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从文的文学理想与社会理想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沈从文)【圣才出品】

第13章沈从文13.1 复习笔记一、沈从文概述1.沈从文及其著作(1)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湘西凤凰县人。
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因此,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2)著作早期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小说集。
1930年代之后,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2.沈从文的文学贡献:“湘西文学世界”的创造者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并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代表的是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正是他全部创作所负载的内容。
二、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1.“牧歌”情味的乡土小说与“五四”以来形成的表现压迫、愚昧、落后、挖掘民族精神创伤的传统乡土文学不同,沈从文是用“梦”与“真”构成文学图景,同文本外的现实丑陋相比照,让人们从这样的图景中去认识“这个民族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这是他诗体乡土故事的主旨。
这在沈从文1934年出版的代表作中篇《边城》里,推向了极致。
2.沈从文的人物形象沈从文作品里的女性形象柔美如水,这种生命形式可以用“恬淡自守”来加以概括。
男性形象则表现了原始的蛮性力量,在他的湘西人物序列里,男性军人往往是诚实、勇武、不驯服、有血性的。
3.“神性”的概念在沈从文的美学观念里,除了“人性”,还有“神性”的概念,即最高的人性。
经过他改写的佛经故事或民间传说,就特别地运用浪漫的手法来宣扬这种生命的哲学。
中国当代文学 第十讲 沈从文

中国现代文学讲稿第十讲沈从文第一节“凤凰之子”沈从文一、“乡下人”的传奇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人。
1902年出生在凤凰城内一个旧式官吏家中,16岁时参加了本乡土著部队,在部队的六年中,他踏遍湘、川、黔边境各县和沅水流域,领略了数不尽的秀山丽水,见识了古朴奇特的风俗人情,广泛接触到士兵、农民、土匪、流氓、船夫、妓女、矿工、铁匠等下层人民,亲眼目睹了湘兵的勇猛威武,也感受到了嗜杀者的残酷暴戾,这些经历和见闻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年轻的沈从文过早地直面了生活中的鲜血和阴暗,反而促成了他后来追求真善美的艺术品格。
在军队生活的后期,沈从文的性格和经历开始逆转,他逐渐由贪玩转向好学,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书本知识。
五四之后新书报、新思想的影响增长了他支配自己生命的独立意识,给他带来了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真正契机。
1923年8月,沈从文来到北京,先是在北大当旁听生,后来经过超常的刻苦写作,成为中国文坛上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并收获了与大家闺秀张兆和的美好爱情。
1933年,沈从文接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主持《大公报》文艺奖,有力地扩大了京派的影响,后来曾任西南联大教授。
建国后,沈从文转业到了中国历史博物馆,开始潜心研究中国历史文物,并且在这个领域再创了生命的辉煌,1981年正式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古代服饰的大型学术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赢得了国内外学术界、读书界的高度评价。
1988年5月去世,终年86岁。
二、沈从文的文学理想沈从文生长的湘西沅水流域,地处湘、川、桂三省的交界,是土家族、苗族聚居的地方。
沈从文身上便有苗族血统。
这里地处偏远、经济文化落后,社会生活中古风犹存,某些方面甚至带有一定的原始性。
在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这是一个很独特的地方。
沈从文出身于当地的行伍世家,青年时当过兵,经年累月辗转于沅水流域各处,稔熟于此地的乡俗民情,热爱这里善良淳厚充满生命活力而又带有野蛮性的民风。
沈从文及其文学风格

沈从文及其文学风格在30年代,老舍是风俗文化型作家,沈从文也是风俗文化型作家。
老舍写市井风俗文化,沈从文却是写乡土风俗文化。
沈从文文学主要以叙述他的故乡湘西农村特异的风俗人情而见长,并从中提升出自己的文化理念。
老舍是北京市井小说的开创者,而沈从文却是田园小说的集大成者。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祖籍湖南,苗族人。
早期曾经以休芸芸为笔名。
1902年生湖南西部凤凰县一个军人家庭,祖父曾经是曾国藩手下的一名提督。
1917年小学毕业,参加了当地的一只土著军队。
凤凰县位于湘、川、黔、鄂四省边界地带。
这里是土家、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这里的特殊的人情世态、风俗习惯不仅为沈从文提供了感性生活资源,而且还决定了沈从文的思想感情与小说的叙述格调。
沈从文总是自称是“乡下人”,其根源就在于此。
1922年,沈从文怀着“追求光明,追求知识”的理想,来到北京求学。
但是,大学没有接纳他这个远道而来的乡下青年。
于是,他在饥寒交迫的状态下了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
1924年起,开始在《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京报·民众文艺》上发表作品。
1926年,出版小说、戏剧、散文集《鸭子》。
1931年,在青岛大学教“小说习作课”,他的创作也开始走向成熟。
期间写下了《月下小景》、《八骏图》、《从文自传》等著名作品,在文坛产生影响。
1934年编辑《大公报·文艺副刊》,并创作著名中篇小说《边城》,由此成为京派小说家的代表。
抗战爆发以后,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胜利后,在北京大学任教。
解放以后,停止创作,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研究文物和古代服饰。
1988年逝世。
在30年代文坛上,沈从文最独特的文学贡献是田园小说创作。
他是现代中国文学田园小说的集大成者。
作为一个高产作家,他的作品数量比较多。
大概有150篇以上短篇小说,中长篇小说10部左右。
如果从题材上看,这些作品可以分为二类:1、都市小说。
生命的特质—试论沈从文的文学批判

“ 经典重造”用文字重塑民族 品性 , 民族竞争力。 在沈从 , 提升 “ 文独具异彩的文学创作背后 ,是他始终 坚持 的富有个性特 征
的审美理想…一 在寻找 和建立理想的生命形 式这 一根本观念 ・ 烛照下 , 沈从文钟情不 已的其实是一项重造 民族品德 、 重新 弥 和人 与人关系 的实实在在 的事业 。……f 不仅没有忘怀 过 他) 去, 而且独辟一 片 ‘ 湘西 世界 ’执 拗地探求心 中美好 的人性 , , 讴歌质朴雄强的人 生 , 的确不失 为一个兼具艺术才情 、 文化 热
“ 较之 目 以翻译创作为穿衣 吃饭 的作家们 , 前 还值得尊敬与感
激 的” 。沈从文 的这些文学主张无疑包含合理内核 , 他吸取欧 存 的疑问 , 人必然会实现 自由而全面 的发展 。于混沌 中求真 , 洲启蒙主义的文 学精神 , 要求文学谴责都市社会 的虚 伪, 歌颂 于灵魂中求善, 于自由中求美 , 于生命中求特质, 沈从文的文 普通 民众的善 良品质 ,幻想以个性来构筑心 中至善至美的人 学理想逐渐走 向着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 以 自己的人性乌托 他 文理想 。当年重要 的评论家李建吾就称沈从文 “ 热情地崇拜 邦重新修 复着 人文精神生态 。从 “ 经典重造 ” 民族 国家重 到“
呐喊 , 给予世人 心灵 的震撼。
关键词: 文 ; 沈从 生命特 质; 文学批判 ; 美
中图分 类号 : 6 1 0 文献 标识码 : A 文 章编号 :0 5 5 1 (0 20 — 0 2 0 1 0 — 3 22 1 )2 0 3 — 1 ,
从《 边城》 丈夫》 长河》 《 《 等一系列文学作品中走来了凤凰 心的批评理论 , 至他 的文学批评也没有严密 的体 系 , 甚 谈论一 之子沈从文 ,他手执一支浸润着生命和土地的笔管 ,左右为 个问题 , 往往太拉杂 , 中心不明确。在《 论施蛰存 与罗黑芷 》 这
论沈从文西南联大时期的散文创作

论沈从文西南联大时期的散文创作20世纪中期,中国发生了巨变,沈从文是西南联大时期的一位非凡的文学家,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沈从文的散文集“中国的精神”,直接反映了他的思想和观点,深刻地传达了当时中国学子的心境。
此次文章,将重点关注沈从文的散文创作,探讨其反映出的社会现实以及作者的精神状态。
沈从文的散文创作,一方面反映出激烈的危机意识,沈作品中的语言象征性而强烈,以强烈的社会讽刺和谴责,勾勒出一幅唉声叹气的世界社会态势。
他在《草草》一文中,痛责中国当时的腐朽制度,批判当局的腐败和无能:“中国究竟有救吗?当腐败的政府,贪婪的官僚,险恶的宗教还在这里统治,中国将永远无法振作。
它将徒劳地继续沉沦,而我们必须慢慢见证它的毁灭!”沈从文对中国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揭露,以及对未来的危机意识,都被贯彻在他的散文当中。
另一方面,沈从文的散文创作反映了中国精神时代的矛盾,以及学子艰苦生活的深刻情怀。
在《今夜》一文中,他在描写站街的情景时,以细腻的语言,非常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中国学子的心境:“街上的行人早已散去,一切都很安静,除了那缓缓而来的寒风,轻轻地拂过萧条的街,似乎带着学子心中的悲哀。
”此外,沈从文还勇于批判当时社会现实中人们失去理想的状况,因为他们失去了理想,而这些人们以理想来定义生活的意义,他希望大家能够重拾弃绝的理想:“让我们以年轻的热情,以革命的气息,以追求真理的意志,一起展开这样的旅程,走向光明,追求我们的理想和目标!”沈从文的散文创作是当时的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创作。
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生活中学子们在思想上、心理上和追求上的精神态度。
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批判中国社会的失败,同时他对理想的追求也被深刻地表达出来。
沈从文以他在西南联大时期所创作的散文,留下了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上令人瞩目的精神遗产。
评《沈从文文学理想研究》

这恰 是 沈 从 文研 究 的误 区和 薄弱 环 节 。该 书 论 题— — 沈 从文 来 对 照 印证 和 阐释 , 强调 沈 从文 的文 学理 想 贯 穿 了其前 后 期
文学理想研究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作者 以不凡 的眼光
和 胆 识选 择 的论 题 是 沈 从文 研 究 中具 有 挑 战性 的 课题 之 一 。
提 出 的 问题 意 识 极 强 、视 野 开 阔 、 方 法 新 颖 、 持 论 稳 中 求 作 变化 和 由来 已久 的孤 独 。 新 ,是 青年学 者在沈 从文 研究 领域取 得 的新收获 。笔者 与康 长 与 作 者对 沈 从文 创 作 和文 学 理想 的整体 把 握 及深 刻 体会
从 文研 究 已经 成为 中国现 代 文 学研 究 的 “ 学 ”之 新 , 自然 是 检验 后 来 者 市世 界 ” 的对 照 阅读 ,忽略 了这 两个 部 分 与 四十年 代 创 作之
的学 术 勇气 和 功底 的标 准 。若 单 纯从 叙 事 学 的角 度 来解 读 沈
学术特 色,这 首先表现为把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和丈论结合起来探讨沈从 文的人生理想和审美理想之间的张力的整体
意识,其次是较强的历史意识,再次是对现 实的介入 意识和面向未来的理 想主义精神 。 关键词:理想研究 整体意识 历史意识 介入意识 理想主义精神
沈 康 长福 先 生 的新 著 《 从 文 文学 理 想研 究》 是对 自己三 的 。较 之 以往 的沈 从文 研 究 , 《 从 文文 学 理想 研 究 》有 着 沈 年 金 陵求 学 生涯 的 一个 总结 ,更 是 沈 从 文研 究这 棵 大 树 上 的
康 长 福 把沈 从 文 的文 学 理想 归 纳 为 : “ 是借 助 文 学的 史现场,分析沈从文的文学理想从孕育到成型到坚守的各个 一 手段 来 重造 人 性 、生 命 、 民族 品德 ,进 而 实现 重 造 社会 、国 时期,体察沈从文 的文学理想在其创作 中的延续性和方 向
现当代文学 沈从文

沈从文像长跑一样坚持对文学的 激情,以带有几分固执的“乡下人” 姿态执迷地创造了乡土景观,他力 图以湘西本真和原初的眼光去呈现 湘西世界的自在性与自足性,实现 了他做一个“地方风景的记录人” 的愿望。
凤凰之子—沈从文
本章提要 沈从文生平 沈从文的创作概况 沈从文的《边城》 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 沈从文的散文 沈从文作品的历史意义
2.主要内容
小说以湘西小城茶峒及城西的碧溪嘴渡 口为场景,通过渡口撑船老人和他的外孙 女翠翠相依为命的单纯、恬淡生活,以及 天保和傩送兄弟同时爱上翠翠的曲折动人 的情感悲剧,体现了在大自然熏陶下的人 情美、人性美,表达了作者对优美善良的 人性和理想生活方式的赞美与追求。
3.有关《边城》的评价
《边城》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是 一部idyllic杰作。(李健吾)
“湘西世界”的三种生命形式
1)原始的生命形态 《龙朱》、《神巫之爱》、《媚金.豹子.与 那羊》借异域神话传说故事,表达青年男女 真挚、热烈、活泼的生命活力,讴歌了原始 浪漫的生命形态,表现原始的人性美。
2)现实湘西人的生存
《萧萧》、《柏子》、《丈夫》等作品描 写沅水流域的水手、妓女、妇女等下层人物 的现实生存,沈从文是从文化的角度,从人 生形式,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来探讨人性的悲 剧,这些人物虽然德行品性纯洁高尚,但与 此相伴的却是理性的愚昧,因而他们无法掌 握自己的人生命运,也导致其人性悲剧。
以《边城》为中心,沈从文的“湘西世 界”向两个方向延伸:一个向原始的自然 人性(《龙朱》、《月下小景》、《神巫 之爱》、《阿黑小史》等);一个向摧折 自然人生的社会现实(《萧萧》、《柏 子》、《贵生》、《丈夫》、《会明》、 《虎雏》等)。
以湘西健康雄强,自由自然的不悖乎人 性的人生形式对抗都市萎弱,虚伪的人生 形式沈从文建立了自己的文化观念。
沈从文介绍

中国最美的小城——凤凰
1917年入伍。
1922年来到北京, 以特有的“乡下人” 的眼光去审视社会生 活。
1926年出版第一部 小说集《鸭子》。
三十年代创作最丰盛 的时期,也是他的成 熟期
30年代后期成为 “京派”代表作家。 他的创作题材广泛, 形式独特。代表作有 《八骏图》、《边 城》,长篇有《长河》 等。
景观
3、沈从文何以被人称为“文体家”?
湘西:自然人性样本
沈从文以巨大的热情 展示了一个自然人性 的“湘西世界”,并 以此作为病态都市世 界的具体对立参照物。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 地域生态环境对文化 个性的形成具有举足 轻重的作用。
沈始终信守着以其小说表现“一种优美、 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 原则,并力图按照自己所理解的“真实” 去表现人生;其大部分小说中的故事和人 物,都被置于一种原始封闭的社会背景下, 一种被净化了的环境里。
对中国社会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民族品德 的消失”、“人性”的堕落、人类“不可知的 命运”的忧患意识,及“重造”民族的不懈追 寻,构成了沈从文创作的内在动力与思想内核。 这可以上溯到“五四”文化运动中关于“人的 文学”和“国民性改造”以至“美育代替宗教” 的传统,两者的合流,即沈从文的文学的人性 立场。不进入革命性改造中国的一途,而主张 经由文化改造人、改造生命、改造民族。沈从 文离开30年代主流文学的道路,就是这样形成 的。
3、此外, 还有对历史发展与代文明对 湘西社会的冲击及其带来的忧虑(《菜园》 《七个野人和一个迎春节》《新与旧》 《长河》等)。
《边城》:支撑”湘西世界”的柱 石
1、创作动机
汪曾祺 说:“‘边城’ 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 意思不是说这是个边 地的小城。这同时是 一个时间概念,文化 概念。‘边城’是大 城市的对立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沈从文的文学理想与社会理想
摘要:沈从文的小说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
身处喧嚣、冷漠、自私的城市生活中时,他依然追求人性美,于是他只能到自己的文学世界中去追寻一种近乎完美的“世外桃源”。
他曾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于是他便沉醉于自己的理想国中。
而在当时中国的国情下,这种乌托邦式的生活是不能存在的。
于是他只能通过文学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关键词:沈从文、文学理想、社会理想
正文:
一、沈从文的个人经历与其文学理想
青年时代的沈从文,由于经常目睹发生在家乡的饥荒、暴乱与杀人越货的场景,不满湘西的黑暗统治,产生了人道主义思想,并且萌生了去城市生活的想法。
据说他离开家乡的导火线是当地的几个乡绅同时看上了他,想纳他为女婿。
而他为了追求自由独立的生活,摆脱既定的庸俗生活,毅然离开湘西,走向都市。
而当他真正到了城市后,越发感觉到城市的自私、市侩与腐化堕落。
这一切令他感到失望。
于是他又想念昔日湘西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人性美与人情美,他想用自己的笔把这种清新恬淡的生活表现给世人看,给这个日益功利的社会带去一种清新的气息。
然而他又深知古老的湘西文化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他充斥着落后与愚昧。
于是他不得不构筑一种理想世界以把充满人性美的生活展示给人看。
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更是以“乡下人”的固执和顽强意志去追寻充满着美与和谐的世外桃源。
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他通过描写以湘西生活为题材构建的理想国赞美人性美,以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心理震撼。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建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颇有“乡土小资”的淡淡情调。
他主张作家应该远离政治、远离党派,追求一种永恒的文学,也沉溺于自己的“希腊神庙”中。
并希望用自己构筑的世外桃源给愈发麻木的城市人带去心灵的震撼,带给人们心灵的洗礼,召唤人们回归充满人性与人情美的社会。
这也是他人道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表现。
二、沈从文的社会理想
对于沈从文的社会理想,苏雪林曾经这样做过解释:“想是什么?我看就是想借助文字的力量,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射到老态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使他们兴奋起来,年轻起来,好在20世纪舞台上与别个民族争生存的权利”。
他想把这种野蛮的气质当做火焰去引燃中华民族奋斗的气焰。
追求陶渊明‘桃花源’式的和谐、美满、朴素的生活方式是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传统,从另一角度讲,也是中国知识分子逃避现实苦难和精神思索的集体无意识的长期沉淀。
这种逃避带来的最大后果是它可能促使作家慢慢退守
到那纯美、自然的田园世界,把对人性的、生命的美变成一种把玩和自怜。
而现实毕竟是难以超越的,沈从文对湘西社会中同样存在的欺凌、压榨、愚昧、黑暗无法视而不见。
这些黑暗的事物正是爱与美的摧残者,它们同时摧折着沈从文的心灵。
这其中,隐藏着作者对社会,对人性深深的悲痛。
他以怀旧的形式,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来表达他的人生理想,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民族性格和正直善良的人性湮灭的忧虑。
我们应该抱着这样的信念去品味他的作品:“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代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到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
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和信心!”看了他的题记,就会明白他的追求是出于一种清醒而深刻的自觉。
沈从文所处的时代,正是封建军阀及国民党反动派实行黑暗统治的时候。
在这种特殊的时代中,他只能以一个艺术家的眼光、头脑去观察、去思考。
他怀念、留恋那虽然闭塞、保守、落后却秀丽、安宁、纯朴的一角小隅,更想以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来作相互的叙述,便使人们认识到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使中华民族兴奋起来,年轻起来。
于是他把目光投向养育他的那片土地,以几乎全副笔力去赞颂那美好的自然、雄强的生命力和纯洁朴实的人性,努力寻觅一种能燃烧起民族前进动力的美好品质,希望给民族的新生注入一些新鲜的血液。
乱世文章,虽未能化作匕首投枪,摇旗呐喊,作为一个清醒的有良知的作家,沈从文先生忧思浓郁,别有寄托,单纯、固执地作着自己的努力。
因此说,沈从文的文学理想与社会理想是是相互贯通的,他构筑一种理想与幻想的世界,并在其中宣扬至真至纯的人性美的光辉以激起中华民族的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