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教案

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教案
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教案

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

--------新兴惠能中学李广梅

一、.教学内容

《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一册《分子与细胞》第5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的第1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叶绿体的结构和色素的种类,掌握提取、分离色素的实验技巧,学习科学家探索光合作用原理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二、学生分析

在实验操作方面,学生已经能进行研磨、过滤等操作,但纸层析法是首次进行,需老师仔细指导。掌握有关化学试剂的使用方法与技巧,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设计思想

(1)以问题引发兴趣。整个教学过程要设置好问题,层层展开,层层递进,让新知识与旧知识融为一个整体,让学生在步步上升中攀登到知识的顶峰。

(2)以实验说明结论。生物学的教学就是实验的教学过程,实验的展示形式有学生分组实验、老师示范实验、动画和图片演示实验等,让实验现象说明问题,而不是直接让学生记住结论。

(3)科学探究的思想贯彻始终。用科学家的经典实验来学习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思维,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学习设计实验的基本原则,学会分析实验,改进实验,学会科学地评价自己。

四、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与师生共同探究相结合(含自学、实验、讨论、讲授等)。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方法及操作技巧。

概述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设计与实施,形成科学态度观,培养观察能力以及合作的科学精神。

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操作技巧。

对实验进行自我评价,总结成功与失败之处。最后总结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含量的多少。

七、教学过程

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报告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生物学实验报告 报告题目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 姓名刘伟 学号 专业生物科学 批次/层次 指导教师 学习中心

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方法。 2. 通过叶绿体色素提取、分离方法的学习了解叶绿体色素的相关理化性质。 3. 为进一步研究各叶绿体色素性质、功能等奠定基础。 二、原理 叶绿体中含有绿色素(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和黄色素(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两大类。它们与类囊体膜蛋白相结合成为色素蛋白复合体。它们的化学结构不同,所以它们的物化性质(如极性、吸收光谱)和在光合作用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一样。这两类色素是酯类化合物,都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故可用乙醇、丙醇等有机溶剂提取。提取液可用色谱分析的原理加以分离。因吸附剂对不同物质的吸附力不同,当用适当的溶剂推动时,混合物中各种成分在两相(固定相和流动相)间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所以移动速度不同,经过一定时间后,可将各种色素分开。 三、材料、仪器设备和试剂 1. 绿色植物如菠菜等的叶片。 2. 研钵、漏斗、三角瓶、剪刀、滴管、康维皿、圆形滤纸(直径11cm)。 3. 试剂:95%乙醇,石英砂,碳酸钙粉,推动剂:按石油醚:丙酮:苯=10:2:1比例配制(v/v) 四、试验步骤 1.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 (1)取菠菜或其他植物新鲜叶片4-5片(4g左右),洗净,擦干,去掉中脉剪碎,放入研钵中。 (2)研钵中加入少量石英砂及碳酸钙粉,加2-3ml 95%乙醇,研磨至糊状,再加10ml 95%乙醇,然后以漏斗过滤之,残渣用10ml 95%乙醇冲洗,一同过滤于三角瓶中。 2. 叶绿体色素的分离 (1)将11cm的滤纸的一端剪去二侧,中间留一长约1.5cm、宽约0.5cm窄条。 (2)用毛细管取叶绿体色素浓溶液点于窄条上端,用电吹风吹干,如一次点样量不足可反复在色点处点样数次,使色点上有较多的叶绿体色素。 (3)在大试管中加入四氯化碳3-5ml及少许无水硫酸钠。然后将滤纸条固定于软木塞上,插入试管内,使窄端浸入溶剂中,而色点略高于液面,滤纸条边缘不可碰到试管壁,软木塞盖紧,直立于阴暗处层析。 0.5-1小时后,观察色素带分布:最上端橙黄色(胡萝卜素),其次黄色(叶黄素),再崐次 蓝绿素(叶绿素a),最后是黄绿色(叶绿素b)。(4)当展层剂前沿接近滤纸边缘时便可结束实 验,此时可看到不同色素的同心圆环,各色素由内往外的顺序为:叶绿素b(黄绿色)、叶 绿素a(蓝绿色)、叶黄素(鲜黄色)、胡萝卜素(橙黄色),再用铅笔标出各种色素的位置 和名称。

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教案

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 --------新兴惠能中学李广梅 一、.教学内容 《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一册《分子与细胞》第5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的第1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叶绿体的结构和色素的种类,掌握提取、分离色素的实验技巧,学习科学家探索光合作用原理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二、学生分析 在实验操作方面,学生已经能进行研磨、过滤等操作,但纸层析法是首次进行,需老师仔细指导。掌握有关化学试剂的使用方法与技巧,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设计思想 (1)以问题引发兴趣。整个教学过程要设置好问题,层层展开,层层递进,让新知识与旧知识融为一个整体,让学生在步步上升中攀登到知识的顶峰。 (2)以实验说明结论。生物学的教学就是实验的教学过程,实验的展示形式有学生分组实验、老师示范实验、动画和图片演示实验等,让实验现象说明问题,而不是直接让学生记住结论。 (3)科学探究的思想贯彻始终。用科学家的经典实验来学习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思维,在学生分组实验中学习设计实验的基本原则,学会分析实验,改进实验,学会科学地评价自己。 四、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与师生共同探究相结合(含自学、实验、讨论、讲授等)。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方法及操作技巧。 概述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设计与实施,形成科学态度观,培养观察能力以及合作的科学精神。 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操作技巧。 对实验进行自我评价,总结成功与失败之处。最后总结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含量的多少。 七、教学过程

普通高中叶绿素提取和分离实验

植物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报告 用具:剪刀一把、干燥的定性滤纸、50ml的烧杯及100ml的烧杯各3个、白纸3张、试管架一个、研钵一个、玻璃漏斗一个、尼龙布或纱布、毛细血管一只、药勺一个、10ml 量筒一只,天平一只,试管3支、纸板一块、棉塞3个、培养皿3个、刻度尺、注射器一只、盖玻片 试剂:丙酮、无水乙醇、层吸液(20份石油醚、2份丙酮、1份苯配置而成)、白沙(二氧化硅)、碳酸钙、碳酸钠 材料:新鲜的紫茎泽兰叶、其他野生植物叶片 背景资料: 1、叶绿素等是脂溶性的有机分子,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叶绿素等色素分子溶于有机溶剂而不溶于有极性的水。故在研磨和收集叶绿色素时要用丙酮或乙醇等有机溶剂而不用水。 2、叶绿素分布于基粒的片层薄膜上,加入少许二氧化硅是为了磨碎细胞壁、质膜、叶绿体被膜和光合片成,使色素溶解于丙酮中。 3、破碎的细胞中含有草酸等有机酸,叶绿素分子中含有的Mg元素处于不稳定化合太,镁离子与有机酸结合将导致色素分子破坏。加入少许碳酸钙使得钙离子与有机酸结合,减少镁离子的转移,防止研磨时叶绿体色素的破坏。所以在研磨时加入适量的碳酸钙,同时加入碳酸钠的道理亦如此。 4、在过滤时选用脱脂棉或纱布,而不用滤纸。原因主要有下:(1)色素分子比较大,不容易透过滤纸;(2)滤纸有较强的吸附性而使色素吸附在滤纸上,从而降低色素浓度,影响实验效果;(3)叶绿素是脂溶性,根据相似相容的原理,脱脂棉可以减少实验过程中色素的流失,增强实验效果。 5、根据物理学中的毛细现象,画滤纸细线前滤纸必须经过干燥处理,是为了阻止水分子堵塞滤纸中的毛细管而影响层析液的扩散。但如果用火烤的话,会使滤纸纤维变形同时破坏啦毛细管,而影响层析液的扩散。 6、由于液面的不同位置表面张力不同,纸条接近液面时,其边缘的表面的张力较大,层析液沿滤纸边缘扩散过快,而导致色素带分离不整齐的现象。故而,在插入层析液的滤纸条一端剪去两个角。 7、为了防止滤纸条倒入层析液中而使层析实验失败。同时,防止因液体表面张力引起层析液沿滤纸条向上的“壁流”而导致色素溶解。 8、色素分离的原理:纸层析是用滤纸作为载体的一种色层分析法,其原理主要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的分配比(溶解度)的不同而使之分离。滤纸上吸附的水为固定相(滤纸纤维常能吸20%左右的水),有机溶剂如乙醇等为流动相,色素提取液为层析试样。把试样点在滤纸的滤液细线位置上,当流动相溶剂在滤纸的毛细管的作用下,连续不断地沿着滤纸前进通过滤液细线时,试样中各组份便随着流动相溶剂向前移动,并在流动相和固定相溶剂之间连续一次有一次的分配。结果分配比比较大的物质移动速度较快,移动距离较远;分配比较小的物质移动较慢,移动距离较近,试样中各组分分别聚集在滤纸的不同的位置上,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符合我国的资源友好型社会。 操作步骤 1.称取新鲜叶子2g,放入研钵中加丙酮5ml,少许碳酸钙(防止叶绿素被破坏)和石英砂(帮助研磨),研磨成匀浆,再加丙酮5ml,然后以漏斗过滤之,即为色素提取液。

叶绿素的提取分离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 生姓名罗玉玲学号 20102501014 业生物科学年级、班级 10科四 程名称植物生理学实验实验项目植物生理学第一次实验 验类型□验证□设计□综合实验时间 2012 年 11 月 8 日 实验指导老师叶庆生、冷佳奕实验评分 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理化性质的鉴定 1.实验目的 1.1学会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的方法。 1.2了解叶绿体色素的荧光现象、皂化反应等理化性质。 2.实验原理 2.1叶绿体中含有绿色素(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和黄色素(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两大 类,这两类色素都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故可用乙醇或丙酮等有机溶剂提取。 2.2叶绿素是二羧酸酯,与强碱反应形成绿色的可溶性叶绿素盐,可与有机溶剂中的类胡萝卜素分 开;在酸性或加温条件下,叶绿素卟啉环中的Mg2+可依次被H+和Cu2+取代,形成褐色的去镁叶绿 素和绿色的铜代叶绿素;叶绿素受光激发,可发出红色荧光,反射光下可见红色荧光。 3.实验器材和试剂 3.1实验仪器与器具 研钵、漏斗、剪刀、、圆形滤纸、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量筒、移液管、滴管、试管、试 管架、酒精灯等 3.2实验试剂 丙酮、石英砂、碳酸钙、四氯化碳、无水氯化钠、乙醚等 3.3实验材料

勒杜鹃叶片 4.实验步骤 4.1叶绿素提取 取2g 勒杜鹃叶片 去掉主脉,剪碎 研磨 圆形滤纸过滤 收集提取液 4.2荧光现象观察 透射光下观察溶液颜色 叶绿素提取液 反色光下观察溶液颜色 4.3光对叶绿素的破坏作用 色素提取液少许等量分装于两试管 一支处于黑暗 、另一支于太阳光下 经2h 后观察两支试管的颜色 4.4铜代反应 取一支作为对照 各取色素提取液2ml 于两支试管中 取另一支 变褐色后 观察颜色的变化 4.5皂化反应 加入20mL 丙酮 少量乙酸铜粉末 滴加一滴稀盐酸 少量石英砂、碳酸钙 △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理化性质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实验报告 植物生理学及实验(甲)实验类型:课程 名称:实验名称: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理化性质和叶 绿素含量的测定姓名:专业:学 号:指导老师:同组学生姓名: 实验日期:实验地点: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一、实验目的和要求装 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三、主要仪器设备订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七、讨论、心得一、实验目的和要求、掌握植物中叶绿体色素的分离和 性质鉴定、定量分析的原理和方法。1 和b的方法及其计算。a2、熟悉在 未经分离的叶绿体色素溶液中测定叶绿素二、实验内容和原理以青菜为 材料,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并进行理化性质测定和叶绿素含量分析。 原理如下:80%的乙醇或95%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均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1、常用的丙酮提取。、皂化反应。叶绿素是二羧酸酯,与强碱反应, 形成绿色的可溶性叶绿素2. 盐,就可与有机溶剂中的类胡萝卜素分开。- COOCHCOO3 Mg + 2KOH C32H30ON4Mg + 2KOH +CH3OH

HONC43230+C20H39OH 、3H+可依次被在酸性或加温条件下,叶-COOCOOCH39 20 绿素卟啉环中的Mg++取代反应。Mg2+, Cu2+ 取代Cu++取代形成褐色的去镁叶绿素和绿色的铜代叶绿素。(H+和H+ ) 取代(Zn2+) 绿色褐色 、叶绿素受光激发,可发出红色荧光,反射光下可见红色荧光。4645其中叶绿素吸收红光和兰紫光,红光区可用于定量分析,5、定量分析。 652可直接用于总量分析。663用于定量叶绿素a,b及总量,而和C最大吸收光谱不同的两个组分的混合液,它们的浓度根据朗伯-比尔定律, *k+C*kOD=Ca*k与吸光值之间有如下的关系: OD=Ca*k+C b2 1g/L和b的80查阅文献得,2b1 b1a1a2b时,比吸收系%丙酮溶液,当浓度为 叶绿素a 值如下。数k k 比吸收系数波长/nm b 叶绿素a 叶绿素 9.27 82.04 663 45.60 645 16.75

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报告

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 验报告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生物学实验报告 报告题目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 姓名刘伟 学号 专业生物科学 批次/层次 指导教师 学习中心 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方法。 2. 通过叶绿体色素提取、分离方法的学习了解叶绿体色素的相关理化性质。 3. 为进一步研究各叶绿体色素性质、功能等奠定基础。 二、原理 叶绿体中含有绿色素(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和黄色素(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两大类。它们与类囊体膜蛋白相结合成为色素蛋白复合体。它们的化学结构不同,所以它们的物化性质(如极性、吸收光谱)和在光合作用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一样。这两类色素是酯类化合物,都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故可用乙醇、丙醇等有机溶剂提取。提取液可用色谱分析的原理加以分离。因吸附剂对不同物质的吸附力不同,当用适当的溶剂推动时,混合物中各种成分在两相(固定相和流动相)间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所以移动速度不同,经过一定时间后,可将各种色素分开。 三、材料、仪器设备和试剂 1. 绿色植物如菠菜等的叶片。 2. 研钵、漏斗、三角瓶、剪刀、滴管、康维皿、圆形滤纸(直径11cm)。 3. 试剂:95%乙醇,石英砂,碳酸钙粉,推动剂:按石油醚:丙酮:苯=10:2:1比例配制(v/v) 四、试验步骤 1.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 (1)取菠菜或其他植物新鲜叶片4-5片(4g左右),洗净,擦干,去掉中脉剪碎,放入研钵中。 (2)研钵中加入少量石英砂及碳酸钙粉,加2-3ml 95%乙醇,研磨至糊状,再加10ml 95%乙醇,然后以漏斗过滤之,残渣用10ml 95%乙醇冲洗,一同过滤于三角瓶中。

普通高中叶绿素提取和分离实验

普通高中相关实验 植物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用具:剪刀一把、干燥的定性滤纸、50ml的烧杯及100ml的烧杯各3个、白纸3张、试管架一个、研钵一个、玻璃漏斗一个、尼龙布或纱布、毛细血管一只、药勺一个、10ml量筒一只,天平一只,试管3支、纸板一块、棉塞3个、培养皿3个、刻度尺、注射器一只、盖玻片 试剂:丙酮、无水乙醇、层吸液(20份石油醚、2份丙酮、1份苯配置而成)、二氧化硅、碳酸钙、碳酸钠 材料:新鲜的菠菜叶、青菜叶、大叶黄杨叶片 背景资料: 1、叶绿素等是脂溶性的有机分子,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叶绿素等色素分子溶于有机溶剂而不溶于有极性的水。故在研磨和收集叶绿色素时要用丙酮或乙醇等有机溶剂而不用水。 2、叶绿素分布于基粒的片层薄膜上,加入少许二氧化硅是为了磨碎细胞壁、质膜、叶绿体被膜和光合片成,使色素溶解于丙酮中。 3、破碎的细胞中含有草酸等有机酸,叶绿素分子中含有的Mg元素处于不稳定化合太,镁离子与有机酸结合将导致色素分子破坏。加入少许碳酸钙使得钙离子与有机酸结合,减少镁离子的转移,防止研磨时叶绿体色素的破坏。所以在研磨时加入适量的碳酸钙,同时加入碳酸钠的道理亦如此。 4、在过滤时选用脱脂棉或纱布,而不用滤纸。原因主要有下:(1)色素分子比较大,不容易透过滤纸;(2)滤纸有较强的吸附性而使色素吸附在滤纸上,从而降低色素浓度,影响实验效果;(3)叶绿素是脂溶性,根据相似相容的原理,脱脂棉可以减少实验过程中色素的流失,增强实验效果。 5、根据物理学中的毛细现象,画滤纸细线前滤纸必须经过干燥处理,是为了阻止水分子堵塞滤纸中的毛细管而影响层析液的扩散。但如果用火烤的话,会使滤纸纤维变形同时破坏啦毛细管,而影响层析液的扩散。 6、由于液面的不同位置表面张力不同,纸条接近液面时,其边缘的表面的张力较大,层析液沿滤纸边缘扩散过快,而导致色素带分离不整齐的现象。故而,在插入层析液的滤纸条一端剪去两个角。 7、为了防止滤纸条倒入层析液中而使层析实验失败。同时,防止因液体表面张力引起层析液沿滤纸条向上的“壁流”而导致色素溶解。 8、色素分离的原理:纸层析是用滤纸作为载体的一种色层分析法,其原理主要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的分配比(溶解度)的不同而使之分离。滤纸上吸附的水为固定相(滤纸纤维常能吸20%左右的水),有机溶剂如乙醇等为流动相,色素提取液为层析试样。把试样点在滤纸的滤液细线位置上,当流动相溶剂在滤纸的毛细管的作用下,连续不断地沿着滤纸前进通过滤液细线时,试样中各组份便随着流动相溶剂向前移动,并在流动相和固定相溶剂之间连续一次有一次的分配。结果分配比比较大的物质移动速度较快,移动距离较远;分配比较小的物质移动较慢,移动距离较近,试样中各组分分别聚集在滤纸的不同的位置上,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符合我国的资源友好型社会。 操作步骤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实验报告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 学习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方法。 2. 通过叶绿体色素提取、分离方法的学习了解叶绿体色素的相关理化性质。 3. 为进一步研究各叶绿体色素性质、功能等奠定基础。 实验原理 叶绿体色素包括绿色的叶绿素(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和黄色的类胡萝卜素(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两大类,它们均以色素蛋白复合体形式存在于类囊体膜上。两类色素均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故可用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提取。由于提取液中不同色素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所以可借助分配层析方法将其分离。 实验仪器与药品 1. 绿色植物如菠菜等的叶片。 2. 研钵、漏斗、三角瓶、剪刀、滴管、康维皿、圆形滤纸(直径11cm)。 3. 95%乙醇、石英砂、碳酸钙、展层剂。展层剂按石油醚:丙酮:苯10:2:1的比例配制(V/V)。 实验步骤 1.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

(1)取菠菜或其它新鲜植物叶片4~5片(4g左右),将其洗净、擦干并去掉中脉,剪碎后置入研钵中。 (2)研钵中加入95%乙醇2~3 ml及少许石英砂、碳酸钙研磨至匀浆,再加95% 乙醇5ml,然后以漏斗过滤之,即为色素提取液。 2. 叶绿体色素的分离 (1)取圆形定性滤纸一张(直径应小于康维皿直径)于其中心扎一圆形小孔(直 径约3mm),另取长方形滤纸条一张(5cm×1.5cm),用滴管吸取乙醇叶绿体色素提取 液沿滤纸条的长度方向涂抹,注意涂抹色素扩散宽度应限制在0.5cm以内,风干后再重复操作数次。然后沿长度方向将滤纸条卷成纸捻,使涂抹过叶绿体色素溶液的一侧恰在纸捻的一端。 (2)将纸捻带有色素的一端插入圆形滤纸的小孔中,使与滤纸刚刚平齐(勿突出)。 (3)在康维皿中央小室中加入适量的展层剂,把带有纸捻的圆形滤纸平放在康 维皿中央小室上,使纸捻下端浸入展层剂中,迅速盖好培养皿。展层剂将借助毛细管作用顺纸捻扩散至圆形滤纸上,使叶绿体色素在固定相(滤纸中吸附有水分的纤维素)和流动相(展层剂)间反复分配,从而使不同色素得到分离,分离结果为滤纸上可见到各种色素的同心圆环。无康维皿时亦可用底、盖直径相同的培养皿进行实验,实验时可在培养皿底中放入一平底短玻管或塑料药瓶盖以替代康维皿中央小室盛装展层剂,其余相同。 (4)当展层剂前沿接近滤纸边缘时便可结束实验,此时可看到不同色素的同心 圆环,各色素由内往外的顺序为:叶绿素b(黄绿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黄素(鲜黄色)、胡萝卜素(橙黄色),再用铅 笔标出各种色素的位置和名称。

实验二 叶绿素的提取与分离

实验二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 一、实验目的 从富含叶绿素的菠菜叶片中提取叶绿素,并在薄层层析板上点样使叶绿素显示不同颜色。 二、实验原理 要求同学们先查询资料,了解叶绿素相关知识,实验课上老师讲解。 三、实验材料、器具 研钵、托盘天平、分液漏斗、干燥锥形瓶、毛细管、薄层层析板、饱和NaCl溶 液、无水Na 2SO 4 四、实验步骤 1、叶绿素的提取 在中放入几片(约5g)菠菜叶(新鲜的或冷冻的都可以.如果是冷冻的,解冻后包在纸中轻压吸左水分)。加入10mL2:1石油醚和丙酮混合液,适当研磨。将提取液用滴管转移至分液漏斗中,加入10mL饱和NaCl溶液(防止生成乳浊液)除去水溶性物质,分去H 2 O层,再用蒸馏水洗涤两次。将有机层转入干燥的小锥 形瓶中,加2g无水Na 2SO 4 ,通风处理。处理后的液体倾至另一锥形瓶中(如溶液 颜色太浅,可在通风柜中适当蒸发浓缩)。 2、点样 用一根内径 1mm的毛细管,吸取适量提取液,轻轻地点在距薄板一端1cm 处,平行点两点,两点相距1cm左右。若一次点样不够,可待样品溶剂挥发后.再在原处点第二次,但点样斑点直径不得越过2mm。 3、展开 先在小烧杯中放入展开剂[用石油醚和丙酮按3:1的比例进行混合作为展开剂,再将薄层板斜靠于层析缸内壁。点样端接触展开剂但样点不能浸没于展开剂中,密闭层析缸。待展开剂上升到距薄层板另一端约1cm时,取出平放,用铅笔或小针划前沿线位置,在空气中晾干或用电吹风吹干薄层。 毛细管点样薄层色谱展开 4、观察层析板并记录实验结果。 薄层层析时Rf值表示的是原点到层析斑点中心的距离与原点的到展层溶剂的前沿距离 包括扩散最快的是什么,扩散最慢的是什么 最宽的色素带是什么,最窄的色素带是什么 哪两个色素带距离相距最远,哪两个最近等等 各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快,反之则慢。 最快:胡萝卜素 次之:叶黄素 次之:叶绿素A

谈对《叶绿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的改进

谈对《叶绿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的改进 摘要:从教材原实验及不足,到其他生物教师对实 验的创新改进以及对实验改进的体会,总结出实验并没有个固定的模式。为了达到实验目的,教师也要善于学习,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这样才会影响到学生,使学生不拘泥于课本,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关键词:叶绿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色素提取液;层析 液;实验改进 光合作用是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之一,叶绿体 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素的提取与分离”是必修 《分子与细胞》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通过实验有助于学 生掌握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含量,进而加深对光合作用相关内容的理解。教材对该实验设计了一个比较详细的实验方案,但学生按照教材的要求操作,实验成功率并不高。如何提咼实验成功率,许多生物教师在不断探寻。于是,在对教材原实验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将实验进行了一些创新改进,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笔者通过学习和实践,也受益匪浅,对实验教学有了更深的体会。 、教材原实验及不足

1)教材介绍:称取 5 g 绿色的叶片(如菠菜叶片) 剪碎,放入研钵中。向研钵中放入少许二氧化硅和碳酸钙,再加入10 mL 无水乙醇,进行迅速、充分的研磨。将研磨液 迅速倒入玻璃漏斗(漏斗基部放一块单层尼龙布)进行过滤, 将滤液收集到试管中,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严。 (2)不足之处:①材料的选择受限,只能选择容易研 磨的叶片,革质叶等不能用。②材料用量多、所用药品多、所用仪器多、操作步骤多,所需时间长。③实验中对二氧化硅和碳酸钙的用量不好把握,多了,难以过滤,而且会残留在滤液中,导致滤液杂质多,颜色浅;少了,研磨不充分,色素含量少,实验效果差。④迅速、充分研磨的程度难把握。 2.滤纸条的制备与画滤液细线 1)教材介绍:将干燥的定性滤纸剪成长和宽略小于 试管长和宽的滤纸条,将滤纸条的一端剪去两角,并在距这 端 1 cm 处用铅笔画一条细的横线。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沿铅笔线均匀画出一条细线。待滤液干后,再画一两次。 2)不足之处:色素带分离效果的好坏与滤液细线划 得是否细、直、齐直接相关。学生在实际操作时,往往难做到,结果色素带弯弯曲曲,或者滤液细线中色素过少,色素带颜色很淡不易区分。

叶绿素的提取与分离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 及理化性质的测定 班级:11级生科2班 组员:XXX XX 实验名称: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理化性质的测定

实验原理:叶绿体色素又称光合色素,在高等植物中可分为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两大类,前者包括叶绿素a(蓝绿色)和叶绿素b(黄绿色),后者包括胡萝卜素(橙色)和叶黄素(黄色),它与们类囊体膜上的蛋白质结合形成色素蛋白复合体,不溶于水,易溶于酯,因此可用丙酮、乙醇、石油醚等有机溶剂进行提取。 层析的基本原理:在分离过程中,由一种流动相(即一种液体或气体)带动着试样经过固定相(一种支持物,如纸)向外扩散,由于试样在两相中的溶解度不同和固定相对试样中不同成分的吸附程度有别,当用适当的溶剂推动时,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两相间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所以它们的移动速度不同,经过一定时间层析后,可使试样中的各种组分得到分离,在做纸层析时,由于纸对光合色素中各种色素分子的吸附程度不同,以及这些色素分子在溶剂四氯化碳(推进剂)中溶解度也有差异,以致溶剂带动色素分子向四周移动时,各种色素分子沿纸扩散的速度也就不同,使混合色素分离,出现不同颜色的环。将提取的叶绿素溶液置于光下,在透射光呈绿色,在反射光下呈樱桃红色,种这现象称为荧光现象。在反射光下叶绿素溶液之所以呈樱桃红色,是因为叶绿色分子吸收光能后处于激状发态,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很不稳定,当它回到基态时,将所获得的能量以辐射能的形式发射出红光量子。叶绿素的化学性质很

不稳定,容易受强光、高温等的破坏,特别是当叶绿素与蛋白质分离以后,破坏更快,而类胡萝卜素则较稳定。叶绿素中的镁可以被H+所取代而成褐色的去镁叶绿素,后者遇铜后,其中的氢(H+)又被铜(Cu2+)取代,形成了铜代叶绿素,便由褐色转变成蓝绿色,铜代叶绿素很稳定,且比原来的绿色还要稳定些,在光下也不易被破坏。 材料与设备试剂: 1. 材料 新鲜的菠菜或小白菜等其他绿色植物叶片。 2. 设备 电子天平、研钵、烧杯、量筒、培养皿、刻度试管、试管夹、试管架、酒精灯、剪刀、圆形滤纸、小漏斗等。 3. 试剂 丙酮、四氯化碳、无水硫酸钠、6mol/L 盐酸、醋酸铜粉末、碳酸钙等。 方法与步骤: 一、1.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 2. 取菠菜或其他植物新鲜叶片5g,洗净,擦干,去掉主脉后剪碎,放入研钵中。

实验六叶绿素的提取、分离

叶绿素的提取、分离一、实验目的 1. 掌握从植物叶中提取叶绿素的方法。 2. 了解纸层层析的原理,掌握纸层析的一般操作和定性鉴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1. 叶绿素提取原理:叶绿素等是脂溶性的有机分子,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叶绿体中含有叶绿体色素(叶绿素a和b、胡萝卜素及叶黄素)等色素分子溶于有机溶剂而不溶于有极性的水。故在研磨和收集叶绿色素时要用丙酮或乙醇等有机溶剂提取而不用水。 2. 色素分离的原理:纸层析是用滤纸作为载体的一种色层分析法,其原理主要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的分配比(溶解度)的不同而使之分离。滤纸上吸附的水为固定相(滤纸纤维常能吸20%左右的水),有机溶剂如乙醇等为流动相,色素提取液为层析试样。把试样点在滤纸的滤液细线位置上,当流动相溶剂在滤纸的毛细管的作用下,连续不断地沿着滤纸前进通过滤液细线时,试样中各组份便随着流动相溶剂向前移动,并在流动相和固定相溶剂之间连续一次有一次的分配。结果分配比比较大的物质移动速度较快,移动距离较远;分配比较小的物质移动较慢,移动距离较近,试样中各组分分别聚集在滤纸的不同的位置上,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毛细管点样薄层色谱展开 三、仪器和药品 剪纸形状 滤液基线

研钵、毛细管、漏斗、纱布、小烧杯、试管、培养皿等 95%酒精、丙酮、石油醚 碳酸钙,石英砂 四、实验步骤 (1)取菠菜或其他植物新鲜叶片20g左右,洗净,用滤纸擦干,去掉叶柄和中脉剪碎,放入研钵。 (2)研钵中加入少量碳酸钙和石英砂,加4-5ml 无水乙醇,研磨至糊状,再加10ml 无水乙醇充分混匀以提取叶片匀浆中的色素,15-20分钟后,过滤入50ml锥形瓶中加塞待用。 分离:(1)取圆形定性滤纸一张(直径15cm),将其剪成滤纸条(15cm×2cm),将其2cm一端剪去两侧,中间留一长约,宽约的窄条,并在滤纸剪口上方用铅笔画一条直线,作为画滤液细线的基准线(注意:滤液线必须距底边)。用毛细管吸取乙醇叶绿体色素提取液,沿纸条的滤液线涂,等风干后,再重复操作数2-3次。(用滤液涂圆点状类似) (2)在层析缸中加入适量(约2ml)的丙酮作为推动剂,将滤纸条带有色素的一端轻轻插入层析缸中,使滤纸条下端浸入推动剂中。迅速盖好层析缸盖,静置40-60min。此时,推动剂借毛细管引力顺滤纸条向上扩散,并把叶绿体色素向上推动,不久即可看到各种色素的条带。 (3)当推动剂前沿接近滤纸边缘时,取出滤纸,风干,即可看到分离的各种色素,从上到下为:胡萝卜素为橙黄色、叶黄素为鲜黄色、叶绿素a为蓝绿色,叶绿素b为黄绿色,用铅笔标出各种色素的位置和名称。 五、数据记录

实验十二 菠菜叶中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07-05-26).

实验十二 菠菜叶中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07-05-26)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从菠菜叶中提取叶绿素的方法; 2.了解薄层层析的原理,掌握薄层层析的一般操作和定性鉴定方法 二 实验原理 1.叶绿素提取 高等植物体内的叶绿体色素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两类,主要包括叶绿素a (C 55H 72O 5N 4Mg)、叶绿素b(C 55H 70O 6N 4Mg)、β—胡萝卜素(C 40H 56)和叶黄素(C 40H 56O 2)等4种。叶绿素a 和叶绿素b 为吡咯衍生物与金属镁的配合物,胡萝卜素是一种橙色天然色素,属于四萜类,为一长链共轭多烯,有α、β、γ三种异构体,其中,β异构体含量最多。叶黄素为一种黄色色素,与叶绿素同存在于植物体中,是胡萝卜素的羟基衍生物,较易溶于乙醇,在乙醚中溶解度较小。根据它们的化学特性,可将它们从植物叶片中提取出来,并通过萃取、沉淀和色谱方法将它们分离开来。 R R=H ; 叶黄素 R= OH 2.薄层色谱 薄层层析是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微量物质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实验技术,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而快速的特点。它是将固定相支持物均匀地铺在玻片上制成薄层板,将样品溶液点加在起点处,置于层析容器中用合适的溶剂展开而达到分离的目的。用此法分离时几乎不受温度的影响,可采用腐蚀性显色剂,而且可在高温下显色,特别适用于挥发性小或在较高温度下易发生反应的物质,同时也常用来跟踪有机反应或监测有机反应完成的程度。 薄层层析按分离机制不同可分为吸附层析、分配层析、离子交换层析等,最常用的为吸附薄层层析,在此主要讨论。吸附层析中样品在薄层板上经过连续、反复的被吸附刑吸附及展开剂解吸附过程,由于不同的物质被吸附剂吸附的能力及被展开剂解吸附的能力不同,放在薄层上以不同速度移动而得以分离。通常用比移值(Rf)表示物质移动的相对距离: 的距离 展开剂前沿至原点中心点中心的距离色斑最高浓度中心至原 f R

实验六 叶绿素的提取、分离

叶绿素的提取、分离 一 、实验目的 1. 掌握从植物叶中提取叶绿素的方法。 2. 了解纸层层析的原理,掌握纸层析的一般操作和定性鉴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1. 叶绿素提取原理:叶绿素等是脂溶性的有机分子,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叶绿体中含有叶绿体色素(叶绿素a 和b 、胡萝卜素及叶黄素)等色素分子溶于有机溶剂而不溶于有极性的水。故在研磨和收集叶绿色素时要用丙酮或乙醇等有机溶剂提取而不用水。 2. 色素分离的原理:纸层析是用滤纸作为载体的一种色层分析法,其原理主要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的分配比(溶解度)的不同而使之分离。滤纸上吸附的水为固定相(滤纸纤维常能吸20%左右的水),有机溶剂如乙醇等为流动相,色素提取液为层析试样。把试样点在滤纸的滤液细线位置上,当流动相溶剂在滤纸的毛细管的作用下,连续不断地沿着滤纸前进通过滤液细线时,试样中各组份便随着流动相溶剂向前移动,并在流动相和固定相溶剂之间连续一次有一次的分配。结果分配比比较大的物质移动速度较快,移动距离较远;分配比较小的物质移动较慢,移动距离较近,试样中各组分分别聚集在滤纸的不同的位置上,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毛细管点样 薄层色谱展开 三 、仪器和药品

研钵、毛细管、漏斗、纱布、小烧杯、试管、培养皿等 95%酒精、丙酮、石油醚 碳酸钙,石英砂 四、实验步骤 (1)取菠菜或其他植物新鲜叶片20g左右,洗净,用滤纸擦干,去掉叶柄和中脉剪碎,放入研钵。 (2)研钵中加入少量碳酸钙和石英砂,加4-5ml 无水乙醇,研磨至糊状,再加10ml 无水乙醇充分混匀以提取叶片匀浆中的色素,15-20分钟后,过滤入50ml锥形瓶中加塞待用。 分离:(1)取圆形定性滤纸一张(直径15cm),将其剪成滤纸条(15cm×2cm),将其2cm一端剪去两侧,中间留一长约1.5cm,宽约0.5cm的窄条,并在滤纸剪口上方用铅笔画一条直线,作为画滤液细线的基准线(注意:滤液线必须距底边1-1.5cm)。用毛细管吸取乙醇叶绿体色素提取液,沿纸条的滤液线涂,等风干后,再重复操作数2-3次。(用滤液涂圆点状类似) (2)在层析缸中加入适量(约2ml)的丙酮作为推动剂,将滤纸条带有色素的一端轻轻插入层析缸中,使滤纸条下端浸入推动剂中。迅速盖好层析缸盖,静置40-60min。此时,推动剂借毛细管引力顺滤纸条向上扩散,并把叶绿体色素向上推动,不久即可看到各种色素的条带。 (3)当推动剂前沿接近滤纸边缘时,取出滤纸,风干,即可看到分离的各种色素,从上到下为:胡萝卜素为橙黄色、叶黄素为鲜黄色、叶绿素a为蓝绿色,叶绿素b为黄绿色,用铅笔标出各种色素的位置和名称。 五、数据记录

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报告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生物学实验报告 报告题目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 姓名刘伟 学号 专业生物科学 批次/层次 指导教师 学习中心 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方法。 2. 通过叶绿体色素提取、分离方法的学习了解叶绿体色素的相关理化性质。 3. 为进一步研究各叶绿体色素性质、功能等奠定基础。 二、原理 叶绿体中含有绿色素(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和黄色素(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两大类。它们与类囊体膜蛋白相结合成为色素蛋白复合体。它们的化学结构不同,所以它们的物化性质(如极性、吸收光谱)和在光合作用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一样。这两类色素是酯类化合物,都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故可用乙醇、丙醇等有机溶剂提取。提取液可用色谱分析的原理加以分离。因吸附剂对不同物质的吸附力不同,当用适当的溶剂推动时,混合物中各种成分在两相(固定相和流动相)间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所以移动速度不同,经过一定时间后,可将各种色素分开。 三、材料、仪器设备和试剂 1. 绿色植物如菠菜等的叶片。 2. 研钵、漏斗、三角瓶、剪刀、滴管、康维皿、圆形滤纸(直径11cm)。 3. 试剂:95%乙醇,石英砂,碳酸钙粉,推动剂:按石油醚:丙酮:苯=10:2:1比例配制(v/v) 四、试验步骤 1.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 (1)取菠菜或其他植物新鲜叶片4-5片(4g左右),洗净,擦干,去掉中脉剪碎,放入研钵中。 (2)研钵中加入少量石英砂及碳酸钙粉,加2-3ml 95%乙醇,研磨至糊状,再加10ml 95%乙醇,然后以漏斗过滤之,残渣用10ml 95%乙醇冲洗,一同过滤于三角瓶中。

叶绿素的提取分离及含量测定

叶绿素a、b含量测定 【实验目的】 熟悉在未经分离的叶绿体色素溶液中测定叶绿素a和b的方法及其计算。 【实验原理】 如果混合液中的两个组分,它们的光谱吸收峰虽然有明显的差异,但吸收曲线彼此有些重叠,在这种情况下要分别测定两个组分,可根据Lambert-Beer定律,通过代数方法,计算一种组分由于另一种组分存在时对光密度的影响,最后分别得到两种组分的含量。 如图3-3叶绿素a和b的吸收光谱曲线,叶绿素a的最大吸收峰在663nm,叶绿素b在645nm,吸收曲线彼此又有重叠。 根据Lambert-Beer定律,最大吸收光谱峰不同的两个组分的混合液,它们的浓度C与光密度OD之间有如下的关系: OD1=C a·k a1+C b·k b1(1) OD2=C a·k a2+C b·k b2(2) 式中:C a为组分a的浓度,g/L; C b为组分b的浓度,g/L; OD1为在波长λ1(即组分a的最大吸收峰波长)时,混合液的光密度OD值;OD2为在波长λ2(即组分b的最大吸收峰波长)时,混合液的光密度OD值;k a1为组分a的比吸收系数,即组分a当浓度为1g/L时,于波长λ1时的光密度OD值; k b2为组分b的比吸收系数,即组分b当浓度为1g/L时,于波长λ2时的光密度OD值; k a2为组分a(浓度为1g/L),于波长λ2时的光密度OD值; k b1为组分b(浓度为1g/L),于波长λ1时的光密度OD值; 从文献中可以查到叶绿素a和b的80%丙酮溶液,当浓度为1g/L时,比吸收系数k OD663=82.04×C a+9.27×C b OD645=16.75×C a+45.60×C b 经过整理之后,即得到下式: C a=0.0127 OD663-0.00269 OD645 C b=0.0229 OD645-0.00468 OD663 如果把C a,C b的浓度单位从原来的g/L改为mg/L,则上式可改写为下列形式:C a =12.7 OD663-2.69 OD645(3) C b =22.9 OD645-4.68 OD663(4) C T = C a+ C b=8.02 OD663+20.21 OD645(5) (5)式中C T为总叶绿素浓度,单位为mg/L。 利用上面(3)、(4)、(5)式,即可计算出叶绿素a和b及总叶绿素的浓度(mg/L)。 [附注] 由于叶绿素a和b吸收峰的波长相差仅18nm(663-645nm),对仪器的波长精确度要求较高,一般低级类型的分光光度计难以满足要求,至少要中级或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理化性质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理化性质和叶绿素含量的测 定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植物生理学及实验(甲) 实验类型: 实验名称: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理化性质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姓名: 专业: 学号: 同组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实验地点: 实验日期: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三、主要仪器设备 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七、讨论、心得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植物中叶绿体色素的分离和性质鉴定、定量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2、熟悉在未经分离的叶绿体色素溶液中测定叶绿素a 和b 的方法及其计算。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以青菜为材料,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并进行理化性质测定和叶绿素含量分析。 原理如下: 1、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均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常用95%的乙醇或80%的丙酮提取。 2、皂化反应。叶绿素是二羧酸酯,与强碱反应,形成绿色的可溶性叶绿素盐,就可与有机溶剂中的类胡萝卜素分开。 COOCH 3 COO - C 32H 30ON 4Mg + 2KOH C32H30ON4Mg + 2KOH +CH3OH +C20H39OH COOC 20H 39 COO - 3、取代反应。 在酸性或加温条件下,叶绿素卟啉环中的Mg++可依次被H+和Cu++取代形成褐色的去镁叶绿素和绿色的铜代叶绿素。(H+取代Mg2+, Cu2+ (Zn2+)取代H+ ) 褐色 绿色 4、叶绿素受光激发,可发出红色荧光,反射光下可见红色荧光。 5、定量分析。叶绿素吸收红光和兰紫光,红光区可用于定量分析,其中645和663用于定量叶绿素a,b 及总量,而652可直接用于总量分析。 根据朗伯-比尔定律,最大吸收光谱不同的两个组分的混合液,它们的浓度C 与吸光值之间有如下的关系: OD 1=Ca*k a1+C b *k b1 OD 2=Ca*k a2+C b *k b2 查阅文献得,叶绿素a 和b 的80%丙酮溶液,当浓度为1g/L 时,比吸收系数k 值如下。 波长/nm 比吸收系数k 叶绿素a 叶绿素b 663 645 将数值代入式子得:OD663=*Ca+*Cb OD645=*Ca+*Cb 经整理后,得到式子:Ca= OD663 - OD645 Cb= OD645 - OD663 三、主要仪器设备 装 订 线

《叶绿素提取与分离》教学设计

实验:必修1第3章第3节《叶绿素提取与分离》 一、学情分析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重要场所和前沿阵地,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基础、前提和保证。离开了实验教学,生物教学就谈不上实质性、根本性改革,也谈不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教学内容分析: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是一个探究性实验,通过本实验,可以让学生知道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颜色对植物叶片颜色的影响,是学习光合作用的基础。 学习动机的唤起和保持:在课堂开始的时候,通过回顾先前的知识,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得学生很自然地过渡到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同时,通过设置相关问题的提问,让学生进行回答,引起他们的兴趣,也可以检测他们的课外知识丰富程度,激发他们课外主动探索学习热情,将学以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组织好各种观察、实验等探究性学习活动,结合物理和化学知识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习得相关的操作技能。 一、课程目标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知识目标:掌握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能力目标:锻炼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力以及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合作以及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①在自主探究中,感受成功带来的快乐,提高对自我价值的认识 ②要学生把理论知识联系并贯彻到实际活动中去,从实践中得到巩固和提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重点: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联系 (2)难点: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暗反应过程及相互联系 三、课前准备 (1)熟悉课本,掌握课本知识的结构; (2)查阅课外资料,掌握相关的知识背景,制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案等;(3)实验课前准备好所需的药品和仪器,一些不能存放较久的药品实验课前半小时配制好; (4)设计板书; 四、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40min) 五、教学过程

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作业

一、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 1.实验原理: ①提取:绿叶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中,所以可以用来提取。 ②分离: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________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_____,反之则___。这样就可以把不同的色素分开,在滤纸条上呈现出不同的色带。 2.实验现象及结果 3.这些色素对光的吸收有差别。_____和_____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 和叶黄素主要吸收_____,植物对_______吸收最少。 4.实验中SiO2的作用是,CaCO3的作用是 二.捕获光能的结构(叶绿体) 1.结构:由______膜构成,内部有许多_________,基粒和基粒之间充满了_________。每个基粒都由一个个圆饼状的组成。吸收光能的色素就分布 在。 2.功能:。(线粒体的功能:。) 三、选择题 1在进行叶绿素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时,不能让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的原因是( ) A. 滤纸上几种色素会扩散不均影响实验效果 B. 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会变粗而使色素太分散 C色素会溶解在层析液中,使实验结果不明显 D.滤纸上的几中色素会混合起来不分散 2.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时,滤纸条最上端的色素名称和颜色分别是() A.叶绿素a、蓝绿色B.叶绿素b、黄绿色

C.胡萝卜素、橙黄色D.叶黄素、黄色 3把下列药物选入相应的空白处 ①保护叶绿素()②溶解各种色素() ③为研磨充分()④促使各种色素在滤纸上扩散() A.丙酮B.碳酸钙C.二氧化硅D.层析液 4.用纸层析法将绿叶中色素进行分离,在滤纸条上出现的最窄的一条色素带的颜色是()A.黄色B.橙黄色C.黄绿色D.蓝绿色

实验六叶绿素的提取分离

实验六叶绿素的提取分 离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叶绿素的提取、分离一、实验目的 1. 掌握从植物叶中提取叶绿素的方法。 2. 了解纸层层析的原理,掌握纸层析的一般操作和定性鉴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1. 叶绿素提取原理:叶绿素等是脂溶性的有机分子,根据相似相溶的原理,叶绿体中含有叶绿体色素(叶绿素a和b、胡萝卜素及叶黄素)等色素分子溶于有机溶剂而不溶于有极性的水。故在研磨和收集叶绿色素时要用丙酮或乙醇等有机溶剂提取而不用水。 2. 色素分离的原理:纸层析是用滤纸作为载体的一种色层分析法,其原理主要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的分配比(溶解度)的不同而使之分离。滤纸上吸附的水为固定相(滤纸纤维常能吸20%左右的水),有机溶剂如乙醇等为流动相,色素提取液为层析试样。把试样点在滤纸的滤液细线位置上,当流动相溶剂在滤纸的毛细管的作用下,连续不断地沿着滤纸前进通过滤液细线时,试样中各组份便随着流动相溶剂向前移动,并在流动相和固定相溶剂之间连续一次有一次的分配。结果分配比比较大的物质移动速度较快,移动距离较远;分配比较小的物质移动较慢,移动距离较近,试样中各组分分别聚集在滤纸的不同的位置上,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毛细管点样薄层色谱展开 剪纸形状 滤液基线

三、仪器和药品 研钵、毛细管、漏斗、纱布、小烧杯、试管、培养皿等 95%酒精、丙酮、石油醚 碳酸钙,石英砂 四、实验步骤 (1)取或其他植物新鲜叶片20g左右,洗净,用滤纸擦干,去掉叶柄和剪碎,放入研钵。 (2)中加入少量和石英砂,加4-5ml 无水,研磨至糊状,再加10ml 无水乙醇充分混匀以提取叶片匀浆中的色素,15-20分钟后,过滤入50ml锥形瓶中加塞待用。 分离:(1)取圆形一张(直径15cm),将其剪成条(15cm×2cm),将其2cm一端剪去两侧,中间留一长约,宽约的窄条,并在滤纸剪口上方用铅笔画一条直线,作为画滤液细线的基准线(注意:滤液线必须距底边)。用毛细管吸取乙醇提取液,沿纸条的滤液线涂,等风干后,再重复操作数2-3次。(用滤液涂圆点状类似) (2)在缸中加入适量(约2ml)的丙酮作为推动剂,将滤纸条带有色素的一端轻轻插入层析缸中,使滤纸条下端浸入推动剂中。迅速盖好层析缸盖,静置40-60min。此时,推动剂借引力顺滤纸条向上扩散,并把叶绿体色素向上推动,不久即可看到各种色素的条带。 (3)当推动剂前沿接近滤纸边缘时,取出滤纸,风干,即可看到分离的各种色素,从上到下为:为橙黄色、为鲜黄色、a为,叶绿素b为黄绿色,用标出各种色素的位置和名称。 五、数据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