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
探析沈从文小说的人性美

探析沈从文小说的人性美[摘要]本文认为,沈从文小说的最大成就是人性美的再现。
他的"湘西世界"的最大内蕴也在于此。
而对都市文明的批判与排斥是对原始人性的回护。
他的“比较”的美学原则和以善美为主体的美学追求,都是以人性的解放与重塑体现出来的。
本文还认为,沈从文直觉、半直觉的认知思维方式带有浓厚的原始性质,这和他的少数民族血统分不开。
他的悲剧是民族悲剧的充分外化和显现。
这是我们理解沈从文的基础。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人性美在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是个典型而独特的存在。
他以风格独特、成绩卓越且多产的小说、散文享盛名于文坛的。
他与京派其他的留洋经历的知识分子相比,知识结构的零散和理论知识的匮乏是明显的,切且就人生观和文学观的主要倾向而论,他和左翼作家也是相左的。
这使得这位具有少数民族血统的文学巨匠只能臵身于寂寞之中,度过了自己孤独的一生。
或许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的“孤独是人生的一大财富”,如果仅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这句话所涵盖的无论历史的文化心态或人生情感体验的深刻性倒不在于其豁达处世的情怀,恰恰相反是因为它明显流露出渗透其中的对人生、对世界的无奈和不可把握的悲凉与绝望,一种生命的复原与平衡。
这种动态的“复原”与“平衡”对沈从文来说更多地表现为他所追求的事物——对于完美人性的不断建构与完善的过程。
这正是沈从文之所以卓然迥异于现代文学史上诸作家的地方,亦即其独特性之所在。
需要指出的是,沈从文的这种对世界、对人生的“悲悯感”是通过其认知世界的窗口——人性的角度予以哲学上的“抽象”(怀疑与取证)从而获得的一种对生命的把握与顿悟。
沈从文自从发现了湘西这样一块尚未完全被现代文明所玷污和吞噬的“绿洲”后才开始以他艺术家的执著和忠诚来建构他庞大的湘西世界的。
从而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命的庄严与神圣、愚昧与纯朴、瞬间与永恒所交织的理性与感性相冲突的人生画卷。
其中所吟唱出的最动人的一章就是对人性美的证明与民族精神文化重造的努力。
论沈从文笔下湘西女性的人性美

2016.04沈从文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为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这句话道出了沈从文独特的文艺观。
沈从文在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里就充分展现了湘西人民那种特异而原始的生命形式和生活状态,为人们展现了一幅完全不同于都市文明的人性画卷。
而在这幅风俗淳厚的画卷中,湘西女性形象更是晶莹纯净、光彩照人。
这些女性无不体现着独特的人性之美,同时又因其各自的生活环境不同,其人性美也形成了多样化的特点,显得更加光辉耀眼。
一.纯净自然的人性美沈从文塑造的清新纯净略带土气的湘西少女格外引人注目,她们如同出水芙蓉,天然丽质,灵秀无邪。
沈从文在塑造这些少女形象时也多用自然界的景物,尤其是动、植物加以比拟,更加使得这些天真活泼的少女们融入了湘西那秀美神奇的自然景色中。
如《边城》中的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做了拳头大丈夫的小媳妇”的萧萧“风里雨里过日子,象一株长在园角落不为人注意的蓖麻大枝大叶,日增茂盛。
”;单纯而又任性的三三则“苗条的如一根笋子”,而那如同姐姐一样的阿黑就更是如此了,当五明“把笛子一吹,一匹鹿就跑来了。
笛子还是继续吹,鹿就呆在小子身边睡下,听笛子声音醉人。
来的这匹鹿有一双小小的脚,一个长长的腰,一张黑黑的脸同一个红红的嘴。
来的是阿黑。
”这些或是明喻或是暗喻便使读者在感受这些少女形象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这些少女所生活的环境,而这环境却不单是一种社会环境,更多的是一种自然环境。
这些少女不仅外貌形象上具有这种自然纯净之美,她们的行为及语言更是洋溢自然天真、和谐单纯的美。
当翠翠“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心机后,就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沈从文乡土文学的人性美与悲剧性

沈从文乡土文学的人性美与悲剧性——以《边城》、《萧萧》等为例在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世界中,堕落腐化的城市和未开化的、纯朴多姿的乡村总是能形成鲜明的对比。
堕落阴暗的城市留给人们的是讽刺与反思,而沈从文先生笔下如世外桃源般的乡村则留给人以人性的震撼和淡淡的莫名惆怅。
一、人性美沈先生所描绘的乡村有一个具体的呈现之地—湘西。
他从小在那里长大,对湘西有着不同寻常的爱。
让他动笔的原因也许有来京之后对当时混乱社会的失落,也许是为了响应当时时代的召唤,而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湘西山水养就的他自然朴素的个性和对湘西原始人性的怀念占了主要的原因。
因为湘西给了他爱,他才会把湘西写得如此单纯、宁静、自然、充满活力、流光溢彩,处处都充满人情味。
作者笔下的湘西就像是一首诗歌。
沉稳的山,灵动的水,还有比山更伟岸的男子和比水更灵秀的姑娘。
如此安静、秀丽、淳朴、充满生命活力的边城小镇发生的故事也许并不惊天动地但一定是带着如棉如絮的柔软,能够在不经意间触动你的心弦,引发你的共鸣。
《边城》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边城》的成功之处在于直接彰显人性之美。
沈从文以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温柔细腻而淳朴的笔触对边城发生的这场爱情悲剧娓娓道来。
在《边城》中,寄托着作者“爱”与“美”的美学理想,作者笔下的每个人都是善良淳朴的:摆渡少女翠翠是其中最美好的灵魂,是纯洁美丽的化身。
她生得健康美丽,虽然从小与爷爷相依为命,却有一颗水晶一样的心;当爱情降临时她爱得那样真挚那样缠绵、那样一往情深。
船总的两兄弟受江湖式的教育和风浪行船中的磨砺,正直而性真。
一方面他们手足情深,正大光明地爱上同一个女人;即使是爱情的天平已经倾斜,另一方也宽容大度,毫无嫉恨之意地给予祝福;另一方面他们对待爱情也火热赤忱,真挚深情;面对感情和亲情的冲突时,有的不是为了顾及手足之情的成全怯懦,而是公平竞争。
老船夫纯朴厚道却也是倔强的:买肉时屠夫见他为了渡人辛苦了一辈子,不要他的钱;而他则把钱一撅就走掉了。
高中作文人性美沈从文

高中作文人性美沈从文提到沈从文,我最先想到的是他笔下那充满人性美的湘西世界。
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朴实的村民,还是灵动的山水,都散发着一种温暖而又迷人的光芒,让我深深陶醉。
沈从文先生的文字仿佛有一种魔力,能将我们带入那个遥远而又亲切的湘西。
在他的描绘中,人性的美不是那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理想化存在,而是融入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如同春日里的微风,轻轻拂过人们的心间。
就拿他的来说吧,翠翠这个角色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她生活在茶峒的溪边,是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少女。
她常常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她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在爷爷的呵护下,翠翠无忧无虑地成长着。
记得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翠翠和爷爷一起守着渡船。
有一天,来了一位赶路的商人,想要尽快过河。
翠翠看着他着急的样子,二话不说,就和爷爷一起用力地划动船桨,帮助商人顺利过河。
商人感激不已,要给翠翠报酬,翠翠却连连摆手,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说:“这哪能要您的钱呀,帮个忙是应该的!” 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这朴实无华的举动,却将翠翠内心的善良展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爷爷,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一生都在渡船上为人们服务。
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他都坚守在那里。
他对每一个过渡的人都充满了关怀,从不计较得失。
有一次,一位村民不小心把东西落在了渡船上,爷爷发现后,愣是走了好几里路,把东西送还给了人家。
当村民要感谢他时,他只是摆摆手,说:“这算啥,顺手的事儿!” 爷爷的这种善良和朴实,就像那古老的渡船一样,虽然历经风雨,却始终默默承载着人们的希望和温暖。
在湘西的世界里,邻里之间的关系也是充满了人性美。
哪家做了好吃的,一定会给邻居们送上一份;哪家遇到了困难,大家都会齐心协力地帮忙。
记得有一次,村里的王大婶家的房子漏雨了,消息一传开,村里的男人们纷纷拿着工具赶来帮忙。
试论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情美

关键字:沈从文;边城;人情美
引
沈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出生于行伍世家,我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是30年代“京派”小说代表作家。一生著述颇丰,代表作有蜚声中外的《边城》、《长河》、《八骏图》、《湘西散记》等,曾经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候选人。
《边城》是沈从文最富盛名的代表作,整部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情,是沈从文表现人性美的作品中最为突出的一部。不少读者被作品中那动人的故事所感动,边城真是山美、水美、人更美。“小说所表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1]。《边城》讲述了在湘西边境的一个小镇上,老船夫和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以渡船为生。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而翠翠心属傩送。天保求婚不成意外溺水而死,傩送负疚远走他乡。老船夫担心翠翠的幸福,在无奈和痛苦中死去。最后留下翠翠独自一人等着爱人的归来。作者在《边城》中描写了亲情、爱情、民情三种人情关系,以清新淡雅的笔墨体现边城人的人性美。尤其是作品中纯真的男女之爱、无私的祖孙之爱、真挚的手足之爱,深厚的父子之爱及朴实的乡邻之爱都是边城人民人性美的体现。
谈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

谈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寒假中看了《边城》一书,第二次看别有感动,所以选择它来做一些研究。
关于《边城》的创作动机,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淋漓尽致的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人性美。
《边城》人性美是通过翠翠的形象,天保和傩送之间的兄弟深情,翠翠跟天保、傩送之间的爱情来表现的。
一、《边城》中的翠翠,是作者极力浸染的形象,是作者笔下优美人性的化身与极致。
首先,翠翠的出生就是一种悲壮的美,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
翠翠是老船夫的独生女在十七年前同一个茶峒屯防军人唱歌唱熟后,秘密地背着忠厚的老船夫发生了暧昧关系所生下来的孩子。
其次,翠翠这个名字在读者眼里、心里也是美的。
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简单称呼,它体现了爷爷对翠翠所寄予的理想。
在这里,爷爷之所以给外孙女取名“翠翠”,除了希望她富有生命力,茁壮成长外,更希望她出落得美丽动人。
她长得如她的名字那样动人、可爱。
再次,翠翠美在行为符合个性。
翠翠有着对爷爷的那一份深深的依恋之情,所以她不愿意离开爷爷,着实令人想起2011徐娇参演的星空。
她不愿意让小船来陪伴爷爷,她要和爷爷一同撑渡船,一同歇息,一同看热闹。
她是那么的毫无心机,甚至于超出了一切利害关系之上。
可是,当摆渡人望着她,她也会感到不好意思。
最后,作品中翠翠的心理也很美。
翠翠长大后,内心便起了微妙的变化,少了一点天真和欢笑,多了一份深思和羞涩。
翠翠的美,不需要说话,一切都在她的行动细节、微妙心理的表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总之,翠翠是作者倾注“真善美”的理想化的艺术形象。
二、顺顺的两个儿子,大佬天保性情豪放豁达,不拘小节,二佬傩送聪明而富于情感。
兄弟俩结实得如小公牛,能驾舟,能泅水,能走远路。
父亲顺顺对两人的管教相当严厉。
轮流派遣他们二人到各处旅行。
向下行船时,多跟着自己的船只充当伙计,落浆时挑最重的,拉纤时选头纤二纤。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沈从文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沈从文声称,他要在《边城》中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希望大家认真学习。
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篇1沈从文的《边城》,最震撼人心的就是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性美。
这种力量使人对“爱”和“美”的人性更加珍惜,更加向往。
在《边城》中,作者赋予他笔下的所有人以一种淳厚、质朴的人性。
《边城》以湘西边境山城、茶峒和附近农村为背景,写了一个渡船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船总顺顺两个儿子傩送和天保与翠翠之间的爱情故事,讴歌了边城百姓淳朴的人性美。
作品通过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淳浓的亲情,兄弟手足之情,邻里之间友爱互助、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
一.通过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表现人性美《边城》中翠翠的形象,是全书的精魂所在,就如山间流淌的一股清泉,从未受到都市文明的污染,成为“边城”里一道最亮丽、最独特的风景。
翠翠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和爷爷相依为命,一不羡贵,二不嫌贫,三不偷懒,幼小的翠翠正是在湘西祥和而又古朴的生活里继承了自己应该继承的人性美德。
对于任何一个天真纯洁的青年男女来说,爱情都是美丽的,充满理想和幸福。
端午节,翠翠路遇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一个戏剧性的相识,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面对着那突如其来的分不清、道不明的心绪,年青、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应该快乐,还是应该忧愁。
两年后端午节前夕她又见到了傩送,情不自禁地对爷爷说:“那个人很好。
”在后来看划船时无意问听到别人议论傩送婚事时,一向沉稳的翠翠心中也便乱作一团,甚至傩送和她说话也忘了应答。
后来,傩送在月下为翠翠唱歌,酣梦中的翠翠“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
浅谈沈从文《边 城》中的人性美

目录内容摘要 (2)关键词 (2)一、凄美清纯的爱情美 (3)1.美丽邂逅萌生爱 (4)2.情窦初开觉悟爱 (5)3.纯洁忠贞执著追求爱 (6)二、友善淳厚的人情美 (7)1.自然、友善、真挚的兄弟情 (7)2.呵护关爱、古朴淳厚的爷孙情 (8)三、自然善良的生命的本色美 (10)1.自然健康的生命天性 (10)2.纯真善良的风土人情 (11)注释 (13)参考文献 (13)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内容摘要] 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边城》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边城》中理想的人生形式和古拙的湘西风情自然交融,构筑了沈从文“人性美、人情美理想化的情爱天堂”——湘西世界,表现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本文从研究《边城》中人性美的角度入手,以爱情美。
人情美,亲情美,生命本色的美为线索,通过翠翠母女两的爱情故事分析凄美清纯的爱情美;通过天保兄弟身上洋溢的自然、纯洁、真挚的展示谦和友善的人情美;通过祖孙二人演绎人间至真至善的挚爱亲情;通过普遍人物的善良淳朴,高尚纯正道德揭示生命本色的自然美。
着重解读了湘西人性天堂里的“几个愚夫俗子”的哀乐生活,对边城自然的人性和原态的生活作一情感的阐释:母女两代人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演绎了一曲凄美清纯的爱情之歌,表现了湘西人民善良、质朴、纯真的人性美;天保、傩送兄弟在爱情竞争中的谦和友善,尽显了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老船夫对翠翠无微不至的呵护关爱,诠释了人间至真,至善的挚爱亲情;人与人之间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体现出了边城世界里恬静、淳朴的民风,浓厚友善的乡情。
在这个充满人性美和人情美的乡村世界里,以纯真的美、无暇的善、和谐的情构建了心中的希腊小庙,更净化着我们现代人和现代文明。
[关键词] 沈从文边城人性美《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看起来淡如水,读起来却让人感到浓如茶。
这是一支清新的田园牧歌,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是一幅秀丽的风景画,是一份淳厚质朴的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王来[内容提要]沈从文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典型而独特的存在,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为世人找到了心灵的“桃花源”。
无论是他的代表作《边城》,还是《萧萧》、《柏子》……都体现了这位作家对人性美的孜孜追求。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世界人性美;《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先生是个典型而独特的存在。
他出生于荒僻而风景如画、富有传奇色彩的湘西凤凰县,这里地处湖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处,是苗、侗、土家等少数民族聚居之处。
湘西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长期被歧视的历史给他带来了特殊的气质,从而使他的创作在人物塑造、语言运用、山水摹画和民俗描绘等各个方面,可谓匠心独运!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最有特色的是他用笔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湘西世界。
在那里,沈从文展示的是一个完满而自足的世界,一个脱离尘寰的世外桃源,同时他以独特的视角反映了湘西底层人民古朴和谐、乐天安命的生存状态和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曾经这样说过:“这世界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绪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
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1]这种人生形式正是他全部创作所要负载的内容,也体现了他对至真至善的人性的孜孜探求。
在沈从文表现人性美的作品中,最突出的当然是他的代表作《边城》。
1933年,沈从文以青竹船篙作笔,以绿水烟波为墨,写下了这部中国文学史上无可争议的经典小说。
这部雅致、从容、乡土气息极浓的作品凝结了人类灵魂深处至真至善的美,也是他所一贯主张的“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2]的最好印证!小说讲述了一个美丽绝伦的爱情故事和边城恬淡怡然的生活,天真无邪的翠翠,忠厚朴实的老船夫,英俊健康的天保傩送兄弟,正直平和的船总顺顺……自然和人性都是那么的天真未凿,古老淳朴,充盈着正直、诚实、善良、乐观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可以说,它抒发的、着眼的是人性的光芒与人情的淳厚,它凝聚着沈从文先生理想中的爱与美。
作品通过细致的人物刻画、如梦如幻的意境渲染和湘西民风民俗的巧妙穿插,描绘了一幅优美迷人的湘西风俗画,可谓“东方田园牧歌的经典绝唱”[3]。
一《边城》的人物塑造处处流露出作者对人性美的孜孜追求。
女主人公翠翠是个“小兽物”,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小精灵,是故事的灵魂。
“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的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4]正所谓是大自然的女儿,自然赋予了她淳朴、天真而不娇嫩的天性。
在作品中,,如翠翠“低低的学小羊叫着,学母牛叫着,或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的顽皮,与爷爷走散始终不离开码头“总相信祖父会来找她一起回去”的坚持等等,她的天真与淳朴跃然于纸上。
翠翠无父无母,没有姊妹,与爷爷相依为命,常常帮爷爷划船渡人,对爷爷体贴入微,对这个唯一的亲人充满了无限的爱。
翠翠同样也有着和其他苗族女孩一样的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在作品中,当爱情悄悄萌发而又无所适从时,她曾经胡思乱想到用出走的方式来“惩罚”爷爷,但这种“惩罚”的手段毕竟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的,因此当爷爷用试探的口吻与她开玩笑时,她又说“爷爷,我一定不走”,这足以突显她对爷爷无限深沉的依恋,同时也证明了她不是一个只顾自己幸福而弃他人于不顾的女孩。
而她在恋爱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爱美,则更是真切感人。
她对傩送的感情一直处于少女期的梦境状态,“灵魂为一种美妙的歌声浮起来,仿佛轻轻地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飞穿过悬崖半腰……”,[5]在梦中,在潜意识里,翠翠已经与傩送心有灵犀一点通,并且深深爱上了傩送。
傩送毕竟是翠翠的初衷所归,所以她拒绝了天保的托媒提亲。
在爷爷死去之后,她毅然孤寂地守着渡口,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翠翠与傩送这对深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裙带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蕴的东方的传统美德。
”这样的人、这种爱情是何等的善良、动人!作者也正是通过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反映了边城的人性美。
年逾古稀的老船夫是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他善良、慈祥、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己本分。
他把义务划船渡人看作是自己的天职和最大快乐,管理渡船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从不谋利。
“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大,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
他把外孙女看成掌上明珠,也因为身边只有翠翠一个亲人而无不时时处处呵护着她。
他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竭尽全力促成翠翠的爱情,尽管他赞赏天保,但只要翠翠不乐意,他就放弃。
在生活上,对翠翠也关怀得无微不至,不让她坐热石头,惟恐她“生坐板疮”;在感情上,他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唱歌。
这是多么感人的祖孙情啊!老船夫的慈祥、敦厚、善良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他对外孙女翠翠的无私的爱更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
这种血缘之情正体现了人性中最自然的人性美。
除了翠翠与老船夫身上体现着人性美,在天保、傩送兄弟俩,水码头船总顺顺,退伍老军人杨马兵等鲜活的人物身上,也处处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辉。
天保、傩送兄弟都爱上了翠翠,按风习本应该有一场情敌间的较量,但他们依然以兄弟间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重妥善处理,绝无拼死相争的心思;小有家业的船总从不飞扬跋扈,他“大方洒脱”“欢喜交朋结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对“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退伍兵士,游学文人墨客”“凡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出船下海也是一马当先,与伙计就如亲戚朋友一般;老船夫死后,与翠翠毫无血缘关系的马夫杨马兵毅然搬到渡口和翠翠一起生活,重新担负起老船夫的重任,照顾翠翠;就连奸诈的商人屠户,当老船夫站在摊前时,也要有意给他多砍点或赠送一刀肉……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完完全全是一个老少无欺、理想化的人间天堂,这些人物身上也都生动地展现出边城人民健康、优美、朴实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二具有诗情画意的湘西边地风景和特有民俗,也为展开故事情节,刻画种种人情美创造了氛围。
边城向我们展示了富有特色的湘西青山绿水的自然风貌:碧溪岨的白塔翠竹,清澈透明的河水溪流,深山峡谷间的舞霭风雷,桃杏花中掩映的酒肆茶楼,半边着陆半边悬在水上的吊脚楼……尽管沈从文在《边城》题记中一再强调“我注意不再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6],但这里的一切都是那样自然清新,充满诗情画意,,怎能不让人联想到世外桃源?边城的自然风光是美丽诱人的,同样,湘西的民情风俗也是淳厚的。
端午节,妇女儿童额头上有蘸着雄黄酒写着“王”字的打扮,有赛龙船,泅水夺鸭的游戏。
这种习俗,不仅增加了节日的热闹气氛,更为忙碌的边城人民增添了许多生活的乐趣。
除此之外,《边城》对湘西的其他风俗也多少做了描写,如元宵节玩灯舞狮,放爆竹烟花以及中秋节的月下对歌等,这些无不显示着湘西边城乡情民俗的特有风貌,充满了古朴而又浪漫的情调。
特别要提到的是《边城》中的男女恋爱是很少封建意识的,它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淳厚而又别具特色的求爱方式让人喟叹。
一种叫“走车路”,意思是当男子看中某个女子时,便让家人托媒人去说媒,正式以聘礼相亲,虽然属父母操办,但是子女可以自主选择,不必绝对服从。
如顺顺家的大老天保向翠翠求爱时的方式。
另一种叫“走马路”,这是由青年用互唱情歌的方式自定终身,父母不会干涉,大多先由男方主动开唱,待唱的女方动了心且纵情回唱时,大地便又添了一对有情人。
如傩送在夜晚唱情歌表达自己对翠翠的爱慕之情,“半夜里不冷不热,穿了白家机布汗褂,到那些月光照及的高崖上去,遵照当地的习惯,很诚实与坦白去为一个‘初生之犊’的黄花女唱歌。
露水降了,歌声涩了,到应当回家了时,就趁残月赶回家去。
”真实浪漫清纯之极!三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不仅仅只体现在他的代表作《边城》中,《萧萧》、《柏子》等小说也同样体现了沈从文先生对于美的人生形式的追求。
沈从文先生在《萧萧》中以轻松而又抑郁的笔调叙述了童养媳萧萧的一生。
萧萧十二岁时做了还不到三岁的小丈夫的童养媳,在大家照看丈夫,做家事。
这个天真、善良、勤劳的少女并不觉得生命中有痛苦,她在安宁的乡村一天天长大。
被家里的帮工花狗引诱怀孕后,幸而乡村中人善良淳厚,她没有被“沉潭”或者发卖,而是生下了孩子后全家欢喜,堂而皇之地成为小丈夫的媳妇。
可以说,萧萧的乡间是很有人情味也很现实的乡间,就连“宗法”规矩在这里也让位并服从于纯朴自然的人性。
就拿诱奸萧萧的花狗来说吧,作品并没有把他看作是罪恶的代表。
虽然他与其他乡下人比较起来似乎并不那么善良,对纯真的萧萧也有着长期的心计,但他诱奸萧萧并没有外来的因素指使,而且花狗离去并没有“偷走物件,又不拐带别的,这事情过后不久自然也就把他忘掉了。
”这是一个善良、纯朴的世界,它里面自然的乡土风情给人清新、优美。
小说正是在向我们展示一个童养媳制度下的花开花谢顺乎自然的童养媳的人生际遇的同时,从深层透露出一股地老天荒的气息,揭示了一代接一代苟且活着,自生自灭的质朴简单的存活原则。
《柏子》写的是一个叫做柏子的水手每月一次花尽用性命换来的金钱去与相好的妓女会面以发泄他积压多时的愁闷困苦的故事。
整篇小说的情节只是一个漂泊的水手风浪生涯中的一种劳作:离岸,劳作,寂寞愁苦,惊涛骇浪;上岸,用辛苦所得换取短暂的快乐。
柏子并未意识到他生命的全部就是漂泊与劳作,他满足的生活只是周而复始重复这样一个过程。
在这里,作者欣赏的是柏子强悍粗野的性格和生命的欢愉。
“光溜溜的桅,只要一贴身,便飞快的上去了。
为表示上下全是儿戏,这些年青水手一面整理绳索一面还将在上面唱歌,那一边桅上,也有这样人时,这种歌便来回唱下去……”[7]这是沈从文在《柏子》中描写水手艰辛劳作的场面,同时也描写了劳作给水手带来的莫大欢欣。
在这种劳作所带来的美的映衬下,水手柏子上岸与相好的妓女会面并且像“粗鲁的同一只小公牛一样”的发泄的行为在沈从文的笔下也变得美了——真实、和谐,是人的天性使然,这也呈现出了另一风格的美。
四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沈从文把摄取人性美的焦点对着农人、士兵、妓女、水手等下层人民,因为他深深的知道真善美的诸如忠厚、善良、勤劳、勇敢、坚贞、纯洁……一般存在于广大劳动人民身上,他对他们有着特殊的情感,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随处都可以看出。
我从不隐讳这点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