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从文小说《长河》的人性美

论沈从文小说《长河》的人性美

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人性是一个极其富有影响力的话题,在《三字经》中就有探讨人性的观点。人性的发展变化随着时代和各时代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变化。人性之初本性是善的,只是后来受到外界的影响之后才有了人性恶之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人性”是一个极为复杂,又极其抽象的词。但是在沈从文小说《长河》中却得以抽象统一。“人性”在沈从文的文学观念是神圣的,文中善恶交织在一起,而在恶的对比下,其更能突出表现人性、人情的真善美的一面,对人性的回归、人的人格价值尊严的发掘和张扬。

关键词:人性;淳朴;善良;反抗;寄生虫

On shen congwen "river" of the beauty of human nature

Abstract:In the course of history, human nature is an extremely influential topic, in the "Three Character Classic" in there point of view of human nature. Human development and change with the times and the era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hange. Human nature is a good beginning, but was later affected by the outside world only after the evil nature of man, said.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human nature" is a very complex and very abstract words. However, in Shen Congwen novel "river" in the abstract is to be unified. "Human nature" concept in the Shen Congwen sacred literature, the paper good and evil are intertwined, and in the contrast of evil,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of its more human nature and beauty in the human side, the return of human nature, human dignity, the value of exploring the personality and assertive.

Key words:human;simple;good;against;Parasites

目录

引言1

一、沈从文笔下的人性 1 (一)沈从文通过对人物之间的坦荡、真诚、热情、善良等关系的描述,运用反衬的手法表现人性美,把人性美与自然美交织在一起来表现人性美 2 (二)在沈从文的笔下大部分是渲染乡村人的敦厚、质朴、坦诚、热情、正直的性格,但也不时地描写与湘西人民相对的反面人物 2二、《长河》中人性美3(一)古老、淳朴的湘西世界 4 (二)老水手的典型的湘西百姓形象 5 (三)桔园主人滕长顺的勤劳和善良 6 (四)夭夭的形象 7 三、用残暴不仁、寄生虫样的统治者以及惟实惟利的庸俗人生的人来衬托出湘

西人民的美与善 8四、结语 10参考文献

引言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人性”的含义是:1、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2、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说明了“人性”受到一定社会的制约和影响,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人性”也有着明显的趋势,由淳朴的民俗到带有功利性的人情世故。在文学创作中,沈从文先生属于“人性”特写的代表,在他的作品中,大多数的作品是体现人性的真善美,但同时也写人性恶的作品来更加突出“人性美”的精贵。在小说《长河》中所反映的人性是善恶交织的,它不像《边城》那样全部都是美好的,美得没有一点瑕疵。《长河》着重写的是湘西在受到外来人事侵略以后的情形,虽然文中有着《边城》的影子,但却和《边城》有着不同的风格。它不仅写湘西人民的美,还以外来人事的恶衬托出湘西人民的善。作者用对现实的真的认识和掌握,来表现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的美,构成一幅真实秀丽的风土人情画。

一、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苗族,1902年12月28日生于湖南凤凰小城,位于湖南、四川、贵州三省接壤处。沈从文在很早的时候就被家人送入私塾学习, 然而,先生讲授的东西始终引不起他的兴趣, 他向往的是那奇妙的大自然。年少的好奇与天真的幻想使他沉浸在湘西奇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在他的世界里那是一本“色香具备、内容充实且用人事写成的大书”。他在《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中曾说到“我逃学失败被家中学校任何一方面发觉时, 两方面总、得各挨一顿打。我一面被处罚跪在房中的一隅, 一面便记着各种事情, 想象恰如生了一对翅膀⋯⋯想到河中的鲡鱼被钓起离水以后拔刺的情形, 想到天上飞满风筝的情形, 想到空山中歌呼的黄鹏⋯”对于自己的家乡,他总是充满了敬意和热爱。由于对故乡的风土人情的好奇造就了他的创作之路。

14岁沈从文结束了最初的学校教育,走上从军之路。五年多的时间,足迹遍及湘西、黔边境各县和沅水流域的广大地区, 充分领略了山水景物的秀美, 风俗人情的奇特。这样的边地生活和民间文化构成了他创作的最重要的源泉。尤其是故乡的河流沅水及其支流辰河,在沈从文创作生涯中更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辰河带给沈从文经验、灵感和智慧, 也给沈从文的创作带来了地域色彩。正是通过这条河, 沈从文把自己的创作与屈原所代表的楚文化联系在一起。经沈从文“注解”的那个被人疏忽遗忘的世界, 就是他的乡土文学所展示的湘西世界。在这个世界里, 人的生存方式, 其道德形态或人格气质, 诸如纯朴、善良、诚挚、热情、强壮等, 没有一个不被读者所认知的。就这一层面而言, 是人的生存方式由湘西依旧得以保留的原始文化所规定, 人的生存本质与自然相契合, 总有一种乡土人情的情趣弥漫在作品的字里行间。

沈从文笔下的人性表现,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人性美的赞扬和讴歌;另一方面是对摧残、破坏人性美的种种社会邪恶势力的揭露和鞭挞。但后者是作为一个陪衬物,一个对照的对象,或者说是一个作为补充对象而存在的,其本身并没有独立的意义。前者才是创作的主导倾向。

(一)沈从文通过对人物之间的坦荡、真诚、热情、善良等关系的描述,运用反衬的手法表现人性美,把人性美与自然美交织在一起来表现人性美。用对生命的关爱和对自由的追求来突出人性的美。他在《习作选集代序》中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1又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的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 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2在文学创作上,沈从文打出了“人性”这个旗帜鲜明的口号,并以表现人性为主旨和终极目标。在创作中,沈从文总是以全部笔墨来描写美好的自然,生命的力和纯洁朴实的人性。无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文学作品的湘西下层人民,无论是农民士兵,还是终身漂泊的水手船工,吊脚楼的妓女,小店伙,他们心地善良、正直朴素、信仰单纯而执着,在他们的身上所蕴藏淳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在他的笔下一一得以完美呈现。

(二)在沈从文的笔下大部分是渲染乡村人的敦厚、质朴、坦诚、热情、正直的性格,但也不时地描写与湘西人民相对的反面人物。那些外来人事总是那么的虚伪与自私,起到的只是一个破坏者的形象,一个摧毁湘西美好家园的凶手所在。在他的作品中不容忽视的还有就是人性美与自然美相一致,人与自然有着共同的东西,它们是互相连为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

在沈从文的作品里,对人性美的探索与追求一直都没有间断。人性美作为一种人生审美理想,一种创作审美倾向,一种生命美学,在沈从文的生命意识里早已根深蒂固。在给张兆和的书信中,沈从文这样表达自己对沅水的感激:“我赞美我这故乡的河,正因为它同都市隔绝,一切极朴野,一切不普遍化,生活形式生活态度皆有点原人意味,对于一个作者的教训太好了。”3另一次则是因为描写“洞河船”上的苗人水手:“这种人一切和别的水上人都差不多,所不同处,不过是他那点老实、忠厚、纯朴、憨直性情———原人的性情,因为住在山中,比城市人保存得多点罢了。”4

沈从文的小说《长河》是一部以辰河流域一个小小的水码头作背景,就作者所熟悉的人事作题材,写出了这个地方一些“平凡人物生活上的“常”与“变”,以及在两相乘除中所有的哀与乐。”沈从文在这里综合了田园式的风味、喜趣和社会批判来表现出文中人性美。作品着力突出的主要是乡村中纯朴的自然、人性

1沈从文文集(12) [M] . 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第45页

2详见《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八章沈从文一节。

3沈从文. 滩上挣扎[A] . 沈从文全集:第11 卷[M] . 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第

171-172页

4沈从文. 常德的船[A] . 沈从文全集:第11 卷[M] . 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第343页

美与残暴不仁、寄生虫样的统治者以及惟实惟利的庸俗人生观之间尖锐的对立。和“小国寡民”的《边城》有所不同,在这里,湘西世界不只有“常数”,在那千年不变的恒定的因素下,因外来事物的侵略,它开始变得躁动不安了,有了他们难以理解的“政府”和“新生活”。

二、《长河》中人性美

作品是以抗战前夕全国复杂的、紧张的形势为大的背景,以湘西沅水流域辰河的一个小小码头—吕家坪镇为中心, 集中地描绘了湘西古朴、厚重的民风是如何在都市文明的冲击之下, 逐步走向崩溃、堕落的边缘, 表现出人类最原始的人性美、人情美的生活方式在所谓的“现代文明”下的变得稀有,抑或消亡殆尽。他把一个完整的近代的社会缩小了放在读者面前,作品用现实的真表现出作品中人性的美。而沈从文之所以从这样的角度来写,依我看来是要用文字来唤醒那些沉睡于“现代文明”生活中的人们。寻回现代人缺失的人性之美。

《长河》只完成了第一卷,是个未有完整意义的作品。在那片人杰地灵的地方,生活着各行各业的人,有靠水吃饭的“水上人”,有扎根于土地上的“桔园主人”、有不沾水不近土的“油桐商人”,有由军官变为当地乡里的支队长、司令官的“土豪”的,也有不离土地不离水面的、看中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读书人。而其主要描述的是当地的人情风俗和自然界的美好,在未完成的作品中主要是围绕老水手、桔园主人藤长顺、夭夭和保安队队长之间的微妙关系。

文中一开始就以辰河中部的桔柚开头,把辰河中部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运用外乡人买桔之事表现出当地人的淳朴与善良;同时也把秋天的美景一并展现在读者面前。文中除了从正面来叙述自然美和人性美外,还运用反衬手法衬托人性美。用保安队队长(代表外来人事的侵略)和“新生活”带来的恐惧表现当地人的原始美,外来人事带来的堕落,实利主义和贪污贿赂, 改变了湘西农村民众的生活准则, 导致了他们道德的败坏, “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些正直朴素人情美, 几几乎快要消失无余, 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的一种唯实利庸俗人生观”。致使那些保有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消亡殆尽。

(一)古老、淳朴的湘西世界

《长河》的第一部分“人与地”以极其深厚的笔墨,来极为传神地勾勒了多少年来辰河流域的人们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与地理环境下的生存状态。生活在那

里的人, 无论是男人, 还是女人, 都逃避不了“命运”的摆弄, 生性淳朴的村民始终以土地为“生命” , 迫不得己, 脱离了自己的土地, 去做“水上人” , 吃鱼、吃虾—吃水上饭, 待到在水上发了家, 便又回到朝思暮想的土地上, 修宗庙、立牌坊, 唯一的梦想是能够成为这片土地上的一员,做一个懂“子日”的土绅。孔子所谓的“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 在这里得到了集中的体现。湘西村民是仁者, 是仁义的典范。但传统的原始美也存在着悲惨的命运,就如女人的命运更为坎坷, 童养媳、贞节妇女、“沉潭喂鱼”是湘西山地女子无法逃避的“常数” , 也有幸运者,他们出生在那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家庭里,读过诗书, 受过近代教育的青年男女, 他们走出了山村, 进入了更为广阔的世界, 或成为“当地要员”、“大学堂里的教员” , 或作了绅士太太。“这世界既然一切都在变, 变动中的人事乘除,自然就有些近于偶然与凑巧的事情发生, 哀乐和悲欢, 都有他独特的式样。”善良的村民们有着朴素的信念: “天有眼睛, 自然一报还一报。”顺其自然, 违天则不祥, 他们对天充满着敬畏: “但观音生日, 财神生日、药王生日, 以及一切传说中的神佛生日, 却从俗敬香或吃斋, 出分子给当地办会首事人。一切农村社会传统的节日与禁忌, 都遵守奉行, 十分虔诚。”即使有战事烧到故园的担忧, 有新生活运动要来的恐惧, 他们还是要照常办社戏来答谢神给他们一年来的恩赐。

湘西世界的明净、美丽与古朴, 在《长河》里却以全景式地予以总括。小说一开始就以“我这橘子不卖”作了长段的描述,“不卖”与“不许吃”两个概念的精确区分, 将湘西村民的淳朴, 憨厚的个性在轻快、幽默的氛围下凸现出来,极富情趣。在他们的意识里本就没有以盈利为目的的观念,对待外乡人他们不欺瞒、狡诈,即便是外乡人想买一些桔子,他们也坚决的不买,原因是他们认为在地里出产的东西,不值几个钱,直接拿去吃就可以了。而这种纯朴善良的行为,在如今的生活中是难以复制的了,或许在那种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里会有。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里,一切都是与利益有关,人们不仅用自己的劳动力获取利益,还想方设法的利用自然资源来获利。这也是人性的退化和消亡所在。离经济中心越近,人们的金钱利益关系就越微妙,这在当今的社会中就得以具体的体现。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被霜打过的橘子黄澄澄的如金子般闪亮, 秋天的好收

成并没有给这里的山民带来过多的希望, 秋后的湘西笼罩在一股朦胧的“新生活’,的阴影之下, “新生活”的到来给山民们以惶恐, 使他们认识外界事物有了新的视角, 有了新的参照物, 提高了他们对善恶是非的辨别能力。湘西山民对于外界的认识在《长河》里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吕家坪是一个小埠口, 俨然好似一个小城市, 它是城市的缩影, 其中充斥着一切城市里的所有的热闹、喧嚣、肮脏与市侩气。生活在这种背景下的湘西山民似乎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作者“用辰河流域的一个小小的水码头作背景, 就我熟悉的人事作题材, 来写这个地方一些平凡人物生活的常与变, 以及在两相乘除中的所有的哀乐。”《长河》着重写了两个人物, 老水手满满和纯真少女夭夭。

(二)老水手的典型的湘西百姓形象

老水手是《长河》中着墨最多的主要人物之一。较《边城》中的老船工,其在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产生了一些“变”。在《边城》的老船工身上,留有信天由命的深刻印痕,虽有对命运的抗争,却终于回天无力;而《长河》里的老水手则不在有对生命的哀怨,尽管迭遭命运的打击,仍不放弃在人生变易中把握机遇、随时准备与命运较量的努力。这位水手出身是乡村无产者,是传统的湘西地域文化结出的优秀果实。他保守着做人的本真,集诚实、善良、热情、硬朗与乡村型智慧于一身。小说突出他在社会动乱即将来临时,对地方未来及小儿女辈命运所拥有的忧患意识。虽然,这种忧患建立在他半凭经验、半凭预感对世事演变所作的推断上,由于其推断的阴差阳错他却俨乎其然而显得憨态可掬,却又因为这种忧患暗合世事走向而闪露出智慧的火花。愚憨与睿智在他身上获得了奇妙的统一。他虽有忧患,却不恐惧。面对“新生活”带来的精神压力及保安队长的蛮横霸道,他决不逆来顺受,听天由命。在其精神上,已滋生出与命运抗争的硬朗与雄强:“你们等着吧,有一天你看着老子的厉害!”。

从老水手身上, 可以看出湘西农民的坚强不屈, 与生存、与命运搏斗的顽强毅力, 湘西人的优秀品质都包孕于老水手的形象之中。老水手是坚强的,在他接二连三地惨遭不幸,妻子和儿子相继离他而去后,他并没有被困难打倒,他也不抱怨老天对他的不公,坚强地继续生活下去,还是一样的把希望寄托在生活中,总是认为只要抓住了机遇就能再次从跌倒中爬起来,即便是当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已老去,他还是不服老,还有着年轻人一般的闯劲,等最后不得不承认自己已老

去,水上的是就让年轻人去做后,同意了顺顺的提议后在顺顺家在了一年左右后,又因为毕竟不是在自己家里方便,决定去帮一个滕姓人家守祠堂。他孤家寡人一无所有来到縢姓祠堂, 可是却乐呵呵的, 和夭夭一家、吕家坪码头的船工以及往来经过祠堂的人们, 都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 好得不能再好。夭夭把满满当作亲人来敬来亲, 好吃的总给他留着,有空就到祠庙找他, 和他到田野抓鸟。俨然像祖孙般的生活着。

(三)桔园主人滕长顺的勤劳和善良

滕长顺年轻时同其他人一样两手空空,在人家船上做短程水手吃水上饭。后来有了点积蓄就自己划小小的单桅船,靠自己勤劳灵活的双手和诚实可靠的信誉,没几年就走了气运,慢慢的就富了起来,后来又选了一个家道还可以的人家的女儿,有了一份地上的家产,加上夫妇两人不怕苦的精神,慢慢的家道变得殷实,变为萝卜溪首屈一指的富人家。虽然经历很多世道的变故,滕长顺靠着气运和他自身的才能,把这个家维持了下来,生有两男三女,都已长大成人,个个都遗传了父母的勤劳和能干。

滕长顺因家业、年龄和为人义道公正,热心正直为本村人信服,因此本村有什么公共事务,必请他做个行头人,带头组织活动。在面对一个时运不济的、流离家乡多年后突然出现在村里的老水手,他毅然决然的接他到家中奉养,待老水手如兄长一般。对儿女他有着父亲的慈爱,即便是批评儿女是也一样的祥和。他是一个明白事理的人,他明白在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一些人不用像他们那样辛苦劳作,却能生活得和他们一样好的或比他们更好的人,因此也明白一年中收入用之于“神”的若需一元,用之于那些人的至少得有二十元。对于这些特有的出项他们心里明白,但却无力改变,只能推之于“气运”罢了。同时他也具有着本地村民的那种朴实,每当传统的节日与祭日,他们家都和村民一样的吃斋敬香。

面对着外来人事的侵略,即便是涉及到财产的问题上,他只想一家人能平平安安的生活下去,只要一家人能好好的把日子过下去,再多的钱他也愿意出。但在和恶势力代表保安队队长发生利益冲突时,他依然不卑躬屈膝的去讨好保安队队长,最终惹恼了嘴脸丑恶的保安队队长。在这件事上其实并不是滕长顺舍不得他的桔子,而是那保安队队长太过于贪婪,想用自己拥有的那点权利从当地百姓中得到利益,利用自己的势力在当地作威作福。这种人是作者最为厌恶的,作者

写这一买橘子细节,着中是想突出善良的村民反抗恶势力的表现,用人性丑陋的一面来衬托出人性美。

(四)夭夭的形象

夭夭是《长河》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是爱与美的化身,在小说中的夭夭是一个淳朴、善良、天真、可爱、活泼的小女孩,有着一般湘西少年纯情的天性。她是《边城》翠翠的化身,但又不同于翠翠,夭夭能明辨是非,有水一样的柔软和强韧,在她的生命意识已经长出主宰自己命运的反抗性,她好奇外面的世界,盼望着父亲带自己到常德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但又热爱自己的家乡,爱自己家乡的一切,当和老水手谈及如果把家到搬到鹦鹉洲时,夭夭一副不情愿,怎么也不离开那个生她养她的萝卜溪。由此可以看出夭夭矛盾的性格和对外面的世界的好奇。

夭夭生活在一个善良纯朴的人群里,那是一个没有经过“现代文明”的污染,来往于青山绿水之间,保留了人性中最纯粹最天真的真性情。在这样的环境下养成了她天真无邪、纯朴善良的性格,任情而动,很自然的传承了上一辈身上一切美好的品格,她身上有着乡下人的气息,为了能上街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或做了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就十分快乐。她的脸由于常年在阳光下,所以被晒得黑黑的,是一个“黑中俏”,邻里的人们都很喜欢她,父母、兄长姐姐们都很爱护她,她自己的事从不让别人插手,一家人凡事都让着她,但她却乖巧而谦虚,不占先称强。她对长辈很是尊敬和爱戴,如亲人一样对待老水手,她不认为老水手是一个外人,而是自己的满满,夭夭把满满当作亲人来敬来亲, 好吃的总给他留着,有空就到祠庙找他, 和他到田野抓鸟。从她和满满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她对满满是一种亲情的爱,是一种很真的爱,没有半点虚假,为满满准备好吃的,陪满满解闷。对干爹(会长)她要把桔园最大的桔子摘了送给干爹…在她的平凡的成长历程中洋溢着生命的热情,在这个充满生命活力、人性美、和谐宁静的世界里,她集中了湘西自然、民族、人情中最为优美的成分,体现了那种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小说还反映了夭夭具有反抗性的一面。夭夭在那个受到外来人事的侵略的环境中,她有着适应“变”了的社会环境的能力,开朗敏捷机警的个性特征,并赋予了她明辨美丑、疾恶如仇的反抗精神。当她在河边遇到保安队队长,在不知情

的情况下,她还不怎么厌恶那两个人,等得知他们买桔的事后,就不再去理会他们,拔腿跑了。保安队队长再次遇到夭夭时,见夭夭长得美貌而产生了邪念,几次纠缠调戏,在夭夭面前卖弄自己的“才能”和搜刮来的钱财,唱“桃花江上美人多”时,夭夭表现的是一副事不关己,觉得保安队队长唱的说的都不怎么高明,有点傻相,所以在一旁笑,乐得像看水鸭子打架。在本乡人都惧怕的保民官面前,夭夭似乎根本就不怕他,她认为人纵威风,只要老百姓不犯法,就没有理由惧怕他,由此可以看出夭夭柔中有刚、镇定自若,在察言观色中机警与周旋,已经具有主宰自己命运的自觉意识和反抗性。

三、用残暴不仁、寄生虫样的统治者以及惟实惟利的

庸俗人生的人来衬托出湘西人民的美与善“美”总是要以“恶”来对照,方显其美来,否则毫无意义。在我们生活的城市里正是这样一个或多或少存在一部分恶的世界,虚伪、狡诈、变态…是生活在“文明土地”上人的代名词,而那种原始人性的美只有在偏远的山村中才能寻找得到的,与之相比,原始人性美显得弥足珍贵。因此他需要找到一种人性美好的世界来填补这种恐惧,这便是他构造的湘西世界。

在湘西这片土地上除了土生土长的湘西人民之外,还有一群外来的寄生虫,他们寄居在本地农民的身上,吮吸着村民的血汗。他们用从农民那里剥削来的钱财来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在《长河》中作者撕去了理想的面纱,将笔触指向现实的丑恶,人性的扭曲,政治的污浊。作者将自己曾经精心构建在湘西这片土地上的理想家园推翻了,否定了人顺乎天性顺乎自然来生活的可能性,暗示了善良的人们在现状下必须有一种敢于抗争的精神。保安队队长就是一个恶势力的代表,他在乡里横行霸道,敛收百姓财物,占为己有。他见滕家小女夭夭生得美貌而垂涎三尺, 几次来纠缠调戏, 怀着贼心色胆打夭夭的主意。还无耻的拿夭夭和他交往过的城市里的女人相提并论,在夭夭面前说着一些无耻的话,还在夭夭面前显示他从百姓身上搜刮来的钱买来的手表,显示他有多么的“绅士”其实质上就是社会的蛀虫,在啃噬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在《长河》中,沈从文讲叙了边城社会在“新生活”和外界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船总滕长顺没有了船总顺顺的安宁;老水手满满的生活也没有老船夫那么惬意,比老船夫更有阅历,最早感受到政府的“新生活运动”将会给这里带来的骚

扰;夭夭所面临的人生要比翠翠的世界龌龊,保安队长对她起了邪念。在其中已经涉及了阶级压迫,在《长河》中,军阀混战,国共内战,日军入侵等都成为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派枪款,仗势欺人,“把十五斤重的大肥鸡拿回去研究”等均有发生。《长河》以老水手对“新生活”的关注为线索,在对美好生活的描绘中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隐忧,忧心中国不可知的命运。“正常的如粮赋,粮赋附加捐,保安附加捐”,“常有的如公债”,“明火抢掠”,“特有的出项也特别多”。自己平日受尽了保安队的凌辱,当职务派到自己的头上时,还是要耀武扬威。乡下人对“新生活”的惊疑不定,在《橘子园主人和一个老水手》中“税局中人是老看《申报》的”,“到后来自己也不免有点茅包了”,“请想想,这些事情若移到乡下来,将成个什么,走路必须靠左,乡下人怎么混到一处赶场? 不脱光一身怎么下水拉船?”等等都说明了新规范对乡下人心理造成的影响。文中王四癞子被新生活弄个家破人亡的故事隐约可以看出新生活对湘西社会的干扰。吕家坪的队长派枪款,强买橘子一系列的做法都是外界对湘西社会的干扰。

在《长河》中,“乡下人”成为一种视角,传达着湘西人对“城里人”的想象。尽管沈从文早期小说中对城里人的丑化此时有所改变,但那份如哈哈镜一样的夸张和变形一如既往。而背后,则是沈从文在《〈长河〉题记》中表达的对“现代”冲击下的湘西的忧虑:“农村社会所保有点正直素朴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敬鬼神畏天命的迷信固然已经被常识所摧毁,然而做人时的义利取舍是非辨别也随同泯没了。”作品思想上的突出之点, 是敢于对国民党反动统治进行揭露与批判。对此, 小说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予以表现。首先, 作者嘲讽批评蒋介石提倡的所谓“新生活运动”。它是国民党中央统治意志的象征或形象的概括, 作品中所写的“中央军”向上调动, 也是“新生活”的实际内容。因为“中央军”的调动, 将给湘西带来战争与灾难, 吕家坪为即将发生的战乱的阴影所笼罩, 人们处在极度的恐惧与惶怵之中。“怎么省里又要调兵上来? 又要大杀苗人了吗? 苗人不造反, 也杀够了!”“掌柜的, 真是这样子, 我们这地方会要遭殃, 不久又要乱起来。又有枪, 又有人, 后面又有撑腰的, 怎么不乱?”人们的惊惶预示着英勇不屈的苗民与国民党统治者之间, 即将发生激烈的冲突与斗争。(按作者原订的四卷的计划,《长河》将写到苗民奋而起义直至失败, 国民党将其改编后送往抗

日前线, 企图借日军屠刀, 杀害这支苗民起义队伍。) 其次, 小说通过吕家坪保安队宗队长与萝卜溪滕长顺一家的矛盾, 揭示与批判国民党地方势力的罪恶。这是作品的主体事件与主要线索。宗队长仗势欺人、横行乡里、作恶多端, 是国民党基层邪恶势力的化身与代表。他以买两船橘子为名, 向滕家大施淫威, 强行敲诈勒索, 借以中饱私囊。

《长河》中的夭夭与三黑子,在恶势力面前不卑不亢,敢于反抗。对于保安队长的挑逗,夭夭并不怕,她想:“人纵威风,老百姓不犯王法,管不着,没理由惧怕。”而三黑子听说了保安队长到自己家里要桔子的事后,心里便潜藏着一股仇恨。由此看来,夭夭和三黑子已经不再是逆来顺受的人,他们能主动反抗外来的压力,能自主地把握人生命运,以抗争来摆脱人身上的各种沉重压迫,从而显示了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四、总结

这里的生命活得胆大包天,色彩浓烈,痛快淋漓,绝没有拖泥带水的僵态;这里的生命要哭就大哭,要歌就大歌;这里的生命不知道死,死即死,生生死死,完满地表现出生命的本色。这里,没有虚伪,没有算计,一切都在明里亮里,一切都显得庄严。在这个世界里,人的天性是难以压抑的,也是无法规范的,它是生命能量天然合理的自由喷涌,表现为人对自己命运和自身价值把握的一场苦斗。即便是在恶势力的压迫下,还是保留着那种湘西文明。

在这里生活着无污染的“绿色”的人们,他们生于大自然,最重归于大自然,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不受外界的干扰,也不去试图改变外界。他们是人类中最纯朴的村民典范,在他们的身上流淌着真挚热情的血液。在那里没有尔虞我诈,有的只是互相帮助。但生活并不想让他们如愿以偿,随着战争的到来,和外来人事的侵略,残暴不仁,寄生虫样的统治者带来的是原始人性的趋向灭亡,传播的是唯是唯利的庸俗观。

虽然生活在被外来人事的侵略的环境中,但当地人民的善良淳朴是不会因此被忽略的,也不会为人所耻的。相反他会变得永恒和为人所追求,因为稀有所以珍贵。沈从文先生所写的人性就是希望人们能够再从新找回那已缺失的东西,然后加以发扬与传承,社会在不断地发展,文明的社会里应该有的东西是不能丢失的。

参考文献:

[1 ] 沈从文沈从文文集[M ] 广州:花城出版社, 1982﹒

[2 ] 郑战兵论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人性思想内涵[ J ] 扬州师院学报(社科版) ,

1989

[3 ] 江华吴翔宇诗与思的对话——沈从文湘西“生命世界”刍论[ J ]晋中学院

学报, 2005, (5)﹒

[4 ] 毕研强沈从文小说人性描写新论[ J ] 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3)

[5 ]沈从文《〈长河〉题记》《沈从文选集》第5 卷,第235 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年

版。

[6 ] 沈从文:《辰河小船上的水手》,《沈从文选集》第1 卷,第187 页,四川人民出版

社1983 年版。

[7 ]苏雪林《沈从文论》《文学》第3卷第4期。

[8 ]沈从文长河[A] 沈从文全集:第10 卷[M] 太原:北岳文艺出社,2002.

[9 ]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A] 沈从文全集:第9 卷[M] 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10]沈从文. 湘西散记序[A] 沈从文全集:第16 卷[M] 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11]沈从文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A] 沈从文全集:第13 卷[M] 太原:北

岳文艺出版社,2002.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解读《长河》沈从文

《长河》中河流意象浅析 《长河》是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主要描写湘西下层人民的生活。在《长河》中,河流是人们生活的场所,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寄托之地。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文本中河流这一印象。 一、河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河流的现实功用) 作者在题记中说:“用辰河流域一个小小水码头作背景,就我所熟悉的人事作题材,来写写这个地方一些平凡人物生活上的‘常’与‘变’,以及在两相乘除中所有的哀乐。”人们生活在辰河两岸,依赖辰河生活,辰河见证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与分分秒秒。 河流是人们交往、出行、进行经济活动的交通媒介。“他预备过河去看看。”老水手想把“新生活”到来的消息告诉自己的好兄弟滕长顺。“到河边他准备过渡。”坐船过河是他到对岸的唯一途径。“既然是个小小水码头,情形也就和其他码头差不多,凡由辰河出口的黔东货物,桐油、木材、烟草、皮革、白蜡、水银、和染布制革必不可少的土靛青、五倍子,以及辰河上游两岸出产的竹,麻,与别的农产物,用船装运下行,花纱布匹、煤油、自来火、海味、白糖、纸烟、和罐头洋货,用船装运上行,多得把船只停靠,在这个地方上‘覆查税’。”所有的货物都要装到船上,然后借助河流运到市场,才能完成经济活动。“当地橘子园虽极广大,菜蔬杂粮产量虽相当多,却全由生产者从河码头直接装船,运往下游,不必需另外经由什么庄号上人转手。”产品生产量稍大的家庭都拥有自己的船只。船依靠河流而存在。会长要去看长顺的橘子园,“两个人当真就过河下萝卜溪。”老水手“知道长顺家卖了一船橘子给镇上商会会长,今天下树,因此赶紧渡河过萝卜溪来帮忙。”夭夭要到河对岸找老水手满满,“河边本有自己家里一只小船,”不坐它,“反而走到下游一点金沙溪溪口边去。”夭夭要坐装运蔬菜的船。即使选择不坐自己家的船,选择借助别人的帮助,但还是得坐船。纵观全文人们不是开船渡河,一坐就是数月,或是串门到对岸,都必须过河。河流连接的不仅是河的两岸,更多的连接了两岸人民的生活的两个世界,两个有些许差异的现实世界和没有区别精神世界的世界。 河流是人们工作、玩耍的场所。男人们在河边将货物装上船、卸下船,“河下滩脚边,有三五只货船上滩,十多个纤夫,伏身在干涸过了的卵石滩上爬行,唉声唉气呼喊喊口号。”女人下河洗衣、洗菜、淘米,“下河洗菜淘米时,撑船的小伙子眼睛尖利,看见竹园边河坎下女孩子的大辫子像条乌梢蛇,两粒眼珠子黑亮亮的,看动了心,必随口唱几句歌调情。”船在码头上盘载时,“许多水手都在河滩上笑嘻嘻的和街上妇女谈天”。男人艰苦耐劳,女人勤劳贤惠,水手能和岸边的人们在短时间内相谈甚欢,全在于本地民风淳朴,人性简单纯净人与人交往没有那么多的目的与心机,所有人都拿出自己的真心,心与心的交换显示出人性中最本质、最美好的品质。 河流为人们提供生活水源、水生食物、动力。人们在河里洗衣、洗菜、淘米,或许天气炎热时,河边的船工会跳下河去,让清凉的河水洗去一身的臭汗。萝卜溪有条金沙溪,“背山十里远发源,水源在山洞中”,“水路虽不大,因为长年不断流,水清而急,”人们“就利用环境,筑成一重一重堰坝,将水逐段潴汇起来,利用水潭蓄鱼,利用水力灌田碾米。”在三四月时,上游多鲫鱼和杨条鱼。同时也为两岸的土壤增加营养,利于蔬菜种植。河流对辰河两岸的人民来说,已是司空见惯。但是人们能够主动的发现和挖掘河流的未开发的潜力,为自己的生活创造便利的条件,这充分的说明当地的人民不仅克俭克勤,而且具有智慧、勇气、创新的能力。 河流充当人们生活中转移关注点的借口和景物观赏的角色。老水手在河中偶遇夭夭姐妹,便接着夭夭已订婚的理由调笑两姐妹,姐姐脸皮薄,不好意思地“掉过头去看水。”夭夭也装着没听见,“指点远处水上野鸭子给姊姊瞧。”老水手问夭夭问题时,夭夭“注意水中

浅谈沈从文小说中的人性美

浅谈沈从文小说中的人性美 浅谈沈从文小说中的人性美 人性是沈从文建构理想大厦的起点和基石,是他创作的出发点,也是他观察社会人生的独特视角和向人类远景凝目眺望的切入点。他的作品中倾注了他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凝聚着他对湘西的无比眷恋与欢喜。他在《从文小说习作选》中明确指出: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一)人情之美 青青的竹草,碧绿的溪水,白色的小塔,悠悠渡船,相伴着浓浓的乡情,映照着本然质朴的民情民性。边远小城的乡邻们生活在和谐互爱的环境中,无论船夫、船总、商人、屯防军人等各阶层的人,都具有古朴善良的人性。老船夫称得上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他虽较贫穷,却不贪财羡贵,甘愿助人为乐,茶叶泡在大缸里随意解渴,上等烟草慷慨奉赠过渡的,打了酒便请熟人共饮,船总顺顺大方洒脱,喜交朋友,慷慨大义又能济人之急,在他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狭隘,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少了一副宽阔豪爽的胸怀,多了一种光明磊落和正道直

行的品德。面对着在风雨中丧亲失业、无依无靠的翠翠,他尽释前嫌,忙前忙后,就连城中杨马兵也帮忙,并重新担负起老船夫的重任,照看那失去一切的孤雏翠翠。这种朴素的人性美、至善至美的人性光辉是多少善良的人们所羡慕的啊! 在《三三》里,碾坊中三三与母亲相依为命,三三淳朴善良,调皮伶俐,在母亲的糠灰中长大,与鱼儿交流同它讲秘密,和山间周围的一切草木生物都是朋友。团总家了照顾少爷的护士,就是那个白帽白袍的女人,三三喜欢她,羡慕她读过书,就如文中所说:我说,谁也不该讨厌她。更进一步突出她善良的本性。母亲为人热情,大方好客,寨子里了病人,就经常拿着鸡蛋去看,还要三三一同陪伴。白帽白袍女人碾坊玩,妈妈因第一次有这么个稀客,所以走进走出,只想杀一只母鸡留客吃饭……那女人钓得的鱼,非要她拿去不可。并且因为白帽子女人说南瓜子好吃,又另外取了一口袋的生瓜子,要同的小姑娘代为拿着。等到病人同女人一同时,带了一些用瓶子装的糖,还送了些别的东西,使得母亲不知如何措置手脚,要三三捉两只活鸡让他们带回去,直到两人说等下一次再杀鸡,两只鸡才被开释放了。这种笨拙的热情,质朴的性情,也只有这青山绿水之间才能哺育得出。 且不说叔远的母亲那宽厚慈善乡下老太太的母性的体贴;且不说卖梨老妇人不计较斤两价钱,待买主如久别的客

论沈从文小说《长河》的人性美

论沈从文小说《长河》的人性美 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人性是一个极其富有影响力的话题,在《三字经》中就有探讨人性的观点。人性的发展变化随着时代和各时代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变化。人性之初本性是善的,只是后来受到外界的影响之后才有了人性恶之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人性”是一个极为复杂,又极其抽象的词。但是在沈从文小说《长河》中却得以抽象统一。“人性”在沈从文的文学观念是神圣的,文中善恶交织在一起,而在恶的对比下,其更能突出表现人性、人情的真善美的一面,对人性的回归、人的人格价值尊严的发掘和张扬。 关键词:人性;淳朴;善良;反抗;寄生虫

On shen congwen "river" of the beauty of human nature Abstract:In the course of history, human nature is an extremely influential topic, in the "Three Character Classic" in there point of view of human nature. Human development and change with the times and the era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hange. Human nature is a good beginning, but was later affected by the outside world only after the evil nature of man, said.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human nature" is a very complex and very abstract words. However, in Shen Congwen novel "river" in the abstract is to be unified. "Human nature" concept in the Shen Congwen sacred literature, the paper good and evil are intertwined, and in the contrast of evil,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of its more human nature and beauty in the human side, the return of human nature, human dignity, the value of exploring the personality and assertive. Key words:human;simple;good;against;Parasites

论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

论沈从文笔下的“人性之美” 在“五四”时期之后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和意思形态都比较注重文学的社会性和政治性倾向,往往却忽视了对人文精神、生命主题的反映。但与当时潮流相悖,沈从文就喜欢表现湘西那种原始、自然、淳朴、健康的人性美和生命意识形态,并主张文学的根本宗旨是表现人性和生命。而沈从文也时时刻刻在他的作品中表现了这一特点。 “人性美”的形成 沈从文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人性之美”在笔者看来,来源于他出生之地湘西以及当地的传统文化,民情风俗的和他独特的人生经历的影响。 首先,湘西传统文化熏陶和民情风俗的濡染为沈从文笔下的“人情美”奠定了基础。沈从文出生在湘西,从小耳濡目染当地的地域民风,而湘西这一地域皆属于楚地,弥漫着浓厚的神巫文化,沈从文自小受着这种文化的熏陶,这样的地域文化必定会对他的创作产生一定的影响。湘西有着封闭的地理环境,这使得该地域保留了许多原生态的楚巫文化。楚巫文化带有宗教文化的色彩,起源于原始社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发展到鼎盛,期间有些作品就展现了这种神巫文化,其中《楚辞》就是这种文化的代表,这些作品使湘西世界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而楚文化中浪漫多彩、热烈奔放的成分更是深深地影响着沈从文,他的的作品也是将浪漫情怀和宗教文化相融合,表现了人性和生命的内容,他从湘西下层劳动人民的身上也发现人性的美和生命的活力。然而这种地域环境是有利有弊的,正是地域上的封闭也造成了湘西在文化教育上的保守和落后,致使当地人缺乏科学知识,转而依附宗教神学和大自然,但也正是这种依赖性,湘西人民才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崇高、神圣、自由、可贵和大自然的伟大,对于生命的意义近似于一种

膜拜的情绪,这种文化氛围也对沈从文的思想产生了影响,在他看来生命之所以美丽,就在于它能迎合大自然,能与自然和谐共处,因此沈从文对自然乡土便有着别样的情怀,在他的作品中乡下人和自然也是和谐相融,表现出了生命的简单与庄严和人性中淳朴的美。另外,楚地神巫文化表现的自由浪漫与其它宗教世俗鄙夷有着不同性质的特点,其中楚地神巫文化里有着神神相恋、人神相恋的故事,表现出了天真活泼,充满幻想,浪漫多情的特点,这种文化氛围也影响着沈从文的创作,比如在他的《神巫之爱》里写云石镇花帕族年轻美貌的女子是神巫为美男子,期盼神巫的爱情,这些情节都明显带着地域风韵的影子。 沈从文生长在湘西这块充满地域色彩,古老风气的土地上,深受着楚地神巫文化的熏陶,濡染,他以湘西自由浪漫的人情世界,独特的民情风俗为题材,构建了一个让人向往的湘西世界,表现出了当地人的人情,人性之美。 “人性美”的表现 沈从文受着楚地神巫文化的熏陶,濡染,自然而然他的文学主张便体现着这种“人性美”,其作品中也不乏这样的主题,而沈从文“人性美”的理论主张的体现,并不单一,而是多元化的,通过多方面表现出来你的: 首先,借对健康人性的讴歌,从正面表现“人性美”的特点。沈从文把创作看成是自我生命意识的自由表现,对人性的讴歌与表现是其一贯追求的审美意趣,他把表现人性看成是美的极致,是文学的终极目标。而沈从文对“人性美”的讴歌主要由三方面构成:其一,对湘西男、女寄予希望,他们身上都有着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他们是自然之子,有着青山绿水的一样透明无暇的灵魂,爱、憎、生、死欲望等,全是赤裸裸的自然,整个湘西世界都弥漫的自然纯朴的气息。沈从文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青年形象,比如天

论沈从文小说的人性美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719341400.html, 论沈从文小说的人性美 作者:冯兴运 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年第08期 在宽松自由的时代氛围中,以平和宁静的心态重新审视中国现代小说,我们不难发现,除了描写革命斗争的主旋律小说之外,还有一类反映人生百态的小说,它们与主旋律小说相得益彰,相映生辉。在这类小说中,尤以“乡下人”自居的沈从文小说为代表。他从人性和道德的角度去观察人生、体验人生、表现人生,创造了极富人性美、人情美、自然美的“湘西世界”。以此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地位。 湘西世界——弘扬美好人性的精神舞台 沈从文崇尚人性,他曾这样表述自己的文学主张:“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重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它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基于此,他的小说从伦理道德的角度透视人生,以表现人性为中心内容,以探讨民族品德的重造为宗旨,热衷于表现不受近代工业文明玷污、侵染,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生的审美理想。他为什么会有如此的追求?这来源于他与“城市人”相对照的“乡下人”的心理素质与思维定势。他以湘西人淳朴的眼光观察喧嚣的城市,看到了黑暗的现实,腐败龌龊的政治交易,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以及扭曲变态的丑恶灵魂,不禁惊呼:这是“神之解体”的时代!虽然这样,他仍郑重声明:“我还得在‘神’之解体的时代,重新给神作一种赞颂。在充满古典庄严与雅致的诗歌失去光辉和意义时,来谨谨慎慎写最后一首抒情诗。”由此可见,他的“神”即是人性,人性与神性相通。他以虔敬的心情描写和歌颂人性美,用充满诗意的湘西小说供奉他心中的神。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可以说,是他驰骋想象、弘扬美好人性的精神舞台,是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没有压迫,没有歧视,只有尊重、宽容和理解。走进这一世界,受伤的精神会得到安慰,垢污的俗念会被清除,世俗的灵魂会经受洗礼而升华。且不说叔远的母亲那“宽厚慈善”乡下老太太的“母性的体贴;且不说卖梨老妇人不计较斤两价钱,待买主如久别的客人金子般的心地;且不说老船夫忠于职守,宽厚大度,古道热肠,屈己待人……就是妓女和土匪的灵魂中也有美的闪光。在他笔下,妓女少了世俗之气,纯粹交易,铜臭之味,而多了份重义轻利,守信自约;就是土匪也并非一群莽汉,粗俗不堪,社会渣滓,而是透过外表,去发掘他们身上美好的人性。《在别一个国度里》的山大王为娶守家大妹妹做压寨夫人,不惜屈尊多次送信,软硬兼施,甚至为情不惜向官兵妥协,而婚后对妻子一如既往,百般爱护,宠爱有加。以致大妹妹向朋友称赞说山大王年轻、标致,驯善如一只羊。生活在这个世界里的人们,以他们的直爽,率真,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和尊重,这是一个不同于虚伪城市生活的全新的世界。 清纯美丽的少女形象——审美理想的化身和再现

浅析沈从文《长河》的创作主题

浅析沈从文《长河》的创作主题 作者:徐启达 来源:《文学教育》 2011年第19期 内容摘要:人性内涵始终在沈从文笔下得到充分的诠释。随着时间的流逝,沈从文同时清 醒地认识到在历史的不断演变中,完全走亲人性疏政治这条路是行不通的。政治与人性并重是 其代表作《长河》所带给人的最大感受。 关键词:沈从文长河人性政治 在长时间创作中,沈从文一直企盼用健康纯朴的道德来与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怯弱相抗衡。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侵袭,新生活运动等政治因素的渗入,湘西农村原先所保有的正直朴素的 人情美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唯实唯利的庸俗人生观。在关注人性的同时理性地思考政治的 重要影响,是沈从文创作《长河》的重要宗旨。 一、“人事上的调和” 沈从文在他的《(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中,把自己的创作比喻为建造庙宇,说“这种 庙供奉的是人性。”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领略到返璞归真,人性率直的原始民风。 但是一个伟大的作家,是不可能始终高举人性的标尺完全超尘脱俗的。沈从文的确坚持了 现代意义上的人性立场和文化精神来承继五四时期改造国民性的时代母题,但如果没有在一定 程度上吸取现实政治社会的汁液,他是不可能将人性之常表现得如此深刻,从而取得“人事上 的调和”。这在其代表作《长河》中表现得愈发明显,让人寻味。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清醒地认识到在历史的不断演变中,完全走亲人性疏政治这条路是行 不通的。因为他全身心建构理想的人生形式时,意识到了外在的政治因素对湘西世界的侵袭:“‘现代’二字已到了湘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政治朴素的人情美,几 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 如果不揭示这种历史变化趋势,忽视政治对湘西世界的影响,那么创作是脱离时代要求而很狭 隘化的。但在表明动态的社会历史之变的同时,沈从文仍然倾力表现人性之美,政治与人性并 重是《长河》所带给人的最大感受。也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人性之美是伴随沉痛感慨和深深忧 虑的,它不可避免或多或少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不过不可否认的是,由于自身经历的局限性,沈从文对政治的认识不够深入,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是惘然若失的沉痛感。作者寄托的“人类 向上的憧憬”也使我们感到迷茫和困惑,这种向上到底朝着什么方向,也许作者都无法给出一 个清晰的回答。 二、政治环境的抒写策略 长篇《长河》是沈从文抗战后的主要作品,整部小说因为具有田园诗的情调,被认为是 《边城》的续篇。沈从文在这里综合了田园风味,喜剧和社会批判,暴露了农民对于政府的原 始恐惧。小说主要讲的是阮水辰河流域一个盛产桔柚的地方原来生活平静安定,但在传闻中的“新生活运动”的影响下,这里淳朴善良的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由蒋介石提倡的 运动,非但没有给当地人带来幸福的希望,反倒带来了无限的恐慌和不安。在它面前,连生活 殷实的果园主人滕长顺都对苛捐杂税感到无力应付,更不用说一般穷苦百姓了。什么粮赋、保 安附加捐、驻防军借款、剿匪清乡子弹费,使得人们“一年收入用之于‘神’的若需一元,用 之于‘人’的至少得有二十元”。因为有了“政府”和“新生活”的观照,“长河”不再拥有 边城世外桃源般的宁静平和。

从《长河》中看沈从文小说的乡土情结

张德成 (安徽大学,安徽合肥 230039) 摘要:沈从文从乡景、乡人、乡风、乡俗、乡语等方面表现自己浓厚的乡土情结,不仅写出了理想的湘西的人与物,而且还重点表现了被资本主义现代文明侵染下的湘西。这不仅扩大了乡土小说的写作题材,也深化了乡土小说的内涵,重塑了民族精神。 关键词:长河;乡土小说;湘西;现代文明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145-02 乡土文学,主要是以小说的形式呈现,所以又叫乡土小说,是近现代产生的。鲁迅算是最早对乡土文学概念层面进行论述的了,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把乡土小说的一些特征和内涵通俗地说了出来。茅盾也对乡土小说这一概念做了精确阐述,认为乡土文学不只是单纯对风土人情的描写,更应该完整表现出人们对于生命的态度和作出的努力。仅仅只是对乡间风情描写,那不过是乡土文学的一部分,还必须在描写中去体现普通人的命运,乃至民族的命运,这样才是完整的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分为很明显的两派,一派是以鲁迅为代表,主要借乡土题材来表现宗法制农村的落后和愚昧,批判国民的劣根性,如《祥林嫂》、《阿Q正传》。另一派是以沈从文为代表,主要表现特定区域的乡间的美好,美丽田园风光,善良的人性,未经世俗侵袭的自然状态。他们的乡土小说,常让人想起一些奇趣野生的场景,有很浓地乡野气息。沈从文描述的山寨、码头、水上行船都宁静而美丽,如古代民俗画一样,让人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沈从文的乡土意识可以说具有非常浓郁的地方色彩,他努力去挖掘那些未被现代文明污染过的人情和未被扭曲过的人性。但同时沈从文又不是完全的把自己埋在这田园牧歌之中,他也关注现实,并把现代文明对湘西世界的影响写进了小说《长河》中。 一、沈从文《长河》对乡景的描写 《长河》是沈从文继《边城》之后,又一部乡土力作,是1938年下半年连续刊载的,抗战胜利后出版了单行本。它继承了《边城》中那种田园牧歌式的描写,同时又前进了一步,在乡土中插入了许多现实的因素,梦的成分减少了。他提醒人们对于现实的思考,将人们从一个看似是很平静和谐的世界中拉出来,用一种平实质朴自然的、口语化的叙述笔调把一些已经影响人们生活的现实展现出来。可以说,《长河》已经深化了乡土小说的内涵,不仅有田园风光,善良人性,而且还利用这乡间的美好事物、景色、人物去恰如其分地表现现代都市文明对湘西的影响,让人明显感到外界文化对乡下的侵入。经沈从文解释的那个被人忘记隐于世外的桃花源似的世界,就是在他的众多小说所表现的湘西世界。在这个还未完全被世俗侵袭的世界里,人的生活和生存样式仍旧是原始朴素的,人的生命本质与自然的内在融合,让人觉得总有一种田园诗韵味弥漫在作品中[1]。 沈从文的乡土情怀地域性特征十分明显,他植根于湖湘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民族地区,那是一个美好的理想化的湘西世界,那里是作者的精神家园,也是《长河》这部小说的依托。《长河》可以说是湘西世界的一部分,而且是最完整的那部分,那是精雕细刻的湘西世界。这部小说共分为十一个章节,看似松散,情节性不强,其实正符合乡土题材的叙事结构——用简单轻松平实叙谈式的笔调描绘了乡间淳朴的生活状态。作者的乡土情结体现在可小说的方方面面,首先就是乡景,在第一章人与地中描述洞庭多橘柚,橘柚生长在河流周边,尤以作者居住的这个地方的果实甜且大,这是对本地橘柚的介绍,用了许多修饰词,把橘柚树林描写得非常美丽,展现了一幅美妙的湘西风物画卷,这是只有世外桃园才有的乡景。乡间的山水美景是乡土小说的骨骼,许许多多的乡间田园美景自然地组合起来,呈现出一种天然舒适的状态,给人以精神享受。小说描写的乡间的风俗景物主要有:一是枫树坳,坳上有个滕姓祠堂,枫树坳周围的景物非常优美,把乡间那天然、令人惊诧的景色自然地铺展开来;二是吕家坪市镇,树木成荫,千家万户的房屋,炊烟

《长河》读后感

《长河》读后感 《长河》读后感1 读完了长河,沈先生的文笔向来见章于细微,却不露雕琢之功,落眼宽阔下笔敏感细致,却能始终如一的抱持素朴不失妍美的情怀。看他的文字常想到他的人,他的人生,以及与他心意一般的人的种种悲哀。 像沈从文这样心意单纯的人,大多容易依赖自己有双好眼睛,有副灵巧的感觉,肆意顺从自己,不加考量,拗在自己感觉中得意陶醉下去,让旁观者感觉矛盾,有种感同身受的痛惜,不计后果的感情大多难以好好收场,后来种种如凉水泼头有些东西在时间中不断剥零凋落与你想象中美好的印象天差地别,还不是只好麻木崩溃或者勇敢机智的应和下去,这是何其难堪的经历。 很多话我说不好,看到别人难堪我更加容易张口结舌。在我见来,轻率与天真某些时候并无分别。草草热切的感情有太多太多,那不知所以,一往而深的势头恰如长河,赤诚奔淌,无路回头。至而成魇,不得解脱。 长河是沈从文先生的最后一篇小说,仅仅完成了不到半部。此后他再未动笔写过小说,余生埋首研究文物。在与生活不断冲突的痛苦下,人终于从天真开放变的低垂沉默,其间心态几度失常,怕是连说句:天凉好个秋这样刻意的心思都提不起来了。也许与一个人颠沛流离的心理历程比起来,小说的结局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写出未写出的所有事都已是注定,所有的猜想和向往全是幻影。生活有时好比入海的方向,你的刀舞的再凶猛也断不住一丝水流,如果可以的话,就支起枕头好生听下去吧。 我能想到的只有长河中的那段话:滩水在静夜里很响。更远处大山,有一片野烧,延展移动,忽明忽灭。老水手站在祠堂阶砌上,自言自语的'说:“好风水,龙脉走了!要来的你尽管来,我姓滕的什么都不怕!” 那灰突突的山水中也透的出的明亮,洁净如宣纸,衬着淡如点墨的豪情和快意,如风里云烟,钱塘水潮,消去了便再也见不到了。 《长河》读后感2 隐约记得是在半年前,似乎孩提时代的我还在,倔强的拿着考试用书,把自己埋没,如今却带有戏剧性的改变了许多。正如余秋雨先生《霜冷长河》中“春天的激情早已减退,夏天实用也已终结,大地霜降,河水骤冷,冷走了喧闹的附加,冷回了安详的本体。”

论沈从文审美式的乡土小说——以《边城》《长河》为例

论沈从文审美式的乡土小说——以《边城》《长河》为例 摘要:沈从文凭借大量描绘故乡湘西的小说而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 的乡土作家之一,《边城》更是他乡土叙事的高峰之作。不同于我们常见的以鲁 迅为首的乡土小说的审丑,沈从文是以审美式的创作在乡土文学中留下了浓墨重 彩的一笔,贡献了很多独特的优秀乡土小说,因此本文将重点以《边城》和《长河》为例,探讨沈从文审美式的乡土小说。 关键词:湘西;风情;乡土;牧歌 乡土小说发端于20年代的鲁迅创作,主要的特征是在异地用回忆的手法写故乡的人和事。在实际的创作中,以鲁迅为代表的揭露封建文化对农村精神异化的 迫害,以便引起疗救的希望的一派,著作颇丰,成为20年代乡土文学的主流发展。但除此以外,仍有一些别的理念,比如周作人对于乡土文学的看法是要在描 写故乡风土文化的过程中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被茅盾等左翼作家所不赞成, 然而周作人的理念并未运用到实际创作中去。与他的理念不谋而合且融汇在作品 创作中的作家是沈从文 沈从文1922年从湘西来到北平后,几经波折于1924年开始从事创作,起初 的作品多以军队生活和湘西下层民众生活为题材,奇异的生活经历和湘西社会风 俗引起了读者和文坛的注意。虽然艺术上比较幼稚,人物类型众多而面目模糊, 题材宽泛却不深入,情趣诙谐却意旨不深,但仍给北平带来一股湘西的异域风, 给在都市挣扎的人们一个喘息的机会。也是1924到1927年的这段幼稚之作,奠 定了沈从文后来的创作题材和风格发展方向。 1928到1930年,是沈从文创作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代表作《萧萧》《柏子》,主人公形象开始生动起来了,不再是面目模糊,对题材的挖掘也较第 一阶段深刻。 1931年到1938年,成熟阶段,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已经形成了,本文要探 讨的《边城》和《长河》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表达了他对湘西社会独具特征的 思考。 1939年至1949年,沈从文创作的后期阶段,此阶段并没有延续之前的湘西 创作,更多的是沉浸于对社会人生的内心关照中。 沈从文创作丰厚,他的乡土小说构造了特异的湘西世界,同时洋溢着田园牧 歌气息,因此本文意在从《边城》和《长河》这两部成熟之作的创作中,理清沈 从文的审美式乡土文学观念。 《边城》的创作 《边城》创作于1934年,彼时沈从文在北平已经占据一席之地,与张兆和的感情也终于修成正果,此时回忆中的故乡是牧歌,但写作途中因母亲生病而再一 次回到湘西的沈从文,一入家乡,却发现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事事物物自然 有了极大的进步,仔细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趋势。家乡走了一遭,沈从文 创作边城开始带有一种忧伤的怀旧风,牧歌与悲剧最终都在作品中得以实现,除 了他自己郁积在心里的感情外,边城的创作还有他想要表达的社会意义。 他在边城题记里说:“在那个社会里生活,而且极关心这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 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他们真知道当前农村是什么,想知道过去农村有什么,他们必愿意从这本书上同时还知道点世界一小角隅的农村与军人……认识这个民族

沈从文《长河》

沈从文小说《长河》的人性美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二十世纪最优秀的中国文学家之一。主要作品有:小说《边城》、《长河》、《八骏图》,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文论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凭借独特的创作风格,沈从文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长河》共十一章,写得舒展,开阔,有些散漫,不像《边城》那样精致,却有厚实粗拙的美感。沈从文的小说《长河》是一部以辰河流域一个小小的水码头作背景,就作者所熟悉的人事作题材,写出了这个地方一些“平凡人物生活上的“常”与“变”,以及在两相乘除中所有的哀与乐。”沈从文在这里综合了田园式的风味、喜趣和社会批判来表现出文中人性美。作品着力突出的主要是乡村中纯朴的自然、人性美与残暴不仁、寄生虫样的统治者以及惟实惟利的庸俗人生观之间尖锐的对立。和“小国寡民”的《边城》有所不同,在这里,湘西世界不只有“常数”,在那千年不变的恒定的因素下,因外来事物的侵略,它开始变得躁动不安了,有了他们难以理解的“政府”和“新生活”。 一、《长河》中人性美 文中除了从正面来叙述自然美和人性美外,还运用反衬手法衬托人性美。用保安队队长代表外来人事的侵略和“新生活”带来的恐惧表现当地人的原始美,外来人事带来的堕落,实利主义和贪污贿赂, 改变了湘西农村民众的生活准则, 导致了他们道德的败坏, “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些正直朴素人情美, 几几乎快要消失无余, 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的一种唯实利庸俗人生观”。致使那些保有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消亡殆尽。 (一)老水手的典型的湘西百姓形象 老水手是《长河》中着墨最多的主要人物之一。较《边城》中的老船工,其在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产生了一些“变”。在《边城》的老船工身上,留有信天由命的深刻印痕,虽有对命运的抗争,却终于回天无力;而《长河》里的老水手则不在有对生命的哀怨,尽管迭遭命运的打击,仍不放弃在人生变易中把握机遇、随时准备与命运较量的努力。他保守着做人的本真,集诚实、善良、热情、硬朗与乡村型智慧于一身。面对“新生活”带来的精神压力及保安队长的蛮横霸道,他决不逆来顺受,听天由命。在其精神上,已滋生出与命运抗争的硬朗与雄强:“你们等着吧,有一天你看着老子的厉害!”。 从老水手身上,还可以看出湘西农民的坚强不屈, 与生存、与命运搏斗的顽强毅力, 湘西人的优秀品质都包孕于老水手的形象之中。老水手是坚强的,在他接二连三地惨遭不幸,妻子和儿子相继离他而去后,他并没有被困难打倒,他也不抱怨老天对他的不公,坚强地继续生活下去,还是一样的把希望寄托在生活中,总是认为只要抓住了机遇就能再次从跌倒中爬起来。 (二)桔园主人滕长顺的勤劳和善良 滕长顺年轻时同其他人一样两手空空,在人家船上做短程水手吃水上饭。后来有了点积蓄就自己划小小的单桅船,靠自己勤劳灵活的双手和诚实可靠的信誉,没几年就走了气运,慢慢的就富了起来,后来又选了一个家道还可以的

《长河》的生态批评

《长河》的生态批评 摘要:沈从文于湘西小说中建构了一个诗意、宁静、和谐、理想的乡土世界,那里的“湘西 之子”与恬静的自然融合而一,并且在大自然的长养中形成了健全、朴素、本真又充满野性与活力的人性美语人情美。除了在小说《边城》等中有所显现以外,在小说《长河》中同样有 着强烈的凸显,而就在沈从文的《长河》等小说中还流露出了生态意识,现着重从生态学角 度对小说《长河》进行解读。 关键词:湘西小说;生态意识;人性美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正处于动荡、战乱之中的乡土中国遭受到了西方现代工业文明浪潮 的强烈席卷和冲击,尤其在都市社会中体现的最为明显,人性普遍出现了异化、扭曲病态的 倾向。人与人之间大都是一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人性之中充着伪善、庸俗、势利……而身居城市之中的“乡下人”——沈从文,对城市社会中的文明的病态性有着异常敏锐的感触,对此,他以“乡下人”的眼光审视、批判城市社会中的人性异化现象。在其较早的都市小说系列中有 一定的体现,如《绅士的太太》、《八骏图》、《大小阮》、《都市一妇人》等等,在这些 小说作品中,沈从文集中地批判了都市中人的虚伪与病态与丑陋的人性,物质欲望对人的奴役、伦理道德对人性的压抑……这些小说在当时引发了人们的深刻的思考。 然而,当沈从文于20世纪30年代两次回湘西时,其所见所感使得他甚为忧虑不已:“现代” 一进入湘西,“便见出在变化中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素朴的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 人生观。敬鬼神畏天命的迷信固然已经被常识所摧毁,然而做人时的义利取舍是非辨别也随 同泯没了。”(《<长河·题记>》)如今的湘西社会也像都市一样,“人与人关系变得复杂到不 可思议,然而又异常单纯的一律受钞票所控制时,”一切所为,所成就无一不表示对于‘自然’ 的违反。在沈从文看来,现代文明在带来了物质上和技术上的重大变革,为人类提供了各种 便利条件,但是,同时,不能忽视的问题则是,人类的精神世界越发地产生病态扭曲的倾向,人的精神生态危机(人性异化)日益严重。物质欲望深深地奴役者人类本身,在受到现代工 业文明冲击之前的人类社会中,这是难以想象的。 为此,沈从文开始了建构理想的社会人生图式,古朴宁静、和谐的湘西世界与有着人性美与 人情美的湘西儿女便是其苦心经营与建构的理想社会人生图式的核心要素。这在沈从文的许 多湘西题材的小说中有极为鲜明的体现,如小说《柏子》、《萧萧》、《边城》等都非常具 有代表性。其中,长篇小说《长河》是继《边城》之后堪称最有代表性与影响的著作。 夭夭是“爱与美”的化身,夭夭的性格与翠翠有相似的一面,天真、单纯、乖巧、活泼,她是 姑娘中的“黑中俏”,“精灵灵的,九头鸟,穿山甲”,有着湘西少女纯情的天性。但夭夭又与 翠翠有着明显的不同,夭夭与翠翠(《边城》)皆是善良、美丽、纯洁的湘西少女的形象, 如过路人口渴要向夭夭买橘子时,作为大桔园主滕长顺的女儿夭夭却从不向其要钱;但夭夭 没有翠翠的那种忧郁,在其身上体现的更多的是她的那种乐观与活力。然而,当整个村子弥 漫着“新生活”带来的恐怖气氛时,她仍能“从容自在之至”,在保安队长直接对她进行卑鄙与 拙劣的挑逗和调戏面前,她直接看作是“看水鸭子打架”,她并不惧怕新生活。在她身上,具 有面对人生忧患的从容和镇定。……可见,湘西少女夭夭的身上集中地展现出来了那种善良、淳朴、充满率真之气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小说中的另一主要人物形象是长河吕家坪的老水手,老水手原是滕长顺远房的宗兄,身世简 单而又不平凡。他年青时也吃水上饭,娶妻生了两个儿子,母子三人,因吃了不干净西瓜, 在两天之内,害霍乱病死了。自己驾了一只船,满载桐油烟草驶下常德府,在沉水中部青浪滩,撞在大石上一砸成两段,所有货物全部落了水被急浪打散。他外出闯荡了十五年,再回 到吕家坪做了看守滕姓祠堂的人。但老水手选择了坚忍,并没有向命运低头屈服,而是自己 想要有所拼搏,认为世界要大变,不管是好还是坏,总之,不能永远“照常”。他集诚实、善

从《边城》到《长河》比较阅读中简析沈从文思想的变化

从《边城》到《长河》比较阅读中简析沈从 文思想的变化 论文导读::边城》---牧歌情调。长河》――现实关照。使得这座小小的边城到处充满了牧歌的气息。论文关键词:《边城》,《长河》,牧歌,现实冲击,文化理想 沈从文一九二四年开始文学创作,终其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结集约八十多部,在这些作品中,最能代表沈从文创作风格和文化理想的当属《边城》、《长河》两篇。两部作品既有内在关联,又同中有异。《边城》孕育了《长河》,《长河》又冲出了《边城》,由封闭到开放,由牧歌情调转向现实描绘,作品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变化和发展。 《边城》---牧歌情调 《边城》创作于一九三四年,分析一部作品,最重要的是作品的创作背景,也就是作者在创作时的特定心态。关于这部作品的创作缘起,其实有很多的因素。在《湘行散记。老伴》中,作者回忆到,在刚开始当兵时在泸溪有一位叫“傩佑”的伙伴,看中了城街上绒线铺的女孩“那女孩子名叫“翠翠”,我写《边城》故事时,弄渡船的外孙女,明慧温柔的本性,就从那绒线铺小女孩脱胎而来”1】,这当为翠翠的原型。另外在《水云》中,作者亦说过“故事上的人物,一面从一年前在青岛崂山北九水旁所见的一个乡村女子,取得生活的必然,一边就用身边黑脸长眉新妇作范本,取得性格上的素朴良善

式样。”2】另外还有最值得我们重视的一点,那就是在《沈从文全集》中首次发表的《〈边城〉新题记》,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重要因素。现将新题记摘录如下: 民十随部队入川,由茶峒过路,住宿二日,曾从有马粪城门口至城中二次,驻防一小庙中,至河街小船上玩数次。开拔日微雨,约四里始过渡,闻杜鹃极悲哀。是日翻上棉花坡,约高上二十五里,半路见路劫致死者数人。山顶堡砦已焚毁多日。民二十二至青岛崂山北九水路上,见村中有死者家人“报庙”行列,一小女孩奉灵幡引路。因与兆和曰,将写一故事引入所见。九月至平结婚,即在达子营住处小院中,用小方桌在树荫下写第一章。在《国闻周报》发表。入冬返湘看望母亲,来回四十天,在家乡三天,回到北平续写。二十三年母亲死去,书出版时心中充满悲伤。二十年来生者多已成尘成土,死者在生人记忆中亦淡如烟雾,惟书中人与个人生命成一希奇结合人文历史论文,俨若可以不死,其实作品能不死,当为其中有几个人在个人生命中影响,和几种印象在个人生命中影响。 从这段新题记中,我们可以提取到这样一些信息。首先,是过往生活的一种积淀回忆,这其中包括“闻杜鹃极悲哀,”“半路见路劫致死者数人”,“村中有死者家人‘报庙’行列”,“母亲死去,心中充满悲伤”,等一组密集的信息,而且这些都是悲伤的情景会计毕业论文范文。作家的创作是来源于

“常”与“变”中看沈从文《长河》中的忧患意识-最新资料

“常”与“变”中看沈从文《长河》中的忧患意识 《长河》是沈从文一部未尽的长篇小说。他在给妻子的信中写到“我已经为戴望舒写了一万字文章,与《边城》故事比肩,笔法同,人物不同”[1],这文章指的就是《长河》。虽然作者认为《长河》与《边城》“故事比肩,笔法同”,但细读文本,会发现作者截然不同的两种情绪。《边城》中,作者因为农人和兵士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于是对于他们“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2],并用饱含浪漫情调的笔墨写了“一点纯粹的诗,与生活不相粘附的诗”[3],希望这能给“各在哪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勇气和信心”[2](p59)。但在《长河》中,作者对湘西的现在和未来充满了忧虑,似乎对自己希望靠自然人性来完成民族品德重造路线也表现出了怀疑。作者虽然在文章“特意加上了一点牧歌的谐趣”,以“取得人事上的调和”[4],但这一点点牧歌的谐趣却难以掩盖作者在文中透露出的忧患意识。 一、“常”中的忧患 在文章开头的《人与地》中作者也特意描写了辰河中部橘子大丰收的繁荣局面以及当地人的淳朴民风,并概括性的描述了辰水河两岸人民近三十年的生存情况:虽然有稍许变化,但大抵还是延续着两千年来人们“靠山吃三,靠水吃水”的传统生活方式,“即当前社会有些还是过去的继续”。但作者此时要展示给

读者的,俨然不是如在《龙珠》《神巫之爱》《边城》等作品中怀着自豪情绪所描绘的“未被工业文明分解的‘天人合一’的 民俗境界”[5],在这些固有民风中作者看见了令他忧伤的影子。 在《长河》中,作者却残忍的揭下了蒙在这种爱情上面的浪漫幕纱,展示出了这民风中的冷酷、无情。被歌声诱惑的妇女结局中有四种:一是被男人“哄到人贩子手中去,抵押一两百块钱,给下处作土娼”;一种是怀了孩子,无法交代,只能把孩子打掉然后死去,“街坊邻里大家讨论一阵,骂一阵,怜恤一阵,事情就算了”;一种是被族人先“执行一种私刑”,然后“把女的远远的嫁去,讨回一笔彩礼,作为‘脸面钱’”;一种是被族人直接沉河。这四种结局无一不惨剧人寰,令人发指。此时我们也许可以提出这样的疑问,这四种结果都可以说是受我国持续几千年的封建礼教的毒害,并不具有湘西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但是不要忘了,这一切的诱因都是由于男女互歌求爱的情爱观。正是由于这种相对宽松的情爱观和一般严厉的封建礼教的矛盾统一出现 于湘西这个地方,才使得湘西女性出现上述四种悲惨结局的可能性的大幅度提升。由此,也可以看出作者在对封建礼教批判的同时也对固有湘西的民风表示出了忧虑。 二、“变”中的忧患 文中多次提到世界不断在变,正如老水手所想“世界还要大变。不管是好是坏”。文中最早提到世界之“变”是在《人与地》中,而这种变化集中在受了现代教育的后代上。当地人若是受了

《长河》读后感(精选10篇)

《长河》读后感(精选10篇) 《长河》读后感篇1 最近留连于沈从文先生的长篇小说《长河》。严寒的冬夜,窝进暖暖的被,映着温馨的桔色灯光,品一段能听鸟语、闻花香的文字,听作者缓缓讲述平常日子里的人和事,是我一天中最等待的幸福。 《长河》创作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期,用作者的话说,“那是个旧时期”。小说以三十年代动荡中的湘西为背景,将吕家坪一户还算殷实的农家生涯娓娓道来,刻画了这一户平凡人家在大环境动荡时的沉浮,讲述了特别环境里中国农夫的喜怒哀乐。辛勤慎重的橘子园主人长顺,少时多灾老来得福的枫木坳守祠人老水手,灵活聪明又不失朴素的农家姑娘夭夭,顾全大局、深受敬佩的会长,还有那野蛮无礼、阴谋诡计的扞卫队队长……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作者的笔下,纷纭跃然纸上。 小说在描述湘西的景致人情中叙述故事。也恰是这一奇特的角度,最吸引我。作者时而像是一个游者,边走边看,时而又像是一个当事者,说给你听。读一段,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一条广阔的大河从一大片火红的橘子园旁缓缓流过,河上来交往往的船只稍回来本土说不完的新颖事,带出去吕家坪人岁岁年年的冀望与守候;丰产的橘子园里,有嘻笑追赶的孩子,欢歌笑语辛勤奋作的青年,还有打算着今年收获、明年打算的老主人;夕阳下人声鼎沸,热烈异样的码头;暮色覆盖下炊烟升起,安静祥跟的农家小院……不经意间,这所有已将我的思路带回晚风拂

柳、牛羊惬意的故乡?那个在狭小的大山缝隙里繁殖生息、孕育性命的小村落。那里没有像吕家坪一样火红的橘子园和经流不息的长河,但仍然能使我急躁的心境宁静下来,好像泉水擦过,一尘不染。无论在外面的世界里如何奔走,如何冤屈,每一次想起熟习的山梁、梯田、沟沟坎坎,想起盛夏里在坝堤的柳树下瞌睡纳凉的白叟,池塘里嬉戏的搭档,或是秋日里在田垄间勤快耕作的父亲母亲,便在心底暖暖的笑了,告知本人:我曾经成长在如斯漂亮而实在的处所,那里天空蔚蓝、民风浑厚。 《长河》是沈从文先生在外流浪十八年后,再回故乡看见各处的变更时,有感而发写成的。对家乡民风民俗的记忆,风土着土偶情的迷恋,都历历在目,字里行间吐露着游子对家的留恋。 很爱好文中对于橘子园主人一家的这样一段描写:“这一家人都俨然无宗教信奉,但观音生日,财神生日,药王诞辰,以及一切传说中的神佛生日,却从俗敬香或吃斋,出份子给当地办会首事人。一切赋予农村社会的节会与禁忌,都遵照奉行,非常虔敬。正月里出行,必翻阅通书,选个良辰吉日。……” 小村庄里的父辈们,也有同样的忠诚。就算当初,每每逢年过节回去,都看着父母在为他们心目中的各路仙人忙进忙出,一年的隆重日子,也就那么多少个,而这几个日子里,也全是先要敬天地,犒众神,而后照料长辈,顾及子女,等最后轮到他们自己,节日的气味却已经简直没有了。可他们仍是乐意年复一年的这样繁忙,毫无牢骚。

浅谈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人性

浅谈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人性 摘要:沈从文笔下的那一片爱与美的湘西世界,是用人性作为基础的,而他要表现的一种“人性的形式”,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生的人性形式,这种人性就是用纯然率真的赤子之心,为爱奉献的炽热之心,苦难落后的愚昧之心三种来表现的。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世界;人性;自然 沈从文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阅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沈从文想要供奉的是“人性”而不是“神性”,他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生的人性形式。沈从文因受到其曲折的从军求学经历、独特的地理环境、家庭出身、周作人散文、道家思想、唐人传奇、西方心理学和心理分析等的影响,他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从作品到理论所构建的“湘西世界”是“人性”的世界,“人性”就是沈从文“湘西世界”的基础。 从老庄的以后,崇奉自然无为、返朴归真的自然精神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基本精神立场,他们往往以从自然精神的人性引申出来的价值标准批判现实的历史世界,往往以自然人性来为自身心魂营造安妥的家园。而沈从文笔下的这片湘西世界,就是现实奸诈、恶险世界中的人们所向往的象牙塔。那是一片爱与美的世界,在这里,人是健全的人,他们顺应自然,对每一件事情,他们爱恨分明,从来没有模棱两可的现象,就一切都那么自然和谐,充满了原始的顽强生命力。这些至美的环境和人物,是作者内心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 在沈从文的湘西世界里,他写人性家乡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写普通人物的人性,不管是什么人,是好人也好,是坏人也罢,他们的人性里边总有闪光的部份。不管是何种生存状态,沈从文都以饱满的状态来展示他们的不同“人性”,健康的人性,苦涩的人性,觉醒的人性,自然的人性,忏悔的人性,追求完美的人性,野蛮的人性,他都写了。这些不同的人性从不同的人物身上折射出来,构成二十世纪湘西世界的一幅画卷,这幅画卷处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构成了沈从文湘西世界的一道亮丽风景。 一、纯然率真的赤子之心 湘西灵气健康的这一群,是沈从文着力表现的湘西核心人物。这种赤子之心,是对人本然人性的完美性的设定。沈从文继承道家自然精神,人性的自然状态是人的最初状态,也就是人的儿童、少年时代。这群赤子是未受都市文明有受玷染的自然人性。由此至终,赤子都是赤子,他们无论外界怎样变化,他们都在阳光与清光中自由跳荡,就像清明的镜子一样,宠辱不惊,纯然率真无为的去应对一切。 作为沈从文代表作的《边城》,这片远在世界之外的象牙塔,到处充满着人性美、生态美、古朴美,各人物所展示的纯然率真的人性就一直贯穿文章的始末。翠翠的“爱与美”,老船夫的“善”,傩送的“真”,顺顺的“义”,在文中反复渲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