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对《叶绿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的改进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教学心得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教学心得1. 引言1.1 实验目的实验目的是通过提取和分离绿叶中的色素,掌握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方法,了解色素的成分及性质。
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不同种类的色素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进一步理解色素在溶剂中的分配规律。
还可以了解不同色素在色谱柱上的移动速度,从而掌握色素在色谱分析中的应用和意义。
通过本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色素提取与分离原理的理解,提高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1.2 实验原理绿叶中的色素主要是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等,这些色素在光合作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提取和分离绿叶中的色素,以便进一步研究其结构和功能。
提取色素的方法一般是利用有机溶剂如乙醇或丙酮将色素从叶片中溶解出来。
而色素的分离则常常使用色谱技术,如薄层色谱或柱层析,通过色素在不同溶剂中的分配系数来实现不同色素的分离。
叶绿素是绿叶中最主要的色素,它主要吸收光的能量用于光合作用。
类胡萝卜素则能够吸收其他波长的光,起到补充光合色素的作用。
花青素则在花朵或果实中起到色素的作用。
2. 正文2.1 实验步骤1. 制备植物材料:首先要准备好新鲜的绿叶样品,将其洗净并剪碎成小片状。
2. 研磨破碎:将绿叶组织放入研钵中,加入适量的乙醇,并用研钵和搅拌棒进行研磨破碎,使细胞内色素得以释放。
3. 过滤提取:将研磨好的绿叶组织用滤纸过滤,收集滤液于锥形瓶中,待分离。
4. 萃取和分离:将滤液转移至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的正己烷,摇匀后放置一段时间使两相分离,然后分离出上层的正己烷层。
5. 蒽醌试剂检测:取一部分正己烷层,加入蒽醌试剂进行反应,并观察颜色的变化,判断是否提取到绿叶中的色素。
6. 蒸发干燥:将正己烷层转移到蒸发皿中,用蒸发皿放置在水浴上,使其蒸发干燥。
7. 结晶析出:待正己烷蒸发完全后,观察是否有颜色沉淀物析出,经过结晶后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质谱分析。
以上就是绿叶中色素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步骤,通过这些步骤可以得到绿叶中的色素,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完善和改进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完善和改进【摘要】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一直是植物生物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现有的实验方法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提取效率低、分离技术不够精确等。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改进和完善这些实验方法。
在我们提出了提取色素的方法改进、色素分离技术的完善、实验条件和参数的优化等内容。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在我们强调了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对于植物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改进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
【关键词】绿叶色素、提取、分离、实验、改进、局限性、目的、意义、方法、技术、条件、参数、结果、分析、建议、结论、展望。
1. 引言1.1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重要性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是植物生物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绿叶中的色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关键物质,其中的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主要色素,可吸收太阳光能量并将其转化为化学能。
除叶绿素外,绿叶中还含有类胡萝卜素等多种色素,这些色素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植物生理学和光合作用的机制。
通过对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可以分析研究不同植物组织中色素的含量和种类,以及它们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这对于研究植物的抗逆性、光合效率以及对环境因素的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进和完善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优化实验条件和改进技术手段,可以提高色素提取和分离的效率和准确性,进一步推动绿叶色素研究的发展。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色素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机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支持。
1.2 现有实验方法的局限性1. 提取效率不高:目前一些常用的提取方法如浸泡法、挤压法等提取色素的效率较低,无法完全提取绿叶中的全部色素成分,导致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影响。
谈对《叶绿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的改进

谈对《叶绿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的改进摘要:从教材原实验及不足,到其他生物教师对实验的创新改进以及对实验改进的体会,总结出实验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为了达到实验目的,教师也要善于学习,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这样才会影响到学生,使学生不拘泥于课本,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关键词:叶绿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色素提取液;层析液;实验改进光合作用是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之一,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叶绿素的提取与分离”是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
通过实验有助于学生掌握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含量,进而加深对光合作用相关内容的理解。
教材对该实验设计了一个比较详细的实验方案,但学生按照教材的要求操作,实验成功率并不高。
如何提高实验成功率,许多生物教师在不断探寻。
于是,在对教材原实验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将实验进行了一些创新改进,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笔者通过学习和实践,也受益匪浅,对实验教学有了更深的体会。
一、教材原实验及不足1.提取绿叶中色素(1)教材介绍:称取5 g绿色的叶片(如菠菜叶片),剪碎,放入研钵中。
向研钵中放入少许二氧化硅和碳酸钙,再加入10 mL无水乙醇,进行迅速、充分的研磨。
将研磨液迅速倒入玻璃漏斗(漏斗基部放一块单层尼龙布)进行过滤,将滤液收集到试管中,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严。
(2)不足之处:①材料的选择受限,只能选择容易研磨的叶片,革质叶等不能用。
②材料用量多、所用药品多、所用仪器多、操作步骤多,所需时间长。
③实验中对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用量不好把握,多了,难以过滤,而且会残留在滤液中,导致滤液杂质多,颜色浅;少了,研磨不充分,色素含量少,实验效果差。
④迅速、充分研磨的程度难把握。
2.滤纸条的制备与画滤液细线(1)教材介绍:将干燥的定性滤纸剪成长和宽略小于试管长和宽的滤纸条,将滤纸条的一端剪去两角,并在距这一端1 cm处用铅笔画一条细的横线。
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沿铅笔线均匀画出一条细线。
“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改进

“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改进作者:李要民叶小林来源:《湖南教育·D版》2017年第12期“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是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一(P97)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实验。
实验的技能要求较高,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实验中使用了无水乙醇、苯、丙酮和石油醚,这些易挥发的有机试剂在操作中若被学生吸入,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
为使该实验操作方法更加简便、效果更加明显,更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课外活动对该实验进行多方面的探索。
实验改进的具体情况如下。
改进一:实验材料多样化动机:本实验课本中所用材料菠菜叶片含水量多,经研磨过滤得到的滤液中色素含量少,有点偏淡,导致纸层析后的色素带其中3条(胡萝卜素、叶绿素a、叶绿素b)颜色鲜艳而叶黄素颜色偏浅。
而且菠菜具有季节性,市场上价格也比较贵。
该实验为单一验证性实验,无可比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所以学生提议从校园内采取各种叶片来做实验进行对比。
改进方法:①减少材料用量;②增加实验材料多样性:绿叶、黄色叶、红色叶等,如桂花叶、女贞叶、冬青叶、樟树叶、红花檵木等;③使用榨汁机保证研磨充分。
实验方法:①将实验材料及所用试剂减量;②学生采集各种实验材料,除取一种绿叶外,每小组还需研究4~5种材料,实验结果共享;③将实验材料榨汁处理。
效果:①减少材料用量后提取色素颜色加深,层析效果明显;②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探究不同种类植物正常生长的叶片所含色素的情况,以及绿色叶与黄色叶、紫色叶中所含色素的情况,从而了解色素与叶片颜色的关系以及与光合作用的关系,这样设计,既保证了实验的丰富多样性,又提高了探究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合作意识,加强团队精神,通过对比找到比较适宜的实验材料;③实验材料榨汁之后再加无水乙醇、碳酸钙,省去二氧化硅,节约药品和研磨时间,同时相当于研磨更充分。
改进二:提取色素简便化动机:色素的提取需经过称量、剪碎、研磨、溶解等步骤,学生往往由于研磨不充分等导致提取液颜色偏浅,色素提取不够。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改进与拓展

參彳?你各2----------------实验教学2020年第10期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改进与拓展重庆市育才中学校(400050)陈静波** 赵红摘要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学内容,改进“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提取方法,引导学生半独立设计“定量测定光合色素含量”的相关拓展实验。
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设计,以达到提高实 验技能,培养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的目的。
关键词光合色素;定量;实验设计;改进与拓展文章编号 1005 -2259(2020)10-0052 -03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要求。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重要概念进而建立生物学观念,教师一方面需要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来为学生的概念形成提供支撑;另一方面,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零散的生物学事实的层面上。
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设计实验,实验设计应该多样化。
”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的要求,本教学设计是在教材原有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 离”的基础上,对提取方法进行改进,并以分光光度分析法为基本手段,围绕“定量测定光合色素含量和吸收光谱的绘制”,结合光合色素相关的重要概念和科学事实,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 案、操作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等,以培养 3456[3]徐志飞.水体中藻类叶绿素a测定方法的优化[J].江苏预防医学,2019,30(5) :580 -581.[4]贾福怀,戴飞,吴贝贝,等.分光光度法测定固体蛋白饮料中蛋白质含量[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8,9(17) :4725 -4728.[5]黎瑞珍,黄在辉,梁如妍,等.分光光度法测定红鱼干中蛋白质含量[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8( 12) :254 - 255.[6]苏宏鑫.高中生物奥赛讲义[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83 -84.影响以及光合色素的吸光范围,培养学生尊重事实 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 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叶绿素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改进

叶绿素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改进“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人教版普通高中老、新版教材均将其列为必做实验之一。
该实验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即为下一步色素的分离准备材料;二是采用纸层析法分离提取液中的各种色素。
但是本实验过程复杂,完全按课本中的实验方法去做, 学生往往因操作不当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如果对实验上的操作做出一些改进创新,应该能提高实验的成功率。
一、叶材料的选取书本上的方法是取绿叶5g剪碎于研钵中, 加少许二氧化硅和碳酸钙, 再加10ml 无水乙醇, 研磨、过滤后即为色素提取液。
采用这种方法, 滤液提取困难, 提取出来的滤液色素含量低, 造成分离的色素带清晰度差。
改进办法是恰当选择质地柔软、深绿色的叶片,如菠菜叶。
除去叶片上较粗大的叶脉和叶柄。
并在实验前做适当干燥处理,可以将其自然风干,如果有条件也可以将叶片放在冰箱中冷冻几小时,这样可以降低叶片含水量,提高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效率。
二、画滤液细线这一步骤书本要求用毛细吸管画线,首先受学校设备所限,不易拉出很细且符合要求的毛细吸管, 就算有毛细吸管,操作时学生很难把握,毛细吸管非常容易断裂,这样划出的线粗细不均匀。
改进方法有三种: 一是可以用用去掉笔芯的自动铅笔代替毛细吸管,每个高中生手头都有这种材料,而且好操作,画出的线又直又均匀;二是采用“印泥”法,用较薄且干净的盖玻片,沾取色素提取液,有另一载玻片将色素提取液划薄,再将盖玻片印在滤纸条上,印出的色素液线又细又齐又匀.比用毛细吸管省时省力;三是可以将制备好的定性滤纸条距底部1cm处折起并轻压,用滴管吸取少量的色素提取液尽量平铺在载玻片上,将折好的的滤纸轻轻蘸在色素提取液上,这样得到的滤液线也是又细又直的。
这步中,滤液线要求画两到三次,并且要求滤液干燥后,学生做实验时很容易在滤液细线未干就重划, 导致滤液细线越划越粗, 不符合要求;滤液细线未彻底干燥就放入层析装置中, 色素带上升缓慢, 色素带分离效果不好。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改进

THANK YOU!
四、实验步骤
1.约5克的菠菜緑叶, 剪碎,放入研钵中。
2.加入少许二氧化硅和碳酸钙, 再加入10mL无水乙醇。
3.迅速研磨
4.将研磨液迅速倒入玻 璃漏斗中进行过滤
5.用毛细吸管在长6cm, 入到层析液 中,用培养皿盖上。
滤液细线
1cm
滤沿用
液铅毛
细笔细
线线吸
。均管
4、 滤液细线不能触及层析液,否则色素溶解 到层析液中,滤纸条上得不到色素带。
六、实验改进及探究
实验改进
1.实验材料的改进 2.画滤液细线的改进 3.色素分离方法的改进
11
1.能否用其他绿色植物的叶片代替菠菜作为实验 材料?
→
——→
韭菜
2.能否用其它方法来划出细、直、均匀的滤液 细线?
3.能否使色素分离的效果更加理想以及实验的 成功率大大提升?
重匀吸
复画取
3-4
出少
次 。
一 条 直
量 滤 液
的,
实验结果(现象):
胡萝卜素
叶黄素 叶绿素a 叶绿素b 层析液
滤液细线
五、注意事项
1、 叶片要新鲜、颜色要深绿,含有较多 的色素。 2、 研磨要迅速、充分。叶绿素不稳定, 易被活细胞内的叶绿素酶水解。充分研 磨使叶绿体完全破裂,提取较多的色素。 3、 滤液细线不仅要求细、直,而且要 求含有较多的色素,所以要求待滤液干 后再画一两次。
绿叶中色素 的提取和分 离实验的改
进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谢飞燕
生物科学
一、温故而知新
细胞基本结构
承
叶绿体的结构作用
上
启
下
光合作用原理及应用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改进和拓展实验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改进和拓展实验摘要: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是高中生物学习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必做实验。
这个实验验证的是光合作用中色素的种类和颜色。
通过对实验的改进和拓展,可以促进我们对于光合作用过程的进一步认知和理解。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改进某种程度上说,生物学科是一门需要依靠实验支撑的学科,生物学中的理论知识还是实践知识,都需要通过实验来实现。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做成功而且效果好,关键在以下环节:①提取出的色素量多、不变性;②画出的滤液细线浓、直、细、匀;③滤液细线不能浸没在层析液中。
笔者在长期的实验教学实践,尝试对教材实验进行了优化,并且在基础上拓展了探究实验。
1实验改进方面的思考与处理1.1改进实验材料的选择与处理方法,制备出高质量的色素提取液1.1.1选材课本中选用的材料是新鲜的绿叶。
但我发现,用菠菜、油菜叶片进行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能取得更好的实验效果。
1.1.2优化绿叶材料研磨方法同学们在实际操作中的一些不足:①称取绿叶剪碎、研磨的时间长,且因缺乏经验会出现研磨不充分、材料大量溢出的情况;色素易发生反应或分解。
②研磨时加入有机溶剂(无水乙醇)10 mL量多造成色素提取液的质量差,影响实验效果。
③各小组进度差异大。
针对以上不足,进行改进:①新鲜绿叶中水分多,干燥处晾干约2 h,用家用榨汁机迅速打碎绿叶组织分成碎屑和汁液两部分。
用大一点塑料勺将碎屑分配至每个研钵中两平勺,倒入汁液1mL,备用。
②向盛有碎屑和汁液研钵中迅速加入少许二氧化硅、碳酸钙和2mL无水乙醇。
③边研磨,边用力按压,从而充分地研磨。
④将研磨好的研磨液倒入放有单层尼龙布的玻璃漏斗中过滤。
将滤液收集到试管中,及时用封口膜将试管口封上。
在进实验室前几分钟,用榨汁机打碎绿叶器官组织,使部分细胞及叶绿体破裂解体,从而使研磨过程中的色素分子与有机溶剂大面积接触,很快溶解在无水乙醇中。
打成的植物叶片组织碎屑小,既方便研磨,也利于与有机溶剂(无水乙醇)充分接触,可获得更多的色素提取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对《叶绿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的改进
摘要:从教材原实验及不足,到其他生物教师对实
验的创新改进以及对实验改进的体会,总结出实验并没有个固定的模式。
为了达到实验目的,教师也要善于学习,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这样才会影响到学生,使学生不拘泥于课本,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关键词:叶绿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色素提取液;层析
液;实验改进
光合作用是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之一,叶绿体
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叶绿素的提取与分离”是必修
《分子与细胞》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
通过实验有助于学
生掌握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含量,进而加深对光合作用相关内容的理解。
教材对该实验设计了一个比较详细的实验方案,但学生按照教材的要求操作,实验成功率并不高。
如何提咼实验成功率,许多生物教师在不断探寻。
于是,在对教材原实验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将实验进行了一些创新改进,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笔者通过学习和实践,也受益匪浅,对实验教学有了更深的体会。
、教材原实验及不足
1)教材介绍:称取 5 g 绿色的叶片(如菠菜叶片)
剪碎,放入研钵中。
向研钵中放入少许二氧化硅和碳酸钙,再加入10 mL 无水乙醇,进行迅速、充分的研磨。
将研磨液
迅速倒入玻璃漏斗(漏斗基部放一块单层尼龙布)进行过滤,
将滤液收集到试管中,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严。
(2)不足之处:①材料的选择受限,只能选择容易研
磨的叶片,革质叶等不能用。
②材料用量多、所用药品多、所用仪器多、操作步骤多,所需时间长。
③实验中对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用量不好把握,多了,难以过滤,而且会残留在滤液中,导致滤液杂质多,颜色浅;少了,研磨不充分,色素含量少,实验效果差。
④迅速、充分研磨的程度难把握。
2.滤纸条的制备与画滤液细线
1)教材介绍:将干燥的定性滤纸剪成长和宽略小于
试管长和宽的滤纸条,将滤纸条的一端剪去两角,并在距这
端 1 cm 处用铅笔画一条细的横线。
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沿铅笔线均匀画出一条细线。
待滤液干后,再画一两次。
2)不足之处:色素带分离效果的好坏与滤液细线划
得是否细、直、齐直接相关。
学生在实际操作时,往往难做到,结果色素带弯弯曲曲,或者滤液细线中色素过少,色素带颜色很淡不易区分。
1)教材介绍:将 3 mL 的层析液倒入试管中,将滤纸
条(有绿滤液细线的一端朝下)轻轻插入层析液中,然后用
棉塞塞紧试管口。
(也可用小烧杯代替试管,用培养皿盖住小烧杯)
2)不足之处:因为试管空间小,操作难度大,容易
使滤纸条接触管壁从而影响实验效果。
用小烧杯尽管空间大,但滤纸条窄,易变软下塌,使滤液细线没入层析液中
、对实验的创新改进
针对教材原实验的不足,许多教师尝试对实验进行了改
进,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1.对提取绿叶中色素的改进由于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
溶剂无水乙醇中,
很多教师的改进是将绿色叶片放入无水乙醇中并水浴加热。
具体操作是:称取 1 g 绿色叶片,剪碎放入试管,加入 2 mL
的无水乙醇,把试管置于沸水中水浴加热2〜3分钟,当试管中的液体呈深绿色时,取出试管,冷却待用。
这样处理弥补了原实验的不足:①取材广泛。
只要是深绿色的叶片,效
果都好。
②节约材料和药品。
原来要 5 g叶片,改进后只要 1 g;原来要10 mL的无水乙醇,改进后只要 2 mL ;改进后不需要二氧化硅和碳酸钙。
③节约时间。
④色素提取液深绿
2.对滤纸条的制备与画滤液细线的改进由于对滤液细线的要求
高,一些教师的改进是用吸水钢
笔代替毛细吸管,用钢笔画线容易掌控;或用盖玻片的一侧作为“印章”,蘸取滤液对齐滤纸条上的铅笔细线垂直按下,待滤液干后,重复两次,此方法省时省力,而且滤液细线易细、直、齐。
另一种改进是改“画线”为“点样” 。
将一干燥的圆形
定性滤纸(直径大于培养皿底)盖在培养皿上,用毛细吸管吸取色素提取液在中央点上2〜3 次,形成圆形色素斑。
取
枚缝衣针,穿一根细棉线,在棉线末端打个结,将针从滤纸的正面穿过色素斑中心。
或在圆形定性滤纸中央用铅笔尖在其中央戳破成一个小孔,用双手把小块滤纸条搓成一个纸捻,把纸捻的一端插入圆形滤纸的中央小孔,纸捻的一端与圆形滤纸平齐,另一端的长度与培养皿底的高度相当,用滴管吸取色素提取液滴在与滤纸平齐的纸捻上,待稍干燥后重复滴2〜3次。
此方法,可以避免滤纸条在伸入试管时被试管壁上残留的层析液影响。
3.对分离绿叶中的色素的改进由于层析液易挥发,有毒,有些老
师建议改层析液为无
水乙醇;也有些老师自己设计层析盒,由于密闭效果好,能有效防止层析液挥发,造成空气污染,影响师生身体健康。
很多教师建议用圆形定性滤纸做色素分离实验。
如上述
点样”后,向培养皿底加入适量的层析液(或无水乙醇)把做好的滤纸扣在培养皿底的上面,棉线的无结一端(或纸捻)浸没在层析液中,再将培养皿盖盖上。
可以观察到滤纸
出现色素同心圆。
三、对实验改进的看法和体会大多教师是从如何得到更明显的实
验现象而对实验进
行改进的。
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尤其是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高中学生实验次数有限,教师应充分利用每一次实验的机会,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在此实验中,我注重了对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和合
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实验前,我与学生一起讨论实验的原理和步骤,以及实验不成功的可能原因,引导学生从中提出可以探究的问题,鼓励学生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如:设置一个空白对照,不画滤液细线,其他条件均相同,比较两者的结果,排除不同色素带是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留下来的颜色;通过设置对照实验探究哪种实验方案更有利于达到最佳的实验效果等等,学生自己选择实验的内容。
由于要在
节课堂完成,学生之间就有了小组与小组间的合作。
在分离色素的实验中,学生设计了如下方案:事先根据
烧杯的高度制备滤纸条,使其长度长出烧杯1 cm,将长出的部分做直角折叠,另一端同制备滤纸条的实验要求划滤液细
线。
在培养皿盖的内面贴上双面胶,将滤纸条折叠部分贴在双面胶上,可以贴数条。
小烧杯中注入适量的层析液,把贴好滤纸条的培养皿盖盖在烧杯上,进行层析。
此方法,可以多个小组一同进行,节约了药品材料,降低了空气污染;对开展探究实验,设置对照实验,都是不错的选择。
可见,实验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为了达到实验目的,
教师也要善于学习,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这样才会影响学生,使学生不拘泥于课本,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周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