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裴子野的文学观

合集下载

第一讲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第一讲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第一讲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孔子所说的“兴”的含义,那就是通过艺术形象的譬喻,引发人的联想,并进而使人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从文艺发挥社会作用的过程来看,它离不开读者想象、理解和情感活动的积极参与。

能够调动接受者参与的,当然就是文艺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创造了。

这就是孔安国所说的“引譬”,它实际上是泛指文艺的形象性特征。

它对接受者产生的审美作用就在于能够“连类”。

这个“类”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对接受者的想象活动而言,文艺作品的艺术形象只有与接受者类似的生活经验的回忆相结合时,才能在接受者的想象中“栩栩如生”。

另一种是对接受者的理解活动而言,文艺作品所描绘的某种具体的艺术形象,其目的往往在于引导接受者去感悟形象中包含的某种带有一定普遍性的社会人生哲理。

当接受者在作品形象描写的“引譬”作用引导下进入“连类”,在对艺术形象的重新创造中感悟其所包含的思想情感时,接受者的整个主观精神因素就都被调动起来了,这就是“感发意志”。

孔子讲文艺的社会作用,之所以首先讲“兴”,是着眼于文艺发挥其社会作用的独特方式,也可以说是诗区别于非诗的本质特征的,这体现了孔子对文艺的审美性质的重视。

以下所要谈到的“观、群、怨”都是以“兴”为基础的,脱离了“兴”,就失去了文艺的审美本质,也就谈不上什么诗的“观、群、怨”了。

因此,“兴”与其他三者不是并列关系,“兴”是从文艺创作与文艺接受的审美本质同一性中来揭示文艺所可能具有的种种社会作用之所以能够得以实现的特殊方式,其他三者则是在此基础上得以产生的几种具体社会作用,体现着鲜明的功利目的。

“兴观群怨”说作为孔子“诗教”文艺观的代表,呈现出两个相互联系的特点:一是特别看重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的教化功能;二是这种对文艺教化功能的强调始终建立在遵循文艺的审美规律基础之上,尤其突出艺术的审美情感特征。

对后世的影响:梁启超的薰、浸、刺、提谈谈“兴观群怨”说对后世中国文论的影响。

国开(电大)《文论专题》形考作业1-4参考答案

国开(电大)《文论专题》形考作业1-4参考答案

国开(电大)《文论专题》形考作业1-4参考答案形考任务1判断题1. “兴观群怨”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共同规律,就是在孔子那里主要是针对“用诗”,即发挥文艺社会作用而提出的“兴观群怨”,在后世都逐渐与“作诗”结合起来,使“兴观群怨”不仅成为对文艺社会作用的一种自觉认识,而且成为对文艺创作的一种明确要求。

(√)2. “兴观群怨”之“怨”,广义的“怨”,也就是把“怨”看作是对人的各种情感的一种代称。

(√)3. “兴观群怨”之“怨”,狭义的“怨”,也就是照字面意思所理解的“怨”,它是由种种不满意所引发的一种特定情感,包括忧怨、哀怨、怨恨等等。

(√)4. “兴观群怨”之“群”,是孔子以“诗教”为特色的文艺观的一个鲜明体现。

首先,它鲜明体现了孔子“诗教”的目的在于“仁”。

“群”就是人与人相亲相爱,和谐相处。

其次,孔子之所以强调“诗可以群”,是因为看到了文艺在使人“群”方面具有独特的审美感染作用。

(√)5. 《神思》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也是刘勰创作论之总纲。

(√)6. 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比如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穷而后工”说等。

(×)7. 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比如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以及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等。

(√)8. 后世文论家在“兴观群怨”说基本精神的影响下,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有关文艺社会作用的命题,比如司马迁的“不平则鸣”说、韩愈的“发愤著书”说等。

(×)9. 孔子的思想,可以说是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以“中庸”为准则,所以也被称为“仁学”。

(√)10. 孔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中。

(√)11. 孔子所说的“兴”的含义,就是通过艺术形象的譬喻,引发人的联想,并进而使人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师说》同步素材——韩愈与古文运动

《师说》同步素材——韩愈与古文运动

《师说》同步素材——韓愈与古文运动
 唐代古文运动
 〈一〉古文运动先声
 文学发展至南北朝,唯美之风极盛,时人写诗论文,只注重平仄、音韵、偶句等外在形式,而忽略了文学自身的文学价值。

于是,诗文在一片的靡丽的气息中,毫无生命力。

当时的裴子野,即作「雕虫论」一书,指称骈文为淫文破典。

后又有苏绰,他位高权重,想要以政治力量,提倡平实古直的古文,此举虽功败垂成,却为日后的古文运动播下种子。

 此外,隋朝的李谔和王通,前者在朝,后者在野,他们都有推行古文运动的理想,可惜这分理想,均因隋朝的国祚短暂而埋没。

 唐初文人作史书时,莫不在文学传、文苑传中排击六朝骈文的靡丽气息,发挥明道宗经的文学理论,为日后的古文运动首开了风气。

 而陈子昂、张说、苏颋等人,及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之士,皆对徒流于形式的文学风尚有所反省。

到了柳冕,更主张文学与儒学合而为一,以利推行教化。

 古文运动历经多人的鼓吹阐发,虽未成熟,实已离成熟的契机未远。

 〈二〉古文运动正式登场
 在文学运动中,理论可以指导作品;作品可以印证理论,二者互为表裏,缺一不可。

在中唐的古文运动中,由于「理论」和「作品」的健全,使古文运动蔚为一时风尚。

 韩愈所提倡的古文运动,在理论的架构上十分明确。

在文学思想方面,他驳斥佛、老二家的玄疏之论,而直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之。

【考试卷】 中国古代文学史

【考试卷】  中国古代文学史

【考试卷】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l 分,共 30 分。

1.下列属于自然灾害神话的是【】 [单选题] *A.盘古开天辟地B.女娲补天(正确答案)C.黄帝战蚩尤D.女娲造人答案解析:自然灾害神话表现了原始人类遭受自然灾害的经历,以及他们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

AD 项属于创世神话;C 项属于战争神话。

故选B 项。

2.以下《诗经》作品中,属于弃妇诗的是【】 [单选题] *A.《郑风·将仲子》B.《邶风·静女》C.《卫风·氓》(正确答案)D.《周礼·媒氏》答案解析:A 项是表现恋爱的曲折和苦恼的诗;BD 项是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的诗。

故选C 项。

3.下列说法对“比”的描述正确的是【】 [单选题] *A.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B.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正确答案)C.触物以起情谓之比D.比、兴在理论上难以明确答案解析:A 项为“兴”;C 项应为“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D 项比、兴在理论上可以区分明确,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交互重叠。

故选B 项。

4.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左传》的辞令艺术【】 [单选题] *A.端正委婉B.古奥迂涩C.理富文美(正确答案)D.婉转伶俐答案解析:《左传》的辞令艺术:(1)《左传》的外交辞令理富文美;(2)能够深入对方内心,把握其心理,言辞端正委婉,不卑不亢,道理充分,分寸恰当;(3)能够引经据典,言辞婉转伶俐。

故选C 项。

5、产生于战国后期的诸子散文是【】 [单选题] *A.《荀子》(正确答案)B.《论语》C.《老子》D.《墨子》答案解析:《荀子》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

其所处时期是战国后期。

BCD 项属于春秋末至战国初期。

故选A 项。

6、下列选项中,为战国末期人,喜刑名法术之学的是【】 [单选题] *A.墨子B.庄子C.荀子D.韩非(正确答案)答案解析:韩非,战国末期韩国公子,喜刑名法术之学。

中国古代文学知识题库带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知识题库带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知识题库带答案1.《史记·孔子世家》关于《诗经》收集所持的说法是()。

[单选题] *A.采诗说B.作诗说C.删诗说(正确答案)D.献诗说答案解析:(1)采诗说:如班固《汉书》(汉代),“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duó]徇于路以采诗。

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2)献诗说:《国语∙周语上》(先秦)“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而后王斟酌焉。

”3)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汉代)“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2.下列作品属于《九章》的是()。

[单选题] *A.《涉江》(正确答案)B.《河伯》C.《山鬼》D.《招魂》答案解析:《九章》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等九篇。

3.“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的论述出自()。

[单选题] *A.《周易》B.《吕氏春秋》D.《宋书》(正确答案)答案解析:《宋书·谢灵运传论》说:“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

”4.《墨子》散文的突出特点是()。

[单选题] *A.逻辑严密,行文质朴(正确答案)B.浩然正气,雄辩风采C.谬悠之说,荒唐之言D.明切犀利,冷峻峭拔答案解析:《墨子》文章的特点: 1)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

2)质朴无华,造句遣词口语化。

5.蔡邕《述行赋》的创作意图是()。

[单选题] *A.咏物托志B.劝百讽一C.吊古伤今(正确答案)D.以美为讽答案解析:汉代辞赋类作品,从其内容和表现形式看,存在两种类型:一种以抒情述志为主,体式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吊屈原赋》、蔡邕《述行赋》之类,这类作品一般被称为“骚体赋”。

另一种以状物摹绘为主,铺排夸饰,文辞富丽,如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张衡《二京赋》等,这类作品是一般所说的“大赋”或“汉赋”的典型。

蔡邕《述行赋》借古讽今,抒发郁愤不平之情,批评的矛头直指最高统治集团。

“史学三裴”略论

“史学三裴”略论

《宋略》问世后,受到了当时和后世的好评。《梁书》称其叙事评论多善。《宋书》的作者沈约见而叹曰:吾弗逮也。范缜称赞说:《宋略》20卷,弥纶首尾,勒成一代,属辞比事,有足观者。且章句洽悉,训故可传,脱置之胶庠,以弘奖后进,庶一夔之辩可寻,三豕之疑无谬矣。(《以国子博士让子野表》)唐代刘知几说:宋之言宋史者,以裴《略》为上,沈《书》次之。刘知几的评价是具有权威性的。
史学三裴略论
【英文标题】An Essay on Three Peis in Historical Science
PEI Hai'an
(Publication of Chinese,Shanxi Teachers University,Linfen041000, China)
裴骃知识渊博,集解《史记》广征博引,左右逢源。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称赞他引用《尚书》、《左传》、《国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子》、《战国策》等,能兼取各家注本,引书也非常广泛,从而保存了大量宝贵的历史资料。
《史记集解》的重点不在史实的注补考辨,而在注音释义、辨正山川地理、名物制度、方言典故方面。清人邵晋涵指出:裴骃引徐广《音义》,多识古文奇字、复取经传训释以为《集解》,扶微学而阐隐义,赖以不坠,是迁能述经典之遗文,而骃能存先儒之轶说,考诸经古义者必归焉。又说:裴氏《集解》,司马贞与张守节皆推重此书,为之敷阐之训,间存疏证,后人合为一书。(《南村文抄》卷3)《集解》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作用,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三国志注》保存了三国两晋时期的学者对于三国历史研究的成果,反映了当时的水平。当时,记述魏史的有鱼豢的《魏略》、王沈的《魏书》、阴澹的《魏纪》、孙盛的《魏氏春秋》及《魏世谱》等;记述蜀史的有王隐的《蜀记》、孙盛的《蜀世谱》等;记述吴史的有韦曜的《吴书》、胡冲的《吴历》、环纪的《吴纪》、张勃的《吴录》等;总述三国史的有陈寿的《三国志》,习凿齿的《汉晋春秋》等;三国历史的评论著作有孙盛的《异同评》、徐众的《三国评》等。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著作大都先后亡佚了。裴注大量引用了这些著作的内容,为后人研究这一时期的史学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裴子野南朝著名文史学家生平简介,有哪些成就?

裴子野南朝著名文史学家生平简介,有哪些成就?

裴子野南朝著名文史学家生平简介,有哪些成就?本文导读:幼年时期裴子野出生于世族家庭,曾祖裴松之,南朝宋太中大夫,曾为《三国志》作注;祖父裴骃,南齐中郎外兵参军,著有《史记集解》,都是著名史学家;父裴昭明,南齐通直散骑常侍。

裴子野出生后母亲病逝,由祖母殷氏抚养。

殷氏“柔明有文义,以章句授之”。

不幸,在他九岁时,祖母也去逝了。

裴子野悲痛万分,哀毁过人。

少年时期裴子野聪颖早慧,勤奋好学,少年时代就以善于著述文章闻名。

年轻时即开始步入仕途,初任南齐武陵王国左常侍,后为江夏王参军。

南齐中兴二年(502年),父裴昭明去世,裴子野辞官回乡。

正在这时,南齐王朝也被萧梁王朝替代了。

青年时期萧梁初始,梁尚书仆射范云很赞美裴子野的文才、品行,准备上表推荐他,可惜未奏就突然去世了。

当时文学家任昉颇负盛名,很多文人投靠到他门下,请求推荐仕官,唯独裴子野不愿走这条捷径,为此任昉很恼火,不在朝廷为他说好话。

过了很久,裴子野才任安成王参军,兼廷尉正。

廷尉是掌刑狱的机构,一次廷尉上奏一件判狱,裴子野不在场,同僚们代他签了名。

谁知,梁武帝对此案很不满意,把办案的人全撤了,裴子野也在其中。

有人劝他把事情真相讲明,可官复原职。

裴子野笑着说:“丢官固然可惜,我岂能靠诉讼辩解当官呢?’他在家呆了很久,终无悔意。

著名无神论者范缜在朝中任国子博士,与裴子野素未相逢,却很敬佩他的学识和为人,上奏请朝廷将自己的官职让给裴子野。

朝廷以裴子野资历太浅为由,未予采纳。

过了很久他才任尚书比部郎,仁威记室参军,后又任诸暨(今浙江诸暨)令。

任职期间,以理取信于民,“百姓称悦,合境无讼。

”数年后,裴子野被吏部尚书徐勉推荐为著作郎,掌修国史及起居注。

后又兼中书通事舍人,掌中书诏诰,不久又迁中书侍郎。

梁大通元年(527年)转鸿胪卿、领步兵校尉。

中大通二年(530年),死于任上,终年六十二岁。

中年时期裴子野仕官期间,忠子职守,任劳任怨,且为政清廉,是—尘不染的清官。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点汇总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点汇总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点汇总考点:北朝乐府民歌1.北朝民歌:收入郭茂倩《乐府诗集》的《梁鼓角横吹曲》中。

少数收入《杂曲歌辞》《杂歌谣辞》。

北朝民歌抒情率真直爽,语言质朴有力,格调苍劲豪迈。

如《敕勒川》、《木兰诗》。

2.北朝民歌抒情真率直爽,语言质朴有力,格调苍劲豪迈,显示出北方民族独有的特色。

如: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川》3.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写少女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转战12年,屡立战功后辞官回乡的故事,塑造了一位英勇善战而又机智活泼的巾帼英雄形象。

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木兰诗》考点:元嘉诗歌新变1.时间:元嘉是刘宋文帝的年号。

2.内容:元嘉诗风的主要变化就是以情思代替玄理,由哲思回到感情上来。

在艺术表现上也由淡乎寡味,变为注意对诗歌艺术形式技巧的探讨。

山水题材进入诗歌创作。

哲理化变为抒情化,抒发个性化的人生感慨。

3.山水题材大量进入诗歌创作,并且改变了东晋诗歌以山水作为玄思载体的倾向,把山水作为审美的对象,非常写实地模山范水,正式奠定了中国山水文学的根基。

4.诗歌创作由东晋的哲理化改变为重抒情,抒发了强烈的感慨。

5.元嘉诗歌的新变还表现为对诗歌形式的有意探讨,不但有各种体式的诗体创作,如:乐府、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而且注意对仗,出现大量对句甚至全诗皆对者。

6.元嘉诗人主要有谢灵运、鲍照、颜延之、谢惠连、谢庄等,而以谢灵运、鲍照成就为最高。

7.元嘉三大家①谢灵运:追求清水芙蓉之美,山水诗成就最高。

②颜延之:追求典丽华赡之美。

③鲍照:追求热烈流畅的浓艳之美,乐府诗最为著名,雕藻淫艳,倾炫心魂。

考点:谢灵运与山水诗1.谢灵运(385-433),小字客儿。

祖父是东晋名臣谢玄。

灵运出生于世家大族,有政治雄心,且博学多才。

2.优越的物质条件、高度的艺术素养和漫游山水的体验相辅相成,使谢灵运成为诗歌史上第一位有成就的山水诗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特的见解。因此, 在看到其复古思想存在局限性的同时, 也不应忽视他在 当时文坛的拨乱之功。
关键词: 装子野; 复古; 进步史观; 文笔 中图分类号 :1 206.2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 日期 20 0 6- 0 5 - 07
文章编号 : 1671- 9123 (2006 )03- 0068- 02
言诗的这种演变是一个“ 代降” 的过程, 才有“ 蔡琶 等之徘优 , 扬雄悔为童子” 的感叹。正如刘绍瑾在 《 复古与复元古》 []一书中所说 : “ 3 一部文学的发展历 史, 就是一部文学越来越背离 自然浑朴之类的退化 史。 裴子野作为史学家, ” 他以史的眼光来看待中国 此前诗歌创作的演变之迹,通过对历史的追溯, 辩
旧的观念。 裴子野的确把《 诗经》 当作诗歌最好的典范, 本 乎教化, 看重诗歌的现实意义。他痛心的是诗歌后 来由于楚辞开了重辞藻之风 , 越演越烈, 发展到最 后变成“ 随声逐影”“ 、无所失执” 的局面, 他认为四
裴子野对文学功能的认识, 持较传统的儒家诗
学观 , 但也有创新。 由《 雕虫论》 中可知, 他把“ 四始六艺” 当作诗歌
作者简 介 黄澄华( 1979- ) , , 东揭阳人 , 女 广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教师, 华东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 究生。
南朝齐梁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举足 轻重的地位 , 声律的发明, 使古体五言诗逐渐变化 为律诗 ; 而律赋的产生与骄文的发展 , 说明人们对 文学本质的认识愈来愈深人了。 对此, 本文就裴子野《 雕虫论》 中体现的文学观 进行考察研究 ,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 希望能较全 面准确地了解裴子野及当时文坛的情况。
裴子野对四言 、 五言诗的态度是不同的, 体现 了他进步的文学发展观。 裴子野在肯定四言诗的同时, 对五言诗也作了 分析。 他认为: “ 五言为家, 则苏李 自出, 曹刘伟其风 力, 潘陆固其枝叶”具有“ , 风力” 枝叶” 和“ 的五言诗 是最好的。这已经说明在裴子野心中, 五言诗作为
后来新诗体, 虽然它比不上四言诗, 但仍有其 自身
Sep. ,2006 Vo
.5,No.3
文史哲. 文学艺术研究
论裴子野的文学观
黄澄华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中在 齐梁文学史上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人物, 在追求“ 新变”讲究“ , 吟泳情性” 的南朝, 他高举“ 复古” 大旗, 重提“ 劝美惩恶” 的诗教功能, 以史家发展的观点来评价齐梁文学, 对五、 四言诗的发展与文笔的演变都有 自己
的特点。后世诗人之所以比不上前人 ,高才逸韵” “ 之所以比不上曹刘潘陆, 原因在于五言诗的创作拘 泥于经史典故。他也并不是不知道形式美的重要 ,
论裴子野的文学观
“ 无被于管弦”强调的仍是诗歌的音韵之美。 , 当然, 总之 , 天下向风 , 自藻饰”审美求美成为 在“ 人 , 联系他推崇四言诗 《 诗经》 ,也应指天然的声韵之 时代的兴奋点的齐梁, 裴子野《 雕虫论》 提出诗歌要 美, 而非人为的制作。 注重“ 的问题 , 质” 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作为新体诗的代表的山水诗在南朝的盛行, 主 首先, 它是南朝文笔 、 诗笔之分的现实写照。 综 要是因为谢灵运的大量创作。 永明体” 而“ 产生于宋 观裴子野一派的文章, 则以笔为主, 即使为文, 也如 齐, 以沈约、 谢跳为代表, 诗歌开始讲究声律。生活 《 梁书 裴子野传》 所说“ 子野为文典而速, 不尚丽靡 在永明时代的裴子野 , 对山水诗 、永明体” 自然 “ 诗 之词”萧纲直接批评其“ , 了无篇什之美” 但裴子野 。 是有所耳闻的。 雕虫论》 他批评诗歌“ 在《 中, 深心主 对颜谢创作过分追求“ 篇绣擎悦(shui)” 无取庙 而“ 卉木, 远致极风雪, 其兴浮, 其志弱。 巧而不要, 隐而 堂” 的批判, 主要也是针对当时一部分人对笔的轻 也有其现实意义。到萧绎在 不深, 讨其宗途, 有宋之风也”实际上, , 不仅刘宋时 视而过分重文的反驳, 期, 此后的整个南朝都是一样的。诗歌创作讲究声 《 金楼子 立言》 中视“ 为“ 笔” 不便为诗”“ 、善为章 奏” 之类时 , 就表明以裴子野为代表的“ 重笔” 派的 律、 辞采和注重抒情, 成为个人言情达意的手段 , 才 失败 , 诗歌的发展不可挽回的向“ 吟咏风谣 , 流连哀 是真正美化的文学。这点裴子野没有否定, 曹刘潘 陆同样是他学习的对象。 他的批评重点不是简单的 思” 走去。 但通过这样的争论, 可以明显看到文笔在 南朝的演进过程。 诗歌政教的功能丧失,而在于刘宋文学的 “ 于 浮” “ 上, 弱” 梁代文人, 特别是今体派的文人缺乏才学, 其次, 这场复古与新变之间的论争, 也是中国 为文浅陋, “ 学者以博依为急务, 谓章句为专鲁” 诗 。 文论史上“ 诗言志” 诗缘情” 与“ 之争的反映。 裴子野 北朝的苏绰 、 隋代的李愕 歌创作过于雕琢, 失去了自然因素, 过于追求辞采 , 的主张不仅在南朝出现 , 等也持相同的观点 ,缘情” “ 发展到一定程度 , 特别 自 然的本性也就失去了。 可见 , 在裴子野的心中, 最好的诗歌应是出自 是到“ 宫体诗” 泛滥的时候, 人们又举起复古的大 天然的, 这与当时南朝社会普遍存在的崇 自然之风 旗。因而, 可以说裴子野是较早对宋齐文学乃到齐 是一致的。 荀卿有言:乱代之征, “ 文章匿采, 斯岂近 梁文学提出批判的人 , 也是初唐复古理论的先声。 之乎” ,不同的是他是从历史兴亡的角度来批判其 总而言之 , 齐梁之际, 以裴子野为代表这种重 功利 、 主质朴的文学观 ,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统治 弊端的, 所以用简单的“ 复古” 来概括裴子野的文学 者的利益 , 也触及了齐梁文学 的某些弊病 , 他的文 主张, 是不够全面的。 学观并不是一味的死板 ,只是在提出批评的同时, 在文学本身发展早己 裴子野虽然是史学家, 但他并不抹去文史之间 还没能找到更好的理论依托, 突破诗教樊篱的历史条件下, 尤其显得很不合时 的区别, 而是持文史分离观, 有其进步性。 裴子野虽然反对辞藻, 与萧统的摒除子史与提 倡翰藻的文学观相异, 但他也把子史与文章作明确 的区分, 他批评刘宋诗歌“ 多为经史”对“ , 文章逮同 书抄” 元嘉体” 的“ 也同样持否定态度 , 这说明文 、 经、 史在裴子野的心中地位作用都是不等的。他反 对“ 淫文破典 , 斐尔为功”正好证明了他持文史分 ,
观, 的确与《 诗大序》 的观点是一致的。 胡大雷《 中古文学集团) ['' 中称裴子野“ 高扬复 古崇质的旗帜”认为“ , 裴子野特别强调文学的政教 意义, 于是, 历代作品中肯定了《 诗经》认为‘ , 后之 作者’只是‘ , 思存枝叶’ 而已, 而忽视了作品社会政 教意义这样的根本, 繁华蕴藻, 是‘ 用以自通’ 另 。” 一学者寇养厚在《 裴子野的文学观) [,一文中指出: )2 裴子野的观点是偏于保守的儒家文学观点。 他同样 由裴子野在《 雕虫论》 中对《 诗经》楚辞汉赋 、 、 汉至 刘宋的五言诗以及齐梁文学的评价中, 得出他把文 学仍当成儒家经学的附庸的保守观点 , 或可称为守
总而言之齐梁之际以裴子野为代表这种重功利主质朴的文学观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统治者的利益也触及了齐梁文学的某些弊病他的文学观并不是一味的死板只是在提出批评的同时还没能找到更好的理论依托在文学本身发展早己突破诗教樊篱的历史条件下尤其显得很不合时参考文献
2006 年 9 月
第5 卷 第3 期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 Jour al of Sanmenxia Polytechnic(Comprehensive Edition) n
持历史 的根本,古者四始六艺, “ 总而为诗, 既形四方之风, 明中国诗歌发展的正邪。虽有复古的思想 , 退化观 , 但与其说是裴子野引述前人的观点 , 还不 且彰君子之志, 劝美惩恶 , 王化本焉。” 认为诗歌创 如说是他批判的无奈, 只有借助传统的诗教观作为 作的目的就是“ 既形四方之风 , 且彰君子之志”有 , 自己的武器。圣人不出, “ 雅正谁分? ” 既有史家的历 内容, 重言志, 必须反映士大夫的“ 君子” 正气。 这种 也有对 自我的充分肯定。 要 诗 讲 社 生 感 “ 美 恶 的 教 史责任感, 求 歌 究 会民 的 情, 惩 ” 诗 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