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从文
论沈从文的文物考古思想

历史学通过对证据的解释而弄清楚人类在过去的所做所为。
证据既有书面 的文献材料 , 又有地上或地下的实物 , 还有活态的口 头材料。对这些证据进行解释以弄清楚人类在过去的所做所为涉重
要, 沈从文的文物考古之思高度 重视方法的问题 , 对它的思考成为
文 学评 论
论沈从文 的文物考古思想
郭俊
( 广西师范大学 , 广函 桂林 5 10 ) 4 04
摘要 : 沈从 文的文物考古思想包括文物观 、 目的任务论 、 工作
方法论和文物考古教育论四方面的 内容。沈从文认为文物是具有
的性格或精神。 都充满了民族 时代特征, 以及在发展 中痛苦的挣扎
的任务。
如建筑、 碑刻、 工具、 器、 武 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等。 E ” 从文对文
物 的认识与此解释大体一致 .他说 :中国历史文物除轻便 书籍和 “
笨重建筑雕刻以外, 自然应数 纯美术品的书画,和与工艺相关的
瓷、 、 漆 玉……诸器物。” 也肯定文物具有价值。一是历史价值 , 吡
了沈从文文物考古思想的核心。
西” 每个人都知道 中国有所谓《 , 二十五 史》就没有人 注意现在 ,
从地下发掘的东西, 比十部《 二十五史》 还要 多。 那些有兴趣研 究中 国文化史、 艺术史与工艺史的朋友 , 都值得回去看看。任何部 门都
沈从文认为现 有文物考古过分依赖与强调文献研究的方法 , 他同时批评这种方法的缺 陷与问题 ,一个历史科 学工作者,如依 “
和青春欢欣 。”解放后 . 翻 沈从文在大量接触文物的情况下 , 仍然对 文物进行生命化观照和认识 . 强调坛坛罐罐、 花花朵朵不是一堆历 史的瓦砾 , 而是凝结生命与情感的“ 存在 , 活” 由此形成了他 的“ 有
论沈从文的文学观

。
’
‘
,
学 的 文 沈 观 从 论
对 各 种 迫 求 文 学 功 利 目 的 活动 进 行 了 坚 决 的 排 斥 幻 想 在 社会风 云 激 荡 的 时局 中 维 系 文 学 的 纯正性 和审美 本质 在 文学 与政 治 的 关 系 上 反对 把 文学 当 作 政 治斗争 的 工 具 即 文 学 的 政 治 化 为 此 他在 新 中 国 成立 前 始 终 坚 持 不 参 加 任 何 政 治 党 派 他 既不 赞 同 国 民党 所 提 倡的 民族 主义 文 艺 也 对 左双 文 学 把 群 众 革 命 挂 在 口 边 的 做法不认 同 他要求作 家 应 当 具 有 自 己 的 个 性 与创 作 思 想 他呼 唤文 学 的 自 由 发 展 从 政 府 的 裁 判 和 另 一种 一 林 独 占 的 趋 势 里 解 放 出来 沈 从 文不 仅反 对文 学 的 政 治 化 倾 向 对 文 的 商业 化 同 样 持 强 烈 的 批评 态度 他 认 为 学 作 家 把文 学 当 作赚 钱 的 工 具 势 必 造成 文学 创 作 的 自 由抒 写 为 讨 生活 维 持 生 计 的经营 写 作 所代 替 其 写 作 慧 识不 知 不 觉 从 表现 自 我 成 为 获 得 群众 于是 想 方设 法 争 夺 多数 因 为 得 到 多 数 即 可得 到 利 益 为 了 迎合 多 数 的 趣 味 作 品 往 往 会变 成 杂 耍和 消 遥 品 不 但 使 人 生 文 学 失去 严肃 而且 导 致 文学 审 美 特性 的 丧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论沈从文

论沈从文《边城》内容摘要: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人们对它褒贬不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倘若我们抛开社会的政治经济因素,从文学本身的自然魅力来审视他的作品,它的确是文学艺术的精品。
《边城》“以其独到的思想认识和艺术表现方式,绘制了一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社会生活的恢宏画卷”。
一方面来说,作品中所体现的生活是不同于当时社会的,是理想化了的人生,是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是田园牧歌般的生活;另一方面,作者又不可能完全遗忘现实,他只是不说,现实对他的影响已深深的渗透在他的作品中。
他只是对生活作了淡化处理。
可以说,《边城》是降格艺术的一个经典,是理想化的现实。
关键词:理想化的人生,原始古朴的人性,遵从古礼,平淡冲和,淡化处理,降格艺术。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件别具特色的艺术精品。
它自问世以来,无论是目光挑剔的专业研究人员,还是普通的寻常读者,都对它给予了诸多关注:赞者称“《边城》歌颂人性的至美”,“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贬者说它“掏空了人物的阶级属性”“有意无意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也有人认为“总有一天会对沈从文作出公正的评价”。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当我以一种尝试的心情翻开这本被朱光潜先生称为“是在世界范围里已受到热烈欢迎的一部作品”时,我是被这位在文学史上几度沉浮、几度受人非议的作家所描绘的一切所感动的,于是,我斗胆在这里谈谈我的感受。
当然,我想先说明一点:我们先抛开社会的政治经济因素,不再在沈从文是不是把他的创作和时政结合而达到“文以载道”的效果等问题上纠缠不清。
我想谈的只是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作为抒情小说家所展现的文学本身的魅力。
在沈从文看来“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
他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古朴的人性,偏爱在古老的生活节奏和环境中塑造一系列的不带社会烙印的自然化的人,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而,他们作品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去除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在文学的大道上另辟蹊径,以抒写人性为题材,从而寄托他自己对社会、人生的反思,对古朴、纯真人性的追求和向往。
论沈从文小说的湘西世界

论沈从文小说的湘西世界1. 湘西世界的地理背景湘西是指中国湖南省的西部地区,地理环境多山且多雨,山峦起伏,河流纵横。
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生活艰苦,但同时也孕育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
沈从文以湘西为背景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小说作品。
2. 湘西世界中的人物形象沈从文笔下刻画出了许多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生动形象的人物。
比如,在《边城》中,他刻画了乡村女子韦小宝和李秀莲这两个形象鲜明、性格迥异、但又富有感染力的女性角色。
他们以自己独特而坚强的方式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
3. 湘西世界中的自然环境湘西地区自然环境独特而美丽,蕴含着浓厚而神秘的文化氛围。
沈从文通过对自然景观和气候变化等细致入微地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湘西的大自然之中。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雨水、山水、雾气等自然元素,这些元素不仅仅是背景的描绘,更是作品中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映射。
4. 湘西世界中的人情味湘西地区人民淳朴善良,他们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传统,对待亲情、友情和爱情都表现出深厚而真挚的感情。
沈从文通过对人物之间关系和交往方式的描写,展现了湘西地区独特而真实的人情味。
5. 湘西世界中的历史背景沈从文笔下描绘了湘西地区历史悠久而丰富多彩。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传统习俗等细致入微地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湘西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事情。
他在小说中融入了大量历史元素,并通过对历史事件背后人物命运和心理变化等方面进行刻画,使作品更富有厚重感。
6. 湘西世界中的宗教信仰湘西地区有着独特而深入人心的宗教信仰,这种信仰不仅仅是一种宗教形式,更是人们对于生活的一种态度和追求。
沈从文在小说中多次描绘了湘西地区的宗教信仰,通过对人物的心灵世界和内心矛盾的描写,深入探讨了宗教信仰对于人们生活和命运的影响。
7. 湘西世界中的社会问题湘西地区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社会问题较多的地区。
沈从文在小说中通过对社会问题如贫困、文盲、封建迷信等进行揭示和批判,使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些问题对于湘西地区人民生活造成了哪些困扰。
论沈从文西南联大时期的散文创作

论沈从文西南联大时期的散文创作20世纪中期,中国发生了巨变,沈从文是西南联大时期的一位非凡的文学家,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沈从文的散文集“中国的精神”,直接反映了他的思想和观点,深刻地传达了当时中国学子的心境。
此次文章,将重点关注沈从文的散文创作,探讨其反映出的社会现实以及作者的精神状态。
沈从文的散文创作,一方面反映出激烈的危机意识,沈作品中的语言象征性而强烈,以强烈的社会讽刺和谴责,勾勒出一幅唉声叹气的世界社会态势。
他在《草草》一文中,痛责中国当时的腐朽制度,批判当局的腐败和无能:“中国究竟有救吗?当腐败的政府,贪婪的官僚,险恶的宗教还在这里统治,中国将永远无法振作。
它将徒劳地继续沉沦,而我们必须慢慢见证它的毁灭!”沈从文对中国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揭露,以及对未来的危机意识,都被贯彻在他的散文当中。
另一方面,沈从文的散文创作反映了中国精神时代的矛盾,以及学子艰苦生活的深刻情怀。
在《今夜》一文中,他在描写站街的情景时,以细腻的语言,非常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中国学子的心境:“街上的行人早已散去,一切都很安静,除了那缓缓而来的寒风,轻轻地拂过萧条的街,似乎带着学子心中的悲哀。
”此外,沈从文还勇于批判当时社会现实中人们失去理想的状况,因为他们失去了理想,而这些人们以理想来定义生活的意义,他希望大家能够重拾弃绝的理想:“让我们以年轻的热情,以革命的气息,以追求真理的意志,一起展开这样的旅程,走向光明,追求我们的理想和目标!”沈从文的散文创作是当时的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创作。
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生活中学子们在思想上、心理上和追求上的精神态度。
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批判中国社会的失败,同时他对理想的追求也被深刻地表达出来。
沈从文以他在西南联大时期所创作的散文,留下了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上令人瞩目的精神遗产。
自-论沈从文对中国现代小说的独特贡献01

论沈从文对中国现代小说的独特贡献一、沈从文的生平与创作概况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
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
苗族。
1918年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到沅水流域各地,随军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区生活,开始接触中外文学作品。
1923年到北京自学并学习写作。
曾去北京大学旁听。
1924年后开始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合编《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1928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人间》杂志。
翌年任教于中国公学。
1930年起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
1934年起编辑北平和天津的《大公报》副刊《文艺》。
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抗战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编辑《大公报》、《益世报》等文学副刊。
从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开始,沈从文出版了7O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
至40年代刊行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骏图》,中篇小说《一个母亲》、《边城》,长篇小说《旧梦》、《长河》,散文集《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从文被安排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
1957年放弃了文学生涯。
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
代表作《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
二、沈从文的小说特色2002年,哈佛博士的美国学者金介甫在撰写的《沈从文传》中提出,沈从文是“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
论沈从文的生命美学观

论沈从文的生命美学观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家,他的创作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小说、文学理论、散文等等。
同时,沈从文也是一个思想深刻、艺术感染力强的作家,他的生命美学观是他一生探索的重要主题。
本文就沈从文的生命美学观进行分析和探讨。
沈从文的生命美学观始于他对生与死的思考。
在他笔下,生命是一种奇妙的存在,是一种能呈现出庄严、神秘与诗意的存在。
他认为,生命不应该被简单地定义为生存,而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一种能够持续地创造与创新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沈从文看到了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应该被看作是一个拥有独特价值的存在。
生命的独特性正是沈从文关注的核心。
他透过艺术的眼睛,看到了生命的价值与美学。
他认为生命是一种奇妙的存在,它的美学不在于表面上的形态,而在于它内在的精神力量。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能够让人拥有自我超越的力量,能够让人在生命中不断前进。
沈从文的生命美学观突破了传统美学的桎梏,他将美学看作是一种能够渗入到生命的所有层面中的价值观。
他不仅关注生命的内在价值,也关注生命的外在表达形式。
他认为艺术是生命美学价值的重要展现形式,而生命本身也是一种艺术。
在这种观念下,沈从文一再强调生命的独特性,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创造力量。
沈从文追求生命的美学,也是为了表现出他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他认为人类与自然有着一种神秘的联系,人类应该与生命共存共荣。
他鼓励人们在自然中寻找灵感,让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
他认为只有当人们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美丽时,才能够意识到生命之美。
沈从文的生命美学观体现着非常鲜明的人道主义精神。
他强调人类应该积极地探索自我的内在价值,扩大自己的艺术世界,将自己的创造力注入到生命中去。
他也强调人类应该积极地与社会互动,以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可以提高人类文化素质的工具,能够让人们更为敏锐地察觉到生命中的美丽。
总的来说,沈从文的生命美学观是一个非常宏大而高尚的概念,它旨在让人们认识到生命的独特性,以及生命所蕴含的美学价值。
《2024年论影响沈从文创作的六个因素》范文

《论影响沈从文创作的六个因素》篇一一、引言沈从文,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沉的文学造诣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尊重。
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影响沈从文创作的六个主要因素,以期更深入地理解其作品内涵与艺术价值。
二、六个影响沈从文创作的因素(一)地域文化背景沈从文生于湘西,长于湘西,湘西的地域文化背景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湘西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历史传统等元素都为沈从文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他的作品往往以湘西为背景,展现了湘西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二)个人经历与成长沈从文的个人经历与成长也是影响其创作的重要因素。
他曾经在军队服役,经历过战争的洗礼,这些经历都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来源。
此外,他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等也对其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三)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沈从文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也是其创作的重要影响因素。
他生活在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年代,这些时代背景都深刻地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他的作品往往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和命运,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四)文学传统与文化传承沈从文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对古典文学、诗词等有着深厚的造诣。
他在创作中融入了中国传统的文学元素,使其作品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
此外,他对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使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
(五)语言风格与表达方式沈从文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著称。
他的语言简练、质朴,富有表现力,能够生动地描绘人物形象和场景。
他的作品往往以细腻的笔触、深入人心的情感表达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也是其创作的重要特色之一。
(六)艺术追求与创新精神沈从文在创作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追求和创新精神。
他不断尝试新的创作手法和表达方式,使自己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沈从文《边城》之美摘要:《边城》是现代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是以湘西小山城茶垌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了翠翠与爷爷之间相互依靠的浓浓亲情,翠翠与傩送之间懵懂的爱情,傩送与天保之间的手足兄弟情,顺顺与儿子们之间的父子情,以及邻里之间互相帮助与照顾的邻里之情。
生动地描绘了一幅人因景美景亦美,景因人美人亦美的自然和谐的田园牧歌图景。
展现了湘西世界质朴安宁,古风纯色的意蕴美,以及湘西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美好的心境,讴歌了边城百姓纯朴的人性美和爱情的自然美。
关键词: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人情美《边城》是一幅优美的画卷,是一首哀婉的抒情长诗,更是一曲富有神韵的“爱”与“善”的歌。
作者以湘西边境山城茶峒和附近农村为背景,描写了一位以摆渡过活的老人和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淳朴生活,以及发生在翠翠与水码头船总的两个儿子之间的凄美的爱情故事。
作者以兼具抒情诗的优美笔触,描绘了一幅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卷,展示了湘西老城自然、风俗和人性的美, 以及牧歌情调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在这里,老船工古朴厚道;翠翠天真善良;天保豁达大度;傩送笃情专情;顺顺慷慨大方等,展现着理想人生形式的人性美。
在这里,青年男女的爱情;兄弟手足之情;祖孙之间亲情;邻里之间互爱的乡情等,都歌颂着人与人之间那浓浓的深情。
在这里,在这瑰丽而又温馨的边城世界里,凝结了人类灵魂深处至真、至善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一、如画的风景美作为恋乡情怀的沈先生,已经成为了湘西的代言人,沈老早被誉为“边城圣手”,而且沈老又是写景的能手。
所以在沈先生的笔下的湘西已经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田园牧歌了。
在沈老的笔下,《边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短短的几句话,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展现在读者的眼前,那是湘西如真的写照下如画般美的风景。
“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的明明白白。
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中,两岸多高山,山中多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
近水人间多在桃花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毕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凉在日光下耀日的紫花布衣裤,可以用为人家所在的旗帜,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周环境及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
”清澈见底的河流、溪水、绿翠的细竹,都那么干净,没有被污染,没有被破坏,保留着一份难得的纯净与美丽。
这是一种原生态的、天然未加工的美丽画面,不需要其他颜色,不需要着重描绘与涂抹,更不需要伪装,真实的展现在读者面前,清新、愉悦。
有着最美丽、最自然的风景,是一个美丽而又干净的世界。
小说中那幽碧的远山、清澈溪水、溪边的白塔、翠绿的幽篁、河里上下行的船只、河边的吊脚楼、原始古朴的碾场等…...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自然清丽,优美如画,给我们展现了美妙的湘西风景画卷,俨然就是一个世外桃源。
穿行在作者文字构筑的画卷中,我们的视觉连同心灵一起沐浴着这独特的美丽与圣洁。
二、如诗的风俗美一个地方的风情是否美,就要看当地的有没有拥有独特的文化氛围。
而沈从文在《边城》中描绘了一幅他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风俗画。
他笔下的湘西有着青年小伙子求婚时对姑娘唱情歌的风俗习惯等传统的东西。
中秋节时,青年男女在夜晚用对歌的形式倾吐爱意;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花,小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有着独特得婚嫁礼仪、信仰习俗等。
《边城》中对风俗的描写最引人注目就是端午节,到节日那天妇女和孩子都用雄黄蘸酒在额上写个“王”字,家家户户锁门到河边、码头看船、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如潮的人们到河边或吊脚楼观赏龙舟竞赛,预习赛龙舟时使人感到节日临近的喜悦的鼓声。
作者特照了人们赛龙舟时的情景:“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
”这样的喜庆风俗是何等的壮观,何等的美啊!表现作者对它的虔诚和赞美之情。
湘西古老而健康的风俗,反映了湘西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幸福的追求。
湘西一带特有的地方风情,湘西人民的粗犷、旷达的性格和心理,都在这龙舟竞渡的民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宣泄。
从这些民俗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了未受现代文明侵染的古风犹存的边城安静和平、淳朴浑厚的文化氛围。
也让山城茶峒风俗的美独特得像一首优美而又浓郁“乡土抒情诗”。
三、至善的人性美说起《边城》就绝不能不提人性美,它已经变成了小说人性美的代表。
翠翠更是小说里人性美的代表。
“翠翠在茶峒的青山绿水中长大,大自然既赋予了她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也养育了她清澈的性格。
她天真活泼,俨然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和山头的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在作者的笔下翠翠就是天使的化身,没有人类的烦恼,没有世俗的忧愁,也没有一丝遗孤的痕迹。
打懂事起,翠翠就一直为祖父分担着渡船的任务,甚至抢在前头“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地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
”在与外祖父相依为命的日子里,她学会了体贴和关心老人。
她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无忧无虑地生长着,湘西这方水土,纯净了她的性格,恬静了她的心。
她有着坚贞而脱俗的爱情观。
端阳节与傩送的邂逅,拨动了她爱情萌动的心弦,孕育着她对人生美丽如水晶般纯洁的爱。
在面对傩送与天保两者的追求,她毅然选择了爱情。
翠翠对爱情和幸福追求也丝毫没有世俗的影子,完全是发自人类最纯洁的情意和爱的流露,也不管这份感情是否最终缥缈不知。
在小说结尾说“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作者正是通过缥缈不知的结尾,映照了翠翠对坚贞爱情的执著追求与坚贞。
使翠翠的人性光华,在对爱情理想的探寻和坚守中显得分外娇艳灿烂。
能养成爱与美化身这样的翠翠的自然少不了爷爷这样有大爱的人。
老船是个夫重义忘利、助人为乐的人。
山清水碧,原始而又古朴的湘西世界形成了他善良、勤劳、朴实、忠于职守、恪尽本分的天性。
虽然生活十分清贫,端午节连粽子都买不起,但他重义轻利、助人为善。
夏天在溪口备置一口大缸,把茶叶“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随意解渴。
”若过渡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老船夫必一一拾起,依然塞进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
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要“凡事求个心安理得”。
上岸买肉时,屠户不要他的钱,他则乘人不注意时将钱丢进竹筒,别人故意多给他斤两,他要求别人“公平对待”,最后到另一家屠户那去买肉。
老船夫会与渡船上卖皮纸的过渡人发生争持就是因为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可。
他贫穷,但却从不贪心,他贫穷,不接受人家的施舍,他贫穷,却不因此失去善良的本性。
老船夫终生为乡邻服务却不图报答,体现了他身上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淳朴的纯真、善良而又自然的人性之美。
而拥有这样人性之美在边城里却是处处可见。
船总顺顺大方洒脱、豪爽慷慨,为人明事理,他“喜欢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
老船夫死后,他尽弃前嫌,为无依无靠的翠翠忙前忙后,盛情邀请孤女翠翠到家里安住。
就连昔日向翠翠的母亲求爱遭拒后的杨马兵,听说翠翠的外祖父死后也不请自到,主动承担照顾翠翠的责任。
他们总是用无私的胸怀和满腔的热情的对待他人。
乡邻们人性之美还体现在乡邻的互助互爱中,那些得到过老船夫过往帮助的乡邻,也都以各种方式来表达谢意。
卖肉的不肯收他的肉钱,水手们送红枣给他,小商贩们送粽子给他。
这里没邪恶、贪欲、争执,丝毫没有功利、没有企图,人人都那么和善、诚挚、豪侠重义、肝胆相照。
正是这种超越了阶级关系,金钱关系的无私的爱的原始湘西世界才如此令人神往。
也让湘西的老城的百姓处处闪烁着善良无私、仁厚淳朴、乐于助人的至善至美的人性光辉。
四、至真的人情美(一)情的纯洁之美“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从此我开始孤单思念。
”这无疑是对沈老笔下那对恋人之间的爱情最好的阐释。
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第一次在码头遇到了傩送时,喊了一句:“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
傩送没有介意,而且把送她回家。
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
心也微妙地不安起来,“为某一件只属于自己的事沉默了一个夜晚”。
会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
有时竟然会无缘无故地突然发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在青浪滩呢内心?”爷爷的船当然不在青浪滩,而是二老傩送的船在青浪滩。
翠翠不由自主地悬念着傩送。
爱情就这样悄悄的来临了,来得那么自然,爱得也那么自然却又那又萦绕心头。
“悄悄地,她会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脸红,喜欢看新嫁娘,喜欢把野花戴在头上,喜欢听缠绵的情歌,喜欢一个人坐在岩上向天空中的一片云一颗星凝眸驻望。
外祖父若问:翠翠你在想什么?她便带点儿害羞地说:‘翠翠不想什么。
’但心里同时又自问:‘翠翠你真在想什么?’同时自己也就在心里答道;‘我想得很远很多,可是我不知道在想什么。
’”作品正是通过细微的心理描写把受青山绿水抚育、承阳光雨露沐浴的山村少女那情窦初开、青春初萌的朦胧的爱情感受揭示出来。
“这种爱是那样的纯粹,那样的不俗,那样像空气里的小花、青草的香气,像风送来的小溪流水的声音,若有若无,不可捉摸,然而又是那样的实实在在,那样的真。
这样的爱情古人说得很好:思无邪。
”自那次在河岸上与翠翠初会那一刻起,傩送也钟情于翠翠。
于是他借给老船夫送酒,特地来看望翠翠,并邀请翠翠到自家楼上去观看端午节龙舟竞赛。
为了赢得翠翠的爱情,半夜里他到月光照及的高崖上去,遵照当地的习惯,很诚实与坦白地去为一个心上人唱歌。
当傩送面临渡船和辗坊做出选择时,他舍弃辗坊,愿为爱情守一辈子渡船。
他对父亲表明自己的态度,他说:“爸爸,你以为家里多座碾坊,你可以快活,你就答应了。
若真的是我,我要好好想一下,过些日子再说吧。
我不知道是应得一座碾坊,还是一只渡船;或许我命里只许我是个撑船的。
”一句简单的话足以体现出他选择却是明确的,态度也是坚决的,体现了他对爱的执着与忠贞。
在他的生命中,爱情是如此的纯洁,没有世俗的影子,更没有铜臭味的裙带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