴室的下面,所以很可能是管子漏水。
”现在到楼上去检查一下,如果发现了漏水的管子,那么就可以合理地得出结论,对于水印的最佳解释是管子漏水,当然,也可能屋顶和管子同时漏水。
这个简单而实际的例子展示了科学研究的推理过程:提出各种假说,一个一个地排除,直到得出最佳解释。
地质学的历史为科学研究如何运用这样的推理过程提供了一个清楚的例子。
地球已经有上亿年的历史、大陆在漂移,这些都是非常惊人的发现。
它们被接受的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要求仔细的观察、改良的技术、大量的集体努力以及在很多学科中共享知识。
地质学最近的发展历史就展现了这样的过程。
1912年,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了板块漂移理论来解释这个明显的事实——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看上去好像很吻合。
但是在他之前的理论家,通过观察过去的地图,也推测这些太陆原本是连在一起的。
魏格纳对这一理论的补充是,在两个大陆相对应的边缘,岩石的形成和动植物化石都非常相似。
因为他不能提出一个解释或者模型来说明像板块这样巨大的东西是如何“漂移”的,他的理论遭到了普遍的拒绝,甚至被嘲笑。
虽然他的理论解释了一些观察到的现象,但是并没有被采信,因为它与当时人们所相信的关于大洋和大陆的物理结构方面的观点不一致。
拥有可接受的解释模型是科学断言能被接受的重要标准。
魏格纳的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被美国地质学家哈雷·赫斯复兴。
赫斯提出,最近发现洋中脊在延伸,而大陆居于板块之上,因此板块应是由底层的地慢缓慢运动的“环流”所推动的。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长沙市一中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一)语文本试卷共10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一)①因为儒家政治构想的最高目标是旨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人与人之间伦理认同即是根本和逻辑起点。
这种伦理的内涵,有着更为普遍和更为基础的对天下之“人”的论述。
先秦时期的中国,以最为根本性的孝、仁来建构人与人的认同,来建构自己与“他者”共在的联系,即天下。
②周朝的天下,以宗法制为联结,宗法制的伦理根基是“孝”。
家庭共同体有了孝的概念,孝的延伸就是天下共同体之“仁”。
仁不是与他者的对立,而是与他者的共生共通。
“仁”即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概念,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逻辑上首先要处理与亲人的关系。
只有实现家庭内部的“亲亲”,才能实现向外的“爱人”。
人与家庭共生,通过“仁”的概念转向了人与天下共生。
因此理想的天下就是“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天下大同,是仁孝概念的逻辑必然,也是伦理化天下的根本内涵。
换句话说,天下其实就是人类的伦理共同体,因此在这个共同体之内,就不可能有民族歧视。
③天下为一家,意味着“他者”的取消,即不以政体或民族区分敌我,而是在伦理关系中确证对方的独立性,并与对方共生共在。
天下一家的秩序展现在现实中,就是以伦理关系为核心的礼制。
凡天下之人,皆需仁孝,而仁孝就要服从礼制,服从礼制就要服从天子。
因此,家与天下就在政治秩序层面实现了同构。
随着大一统的实现,天下之内没有了其他的国,国家秩序也就成了天下秩序。
这种伦理化的天下秩序不断将边缘的地域和人民纳入天下中来,荀子说:“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
”④后世的中国人,往往不是以民族或者国家来定义中国,而是以文化或文明定义中国。
正是因为中国概念的文明内涵,才导致中国可以消弭地理边界,逐渐与天下趋同。
⑤这种伦理的、文化的天下观念在宋朝受到了某种程度的挑战。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一)化学答案

长沙市一中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一)化学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BAABCCDDCDCACC1.B 【解析】B .25P O 吸水后的产物有毒,不能用作食品干燥剂。
2.A 【解析】A .乙醚的结构简式为3223CH CH OCH CH 。
4.B 【解析】B .用水吸收会产生NO 。
6.C 【解析】C .电解苛性钠溶液制高铁酸盐的阳极反应:242 Fe 6e 8OH FeO 4H O ----+=+。
11.C 【解析】具有催化活性的是Ni ,图②中没有Ni 原子,则催化活性:①>②,故A 正确;镍酸镧电催化剂立方晶胞中含有1个Ni ,11234⨯=个O ,1818⨯=个La ,镍酸镧晶体的化学式为3LaNiO ,故B 正确;由晶胞结构可知,La 在晶胞的体心,O 在晶胞的棱心,则La 周围紧邻的O 有12个,故C 错误;由晶胞结构可知,La 和Ni 的最短距离为体对角线的一半,为32a ,故D 正确。
14.C 【解析】恒温恒容条件下,气体的压强之比等于气体物质的量之比,故起始时实验②与实验③的压强相等,实验①的压强是实验②与实验③的3倍,则曲线Ⅰ对应实验①,且3m p =,故A 正确;实验①与实验②的温度相等,根据等效平衡可知,实验①与实验②最终会达到相同的平衡状态,故曲线Ⅱ对应实验②,则曲线Ⅲ对应实验③,实验②与实验③充入的Z 一样多,实验③比实验②达到平衡所用的时间长,则Z 的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随反应的进行,实验③温度降低,反应速率减慢,故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故B 正确;根据pV nRT =,c 、d 两点的压强相同,V 相同,由于反应吸热,c 点的温度比d 点低,则c 点的气体物质的量更多,故气体的总物质的量:c d n n >,故C 错误;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越低,平衡常数越大,故b 点平衡常数小于c 点,故D 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08届高三月考(四)语文试题命题:长沙市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时光流逝,岁月不言,生命一天天在书香的濡.(yú)染中,会变得愈加醇.(chún)厚耐品。
B.水面上金波灿烂,山的倒.(dào)影,树的倒影,随着微微的波涛在水里荡漾。
鱼儿不时地蹿.(cuān)出水面,掠起一片片细密的水花。
C.关注现实生活,弘.(hóng)扬真善美,鞭挞.(dá)假恶丑,是我们作为文化人的责任。
D.屈原因朝中.( lǐng)臣小人的谗馅.(chǎn)而遭到楚怀王的疏远。
B。
(A“濡”读rú;C.“挞”读tà;D.“佞”读nǐng)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倍受关注的北沪高速铁路,终于通过了其开工前的最后一项关键审批,将进入实质性的推进阶段。
B.在一系列与兴奋剂相关的丑闻中,尽管造事者最终都被国际或者国内体育组织处以禁赛一类的处罚,但当事人可有哪一个认罚和道歉的?C.注视着那面永不退色的军旗,应邀参加仪式的退役老兵无不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D.在资源日益短缺、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人口压力逐渐凸现的形势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团结和谐的社会建设摆在了突出的位置上。
D。
(A“倍受”应为“备受”。
B.“造事者”应为“肇事者”。
C.“退色”应为“褪色”)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在发展是硬道理之类的似乎的叙述中,新的思想就这样奔流前行。
②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你亲口去尝一尝。
③这个社会对个人经历的看重,使得许多年轻人为了获得更好的职业前途,不惜利用毕业后的几年时间在外,以获得足够的经历充当竞争资本。
④我们真挚的感情,纯洁的眼泪,对他们而言,是一种廉价的感动。
A浅显易懂除了游学竟 B.显而易见除非游历却C.浅显易懂除非游历竟D.显而易见除了游学却C。
(显而易见:(事情、道理)非常明显,很容易看清楚。
用于①句中修饰限制不当。
②除了:有“除开……不算”的意思,表示排除。
在此句中不合语境。
除非:是“只有”的意思,表示唯一的条件。
游学:旧时指离开本乡到外地或外国求学。
用于③句中不合语境。
竟:副词,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用在④句中比“却”语意更强烈。
)4.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展览会展出的珍贵的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文物,再现了真实的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波澜壮阔的历程。
B.运动员的高超技能可以通过日常的刻苦训练获得,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却要通过临场的无数竞技才能练就出来。
C.不加选择地读书,这种现象在青年中普遍存在,现在是帮助他们解决怎样读书的方法的问题的时候了。
D.今天上午,奥运志愿“微笑圈”少年版发布仪式暨首都庆祝中国少年先锋队成立58周年活动,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南侧广场举行。
D。
(A句,①语序不当,“大量的”应当移到“珍贵”一词之前。
②修饰不当,“真实”移置“再现”的前面。
B句,语序不当,应为“无数的临场竞技”;成分赘余,删去“出来”。
C句,句式杂糅,去掉“的方法”或“怎样”。
)5.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读书,是智慧的行为。
②从春花读到秋月,从夜雪初霁读到朝墩甫上。
③在起起伏伏中,或悟人生至理,或叹人生苍凉,都不失为人生之快事。
④在春秋默默交替里,在岁月寂然运行中,心灵因书,时而大恸,时而微喜,时而寒霜彻骨,时而微风拂面,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⑤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好的习惯。
A.①③②④⑤B.⑤①②③④C.②④③⑤①D.①⑤②④③D。
(“读书”是全段的中心话题。
①、⑤句是一种因果关系,因为读书是一种智慧的行为,所以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好的习惯。
故先①后⑤;②、④句阐述第⑤句,从读书的内容谈到读书的感受,故先②后④。
第③句“都不失为人生之快事”总结全段。
)二、现代文(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12分)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6~9小题。
①诗人和其他艺术家的本领都见得到,说得出。
一般人把见得到的叫做“实质”或“内容”,把说出来的叫做“形式”。
换句话说,实质是一语言所表现的情感和思想,形式是情感和思想借以流露的语言组织。
艺术的功能据说是赋予形式于内容。
依这样看,实质在先,形式在后,情感思想在内,语言在外。
我们心里先有一种已经成就的情感和思想(实质),本没有语言而后再用语言把翻译出来,使它具有形式。
这种翻译活动通常叫做“表现”,所谓表现就是把在内的“现”出“表”面来,成为形状可以使人看见。
被表现者是情感思想,是实质,表现者是语言,是形式,这是流行语言习惯对于“表现”的定义。
它对于情感思想和语言指出三种关系:②美学家克罗齐把流行语言所指的“表现”叫做“外达”,近于托尔斯泰、阿伯克龙比和理查兹诸人所说的“传达”。
依他看,就艺术本身的完成说,传达并非绝对必要,必要的是在心里直觉到一个情感饱和的意象。
情感与意象猝然相遇而欣合无间,这种遇合就是直觉,就是表现,就是艺术。
创造如此,欣赏也是如此。
所以“表现”变成情感与意象中间的关系。
在心中直觉到一个完整的意象恰在此时能涵蕴一种情感时,情感便已“表现”于意象。
被表现者是情感,表现者是意象。
情感意象未经心灵综合(即直觉)融贯为一体以前,只有零乱浑朴的实质,既经心灵综合融贯为一体,即具有形式。
形式是直觉所产生的。
即直觉成为艺术,实质与形式便不可分开;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即在实质与形式之不可分开。
依这一个看法,表现即直觉,是在一瞬间在心中形成的,内容形式不可分的;内外的分别自不能成立,即先与后,主动与被动的分别也不甚重要了。
至于把心里所直觉成的艺术用符号记载下来,目的是在传达给旁人看,或是留为自己后来看。
这种目的是实用的,而不是艺术的,所以传达与艺术无关,传达出来的也只是“物理的事实”,不能算是艺术。
③此外在康德以来的形式派美学中,“表现”还另有一个偏狭的意义。
形式派美学家通常把艺术分为“表意的”和“形式的”两个成分。
表意的成分是诉诸理解的,可引起联想的,有意义可求的,如图画中的人物和故事以及诗中的意义。
形式的成分是直接诉诸感官的,不假思索一目了然的,如图画的形色分配以及诗中的声音节奏。
“表意的成分”有时被形式派美学家称为“表现”,看成与“美”对立,“美”完全见于形式的成分。
艺术的特质据说是美,所以近代艺术在实施上和理论上都倾向于抹煞“表意的成分”而尽量发展其“形式的成分”。
图画中“后期印象”运动以及诗中“纯诗”运动都是要用形色或声音直接撼动感官,把意义放在其次。
④本文用意不在批评诸家的表现说,而在建设一种自己的理论。
形式派的“表现”意义不但太偏狭,而且与本文的理论没有多大关系,姑且丢开不说。
克罗齐的“表现”说以后还会提到。
为便利说明起见,我们先从批评“表现”的流行意义入手。
(节选自朱光潜的《诗论·论表现》)6.下列不属于第一段横线上应填..的内容的一项是A.因与果的关系B.被动与主动的关系C.内外的关系D.先后的关系A。
(前文内容谈到了思想情感(内容)和语言(形式)的三种关系,这三种关系不包括因与果的关系。
)7.下列表述与“本文用意不在批评诸家的表现说,而在建设一种自己的理论”一句相悖逆的一项是A作者介绍了关于“表现说”的三种不同观点,以此引出自己关于“表现说”的见解。
B.作者对“表现说”的三种理论是全面肯定的,以此来说明自己的见解与他们相同。
C.作者评述关于“表现说”的三种观点,目的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论。
D.作者对三种“表现说”的观点有肯定也有否定,是为了更好的阐述自己“表现说”理论。
Bo(“用意不在批评诸家的表现说”并不是说对诸家的表现说完全肯定和认同,从“形式派的‘表现’意义不但太偏狭”等句子的意思不难看出。
)8.下列表述与第二段内容不符..的一项是A克罗齐认为,表现就是直觉,就是艺术,是情感与意象相遇而欣合无间。
B.克罗齐认为,用语言表现思想情感并不是绝对必要的,必要的是在心里直觉到一个情感饱和的意象。
C.克罗齐认为,情感和意象一经心灵综合融贯为一体,即具有了形式,故内容与形式是不可分的,所以在克罗齐看来,语言和思想情感也是不可分割的。
D.在克罗齐看来,用符号把心里直觉到的艺术记载下来,这个过程是传达的过程,其目的是实用的,与艺术无关。
C。
(C项,克罗齐认为情感和意象一经心灵融合就具有了形式,而用语言符号来传达直觉是实用的过程,与艺术无关,由此可推测,他所说的形式并非语言。
)9.下列根据原文内容所作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形式派美学家看来,一首诗的美,不在于它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而在于它的韵律等形式所带来的美感,这种形式上的美能直接给人的感官带来震撼。
B.根据流行语言习惯给“表现”所下的定义,可以推断,诗人作诗时,是心里先有了思乡之情,然后才会借助于文字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
C.根据克罗齐的观点推断,当一个诗人羁留他乡时,看到天空中大雁飞过,即涌起思乡之情,“雁”这个意象与诗人的思乡之情猝然相遇而欣合无间,这种遇合即是直觉。
D.作者反对形式派美学家和流行的语言习惯对“表现”六词的看法,但认同克罗齐的学说。
D。
(从最后一段看,作者并没有表示认同克罗齐的观点。
)三、文言文阅读(共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请回答10~13题。
(每小题3分,9分)市隐斋记元好问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
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年矣。
家有小斋,号日市隐,往来大夫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
君其以我故为之。
”【译文】我的朋友李生对我说:“我游历长安时,住在娄公家中。
娄公,是一位隐者,住在长安市市区三十年了。
家中有一个小书斋,称为“市隐”,和他交往的大夫、士人,很多替它题诗的,他想要您写一篇记,您一定要因我的缘故写一篇记啊。
”予日:“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
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
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
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
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干没氏①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垄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②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公之所以隐奈何?”【译文】我说:你懂得隐的含义吗?所谓隐,就是与世隔绝之意。
古人隐于农、工、商、医卜、屠钓,以至于赌徒、卖酒人、守关吏、酒家伙计,无处不在,不只(生活)在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才算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