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实验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实验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实验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实验总结——教材顺序

《必修1》

一、粗盐的提纯

杂质:难溶性杂质,可溶性杂质离子:Ca2+、Mg2+、SO42-等离子

难溶性杂质去除:溶解过滤(去除难溶性杂质),结晶后得到可溶性固体

顺序:SO4在Ca之前,多去的Ba用Na2CO3除去,Mg顺序随便

即:BaCl2→Na2CO3→NaOH或NaOH的位置随意也行;然后“过滤”,此时溶液中有多余的CO32---和OH-,最后一步加“适量盐酸”,过量也无妨,最后蒸发结晶得到纯净的NaCl

二、蒸馏——液态混合物——不分层——沸点

1、蒸馏水制备

自来水中杂质:沸点低的有机物,沸点高的盐。

【特别】无需温度计,直接加热至沸腾便刚好达水的沸点

过程:蒸馏中,先弃去开始馏分(含有有机杂质),然后收集蒸馏水,最终,沸点高的盐类存留在蒸馏烧瓶中。

蒸馏方式:常压蒸馏、减压蒸馏(压强降低,

物质的熔沸点降低,

避免温度过高使物质发生反应)

加热方式:可根据物质的沸点来选择

水浴(小于

不同的介质,

点:受热均匀,便于控制温度

要求:特稳定性高;沸点相差30℃以上。

【特点】蒸馏产品为“混合物”,特别是石油的蒸馏

【说明】石油的分馏产品——重油,采用减压分馏(降低沸点),使分馏温度降低,避免有机物在较高温度发生反应。

三、萃取分液

1、萃取剂选择

①两个溶剂间难溶,即会分层;②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③不能发生反应。

2、常见的萃取:溴水、碘水,用有机溶剂(苯、CCl4、直馏汽油等),萃取分液后,有机层

进行“蒸馏”,即可得到溴(看有机物的沸点来分析溴最终在哪里)、碘(蒸馏烧瓶中)【特殊】天然香料、药物的提取均为萃取

分液漏斗使用前须“检查是否漏液”,分液使,先开上口活塞,再打开下口旋塞,放出液体,

先上层,后下层。

四、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常见容量瓶规格:25,50,100,250,500,1000mL

2、配制步骤:

【特别说明】①容量描述需要加上“规格”;②浓溶液配制稀溶液用到“量筒”,固体配制时,不用。

3、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为了提高精确度,还可以用“滴定管”量取水(酸碱式都行)的体积

【说明】考察中需要明确配制“何种溶液”,避免装置选错

31、Fe(OH)3胶体制备

沸水中滴加饱和FeCl 3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为止 【说明】此时虽说溶液,但是此分散系为“胶体”。 反应:3233()3FeCl H O

Fe OH HCl ++

原理:Fe 3+水解程度大,加热促进水解,HCl 挥发促进水解,能水解彻底 2、丁达尔效应——胶体粒子对光线的“散射”——光亮的“通路” 3、常见胶体:烟、雾,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牛奶、豆浆等)

移动与“电解池”粒子移动一致,正电荷(阳离子)→阴极,负电荷(阴离子)→

阳极

【特别说明】上图看似为“电解池”,然而池中分散系为“胶体”,故不是电解,而是胶体的“电泳”。如上图中装Fe(OH)3胶体,通电后,现象:阴极附近颜色加深,阳极负极颜色变浅。

胶体粒子间带相同类型的电荷,相互排斥,阻碍粒子间聚集(聚集到一定程度形成

半透膜:允许小分子或离子透过原理:微粒选择性透过,浓度高的一方→浓度低的一方,通过多次以后,达到提纯胶体淀粉:高分子化合物,不能透过半透膜1、刀切——质软,切开:银白色,一会便失去光泽 2、与水(滴加酚酞):浮、熔、游、响、红

3、钠的燃烧:剧烈反应,发出黄色火焰,生成一种淡黄色固体 七、加热铝箔

打磨或者不打磨,酒精灯灼烧,现象:熔化但不滴落。 解释:表面氧化铝,熔点高,内部金属铝熔点低

说明:度比外管温度低,出现变化,在较低温度分解,而碳酸钠在较高温度不分解,即可证明热稳定性碳酸钠高。

碳酸钠饱和溶液中通入CO2:溶液变浑浊(有晶体析出)。

十、焰色反应——物理变化

1、操作步骤

【注意】①光洁无锈的铁丝或者铂丝;②洗:用盐酸,不用硫酸;③火:煤气灯,不用酒精灯,酒精灯的火焰呈黄色,干扰太大。

十一、Al3+、AlO2-

3+

十二、Fe、Fe

1、Fe3+——遇SCN-,溶液显红色

2、Fe2+

(1)滴加NaOH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并迅速变成灰绿色,最终变成红褐色

(2

(3

现象:溶液由浅绿色变成黄色,滴加硫氰化钾后,溶液变成红色

十四、硅酸钠溶液的性质——水玻璃——木材防火剂

小木条用硅酸钠溶液充分浸泡后,置于酒精灯外焰处,木条不燃烧

十五、氯气

1、氯气制备:气体实验四个环节——发生→净化→收集(性质实验)→尾气处理

【说明】MnO2的氧化性不强,随着反应的进行,盐酸浓度降低(还原性降低),反应停止。若改成氧化性更强的KMnO4、KClO3等,可不需加热。

2、与Na点燃:白色的烟

3、与Fe、Cu燃烧:棕色的烟

4、点燃的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安静的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

5、漂白:干燥氯气不漂白,遇水(生成HClO)能漂白

6、X-检验:

(1)先加稀硝酸,再加AgNO3溶液:产生沉淀

白色(Cl-)、浅黄色(Br-)、黄色(I-)

(2)氧化萃取法:Br-、I-

先滴加新制氯水,在加入苯(CCl4),有机层橙色(Br-),紫色(I-)

(3)I-:氧化显色法

先滴加新制氯水(过氧化氢),再加入淀粉溶液:溶液变蓝

现象:液面上方有红棕色气体生成(二氧化氮的特性)

十八、喷泉实验

原理:外部压强增大,液体被压上去(人工喷泉);内部压强减小,液体被“吸”上去(常

烧杯中缓慢加入浓硫酸,放热,促使氨水分挤压胶头滴管中液体,振荡后(造成压强

1、遇挥发性酸(盐酸、硝酸)——白烟

2、氨的制备——干燥:碱石灰或生石灰

【说明】收集的试管口,常用蘸取稀硫酸的棉花塞起:吸收多余的氨气,防污染空气;防止与空气对流,提高纯度。 十九、浓硫酸 1、蔗糖中加入浓硫酸:蔗糖变黑,体积膨胀(脱水性);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强氧化性) 2、Cu 与浓硫酸:试管内有黑色固体生成,产生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必修2》

一、碱金属与水反应

二、卤族元素 Na 、Mg 、Al 与水反应

Na :剧烈反应;Mg :加热后反应;Al :冷热水不反应;结论:金属性:Na>Mg>Al 三、Ba(OH)2·8H 2O 晶体和NH 4Cl 晶体混合并用玻璃棒迅速搅拌

现象: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烧杯壁冰凉,并与玻璃片粘结在一起 四、非金属性验证:

该装置能验证酸性顺序为:也能验证非金属性强弱顺序:若将硫酸改为盐酸、硝酸,则装置有点缺陷,需怎么改?能得出的酸性顺序:也能验证非金属性强弱顺序:

五、Cu —Zn —稀硫酸原电池

铜片:有气泡产生;锌片:逐渐溶解;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六、甲烷与氯气的反应

无光照,不反应;光照时,试管内气体颜色变浅,试管内壁

上出现油状液滴,试管中有少

现象:产生的气体能使试管中的溴水(酸性高锰酸钾)褪色,点燃该气体,火焰明亮,

八、乙烯(烯烃)的性质

1、通入酸性高锰酸钾——现象:溶液褪色,除去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 2)

2、通入溴水——现象:溶液褪色分层,上层无色,下层油状(1,2-二溴乙烷密度大雨水)

3、通入Br 2(CCl 4)——现象:溶液褪色 九、几个烃的燃烧现象:

十一、苯的取代反应 试剂:苯应)B HBr 获得产品:苯和溴苯分离)【特别提醒】有机反应中所加试剂的作用①作反应物;②做溶剂;③做催化剂,答题时紧扣此几点即可

2

、制硝基苯(密度大于水)

试剂:苯、浓硫酸、浓硝酸,水浴加热(试剂顺序:混酸(浓硝酸中加入浓硫酸)→苯加热方式:水浴加热浓硫酸作用:催化剂【提醒】有机实验的温度问题“控温”有机物挥发性强,温度过高(副反应增多或者挥发量多)低,该反应选此温度挥发较多,产率低。产品提纯:水洗(分液)→→【洗涤说明】洗去前面所能溶解的杂质;特殊洗涤:降低物质的溶解度,洗去杂质 试剂:无水乙醇制备:工业酒精【提醒】管口点燃气体,颜色都为黄色)b 立刻倒转,滴加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气体中无【气体中H C 石灰石变浑浊——十三、酯化反应:

试剂混合顺序:醇→浓→酸,并加入碎瓷片加热:小火均匀加热,减少乙酸、乙醇的挥发,防止剧烈沸腾。加快反应速率,蒸出乙酸乙酯,使平衡正向移动,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浓硫酸:催化剂、吸水剂饱和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吸收乙酸,溶解乙醇产品获得:分液(进一步提纯则蒸馏)长导管作用:到气、冷凝

十五、铝热反应

铝热剂:

KClO 现象:镁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有

用途:冶炼难熔金属,焊接钢轨等十六、海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1、海水提镁

2、海水提溴

3、海带提碘

4、海带中碘元素的检验

5、海水淡化——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

十七、煤的干馏——隔绝空气加强热使之分解的过程(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三大产品:出炉煤气、煤焦油、焦炭

十八、石油的分馏(蒸馏原理)——产品均为混合物

减压蒸馏(降低物质的沸点,即降低蒸馏温度),防止重油发生副反应。

十九、混合物检验

(一)、气体

方法:

说明:先明确混合物组成,各组分的检验物质,分析谁的检验无干扰,则先检验,若该物质对后续检验有影响,则需“除和再验”,若无干扰,则只需检验。若多组分里,只需检验其中一个,另外的若干扰,则只需“除和再验”

常见例子(混合物种存在水,需先检验)

1、CO

2、SO2

222

222

可选试剂:

2344

32

(二)、混合离子

1、Fe3+、Fe2+

说明,Fe3+的存在对Fe2+的检验存在干扰,故不能用“KSCN法、NaOH溶液法”,只能利用Fe2+的特性来检验

(1)K3[Fe(CN)6]溶液法——产生蓝色沉淀

(2)酸性KMn04溶液法——利用Fe2+离子的还原性——溶液褪色

说明:不能存在别的还原性离子,如Cl-等

2、SO42-、Cl-混合,检验Cl-

说明:SO42-也能与Ag+离子生成白色沉淀,存在干扰,不需要检验,但需要“除和再验”,此时可一步到位,加足量除杂试剂,确保完全除去即可。

操作:用试管取适量待测液,滴加足量“Ba(NO3)2”溶液,静置后,去上层清液,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存在Cl-

3、CO32-、HCO3-混合离子检验

操作:用试管取适量待测液,滴加足量CaCl2,溶液,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现象及结论:产生白色沉淀——存在CO32-(无沉淀,则不存在);能产生气体,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存在HCO3-(反之则不存在)

4、SO32-、SO42-混合离子检验

操作:用试管去适量待测液,滴加足量BaCl2(不可用硝酸钡),静置,过滤,固体中加足量稀盐酸

现象:产生白色沉淀,滴加盐酸后,沉淀完全溶解,只存在SO32-;部分溶解,二者均存在;沉淀无变化(可通过干燥后,称量质量的变化分析),只存在SO42-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

一、含杂质的工业乙醇的蒸馏

操作注意:先检查装置气密性;先通冷凝水,在点燃酒精灯,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在停止通冷凝水。

注意:蒸馏所得产品为“混合物”,此实验得到含95.6%的乙醇和4.4%的水,要获得无水乙醇,则需加入CaO,再次蒸馏

蒸馏要求:热稳定性较强;分店相差较大(一般约大于30℃)

二、重结晶——固体物质的分离提纯——苯甲酸的提纯

杂质:H2S、PH3,除杂试剂:CuSO4溶液,与H2S复分解反应,与PH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饱和食盐水作用(逐滴加入):降低反应速率,提高可操控性

酸性高锰酸钾(验证还原性)、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验证不饱和性)

五、卤代烃的实验

B 虑有机物的挥发性)出的乙醇说明:装置六、乙醇

注意:温度须迅速升温至杂质:验,这两个产物为共同的产物)加热至成乙醚

也可改成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此氧化原理,类似于醇与Cu 的催化氧化 七、苯酚

说明:为取代反应,取代酚羟基的邻对位,别的酚遇溴水能否反应看有无位置,且别的酚现象不一定有“沉淀”

3、酚的显色反应

酚遇FeCl3溶液“显色”,苯酚为紫色,别的酚能显色,但颜色不一

八、醛(某些糖类或水解产物)

2、与新制Cu(OH)2悬浊液

新制Cu(OH)2悬浊液配制: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CuSO4溶液(要确保NaOH过量,溶液显碱性)

新制Cu(OH)2悬浊液中加入一定量乙醛,加热(直接酒精灯加热,产生红色沉淀。

【说明】上述两法检验醛基,需要注意糖类的水解产物检验时(酸做催化剂),需加NaOH 溶液调溶液至碱性在滴加检验试剂。

九、蛋白质的性质

1、盐析(轻金属盐或铵盐)——可逆(加水溶解)

实验:蛋白质溶液中加入轻金属盐或铵盐,溶液变浑浊,继续加水,溶液变澄清

2、变性——不可逆(加水不溶解)

条件:加热、加压、搅拌、振荡、紫外线照射、超声波,强酸碱,重金属盐、乙醇、丙酮等实验:蛋白质溶液,加热(或加入醋酸铅溶液),溶液变浑浊,加水不溶解

3、颜色反应——含苯基的蛋白质,遇浓硝酸显“黄色”

《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

一、中和热测定

注意事项:酸(或碱)需要过量,确保另一种物质被完全消耗;碎泡沫塑料作用:减少热量损失;环形玻璃搅拌棒作用:搅拌,减少热量损失

数据处理:若出现偏差较大的实验组,则直接舍弃

结果计算:生成1mol水的反应热(中和热)

21

0.418()

/

0.025

t t

H kJ mol

-

=-

二、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

装置

锌通过分液漏斗分别

说明:速率的测定,即抓住单位时间内的变化量来分析即可。如果只是一个粗略的分析外因对速率影响时,一定要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差别才行。

例: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滴加指示剂,由于反应极快,所以无法从颜色的变化判断外因对速率的影响。

又如:用到有颜色物质(高锰酸钾、重铬酸钾)时,需要注意“量”

有色物质量过多,颜色变化不明显,最好是有色物质稍微少一点,看“褪色时间”的长短,但是有色物质太少,如只加入几滴,就算与其反应的几个溶液的浓度有差异,但是有色物质量太少,反应时间太短,加上被稀释,同样没法区别。

三、酸性强弱验证实验 1、仪器

2、使用方法:

3

4、终点

(1)终点描述

当滴入最后一滴×××标准溶液后,溶液由×××色变成×××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

(3)其他特殊滴定终点描述

本身有颜色的物质——不需再加指示剂

五、沉淀转化

【说明】沉淀转化问题:一个沉淀生成所需离子必须来自“另一个沉淀物”,只有这样才能说明沉淀发生转化;沉淀转化只能说明“溶解度”大小,而K sp的大小得看组成是否相似,相似还可以得出K SP关系。

高中化学实验汇总及现象总结

高中化学实验汇总及现象总结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试管上有液滴生成。 6.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7.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 8.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9.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粉末,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浑浊。 10.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11.向盛有少量碳酸钾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盐酸:有气体生成。 12.加热试管中的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且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13.钠在氯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14.点燃纯净的氯气,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15.向含有Cl-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6.向含有SO42-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7.一带锈铁钉投入盛稀硫酸的试管中并加热: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呈浅黄色,

并有气体生成。 18.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19.将Cl2通入无色KI溶液中,溶液中有褐色的物质产生。 20.在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21.盛有生石灰的试管里加少量水:反应剧烈,发出大量热。 22.将一洁净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23.将铜片插入硝酸汞溶液中:铜片表面有银白色物质附着。 24.向盛有石灰水的试管里,注入浓的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25.细铜丝在氯气中燃烧后加入水:有棕色的烟生成,加水后生成绿色的溶液。 26.强光照射氢气、氯气的混合气体:迅速反应发生爆炸。 27.红磷在氯气中燃烧:有白色烟雾生成。 28.氯气遇到湿的有色布条:有色布条的颜色退去。 29.加热浓盐酸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有黄绿色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30.给氯化钠(固)与硫酸(浓)的混合物加热:有雾生成且有刺激性的气味生成。 31.在溴化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再加稀硝酸:有浅黄色沉淀生成。 32.在碘化钾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再加稀硝酸:有黄色沉淀生成。 33.I2遇淀粉,生成蓝色溶液。 34.细铜丝在硫蒸气中燃烧:细铜丝发红后生成黑色物质。 35.铁粉与硫粉混合后加热到红热:反应继续进行,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物质。 36.硫化氢气体不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蒸发皿):火焰呈淡蓝色(蒸发皿底部有黄色的粉末)。 37.硫化氢气体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干冷烧杯):火焰呈淡蓝色,生成有刺

高中化学实验全总结(操作+方法+现象)汇总分享

高中化学实验全总结(操作+方法+现象) 掌握下列七个有关操作顺序的原则,就可以正确解答“实验程序判断题”。 1.“从下往上”原则。以Cl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2.“从左到右”原则。装配复杂装置遵循从左到右顺序。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3.先“塞”后“定”原则。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固体先放”原则。上例中,烧瓶内试剂MnO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液体后加”原则。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如上例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6.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7.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二.中学化学实验中温度计的使用分哪三种情况以及哪些实验需要温度计 1.测反应混合物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需要测出反应混合物的准确温度,因此,应将温度计插入混合物中间。①测物质溶解度。②实验室制乙烯。 2.测蒸气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多用于测量物质的沸点,由于液体在沸腾时,液体和蒸气的温度相同,所以只要测蒸气的温度。①实验室蒸馏石油。②测定乙醇的沸点。 3.测水浴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往往只要使反应物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所以利用水浴加热,温度计则插入水浴中。①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反应。②苯的硝化反应。 三.常见的需要塞入棉花的实验有哪些需要塞入少量棉花的实验: 加热KMnO4制氧气制乙炔和收集NH3 其作用分别是:防止KMnO4粉末进入导管;

高中化学课本实验总结

化学实验在高考题的比重是越来越大,目前高考实验命题的特点有二:一是突出考查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力,二是突出考查实验探究能力,这一点在考试大纲中已有明确要求。课本实验往往成为考查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命题的载体。因此,课本实验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针对目前实验在教材中的分布比较分散,学生又难以掌握的现状,我组织了组内老师进行了整理,现发给你们。 一、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以配制100mL1.00mol/L的NaOH溶液为例: 1、步骤:(1)计算(2)称量: 4.0g(保留一位小数)(3)溶解(4)转移:待烧杯中溶液冷却至室温后转移(5)洗涤(6)定容:将蒸馏水注入容量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凹液面最低点与刻度线在同一水平线上(7)摇匀:盖好瓶塞,上下颠倒、摇匀(8)装瓶贴标签:标签上注明药品的名称、浓度。 2、所用仪器:(由步骤写仪器) 托盘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量筒)、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 3、注意事项: (1) 容量瓶:只有一个刻度线且标有使用温度和量程规格,只能配制瓶上规定容积的溶液。(另外使用温度和量程规格还有滴定管、量筒) (2) 常见的容量瓶:50 mL、100mL、250mL、500mL、1000mL。若配制480mL与240mL溶液,应分别用500mL 容量瓶和250mL容量瓶。写所用仪器时,容量瓶必须注明规格,托盘天平不能写成托盘天秤! (3) 容量瓶使用之前必须查漏。方法:向容量瓶内加少量水,塞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用另一只手的五指托住瓶底,把瓶倒立过来,如不漏水,正立,把瓶塞旋转1800后塞紧,再倒立若不漏水,方可使用。(分液漏斗与滴定管使用前也要查漏) (4)命题角度:一计算所需的固体和液体的量,二是仪器的缺失与选择,三是实验误差分析。 二、Fe(OH)3胶体的制备: 1、步骤:向沸水中加入FeCl3的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操作要点:四步曲:①先煮沸,②加入饱和的FeCl3溶液,③再煮沸至红褐色,④停止加热 2、涉及的化学方程式:Fe3++3H2O Fe(OH)3(胶体)+3H+ 强调之一是用等号,强调之二是标明胶体而不是沉淀,强调之三是加热。 3、命题角度:配制步骤及对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三、焰色反应: 1、步骤:洗—烧—蘸—烧—洗—烧 2 、该实验用铂丝或铁丝

高中化学实验现象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实验现象知识点总结 化学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有很多都是贴近生活的。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的广泛的。下面小编整理了高中化学实验现象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 ?高中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现象 1、铝片与盐酸反应是放热的,Ba(OH) 2与NH4Cl反应是吸热的;2、Na与H2O(放有酚酞)反应,熔化、浮于水面、转动、有气体放出;(熔、浮、游、嘶、红)3、焰色反应:Na 黄色、K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Cu 绿色、Ca砖红、Na+(黄色)、K+(紫色)。4、Cu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高中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现象 1、H2在Cl2中燃烧是苍白色的火焰; 2、Na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3、P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4、SO2通入品红溶液先褪色,加热后恢复原色; ?高中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现象 1、NH3与HCl相遇产生大量的白烟; 2、铝箔在氧气中激烈燃烧产生刺眼的白光; 3、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刺眼白光,在CO2中燃烧生成白色粉末(MgO),产生黑烟; 4、铁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高中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现象 1、HF腐蚀玻璃:4HF + SiO2 = SiF4 + 2H2O2、Fe(OH)2在空气中被氧化:由白色变为灰绿最后变为红褐色;3、在常温下:Fe、Al 在浓H2SO4和浓HNO3中钝化;4、向盛有苯酚溶液的试管中滴入FeCl3溶液,溶液呈紫色;苯酚遇空气呈粉红色。 ?高中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现象 1、蛋白质遇浓HNO3变黄,被灼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2、在空气中燃烧:S——微弱的淡蓝色火焰H2——淡蓝色

高中化学实验超全总结

高中化学实验超全总结 一、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 掌握下列七个有关操作顺序的原则,就可以正确解答“实验程序判断题”。 1、“从下往上”原则 以Cl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 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2、“从左到右”原则。装配复杂装置遵循从左到右顺序 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3、先“塞”后“定”原则 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固体先放”原则 上例中,烧瓶内试剂MnO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液体后加”原则 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如上例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6、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7、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二、化学实验中温度计的使用分哪三种情况以及哪些实验需要温度计 1、测反应混合物的温度: 这种类型的实验需要测出反应混合物的准确温度,因此,应将温度计插入混合物中间。 ①、测物质溶解度。 ②、实验室制乙烯。 2、测蒸气的温度: 这种类型的实验,多用于测量物质的沸点,由于液体在沸腾时,液体和蒸气的温度相同,所以只要测蒸气的温度。 ①、实验室蒸馏石油。 ②、测定乙醇的沸点。 3、测水浴温度: 这种类型的实验,往往只要使反应物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所以利用水浴加热,温度计则插入水浴中。 ①、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反应。 ②、苯的硝化反应。 三、常见的需要塞入棉花的实验有哪些需要塞入少量棉花的实验: 加热KMnO4制氧气 制乙炔和收集NH3

中学化学实验现象总结大全

中学化学实验现象总结大全(73个实验)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强光,放出大量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 2、木条在氧气中燃烧放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6、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有雾生成 7、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8、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粉末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浑浊 9、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10、向盛有少量碳酸钾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盐酸有气体生成 11、加热试管中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12、钠在氯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13、点燃纯净的氢气,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14、向含有Cl-的溶液中滴加硝酸酸化的硝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5、向含有SO42-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6、一带锈铁钉投入盛稀硫酸的试管中并加热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呈浅黄色,并有气体生成 17、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18、在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19、在生石灰上加少量水反应剧烈,发出大量热 20、将一洁净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21、将铜片插入硝酸汞溶液中铜片表面有银白色物质附 22、向盛有石灰的的试管里,注入浓的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23、细铜丝在氯气中燃烧后入水有棕色的烟生成,加水后生成绿色的溶液 24、强光照射氢气、氯气的混和氯和气体迅速反就肆生爆炸,有雾生成 25、红磷在氯气中燃烧有白色烟雾生成 26、氯气遇到湿的有色条有色布条的颜色褪去 27、加热浓盐酸与二氧化锰的混和物有黄绿色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28、给氯化钠定(固)与硫酸(浓)的和混合物加强热有雾生成有刺少许性的气味 29、在溴化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再加硝酸有浅黄色沉淀生成 30、在碘化钾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再加稀硝酸有黄色沉淀生成

高中化学实验操作总结

化学实验几个重要的操作方法 高考化学实验在高考化学试题主占有重要地位,分析近几年的化学高考实验题,从考查能力要求看,实验原理、现象描述、操作过程的理解及文字表达能力逐年增加。本文主要从中学化学实验操作、现象等具体方面进行简要归纳总结。 1. 装置气密性的检查: (1)如图A :将导管出口浸入水中,用手掌或热毛巾 捂住烧瓶位,水中的管口有气泡溢出(装有分液漏斗 的要将其开关关好) 过一会儿移开捂的手掌或毛巾, 导管末端有一段水柱,说明装置不漏气。 (2)如图B :用关闭K ,从长颈漏斗中向试管内加水, 长颈漏斗中会形成一段液柱,停止加水,液柱不下降, 证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3)如图C :关闭K 1,打开活塞K 2,从分液漏斗向烧瓶内加水,过一段时间,水不再流下,证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注:检验气密性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先审题是检测全套装置,还是其中部分装置的气密性,若要装置较多时,可分段检测;②操作时一定要先将被检测装置变成一个密封体系(如关闭开关、导管口插入水中等),然后改变气压(如加热、注水等),观察现象;③回答问题时应先叙述操作步骤,再叙述观察到的现象,最后由现象得出结论。 2. 可燃性气体的验纯:气体证明(如H 2,CO ,CH 4等) 收集一试管可燃性气体,试管用拇指堵住管口,管口朝下移近酒精灯火焰,点燃试管里的可燃性气体。如果听到的是尖锐的爆鸣声,则表示可燃性气体不纯,必须重新收集进行检验,直至听到轻微的爆鸣声(或“噗”的声音),表明收集的可燃性气体已经纯净。 3. 洗涤沉淀的方法:(蒸馏水洗涤,无水乙醇洗涤,冰水洗涤,热水洗涤等或残留液洗涤) 在过滤器中加蒸馏水,刚好没过沉淀物,停止加水,静置使水自然流下,重复操作2~3次。 4. 卤代烃中卤原子的检验: 取少量样品,加入足量的NaOH 溶液加热,再加入足量的稀硝酸加入硝酸银溶液,然后看沉淀颜色判断卤素原子是哪种(氯化银沉淀是白色的,溴化银沉淀是淡黄色的,碘化银沉淀是黄色的。) 5. 银氨溶液的配制: 在洗净试管中,注入一定体积的稀AgNO 3溶液,然后逐滴加入稀氨水,边滴边振荡,直到最初生成的沉淀刚好溶解为止。 AgNO 3+NH 3·H 2O =AgOH↓+NH 4NO 3 AgOH +2NH 3·H 2O =Ag(NH 3)2OH +2H 2O 6. 醛基的检验: 洁净的试管里加入少量硝酸银溶液,再滴入几滴样品,振荡后把试管放在热水中水浴加热。不久若看到试管内壁上附着一层光亮如镜的金属银,证明样品中有-CHO 。 注:(1)银镜反应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试管内壁必须洁净;②必须水浴加热,不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③加热时不可振荡和摇动试管;④须用新配制的银氨溶液;⑤乙醛用量不宜太多.实验后,银镜可先用稀硝酸溶解,再用水洗而除去。 银氨溶液有一个作用是检验有还原性的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也是发生银镜反应。 银镜反应:2[Ag(NH 3)2OH]+R -CHO △ R -COONH 4+2Ag↓+H 2O +3NH 3↑ 在制备银氨溶液时,一般用稀氨水而不用浓氨水。这是因为在配制银氨溶液时,若氨水太浓,NH 3容易过量,使Ag 过度地被络合,降低银氨溶液的氧化能力。 (2)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醛基也可被弱氧化剂氢氧化铜所氧化,同时氢氧化铜本身被还原成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这是检验醛基的另一种方法。该实验注意以下几点:①硫酸铜与碱反应时,碱过量制取氢氧化铜;②将混合液加热到沸腾才有明显砖红色沉淀。 7. (1)如何判断强酸和弱酸(或强碱和弱碱)? ①可以根据相同浓度下溶液的pH 值来看,对于酸,pH 值小的强酸。 T K 12 A B C

高中化学实验总结

高中化学实验总结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改革中,我们一直强调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增加实验教学,化学教学论文: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思考与对策。然而,就整体而言,实验教学仍然是十分薄弱的环节,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由于受“应试”思想的影响,出现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倾向。 2.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开展受到各学校设备、仪器、药品、教材、课时的限制。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学生不会动手做实验不要紧,只要会动笔答实验题就行。 3.部分中学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实验教学素质及实验技能不够,不能适应实验教学的要求。 4.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受到学科本身的限制。由于许多化学实验本身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腐蚀性、毒害性,所以教师们更愿意用多媒体代替实验教学,甚至于以讲代做。 5.实验会考(考查)缺乏有效监督、流于形式。 从这些制约因素出发,为了使实验教学能充分发挥其在化学教学中的特殊作用。针对实验教学现状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学校应添加必备的仪器和药品、逐步完善设备,保证化学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

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 第二、改变传统观念、促进实验教学改革。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重课本理论而轻实验教学的现象、把实验教学作为整个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第三、建立健全对理科教师的评价机制,建议把理化生教师的实验教学完成情况作为年终考核成绩参考依据之一。 第四、积极改进、使用微型实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做Na2O2与CO2的反应实验。实验时,取一干净的干燥管,两端放入少量疏松的玻璃棉,中间放置干燥剂无水CaCl2,把干燥管的细口对准蘸有Na2O2的脱脂棉,用嘴吹干燥管的另一端,脱脂棉很快就会燃烧。本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没有任何污染,还可以省略制取CO2气体的操作,并节约了药品。 第五、运用多媒体课件、避免严重危害师生身体健康的实验。例如,苯与液溴在铁粉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由于液溴取用过程中会有溴蒸汽挥发出来,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而且避免了液溴毒性的侵害。 第六、强化高中理化生实验考查监督机制、对于实验操作水平不达标的学生、必须组织重考或者参加下一届考查、彻底杜绝某些学生不喜欢做实验的坏习惯。 第七、应配备足够实验员,并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给

中考化学必考80个实验现象总结

中考化学必考80个实验现象总结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试管壁上有液滴生成。6.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7.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 8.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9.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粉末,并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浑浊。 10.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11. 向盛有少量碳酸钾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盐酸:有气泡产生。 12.加热试管中的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且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13.钠在氯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14.点燃纯净的氯气,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15.向含有氯离子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16.向含有SO42-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7.一带锈铁钉投入盛稀硫酸的试管中并加热: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呈浅黄色,并有气体生成。 18.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19.将Cl2通入无色KI溶液中,溶液中有褐色的物质产生。 20.在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21.盛有生石灰的试管里加少量水:反应剧烈,发出大量热。

高中化学必修三四实验总结

期末实验 实验一:甲烷与氯气的反应(注意反应条件的控制) 向2支盛有甲烷的试管中(其中一支用黑纸包好),分别快速加入0.5gKMnO4和1ml浓盐酸,然后迅速地轻轻塞上胶塞,放在试管架上;没有包黑纸的试管在室内光线(日光灯)照射下,或用高压汞灯的紫外线照射;等待片刻,观察现象。 现象 包黑纸没有明显变化 没包黑纸量筒内气体颜色变浅。量筒内壁出现黄色油状液滴。试管中有少量白雾。液面上升,水槽中有固体析出 练习.如图所示,U形管的左端被水和胶塞封闭有甲烷和氯气(体积比为1∶4)的混合气体,假定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可以忽略。将封闭有甲烷和氯气混合气体的装置放置在有光的地方,让混合气体缓慢地反应一段时间。 (1)假设甲烷与氯气反应充分,且只产生一种有机物,请写出化 学方程式 1)CH4+4Cl2CCl4+4HCl。 (2)经过几个小时的反应后,U形管右端的玻璃管中水柱变化是 _________。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无法确定 (3)U形管左端的气柱变化是__________。 A.体积增大 B.体积减小 C.可能消失 D.不变 (4)试解释U形管右端的玻璃管中水柱变化的原因_反应中气体的物质的量减 光

少,且生成的HCl能够溶于水,所以左端压强减小,右端玻璃管中的水柱降低。 实验二:石蜡油的分解实验: 将浸透了石蜡油(17个碳以上的液态烷烃混合物)的石棉放置在硬质试管的底部,试管中加入碎瓷片,给碎瓷片加强热,石蜡油蒸气通过炽热的碎瓷片表面,发生反应,可得到一定量的气体生成物;用该生成物进行如下实验: 1.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观察现象; 2.生成的气体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观察现象; 3.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气体,点燃,观察燃烧的情况。 现象:1.导管口有气泡冒出,KMnO4溶液红色褪去 2.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的橙红色褪去 3.收集到的气体能够在空气中燃烧 【科学探究】 实验装置也可以改为右图所示装置;在试管①中加入石蜡 油和石棉;试管②放在冷水中;试管③中加入 KMnO4溶液或溴水。 实验要点: (1)石棉要尽量多吸收石蜡油。 (2)石蜡油分解反应的温度要在500 ℃以上。 (3)实验中要注意防止倒吸; 实验中,碎瓷片和氧化铝的作用是:氧化铝起催化剂的作用,碎瓷片除了催化

高中化学实验大全总结

高中化学教材常考实验总结 化学实验在高考题的比重就是越来越大,目前高考实验命题的特点有二:一就是突出考查实验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能力,二就是突出考查实验探究能力,这一点在考试大纲中已有明确要求。课本实验往往成为考查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命题的载体。 一、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以配制100mL1、00mol/L的NaOH溶液为例: 1、步骤:(1)计算(2)称量: 4、0g (保留一位小数)(3)溶解(4)转移:待烧杯中溶液冷却至室温后转移(5)洗涤(6)定容:将蒸馏水注入容量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 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凹液面最低点与刻度线在同一水平线上(7)摇匀:盖好瓶塞,上下颠倒、摇匀(8)装瓶贴标签:标签上注明药品的名称、浓度。 2、所用仪器:(由步骤写仪器)托盘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量筒)、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 3、注意事项: (1) 容量瓶:只有一个刻度线且标有使用温度与量程规格,只能配制瓶上规定容积的溶液。(另外使用温度与量程规格还有滴定管、量筒) (2) 常见的容量瓶:50 mL、100mL、250mL、500mL、1000mL。若配制480mL与240mL溶液,应分别用500mL容量瓶与250mL容量瓶。写所用仪器时,容量瓶必须注明规格,托盘天平不能写成托盘天秤! (3) 容量瓶使用之前必须查漏。方法:向容量瓶内加少量水,塞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用另一只手的五指托住瓶底,把瓶倒立过来,如不漏水,正立,把瓶塞旋转1800后塞紧,再倒立若不漏水,方可使用。(分液漏斗与滴定管使用前也要查漏) (4) 误差分析 (5) 命题角度:一计算所需的固体与液体的量,二就是仪器的缺失与选择,三就是实验误差分析。 二、Fe(OH)3胶体的制备: 1、步骤:向沸水中加入FeCl3的饱与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操作要点:四步曲:①先煮沸,②加入饱与的FeCl3溶液,③再煮沸至红褐色,④停止加热 2、涉及的化学方程式:Fe3++3H2O =Fe(OH)3(胶体)+3H+ 强调之一就是用等号,强调之二就是标明胶体而不就是沉淀,强调之三就是加热。 3、命题角度:配制步骤及对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三、焰色反应: 1、步骤:洗—烧—蘸—烧—洗—烧 2 、该实验用铂丝或铁丝 3 、焰色反应可以就是单质,也可以就是化合物,就是物理性质 4 、Na ,K 的焰色:黄色,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 5 、某物质作焰色反应,有黄色火焰一定有Na ,可能有K 6、命题角度:实验操作步骤及Na ,K 的焰色 四、Fe(OH)2的制备: 1、实验现象:白色沉淀立即转化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沉淀。 2、化学方程式为:Fe2++2OH-=Fe(OH)2 4Fe(OH)2+O2+2H2O= 4Fe(OH)3 3、注意事项:(1)所用亚铁盐溶液必须就是新制的,NaOH溶液必须煮沸,(2)滴定管须插入液以下,(2)往往在液面加一层油膜,如苯或食物油等(以防止氧气的氧化)。 4、命题角度:制备过程中的现象、方程式书写及有关采取措施的原因 五、二价铁三价铁的检验 六、硅酸的制备: 1、步骤:在试管中加入3—5mL饱与Na2SiO3溶液,滴入1—2滴酚酞溶液,再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稀盐酸,边加边振荡,至溶液颜色变浅并接近消失时停止。 2、现象:有透明的硅酸凝胶形成 3、化学方程式:NaSiO3+2HCl= H2SiO3↓+2NaCl(强酸制弱酸) 4、NaSiO3溶液由于SiO32-水解而显碱性,从而使酚酞试液呈红色。 七、重要离子的检验: 1、Cl-的检验:加入AgNO3溶液,再加入稀硝酸,若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或先加硝酸化溶液(排除CO32-干扰),再滴加

初中化学方程式实验现象归纳

初中化学方程式及相应现象归纳 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2MgO白色信号弹 现象:(1)发出耀眼的白光(2)放出热量(3)生成白色固体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Fe3O4 现象(1)剧烈燃烧,火星四射(2)放出热量(3)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注意:瓶底要放少量水或细沙,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下来,炸裂瓶底。 3、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2CuO 铜丝变黑,用来检验是否含有氧气 4、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2Al2O3 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有白色固体生成。 5、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2H2O 高能燃料 现象:(1)产生淡蓝色火焰(2)放出热量(3)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6、红(白)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2P2O5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现象:(1)剧烈燃烧生成大量白烟(2)放出热量(3)发出白光 7、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 + O2SO2 现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火焰,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8、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CO2 现象(1)发出白光(2)放出热量(3)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9、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2CO 煤炉中常见反应空气污染物之一煤气中毒的原因 10、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碳层:C + CO22CO(是吸热的反应) 11、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2CO2 煤气燃烧 现象:发出蓝色的火焰,放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2、CO2和水反应(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CO2 + H2O===H2CO3 现象:石蕊试液由紫色变成红色。 注意:酸性氧化物+水→酸 如:SO2 + H2O=== H2SO3SO3 + H2O H2SO4 13、生石灰溶于水:CaO + H2O=== Ca(OH)2生石灰制备石灰浆 现象:白色块状固体变成粉末用手触摸试管外壁有灼热感 注意:碱性氧化物+水→碱Na2O溶于水:Na2O + H2O==2NaOH

(完整版)高中化学实验全总结(现象+方法+操作)

一.中学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 掌握下列七个有关操作顺序的原则,就可以正确解答“实验程序判断题”。 1.“从下往上”原则。以Cl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2.“从左到右”原则。装配复杂装置遵循从左到右顺序。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3.先“塞”后“定”原则。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固体先放”原则。上例中,烧瓶内试剂MnO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液体后加”原则。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如上例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6.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7.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二.中学化学实验中温度计的使用分哪三种情况以及哪些实验需要温度计 1.测反应混合物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需要测出反应混合物的准确温度,因此,应将温度计插入混合物中间。①测物质溶解度。②实验室制乙烯。 2.测蒸气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多用于测量物质的沸点,由于液体在沸腾时,液体和蒸气的温度相同,所以只要测蒸气的温度。①实验室蒸馏石油。②测定乙醇的沸点。 3.测水浴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往往只要使反应物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所以利用水浴加热,温度计则插入水浴中。①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反应。②苯的硝化反应。 三.常见的需要塞入棉花的实验有哪些需要塞入少量棉花的实验 加热KMnO4制氧气制乙炔和收集NH3 其作用分别是:防止KMnO4粉末进入导管; 防止实验中产生的泡沫涌入导管;防止氨气与空气对流,以缩短收集NH3的时间。 四.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10种方法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3。 2.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CaO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 3.过滤法:溶与不溶。 4.升华法:SiO2(I2)。 5.萃取法:如用CCl4来萃取I2水中的I2。 6.溶解法:Fe粉(A1粉):溶解在过量的NaOH溶液里过滤分离。 7.增加法: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CO2(CO):通过热的CuO;CO2(SO2):通过NaHCO3溶液。 8.吸收法: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N2(O2):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O2。 9.转化法: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加药品变得容易分离,然后再还原回去:Al(OH)3,Fe(OH)3:先加NaOH溶液把Al(OH)3溶解,过滤,除去Fe(OH)3,再加酸让NaAlO2转化成A1(OH)3。 五.常用的去除杂质的方法10种 1.杂质转化法: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加入氢氧化钠,使苯酚转化为酚钠,利用酚钠易溶于水,使之与苯分开。欲除去Na2CO3中的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 2.吸收洗涤法: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和水,可使混合气体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的溶液后,再通过浓硫酸。

初中化学实验现象总结

初中化学实验现象总结(总3 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初中化学实验现象的记忆 记住物质间反应现象,不仅可为迅速解答化学题提供重要依据,而且,通过现象的记忆,还可使学生牢固掌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谓一举两得。但在学习过程中,许多同学反映到实验现象零乱、无头绪、易混淆、记忆困难。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强化实验现象的记忆,下面的做法同学们不妨一试。 一. 做好各类实验,在观察中记忆 化学实验最能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因为实验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手,使化学变化重演出来并获得成功,给他们带来了极大乐趣,而对化学现象的解释,探究化学现象产生的原因,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又有利于引起和培养学生认识实验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本质联系,以及概括性的认识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各类演示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指导学生做好各类学生实验,让学生亲自感受;或将一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并提供条件,指导做好家庭小实验,让学生主动探究。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增加动手机会,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会化学仪器的晶莹美,化学实验的现象美,化学装置的规范美,在此基础上,牢固记住实验现象。 二. 利用化学方程式,用联想的方法记忆 先写出化学方程式,然后弄清反应物、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性质,对实验现象加以记忆。这种方法既可以记忆化学方程式,又可记忆实验现象,可一举两得。如记忆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这个反应的实验现象时,化学方程式: 然后联想:Cu OH CO 223()——绿色固体、CuO ——黑色固体、CO 2——无色能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这样,根据化学方程式,就可将实验现象叙述为: (1)固体物质由绿色变成黑色; (2)试管壁上有水珠生成; (3)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又如:将——支充满CO 2的试管倒插在一个盛满石灰水的水槽中,观察到的现象 是什么?记忆时,先写出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 Ca OH CaCO H O 2232+=↓+(),然后联想:CaCO 3一白色沉淀,由于CO 2参加了 反应,使得试管中气体的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槽中的石灰水将被压进试管一部分,所以就可将此题现象叙述为: (1)试管内液面上升; (2)进入试管内的石灰水变浑浊。 三. 抓住实验现象的特点,用归纳的方法记忆 初中化学实验现象一般归为六类: (一)反应过程中的燃烧现象 燃烧现象的一般规律是: 1. 剧烈燃烧,放热; 2. 发出“光”、“焰”、“烟”、“雾”等;

高中化学实验全总结【最全面】

高中化学实验全总结 一.中学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 掌握下列七个有关操作顺序的原则,就可以正确解答“实验程序判断题”。 1.“从下往上”原则。以Cl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2.“从左到右”原则。装配复杂装置遵循从左到右顺序。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3.先“塞”后“定”原则。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固体先放”原则。上例中,烧瓶内试剂MnO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液体后加”原则。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如上例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6.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7.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二.中学化学实验中温度计的使用分哪三种情况以及哪些实验需要温度计 1.测反应混合物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需要测出反应混合物的准确温度,因此,应将温度计插入混合物中间。①测物质溶解度。②实验室制乙烯。 2.测蒸气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多用于测量物质的沸点,由于液体在沸腾时,液体和蒸气的温度相同,所以只要测蒸气的温度。①实验室蒸馏石油。②测定乙醇的沸点。 3.测水浴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往往只要使反应物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所以利用水浴加热,温度计则插入水浴中。①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反应。②苯的硝化反应。 三.常见的需要塞入棉花的实验有哪些需要塞入少量棉花的实验 加热KMnO4制氧气制乙炔和收集NH3 其作用分别是:防止KMnO4粉末进入导管; 防止实验中产生的泡沫涌入导管;防止氨气与空气对流,以缩短收集NH3的时间。 四.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10种方法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3。

高中化学实验全总结(操作+方法+现象)

高中化学实验全总结(操作+方法+现象) 中学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 掌握下列七个有关操作顺序的原则,就可以正确解答“实验程序判断题”。 1.“从下往上”原则。以Cl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2.“从左到右”原则。装配复杂装置遵循从左到右顺序。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3.先“塞”后“定”原则。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固体先放”原则。上例中,烧瓶内试剂MnO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液体后加”原则。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如上例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6.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7.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二.中学化学实验中温度计的使用分哪三种情况以及哪些实验需要温度计 1.测反应混合物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需要测出反应混合物的准确温度,因此,应将温度计插入混合物中间。①测物质溶解度。②实验室制乙烯。 2.测蒸气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多用于测量物质的沸点,由于液体在沸腾时,液体和蒸气的温度相同,所以只要测蒸气的温度。①实验室蒸馏石油。②测定乙醇的沸点。 3.测水浴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往往只要使反应物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所以利用水浴加热,温度计则插入水浴中。①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反应。②苯的硝化反应。 三.常见的需要塞入棉花的实验有哪些需要塞入少量棉花的实验: 加热KMnO4制氧气制乙炔和收集NH3 其作用分别是:防止KMnO4粉末进入导管; 防止实验中产生的泡沫涌入导管;防止氨气与空气对流,以缩短收集NH3的时间。 四.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10种方法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3。 2.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CaO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 3.过滤法:溶与不溶。 4.升华法:SiO2(I2)。 5.萃取法:如用CCl4来萃取I2水中的I2。 6.溶解法:Fe粉(A1粉):溶解在过量的NaOH溶液里过滤分离。 7.增加法: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CO2(CO):通过热的CuO;CO2(SO2):通过NaHCO3溶液。 8.吸收法: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N2(O2):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O2。

高中化学实验全总结【最全面】

高中化学实验全总结 一 .中学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 掌握下列七个有关操作顺序的原则,就可以正确解答“实验程序判断题”。 1. “从下往上”原则。以Cl 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 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2. “从左到右”原则。装配复杂装置遵循从左到右顺序。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3.先“塞”后“定”原则。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 猛 而损坏仪器。 4.“固体先放”原则。上例中,烧瓶内试剂 MnO 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总 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液体后加”原则。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如上例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6.先验气密性 (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7.后点酒精灯 (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二 .中学化学实验中温度计的使用分哪三种情况以及哪些实验需要温度计 1.测反应混合物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需要测出反应混合物的准确温度,因此,应将温度计插入混合物中 间。①测物质溶解度。②实验室制乙烯。 2.测蒸气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多用于测量物质的沸点,由于液体在沸腾时,液体和蒸气的温度相同, 所以只要测蒸气的温度。①实验室蒸馏石油。②测定乙醇的沸点。 3.测水浴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往往只要使反应物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所以利用水浴加热,温度计则插 入水浴中。①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反应。②苯的硝化反应。 三 .常见的需要塞入棉花的实验有哪些需要塞入少量棉花的实验 加热KMnO 4 制氧 气 制乙炔和收 集 NH 3 其作用分别是:防 止 KMnO 4 粉末进入导管; 防止实验中产生的泡沫涌入导管;防止氨气与空气对流,以缩短收集NH 3的时间。 四 .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10 种方法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 , KNO 3。

高二化学实验教学总结范文

高二化学实验教学总结范文 高二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高二化学老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质量。下面是本人为您带来的高二化学实验教学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化学实验教学总结篇一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因此,实验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环节,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的开出率及完成质量与化学实验员的工作密切相关。而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材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分组实验都有较大幅度增加,实验形式也由验证式向探究式转化。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实施,学生走进实验室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实验过程,并动手作已势在必行。这就为高中化学实验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接收挑战,从容不迫地完成辅助化学教学的任务,是新课程带给我们的又一课题。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我通过实践与思考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思想。以下我着重从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对一学期实验工作的思考与总结: 观察和实验既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对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义务教育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入的实验不仅在数量上比传统教材有了大篇幅增加,而且试验的内容取材新颍、贴近生活、趣味性强、材料易找、操作简便,适合于广大学生自己动手,就地取材。对课本上规定的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全做并做好。通过实验得出规律,通过实验发展新知。这样,观察和试验为学生提供了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是形成化学概念的重要环节。

了解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是加强实验教学的前提,但要具体落实课标,还必须了解教材所涉及的实验的特点和要求。 在实验内容上的特点是: ① 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可接受性; ② 增强了实验的趣味性; ③特别注重所选择的实验技能,对学生今后在生活 和生产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强调这三方面的效果,都应注重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及规律,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在实验要求方面:对不同类型的实验及其技能分不同层次的要求。初中化学实验大体可分类为: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小实验,新课标对这三类试验的要求各不相同。对演示实验而言,只要求教师有根据实验原理熟练的示范操作,并引导学生了解为什么做这个实验,要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并要求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所观察的现象能揭示什么有关的规律。而对探究实验来说,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在了解试验的目的及其有关原理的基础上,会熟练的掌握基本仪器使用,能按规范的操作程序进行试验操作和记录试验结果,得出结论,并写出简单的实验报告。至于小实验,仅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能进行简单的现象验证,是属于课外活动的内容。 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观察能力培养: 观察使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感知过程的一种最直接的方法。通过观察可以使学生从现象获取各种各样、鲜明生动、印象原始“信息”,为学生理解化学知识提供了事实根据,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