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

论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
论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

论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

王来

[内容提要]沈从文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典型而独特的存在,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为世人找到了心灵的“桃花源”。无论是他的代表作《边城》,还是《萧萧》、《柏子》……都体现了这位作家对人性美的孜孜追求。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世界人性美;《边城》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先生是个典型而独特的存在。他出生于荒僻而风景如画、富有传奇色彩的湘西凤凰县,这里地处湖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处,是苗、侗、土家等少数民族聚居之处。湘西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长期被歧视的历史给他带来了特殊的气质,从而使他的创作在人物塑造、语言运用、山水摹画和民俗描绘等各个方面,可谓匠心独运!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最有特色的是他用笔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湘西世界。在那里,沈从文展示的是一个完满而自足的世界,一个脱离尘寰的世外桃源,同时他以独特的视角反映了湘西底层人民古朴和谐、乐天安命的生存状态和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沈从文曾经这样说过:“这世界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绪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1]这种人生形式正是他全部创作所要负载的内容,也体现了他对至真至善的人性的孜孜探求。

在沈从文表现人性美的作品中,最突出的当然是他的代表作《边城》。1933年,沈从文以青竹船篙作笔,以绿水烟波为墨,写下了这部中国文学史上无可争议的经典小说。这部雅致、从容、乡土气息极浓的作品凝结了人类灵魂深处至真至善的美,也是他所一贯主张的“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2]的最好印证!

小说讲述了一个美丽绝伦的爱情故事和边城恬淡怡然的生活,天真无邪的翠翠,忠厚朴实的老船夫,英俊健康的天保傩送兄弟,正直平和的船总顺顺……自然和人性都是那么的天真未凿,古老淳朴,充盈着正直、诚实、善良、乐观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可以说,它抒发的、着眼的是人性的光芒与人情的淳厚,它凝聚着沈从文先生理想中的爱与美。作品通过细致的人物刻画、如梦如幻的意境渲染和湘西民风民俗的巧妙穿插,描绘了一幅优美迷人的湘西风俗画,可谓“东方田园牧歌的经典绝唱”[3]。

《边城》的人物塑造处处流露出作者对人性美的孜孜追求。

女主人公翠翠是个“小兽物”,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小精灵,是故事的灵魂。“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的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4]正所谓是大自然的女儿,自然赋予了她淳朴、天真而不娇嫩的天性。在作品中,,如翠翠“低低的学小羊叫着,学母牛叫着,或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的顽皮,与爷爷走散始终不离开码头“总相信祖父会来找她一起回去”的坚持等等,她的天真与淳朴跃然于纸上。翠翠无父无母,没有姊妹,与爷爷相依为命,常常帮爷爷划船渡人,对爷爷体贴入微,对这个唯一的亲人充满了无限的爱。翠翠同样也有着和其他苗族女孩一样的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在作品中,当爱情悄悄萌发而又无所适

从时,她曾经胡思乱想到用出走的方式来“惩罚”爷爷,但这种“惩罚”的手段毕竟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的,因此当爷爷用试探的口吻与她开玩笑时,她又说“爷爷,我一定不走”,这足以突显她对爷爷无限深沉的依恋,同时也证明了她不是一个只顾自己幸福而弃他人于不顾的女孩。而她在恋爱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爱美,则更是真切感人。她对傩送的感情一直处于少女期的梦境状态,“灵魂为一种美妙的歌声浮起来,仿佛轻轻地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飞穿过悬崖半腰……”,[5]在梦中,在潜意识里,翠翠已经与傩送心有灵犀一点通,并且深深爱上了傩送。傩送毕竟是翠翠的初衷所归,所以她拒绝了天保的托媒提亲。在爷爷死去之后,她毅然孤寂地守着渡口,等待着傩送的归来。翠翠与傩送这对深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裙带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蕴的东方的传统美德。”这样的人、这种爱情是何等的善良、动人!作者也正是通过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反映了边城的人性美。

年逾古稀的老船夫是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他善良、慈祥、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己本分。他把义务划船渡人看作是自己的天职和最大快乐,管理渡船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从不谋利。“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大,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把外孙女看成掌上明珠,也因为身边只有翠翠一个亲人而无不时时处处呵护着她。他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竭尽全力促成翠翠的爱情,尽管他赞赏天保,但只要翠翠不乐意,他就放弃。在生活上,对翠翠也关怀得无微不至,不让她坐热石头,惟恐她“生坐板疮”;在感情上,他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唱歌。这是多么感人的祖孙情啊!老船夫的慈祥、敦厚、善良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他对外孙女翠翠的无私的爱更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这种血缘之情正体现了人性中最自然的人性美。

除了翠翠与老船夫身上体现着人性美,在天保、傩送兄弟俩,水码头船总顺顺,退伍老军人杨马兵等鲜活的人物身上,也处处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辉。天保、傩送兄弟都爱上了翠翠,按风习本应该有一场情敌间的较量,但他们依然以兄弟间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重妥善处理,绝无拼死相争的心思;小有家业的船总从不飞扬跋扈,他“大方洒脱”“欢喜交朋结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对“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退伍兵士,游学文人墨客”“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出船下海也是一马当先,与伙计就如亲戚朋友一般;老船夫死后,与翠翠毫无血缘关系的马夫杨马兵毅然搬到渡口和翠翠一起生活,重新担负起老船夫的重任,照顾翠翠;就连奸诈的商人屠户,当老船夫站在摊前时,也要有意给他多砍点或赠送一刀肉……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完完全全是一个老少无欺、理想化的人间天堂,这些人物身上也都生动地展现出边城人民健康、优美、朴实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具有诗情画意的湘西边地风景和特有民俗,也为展开故事情节,刻画种种人情美创造了氛围。

边城向我们展示了富有特色的湘西青山绿水的自然风貌:碧溪岨的白塔翠竹,清澈透明的河水溪流,深山峡谷间的舞霭风雷,桃杏花中掩映的酒肆茶楼,半边着陆半边悬在水上的吊脚楼……尽管沈从文在《边城》题记中一再强调“我注意不再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6],但这里的一切都是那样自然清新,充满诗情画意,,怎能不让人联想到世外桃源?

边城的自然风光是美丽诱人的,同样,湘西的民情风俗也是淳厚的。端午节,妇女儿童额头上有蘸着雄黄酒写着“王”字的打扮,有赛龙船,泅水夺鸭的游戏。这种习俗,不仅增加了节日的热闹气氛,更为忙碌的边城人民增添了许多生活的乐趣。除此之外,《边城》对湘西的其他风俗也多少做了描写,如元宵节玩灯舞狮,放爆竹烟花以及中秋节的月下对歌等,这些无不显示着湘西边城乡情民俗的特有风貌,充满了古朴而又浪漫的情调。特别要提

到的是《边城》中的男女恋爱是很少封建意识的,它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淳厚而又别具特色的求爱方式让人喟叹。一种叫“走车路”,意思是当男子看中某个女子时,便让家人托媒人去说媒,正式以聘礼相亲,虽然属父母操办,但是子女可以自主选择,不必绝对服从。如顺顺家的大老天保向翠翠求爱时的方式。另一种叫“走马路”,这是由青年用互唱情歌的方式自定终身,父母不会干涉,大多先由男方主动开唱,待唱的女方动了心且纵情回唱时,大地便又添了一对有情人。如傩送在夜晚唱情歌表达自己对翠翠的爱慕之情,“半夜里不冷不热,穿了白家机布汗褂,到那些月光照及的高崖上去,遵照当地的习惯,很诚实与坦白去为一个‘初生之犊’的黄花女唱歌。露水降了,歌声涩了,到应当回家了时,就趁残月赶回家去。”真实浪漫清纯之极!

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不仅仅只体现在他的代表作《边城》中,《萧萧》、《柏子》等小说也同样体现了沈从文先生对于美的人生形式的追求。

沈从文先生在《萧萧》中以轻松而又抑郁的笔调叙述了童养媳萧萧的一生。萧萧十二岁时做了还不到三岁的小丈夫的童养媳,在大家照看丈夫,做家事。这个天真、善良、勤劳的少女并不觉得生命中有痛苦,她在安宁的乡村一天天长大。被家里的帮工花狗引诱怀孕后,幸而乡村中人善良淳厚,她没有被“沉潭”或者发卖,而是生下了孩子后全家欢喜,堂而皇之地成为小丈夫的媳妇。可以说,萧萧的乡间是很有人情味也很现实的乡间,就连“宗法”规矩在这里也让位并服从于纯朴自然的人性。就拿诱奸萧萧的花狗来说吧,作品并没有把他看作是罪恶的代表。虽然他与其他乡下人比较起来似乎并不那么善良,对纯真的萧萧也有着长期的心计,但他诱奸萧萧并没有外来的因素指使,而且花狗离去并没有“偷走物件,又不拐带别的,这事情过后不久自然也就把他忘掉了。”这是一个善良、纯朴的世界,它里面自然的乡土风情给人清新、优美。小说正是在向我们展示一个童养媳制度下的花开花谢顺乎自然的童养媳的人生际遇的同时,从深层透露出一股地老天荒的气息,揭示了一代接一代苟且活着,自生自灭的质朴简单的存活原则。

《柏子》写的是一个叫做柏子的水手每月一次花尽用性命换来的金钱去与相好的妓女会面以发泄他积压多时的愁闷困苦的故事。整篇小说的情节只是一个漂泊的水手风浪生涯中的一种劳作:离岸,劳作,寂寞愁苦,惊涛骇浪;上岸,用辛苦所得换取短暂的快乐。柏子并未意识到他生命的全部就是漂泊与劳作,他满足的生活只是周而复始重复这样一个过程。在这里,作者欣赏的是柏子强悍粗野的性格和生命的欢愉。“光溜溜的桅,只要一贴身,便飞快的上去了。为表示上下全是儿戏,这些年青水手一面整理绳索一面还将在上面唱歌,那一边桅上,也有这样人时,这种歌便来回唱下去……”[7]这是沈从文在《柏子》中描写水手艰辛劳作的场面,同时也描写了劳作给水手带来的莫大欢欣。在这种劳作所带来的美的映衬下,水手柏子上岸与相好的妓女会面并且像“粗鲁的同一只小公牛一样”的发泄的行为在沈从文的笔下也变得美了——真实、和谐,是人的天性使然,这也呈现出了另一风格的美。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沈从文把摄取人性美的焦点对着农人、士兵、妓女、水手等下层人民,因为他深深的知道真善美的诸如忠厚、善良、勤劳、勇敢、坚贞、纯洁……一般存在于广大劳动人民身上,他对他们有着特殊的情感,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随处都可以看出。我从不隐讳这点感情”。[8]由此,他从劳动者,从被压迫受屈辱最深的平民百姓心灵深处去挖掘闪光的人性,无论是老船夫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童养媳萧萧还是水手柏子,他们都跳动着一颗善良纯朴的心。这些焕发着人性美光辉的人物使我们感到可亲可爱,那种人与人之间友爱和谐的关系,又给了我们以美的享受。

沈从文正是用这种古朴自然的人性之美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了“爱”与“美”

的湘西世界,一个脱离尘寰的世外桃源。在这个世界里,人性皆真、善、美,人人都具有浑厚纯朴、重义轻财、优美自然的品德。这些闪耀着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身上,既体现着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也同时反映了沈从文身上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式的情怀。沈从文,这个执着追求人性美的作家,留给我们的财富不仅仅是他的文学作品的巨大魅力,而更重要的是他内心对理想人生的孜孜探求。

[注释]

[1]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文集》第11卷,花城出版社1984年3月,第45页:

[2]沈从文《给志在写作者》,《大公报·文艺》1936年3月29日:

[3]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友联出版社有限公司1979年版,162页,176页;[4]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10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年;

[5]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10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年;

[6]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沈从文文集》第11卷,花城出版社1984年3月,第45页:

[7]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2卷)仁ML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年;

[8]沈从文《(边城>题记》,《沈从文文集》第6卷,花城出版社1983年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10卷)E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年;

[2]沈从文《<阿丽思中国游记>后序》,《沈从文作品精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沈从文《沈从文小说选集.题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9月;

[4]黄献文《论沈从文家世对其创作道路的影响》,《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1期:

[5]凌宇《从边城走向城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5年12月第1版

浅析沈从文作品中的人性美

目录 一.沈从文对人性的理解 (1) 二,人性美在其作品中的表现 (1) (一) 人的生命自然、健康、优美 (2) 1.体魄容貌的自然、美丽。 (2) 2.情爱的自然、美丽。 (2) (二)人的品格的纯美高尚 (3) (三)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融洽 (4) 参考文献 (4)

浅析人性美在沈从文作品中的表现 学生姓名:张慧娟指导老师:王昭晖 内容提要表现人性是沈从文作品的创作中心,他的小说充满了对人性的礼赞。本文从人的生命的自然健康、人的品格的纯美高尚、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融洽对其作品中的人性美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人性美爱美丽和谐 沈从文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走上文坛的作家,原名沈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人。他生长在湘西沅水流域,苗、侗、土家族汇居的地方。他以建构健全的人性或人生形式为文学的目标,以表现人性为主要内容,注重民族品德的重建,宣扬原始古朴的人生审美理想。在他看来:“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1]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他的作品以描写自然的人性为题材,勾画出湘西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 一.沈从文对人性的理解 人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它是对人的本性的赞美和歌颂。人性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沈从文认为人性的美好状态应该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和谐统一。他认为人的某些自然属性是具有合理性的,人应该具有质朴的、原始的生命活力 ,但是又要受到社会属性的制约,即不要堕落为行尸走肉。只有这样,人性才能呈现出美好状态。 在理论上,沈从文一直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他说:“人心与人心的沟通和连接,原是依赖文学的。人性的种种纠纷,主张,文学只有表现人性,才与人生向上的憧憬,原可依赖文学来诠释启发的”,“一个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对于当前社会黑暗的否认,以及未来光明的向往。”正是从文学通过表现人性,可以感化教育读者,鼓舞人们向上这一点出发,沈从文自认为是“人性的治疗者”。 沈从文曾这样自述他的创作思想:“这世界或想在沙基或水面上造崇楼杰阁的人 ,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2]他的小说和散文,大多写的都是平凡的人和事,由于作家对所经历的生活的熟悉和了解,这些平凡人事的基础是比较坚实的;艺术形式的精美而不流于纤巧,正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它们。人性,是沈从文描绘平凡人事的核心和精神;人性,是沈从文创作的起点和归宿。 二,人性美在其作品中的表现 沈从文作品中的人性美体现在:人的生命的自然健康;人的品格的纯美高尚; 人与人[1]沈从文.给志在写作者 [ N ] .大公报:文艺,1936203229. [2]沈从文.沈从文选集:第 5 卷 [ M ]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论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

论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 王来 [内容提要]沈从文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典型而独特的存在,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为世人找到了心灵的“桃花源”。无论是他的代表作《边城》,还是《萧萧》、《柏子》……都体现了这位作家对人性美的孜孜追求。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世界人性美;《边城》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先生是个典型而独特的存在。他出生于荒僻而风景如画、富有传奇色彩的湘西凤凰县,这里地处湖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处,是苗、侗、土家等少数民族聚居之处。湘西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长期被歧视的历史给他带来了特殊的气质,从而使他的创作在人物塑造、语言运用、山水摹画和民俗描绘等各个方面,可谓匠心独运!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最有特色的是他用笔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湘西世界。在那里,沈从文展示的是一个完满而自足的世界,一个脱离尘寰的世外桃源,同时他以独特的视角反映了湘西底层人民古朴和谐、乐天安命的生存状态和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沈从文曾经这样说过:“这世界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绪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1]这种人生形式正是他全部创作所要负载的内容,也体现了他对至真至善的人性的孜孜探求。 在沈从文表现人性美的作品中,最突出的当然是他的代表作《边城》。1933年,沈从文以青竹船篙作笔,以绿水烟波为墨,写下了这部中国文学史上无可争议的经典小说。这部雅致、从容、乡土气息极浓的作品凝结了人类灵魂深处至真至善的美,也是他所一贯主张的“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2]的最好印证! 小说讲述了一个美丽绝伦的爱情故事和边城恬淡怡然的生活,天真无邪的翠翠,忠厚朴实的老船夫,英俊健康的天保傩送兄弟,正直平和的船总顺顺……自然和人性都是那么的天真未凿,古老淳朴,充盈着正直、诚实、善良、乐观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可以说,它抒发的、着眼的是人性的光芒与人情的淳厚,它凝聚着沈从文先生理想中的爱与美。作品通过细致的人物刻画、如梦如幻的意境渲染和湘西民风民俗的巧妙穿插,描绘了一幅优美迷人的湘西风俗画,可谓“东方田园牧歌的经典绝唱”[3]。 一 《边城》的人物塑造处处流露出作者对人性美的孜孜追求。 女主人公翠翠是个“小兽物”,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小精灵,是故事的灵魂。“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的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4]正所谓是大自然的女儿,自然赋予了她淳朴、天真而不娇嫩的天性。在作品中,,如翠翠“低低的学小羊叫着,学母牛叫着,或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的顽皮,与爷爷走散始终不离开码头“总相信祖父会来找她一起回去”的坚持等等,她的天真与淳朴跃然于纸上。翠翠无父无母,没有姊妹,与爷爷相依为命,常常帮爷爷划船渡人,对爷爷体贴入微,对这个唯一的亲人充满了无限的爱。翠翠同样也有着和其他苗族女孩一样的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在作品中,当爱情悄悄萌发而又无所适

论沈从文《边城》的民俗特点

论沈从文《边城》的民俗特点 白李东 [内容摘要]: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最突出的特色是其所表现出的浓郁的地方和民俗风情。作者怀着对故土的无限眷恋和热爱,用他那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怀,清丽流畅的文字,精心描绘出一幅千里沅水及各支流两岸灵秀的风光和边城人民独特世态人情的画轴。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质朴、憨厚人性美的赞美和追求。 [关键词]:民俗风情地方特色婚恋方式古朴浓郁淳厚质朴沈从文作为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的作品特别注重表现人性美。中篇小说《边城》就是他表现人性美的典范之作。作品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通过湘西儿女翠翠、天保和傩送之间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边城》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沈从文用他那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怀、清丽流畅的文字,精心描绘出湘西的灵秀风光和边城独特的世态人情的画卷,特别是小说所表现出来的浓郁的民俗特色,大大地增加了小说的风采和艺术魅力。小说中,倾注了作家的整个身心,他不仅为“乡土文学”增添了风采,更为现代文学宝库注入了新的内容。 (一) 形成沈从文《边城》别具一格的民族化特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沈从文颇富传奇色彩的经历,使他对故乡—湘西有着深切的了解和浓烈的感情,使他进一步认识了湘西地区民俗特殊性。十四岁独立生活以后,他在沅水流域漂流闯荡,当过土著军队中的司书,警察所的办事员,出版社的校对……。正是由于这种颇富传奇色彩的经历,使他对下层社会及民众有着透彻的了解和认识,他以“乡巴佬”的执著,将湘西沅水的神韵融化在了他的血液中,形成了他特有的性格及爱憎方式和哀乐方式。也正是这种“乡巴佬”的纯情,才使他写出了像《边城》这样充满民俗味的作品来。其次,湘西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孕育了她独特的民俗风情,为《边城》的产生提供了丰润的土壤。湘西,西南闭锁、边远的一隅,是“充满原始神秘的恐怖,交织着野蛮与优美的地方”。[1](P4)他既是历代统治者文治武功的结果,又是保留楚文化的区域。惶惑不安的苗蛮民族不惜以血的代价在这个封闭、落

读《庄子》有感:美在灵魂中起舞

美在灵魂中起舞 ——读《庄子》有感 作者:冯国久来源:发表时间:2010-01-27 浏览次数:61 字号:大中小 庄子,一个让人仰视才可见的精神领袖,以其无比飘逸的姿态飞翔在我们的精神国度里,你以你的智慧为后人奏响了一曲优美而深邃的生命之歌,文化之歌与哲理之歌。 庄子,你有着世人无法逾越的超凡境界。你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美,在不经意间,你让我们这个世界有了一种大超然,大气度。 你视功名如粪土,看富贵若浮云。当那个曾与你日夜论道的惠子迷上了权位的时候,你毫不为之所动,只是悠然一笑。而此时的你还难免率真,仍旧想着可以与他有一番口舌之辩,体验在哲学境界里纵横驰骋的感觉。可你错了,你没有想到的是,名利居然如此害人,把那本也算得还玲珑剔透的曾子在转瞬之间变成了鹓雏,面对着一块腐肉,他奉之如至宝,你的到来,让他恐惧慌乱,甚至要置多年交情于不顾,欲杀你而绝争宦之路。你无奈地笑了,却也是潇洒地笑了,你袍袖一展,以藐视一切的无畏姿态走向了曾子,轻轻告诉他所犯下的愚蠢而幼稚的错误,然后转身离去,留下曾子在那里目瞪口呆。也许,这实在让挣扎在红尘中的千千万万个曾子错愕,何以在庄子的眼中,这一切都变得如此卑徽。他们也许一生也无法明白你的思想,无法触及你无名无功的境界。 你走了,走得那般自然,如果说之前对仕宦是一种漠视,现在也许是一种极度的鄙弃,因为它迷失了人的本性,使善良不再,深刻消失,洒脱空无,灵性丢弃,境界低俗。 你这一走,也就永远走出了红尘,所以当有人聘你为相时,你用水洗自己的双耳,这不是你的偏激,恰恰是你的如玉般不容污染的操守在放射洁莹的光芒。你大声说,“与其残民以逞,不如曳尾于泥涂。”宁愿做一只乌龟在污泥中艰难爬行,也不愿成为供人驱使残害良民的傀儡,无物可以限你的自由,无欲可以囿你的灵性。你的身影凝固成了一座雕像,一座千年不朽的雕像,它尽情地吸纳着日月精华,包孕了无数个梦幻与人性的恢宏。随意望去,总有一种放射着自由之光的眩目的美,在它上面层层荡漾开来……

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摘要】中篇小说《边城》创作于1934年,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作者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人。他生长在湘西沅水流域,苗、侗、土家族汇居的地方。其创作思想为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立场,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观察人生,以表现人性为主要内容,注重民族品德的重建,宣扬原始古朴的人生审美理想。他在《边城》中描写湘西男女爱情、邻里互爱等人际关系,来表现人性美,这种美是淳朴的、原生态的、至高无尚的、可尊可敬的美。以湘西小山城茶峒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作品通过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淳浓的亲情,邻里之间友爱互助、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翠翠 一、这里的山水,孕育出了茶峒人的真诚、善良、淳朴的美。 茶峒——不属于外面繁杂的世间,这儿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坐看夕阳西下,云卷云舒,聆听风抚过竹林留下的眷恋之音、鸟儿飞越河面时的倾慕之声。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边城偏于中国西部,环有武陵山、雪峰山与云贵高原,酉水等河也汇集于此。这里,没有人与人的利益争吵,没有情敌间的怒目相向,没有亲人、父子的反目成仇。有的只是人们的坦诚宽容,有的只是被世间遗忘的热情助人。

沈从文先生极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文字,?如诗如画般描绘了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勾画了大段大段极有诗意的风俗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这些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随着故事的展开,《边城》描述了河街繁华祥和的码头市井,湘西淳朴厚道,善良笃信的世道民风。 二、《边城》表现出的人性美 (一)、翠翠的人性美 首先,翠翠,这个名字在读者眼里、心里也是美的。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简单称呼,它体现了爷爷对翠翠所寄予的理想。在这里,爷爷之所以给外孙女取名“翠翠”,除了希望她富有生命力,茁壮成长而外,更希望她出落得美丽动人。平时在渡船上,如果有人对她注意时,她用大大的眼睛怯怯地盯着陌生人,作出随时都可能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当明白了面前的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她长得如她的名字那样动人、可爱。 其次,翠翠美在行为切合她的个性。翠翠有着对爷爷的那一份深深的依恋之情,所以她不愿意离开爷爷,就连上一里路远的茶峒城看热闹,也要和爷爷一起去。她不愿意让小船来陪爷爷,她要和爷爷一同撑渡船,一同歇息,一同看热闹。她是那么地毫无心机,甚至于超出了一切利害关系之上,她拉着摆渡客衣角说:“不许走,不许走!”要别人收回钱去,引来一阵阵的欢笑。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喜欢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喜欢听新嫁娘的故事;喜欢把野花戴在头上。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垌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着作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地攀引缆索,让船缓缓地过去。牛、羊,花娇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送队伍上山,站到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转船上,把船牵靠近家的岸边;有时采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她喜欢听人唱歌,

我眼中的庄子

我眼中的庄子 作为后人,可能大多数人对庄子的理解都会停留在逍遥或者是道家的无为而制,就像应帝王里的那位混沌一样凿七窍而死,于是我们会想到的或许是是不可丧失我们的本性,追求的应是人性和自然,追求的应是自由,可是由于我的浅薄,我能够体会到他倡导我们去自然去洒脱,去个人,去明见本心,但这却抛下了另外一系列的问题,他仅仅展现了一些作风事迹,但却没有明确解释了本性自然等一系列词的蕴义,由此本性自然自由这些被长久讨论的话题也自此有了多种的版本。 看完庄子后有时候会羡慕庄子的逍遥,但这种感受很少会和现实人们口中的乌托邦相联系,但有时不禁怀疑,后来造了一个理由将自己说服,我想把它归结于其人内在的淡定。 无论如何,人们对乌托邦的渴望都是对个人,对社会的渴望,而这种统一从未出现过,可以说她是很混乱的,正如我们很多人一般,所渴望的社会是分裂的,而这只是表象,表象是内在的折射 ,它反应的是我们的内心。而相对比与今人,世人很多人,庄子对现实对政治也会异议与不平,只是这不是主要的,应为他的责任在于走向自己的潜力,智慧与知觉,并按照那样采取行动。所以庄子的逍遥真的很个人,很幸福。 庄子的幸福应该是他的满足与达成,这种达成无关于政治,金钱,权利,这是一种个人的进步。这样说又觉得过于抽象,这种进步或许可以说是庄子的意识与知觉,一种幽默,一种尊敬。 无论是大鹏还是种种的传说,人们也许以此可以说是哪个时候的人具有的丰富想象力,也可以认为是庄子本人的想象,但当这种传说演变为书体文字,这是一种很单纯的记录,一种幽默感,一种游戏的心情,这种心情,是一种很深的爱的品质,只有单纯的爱,宽广的爱才会激发施以幽默的温柔。 而这种爱是基于对生命与自然的尊敬,由这种心情慢慢酝酿了广博的视角,这是大爱的基点,也是庄子对政治不平的基点,所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非要拟定出一种圣的标准自然遭受到他的唾弃,何况,还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不过我难以明白的是庄子的自由。 自由每个人都向往,但真正的自由往往不会单独出现,与其伴生的是责任,所以人们谈论的自由是营造出一种自我安慰,也是自欺欺人的氛围,他们生活在奴隶的生活方式下,于是,这世界批量产生两种人,一种是奴隶,一种是努力变成努力地人,而他们都可以免于某些责任。 而庄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会认为道就是那种自由。道意味着成为自然的和流动的,处于一种很深的放开的状态,不跟生命抗争,而是顺着它、任着它,不要去推河流,而是顺着河流漂浮,不管他带领你到哪里,所以庄子顺着生命之流在漂浮,他乘着生命的波浪在走。不要跟生命抗争,否则你将会遭受到挫败。臣服,那么你的胜利是确定的,在臣服当中就是胜利,在抗争当中就是挫败。如果你遭到挫折,那只是表示你在用力抗争。 如此,在默认庄子追求自由的前提下,他在追求一种自然的时候,他免于,逃避了什么?他又承担了怎样的责任,这种责任又是怎样体现的?又或者说,庄子的自由始终是后人的添加?这是我的困惑的地方。

浅析沈从文小说

浅析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美的融合 汉语言文学(师范)2010级3班彭鹰侨20100532118 [摘要]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的小说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本文以两个分论点:一是湘西的淳朴风情造就了《边城》,二是理想的建筑——“人性”美。阐述沈从文的《边城》中风情美与人性美的融合。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风情美融合 一、关于文本的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988年病逝于北京。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二、论述小说《边城》中人性美与风情美的融合 1、湘西的淳朴风情造就了《边城》开头第二段:“小溪流下去,绕山咀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小溪宽约廿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明丽的图画。故事就在这样纯净的环境中展开,又怎能让它不美呢?湘西是一个既美丽又梦幻的地方,就如同是许多年前、不知是初夏还是早春的一天、从湿漉漉的小巷中走向河边的那位梳着又黑又粗长辫子的清纯少女。所以,沈从文理解的湘西、亦或是他心灵深处的湘西,永远是那个穿着碎花布上衣晃动着渐渐远去的鲜活背影。凤凰,曾被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称为是中国两个最美的小城中的一个。在许多没去过那里又好幻想的人的心里,总是对它寄予了无尽的想象。的确,凤凰很美。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湘西的这座小城,让许多人梦萦魂牵。它是先生的故乡,先生满怀情地深倾注于这片神奇的土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凤凰淳朴的民风与古老文化,造就出民国初年内阁总理熊希龄、著名作家学者沈从文、著名土家族画家黄永玉,他们都是从凤凰这座古朴的小城中走出去的。 沈从文的凤凰——老街青石板铺就的巷道还在,街两边开设了许多卖工艺品的店铺。沈从文先生的故居,就坐落于老街中营街的24号。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出生在湘西古城凤凰县的这条老街。清秀而古雅的沱江穿越而过,沿沱江岸边的古老的吊脚楼陪伴沈从文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重峦叠翠的南华山耸入云天,像母亲的怀抱一样,成为沈从文的情结。在湘西的另一座小城——花垣县的茶峒乡有这么一条河,这条河清澈幽静。它与沱江相比,水显得更加绿,一见之下,任何人都会喜欢它。茶峒是个小镇,沈从文从凤凰出走后曾在此住过几天。镇子建在河边,部分民居沿河岸而建,长长地直达渡口,依然是湘西常见的吊脚楼。这里是川、湘、黔三省交界点,茶峒这边归湖南,对岸的小镇叫洪安,属四川秀山,上游百米处有座大桥,桥的南面归贵州。河滩上有一片沙洲,以前称作“一脚踏三省”的地方,老百姓叫它“三不管”地区,如今已划归洪安管了。以前四川秀山的人,年轻时因躲抓丁跑到茶洞这边来安了家,成了湖南人。所以在他们口音里少湖南味道,多四川腔调。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

论范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

论范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 平南县官成镇官南小学:胡泳 内容摘要: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最有特色最有成就的是他一往情深创作的“湘西小说”。这个小说世界的基石是: 人性。而中篇小说《边城》是沈从文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建造着自己的人性的“希腊神庙”,构筑了一个理想化了的“湘西世界”:人们宁静自足的生活,有着淳厚的人情美、人性美、人心向善,正直、朴素、信仰简单而执著的地方民族性格,加上乡村风俗自然美的渲染,描写出了作者心之向往的人类童年期的湘西神土。在《边城》中,作家所着力表现的是一种超越“自在”的“自为”性的生命形态。在“边城”里,人与自然谐和统一于生命完美的形态中。而翠翠、二佬、大佬对于自由爱情的幻想和追求,则体现了他们生命中的自由意志和纯粹神性,表明他们是新一代湘西古朴人性的继承者。 关键词: 沈从文;《边城》;老船夫;翠翠;人性;人性美;爱;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人。他生长在湘西沅水流域,苗、侗、土家族汇居的地方。沈从文热爱他的湘西故土,对蛮荒质朴的湘西,有一种难舍的眷眷深情,许多作品都是以湘西社会为背景展开的,除了对湘西社会风俗人情的描绘外,他也关注个体的生命,民族的命运,并从人性这个独特的角度来诠释生命。在表现人性美方面,沈从文竭力推崇的是人性应该善良,人应该

充满爱心,人性美应体现在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上。他谈到自己的创作时说:“我只想造希腊神庙,这种庙供奉的是‘人性’”。他说过:“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读过他的湘西小说后,我们发现: 在创作中,他一直在寻找着对生命力的发露,对人性,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评判,对大自然的崇尚、契合与交流。正是在对这三者的描绘中,表现了他理想中的“人生形式”,表达了他张扬人性之美和重建民族精神与美德的愿望。在表现人性美,表现淳朴民风的作品中,最突出的当然是他1934年创作的代表作《边城》。 《边城》,这是一个简单、优美而又充满忧伤的故事。由四川到湖南一条官路上一个叫“茶峒”的地方,生活着一个以摆渡为生的老人及其相依为命的外孙女翠翠和一条黄狗。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边城》中作者写了亲情、乡情、爱情三种人情关系,并把这三种人情美与自然景物的美,边城风俗的美浑然一体,以清新明丽的色调写出边城儿女们的人性美。 作者在《边城》中,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完美社会形态,这里没有绳墨规矩的束缚,也没有法律和道德的制约。这个社会中的人和事是那么质朴、单纯,

浅析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浅谈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内容摘要:《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品,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边城独特的乡土气息,也为我们奏响了一曲人性美的赞歌。作品通过抒写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老船夫对自己工作的敬业和对过渡人的慷慨来表现人情人性美,突出了人性与人情的美好和纯净,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 Abstract:" border town" is Shen Congwen" novel of the Xiangxi" representative works, it not only shows us the border town of unique local flavor, but also we played a beautiful human nature. Works by writing between men and women in love, the love between grandparent and grandchild, neighbourhood mutual love, the old boatman on the work of their own work and to transition the generous to show human nature beauty, highlight the humanity and emotion is good and pure, the expression of the author of the ideal life pursuit. Key words: Shen Congwen, the border town, the beauty of human nature. 《边城》描写了一副民生淳朴的风格画。生活在那里的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的人”。这些“善良的人”生活在一个山青水秀风光秀丽的边城—茶峒。那里位于湘川黔二省交界处,在茶峒白塔下有两个相依为命的摆渡人,外公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翠翠情窦初开,纯美善良。他们依着绿水,守着渡船为来往船客摆渡。再一次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因与外公失散,幸得当地船总顺顺的二

浅析沈从文小说中的地域特色——以《边城》为例

浅析沈从文小说中的地域特色 ——以《边城》为例 摘要:《边城》像一颗明星,以它独特的地域特色为我们展示了湘西的民俗风情,宁静而安详的笔触倾泻着文字的唯美与单纯,它极具特色的诗一般的自然美景给人带来中国山水画一般的美感。在那里,充满了人性光辉的一面,自由、关爱、纯洁,令人神往。然而淳朴的爱情中人性色彩、宿命色彩又凝聚着悲剧性的情感特色,在似水的柔情中挟着悠悠的痛楚。 关键词:地域特色自然环境悲剧色彩

沈从文具有汉族、苗族、土家族的血统,再加上地形的因素,湘西汉文化的弱化影响,沈从文更多的是具有苗民的气质。独特的湘西文化沐浴了沈从文,也成就了《边城》,使得它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本文就从自然地理,人文风俗,情感特色这三方面来论述它的地域特色。 一、诗化的自然环境 《边城》的景是诗化的,处处都令人赏心悦目。曾经有人用这样的一句诗来描述湘西的优美景色“边城胜景令人醉,疑是身在画中游。”“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底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中”i幽碧的远山、清澈的溪水、溪边的白塔、翠绿的竹篁,轻描淡写的几笔,湘西的自然山水被描绘得逼真美丽,河水清莹澄澈,河底的景物清晰可见,鱼儿畅所欲游,快快乐乐,让人留恋忘返。沈从文先生极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文字,同时也如诗如画般的描绘了湘西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做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 沈从文对于自然景物不光有纯粹的描写,而且描写中也颇具高超的技巧,如文中二老为翠翠唱歌,歌声将翠翠从睡梦中托浮起来,上山崖摘虎耳草的那个夏日夜晚,“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浓情与美景交织,浪漫而有诗趣。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边城》中也还有表现人物心情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比如“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这样的月下情景在文中几番出现,同是舒缓语气,轻柔文字,同是那样的静谧,幽深,充满温情与凄美。但也就在这样的诗意氛围中,人世间一切“真正的爱憎与哀乐”发生着,转瞬又消逝了,只留下一种莫可奈何无从说起的不安,如烟如雾,渐渐浮上人的心头。又如“雨后放晴的天气,日头炙到人肩上背上,已有了点儿力量。溪边芦苇水杨柳,菜园中菜蔬,莫不繁荣滋

浅析庄子思想

浅析庄子思想 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是最为适应创造力的需要,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微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严峻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而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 一、自然天真之美 人们常常提起庄子,就和“消极出世”“逃避现实”这些概念联系在一起。《庄子》一书中,虽然没有专门阐述艺术问题和美学问题的篇章,对于美的问题,庄子也没有下过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庄子往往用许多具体生动的譬喻和寓言故事来阐明他的哲学思想表明他关于美的见解。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继承了老子这种自然观,并将老子创生万物的自然之道引向人生,通往自由的审美境界。“道法自然”就是《庄子》一书最核心的主题,意思是:道效仿它自己的样子。“道法自然”对万物来说就是物法自然,天地万物都自然而然地顺着自己的本性变化,顺循大道而行。因此,庄子的美学思想以自然为宗,其自然观普遍地表现在对天地万物、人性、艺术的看法之中。他认为对于天地万物而言,“自然”是在无为中体现无不为,彰显为至高形态的“大美”;对于人性而言,“自然”体现为真诚无伪的本性,它需要战胜欲望、摆脱礼俗而返朴归真;对于艺术而言,“自然”则体现为“技进乎道”,是经过依乎天理的艰苦修炼而达到的自由境界。 首先,对于天地万物而言,自然之道在无为中体现无不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庄子连用“大美”、“明法”、“成理”赞叹“道”在无为中所自然彰显的最高境界。。“道”是宇宙天地的本体和生命。天地有造化之美,美原因乃是万物有自己的本根,这万物的本根就是天地之道。道存在于自然万物之中,自然万物是道的显现,也是美的源泉。庄子在强调保持自然本性的同时,也强调了自由,强调了真美与自由的统一,没有自由,就谈不上自然本性之美。在这里,庄子以“道”的立场破除了以人为中心的狭隘实用的立场。 其次,人性的自然之道体现为去伪存真,回归天然本性。庄子认为,人本与宇宙精神契合无间,与万事万物浑然无分,可是由于世俗的障蔽,使人异化。自然之美是人工所无法比拟的,自然和大道赋予了万物一切禀性,使万物有高有低,有大有小,有华丽有质朴,有长寿和短命。所以我们眼中的世界才会如此的美丽多姿,万物都独有其魅力。倘若用人为地智巧使万物的禀性都一样,那就是太不明智了。在现实社会中,大多人或追名逐利,或规于仁义,皆因“有为”而被万物所累,从而丧失其本真,漠视其生命。看看我们身边发生的一系列事情:美体美容术如隆鼻隆胸风靡世界,到处砍伐树木、填整土地盖房子的现象,海洋鱼类的稀少、河流的污染等等。这些都是是因为人类破坏了原本“无为的自然”才造成的。本来我们与自然和谐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着,但是我们却破坏了这种“和”

浅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人性美

浅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人性美 摘要:人性是沈从文小说表现的中心,城与乡是他观照的两个对立的经验世界。讴歌古风犹存的乡村生命形式,勾勒沉沦堕落的都市面影,以及通过对乡村与都市,原始与现世直接交流的共时态考察,从历史的延续与时代的嬗变中,表现人性之“常”、“变”,是他小说人性观照的总体逻辑构架。而从乡村原始生命形式中寻找健康的基因,重铸民族灵魂,是其小说叙述的总旨归。 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集中体现了人性思想内涵深处的美,其着重通过自然环境的渲染、典型人物的刻画、诗化艺术手法的烘托三方面来表现。尤其是其笔下的一系列女性形象闪烁着人性的光辉,生命的灿烂。 关键词:乡土小说,人性美,生命价值 序论 纵观沈从文创造的形形色色的故事和人物,我们不难看出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他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人性也是他创作的起点和归宿。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等人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指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包含有对人的生活形态有别于现代文明的那种健全、协调、化外境界的重新发现。描述了湘西人被排除在正统的历史之外,几千年过着原始的生活。”沈从文创造了美丽的愁人的湘西世界,和在这个世界里展现的自然的、健康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一生向往美好的人生,并借助自己故乡湘西山水的优美来表达他内心的渴望与执着的追求。在山水之际、草木之间无不萦绕着一种诗意的抒发和灵魂的荡涤。沈从文自称是城里的“乡下人”,乡土题材在沈从文小说创作中占了主要位置。沈从文怀着对湘西苗乡的深情厚意,写出了湘西苗族醇厚朴实的人情世态,纯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自然风光,绘制了一幅秀美别致的湘西风土人情画卷,极大地丰富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开创的乡土文学创作。 沈从文以他清醒的头脑,独特的思维方式描摹了自己眼中的湘西人、湘西情。作者曾说,“我所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性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1]这就是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中人性思想内涵深处的人性美。有人认为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是一个“桃源”世界。的确,他的笔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远离都市繁华与喧嚣的清纯、质朴、恬静而又柔美的梦幻化的湘西世界,使那些久困于都市的读者不由得眼前为之一亮,仿佛透过嘈杂的市声与喧闹的街头隐隐约约听到了遥远山乡的鸡鸣狗吠,嗅到了河水的气息与泥土的芬芳。他为竞争激烈、道德人格被商品经济所影响的现代人注入了新

浅谈沈从文笔下的人性观

浅谈沈从文笔下的人性观 沈从文是《》的作者,《边城》成就了沈从文,也成就了他的湘西。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浅谈沈从文笔下的人性观。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浅谈沈从文笔下的人性观——以《萧萧》为例 《沈从文传》的作者吴立昌曾这样说过:“如果说,沈从文那么多不同文体的创作是磨盘,那么人性则是轴心,离开它,作家的笔就无法转动。他创造的形形色色和人物,都可以说是从人性‘轴心’向四面辐射出来的。他赞颂的是人性的美——淳朴、正义、善良、勤劳、忠贞、粗犷等,他忧虑的是人性的扭曲和变形,他憎恶的是对人性的戕贼。这均有他的创作为证。”纵观沈从文研究领域的成果,我们发现吴立昌的结论确有其实据支撑。在现有的沈研作品中,我们不难找到以下这些关键词:“牧歌情调”“人性”“生命观”“文体作家”等等,这些关键词成为沈研学者们解读沈从文的重要角度,其中“人性”尤为突出。正如上文吴立昌所说,“人性”作为一个轴心,将所有关键词连成一个串轴,它几乎可以回答来自每一个关键词的疑问,从根本上为沈从文在我们心中留下的标签作出源头式的解答。由此,对沈从文“人性”观的挖掘和背后深意的探寻变得至关重要。本文中,我们以沈从文短篇小说代表作《萧萧》“为证”,从中探寻沈从文作品中呈现出的人性观,并探索沈从文形成这种人性观的原因。 《萧萧》作为沈从文代表作之一,无疑展示了他在小说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方面的较高水平。除了上述两个写作技巧方面的特点,《萧萧》中特有的乡风民俗也成为了沈研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童养媳”和“沉潭”两种制度,它们作为落后的民俗一直为现代人所抨击,在五四作家笔下,这两种制度多作为批判封建制度吃人本质的实证,然而在沈从文笔下它们的戾气得以消解,反之成为人性美的证明。这体现了沈从文审美的人性观,即一种从一切事物乃至丑恶中仍能见出美善人性的仁者胸襟。本篇将从《萧萧》中沈从文由“恶”中见出“善”的两个代表事件、小说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三方面来阐述沈从文的人性观。 一、丑恶中见美善 正如夏志清在沈从文评论中所说的:“这个世界,尽管怎样堕落,怎样丑恶,却是他写作取材时唯一的世界。”写作来源于现实生活,夏氏道破的正是沈从文写作所取的源泉。然而与“堕落”“丑恶”的现实相比,沈从文笔下的世界犹如世外桃源,这样的作品无疑是他审美的人性观作用的结果。在《萧萧》中,童养媳制度和萧萧经引诱后要面临的惩罚作为“恶”的代表并没有导致世外桃源的毁灭,相反却折射出人性之美,这就体现了沈从文善于从丑恶中剥离出美善的人生态度。 作品首先以一种波澜不惊的态度交代了主人公萧萧的身份:童养媳。童养媳制度作为旧社会的残留通常让人深恶痛绝:它不仅剥夺了妇女的人身自由,而且出嫁后夫家繁重的家务、与丈夫畸形的关系等磨难使妇女失去了基本的人

浅论沈从文《边城》的“爱”与“美”

浅论沈从文《边城》的“爱”与“美”

目录 摘要 (3) Abstract (4) 前言 (5) 正文 (5) 一、沈从文对“湘西世界”情有独钟,爱之弥笃 (5) 二、沈从文追求人性美、人情美的人生形式 (6) 1、纯美的爱情故事 (6) 2、淳美的自然人性 (7) 三、《边城》中沈从文创造了“爱”与“美” (8) 1、传奇的女神之“爱” (8) 2、凄“美”的悲剧命运 (9) 四、沈从文“造境”艺术的完美体现 (9)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摘要 《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真正寄寓着沈从文审美追求,浸透了一种‘乡土抒情诗’的气氛。完美体现沈从文对“湘西世界”的痴迷;对人性美、人情美的人生形式的神往;对“爱”与“美”女神“翠翠”的膜拜;对“造境”艺术的完美体现,凝聚着他对美的渴望和追求,对“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期盼。 关键词:人性;优美;健康;自然

Abstract "Border town" is the peak work in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raditional pastoral, truly embodies the aesthetic pursuit of shen congwen, soaked in an atmosphere of "lyric poetry of countryside".Perfect embodiment shen congwen the obsession with "xiangxi world";For humanity, RenQingMei life forms of longing;To "love" and "beauty" goddess "cui cui" worship;To "build" the perfect embodiment of art, embodies his desire for beauty and pursuit, to "a beautiful, healthy, natural and not in human nature of life form". Key words: grateful, health, nature.

庄子的哲学与美学

《庄子的哲学与美学论述》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庄子》无疑是最富有美学意味的。 庄子的哲学主题是“生命哲学”,现实人生、个体生命始终是其关注的焦点。闻一多先生曾说庄子是“最真实的诗人”,“他的思想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庄子》的许多哲学命题也可视为美学命题。 庄子的生命哲学以“道“为基础,以“逍遥游“为核心,为我们呈现一个心灵绝对自由的大美至乐的境界,在美学视域下,逍遥游的境界又是审美的最高理想。虽然庄子无意于美学,但是其具有审美艺术的哲学却对中国的古典美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格,具有其他任何艺术品都无法比拟的特性,只一点不可不说与庄子息息相关。 在哲学思想上,庄子认为生命的本质是有限,为此庄子通过自然逍遥之道,通过审美超越等手段解决了生命的有限性问题,但要完成这种超越,人还必得以现实的生命为基础,正因为现实生命的存在,人的超越才成了可能,由此庄子重视现实生命。但庄子毕竟和儒家等别的哲学有所不同,他所重视的现实生命是排弃了存在着的现实社会的,庄子的现实生命只是那个活泼的原始生命本身以及和谐而自由的精神世界,由此推衍出庄子重自然,因而保真养性成了实现现实生命的根本。 在死亡问题上,庄子一反悲观的色彩,认为生死均属自然气化,故而应该乐观的生、超逸地死。 其次,探讨了庄子哲学对人们的影响,通过对魏晋玄学的产生到庄子哲学的最大实现者陶渊明的分析,我们看到庄子人生哲学作为一种思想对社会发生的巨大作用,并对中国古代文学、美学和人们的情性产生影响。纵观庄子的人生哲学,我们可以觉察到它是反社会、反历史的,它极力排斥以儒家为代表的现实历史社会,认为现实的历史社会不可能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幸福。庄子哲学也是反文化的。一切文化的结果都会化作对人们理性的约束,这是违反庄子哲学的本质的,因为庄子倡扬一切都应自然的存在。我们还看 到庄子哲学是一种对人的关怀,不论这种关怀是否完善,而人总是需要某种关怀的,因而庄子哲学必然具有存在的价值。 在庄子看来,我们能感知有限,是因为我们离现实太近,为了增大和现实世界的距离,能达到逍遥于物外,任天而游于无穷,首先要坚持无为,要达到无名、无功、无用、无己,超越一切名誉和功利之上,如果不能超于功名利禄,那么心意就不能自正,就会使自己的生命意向受到拘束而丧失其真性,这样,不但不能达于逍遥,而且最终会被外物所累而使自己的原始生命本身受到损害。 “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这便是无才之德,是无为之德的具体表现。其次还必须无待,鹏之九万里虽 为大,但必待大风而后行,此为有待,不能达于逍遥。等待其实就是一种希望,起码可以说,等待就是因为希望的存在。庄子在无为之后接着无待,就是要人们放弃对于一切现实希望的追求,放弃对于外在的 一切感受,泯情弃知,最后达到“行不知所往,处不知所持,食不知其味”,这不是愚者形象吗?而这却是 庄子极力塑造的所谓智者,“无知之知,是为真知”,在庄子的眼中,这是放浪形骸者的风度。 在美学观点上,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自然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庄子认为,美的本源 在于自然本性,自然之美在于事物朴素、率真的情态。但基于其万物齐一的哲学思想,庄子所建立的是一种 相对主义美丑观。 从形式上看,审美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自然的存在着的世界与一个自由地流露着的真性完全“化合”的 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本然的生命突破了一切固有的限制和束缚,成为一种游离状态,“与造物者为人, 而游乎天地之一气”,从山水之中、林气之末,我们找到了久已遗忘的真性,本然的生命复归到圆满状态。 从本质上看,审美是一种手段,他走进了为自己设置的那个天地之中,那奇幻的景象足于使人产生迷狂,使人忘却一切曾经遭遇过的不安和焦虑,排除一切非生命的东西的拘役。“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以致“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覆始终,不知端倪,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

《边城》中的人性美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探究 摘要:《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城特有的风土人情,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可以说,《边城》映射出了人类灵魂深处的那些最为自然温馨的情感。就艺术手段对写作意图的准确表达,艺术要素与艺术要素间的协调有序以及作品蕴含渗透的主观情感对读者心理需求的准确定向来说,《边城》实在是一首人性美的颂歌。笔者结合对《边城》的认知,拟就人性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希望对相关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苗族人,他自称是“乡下人”,他的一生淡泊名利。在他的作品《边城》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个永恒的主题——人性美。翻开这部作品总会发现对纯朴的、超脱的人性美的追求。就是在那动荡的岁月、离乱的生活到了他的笔下,也充满了人性美,充满了真情美。在《边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作品集山水美、人性美为一体,山水相依,肝胆相照。沈从文在他的这部作品中完完全全如他所述:“我只想造希腊神庙”,“这种神庙供奉‘人性’”。 一、《边城》故事概述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码头的船总顺顺也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责老船夫,自己下桃源去了。船总顺顺也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保是因她而死。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这是一出健康纯洁又情丝缠绵的爱情悲剧。作者并非想以曲折复杂的三角恋情来招徕读者,而是借这一曲爱情的哀歌歌颂湘西劳动人民的道德品格和思想灵魂。 二、《边城》人性美的体现 《边城》描写的社会中洋溢着人性美。在这里,民风古朴而淳厚,老船夫、翠翠、天保、傩送,还有士兵、水手、过往的商旅,尽管物质条件不相同,但质朴、纯真、善良的品性却是相同的,都具有一种单纯、善良、原始的可爱。作者通过叙写爱情、亲情和人性,较集中地反映了边城中的人性美。 (一)青年男女之间的人性美 沈从文笔下的翠翠是一个身上不沾一点灰尘,犹如一线山泉,透明、纯净。她乖巧伶俐又带有山区女孩的淳朴,天真而不娇嫩,就如湛蓝的天空下刚长上青枝翠叶的嫩竹,竹是天真、美丽、善良、羞怯、忠贞的翠翠的自然象征。而她在恋爱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爱美,则更是真切感人。船总的两个儿子同父亲一样有着边城人的淳朴和善良。后来,翠翠路遇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人性美体现在翠翠身上的品性美、童贞美和爱情美,同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