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层色谱分离叶绿素
色素分离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薄层色谱法(TLC)在色素分离中的应用。
2. 熟悉不同色素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以及其在薄层色谱上的分离原理。
3. 观察并分析叶绿体中主要色素的分布情况。
二、实验原理叶绿体中含有多种色素,其中主要的有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等。
这些色素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因此可以通过薄层色谱法进行分离。
在薄层色谱中,固定相为薄层板,流动相为有机溶剂,不同色素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菠菜叶、无水乙醇、层析液(石油醚:丙酮:苯=20:2:1)、硅胶G薄层板、毛细管、培养皿、滴管、显微镜等。
2. 实验仪器:分析天平、研钵、漏斗、烘箱、酒精灯、镊子等。
四、实验步骤1. 提取叶绿体色素:将新鲜菠菜叶洗净,用剪刀剪碎,放入研钵中,加入适量无水乙醇,研磨充分后,静置片刻,取上清液待用。
2. 制备薄层板:将硅胶G薄层板置于烘箱中,预热至100℃左右,取出后均匀涂布一层薄层硅胶G,待其干燥后,放入烘箱中活化30分钟。
3. 点样:用毛细管吸取少量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在薄层板的一端点样,点样时注意不要重叠,点样量不宜过多。
4. 展开色谱:将点样的薄层板放入培养皿中,加入适量层析液,使层析液高度不超过点样线。
待层析液前沿上升至距薄层板顶部1cm左右时,取出薄层板,晾干。
5. 观察与分析:将分离后的薄层板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各色素的Rf值(即移动距离与展开距离的比值),并分析各色素的分布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色素分离结果:经过薄层色谱分离,叶绿体色素主要分为四种,从上至下依次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
2. Rf值分析:根据实验结果,胡萝卜素的Rf值为0.4,叶黄素的Rf值为0.6,叶绿素a的Rf值为0.8,叶绿素b的Rf值为0.9。
3. 结果讨论:实验结果表明,叶绿体中的主要色素在薄层色谱上得到了较好的分离。
这表明不同色素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存在差异,从而实现了分离。
色素的分离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薄层色谱法(TLC)在色素分离中的应用。
2. 探究植物叶片中不同色素的组成及其分离效果。
3. 了解色素的溶解性、极性和吸附性等性质。
二、实验原理植物叶片中含有多种色素,如叶绿素、类胡萝卜素、黄酮类等。
这些色素在植物体内起着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的作用。
由于不同色素的溶解性、极性和吸附性等性质不同,因此可以利用这些性质将它们分离。
本实验采用薄层色谱法进行色素分离。
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快速、简便的分离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使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具有不同的移动速度,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菠菜叶、丙酮、无水乙醇、硅胶G、层析板、毛细管、剪刀、镊子、研钵、漏斗、烧杯、培养皿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紫外灯、天平、电子分析天平等。
四、实验步骤1. 色素提取:将新鲜菠菜叶洗净、晾干,剪成小块,放入研钵中,加入适量丙酮和无水乙醇,研磨至充分溶解,收集滤液。
2. 制备薄层板:将硅胶G与适量丙酮混合,倒入层析板中,使其均匀铺展,晾干。
3. 点样:用毛细管吸取提取液,滴在层析板上,形成直径约2mm的滤液斑。
4. 展开与分离:将层析板放入盛有适量丙酮的烧杯中,使丙酮沿层析板向上移动,待溶剂前沿到达距板顶约1cm处时取出,晾干。
5. 观察与鉴定:将层析板放入紫外灯下观察,根据不同色素在紫外灯下的荧光特性进行鉴定。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色素分离效果:通过实验,成功地将菠菜叶片中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黄酮类等色素分离。
2. 色素鉴定:根据不同色素在紫外灯下的荧光特性,鉴定出以下色素:- 叶绿素:蓝绿色荧光;- 类胡萝卜素:橙黄色荧光;- 黄酮类:黄色荧光。
3. 实验结果分析:- 色素在层析板上的分离效果与各色素的极性、溶解性及吸附性有关。
极性小的色素在流动相中移动速度快,极性大的色素在固定相中移动速度快。
- 丙酮作为流动相,具有较好的溶解性,有利于色素的分离。
薄层色谱法分离鉴定叶绿素

(3) 试比较叶绿素 a、叶绿素b和β-胡萝卜素的极性, 为什么β-胡萝卜素在薄层板上移动最快? 答:极性:叶绿素 b >叶绿素 a >β- 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大,对薄层板的吸附能力 小,所以移动最快。
分层
分去 下部水层
5 mL饱和食盐水 15 mL蒸馏水
分去 下部水层Βιβλιοθήκη (2)提取液的进一步提纯:
粗提纯的 提取液 离心管 用保鲜膜 盖住管口 1000 rad/min转速 离心10 min 取其上层清 液避光保存
较纯的色素 提取液
转入25 mL 容量瓶中
用石油醚 定容
0.5 cm 比色皿
测量其在662 nm、 644 nm的吸光值
晾干
(3) 展开:
液面不能 超 过点样线 点好样的 硅胶玻片 层析缸 要尽可能多地分 离叶片各种色素 盖好盖子 进行上行层析
待展开剂上升到终点线 附近时(约20~30 min) 取出并在通风橱内晾干
(4) 鉴定:
观察各斑点的颜色 计算比移值Rf
Rf =
样品中某组分移动离开原点的距离 展开剂前沿距原点中心的距离
2.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
称取1 g预处理过的大 叶黄杨叶片 剪细碎 量取30 mL提取剂(95%乙醇) 置于研钵
边加入提取剂 边快速 研磨叶片
通风橱中
用不锈钢网 得到提取液 滤去残渣
研磨约10 min
(1)提取液的粗提纯:
分液漏斗 15 mL石油醚 上步的提取液 静置30s 5 mL饱和食盐水 15 mL蒸馏水 得到 提取液 转入棕色瓶 中保存
122.6 参考答案
(1) 绿色植物叶片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提取液可能 含有哪些化合物? 答:色素主要成分有脂溶性和水溶性色素,脂溶性 色素主要为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水溶性色素主要为花 色甙类,又称花青素。提取液可能含脂溶性色素。
薄层层析及绿色叶色素提取

薄层层析及绿色叶色素提取1.什么叫薄层层析法?原理是什么啊?薄层层析又叫薄层色谱,是色谱法中的一种,是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一种很重要的实验技术,属固-液吸附色谱,它兼备了柱色谱和纸色谱的优点,一方面适用于少量样品(几到几微克,甚至0.01微克)的分离;另一方面在制作薄层板时,把吸附层加厚加大,因此,又可用来精制样品,此法特别适用于挥发性较小或较高温度易发生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质。
此外,薄层色谱法还可用来跟踪有机反应及进行柱色谱之前的一种"预试"。
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常用TLC表示,又称薄层层析,属于固-液吸附色谱。
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微量、快速而简单的色谱法,它兼备了柱色谱和纸色谱的优点。
一方面适用于小量样品(几到几十微克,甚至0.01μg)的分离;另一方面若在制作薄层板时,把吸附层加厚,将样品点成一条线,则可分离多达500mg的样品。
因此又可用来精制样品。
故此法特别适用于挥发性较小或在较高温度易发生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物资。
此外,在进行化学反应时,常利用薄层色谱观察原料斑点的逐步消失来判断反应是否完成。
薄层色谱是在被洗涤干净的玻板(7×3cm左右)上均匀的涂一层吸附剂或支持剂,带干燥、活化后将样品溶液用管口平整的毛细管滴加于离薄层板一端约1cm处的起点线上,凉干或吹干后置薄层板于盛有展开剂的展开槽内,浸入深度为0.5cm。
待展开剂前沿离顶端约1cm附近时,将色谱板取出,干燥后喷以显色剂,或在紫外灯下显色。
薄层层析,又名薄层色谱.是色谱法的一种类型.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混合物各组分在某一物质中的吸附或者溶解性能(即分配)的不同,或者其他亲和作用性能的差异,使混合物的溶液各种物质,进行反复的吸附或者分配等作用,从而将各种组分分开.流动的混合物溶液称为流动相;固定的物质称为固定相.薄层层析法的固定相是涂在玻璃板上的硅胶或者氧化铝.2、薄层层析取三块显微载玻片,用硅胶G加0.5%羧甲基纤维素调制后制板,晾干后在110?活化1h。
叶绿素和叶黄素的分离原理

叶绿素和叶黄素的分离原理叶绿素和叶黄素是植物中两种重要的色素分子,它们在光合作用中起着关键作用。
叶绿素是绿色素分子,吸收蓝光和红光的能量,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用于光合作用的反应。
而叶黄素则是黄色素,主要起到护色作用,吸收紫外光,保护植物免受光损伤。
叶绿素和叶黄素的分离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以下将介绍其中几种常用的分离原理。
1. 薄层色谱法(TLC):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色谱分离技术,通过涂覆在薄层板上的吸附剂(如硅胶或薄层板)对样品进行分离。
当样品溶液在薄层板上上升时,叶绿素和叶黄素根据它们与吸附剂的亲和力不同而分离开来。
之后,使用可见光或紫外线照射薄层板,叶绿素和叶黄素会显示出不同的色斑,可以通过对色斑的形状、颜色和强度进行观察和比较,确定叶绿素和叶黄素的分离情况。
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基于溶液相交换和分配机理的色谱技术,常用于生物化学、生物技术和药学等领域。
在HPLC中,样品通过一个液相柱,柱内填充有吸附剂,并通过流动相的推动进入柱内。
由于叶绿素和叶黄素在化学结构上的差异,它们与柱内吸附剂的相亲性也不同,从而在柱内分离。
通过检测流出柱的物质浓度或荧光信号,可以获得叶绿素和叶黄素的峰值,进而确定它们的分离情况。
3. 柱层析法:柱层析法是一种常用的物质分离技术,通过利用样品的化学特性与填充在柱内的固定相的相亲性差异,将物质分离开来。
对于叶绿素和叶黄素的分离,可以将柱内填充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吸附剂,如高分子凝胶、海胆骨架和金属螯合剂等,这些吸附剂具有不同的结构、吸附性质和选择性,可将叶绿素和叶黄素分离开来。
柱层析法分离后的物质可以通过一系列分离和检测手段,如色谱检测、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检测等,确定分离的效果。
4. 溶剂萃取法:溶剂萃取法是一种基于物质溶解性差异的分离方法,通过将样品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利用叶绿素和叶黄素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来分离两种色素。
溶剂萃取法通常需要选用不同极性和亲溶剂性质的溶剂,如乙酸乙酯、乙醇和正己烷等,以提高叶绿素和叶黄素的溶解度不同。
薄层色谱分离叶绿素

一实验目的1.掌握提取叶绿素的方法;2.了解薄层层析的原理,掌握薄层层析的一般操作和定性鉴定方法二实验原理1.叶绿素提取高等植物体内的叶绿体色素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两类,主要包括叶绿素a(C55H72O5N4Mg)、叶绿素b(C55H70O6N4Mg)、β—胡萝卜素(C40H56)和叶黄素(C40H56O2)等4种。
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为吡咯衍生物与金属镁的配合物,胡萝卜素是一种橙色天然色素,属于四萜类,为一长链共轭多烯,有α、β、γ三种异构体,其中,β异构体含量最多。
叶黄素为一种黄色色素,与叶绿素同存在于植物体中,是胡萝卜素的羟基衍生物,较易溶于乙醇,在乙醚中溶解度较小。
根据它们的化学特性,可将它们从植物叶片中提取出来,并通过萃取、沉淀和色谱方法将它们分离开来。
2.薄层色谱薄层层析是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微量物质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实验技术,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而快速的特点。
它是将固定相支持物均匀地铺在玻片上制成薄层板,将样品溶液点加在起点处,置于层析容器中用合适的溶剂展开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用此法分离时几乎不受温度的影响,可采用腐蚀性显色剂,而且可在高温下显色,特别适用于挥发性小或在较高温度下易发生反应的物质,同时也常用来跟踪有机反应或监测有机反应完成的程度。
薄层层析的器材选择:(1)基板:玻璃、塑料、金属箔,常用玻璃板。
2)吸附剂:吸附剂要有合适的吸附力,并且必须与展开剂和被吸附物质均不起化学反应。
可用作吸附剂的物质很多,常用的有硅胶和氧化铝,由于吸附性好,适用于各类化合物的分离,应用最广。
选择吸附剂时主要根据样品的溶解度、酸碱性及极性。
氧化铝一般是微碱性吸附剂,适用于碱性物质及中性物质的分离;而硅胶是微酸性吸附剂,适用于酸性物质及中性物质的分离。
以下简单介绍吸附剂的几个基本参数。
种类:常用:氧化铝(强极性)、硅胶(中强极性)不常用:硅藻土、纤维素、糖类、活性碳符号:H——无任何添加剂;G——加有锻石膏(Gypsum,CaSO4·1/2 H2O)粘合剂;F——加有荧光素(Fluorescein)CMC——加有羧甲基纤维素钠(Carboxymethyl cellulose)例:硅胶GF254表示硅胶中既加有煅石膏粘合剂,也加有荧光素,可以在波长254nm的紫外光下激发出荧光粒度:目:1cm2内的筛孔数,数目越大,颗粒越小。
薄层色谱法分离鉴定叶绿素实验报告

薄层色谱法分离鉴定叶绿素实验报告院(系)生物与化学工程系年级专业姓名学号课程名称专业基础实验实验日期2011年月实验地点报导老师一、实验目的1.通过白菜叶中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柱色谱分离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了解薄层层析色谱分离鉴别物质的原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植物叶片中的叶绿体色素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两类,主要包括叶绿素a、叶绿素b、β-胡萝卜素及去镁叶绿素等四种。
叶绿体色素是脂溶性色素,植物叶绿体色素通常可用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提取。
在波长662 nm、644 nm测定吸光值。
可根据下列公式计算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
叶绿素a的含量(mg·g-l)=[12.7A622-2.69A644]×2V/1000m (1)叶绿素b的含量(mg·g-l)=[22.7A622-4.68A644]×2V/1000m (2)通过薄层色谱(TLC)对叶绿体色素提取液进一步分离,可分离叶绿素a、叶绿素b、β-胡萝卜素及去镁叶绿素,经多次制备可得少量叶绿素纯品,并进行光谱表征。
三、仪器和药品仪器:离心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层析缸,硅胶G薄层板,容量瓶,毛细管,分液漏斗,研钵,其它常用玻璃仪器。
试剂:石油醚(60~90℃),乙醇,乙醚,丙酮,脱脂棉,饱和NaCl溶液,蒸馏水,无水Na2SO4。
材料:白菜叶。
四、实验步骤1、绿素的提取在研钵中放入几片(4g)白菜菜叶,剪成碎块,放在研钵中加人6mL丙酮,适当研磨,将绿色溶液沿着玻璃棒倒入小烧杯中,再用丙酮重复上述操作二次,每次6mL将提取液用脱脂棉过滤,滤液转移至分液漏斗中,加人10mL石油醚和10mL饱和NaCl溶液(防止生成乳浊液)除去水溶性物质,分去H2O层,再用20mL 蒸馏水洗涤两次。
将有机层转入干燥的小锥形瓶中,加4g入无水Na2SO4干燥。
2、分光光度法测叶绿素的含量将叶绿素提取液放入离心试管中,盖好盖子,在3200r/min的转速下离心10min,取上清液转入50mL容量瓶中用石油醚定容,以石油醚为参比溶液,用0.5cm的比色皿测量其在波长644nm,662nm的吸光度并计算叶绿素的含量。
叶绿素的提取

叶绿素的提取与分离方法:1 纸层析法2 薄层色谱法3柱色谱法综合各方因素,经济,简便操作,易于获取等方面,考虑到实验无需过于精确,故此处采用第一种方法,以下是其详细说明:提取: (1) 取菠菜或其他植物新鲜叶片4-5片(2g左右),洗净,擦干,去掉中脉剪碎,放入研。
(2) 研钵中加入少量石英砂及碳酸钙粉,加2-3ml 95%乙醇,研磨至糊状,再加10-15ml 95%乙醇,离心35min,提取上清液过滤于三角瓶中,残渣用10ml 95%乙醇冲洗,一同过滤于三角瓶中。
(3) 如无新鲜叶片,也可用事先制好的叶干粉提取。
取新鲜叶片(以菠菜叶最好),先用105℃杀青,再在80℃下烘干,研成粉末,密闭储存。
用时称叶粉2g放入小烧杯中,加95%乙醇20-30ml 浸提,并随时搅动。
待乙醇呈深绿色时,滤出浸提液备用。
分离: (1) 取圆形定性滤纸一张(直径11cm),将其剪成滤纸条(9cm×3cm),用滴管吸取乙醇叶绿体色素提取液,沿纸条的长度方向涂在纸条的一边(距边约1cm),使色素扩散的宽度限制在0.5cm以内,风干后,再重复操作数次。
(2) 在层析缸中加入适量的推动剂,将滤纸条带有色素的一端插入层析缸中,使滤纸条下端浸入推动剂中。
迅速盖好层析缸盖。
此时,推动剂借毛细管引力顺滤纸条向上扩散,并把叶绿体色素向上推动,不久即可看到各种色素的条带。
(3) 当推动剂前沿接近滤纸边缘时,取出滤纸,风干,即可看到分离的各种色素:叶绿素a为蓝绿色,叶绿素b为黄绿色,叶黄素为鲜黄色,胡萝卜素为橙黄色。
用铅笔标出各种色素的位置和名称。
各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快,反之则慢。
最快:胡萝卜素次之:叶黄素次之:叶绿素A 最慢:叶绿素B 最宽的是叶绿素A 最窄的是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和叶绿素B最远叶绿素A和叶绿素B最近另外,绿叶中的色素中叶绿素含量约占3/4 类胡萝卜素含量约占1/4 光照中,红光有利于淀粉合成,蓝紫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以下是实验改进方面要求:1 实验材料的改进:应根据不同地区不用气候选用不同叶片,但切记一点不用含蜡质叶片2:提取液的改进:丙酮易挥发且有毒,可选用无水乙醇替代3:层析液改进:一般教材给出两种配方:93号汽油或者20份石油醚+2份丙酮+1份苯,经研究发现以下四种方法较好:1:CCI4+少许NASO42: 95%酒精3:9份95%酒精+1份苯4: 20份汽油+2份丙酮+2份石油醚+1份苯此处有一疑问:研磨时加碳酸钙是为了保护叶绿素不分解即叶绿素分子骨架中镁离子不被有机酸给置换出来,此处为何又要除镁离子呢?诸位可好生想下!除叶绿素中镁离子的方法1:选取黄色的叶子,此类树叶缺镁离子,因为镁离子可从老叶自由移动至新叶,故老叶无,即无须耗费精力去除了2:加酸,使所捣碎研磨液中含镁络合物吡啶环中镁离子被氢离子取代,3:加醋酸铜,铜离子取代镁离子,同上方法3:叶子未捣碎前浸入硫酸铜溶液使其染为绿色,铜代叶绿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提取叶绿素的方法;
2.了解薄层层析的原理,掌握薄层层析的一般操作和定性鉴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1.叶绿素提取
高等植物体内的叶绿体色素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两类,主要包括叶绿素a
(C55H72O5N4Mg)、叶绿素b(C55H70O6N4Mg)、β—胡萝卜素(C40H56)和叶黄素
(C40H56O2)等4种。
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为吡咯衍生物与金属镁的配合物,胡萝卜素是一种橙色天然色素,属于四萜类,为一长链共轭多烯,有α、β、γ三种异构体,其中,β异构体含量最多。
叶黄素为一种黄色色素,与叶绿素同存在于植物体中,是胡萝卜素的羟基衍生物,较易溶于乙醇,在乙醚中溶解度较小。
根据它们的化学特性,可将它们从植物叶片中提取出来,并通过萃取、沉淀和色谱方法将它们分离开来。
2.薄层色谱
薄层层析是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微量物质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实验技术,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而快速的特点。
它是将固定相支持物均匀地铺在玻片上制成薄层板,将样品溶液点加在起点处,置于层析容器中用合适的溶剂展开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用此法分离时几乎不受温度的影响,可采用腐蚀性显色剂,而且可在高温下显色,特别适用于挥发性小或在较高温度下易发生反应的物质,同时也常用来跟踪有机反应或监测有机反应完成的程度。
薄层层析的器材选择:
(1)基板:玻璃、塑料、金属箔,常用玻璃板。
2)吸附剂:
吸附剂要有合适的吸附力,并且必须与展开剂和被吸附物质均不起化学反应。
可用作吸附剂的物质很多,常用的有硅胶和氧化铝,由于吸附性好,适用于各类化合物的分离,应用最广。
选择吸附剂时主要根据样品的溶解度、酸碱性及极性。
氧化铝一般是微碱性吸附剂,适用于碱性物质及中性物质的分离;而硅胶是微酸性吸附剂,适用于酸性物质及中性物质的分离。
以下简单介绍吸附剂的几个基本参数。
种类:常用:氧化铝(强极性)、硅胶(中强极性)
不常用:硅藻土、纤维素、糖类、活性碳
符号:H——无任何添加剂;G——加有锻石膏(Gypsum,CaSO4·1/2 H2O)粘合剂;
F——加有荧光素(Fluorescein)
CMC——加有羧甲基纤维素钠(Carboxymethyl cellulose)
例:硅胶GF254表示硅胶中既加有煅石膏粘合剂,也加有荧光素,可以在波长254nm的紫外光下激发出荧光
粒度:目:1cm2内的筛孔数,数目越大,颗粒越小。
薄层所用吸附剂颗粒较细,氧化铝为200目,硅胶为100~150目。
μ:颗粒的平均直径,以微米表示。
例如:40μ的颗粒与100目相当。
活性:
吸附剂按其含水量的多少各分为五个等级:I级含水量最少,活性最高;V级含水量最多,活性最低;但并不是活性越高分离效果越好,选用哪种活性级别的吸附剂,要用实验的方法来确定。
酸碱性:
市售氧化铝有酸性(用以分离酸性化合物)、中性、碱性(用以分离生物碱等碱性化合物),其蒸馏水洗出液的pH值分别为4、7.5、9—10;其中以中性氧化铝应用最广,可用来分离各种化合物,特别是那些对酸、碱敏感的化合物。
硅胶没有酸碱性之分。
(3)展开剂
在样品组分-吸附剂-展开剂三个因素中。
对一确定组分,样品的结构和性质可看作是一不变因素,吸附剂和展开剂是可变因素。
而吸附剂的种类有限,因此选择合适的展开剂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展开剂的选择有以下要求:
(a)对待测组分有很好的溶解度。
(b)能使待测组分与杂质分开,与基线分离。
(c)使展开后的组分斑点圆而集中,不应有拖尾现象。
(d)使待测组分的Rf值最好在0.4~0.5,如样品中待测组分较多,Rf值则可在0.25~0.75范圈内,组分间的Rf值最好相差0.1左右。
由于薄层色谱法用途非常广泛,国内外均有现成的铺有吸附剂的薄层板出售。
一般实验室中也可自己制备。
(e)不与组分发生化学反应,或在某些吸附剂存在下发生聚合。
(f)具有适中的沸点和较低的粘滞度。
展开剂的极性是指与样品组分相互作用时。
展开剂分子与吸附剂分子的色散作用、偶极作用、氢键作用及介电作用的总和。
展开剂要根据样品的极性及溶解度,吸附剂活性等因素进行选择,总的原则是展开剂的极性能使组分的Rf值在0.5左右。
常用溶剂极性次序是:石油醚<环己烷<苯<乙醚<氯仿<乙酸丁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
如一种溶剂不能充分展开,可选用二元或多元溶剂系统。
4.展开槽与展开:
薄层的展开在密闭的容器即展开槽或称为层析缸中进行。
展开:
合适的展开剂用量为浸及下端硅胶,但不浸及样点;点样端向下,每次只展开一块,放在正中,以免爬斜(进而展开倾斜)。
5.显色:
如果化合物本身有颜色,就可直接观察它的斑点。
如果本身无色,可先在紫外灯光下观察有无荧光斑点(有苯环的物质都有),用铅笔在薄层板上划出斑点的位置;对于在紫外灯光下不显色的,可放在含少量碘蒸气的容器中显色来检查色点(因为许多化合物都能和碘成黄棕色斑点),显色后,立即用铅笔标出斑点的位置。
常用
普适性显色剂:浓硫酸、碘蒸气、荧光素,专用显色剂:茚三酮、三氯化铁溶液等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
仪器:半微量玻璃仪器一箱,小烧杯,层析缸(槽),载玻片(100mm×25mm)干燥器,电吹风,毛细管,移液管,研钵,布氏漏斗,抽滤装置。
试剂:硅胶,1%CMC,石油醚(60~90℃),乙醇,丙酮,乙醚,饱和NaCl溶液,无水Na2SO4
四、实验步骤
1.制板:
将硅胶加1%CMC,调成桨状(硅胶:CMC=1:3~4)(在平铺玻璃板上能晃动但不能流动),将其涂在载玻片上(100mm×25mm)),为使其坦平,可将载玻片用手端平晃动,至平坦为止,放在干净平坦的台面上,晾干之后放入105℃烘箱活化1小时,取出放入干燥器内待用。
2、叶绿素的提取
在研钵中放入几片(约5g)菠菜叶(新鲜的或冷冻的都可以.如果是冷冻的,解冻后包在纸中轻压吸左水分)。
加人10mL2:1石油醚和乙醇混合液,适当研磨。
将提取液用滴管转移至分液漏斗中,加人10 mL饱和NaCl溶液(防止生成乳浊液)除去水溶性物质,分去H2O层,再用蒸馏水洗涤两次。
将有机层转入干燥的小锥形瓶中,加2g入无水Na2SO4干燥。
干燥后的液体倾至另—锥形瓶中(如溶液颜色太浅,可在通风柜中适当蒸发浓缩)。
3、点样
用一根内径1mm的毛细管,吸取适量提取液,轻轻地点在距薄板一端1.5cm处,平行点两点,两点相距1cm左右。
若一次点样不够,可待样品溶剂挥发后.再在原处点第二次,但点样斑点直径不得越过2mm。
4、展开
先在层析缸中放入展开剂[石油醚(60~90℃)-丙酮—乙醚(体积比为3:1:1)],加盖使缸内蒸气饱10min,再将薄层板斜靠于层析缸内壁。
点样端接触展开剂但样点不能浸没于展开剂中,密闭层祈缸。
待展开剂上升到距薄层板另一端约1crm时,取出平放,用铅笔或小针划前沿线位置,晾干或用电吹风吹干薄层。
五、实验注意事项
1.制板时用注意使板上硅胶厚度尽量一致。
2.植物叶片不要研成糊状,否则会给分离造成困难
六.实验思考题
1.做薄层色谱法实验时,为什么展开剂不可浸过样品点?
根据原理,色谱法需要溶剂与固定相的相对流动,才能够通过不同组分“溶解、吸附平衡”的不同,使它们随溶剂的迁移速率不同(极性小溶解好的迁移快,极性大易于吸附的迁移慢),从而达成分离。
具体到TLC而言,溶剂靠硅胶板“虹吸作用”从溶剂液面起向上流动。
这也就是说,被溶剂
泡着的那部分板子上,溶剂实际上是同板子相对静止的,没有相对流动也就自然无法达到分离。
2.为什么薄层色谱检时出现一条线而不是一个亮点?
出现像你所说的这种情况的原因比较复杂,但不外两点:
(1)点样的样品纯化度不够,所含的杂质太多。
(2)所用的色谱系统(展开剂、吸附剂等)不适用,分离效果很差。
3.展开时,若层析筒盖不严密,对薄层分离有无影响?为什么?
答:将试样点在薄层板上,在流动相中展开时,应在饱和的溶剂蒸汽中进行,否则将会影响各组分的展开分离,使比移值不够一致,而无法进行定性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